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特色疗法,是利用中药中挥发油成分,采用煎药蒸气熏鼻、收集蒸馏液滴鼻,还可以汤药内服,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内外治结合的疗法。且方药的来源是根据临床医生对就医者具体情况、病情以及疾病的发展和转归而获得的。腺样体肥大患儿年龄较小,大多对口服药抵触,也为了减少药物代谢,对儿童的伤害,我们采用煎药过程中的蒸气熏鼻和收集蒸馏液滴鼻的外治法为主,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患儿造成的痛苦更小,家长和患儿更容易接受,口服药的应用减少,患儿的依从性得到很大提高,也使临床疗效更好。刘双大连市友谊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上午
1、应该每天服用 2、漏服:如果漏服一剂,可以在第二天服用两倍的剂量。如果漏服不止一天,坚持多天服用两倍的剂量,直到补够漏服的剂量 3、时间:最好早餐前1小时服用,忘了咋办?可以晚餐后3小时(临睡前)服用 4、与维生素、高血压药、滋补品间隔1小时;与含铁、钙食物或药物间隔2小时;与奶、豆类食品间隔4小时;与消胆胺或降脂树脂间隔12小时 温馨提示各位甲友们: 控制体重,优甲乐的剂量和体重有关系
有一种咽喉炎叫反流性咽喉炎,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咽喉科门诊患者中大约有70~80%是反流性的咽喉炎,是胃内容物反流到咽部,引起相应的症状,如咽部异物感灼热感,咽痒、疼痛、声嘶、口臭、干咳、清嗓,刷牙时恶心呕吐。 检查主要是电子鼻咽喉镜的检查及24小时胃酸测定的检查等检查手段。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及雷贝拉唑等药物,促胃动力药物,如莫沙比利等药物,还有H2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一般药物治疗需要治疗三个月以上,最少2~4周才能显效。 行为治疗主要包括生活习惯改变,规律的饮食及睡眠,避免熬夜,治疗失眠等症状,晚上8点以后尽量不吃东西,戒烟酒,禁止喝浓茶咖啡,禁食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减少摄入酸性水果,停用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如抗生素及一些中药,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食奶类,豆类,鱼等优质蛋白,减少咽部的黏膜损伤,多吃润燥生津的食物,多运动,加强锻炼身体,加快胃肠蠕动。
玩水可以说是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的一种娱乐项目,而夏天通常是我们游泳的大好时间。 但是当我们在泳池或海边“玩水”的时候,四面八方飞溅的水花可能会不经意间进到我们的耳朵里,有时还会堵住耳朵,出现耳朵胀满或是耳朵里有水晃动的感觉。这种症状可能是一只耳朵,也可能是两只耳朵。 当出现上面的这种耳朵里进水又出不来的情况时,可能会引起外耳道发炎。 为什么水会卡在耳朵里出不来? 有很多种原因可能会导致水困在耳朵里,例如外耳道狭窄,而外耳道本身为S型,水更容易卡在狭窄的S型耳道里。 再比如进入耳朵里的水被耳朵里的某些东西困住,这种东西可能是过量的耳垢或其他异物。 水进到耳朵里到底要不要紧? 这就要看情况了。 大多数时候,进到耳朵里的水会自行流出来,因为我们的耳朵会分泌一种蜡质,称为耵聍,它能起到一定的防水、防御作用。 但是,有时候,如果水没有流出来,水又比较脏,外耳道内的潮湿、划伤或擦伤,或过敏的皮肤状况,这些都会为细菌提供有利的繁殖环境,从而引发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的初始症状可能比较轻微,例如耳道内发痒和发红,轻微耳痛不适,耳道内不时有少量分泌物流出。 如果出现了如上这些症状,建议尽早去医院看医生。 当然,如果没有如上症状,但是感觉水困在耳朵里好几天甚至好几天出不来,也建议尽早找医生帮忙。 如何预防水进耳朵? 如果你想在游泳或其他水上活动时防止水进入耳朵,建议可以佩戴游泳耳塞。 游泳耳塞不同于泡沫耳塞,通常是可以根据你的耳朵定制,且可以清洗和重复使用。 耳朵里进水了怎么办? 如果你耳朵里进水了,怎么把耳朵里的水弄出来呢? 千万不要往耳道里插入诸如棉签、发卡、手指等来“掏水”,因为这样掏很有可能把耳道里的耵聍或异物往耳道深处推。 如此,一来可能刺破鼓膜带来听力损伤,二来可能刮掉外耳道皮肤的保护性角质层为细菌提供有利生长环境。 这里罗列几个把水排出耳朵的小技巧。 1、 把头转向进水的耳朵,并用手轻轻拉动耳垂。 2、通过打哈欠或嚼口香糖来活动下巴,并把头倒向进水的耳朵。 3、把头倒向进水的耳朵,并将耳朵放在毛巾上几分钟。 4、用手掌紧紧盖住进水的耳朵,轻轻向前、向后推动耳朵以产生一定的吸力,同时把头倒向进水的耳朵。 5、吹风机设置为低温、小风档,对着耳朵吹,将热空气吹入耳道。 6、使用过氧化氢滴耳液,大多数药店都有售。使用前提是没有耳部感染或鼓膜穿孔。 如果上面这些小技巧都不起作用,或者你有耳痛、发烧,建议立即看医生。 出诊专家:刘双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8:00-11:30 周二下午13:00-16:30 出诊地点:大连市友谊医院门诊2楼耳鼻喉科3诊室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疫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现各大医院有序复诊,我们也独立开展了一例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前口底癌的手术。本例患者是1例前口底癌2次化疗后、同时合并喉癌患者,因颏下区有淋巴结转移可能,不能选用颏下带蒂皮瓣修复 而前臂游离皮瓣柔软、薄,适合口腔粘膜缺损,有利于修复后舌的运动;血管蒂较长,头静脉及桡动脉远端管径相对较粗,便于血管吻合;可以和头颈肿瘤切除手术同时进行,不需要改变体位,可节省手术时间; 切取皮瓣范围 皮瓣切取范围 切取皮瓣后缺损区域用游离皮片修复 口底缺损修复 前臂游离皮瓣适用于舌,口底,颊粘膜,硬软腭粘膜,口咽或下咽部分粘膜,面部和颈部皮肤等软组织缺损。但是术前必须做Allen试验以测验掌深弓于掌浅弓之间的交通状况,避免术后出现手指缺血的并发症。 为爱清零,为爱守护,中国加油,世界加油。
甲状腺肿瘤有良性和恶性,大家无论是体检还是住院,得到一张彩超后,总是想自己心里有个底。今天就甲状腺彩超讲一下。 第一步核实彩超资料,确实是自己的彩超。 第二步图片干脆别看,医生没有相当的阅历也看不懂。 第三步不重要,但是要粗略看一下超声医生对咱甲状腺的大概描述,有还是没有,大小如何等等,也就是超声所见第一句和超声测量。 第四步进入正题:低回声,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可见强光斑或沙粒样钙化,纵横比>1,后方回声衰减,同时伴有气管旁淋巴结肿大。 7条,差不多了,就像描述一个坏人,贼眉鼠眼,看到这样的彩超需要重视不要害怕,重视是需要看医生,不要害怕是因为不会要命,即时听到一个癌字,也要做个有文化的患者。 第五步看医生或者找超声医生复查彩超,超声届不是一言堂,但是高水平的医生两三位都说有问题,是癌的也就是癌,不是的或者定不了的也就需要下一步了。
自北京301解放军总医院及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眩晕中心学习归来这一年,一直侧重于眩晕疾病的诊治工作。深深感觉到眩晕患者就医的困扰和痛苦。比如一个眩晕最常见的疾病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好多患者辗转多家医院被诊断为颈椎病,脑供血不足,梅尼埃病等等;而我院好多医务人员也曾患此病,口服眩晕停、输液、做颅脑CT、颅脑核磁、颈椎核磁等等,最终经详细询问病史,变位试验检查便可确诊,而一个简单的手法复位即可痊愈。特别是我曾会诊过综合科、老年病科、内科、外科、眼科等一些年龄特别大在80-90岁之间的患者,他们特别痛苦又非常恐惧,输液、打针、吃药都不见任何缓解,甚至有些患者半年多不敢平卧睡觉,还有的头根本不敢转动。当你明确诊断为BPPV并手法复位后患者立刻有一种头脑特别清醒的感觉,头也敢动了也敢躺下起来了。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和喜悦,一个个80多岁的老人握着你的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甚至有的竟给你鞠躬时,内心确实有种使命感,要普及一下眩晕疾病的知识,把我个人的一些诊疗体会总结一下。眩晕是临床上常见复杂的主观表现,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头闷、眼震等症状,涉及到耳鼻喉科、神经内科、骨科和急诊科等多个学科。有时临床症状变异范围较大,给眩晕疾病的诊断带来了困难;目前又缺乏成熟的眩晕诊疗中心,导致临床上经常误诊,其误诊率高达40%左右。据统计,耳源性眩晕占眩晕疾病的60%-70%,中枢性眩晕占10%-20%。常见眩晕症发生率的排序是:1、BPPV30%;2、前庭性偏头痛 10%;3、后循环缺血占5%-7%;4、梅尼埃病;5、前庭神经炎等等。眩晕患者多就诊于急诊科、内科、神经内科、骨科,而很少就诊于眩晕专科(耳鼻喉科),常常导致误诊,其主要原因:1、询问病史不详细,眩晕患者的病史在眩晕的诊断中非常重要,70%-80%的眩晕可通过有效的问诊确定诊断或明确方向。这就要求医生详细的询问并且有针对性的捕捉与疾病相关的信息,要有耐心,注意眩晕的诱因,起病方式,以及发作持续时间及伴发症状(听力下降、耳鸣等)和缓解方式。2、对眩晕认识不足,常不能分清眩晕、头晕、头昏。3、过分依靠大量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CT、MRI。有骨质增生就诊断为颈椎病(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压迫进而引起供血不足的可能性实际上在临床上非常少见)。行颅脑CT或MRI检查有腔隙病灶就诊断为脑梗死,而大部分患者脑腔隙病灶和眩晕实际上无明显关系。4、对其他疾病认识不足,现仍有一些医生认为老年人的眩晕为供血不足,而真正后循环缺血占不到10%,大多数为BPPV。5、未进行系统查体,如变位实验、听力检查等等。怎样才能减少误诊呢?1、首先要确定眩晕还是头昏或头;避免定向诊断错误,耳源性眩晕大多有动感。2、单次发作还是多次发作;单次发作多为前庭神经炎,突聋伴眩晕、迷路炎、后循环脑梗死、药物性等。多次发作常为BPPV,梅尼埃病、偏头痛性眩晕、前庭阵发症、外淋巴瘘、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听神经瘤等。3、眩晕发作持续的时间;BPPV数秒至数十秒,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常为数分钟,偏头痛性眩晕为数分钟至数天,梅尼埃病为20分钟至数小时,前庭神经炎突聋伴眩晕为数日至数周。4、眩晕发作与体位改变的关系;大部分眩晕在运动时会加重,如BPPV、后颅窝肿瘤和偏头痛眩晕等,但BPPV常在变动头位(如起床、躺下、平卧位翻身、抬头、低头等)时诱发,而不动,直立位转身及行走时仅有头晕不适感却无眩晕。5、是否有其他诱因;如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在强声刺激、咳嗽、用力屏气、按压耳屏或捏鼻鼓气时能诱发出眩晕,迷路震荡常在内耳受到暴力或振动波冲击后出现眩晕、耳鸣及听力下降等。6、是否伴有听力减退耳鸣等症状;梅尼埃病,迟发性膜迷路积水,突发性耳聋,迷路炎,听神经瘤,外淋巴瘘常有听力减退、耳鸣等症状。而BPPV、前庭神经炎无听力减退。7、是否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中枢性眩晕如脑梗死、脑出血、多发性硬化、及颅内肿瘤等,可有视野缺损,复视、面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肢体麻木无力,及肢体共济失调等,一般不包括听力障碍及平衡障碍。8、变位实验检查;BPPV在眩晕疾病中位居首位,但要注意前半规管BPPV极少见,应进行颅脑MRI检查,排除中枢性病变。9、适当耳科学及神经影像学检查;纯音测听,眼震电图,颅脑MRI,颞骨高分辨CT.治疗方面:明确诊断,对症治疗。如BPPV可采用最有效的手法复位治疗即可,不需要药物治疗。一定要重视前庭康复的重要性,不要长期应用前庭抑制药物,会延缓前庭功能恢复。总之,眩晕疾病的诊疗思路要清晰,通过临床医生对眩晕症状及相关疾病的认识,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结合适当的耳科学及影像学检查,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适当的治疗方案。耳鼻喉:董晓丽
慢性鼻窦炎是指鼻窦粘膜炎症持续3个月以上,并伴有鼻塞,鼻分泌物,头面部慢性钝痛,嗅觉减退等症状,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得了慢性鼻窦炎,会出现鼻塞,可呈持续性或间断性,鼻腔粘液性分泌物或粘脓性分泌物,鼻涕倒流至鼻咽部,头面部不适,头晕,头痛,精神不集中,睡眠质量差,有些患者还伴有嗅觉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质量。根据前鼻镜检查及鼻内镜检查,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数病例可确诊,鼻窦CT检查也很重要,特别对于手术患者的术前诊断,解剖结构变异的分析及对术后疗效的评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即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并重,缺一不可,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鼻用或口服减充血剂(如呋麻滴鼻液等),抗组胺药物(如盐酸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糖皮质激素,以及粘液促排剂等药物治疗半个月左右,如疗效好,用鼻用激素治疗1个月后再观察病情变化;如疗效不佳,可改用抗生素治疗半个月,效果不好,行鼻窦CT检查,考虑手术治疗,术后应继续以药物进行治疗。
过敏性鼻炎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无效,或不愿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过敏性鼻炎手术治疗是选择性阻断鼻腔副交感神经的支配,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或降低鼻粘膜敏感部位的敏感性使鼻粘膜血管扩张减轻,分泌物减少,进而减轻患者鼻塞,喷嚏,流涕,鼻痒四大症状。过敏性鼻炎手术治疗包括翼管神经切断术,岩浅大神经切断术,筛前神经切断术及下鼻甲手术,在此简单介绍聚焦超声治疗及射频治疗,因其在临床应用较多,对鼻粘膜损伤较小,操作简单易行,出血较少,术后恢复较快,疼痛较轻,相对安全,易被患者接受。目前国内使用聚焦超声治疗仪,通过超声刀头在下鼻甲及筛前神经分布处移动,穿透鼻粘膜上皮层及基底层,作用于粘膜下层,达到减少免疫细胞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腺体分泌,减少神经肽的释放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双极射频等离子技术在国内大部分医院耳鼻喉科广泛应用,通过射频能量使靶组织中的细胞在低温下解体分解,凝固后吸收修复,使下鼻甲减小,达到治疗目的。
鼻中隔偏曲在人群中发病率大约16%-17%,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鼻中隔偏曲与先天发育及外伤等因素有关,可偏左,偏右,不规则偏曲,可呈C型,S型等偏曲,严重偏曲者可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出现鼻塞,头痛,鼻出血,甚至引发鼻窦炎,与过敏性鼻炎及鼻息肉发病关系密切,应引起足够重视。鼻中隔偏曲需要手术么,由于鼻中隔偏曲引起鼻出血,鼻塞,头痛,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引发鼻窦炎,窦口鼻道复合体炎等情况,需手术矫正,最好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手术,视野清晰,准确,副作用少,目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最受推崇的术式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三线减张术,使鼻中隔偏曲自然得以矫正,切除偏曲骨质,保留鼻中隔软骨及绝大多数鼻支架骨,符合鼻腔生理功能的需要及微创原则,减少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鼻梁塌陷,鼻中隔摆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