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指裸体或穿着已知重量的工作衣称量得到的身体重量,反映的是体内蛋白质、矿物质、水分、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综合,体重由脂肪体重和去脂肪体重构成,是客观人体营养和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腾冲市人民医院麻醉科郑兴雄日常测量体重、身高可以判断我们是否肥胖成年人理想体重算法不同文献里边有不同的计算公式,营养学里边理想体重的计算公式如下男性理想体重=(身高(厘米)-100)0.9女性理想体重=(身高(厘米)-100)0.85例如身高是176cm的男性,其理想体重就是68.4kg。身高体重指数这个概念,是由19世纪中期的比利时通才凯特勒最先提出,又叫体质指数,是评价18岁以上成年人群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它的定义如下: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体质指数的中国标准见表如果您需要做体重管理,或者有减肥意愿,可以咨询本人,我拥有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体重管理经验。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恶性肿瘤多是“老年病”,发病通常在50岁之后,但近年来,青年患癌并不罕见,并且发病有增高趋势。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2000年的时候,20岁到39岁的年轻人每10万人有大约40个肿瘤发病,2013年的数字变成了70个,数据涨了 80 %。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
在胃癌、肠癌这些检查方面,我们需要做内镜检查,有些人可能做过胃镜,不是无痛胃镜,所以有些痛苦,导致对胃镜的检查比较抵触。也有些人发现一种比较“好”的技术,叫做胶囊内镜。吞一颗胶囊,胶囊里面带着摄像头,被吞下去以后,它会从我们的口腔到食道到胃到肠道,可以把整个肠道黏膜的情况看得比较清楚,这是胶囊内镜理论上的优势。因为人的肠道非常长,大部分的肠道是小肠,而小肠里面的肿瘤只占消化道肿瘤不到1%,大部分的肿瘤是食管癌、胃癌还有大肠癌,那么食管癌、胃癌可以通过普通内镜就看得很清楚了,而大肠癌可以通过结肠镜看得比较清楚,所以没有必要去做胶囊内镜。 从上面这两张图可以看到,左边这张图是胶囊内镜下的一个食管,右边这张图是普通内镜下的胃,可以看出普通内镜比胶囊内镜看得更清楚一些,胃部的血管都能看到。所以,如果胶囊内镜发现了有问题,最后还是要做普通内镜来做活检。临床上胶囊内镜规范的应该是用于什么情况呢?主要用于小肠的病变,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了很多的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此时医生怀疑它的问题是在小肠,那此时做胶囊内镜是有意义的。
固定检查时间:一般月经干净后的7-10天,可固定为每月常规检查日。初次检查时,一定要仔细观察自己两侧乳房的正常情况(包括大小、皮肤、乳头),以后再检查时可按此标准找出有无不正常的表现。 检查方法:—看 二摸一看站或坐在镜子前,面对镜子对比观察两侧乳房: ①大小形状有无不对称、轮廓有无改变; ②注意外形有无细微变化,包括皮肤褶皱、凹陷、乳头回缩等情况; ③注意双侧乳头有无血性分泌物; ④双手举过头。稍微侧身,再从不同角度观察乳房轮廓是否变形以及皮肤是否有凹陷 二摸:平卧于床上,被检查的一侧上臂高举过头,背部垫以小枕头,使乳腺移到胸壁前面并平铺于胸壁上,以利于检查。 先用右手检查左侧如乳腺,应用示指、中指及无名指指腹扪摸,各指并拢平放,动作轻柔,切忌重按或抓捏,一般先由乳腺内侧开始,自上而下,或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触摸,随后把左手放下,再以右手触摸它的外上方,外下方及乳晕、腋窝部。 触摸两侧乳腺的感觉应该是一样,倘若发现一侧乳腺异常,可同时与对侧相同部位进行反复对比触摸,特别注意仔细触摸乳腺的外上象限,了解有无肿块、腺体厚度或其它异常改变,因外上象限发生肿瘤的机会较多,如果发现肿块,腺体厚度或其他异常改变,应及时就诊,以便早诊早治。
手术前一天,医生来病房告知患者,第二天要手术,晚上12点后就不能吃东西了。患者很疑惑,为什么做手术前不给吃东西。 其实,不给吃东西是为了手术安全考虑,给了麻醉药后,有些患者会有呕吐、恶心的症状,如果吃了东西,吐出的食物残渣可能会被吸入到肺内,引起肺部病变,大的食物残渣堵住气道,可能会造成窒息死亡。 不能吃东西也不是绝对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吃,比如患者高血压的手术患者,晨起要求服用降压药物。小娃娃做手术,如果术前不进食,可能会术前脱水危及生命,所以小娃娃术前2小时可以喝一点白开水。如果手术到下午才能做,禁食禁饮时间太长,可能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对手术和术后康复有不利影响,医生会提前给患者先输液治疗。
住院抽血的,除了急查,一般都会在第二天早上抽,晚上护士告诉你第二天早上抽血,晚上12点过后不要吃东西,那医生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虽然我们不说,不代表我们懂为什么要空腹,那其实这是要根据检查项目来判断的,其实有的检查项目就不用空腹,那来普及一下空腹查血是因为什么。为什么有的检查抽血前一定要空腹呢? 空腹采血是指禁食8小时后空腹采取的标本,一般是在晨起早餐前采血。可以避免饮食成分和白天生理活动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同时因每次均在固定时间采血也便于对照比较。这样看来空腹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化验的准确性的。即使是白天8小时未进食,也自然算不上空腹了。 1、空腹抽血的第一个理由检验科所有的检测项目都会有一个参考范围,而判断结果是否异常,则是用个人结果与参考范围相比较,超出参考范围,就算异常。参考范围的制定大多数情况都是以健康人空腹抽血的检测结果为依据,经过科学的统计分析,计算得出。 如果个人抽血时不空腹,那么和参考区间就会缺乏可比性,影响结果判读。 2、空腹抽血的第二个理由人进食后的半小时内,血液会呈乳糜状,很多检验项目的检测需要经过比色的过程,乳糜血会严重干扰检测结果,因此检验科遇到乳糜血,基本都会退收,并要求重新采血! 看了这张图,你还想抽血前,吃个鸡蛋吗? 网上有不少疑问,关于空腹能不能喝水?专家表示,体检当天一早喝点白开水并没有问题,但不要喝饮料、茶水、咖啡等。 实际上,空腹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体检时静脉血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体检前如果大量饮水会稀释血液,导致诸多检测值出现误差,但这并不代表一点儿水也不能喝。专家解释,一早口干喝50至100毫升水没有问题,只要别大量地一次性喝几百毫升,就不会影响体检结果。 不是所有的抽血都要空腹! 空腹通常是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生化(各种离子)、血流变等检查项目的要求。 如果你要做这些检查,千万不要把空腹抽血的叮嘱当作耳边风!否则,摄入了食物中的蛋白质、糖类、嘌呤等物质,数小时内就会对待测指标的含量出现显著影响! 但是,像血常规这样的检查,几小时乃至一天以内进食并不会对待测血细胞的数量造成变化,所以,如果您需要化验的只是血常规,就不必空腹。 抽血化验的注意事项:1、抽血赶在早10点前最好抽血前总会强调要空腹,但最好是保证空腹在8个小时以上,一般早上7:30~10:00这段时间抽血效果最好。尤其不要超过早上10点,因为受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影响,虽然也是空腹但时间太晚会使血糖值失真。 体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饮酒,晚8点后最好禁食,以免影响第二天空腹血糖等指标检测。 2、止血用三个手指压迫抽完血后由于血小板还没有凝固,血管针眼处仍在继续出血,用三个手指压迫才能起到止血作用,但是按压时千万不能揉,轻揉出血处不仅不能止血,相反会加速出血,效果自然适得其反。正确的方法是只能压不要揉。 3、衣服不能勒太紧尽量穿宽松纯棉的衣服,不要穿袖口过小、过紧的衣服,避免抽血时衣袖卷不上来或抽血后衣袖过紧,引起手臂血管血肿。抽血后要听从检验医师建议,做到科学处理,一旦出现由于压迫止血方法不当导致局部淤血,患者也不要过于紧张,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处置,一般情况下都会很快止血的。 4、按压3~5分钟采血后应伸直前臂,正常抽完血后止血一般要3~5分钟,年龄大或血小板异常患者应相对长些。有的人抽血后,仅按压一分多钟就自认为没事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甲状腺切除手术的目的有哪些?无论是何种甲状腺疾病,切除甲状腺均是为了达到以下3种目的:(1)切除病灶或潜在病灶,防止疾病恶化或防患于未然; (2)肿胀的甲状腺已影响到外貌,切除可以恢复患者外貌; (3)肿胀的甲状腺已压迫到气管、食管,切除可恢复患者正常生活。 哪些情况下需要做甲状腺切除手术?(1)部分甲状腺结节患者 甲状腺结节其实就是甲状腺内部的肿块,是甲状腺出现疾病后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临床中,有5%-15%的甲状腺结节会恶化,即会发展成为甲状腺癌。 如果明确为恶性结节或者当前为良性结节,高度怀疑有恶化可能的,需要切除。甲状腺结节是否是恶性的,主要根据彩超结果判断。若彩超结果显示结节为单一结节、结节内有砂砾样钙化、结节内部血流丰富(BIRADS血流分级大于Ⅳ级),符合上述一条就高度怀疑恶性结节了。之后,需要进一步进行甲状腺穿刺等检查结果确诊。 此外,如果甲状腺结节有以下情况的,也需要切除: 结节迅速长大或影响美观; 结节对气管或食管有压迫症状,如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2)部分甲亢患者 甲亢即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使体内新陈代谢过度的一系列症状总称。与甲状腺结节一样,它本身也不是疾病,是甲状腺出现疾病后的常见表现形式。 甲亢并伴有有任何下列情况的,就需要考虑应用手术来治疗: 查出甲状腺结节,且同时有甲亢问题; 甲亢伴甲状腺明显增大者,或肿大的甲状腺压迫了气管、食管; 口服药物无效,或口服药物、放射碘治疗后复发的; 甲亢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脏疾患; 合并或疑为合并甲状腺癌。 (3)部分甲状腺炎患者 若患上急性甲状腺炎,且出现脓肿。因免疫系统攻击甲状腺(桥本氏甲状腺炎)出现甲状腺肿大,影响美观或压迫气管、食道。甲状腺炎有甲状腺癌的可能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全切还是半切,该怎么选择? 无论是全切和半切,均要消除已有病灶,且尽可能确保不再复发。 (1)半切:非主要方法,有复发的可能 半切可根据情况再分为3种情况。 仅切除结节及周围部分正常甲状腺组织。若检查发现单个甲状腺结节,且结节是良性的,可酌情行次手术方法。 切除单侧甲状腺组织。甲状腺分左右两叶,当单个结节不能区别良恶性,或者是这个恶性的结节是复发转移风险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且满足结节大小小于1cm时,可考虑仅切掉患病的那侧甲状腺。 切除过半的甲状腺组织。如果甲状腺结节较多,左右叶都有,也是良性的,切除范围为超过一半的甲状腺。 上述3种半切手术能让患者保有将近全部或少量甲状腺组织,维持一定的甲状腺功能。但这也使得甲状腺疾病复发的几率增加。一旦复发,再次手术难度很大,因而半切手术并不常见。 (2)全切:主要方法,切后需要终生服药补充甲状腺激素 只保留少量(不超过5%)的甲状腺组织,甚至将两侧甲状腺全部切除。双侧甲状腺有较多良性结节或恶性结节的&人,以及并存甲亢、甲状腺炎的患者,多需要进行全切手术。如果恶性结节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还要切除颈部淋巴结。 甲状腺的核心功能是分泌甲状腺激素,维持全身新陈代谢正常运转。如果切除过多,尤其是全切的情况下,就需要终生额外补充甲状腺激素,例如优甲乐。
现在很多人在自查身体时,会无意中发现淋巴结肿大而咨询或就诊的人群也越来越多!那么,发现淋巴结异常肿大该怎么办呢? 淋巴结每个人都有,是人体正常的免疫防御系统人体的淋巴结呈卵圆形或肾形,直径约2-10 mm大小不一,分布全身各处的淋巴通道上。大淋巴结主要密布在颈部、腋下、腹股沟与肠系膜等处。内脏的淋巴结多沿血管排列或位于器官门脉附近。 全身淋巴结数量十分可观,约有500-600个,严密监视淋巴管道及过滤淋巴液,清除异物或参与免疫反应。 所以,能摸到1cm左右的淋巴结一点儿也不奇怪。 怎样的淋巴结恶性可能性大?除外一些少见的疾病,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3种: & 淋巴结炎:局部感染所引起 淋巴结全身分布,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抵抗局部感染的一道重要防线。比如牙周炎时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感染消退后淋巴结肿大随之消退。 & 淋巴结结核:结核杆菌感染 结核杆菌经口腔或支气管、肺波及至淋巴结,需按照结核病治疗。 & 恶性肿瘤 一其它脏器肿瘤扩散至淋巴结(俗称恶性肿瘤转移); 二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比如淋巴瘤。 理论上来说,良性还是恶性的淋巴结触诊是有差别的。良性的一般有触痛、活动度好、质地软(摸摸自己的耳垂);恶性的一般无疼痛、活动度差、质地韧(摸摸自己的鼻尖)。 一般而言,短时间内迅速增大的淋巴结,几处淋巴结融合,或者伴随有其它明显的症状:体重明显减轻、盗汗(夜间睡觉汗湿睡衣)、大片的皮疹和不明原因的发热。恶性的可能性高。 淋巴结肿大怎么办很多时候后台有人咨询:医生,我发现有个淋巴结肿大了,怎么办?会不会是淋巴瘤? 讲真,第一步,你要去正规医院的专科门诊,隔空提问,医生不是神仙可以掐指一算。 淋巴结肿大常规的检查是血常规、加或不加做凝血功能、血生化、炎症因子指标等等和浅表淋巴结B超。如果血常规就有明显问题,医生会表情严肃立即开住院证,好吧,祝您顺利。。。 如果血液指标都正常,B超检查也提示淋巴结并不是很大或者呈梭形,也没有其它的症状,那么建议随访。 医生真没有火眼金睛,面对肿大淋巴结的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一样非常纠结,最直接最暴力的办法就是- 挖出来、刨开来瞧瞧。那么,怎样的淋巴结可以“挖出来瞧瞧”呢? 需要有一定的大小。如果淋巴结太小,不处理回家观察等明显增大了再来(自行消退了最好),或者定期(间隔2-3个月)复查B超,有时考虑到淋巴结附近有炎症也会开口服的消炎药物。 有人认为1.0cm*1.0cm(花生米大小)以上可以操作、有人认为2.0cm*2.0cm(小核桃大小)以上才有意义,太小的淋巴结没法处理,手术刀一划血肉模糊一片,没法找到。 淋巴结活检的处理一是外科手术,直接把淋巴结取出来活检。 这是最传统的方案,也是血液科医生喜欢的方案。好处是可以取下较多的样本进一步做病理检查,不利之处毕竟是手术。 目前三甲医院大多因为安全而取消了门诊小手术室,淋巴结活检这样的小手术也需要到正规的手术室进行。手术室一向是紧缺资源,开胃开肠开脑袋的手术都排不过来,淋巴结活检手术会预约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如果选择活检,建议到规模小一点的市县医院进行手术操作,再到大医院病理会诊会更加便捷。 同时,手术相对有风险、在外露皮肤上会留下明显疤痕、对某些部位淋巴结(例如位于腹腔深部)操作困难等等。 二是B超或CT引导下的穿刺。 有利之处是方便简洁、可以不用住院门诊解决、创伤小、深部的淋巴结也可以操作。不利之处是取出的组织太少,可能会造成下步诊断困难。 所以,如果是浅表部位的淋巴结,强烈建议患者选择淋巴结活检术,否则穿刺出来的组织量非常小,有时就不能明确诊断,需要再次活检延误治疗。 淋巴结的病理诊断取出的淋巴组织样本进一步做免疫组化(确定是何种组织来源、是恶性还是良性的)。老实讲,病理科医生压力山大,靠他/她一己之力做出诊断(通常需等待2周左右)。 这时候手术切除活检的优势就显露出来,毕竟样本大,可以充分利用。如果是穿刺的一点点头发丝大小的样本,疑难的就难以判定了。 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而且一旦确定诊断后将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所以必须要精益求精,做到万无一失。如果遇到疑难的诊断,外院的会诊甚至国际的远程会诊都是必要的。 同时,近年来,淋巴瘤的诊断已经接近分子诊断,除了判定患者淋巴瘤的类型之外,还需要检测是否有影响预后的其它因素,因为这决定了后续治疗的方案。所以,等待是值得的,获得精准的诊断也是值得的。 确诊淋巴瘤后的治疗即使诊断是恶性淋巴瘤,也不用感觉世界末日,请接受正规的治疗。淋巴瘤的初始治疗非常重要,标准的初始治疗方案可以极大延长患者的生存,否则会陷入快速复发-耐药-再次复发-难治的恶性循环。 淋巴瘤的细胞起源可以从原始细胞、相对成熟细胞、到成熟的细胞,在此过程中,恶性程度逐步递减。大致分为惰性和侵袭性两种,惰性淋巴瘤病情进展缓慢,某些早期不需要任何治疗,等待病情进展后再进入化疗(例如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淋巴瘤虽然表现为侵袭性淋巴瘤,但是有靶向性药物治疗,例如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依鲁替尼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等等,可以明显提升患者有效率和生存期。 需要警惕的是一小部分高危的淋巴瘤,例如类似于急性白血病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双重打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等,标准的高强度化疗及后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需要的,否则患者进展非常迅速,并表现为耐药和快速复发,这部分患者生存期短暂,是目前血液界攻克的难点之一,各种临床试验,免疫治疗层出不穷,希望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过去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该不该吃豆制品一直存在着争议,错误的认为豆制品中含有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会诱发乳腺癌! 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大豆制品与乳腺癌的恩恩怨怨。 大豆的营养成分大豆作为我国的原产植物,富含较高的优质蛋白,其氨基酸的组成与比例与动物蛋白相似,有“植物牛奶”之称。大豆脂肪含量较高,其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5%,是优质植物油的主要成分。同时,大豆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维生素E、膳食纤维和磷、铁、钙等元素。 除了上述之外的营养元素,大豆还含有多种特殊营养成分,其中异黄酮成了近些年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 什么是异黄酮异黄酮是黄酮类化合物的一种,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由于异黄酮与雌激素的化学结构相似,因此,大豆异黄酮又被成为“植物雌激素”。其雌激素作用影响激素分泌代谢、蛋白质合成、生长因子活性等多方面。 有的研究认为异黄酮可能会刺激激素敏感性乳腺癌的生长,而且异黄酮可以与乳腺癌中活化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影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疗效。 也有的认为,摄入更多的大豆制品可降低乳腺癌的复发死亡率,而且大豆消费量更高的人群乳腺癌发病率更低。 那么,乳腺癌患者到底应该减少还是增加异黄酮的摄入量,到底该不该吃大豆呢?下面,我们来谈谈最新的一些研究结论,更新一下头脑中的知识和概念。 异黄酮与乳腺癌的关系2014年,同济医学院的研究者把公开发表过的35个大豆摄入量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做了荟萃分析,结论是饮食中摄入较高剂量的异黄酮可显著降低亚洲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41%,而对欧美女性的降低幅度并不显著,仅达到8%。当然,对欧美女性的乳腺癌降低幅度并不显著可能与本来的摄入总量低有关。 在2009年发表的一项中外学者联合进行的研究中,将73223名中国女性参与者按大豆蛋白或异黄酮的摄入量分为4档,经过7.4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大豆消费量最高与最低的人群比较,绝经前乳腺癌的发病率降低56%-59%。青春期高大豆摄入量也降低绝经前乳腺癌风险43%。 异黄酮与乳腺癌患者生存率2017年,Cancer杂志发表Esther John博士等的研究,分析了6235名北美和澳大利亚乳腺癌妇女的异黄酮摄入量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经过时间是9.4年的随访。异黄酮高摄入组患者的死亡率较低摄入量组减少了21%。 分层分析显示,异黄酮高摄入组的全因死亡率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均为阴性,以及在未接受激素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降低趋势尤为明显。 而2010年发表的一项中国研究探讨异黄酮摄入量与不同类型乳腺癌的预后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激素受体阳性进行内分泌治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高异黄酮摄入量显著减低绝经后患者的复发风险,但对绝经前患者的复发风险无影响。 总之,不管对亚洲女性还是中国女性,激素受体阴性或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异黄酮摄入量较大者都有更长的生存时间。 异黄酮该怎么吃异黄酮对乳腺癌有预防及保护作用,我们是否可以摄入一些经过高度提纯的异黄酮替代品呢?答案否定的。 在上述的研究中,都是喜食豆类食品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较低,及摄入豆类食品较多的患者复发风险低。健康的生活习惯加上直接食用大豆制品,如豆腐、味噌(日本豆酱)、毛豆和豆奶等,才是正确的方法。 食用以豆腐等以大豆为原料的豆类食品,而不是经过高度提纯的异黄酮替代品,才对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有益。 从20世纪70年代起,原为低发区的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原因之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改变了素食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而逐渐接近西方高脂肪,高蛋白及高糖饮食方式。 资料显示,日本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非常低,但移民到美国的日本妇女患此病的几率与美国女性一样,因为她们放弃了传统的饮食习惯,其中减少食用大豆是重要的因素。 因此,注重健康生活的当今社会,让我们的餐桌上多一盘豆。 建议每人每天食用40克大豆或相应量的大豆制品制品,以大豆所提供的蛋白质计,40克大豆约相当于200克豆腐,80克豆腐干,30克腐竹,700克豆腐脑,800克豆浆。 本文转载:乳腺癌互助圈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环境激素的作用、生活压力增大等因素,妇女乳腺良性疾病、如纤维腺瘤、结节、显微钙化、不对称密度、多灶性病变等等,现已成为女性乳腺多发病、常见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亦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乳腺癌现已成为妇女发病率第一和死亡率第二的恶性肿瘤,常困扰女性健康。 对于良性肿瘤,开刀手术切除,害怕因手术导致手术瘢痕形成、甚至乳房变形,影响美观,不做手术,又怕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最终癌变。 于2017年1月7日率先在滇西地区引进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美国强生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系统,开展乳腺微创旋切术,为广大女性患者带来福音。 乳腺包块中常见的有慢性囊性增生病、纤维腺瘤,偶见病变,即发生炎症、恶性肿瘤。其中纤维瘤腺常见,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移动性好,有恶变可能。一旦发现应手术切除,传统手术创口大,影响美观。 麦默通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系统是利用真空辅助旋切设备,在乳腺超声引导下,一次进针,多次切割将良性肿瘤切除。切口仅0.3cm,恢复快,美学效果好。对乳腺可疑病灶可进行重复切割,以获取乳腺的组织学标本,同时为乳腺癌发现和诊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方法! 目前雷柱云主任、尹昭五医师及其医疗团队已经成功开展200多例手术,为诸多女性患者带来了福音,通过专业治疗,让女性患者们重获了健康与美丽! 乳腺微创手术的优势一、精确定位,准确切除病灶深部病灶及直径仅5毫米的微小肿瘤亦可准确切除,以往这类肿物虽然超声能够发现,但临床医生触诊不能触及定位,只能观察,等待其长大后再进行手术,或进行大范围切除。 二、切口微小,美容效果好相对于传统手术3-5厘米的切口,麦默通手术切口只有2-5毫米,无须缝合、不留疤痕;而且同一侧乳房多个病灶,可以通过一个切口切除(3个以下,距离不超过10厘米)。避免了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正常腺体,组织损伤小,恢复快,对于乳腺深部肿物和肥胖患者,优势尤为明显。 三、高科技设计确保安全独特的空心穿刺针设计,手术全程只穿刺一次,避免重复多次穿刺导致的肿瘤细胞脱落的针道转移。 四、诊断更准确对可疑病灶的活检可取得大而连续的标本,一次穿刺所取样本量为传统空心粗针的8倍,降低了病理的假阴性率50%(因标本量少且局限造成恶性肿瘤细胞不被发现而误诊为阴性);而且活检部位可放置标记夹,随时观察病灶有无恶变。 五、感染率低,更经济常规手术切口应用电凝止血容易引起脂肪液化,手术缝线作为异物存留于切口中,均易引起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乳腺微创手术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小,无任何异物残留人体,感染风险显著降低,节约抗感染成本。 六、手术快速方便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单个肿物10-30分钟,术后即可自由活动。 医生提醒:乳腺包块有很大的癌变可能,一旦发现应及时手术摘除,不要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