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会拍照的胶囊,比大家平时见到的胶囊稍微大一些。在进行检查时,患者像服药一样用水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依次通过消化道的各个结构(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结肠、直肠),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对经过的胃肠道进行连续摄像。一般的胶囊内镜可以连续拍摄 6~8 小时。医生通过查看胶囊拍摄的图像就可以了解病人胃肠道的情况。胶囊内镜在吞下后 1~3 天可以排出病人体外。 2. 胶囊内镜有哪些部分构成? 主要有三个部分构成: (1)胶囊内镜,就是来拍照的部分,病人吞下去之后,它负责拍照以及把图片传到记录仪中。 (2)图像记录仪,有些做成马甲样,检查时穿在病人身上;有些像一个收音机大小,病人进行检查时背在身上,用于接收、记录胶囊内镜拍摄的照片。在检查完毕后,医生从里面读取拍摄的图像,观察病人的肠道内情况。 3. 胶囊内镜由哪些医师进行操作? 负责胶囊内镜检查的医师应该选择兼备临床和内镜经验的高年资医师。主要是因为目前胶囊内镜主要用来观察小肠病变,小肠病变比较少见但种类繁多,只有兼备临床和内镜经验的高年资医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和误诊。 4. 胶囊内镜相比于传统消化内镜有什么优势吗? (1)扩展检查范围 可以对全小肠进行拍照观察,弥补了胃镜和肠镜看不到的地方,大大提高了消化道疾病诊断检出率。 (2)安全卫生 胶囊为一次性使用,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胶襄外壳采用耐腐蚀医学高分子材料,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能够安全排出外。 (3)舒适 只需吞服颗胶囊,检查过程无痛、无创、无导线,也无需麻醉,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4)操作简便 医生只需回放胶囊所拍摄到的图像资料,即可对病情做出诊断。 5. 胶囊内镜主要用来检查什么部位? 目前胶囊内镜主要用于检查普通胃镜或肠镜无法到达的小肠肠腔的检查,亦用于难以耐受或无法实现普通内镜检查的特殊人群的消化道检查,比如老人、精神病患者等。 6. 胶囊内镜可以替代胃镜、肠镜吗? 虽然胶囊内镜可以对整个消化道进行观察,但是它是靠着胃肠道的运动来前进的,无法控制方向,不能对拍摄的图像精确定位、摄像头易被消化道内分泌物遮挡、检查费用高昂。 常规内镜可以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转换观察模式、对可疑部位重点观察,发现病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进一步观察,但胶囊内镜仅能进行拍照观察,无法实现取活检等操作。 因此对于食管、胃部、结肠的病变,胶囊内镜尚无法替代胃镜、肠镜。 7. 哪些疾病适合应用胶囊内镜检查? 主要用于观察小肠,所以比较适合怀疑小肠存在病变进行检查。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克罗恩病、乳糜泻、肠息肉病等怀疑小肠有病变时; (2)怀疑小肠肿瘤、小肠狭窄; (3)便血、黑便或怀疑慢性出血,长期腹痛、腹泻,但胃镜、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时; 8. 哪些情况不适合做胶囊内镜检查? (1)由于胶囊内镜检查简单说就是让病人吞胶囊,然后胶囊经过胃肠道的运动,像食物一样最终从肛门排出来。所以咽不下去胶囊或者可能造成胶囊卡在肠子里面排不出来的情况,都不能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1)吞不下去的情况: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0 岁以下的儿童。 2)胶囊可能卡在肠子里的情况:怀疑或证实有胃肠道结构异常,做过可能影响肠道蠕动的手术等;严重胃肠动力障碍,比如有严重的便秘、腹胀、麻痹性肠梗阻(肠子运动能力下降引起的肠梗阻)等。 (2)任何人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胶囊都有可能卡在肠子里,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很可能要通过胃镜肠镜取出来,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外科手术的人,也不适合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3)另外胶囊拍摄的内镜图片需要传到图像接收的仪器里,如果患者有心脏起搏器等电子医疗设备,图像传输可能影响这些设备的工作。所以有电子医疗仪器植入的患者,比如起搏器、胰岛素泵,也不适合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4)如果患者对胶囊内镜的高分子材料过敏,也不能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5)孕妇也不适合进行胶囊内镜检查,主要是因为还不确定这项检查对孕妇是否安全。 9. 有禁忌症的患者一定不能做胶囊内镜检查吗? 一部分不太合适做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安全地实施胶囊内镜检查,需要进行详尽的术前准备,并作好并发症出现的相应准备,并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尽量确保检查过程的安全。 10. 儿童可以做胶囊内镜吗? 由于胶囊内镜的尺寸比现在大家常见的胶囊还要大一些,有些儿童可能咽不下去。目前来说,不能自主吞咽胶囊的幼儿,年龄比较小(10 岁以下)的孩子,不建议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大孩子(10 岁以上),只要孩子能正常吞咽胶囊,一般都可以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11. 胶囊内镜检查都需要做哪些准备? 主要是需要清洁肠道,把存在于胃肠道的食物残渣和粪便清理掉,使胶囊内镜可以更好的拍照。 (1)检查前 2 天进食易消化食物,禁食水果蔬菜; (2)检查前 1 天早上可以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通便药,晚餐(约下午 5~6 点)后禁食,睡前(约晚上 10 点)服泻剂并和大量水; (3)于检查当天清晨 5 点再次服用泻剂,然后空腹来院。 12. 检查过程中可以饮水进食吗? 在确认胶囊进入小肠后病人即可自由活动,2 小时后就可饮水,但尽量少饮,且不要喝可乐、果汁等有颜色的液体;7~8 小时后由医生判断是否可以取下图像传输设备,结束检查。 患者在接下来的几天内需留意胶囊是否排出。 13. 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期间有什么注意事项? 在胶囊内镜检查期间,患者要多活动,促进胃肠蠕动,但是不可做剧烈活动,以防止胶囊拍照时由于剧烈震动影响图像质量。推荐散步、慢速爬楼梯等运动,不要奔跑、蹦跳等。 14. 胶囊内镜检查大约多久可以出结果? 病人做完检查后,医生需要对 7~8 小时的图像进行反复观察,还要再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等综合判断。一般情况下,胶囊内镜的结果多在检查结束后三天左右出结果;但是由于胶囊内镜图像多,信息复杂,在不同医院出结果的时间可能不同。 15. 胶囊内镜有什么缺点? (1)检查时间有限,现在常用的胶囊内镜一般供电时间为 8 小时左右,有些病人由于胃肠动力障碍,排空缓慢,在行至肠道下段时可能会出现电量过低无法检查的情况。 (2)图像定位困难,当前胶囊无法将所拍摄图像与肠道的解剖结构准确匹配,简单来说就是有了图像而不知图像是拍的哪个地方。医生仅仅是根据病例图像学及胶囊工作时间来判断位置,难以精确定位。 (3)胃的内部有很多黏液,有时胶囊内镜的摄像会被黏液糊住,导致看不清楚胃的情况,造成漏检。 (4)胶囊在消化道内只能依靠肠道的蠕动向前运动,无法控制胶囊的姿态,且只能拍照检查,无法进行取活检等操作。 (5)检查费用较高 (6)若胶囊卡在胃肠道内无法被排出来,则只能通过传统内镜甚至开腹手术取出,代价较大。 16. 胶囊内镜会有看不清楚的时候吗? 胶囊内镜排的胃肠道内的图像是否清楚,跟患者胃肠道里面是否清洁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肠道内粘液、泡沫少、没有食物残渣,一般来说图像质量就会好。 17. 胶囊内镜会拍着拍着没电了吗? 胶囊内镜的供电时间大约在 7 到 8 小时,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这段时间以足够胶囊内镜观察完全部的小肠(胶囊内镜最主要的就是用来观察小肠的),检查目的已经达到。 如果胃肠运动差的话,也可能出现胶囊没有到达小肠末端就没电的情况,现在对这些情况,还没有好的补救方法。所以一般检查时,都要求患者来回走动,促进胃肠蠕动,避免胶囊运动过慢。 18. 胶囊内镜检查完始终没有看到胶囊排出来怎么办? 若检查完成后需要密切观察排泄物中是否有胶囊伴随排出,大多数情况下会在检查完成后 1~3 天排出体外。若 3 天后仍未发现有胶囊排出,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由于胃肠动力障碍、胃肠道蠕动慢引起,可以服用促动力药物,使其自然排出。 若由于结构异常引起胶囊留在肠内,则需要再明确部位后用普通内镜取出,若无法以内镜取出,需要进行开腹手术以取出胶囊。 19. 胶囊内镜检查会有发生意外吗? 任何检查和操作都有可能会出现意外,胶囊内镜的主要是胶囊落入气管、卡在胃肠道排不出来。对于已经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只能通过内镜将胶囊取出或送入十二指肠。对于内镜无法解除的坎顿,则只能通过手术将胶囊取出。
重要事实 戊型肝炎(戊肝)是一种由戊肝病毒感染造成的肝病。 全球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感染戊肝病毒,其中约有330万人出现戊肝症状,5.66万人死于此病。 戊肝通常具有自限性,但有的病例可能发展成暴发性肝炎(急性肝衰竭)。 戊肝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水传播。 戊肝见于世界各地,但流行率最高的地区是东亚和南亚。 中国开发和批准了一个预防戊肝病毒的疫苗,但世界其他地方目前尚无此疫苗供应。 戊肝是一种由戊肝病毒造成的肝病。戊肝病毒是阳性单链的核糖核酸(RNA)微病毒。它至少有4个基因型,即基因1型、2型、3型和4型。基因1型和2型仅见于人类。基因3型和4型病毒在猪、野猪和鹿等动物中传播,但不会为这些动物带来任何疾病,偶尔会感染人类。 戊肝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粪便排出,并经肠道进入人体。它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饮用水传播。戊肝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2-6周内会自愈。偶尔也会发展成暴发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导致一些患者死亡。 地域分布 戊肝感染见于世界各地。在以下地区存在不同的戊肝感染模式: 水经常被污染的资源贫乏地区; 有安全饮水供应的地区。 戊肝往往发生在缺乏基本的水、环卫、个人卫生环境和卫生服务的资源有限国家中,出现戊肝疫情和零星病例。疫情通常发生在饮水供应遭到粪便污染后,可能会影响数百人至数千人。在冲突地区和人道主义紧急状态地区,例如在环境卫生和安全用水供应状况特别严峻的战区、难民营或流离失所者收容所等地,发生了一些疫情。 此外,零星病例据报与水或食品被污染有关,但规模较小。在这些地区,估计全球每年发生2000万例感染,330万例急性病例,5.66万例死亡。这些地区的病例大多由基因1型病毒感染引致,而基因2型病毒造成的病例较为罕见。 在环境卫生和供水状况较好的地区,戊肝并不常见,只是偶尔有零星病例。这些病例大多由基因3型病毒引起,通常是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动物肉(包括动物肝脏)而感染上动物源戊肝病毒,与水或其他食物污染无关。 在多数地区发现了曾暴露于该病毒的血清证据,血清流行率(即检测结果显示对戊肝病毒IgG抗体呈阳性的人数比例)较高的地区是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因为卫生条件较差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然而,这些抗体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疾病的存在或疾病风险较高。 另外,由于现有的血清测定效果存在差异且有可能并非最佳,并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于该病毒的人群中抗体可能会消失。因此,从流行病学角度,这类数据的用处可能有限。 传播 戊肝主要由饮用水遭到粪便污染造成的粪口途径传播。粪口途径造成很大一部分戊肝临床病例。戊肝的风险因素与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有关。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会使感染者粪便中排出的戊肝病毒进入饮水供应系统。 还发现有其他传播途径,但它们造成的临床病例少得多。这些传播途径包括: 食用源自受感染动物的未煮熟的肉或肉类产品; 输入受感染的血液制品; 纵向传播,即孕妇传至胎儿。 在戊肝流行区,食用生肉或未加工的贝类可能是造成散发病例的原因。 症状 戊肝病毒的潜伏期从暴露后2周到10周不等,平均为5-6周。据认为,被传染者从发病前几天到发病大约3-4周后开始排泄病毒。 在戊肝高流行区,15岁至40岁成人中有感染症状的病例最为常见。在这些地区,虽然儿童会受到感染,但往往没有症状,或仅造成轻微发病,且不会发生黄疸,因此会被漏诊。 肝炎的典型体征和症状包括: 最初几天低烧,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和呕吐;有些人可能会腹痛,瘙痒(无皮损),皮疹,或关节痛。 黄疸(皮肤出现黄色,眼睛出现巩膜),尿黑,大便颜色浅; 肝变大和压痛(肝肿大); 这些症状与其他肝病期的症状往往很难区别,通常持续1-6周。 在罕见情况下,急性戊肝可以很严重,会造成暴发性肝炎(急性肝衰竭),这些患者面临死亡风险。在怀孕期间发生戊肝时较常罹患暴发性肝炎。患戊肝的孕妇,尤其是第二孕期或第三孕期的孕妇面临较高的急性肝衰竭、流产和死亡风险,在第三孕期,戊肝造成的死亡率可高达20%-25%。 曾报道过免疫受抑制人群(尤其是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已感染基因3型或4型戊肝病毒的器官移植者)患慢性戊肝的病例。 诊断 戊肝病例与其他类型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并无区别。但在以下流行情况下往往可以强烈怀疑戊肝并作出诊断:在已知的疾病流行区多处发生多起病例;在水可能遭污染的环境中;孕妇病情较重;或甲肝已被排除。 戊肝确诊通常需要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到戊肝病毒特有的IgM抗体;在经常发生戊肝的地区,采用这一方法通常即可确诊。 还可以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检测手段来检测血液和/或大便中的戊肝病毒核糖核酸,但这种检测需要有专业的实验室设施。在不常发生戊肝的地区以及在慢性感染戊肝病毒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采用这一检测方法。 已开发出一种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方法,目前正在研究其在戊肝诊断方面的作用。 治疗 目前还没有能改变急性戊肝病程的治疗方案。由于戊肝一般具有自限性,一般不需要住院。但是,如果发生暴发性肝炎,则需要住院。有症状的孕妇,也需考虑住院治疗。 免疫受抑制的慢性戊肝患者可以采用利巴韦林这一抗病毒药物进行特异性治疗。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使用干扰素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疗效。 预防 预防是最有效控制戊肝的方法。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减少戊肝病毒和戊型肝炎的传播: 维持公共供水的质量标准; 建立妥善的人类粪便处理系统。 在个人层面上,可以通过下列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用安全的水洗手,特别是接触食物之前; 避免饮用洁净度不明的水和冰; 遵循世卫组织食品安全建议。 2011年,在中国注册了一种预防戊肝病毒感染的重组亚单位疫苗。该疫苗尚未在其他国家获得批准。 世卫组织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于2015年审查了戊肝负担以及获批戊肝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方面的现有证据: 全球戊肝病毒感染流行率和易感性:系统审查 系统审查全球戊肝病毒情况 世卫组织还在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审查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了一份立场文件: 世卫组织戊肝立场文件 在以下的世卫组织应对工作中概述了这份立场文件提出的各项建议。 疫情处置指南 世卫组织发表了关于认识、调查与控制水源性戊肝疫情的手册。 水源性戊肝疫情:认识、调查与控制 总之,在怀疑暴发戊肝疫情的情况下,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核实诊断并证实是否存在疫情; 确定传播模式,并查明较高风险人群; 加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措施,消除粪便对食品和水的污染; 消除感染源。 世卫组织的应对 世卫组织发布了《水源性戊肝疫情:认识、调查与控制》技术报告。这份手册提供了戊肝流行病学、疾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方面的信息,并指导公共卫生当局如何应对戊肝感染疫情。 世卫组织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于2015年发布了一份戊肝立场文件。文件审查了戊肝负担以及获批戊肝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方面的现有证据。关于戊肝疫苗的使用,它提出如下建议: 世卫组织认识到,戊肝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和难民营中的流离失所者)中以及在暴发疫情时。 世卫组织不建议在戊肝流行或散发流行常见的人群中,将该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常规使用。但是,各国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的流行病学情况决定是否使用该疫苗。 由于缺乏疫苗在16岁以下儿童、孕妇、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器官移植等待名单中的患者和旅行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信息,世卫组织不建议在这些人群中常规使用疫苗。 在出现疾病暴发等特殊情况下,戊肝或其并发症或死亡的发生风险甚高。目前,世卫组织对于常规接种规划的立场并不排除该疫苗在这些特定情况下的使用。尤其应考虑使用该疫苗减轻或预防戊肝暴发,以及使用疫苗减轻对孕妇等高危人群的影响。 随着获得更多数据,世卫组织将对当前所持戊肝疫苗立场进行审查并根据新情况做出必要更新。
重要事实 甲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肝脏疾病,可造成或轻或重的疾患。 甲型肝炎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或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而引起。 几乎每个感染甲型肝炎的人都可完全恢复并获得终身免疫,但仍有很小部分感染甲型肝炎的人死于重型肝炎。 甲型肝炎的感染风险与缺乏安全用水、环境卫生条件恶劣以及个人卫生状况不良(如脏手)有关联。 疾病流行可呈急剧增长态势,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已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甲型肝炎。 安全供水、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条件良好、洗手和注射甲肝疫苗是抵御该疾病的最有效办法。 甲型肝炎是甲肝病毒造成的一种肝脏疾病。病毒因未受感染者(或未接种疫苗者)摄入由甲肝病毒感染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该疾病与不安全的水或食物、卫生条件差和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有紧密联系。 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不同,甲型肝炎感染不会造成慢性肝病,也很少致命,但会引发使人衰弱的症状和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这常常是致命的。 甲型肝炎属偶发疾病,在世界各地流行,有循环复发的趋势。甲型肝炎病毒是造成食源性感染的一个最常见原因。与食物或水受污染有关的疾病流行可突然暴发,比如1988年在上海发生的流行疫情影响了大约30万人。甲型肝炎病毒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通常消毒和/或控制细菌病原体的食物制作程序往往无法将其杀灭。 该疾病会给社区造成重大经济和社会后果。患者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重返课堂或恢复正常生活,可能需要几周或者数月的时间。被确认存在此病毒的食品企业以及当地总生产力可能受到极大影响。 地域分布 甲型肝炎感染率可能具有高、中、低不同的地域分布特征。 高感染率地区 在卫生条件差和卫生习惯不良的发展中国家,多数儿童(90%)在10岁前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受感染儿童并无任何明显症状。疾病流行不常见,因为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一般都产生了免疫力。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较低,鲜有疫情发生。 中等感染率地区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卫生条件好坏不定的地区,儿童往往在早期没有受到感染,因此成年后不具免疫力。经济和卫生状况改善反而有可能导致更多的成年人因未受过感染而不具免疫力。较高年龄人群易感可能会导致较高发病率,在这些人群中可能会发生大规模疫情。 低感染率地区 在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良好的发达国家,感染率较低。在高危人群的青少年和成人中,比如注射吸毒者、男男性行为者、前往高流行区旅行的人、与世隔绝的人群(如封闭的宗教群体)等,有可能发生此种疾病。但即使在这些人群中出现这一病毒,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会阻断人际传播,疫情将迅速结束。 传播 甲型肝炎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未受感染者摄入了由病毒携带者的粪便污染过的食物或水。在家中,如果受感染者为家人制备食品,可能会通过脏手发生传播。水源性疾病疫情并不常见,往往与受污水污染过或处理不当的水有联系。 人与人之间偶尔接触不会传播此病毒,但与感染者密切身体接触则可能会受感染。 症状 甲型肝炎的潜伏期通常为14–28天。 甲型肝炎的症状轻重不一,可能出现发热、不适、食欲不振、腹泻、恶心、腹部不适、深色尿和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不是每位感染者都会出现所有症状。 成人出现疾病体征和症状的情况多于儿童。年老人群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致命性都较高。通常6岁以下受感染儿童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10%的人出现黄疸。在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中,感染症状往往较严重,70%以上的病例会出现黄疸。甲型肝炎有时会复发。刚康复者可能会再度急性发作,但通常会康复。 谁有被感染的风险? 凡以前没有感染过或没有接种疫苗者,均可能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在病毒传播广泛的地区(高流行区),大多数甲型肝炎感染发生在儿童早期。在中度和高度流行地区的风险因素有: 环境卫生条件差; 缺乏安全用水; 使用休闲毒品; 与感染者共同生活; 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的性伴侣; 在未接种疫苗的情况下赴高流行区旅行。 诊断 无法在临床上区分甲型肝炎病例与其他类型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一种专门诊断方法是检测血液中甲型肝炎病毒的IgM抗体。也可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RNA),但此项检测可能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设施。 治疗 甲型肝炎没有特异治疗方法。感染后症状消失过程可能很缓慢,可能需要几周或数月的时间。务必不要服用不必要的药物。不应服用乙酰氨基酚/氨酚以及抗呕吐药物。 仅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情况下才有必要住院治疗。治疗的目的是保持身体舒适和适当的营养均衡,包括补充因呕吐和腹泻而流失的水分。 预防 改善环境卫生、保障食品安全和接种疫苗是抵御该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可通过以下方式减少甲型肝炎传播: 充足供应安全饮水; 适当处理社区内污水; 提倡注意个人卫生,比如经常用干净的水洗手。 国际上有几种甲型肝炎注射疫苗。就保护人们不受病毒感染的程度和所产生的副作用而言,这些疫苗大同小异。尚没有许可供一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疫苗。在中国,还提供口服活疫苗。 在注射一剂疫苗后一个月内,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会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的病毒抗体。即使接触到病毒,在接触病毒两周之内注射一剂疫苗,也可起到保护作用。不过,制造商建议注射两剂疫苗,以确保免疫接种后有大约5至8年的较长保护期。 数以百万计的人接种灭活甲肝注射疫苗后未出现任何严重不良反应。可作为常规儿童免疫规划的一部分提供此种疫苗,也可与旅行者接种的疫苗一起接种。 免疫接种工作 应将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作为全面防控病毒性肝炎计划的一部分。制订大规模免疫接种规划时,应认真作出经济评估,并考虑备选或补充预防办法,比如改进环境卫生和提倡良好个人卫生做法。 是否将甲肝疫苗列入常规儿童免疫接种范围,视地方情况而定。应当考虑到易感人群占人口的比例以及与甲肝病毒接触的程度。一般而言,中等流行国将从儿童普遍接种疫苗中获得最大收益。低流行国可以考虑为高风险成人接种疫苗。在高流行国,由于多数成人已具天然免疫力,疫苗用处有限。 2016年6月,共有16个国家在全国为儿童常规接种甲肝疫苗(美洲区域6个国家,东地中海区域3个国家,欧洲区域4个国家,西太平洋区域3个国家)。 许多国家采用注射两剂灭活甲肝疫苗方法,而其他国家可考虑将一剂灭活甲肝疫苗列入其免疫接种计划中。还有一些国家建议甲型肝炎感染风险较高的人接种此疫苗, 高风险人群包括: 休闲毒品使用者; 前往甲肝病毒流行国旅行者; 男男性行为者; 慢性肝病患者(因为他们若感染了甲型肝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会增大)。 关于发生疫情时进行甲型肝炎免疫接种的建议也应依具体地点而定,还应包括迅速广泛开展免疫接种运动的可行性。 如果及早开展接种运动并且在多个年龄人群中实现高覆盖率,在小社区通过免疫接种来控制全社区疫情取得成功的几率极大。免疫接种工作应由健康教育作为补充,以改进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习惯和食品安全。
7 月 28 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肝炎,立即行动。 我国 HBV 感染者多为围产期或婴幼儿时期感染。6 岁以下儿童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阻断母婴传播至关重要。 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乙型肝炎患者如何备孕,孕期应该如何管理吧。
胃癌和胃溃疡这两种发生在胃部的疾病都可以引起胃痛的症状,但疾病的性质确实天壤之别。 一个人胃疼症状看上去似乎很轻,只是隐隐作痛,有时吃点东西就“好了”,但是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相比较而言,另一个貌似胃疼症状很严重的病人,但可能最后诊断为胃溃疡。 那么胃溃疡与胃癌的症状如何区别呢?胃癌的症状可能有哪些? 出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胃癌在早期的时候就可有出血的症状,而在晚期的时候胃癌患者出血量就会变得很大。个别人可在呕吐物中混杂咖啡色或黯红色的血液,少量出血时患者往往难以察觉,没有明显的症状。 少量上消化道出血可以通过胃镜检查或者粪便隐血试验发现,也有不少患者是因为常规体检发现隐血试验阳性,而追查到出血是来源于胃,从而及早低发现了胃癌。这也体现了常规体检做粪便隐血试验的意义之一。 短期内不明原因体重减轻 胃癌的症状可能表现在明显的消瘦,因为肿瘤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和人体争抢营养,患者的体重明显下降。而像胃溃疡这样一般的胃病发作,对食欲、体力、体重无长期的影响,而胃癌则能导致食欲不振,乏力和明显体重减轻等。 食欲减退 胃癌早期患者没有想吃饭的欲望,明显的厌食,或是食后饱胀嗳气,厌恶肉食等,是胃癌比较常见的症状。 将近50%的胃癌患者都有明显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的症状,部分患者是因胃蠕动变差后进食过多引起腹胀或腹痛而限制进食的。久而久之,就会体重下降,慢慢的消瘦。 “老胃病”出现的疼痛性质规律、改变 很多胃癌患者曾经都是各种各样的“老胃病”患者,由于以前多次出现上腹部疼痛的症状,也是麻痹他们的原因之一。以为老胃病就是一直这样,就让它疼,不去检查,也不重视。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原有的胃痛性质和规律发生了改变就需要注意了:比如原来每次都是吃饱疼,晚上睡觉不疼,如果突然出现了晚上睡觉也在持续地疼,这样的疼痛习惯和规律改变。 因此,长期患有胃病的患者(尤其是40-5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如果近期内上腹部疼痛的性质和规律发生了改变,且经过2~3个月的正规治疗后仍无明显好转,均应提高警惕,并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既往无胃病史,持续的腹部不适或疼痛 这些不适症状包括胃部闷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且多没有诱因,口服药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时好时坏,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的特点。 普通胃病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诱因,比如喝酒、吃冷饭、喝冷饮等,如果没有明显诱因出现的胃部不适,应该排除是否有胃癌的可能性。 以上只是临床规律,只有一定的预测性,因为疾病的情况的多变的,所以并不能作为诊断,最终都需要胃镜检查和活检组织的病理检测方能确诊。 这几个症状并非特异性的,如果有这些表现,应想到癌症的可能性,但不要对号入座,自己吓自己,有些表现不等于就是癌。要正确理解症状与疾病诊断的非必然关系,有症状是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最终明确诊断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 提醒:不应对胃痛等不适症状麻痹大意,给自己扣上胃炎、溃疡病或消化不良的等“老胃病”的帽子,还是应该规范治疗和有计划地复查。 无论是诊断还是早期发现,最准确有效的方法是胃镜检查,一目了然,对于胃的大部分疾病都能诊断,避免“忧心忡忡”或者“自我麻痹”两个极端。
遇到不少患者因胃镜检查发现Barrett食管,起初感到茫然,这是什么问题,网上查阅Barrett食管的相关介绍,发现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时,听说会癌变,而感到十分紧张。 Barrett食管是什么病,严重么,真的会变成食管癌吗?在此做出相关解答。 什么是Barrett食管 正常食管是由鳞状上皮覆盖的,而Barrett食管(巴雷特食管)指的是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临床现象。通常认为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 巴雷特食管会变成食管癌吗 这点已明确,巴雷特食管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食管癌分鳞癌和腺癌,国内以鳞癌多见),癌变率在5%~20%左右,属于食管癌前病变。癌变的概率与是否伴有异型增生关系密切,不伴异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癌变概念较低,伴有中到重度异型增生的癌变概率高。 巴雷特食管的主要临床意义是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对于普通人群和单纯GERD病人,并不建议常规筛查巴雷特食管。 对那些有多个危险因素的病人(年龄50岁以上,长期反流性食管病,膈疝,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者),则应该定期复查。 巴雷特食管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当内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有柱状上皮化生表现时称为“内镜下可疑巴雷特食管”,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有柱状细胞存在时即可诊断为巴雷特食管,发现有肠上皮化生存在时更支持巴雷特食管的诊断。 与胃食管反流有什么关系 通常认为,Barrett食管是由胃食管反流病导致的反流性食管炎发展而来,但不是所有的胃食管反流都会发展为Barrett食管,在胃食管反流病人中,只有10%发展为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有什么症状 Barrett食管本身并无症状,但Barrett食管患者常常合并胃食管反流,所以患者的症状主要由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病变引起。 最常见的症状为反酸、胃灼热,其次为胸骨后疼痛和上腹痛。当出现食管狭窄或癌变时,可有咽下困难的症状。 治疗可逆转 治疗的目的是缓解和消除症状,逆转食管柱状上皮为鳞状上皮,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降低食管腺癌的发病率。 1、药物治疗: 抗酸是治疗反流症状的主要药物,在抑酸药物中,质子泵抑制剂(某某拉唑)优于H2受体拮抗剂(某某替丁)。促动力药、粘膜保护剂等对控制症状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一定疗效。非甾体抗炎药物能减少患食管癌、尤其是腺癌的风险。 一般认为只要发现早、治疗规范,病变是可以逆转的,经过规范的治疗,85%以上的巴雷特食管通过药物可治愈。 2、内镜治疗: 对不伴异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因其癌变的概率低,不提倡内镜治疗。 伴有轻度异型增生者,癌变概率亦较低,可先行内镜随访,如果是已经出现的中到重度异型增生可以局部处理或切除。目前常采用的内镜治疗方法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凝固术、消融术等。 3、手术治疗: 对已证实有癌变的Barrett食管患者,原则上应手术治疗。另外,反流使用药物无法控制者可行手术治疗。 复查 由于巴雷特食管存在复发的可能性,但没必要过度担心,应规范治疗胃食管反流,并定期复查,这样即使出现了恶变也是在可控范围内。
在临床工作中常有一些病因不明、肝功能反复异常的肝病患者,难以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给临床医师带来较大的困惑,患者亦承受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这部分患者往往在完善了相关检查,且排除了细菌、病毒、药物、酒精、寄生虫、代谢因素造成的肝脏损害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高度警惕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为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炎症性疾病,是一种由针对肝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所介导的肝脏实质炎症,以血清自身抗体阳性、高免疫球蛋白G( IgG) 和( 或) γ-球蛋白血症、肝组织学上存在界面性肝炎为特点,如不治疗常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本病为遗传倾向疾病,具备易患基因的人群可在环境、药物、感染等因素激发下起病。 一、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转氨酶活性: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型改变,AST和ALT 活性升高,而ALP和GGT水平正常或轻微升高。病情严重或急性发作时血清TBil水平可显著升高。ALT常高于正常值10倍以上,ALT高于AST。血清胆红素水平中度升高。自身免疫性肝炎典型的表现是突出的高丙种球蛋白血症。85%AIH患者血清γ-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升高。血清IgA升高者,相较于AIH更应考虑脂肪性肝炎(酒精性或非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的诊断。此外血清IgM升高则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特征性指标。 2.免疫血清学检查:多种自身抗体阳性为本病的特征。(1)抗核抗体(ANA)80%的患者体内有此抗体,其滴度和血清7-球蛋白水平相一致。(2)平滑肌抗体(SMA)约70%病例阳性,为IgM,其抗原和平滑肌与骨骼肌的S肌动蛋白有关,也存在于肝细胞膜和细胞骨架的收缩成分,因而SMA也可看做是肝细胞损坏的结果。(3)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SLA)为针对一种可溶性肝抗原的非器官特异性抗体,主要存在于年轻女性病例中,这类患者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好。(4)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是Ⅱ型AIH的主要特征。 (5)线粒体抗体(AMA)30%的病例阳性。 (二)AIH的一般诊断标准 1.主要标准:(l)高γ-Gl血症或IgG升至2g/dl以上。(2)肝炎病毒标志(如HBV、HCV等)阴性(偶伴有HCV血症或病毒既往感染标志)。(3)血中自身抗体(ANA、SMA、SLA、LKM、ASGPR)阳性。特别是ANA与SMA。(4) HLA-B8、DR3、DR4阳性。(5)肝组织学证据(肝脏活检在诊断AIH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确认疾病完全缓解以及明确理想治疗终点的唯一方法。) 2.辅助标准:(l)中年以下女性好发。(2)常伴有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特点或有关疾病。(3)关节痛。(4)血清转氨酶持续或反复性升高。 (5)除外酒精性、药物性、代谢性等其他肝病。凡符合1-4项主要标准者可考虑AIH,进一步做肝组织学检查。若符合全部5项主要标准则可确诊。 二、临床表现 AIH 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数AIH患者起病隐匿,一般表现为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嗜睡、乏力、全身不适等。体检可发现肝大、脾大、腹水等体征,偶见周围性水肿。约1/3 患者诊断时已存在肝硬化表现。10% - 20% 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这些无症状患者进展至肝硬化的危险性与有症状患者相近。AIH 可在女性妊娠期或产后首次发病,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对于母婴安全非常重要。约25%的AIH 患者表现为急性发作,甚至可进展至急性肝衰竭。部分患者AIH 病情可呈波动性或间歇性发作,临床和生物化学异常可自行缓解,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完全恢复,但之后又会复燃。这种情况需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些患者的肝组织学仍表现为慢性炎症的持续活动,不及时处理可进展至肝纤维化。 三、治疗 AIH 治疗的总体目标是获得肝组织学缓解、防止肝纤维化的发展和肝衰竭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上可行的治疗目标是获得完全生物化学指标缓解,即血清氨基转移酶( ALT/AST) 和IgG 水平均恢复正常。 1.治疗指征 所有活动性AIH 患者均应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并可根据疾病活动度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 1.1 中度以上炎症活动的AIH 患者(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3×ULN、IgG >1.5×ULN),急性{ALT 和( 或) AST>10×ULN}甚至重症{伴出凝血异常: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应及时启动免疫抑制治疗,以免出现急性肝衰竭。 1.2 对于轻微炎症活动( 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3×ULN、IgG< 1.5×ULN)的老年(>65岁)患者需平衡免疫抑制治疗的益处和风险作个体化处理。暂不启动免疫抑制治疗者需严密观察,如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出现明显炎症活动可进行治疗。 1.3 从肝组织学角度判断,存在中度以上界面性肝炎是治疗的重要指征。轻度界面性肝炎的老年患者可严密观察、暂缓用药,特别是存在免疫抑制剂禁忌证者。而存在轻度界面炎的年轻患者仍有进展至肝硬化的风险,可酌情启动免疫抑制治疗。对非活动性肝硬化AIH 患者则无需免疫抑制治疗,但应长期密切随访( 如每隔3 -6 个月随访1次)。 2.治疗方案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治疗指征主要根据炎症活动程度,而非肝功能受损程度。如若病人出现症状明显,病情进展快或γ球蛋白≥正常值的2倍,以及谷草转氨酶≥正常值5倍、谷丙转氨酶≥正常值10倍等情况时,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经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5%的病人可获得临床、生化和组织学缓解。有肝硬化和无肝硬化病人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和90%,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用药。 (1)单用强的松疗法适合于白细胞明显减少、妊娠、伴发肿瘤或硫嘌呤甲基转移酶缺陷者,或仅需短程治疗者(≤6个月)。第一周:强的松60 mg/d;第二周:40 mg/d;第三周:30 mg/d;第四周:30 mg/d;第五周起:20 mg/d,维持到治疗终点。 (2)强的松与硫唑嘌呤联合疗法适用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脆性糖尿病、肥胖、痤疮、心理不稳定或有高血压者。强的松剂量为第一周:30 mg/d;第二周:20 mg/d;第三周:15 mg/d;第四周:15 mg/d;第五周起:10 mg/d。第一周开始即同时服用硫唑嘌呤50 mg/d,维持到治疗终点。
打嗝是临床一种常见症状,它是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空气突然进入呼吸道,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声音。如果膈肌痉挛发作持续不断则可严重影响正常工作、休息,如果是伴有心肺疾患的患者呼吸功能也会有很大影响,甚是讨厌和不雅,现作一综述。 打嗝,学名“膈肌痉挛”又叫“呃逆”,俗称“打嗝”,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如果持续痉挛超过48小时未停止者,称顽固性膈肌痉挛,也叫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hiccup,IH)。 按病因可分为4 类:外周反射性(如食管、纵隔、胸膜等病变引起);中枢性(如脑膜炎、脑外伤、脑血管病变等引起);神经精神性(如癔病等);其他(如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引起)。 一、病因 1. 外周反射性 呃逆反射弧向心路径受刺激。膈神经的刺激包括纵隔肿瘤、食管炎、食管癌、胸主动脉瘤等。膈肌周围病变如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肌梗死、膈下脓肿、食管裂孔疝等,迷走神经刺激有胃扩张、胃炎、胃癌、胰腺炎等。 2.中枢性 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丧失,器质性病变部位以延脑最重要,包括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代谢性病变有尿毒症、酒精中毒,其他如多发性硬化症等。 3. 神经精神性 呃逆常见于癔病患者,多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所致,可出现各种不同临床症状,如感觉、运动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等,可因暗示而产生或消失。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好情感用事的特点。 4.其他 呃逆因药物、全身麻痹、手术后因素等,内耳及前列腺病变亦可引起呃逆。 二、治疗 (一)一般疗法 (1) 吸气后屏气法:患者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然后缓缓呼气即可。此法可反复使用,多用于由精神刺激和进食过快引发者。 (2) 按压双眼球法:患者闭目,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此法多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但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忌用,心脏病患者慎用。 (3) 按压眶上神经法:患者平卧位或坐位,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能忍受为度,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分钟,并嘱患者有节奏地屏气。 (4) 颈动脉窦压迫疗法:嘱患者用手指指腹轻轻揉压单侧颈动脉窦(位于气管两侧搏动处)。注:严禁双侧同时压迫,以防脑缺血而发生意外。 (5) (吞)吸食烟雾法:取一长圆形的一端开口的硬纸筒(患者可以自己制作,纸筒口径以刚好能盖住口唇为宜),用火点燃碎纸屑后放进硬纸筒内,然后使其熄灭,产生烟雾后立即将纸筒开口端紧压在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嘱患者张口把烟雾吞下(忌用抽吸法),吞烟时间1-2分钟。或者选用干净的人指甲,剪碎后和烟丝混匀卷成纸烟点燃抽吸。 (6) 牵舌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张口,伸舌,术者用消毒纱布裹住舌体前1/3-1/2部分,轻轻向外牵拉,以患者稍有痛感为度,持续30秒钟左右后松手使舌体复位,此法可重复操作。 (7) 足部疗法:方法是嘱患者用手指稍加压力揉搓足底(位于涌泉穴内下旁开1寸处),直至呃逆停止。 (8) 含水屏气法:取凉开水一杯,令患者含水一大口,然后屏气停止呼吸,尽量延长时间,待到将无法忍受时,才把水吞入胃中,注意不要呛入气管中。该法可反复使用,有心脑疾病者禁用。 (二)药物治疗 (1) 调节电解质药物: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伴有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钾等,经补充电解质后呃逆得到终止或明显缓解。低血钠致呃的机理不明,但呃逆的发生与血钠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低血钙、镁时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的应激性增高,即阈值降低。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的表现,加上一些患者进食少和长时间卧床,胃排空减弱和胃液潴留,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导致IH的发生。 (2) 肌松药:巴氯芬,为神经性传导抑制剂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主要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GABA受体,一方面可能是对神经传导抑制作用,从而缓解平滑肌、膈肌痉挛使呃逆停止;另一方面它可能通过对中枢的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而制止呃逆发作。用法:每次10 mg,每日2次,口服;最大剂量为15mg,每日3次。盐酸乙呱立松片是一种新型肌肉松弛剂,其一方面作用于脊髓,抑制脊髓反射;另一方面作用于γ运动神经元减轻脊索的灵敏度,从而阻断其反射弧,缓解膈肌痉挛,减少痉挛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的进一步刺激;并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改善血流。用法:60 mg口服或胃管注入,每天3次,饭后服用。 (3) 抗精神病药 氟哌啶醇5 mg静脉滴注或肌注1~2次/d,好转后改为口服维持。氯丙嗪25~50 mg,每天3次口服,但此法在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血管病者应慎用。氟哌啶醇和氯丙嗪抗呃逆的作用可能与其阻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抑制膈神经的兴奋性有关。 (4) 抗抑郁药 多虑平25~50 mg,每日3次口服。其抗呃逆的机理可能是一方面通过其中枢及周围抗胆碱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中枢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停止呃逆的作用。阿米替林30 mg,每日3次口服。丙咪嗪25 mg/d渐增至225 mg/d。 (5) 中枢兴奋药 利他林10~20 mg肌注,反复发作者可重复注射。其终止呃逆的机理可能是通过中枢内脏神经的调节作用,亦或使膈神经过度兴奋而达到抑制状态。尼可刹米0.375 g肌注,止呃机理不明,可能是该药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使呼吸加深加快,膈肌活动度增大,达到缓解膈肌痉挛终止呃逆。 (6) 钙离子拮抗剂 硝苯地平10~20 mg舌下含服或吞服,每日3次,一天总量不宜超过60 mg。盐酸氟桂利嗪10 mg,每天2~3次,口服,待呃逆停止后改为每天1次口服巩固治疗。尼莫地平舌下含服及口服治疗顽固性呃逆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7) 麻醉剂 利多卡因50~100 mg持续静滴,每天2-3次,可用1-7天,但应注意心律监护。其止呃机理可能为调节植物神经或反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抑制膈神经。磷酸可待因30 mg口服,止呃机理可能是抑制中枢神经,减弱膈神经的过度反应,同时直接抑制或松弛膈神经。 (8) 抗胆碱药 安坦是中枢性抗胆碱药,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震颤麻痹。用于治疗本病每次4 mg,每日3次口服,用药2-3天。东莨菪碱0.3mg肌注或阿托品等药物肌注。 (9) 抗癫痫药 丙戊酸钠用量:每次0.2 g,每天3-4次,逐步加量,直至控制发作。苯妥英钠每次0.1 g,每天3次,以中枢性呃逆效果较佳。 (10)止吐药 恩丹西酮是一种高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常用于化疗所致呕吐的防治,机制为抑制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5- HT3的释放,使原本兴奋的膈神经达到抑制状态,解除膈肌痉挛。胃复安多用来作穴位注射(如足三里穴位注射)。 (11) 碳酸酐酶抑制剂 乙酰唑胺0.25-0.5 g/次,每天3次,其止呃机理可能与抑制神经系统的碳酸酐酶有关。 (12) 镇咳药 可待因30 mg tid至呃逆消失,其机制是抑制中枢,减轻膈神经的过度反应,同时对痉挛的膈肌可能有直接的抑制和松弛作用。 (13) 组胺H2受体拮抗剂 甲氰咪胍0.4 g加入50%GS40 ml中静推,每8h一次,直至呃逆消失,其机制是通过阻断中枢性及胃肠的H2受体,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使膈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而终止或减弱膈神经痉挛。 (14) 肾上腺皮质激素 有报道静脉用醋酸去氧皮质酮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或氢氟可的松治疗Addsion病和多发性硬化症所致的顽固性呃逆效果明显。 (15) 其他药物 其他如地巴唑、麻黄素、消炎痛、盐酸曲吗多、金刚烷胺、硫酸镁、维生素B1、B6(穴位注射)等均有文献报道用来治疗顽固性呃逆,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呃逆只是一种症状,首先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治疗无效再考虑使用上述药物。如为外周反射性呃逆,应用胃动力药(吗叮啉)、钙拮抗剂、镇痛药;属中枢性呃逆者,多使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麻醉药(利多卡因);若为神经精神性呃逆或其它混合性呃逆,可选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加用钙拮抗剂。
萎缩性胃炎有什么症状 好多患者认为,萎缩性胃炎属于比较严重的胃病,自然会有比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其实不然,萎缩性胃炎症状没有特异性,甚至部分患者没有明显主诉。常见症状以隐痛,饱胀不适及消化不良为主,餐后较明显,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其它消化不良症状。 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靠胃镜,不能以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与胃镜检查所见和病理结果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患有较严重的萎缩性胃炎;相反,有显著不适症状者未必会有胃黏膜萎缩。疾病是负杂的,不是简单一一对应关系,需要综合诊治。 萎缩性胃炎≠癌变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萎缩性胃炎若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则为癌前病变,二者概念不同。虽然胃癌周围黏膜中,萎缩性病变多见,但并没有说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必然发展成胃癌的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将来是否会发展为癌前病变或癌变,应根据病变的萎缩程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医界学的共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虽可癌变,但癌变率很低(多数研究发现癌变率不 超过3%),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胃癌前兆和序幕,两者不能划等号。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慢性萎缩胃炎、幽门螺杆菌、胃癌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发现胃癌高发地区的人群中,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但也与幽门螺杆菌发生率高有关,究竟是幽门螺杆菌还是萎缩性胃炎易导致胃癌百姓不需要严格区分,二者常共存、共同导致胃粘膜的异型增生,治疗幽门螺杆菌本身也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一方面。 萎缩性胃炎须复查 虽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很低,但并非两者毫无关系,胃癌是从萎缩性胃炎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为了尽量减少发生癌变的可能,需要规范治疗和复查,故积极防治还是十分必要和应该的。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者要重视,更要定期随防。为了监视病变的动态变化,要定期复查胃镜。一般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无显著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3年复查1次;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个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看作是癌变,可考虑将局部病变组织切除或手术切除,以绝后患。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萎缩性胃炎的一般治疗:戒烟、忌酒,避免过咸、辛辣、过热、浓茶、咖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防治幽门杆菌感染,规范抗菌治疗,复查。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分餐制、餐具消毒,家庭成员一起治疗等。 2.抗Hp治疗 3.弱酸治疗 经五肽胃泌素试验测定证实低酸或无酸患者可适量服用米醋,每次1~2匙,一天3次;或10%稀盐酸0.5~1.0 ml,饭前或饭时服,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 ml, 1天3次;亦可选用多酶片或胰酶片治疗,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4.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 消胆胺可络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黏膜屏障。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也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亦可给予熊去氧胆酸。胃复安、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药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助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反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 5.增加黏膜营养 合欢香叶酯能增加胃黏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胃黏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黏膜作用。也可选用活血素;或选用硫糖铝、替普瑞酮、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 6.中医中药,辩证论治 有人觉得萎缩性胃炎比较顽固,难以治愈,其实疗效不佳还要考虑治疗是否规范。治疗盲目: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两类,一类与自身免疫相关,另一类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烟酒刺激、反流性胃炎等相关,如不查明原因,在治疗上缺乏针对性,就达不到较好治疗效果。未坚持治疗:有些萎缩性胃炎有的症状不明显,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思想上也放松了警惕,依旧嗜烟酗酒结果萎缩性胃炎卷土重来,甚至会逐步加重,最终导致每次复查胃镜依然是萎缩性胃炎。 越早越好 发现了萎缩性胃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若不坚持治疗或复查,非要等到出现了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才重视岂不是自欺欺人,要知道轻、中度萎缩性胃炎经治疗多数还是可逆的,而重度萎缩性胃炎可逆性很小。 坚持规范治疗与复查萎缩性胃炎发展成胃癌概率非常低。且定期复查才能在癌前病变期就进行及时处理,就避免了癌变出现了自己都不知道的懊恼,正规诊治与复查才是消除忧虑的最好方法
肛肠疾病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病,在许多人的身上都有出现过肛肠疾病。这个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总是会带来许多的不便,其中比较多见的就是痔疮,通过十人九痔这个词大家就知道这个疾病的高发情况了,那么痔疮的日常保健有哪些方法呢?痔疮患者会出现不能正常排便的情况,这对于他们的健康很不利,要想尽快康复,我们首先要确保患者的日常护理。1、习惯调理:就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不要久蹲,注意卫生。排便习惯的养成依靠合理的饮食,多吃蔬菜有助于养成每天1~2次的排便习惯,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早晨起床后或早餐后,因为这时肠道会产生强大的蠕动将大便送到直肠,引起排便反射。相反,少吃或不吃蔬菜则会使大便量减少,不成规律,时时想大便,上厕所后大便量很少,甚至根本无大便,结果造成大便次数多,如厕时间长,大便费力,这样就会形成或加重痔疮,引起痔疮急性发作。此外,排便后要注意肛门的卫生,保持清洁,有条件时便后应清洗或坐浴。2、运动调理:长期卧床、久坐、久站、活动减少时容易便秘,因此也容易得痔疮。因为在这些情况下肠蠕动慢,肛门松弛,肛门部的静脉容易淤血而形成痔疮。而运动有助于增强肠蠕动,同时使肛门括约肌呈收缩与松弛的交替运动。因此,适当的运动不仅有利于防止痔疮的形成,对已形成的痔疮能防止其急性发作。3、药物调理:痔疮急性发作时需要用药物,主要用外用药进行调理,关键是要用药得当。使用痔疮膏的正确方法是:便后洗净手指和肛门,如有条件温水坐浴更好,吸干局部的水。先将药膏挤在手指上,然后再用手指轻轻地将药膏均匀地抹在痔疮的表面及周围,起到止血止痛、消除水肿的作用。要注意将手指伸入到肛门内少许,使痔核的上缘及整个肛管的一周都有药膏,用药后再洗净手。4、痔疮术后护理措施1、痔疮手术后24小时内,每4-6小时要排尿1次。特别是骶麻术后患者应强调定时排尿及多饮水,因为骶麻未解除前或刚接触几小时内,排尿反射不敏感,不注意按时排尿易致尿潴留。若术后8小时不排尿且感下腹胀痛并隆起时,表明有尿液潴留,宜先经行热敷以促进排尿,如果无效应导尿。2、痔疮手术后24小时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可减轻伤口疼痛及出血。此后,可适当增加下床时间或做些轻体力活动。早期适当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一期愈合,但要避免久站或久坐的一切活动。3、痔疮手术后1-2天应控制排便,一般情况无需绝对禁止饮食。但最初应以流质、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藕粉、莲子羹、稀饭、稀面条等为主,可适当吃些香蕉、苹果、桔子等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要防止因便秘而用力排便崩裂伤口,导致出血水肿,增加病人痛苦,延长愈合时间。可在最初几天适当用些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4、痔疮手术后加强会阴部护理及保洁:可用PP粉溶液或中药便后坐浴,1日1—2次,坐浴后中药换药及栓剂纳肛。如肛门部水肿,可加用芒硝坐浴,伤口用肿痛消膏换药。5、换药期间应注意伤口愈合情况,以防肉芽水肿及肛门狭窄,需针对伤面情况予以相应的处理。以上就是我们对于痔疮的护理方法的介绍,通常情况下,痔疮患者要重视做到的饮食习惯有禁止饮酒,相信大家看完上面的介绍之后,对于如何护理该疾病会比较了解。本文系王伟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