保健品的维生素C和药用的维生素C虽然卖的都是一个东西,但成分却完全不一样,保健品只是添加了维生素C的食品,而药品维生素C已经是精确到了分子结构的维生素C了。 所以如果真的只是想补充维生素C,建议购买药店药字准的维生素C。如果是送礼或者自己吃着玩....你开心就好。 为什么保健品的维生素C卖的这么好?一个原因是大众不了解,这种补充剂本来效果就是泛泛的,没有明显的症状,你说自己吃咀嚼片免疫力更强了,皮肤更白了我也无从反驳。保健品起的主要还是个心理作用。 一般来说,只有一次性服用超过5g维生素C,也就是5000mg,也就是50片那种药用维生素C片才会中毒,谁没事吃这么多维生素C片..... 至于保健品维生素C...一片都不一定有80mg呢,而且保健品这么贵,都舍不得一次性多吃几片的,安全到姥姥家。 总之,维生素C是个好东西,就算不生病,平时多补充一些也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如果买很贵的而且添加了一堆色素香精的保健品维生素C,补充了一丁点维生素C同时却吃进去不少添加剂的话,就是得不偿失了。 那么98块钱的维生素C和两块钱一瓶的维生素C有什么区别?同样的东西,它们的差距在哪里? 简要概括: 首先差了色素,凝胶,白砂糖,淀粉等和身体健康并没有什么关系的添加剂,其次差了96块钱的智商税。
秋季腹泻又称轮状病毒( rotavirus )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的特征 1、起病急,发烧、咳嗽、流鼻涕“感冒”症状。 2、发病当日即频繁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和奶汁。 3、24小时内腹泻,少则一天五六次至十多次次,大便稀薄,呈清水样或蛋花汤样,有时呈白色米汤样,多无特殊腥臭味。 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因 1、轮状病毒感染:秋季腹泻主要由于轮状病毒感染。传染源来自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病毒者。急性期患儿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后第3-4天排病毒量最多。轮状病毒传染性强,可通过密切接触途径传播或流行。 2、消化系统不成熟: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酶的活性较差,但营养需要相对又高,肠道负担重。如果喂养不当,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导致腹泻。 3、免疫功能不成熟:婴幼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等不够成熟,当有病原菌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体内后,易造成腹泻。 小于6个月的宝宝,由于体内还留有妈妈的抗体保护,不易患秋季腹泻,母乳喂养的宝宝,患秋季腹泻的机率更低。3岁以上的儿童,由于消化道功能和免疫系统逐步完善成熟,也很少患秋季腹泻,即使患病,病情也会轻很多,病程短。 如何区分秋季腹泻和普通腹泻? 普通腹泻:大便呈糊状,夹杂有腐食气味。大便的次数突然明显增多,并伴有发烧、腹痛、呕吐、食欲不振、手脚冰凉等症状。 秋季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臭味。出现一些类似感冒的症状,比如打喷嚏、流鼻涕;也可能会出现发烧和呕吐,1~3天后会出现腹泻,而且腹泻次数非常多,大便中水分很多,然后就会出现严重的口渴、烦躁等症状。 温馨提示: 患了秋季腹泻,不同的宝宝每天拉的次数不一样,有的要拉个五六次,有的要拉十几次。对于吃母乳的宝宝,每天拉五六次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只根据宝宝大便的次数来判定宝宝有没有腹泻,还要结合宝宝大便的形态和宝宝的其他症状来判断。如果自己无法判断,就收集大便,去医院让医生化验诊断一下,看大便里有没有轮状病毒。 秋季腹泻的治疗方法 1、对于轻、中度脱水的宝宝,首选的治疗方式是补液,而首选的补液方式,是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ORS)是 WHO 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能有效纠正腹泻导致的脱水。在国外,口服补液盐是非处方药,儿童可以选择的口味和品种也非常多,在一般的超市和药店随时可得;而在国内市场,目前只有两款成人和婴幼儿共用的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 Ⅱ 和口服补液盐 Ⅲ,而且在一般药店还不太容易买到,得去医院开才行。 口服补液盐的用法: ORSⅢ(博叶),1包粉末冲250毫升水。冲调时一定要把整包粉末全部倒入容器中,再加上250毫升水一起摇匀。ORSⅠ,1包中有一大一小2包粉末,冲调时应该将大小2包粉末一起全部倒入容器,再加750毫升水一起摇匀,这样才能得到正确配比的ORS溶液。腹泻时口服补液首选ORSⅢ,没有条件时可以用ORSⅠ稀释1.5倍来代替。ORSⅠ稀释1.5倍后浓度变得适当,安全性更好,不过稀释并不能改变苦涩的口感。 2、如果孩子严重拒绝口服补液盐或者没有口服补液盐,可以用米汤750毫升+1.75克的食盐让孩子少量多次口服,也可以用菜汤或者鸡汤750毫升+1.75克食盐让孩子少量多次口服。如果宝宝腹泻的同时,出现呕吐剧烈、无尿、腹胀或脱水程度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将其送至医院,对其进行输液补液。 3、秋季腹泻时,粪便中双歧杆菌、粪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数量明显下降,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口服益生菌有助于恢复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蒙脱石散可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等,可增强肠道屏障功能,阻止轮状病毒的攻击,可作为轮状病毒肠炎的一种辅助治疗。 4、秋季腹泻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生素。只有考虑轮状病毒肠炎合并细菌感染时才需要予以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在选用抗生素时,也要先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选用细菌最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切不可滥用抗生素。 5、不建议频繁换药。很多宝宝父母治病心切,用药 1天后不见腹泻好转,就急于更换其他药品。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按规定的疗程用药,当然达不到效果。如果是由细菌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48小时病情未见好转,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更换另一种抗菌药物。 如何护理宝宝秋季腹泻? 1、腹泻期间,无须禁食。宝宝腹泻时,到底是吃,还是不吃,这是难倒很多家长都关心的问题。过去有种看法是禁食,认为腹泻时应该不吃不喝,这样腹泻就会减轻。因为吃得越多,喝得越多,腹泻就越频繁。目前的观点主张,宝宝腹泻期间应继续原来的饮食,但是不要吃新的食品或生冷的食品,也不要强迫进食。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矮小儿童就诊渐渐增多,尤其是节假日时期,就诊孩子会急剧增加。在门诊,很多身材矮小儿童家长有这样的疑问:需要做什么检查?做这些检查的目的是什么?家长关注孩子的身高,但是,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医学常识,没有做好就诊前准备,常常不能合理的安排检查,导致浪费时间。另外,就诊时家长的问题都希望得到医师的解答,但由于门诊就诊时间有限,可能不能一一详细解答,故在此我对矮小儿童就诊的流程及注意事项、相关问题做些解答,供家长及孩子参考。 首先,测身高、体重,测身高时注意脱鞋、站直、放松。原因:通过医院专业的测量身高仪器,准确的测量孩子的身高,精确的。然后,问病史:家族情况,父母身高,母亲妊娠情况,孩子出生史、既往疾病及用药史等。然后是体格检查:包括智力、面容、体型、身材比例,及重要脏器检查,第二性征发育情况检查。 在下来就是实验室检查:①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②骨龄;③头颅垂体MRI检查(看脑垂体大小及有无占位性病变);④甲状腺功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检测;⑤生长激素激发试验;⑥染色体检查(必要时做);⑦肾上腺B超检查(必要时做)等。 那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查呢? 1、骨龄片: 矮小儿童,首先需对左手腕掌指进行X线照片(骨龄片),以了解骨龄,判断孩子骨骼生长情况,骨骺闭合的程度(如果骨骺闭合,则再无治疗可能)和生长潜力,特别是通过详细评估骨龄并做成年身高预测很重要,知道不治疗到底能长多高,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治疗或确定更合理治疗方案。 2、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素:检查是否有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矮小症;如果肝功有异常提示要慎用或禁用生长激素,因为生长激素要通过肝脏代谢,会加重肝脏负担;空腹血糖异常要先查清原因或先治疗血糖问题。 3、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生长激素在体内呈脉冲式分泌,平时值很低,只是在夜间深睡眠时出现3~5个高峰,夜间采血孩子可能会醒,且时间长采血次数多,因而不采用。随机采血无法检测到峰值水平,无法反应生长激素是否正常,故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 什么是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方法? a. 于清晨不运动、空腹进行。 激发试验前一晚开始禁食禁水,试验全过程禁食。 b. 两种药物激发试验(避免一种药物做激发试验有15%的假阳性)药物包括:胰岛素、可乐定、精氨酸、左旋多巴等,选择两种药物,其一为激发生长激素释放激素药物,另一为抑制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药物。c. 给药途径:口服和静脉。 分别采用口服和静脉两种用药方式,可减少因消化吸收原因影响口服药迅速起作用的可能。d. 激发试验采血时间及次数: :给药前采血一次测定基础生长激素值,给药后30、60 、90分钟分别采血测生长激素值。e. 结果判断:任一次GH峰值≥ 10ng/ml为正常;GH峰值 < 5ng/ml为完全缺乏;5ng/ml < GH峰值 < 10ng/ml为部分缺乏。(注:完全性缺乏是区别于部分性,并非是体内完全没有生长激素) 4、染色体、磁共振:未发育女孩还要查染色体以排除“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特纳综合症)”,极个数男孩也可能需要检查染色体。一般都需要检查脑垂体磁共振(MRI)或CT,以排除垂体肿瘤等不适合应用生长素的因素。
关注孩子的身高,就是关注孩子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孩子的身高,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就业、婚姻、健康等。 高挑的身材,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很多父母对照身高标准,观察孩子身高是否正常。如果身高超过平均标准(P50),就感到高兴心,如果低于平均标准,便忧心忡忡。矮身材的孩子常常因此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和个性发展。据调查显示,在导致大、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中,身材矮小占有较高的比例。在诊治中,前来就诊的青春晚期的儿童,都有着强烈的长高愿望!但因骨龄偏大,长高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了。 那么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同时,注意哪些方面的因素可以使孩子长的更高呢。我们知道父母的遗传对孩子的身高影响有0.75,那么余下的0.25就要靠生长的环境影响了。 1):充足、均衡的营养是孩子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督促孩子每天良好均衡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特别是适当补充动物性蛋白质、以求最佳的蛋白质生物利用率。蛋白质缺乏会直接影响身高增长,一些重要的微量元素如锌、铁和B族维生素在动物性食品中较丰富,缺乏这些营养素也容易造成孩子身材矮小。而钙、磷元素及维生素D作为骨骼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身高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每天要保证喝250-500毫升纯牛奶;1个鸡蛋;适量的各种肉类、五谷杂粮等粗粮及新鲜水果蔬菜。少吃或不要吃零食,油渣食品,可乐,反季节水果蔬菜。不要给孩子吃人工喂养的黄鳝、甲鱼等,更不要给孩子吃各种保健食品,补品! 2):坚持体格锻炼: 运动刺激生长激素分泌。儿童、青少年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促进骨的生长,使骨骼变长,横径变粗,骨密度增高,骨重量增加。运动还可以消耗多余脂肪,在快速生长期可预防肥胖,存进身高发育。适当的运动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最经济的促身高的手段。儿童、青少年经常从事有氧运动,有助于四肢骨及脊柱骨的伸展,能促进和刺激骨细胞的生长能力,使骨线性增长。所以有效适宜的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长高。 有助于儿童增高的运动有哪些?医学上讲,一定要做有效运动或称有氧运动:在10~15分钟短期达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对垂体分泌生长激素有促进作用,有促进孩子身高增加作用。弹跳运动包括跳绳、跳高、跳远和跑步,有助于四肢运动。伸展运动包括单杠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前后弯腰、体操和各种悬挂性运动,有助于脊柱和四肢骨的伸展。全身性运动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游泳等,有助于全身骨骼伸展延长。现推荐特别有利于长高的运动:一是跳绳,简单方便,能促进儿童下肢骨骼的生长作用。二是踢毽子,这种带有游戏性的运动,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 3):保证充足的睡眠: 生长激素的分泌呈脉冲式分泌。频率为3~4小时分泌一次。高峰是深睡眠后1小时,分泌量是1天总量的一半以上,夜间总的分泌量是白天的三倍左右。 因此,晚上9~10点之间睡觉时最佳时间,符合人体生长激素的生理分泌特点。所以夜间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利于长高。假设一个儿童总是11~12点入睡,即使次日睡到上午10点左右,睡眠足够,但夜间生长激素分泌高峰值出现少了,所以身高肯定有很大影响。为了让儿童达到理想的身高,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一般来讲,年来越小相对所需睡眠时间越长: 新生儿为14~20小时,2~3个月龄的婴儿为14~18小时,5~9个月龄的婴儿为13~16小时。 在1~3岁时为12~14小时,4~6岁约为11~12小时,7~10岁平均为10个小时,10~14岁为9小时 而青春期这个儿童长高的第二次突增期,睡眠时间需要略增加为9~10小时 成人一般为7~8小时 以上睡眠时间是参考,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4)愉悦的心理会让孩子长的更高 由于精神不愉快,也可使儿童生长缓慢身材矮小。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可使儿童心理、个性得到很好的成长,使身高得到最大潜能的生长。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使孩子心灵获得来自各方面的关爱,减少孩子的压力、焦虑,使他们的生长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让孩子有个金色童年,让孩子快乐成长。 5)排除一些慢性疾病的影响 一些疾病的存在也可以影响孩子的长高,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病变发生的部位,病程长短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如一般的疾病:感冒、肺炎、肠道疾病的影响程度很小且是可逆的,即疾病痊愈后,可以赶上正常儿童身高。 还有些如:染色体异常,宫内发育迟缓,内分泌疾病,骨或软骨发育障碍,糖尿病,结核病,慢性肾衰竭,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等,对儿童的身高影响确实程度较大直至终生的。 所以发现孩子生长较慢,应该去医院做相关检查,排除这些相关疾病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健康合理的饮食,睡眠及适量的运动,身心愉快,身体健康,是影响长高的后天因素。所以,家长在关注孩子生长的同时,应创造更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蛲虫病在幼儿中很常见。蛲虫寄生在大肠的下部,它们并不利用孩子所需的食物和营养。 蛲虫病不会引起孩子磨牙、惊厥或任何其他疾病。 在夜里,黑暗中,雌虫会爬出肛门产卵。这时孩子感到很痒,会用手去抓,虫卵就粘附到手和手指上。第二天早晨虫卵就会散布到房子的各处,孩子的手碰到哪里,就把虫卵带到哪里。当人们接触这些物品时,又把虫卵沾到手和手指上。如果未洗手就吃东西,就会把虫卵吃下肚子,然后又在肠子里孵化,长出新的蛲虫。 这样重复循环,如果你有一个得蛲虫病的幼儿,你的家里、幼儿园里以及孩子的朋友家里都会散布着蛲虫卵,等待被人吞下肚子。 蛲虫病可以引起三种麻烦: 如果夜间有许多雌虫爬出肛门产卵,发痒就会十分厉害,刺激孩子的屁股。然后孩子在白天也会感到不适,去搔抓屁股。 父母亲在为孩子更换尿布时会看到蛲虫,并感到惊慌。蛲虫看上去像一小段白线。在孩子的大便里或肛门周围也能看到蛲虫,使父母亲感到害怕。 如果是小女孩患病,有时蛲虫在试图爬回肛门时迷了路,有可能爬到阴道附近,引起阴道附近烧灼感和痒感。小女孩会在半夜里醒来尖叫,无法安慰。可采取的措施:在浴缸里放上温水,把孩子泡在浴缸里,直到蛲虫淹死,孩子感到舒适为止。当蛲虫停止爬行后,痛痒的感觉会立即消失。 如果怀疑孩子得了蛲虫病,在晚上11点左右时,用手电筒照亮检查孩子的肛门,蛲虫看上去像一小段扭动的白线。如果发现蛲虫,不要惊慌。 有一种很有效的处方药叫做甲苯咪唑可以使用。先服一次,过一个星期重复一次。这种药不能治愈疾病,只是能减少蛲虫的数量,使症状缓解。 对于没有症状的家庭成员使用药物是没什么用的。因为你的家里到处都有蛲虫卵,每个人都可能会重新感染蛲虫。 孩子长大一些之后,蛲虫会消失。最终孩子会停止将什么东西都放进嘴里的行为,并学会把手洗干净。 最佳建议: 从长远来看,蛲虫是无害的。如果怀疑孩子得了蛲虫病,可以去医院看病。
1岁以内婴儿每天钙的需要量是300~600毫克。乳类是天然补钙剂,人乳中钙和磷比例最适于钙的吸收。人乳化配方奶的钙磷比例接近人乳。一般喂奶量在600毫升以上,钙量已经足够,如果婴儿生长过速,可以适当补充钙剂。 人体血液中钙水平是稳定的,因为有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进行调节。如果体内的血钙低于正常会引起抽风,因此,正常孩子查血微量元素的钙含量高低没有实际意义。 特别强调的是——出牙晚,夜间出汗和睡眠不安等表现是非特异性的,不是缺钙特有的表现。其实维生素D缺乏,才是缺钙的原因。维生素D有促进钙和磷自小肠吸收,使钙从血中沉着到生长快速的骨骼内,使骨质变硬。 所以,婴幼儿缺钙,是维生素D不足引起的。缺钙是“果”,而维生素D不足才是缺钙的“因”。 本文系郝磊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的酶可以促进婴儿小肠内的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新生儿宝宝的肠活力又比较慢,当大量的胆红素分离成为未结合胆红素,被宝宝吸收后,母乳性黄疸就出现了。 在母乳性黄疸的治疗上,确实是存在停掉母乳喂养的。一般在宝宝患上母乳性黄疸期间,妈妈需要暂停母乳喂养3天,期间给宝宝使用奶粉喂养。在停母乳后,宝宝的母乳性黄疸的症状就会慢慢的消失,消失后,即可给宝宝继续母乳喂养。停母乳期间,哺乳妈妈同样需要将乳汁排空,为宝宝再次母乳喂养做准备。 那么宝宝患上了母乳性黄疸要停掉母乳的问题上,其实并不是一定的。母乳性黄疸是由于宝宝小肠内的胆红素较高所导致,如果妈妈希望不停掉母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宝宝患上了母乳性黄疸就可以置之不理,爸爸妈妈一定要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诊疗,确定宝宝是否有其他疾病,如果排除一切可能的病因,那么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继续母乳喂养。
早产的宝宝容易出现肝胆发育不成熟、缺钙、贫血、生长发育落后等症状,因此出院时还要带一些药物回家。不同的药物,使用的时间方法也不尽相同。 1、维生素D制剂 维生素AD混合制剂,也有单纯维生素D。 早产儿容易缺乏维生素AD,维生素A能增进宝宝的免疫力,维生素D促进母乳中的钙的吸收,并使其沉积在骨骼里,促进骨骼的生长,维生素AD可以和奶一起喂给孩子。 2、钙剂与铁剂的使用 孩子的生长发育离不开铁和钙,出生后体重低于1500g的宝宝,或多或少都有贫血,而贫血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和智力发育。需要注意的是钙和铁是不能和奶一起吃的,一定要在两次奶中间喂给孩子,并且钙和铁也不能在一起吃,因此需要家长合理安排时间。 3、益生菌 益生菌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正常肠道菌群生长,可以调节早产儿的肠道功能,改善便秘、大便次数过多等症状,可以与奶一起喂给孩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益生菌是活菌,所以一定要用40℃以下的水冲调,并且需要放到冰箱中冷藏。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半夜醒来,听到孩子咯滋咯滋的磨牙声,一方面自己听起来难受,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孩子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这样磨牙会不会磨坏牙齿。还有些人说磨牙是因为肚子里有蛔虫,或者是因为缺钙,是这样的吗?磨牙到底是怎么回事? 磨牙症是咀嚼肌收缩导致的一种无意识,非自主性的节律活动,导致上下牙紧咬或相互研磨,大人和小孩都可能发生,既可以发生于睡眠时,也可以发生于清醒时,晚上睡觉时的磨牙就称为“夜磨牙”。其中,父母亲们最有切身体会的恐怕就是孩子的夜磨牙了。 我们为什么会磨牙? 很遗憾,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磨牙是由多因素共同导致的,对大人来说,酗酒、大声打鼾、咖啡因摄入、抽烟、焦虑、高压力的生活及工作状态等,出现夜磨牙的风险会增大。 对儿童来说,在出牙期,包括乳牙和恒牙萌出的时期,是孩子出现夜磨牙的两个高峰时期,所以孩子夜磨牙可能只是特殊时期的一个生理现象。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性别(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夜磨牙)、某些特定基因、白天运动量太大、焦虑、紧张、二手烟、睡眠不安及打鼾、房间噪音、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头痛、喜爱咬东西、某些行为问题、心理问题会增加儿童夜磨牙的风险。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睡眠呼吸阻碍的孩子,夜磨牙的风险会增大。对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导致的睡眠呼吸障碍的孩子,手术后夜磨牙也会减轻。 磨牙和寄生虫、缺钙有关吗? 确实有人认为寄生虫的活动及其分泌的代谢产物进入人体内,刺激大脑的相应部位,会引起夜磨牙,但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这一点。有些人觉得缺钙会引起咀嚼肌肉痉挛导致磨牙,但同样是没有证据证实两者的关联。 据统计约30%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磨牙,这其中就包括那些完全健康的孩子,所以我们不能单纯根据磨牙就判断孩子肚子里有寄生虫或者缺钙,所以不需要因为孩子有磨牙就去“打虫”或额外补钙。 磨牙会有什么危害? 在大多数情况下,磨牙症不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危害,但严重的磨牙症却可能导致下面这些问题:牙釉质过度磨耗,导致牙尖低平,临床牙冠变短,既影响了牙齿的美观,又使牙本质暴露,进而使牙齿对食物及温度刺激敏感性增加。对于孩子来说,因为他们的咬合力量有限,所以短暂而间断的磨牙通常不至于影响牙齿的整体结构,只有在磨牙症状十分严重的时候,才可能出现牙齿磨耗严重等问题。长期磨牙可能会造成咀嚼肌的疲劳,颞下颌关节受累,甚至下颌骨的变形,继而影响咀嚼系统的功能。夜磨牙产生各种牙齿碰撞的声音会影响自己以及亲人的睡眠质量,也可能因此而产生精神紧张、疲劳、记忆力减退、学习和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磨牙怎么办? 事实上,儿童磨牙很常见,夜磨牙通常并不会引起什么影响,而且具有一定的“自愈性”,可以视作健康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家长无法彻底预防或者制止,只要孩子没有其它健康问题,就不必因为偶尔短暂的磨牙而担心,也不需要特别的干预性治疗,只需定期复诊观察它的进展。 同时,我们也可以对上述磨牙症的危险因素进行逐一排除,比如看看孩子是否同时合并打鼾,如果有的话就需要找耳鼻喉科医生检查,也了解有什么事情使孩子产生了焦虑和紧张,避免二手烟、咖啡因、保持卧室安静、适当减少过大的运动量以及增加孩子睡眠时间等。 如果夜磨牙持续到了青少年期及成年早期,则可能对咀嚼系统产生创伤,应该及时去看医生查找原因,必要时做一些干预治疗,或需要佩戴一些口腔装置如咬合板等保护牙齿,调合咀嚼肌松弛治疗甚至心理方面的治疗等。
“容貌焦虑”已经内卷到婴儿脑袋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家长为让孩子拥有“标准圆头”,在孩子刚四五个月大时,就量头定制“矫正头盔”,以约束头骨生长。结合“红星新闻”“江苏城市新闻”等调查,一副矫正头盔约重200克,费用在三四千元到2.8万元不等。至少要戴3个月,每天使用20-23小时,洗头洗澡时可以摘下。已经有不少父母带娃尝试,反馈不一。有父母称孩子的头型明显圆了、好看了。也有的说,矫正头盔就是“智商税”,孩子戴出一脑门湿疹。在江西南昌,一对4月大的双胞胎男婴戴头盔3个月后,头顶都出现不同程度凸起,其母称“就像奥特曼的头镖”。“临床上,骨科、脑外科等会针对一些病理情况,给婴儿使用头盔等矫形器。期间,孩子要定期接受医学观察、科学评估,及时调整头盔尺寸和施力点。非专业人士错误使用头盔,结果可能是限制骨骼发育、影响婴儿脑发育。多数“扁头”是睡出来的 宝宝“脑袋不圆”,在各国都是常态。 美国儿科学会(AAP)数据显示,至少1/4的美国婴儿存在不同程度的“体位性斜头畸形”。在中国,约45%的2月龄婴儿会有这一表现。体位性斜头畸形是一个医学术语,也称作“体位性颅骨畸形”“扁头综合征”,包括中国父母常说的“偏头”“扁头”“短头”等,这和宫内、宫外受压都有关系。人类胎儿的头骨在出生前后并未完全定型。头骨柔软、富有弹性,各个骨片相互游离。这样的脑袋有个好处,即胎儿头部受到挤压会适当变形,能降低自然分娩的难度。但坏处是,如果受到外力,它可能长歪。1994年,AAP发起“新生儿仰卧睡眠运动”。至今,美国新生儿猝死率大幅降低,但扁头娃数量增加5倍。主要原因是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长时间仰躺或侧卧睡,受力侧的脑壳就会越压越扁。 所以,大多数的“扁头”“偏头”纯是睡出来。 也有一些病理性问题可能引起婴儿头颅畸形。比如颅缝早闭,即颅骨过早闭合。它会限制脑组织的发育空间。轻者头颅畸形,重者面部眼眶畸形,出现脑发育不良、影响智力,还可能伴有颅内高压、脑积水等。这种“偏头”歪得格外厉害,婴儿两只耳朵的位置一前一后、眼睛一大一小。这类孩子需要手术干预,最佳手术时机是4-10月龄。 此外,成骨不全症、婴儿脑积水和先天性颈椎畸形等,也可能导致头型异常。所以,遇到一个头型不佳的宝宝,首先要送去医院、进行医学评估。 头型能自己圆回去? “排除先天遗传疾病、代谢性疾病后,多数婴儿的头型是能自然矫正的。这也是正常、健康的矫正方式。”徐灵敏强调,没有外力作用,颅骨就是圆的。如果曾因受力而变形,那改变受力点,头型会慢慢长回来。2017年,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儿科发表《睡姿矫正法治疗婴儿姿势性斜头疗效观察》。该文以73例体位性斜头患儿为研究对象,平均月龄不足8个月。研究发现,采用睡姿矫正2个月,孩子头型肉眼可见的好看了。其睡姿矫正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哪里不好看,就少用这侧脑袋睡。如果婴儿喜欢抱睡,要保持其头颅突出部位靠在成人手臂上。针对父母们担心的“万一睡不圆呢”“扁久了影响脑容量、导致脑损伤”,2019年,AAP官网发文指出:“我们经常被问到这两个问题。”AAP自问自答:“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数体位性斜头畸形是轻度的,注意观察和调整体态,肯定能慢慢圆回来。”随着婴儿会坐会爬,颅骨畸形的情况一般不会再加重。头骨发育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过程,到青春期才会定型。即使成年后仍有些偏头、扁头,多数能靠头发盖住。对于父母关注的第二点,AAP援引研究称,在中重度的体位性斜头畸形中,观察到儿童期认知和学业方面得分可能较低。“这或说明头颅畸形和认知问题存在相关性,但不能说两者是因果关系。这提示要加强对中重度体位性斜头畸形婴儿的随访,及时干预。 ”谁、何时该用矫正头盔? 2016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发布指南,对矫正头盔的适用人群做出建议。指南称,体位性斜头畸形没有标准治疗方法,可以根据年龄和畸形严重程度等,选择观察、主动复位治疗、物理治疗,以及佩戴颅骨成型矫正头盔等。有大量非随机证据表明,相较于传统疗法,中重度体位性斜头畸形婴儿使用头盔矫正,颅骨形状改善更快、更显著。同年,AAP发布说明,称完全同意这一描述。AAP细化建议并指出,整体证据显示,保守疗法(复位和物理疗法)强调更换体位、改变头颅受力点,认可度高,适用于轻/中度畸形的小月龄儿。戴头盔适合中度至重度斜头畸形,且保守治疗未见明显改善的大月龄儿。这一建议的推荐强度为II级,即证据低级别、弱推荐。具体到“头盔何时戴效果最佳”,AANS和AAP未给出明确的时间窗。“必须记住,小婴儿的颅骨畸形首先要做的是简单观察或保守治疗。”AANS强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在《31例婴儿体位性颅形异常的处理》指出,4-12月龄或为头盔矫正的最佳时间。此时头骨的生长速度快,且有更大的延展性。要注意的是,不合理佩戴头盔,可能导致两方面问题。第一,如果限制特定部位生长,那头就会往没受压迫的地方长,影响头型。这就解释了为何南昌双胞胎男婴会出现“奥特曼头镖”。如果尽早解除压迫、取下头盔,头型多是能长回去的,但需要时间。 第二,如果颅骨不长但脑实质长,或局部压迫严重,可能影响脑和神经发育。 《31例婴儿体位性颅形异常的处理》就提出,若以4个月为矫正治疗周期,期间要随访9-10次,对头盔进行渐进性调整,以使颅骨生长更匀称均衡。 “完美头型”怎么养? “头盔能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但不会改变头颅形状自然改善的过程。它还可能带来过敏、异味、佩戴不舒服、抱孩子不方便等问题。”《英国医学杂志》早先发文指出,若不喜欢孩子睡成大饼脸、扁脑壳,要点就是“多动动”。 AAP也就此提出“Back to sleep, Tummy to play(仰卧睡,俯卧玩)”原则。包括睡觉时适当改变头部着力的位置,比如一会儿朝左、一会儿向右,避免总是头颅单一部位承压。当婴儿处于清醒状态时,多让他们趴着玩。每次换完尿布,也让孩子趴会儿,并且每天渐进地延长趴的时间。如果孩子老喜欢朝一个方向转头,父母还可以: 玩耍期间,用床铃或色彩鲜艳的玩具,吸引孩子扭头; 抱孩子时,朝着他不太喜欢看的那一侧抱; 若孩子睡婴儿床,每天给他换换朝向,今天头朝东睡,明晚就头朝西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