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从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调回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工作以来,在心理门诊接诊的患者及平时熟人咨询的案例中有1/3以上为学生群体,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其中大部分是老师发现了问题,建议带过来看的。近年来,关于心理疾病的各种科普非常多,我本以为大众对这类疾病会有个大概的了解,但在诊治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对于精神心理疾病,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了解的都很有限,有的患者比家长懂得更多,甚至我还遇到过学生觉得自己有问题了要求来看医生,而家长却认为没问题的情况,要求我帮他说服小孩,说他的都是小问题,不用在意就行了(害怕我说他有问题吓到他)。针对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群体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症。关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抑郁症,是个不能不谈的话题,也是学生患者群体最常见的就诊原因,往往是影响到学习才引起重视,甚至家长还责怪小孩不好好学习,逼迫孩子补习等。那么抑郁症有什么表现呢?抑郁症主要表现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即使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情也是这样,笑容少了,没以前那么开朗了,容易哭泣落泪,不爱说话了,不爱与人交流了,反应变慢了,平时很快会做的题目,需要很长时间都做不出来,记忆力也差了,常记不住东西,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活动变少了,平时喜欢的活动现在也不参加了,睡眠变差了,常常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或者很早就醒过来,如早上4点多5点就醒来,然后再也睡不着,眼睁睁看天亮,患者非常痛苦,细心的家长还会发现,患者吃饭少了,吃啥都不香了,体重减轻了,家长们会以为孩子身体虚了,营养不足了,会弄很多营养大餐及买营养品给其补充营养,却不知对小孩来说山珍海味如同嚼蜡,有些家长看到付出的努力没有回报,还会责怪,说气话,如“你看你,家里什么都不用你担忧,要什么有什么,你还这样”等等,患者听了更加难受,更加自责,觉得对不起家人,觉得自己没有用,觉得没人能帮助自己,觉得未来没有希望,前途一片黑暗,在这种绝望感的背景下,很容易就出现自杀的想法,部分患者还出现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可怕的地方,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因为抑郁症自杀,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给家庭造成的创伤可以说是无限大的,作为一个精神心理科医生,每次看到这些报道我都很揪心,如果大家都对抑郁症了解多一点,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话,好多悲剧可以避免,这是必须要重视的,因为这是不能回头的。在门诊中,对于抑郁症患者我都会认真评估自杀风险,有次一个家长陪着一个学生来看,抑郁症明确,我问他:“在你感觉最差的时候,有没有想不开的时候?”,患者双手遮住脸,说已经想到自杀好多次了,都走到楼顶准备跳下来了,后来想到家人纠结了好久才没实施,说着说着眼泪哗哗地流,我给他递了张纸巾,后来我跟他家长交代自杀风险,建议他加强看护,或者可以去专科医院治疗,其家长还不高兴,不以为然地说他性格那么开朗,肯定不会自杀的,还忌讳提专科医院。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反思。关于抑郁症的病因临床上90%以上的家长都会问他小孩得这病的原因是什么,我常常是这么说的:“对于这个病的具体病因,到现在为止,全世界都没搞清楚,但跟他自身的素质和外界的压力都有关系,打个比方说就像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比较强壮,能扛120斤,有的人天生比较弱小,只能扛80斤,如果来了一个100斤的压力,前者没问题,后者就给压倒了。”大部分家长就会明白了,有的还会追问,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吗?我一般说:“在压倒之前,如果一个只能扛80斤的人天天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变成一个肌肉男,就像举重运动员,结果能扛200斤,那100斤的压力就压不倒了。”所以,抑郁症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抑郁症的治疗最为有效的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轻微的可以单独用心理治疗,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有个特点就是起效慢,往往需要2周以上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不是吃了马上就好,需要时间,而且好了之后,不能马上停药,需要进行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正规的疗程要2年,因为抑郁症是复发率很高的疾病,坚持治疗是为了减少复发,但实际上只有部分人能坚持那么久,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症状以缓解就停药的,至少得坚持半年以上,而且停药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不能自作主张,所以这是一个需要患者、家属及医生组成的团队跟疾病进行斗争。门诊中,好多患者家属不理解,有些以为带过来让医生劝劝就可以了,有些认为带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就好了,有些选择去做迷信,有些说你开2天要回去试试,有效再来,有些听从医生的建议,坚持治疗一段时间病情缓解了,就偷偷地把药停了,所以需要花很多时间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这些都是在我门诊中出现的,之前有,现在有,希望将来会少一些。最后,我想给学生家长几条建议:1.在关注学生躯体营养的同时,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多听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2.当你发现孩子的表现跟以前不同了,跟周围的同学或同龄人不一样了,孩子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了,要引起重视,不要一味想着加强补习,更要关注有没有心理问题,如抑郁症。3.多学习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的知识(以上说的抑郁症只是常见心理疾病的一种,因为跟自杀关系密切,所以我特意优先来谈)。希望你读到这里,有个这样的印象:抑郁症不是简单的不开心,不是矫情,不是懒惰,是一种病,表现为“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三无”:无用、无助、无望;“三自”:自责、自罪、自杀。尤其是自杀,不是说说而已。抑郁症患者需要接受系统规范的治疗。
经常有人问:“李医生,我对心理学感兴趣,要看什么书,有没有什么捷径可以又快又好地掌握心理学?”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心理学里面还有很多我自己都没弄懂的东西,我也尝试将心理学的精髓提炼成简单易懂好用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但以我目前的知识和经验还做不到。我觉得系统地学习心理学都得经历一个很枯燥的过程。但对于这些人的提问,心里又很高兴,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对心理学感兴趣。我认为,学习心理学应该从认识自己开始。这十几年心理学的普及非常快,但深度还不够,甚至有些误解。2004年我刚开始读大学的时候,大众对心理学还很陌生,只有少部分大医院都有心理科,专业心理医生更是少之又少,而现在大部分的大医院都有心理科了,最近国家发件关于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要求40%以上的二级医院都要有心理门诊,就是说一般县级以上医院都有心理卫生服务了,这样大家得到心理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以前,心理卫生服务的主要是在精神病医院针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现在,心理卫生服务早已经走出精神病医院这个小天地,服务范围扩散至整个社会。其实,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心理问题,不讲出身、不论贫富,包括你我。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也是可以治疗的。我刚回来湛江的时候,有好几个人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湛江这个地方生活节奏没那么大,没多少人有心理问题,要像大城市的人,生活压力大、节奏快,那些人才有心理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以前,有人问我该不该学心理学,我一般是不推荐的,因为学了之后去哪里找工作,如何体现价值,都没有很好的答案。现在不一样了,我一般都说,只要你真正学到东西,总会有用武之地。还有价值体现也不一样了,以前心理治疗100来块一个小时,现在心理治疗普遍收费600-800元/小时,有些专家1000多块/小时还很难预约到。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心理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专家及国家层面看,听听来自高层的一些声音:钟南山院士: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2016.8.19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大大强调: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2016.10.2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2017.1.20国家22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两个目标: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高。–要求: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2017.10.18习大大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8.11.16国家10部委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这些试点做什么呢?健全服务网络,为各类人群提供心理服务。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和社会层面已经着力搭建各种平台和制度建设,那么,个人层面需要如何做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有心理健康的意识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就像你开车一样,除了定期保养,还要能够根据开车的感受及各种仪表的提示初步判断汽车可能出了问题,需要去检测和维修了。什么是心理健康?有各种各样的抽象的标准,为了大家容易理解,大概的标准是:你好、我好、功能好。意思是:在大多数时间,如果你自己感觉很好,包括吃好、睡好,我和你相处也觉得很舒服,而且你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等各种功能都能完成得很好,那你心理就是健康的,就这么简单。如何判断自己或周围人是否有心理问题呢?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初步判断:跟自己过去相比,有没有明显的不一样。跟周围的大多数人相比,有没有明显的不一样。自己有没有觉得痛苦,或者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功能有没有受到损害。比如有一个学生,以前都是按时上学,认真学习,跟同学相处良好,最近出现了经常不上学,不爱学习了,不爱说话了,也不跟父母交流,多问几句还会嫌你烦,甚至发脾气,常常在家里躲在房间玩游戏,关着门,不让父母进去,也不出去跟同学交往,甚至吃饭也不按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再一个例子,一个女性,30岁,公司职员,以前性格开朗,与人相处和睦,工作比较顺心。自半年前开始变得不一样了,总是觉得开心不起来,没有什么让自己开心的事,以前喜欢去旅游,但这半年什么地方都不想去了,即使勉强去了,也体会不到那种旅游的愉快感,以前是不爱哭的,但这半年变得特别爱哭,受点委屈时或者有时没事也生悲,工作效率变慢了,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了。你看,如果套用上面那三点,是不是很容易初步判断出来是有心理问题了。当然,具体是什么问题,交给专业心理医生去进一步检查及判断。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再讲多一点,跟过去比,跟周围人比,比的是什么?比表情表情有没有明显的呆板、愁眉苦脸、没什么笑容或者自己在笑,旁人不可理解。比言语比如说话少了、音量也小了、语调也没多少变化,或者说话明显增多了,滔滔不绝,亦或者自言自语、乱说话、没逻辑。比行为行为是最容易观察了,行为有没有减少,反应有没有变迟钝,或者有没有增多、停不下来,有没有自伤或自杀的行为,有没有冲动、打人、摔东西的行为,有没有不合适的行为,如当中裸体、随地大小便、不知羞耻。比生活自理包括个人卫生情况,刷牙、洗澡、换衣服、梳头发、个人形象、作息是否不规律。比情绪有没有不开心、爱哭、对什么都不敢兴趣;有没有过度紧张、担心、忧心忡忡;有没有过度暴躁,容易发脾气,有没有情绪大起大落等。比思维思维是比较难判断的,如想东西头脑变慢了,好像脑子生锈了,转不动了。有没变得多疑了,如怀疑别人要陷害自己,去到哪里都觉得有人跟踪自己,有没有变得过度爱干净了,怕脏等等。比感知觉所谓感知觉就是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比较一下有没有感觉过敏,如有个患者听到旁人在用电脑按键盘的声音都受不了,觉得刺激非常大,还要比较有没有无中生有的,如没有人说话,也听到有人跟他说话等等。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内容,这是专业医生判断和考量的范围。普通大众如果懂得以上方面的比较,能判断出大部分有心理问题的情况。王八穿马夹:症状在身体,病根在心理此外,还有一种心理问题非常容易被忽视,隐蔽性非常高,也就是表现为多种躯体不适,如反复心慌、心跳、胸痛、胸闷(深吸一口气才觉舒服一点)、心里发热肢体发凉、肢体麻木、头晕昏昏沉沉不够清晰、头痛、胃胀、消化不良、恶心、嗳气、尿频、尿急、这里痛那里痛等等。反复检查,均没有明显异常。反复对症治疗,效果不好。这种问题,病根往往是心理问题。这类患者大部分都伴有心情差,不开心,过度担心、紧张、睡眠差,很难入睡或者是早醒。但这些表现常常被躯体不适掩盖起来,不容易被发现。所以,记住一句话,身体反复不舒服,去医院反复检查无异常,有可能是心理问题。有这个理念,可以帮到很多人,可以节约很多医疗资源。前几天有个同事带其弟弟过来找我看,患病一年,一开始表现为泌尿系统问题,尿频,反复上厕所,经检查泌尿系统没有什么异常,后来又出现有时候手麻,脖子不舒服,怀疑颈椎问题,检查了颈椎又没有发现明显异常,目前主要是头晕,有时候晕的很厉害,有时候有天旋地转的感觉,没有呕吐,不敢出远门,有时头痛,主要是前额部,闷痛,查了头部及鼻咽部CT等未见明显异常,反复治疗,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医生建议心理科治疗。我问他,晕的最厉害的时候还敢走路吗?他说不敢。我又问他,晕的最厉害的时候还能走路吗?他说如果一定要走也能走。但是怕会摔倒,所以都不敢独自出远门了。我笑着问了一句,应该从来没有摔倒过吧?他说确实没有。除了这些明显的躯体不适,通过精神检查,发现有明显的抑郁症状,高兴不起来、什么兴趣都没有、睡不着、体重下降约5Kg、悲观甚至有自杀的想法,还有明显焦虑的表现,过度紧张担心、放心不下来、忧心忡忡,还有明显的反复担心门、煤气没关好,需要反复检查等强迫症状。给他做了心理治疗、自杀干预、拟定药物治疗方案,期待着治疗效果的出现,动态观察头晕等躯体症状变化,联合神经科、耳鼻喉科共同讨论治疗决策是最安全和有效的。广告时间说到头晕,在这里顺便给大家科普一个知识,可以救命。头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问题,有些表现天旋地转、恶心、呕吐,有些表现头部昏昏沉沉。头晕的机制非常复杂,有些是神经科的问题,有些是耳鼻喉科的问题,如果经过神经科及耳鼻喉科对症治疗效果不好,也有些是心理问题,尤其是那种昏昏沉沉的头晕。大家记住,如果自己或者周围人出现头晕,并伴有手脚没力、说话不清楚、喝水呛咳等情况,很可能是中风了,千万不要再拖、也不要到小诊所看了,直奔大医院,有多快就多快。广告回来,继续收看如果比出来,初步认为有心理问题了,那么如何判断严不严重呢?给大家一个参考。比较轻的心理问题,不会影响你的学习工作,但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让你过得没那么爽。你该做什么都能做什么,工作能出色完成,只是生活没那么精彩。中度的心理问题,除了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但通过加倍努力,能完成工作,只是同样的任务,你比以前觉得吃力了。重度的心理问题,除了影响生活质量,工作也会明显受影响了。还有如果有明显的自杀想法或行为,都认为是重度的心理问题。有些重度心理问题的患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不肯接受治疗,这在专业上叫做没有自知力,是病情重的表现,往往需要到专科医院。欲休还说这些年,我除了出诊看病,还一直在进行心理科普,目的是传播心理健康的意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有几点感受,最后跟大家分享下。首先放下歧视、放下偏见。每个人都可能患心理疾病,每个人或许都有一些心理问题。我们歧视有心理问题的人,对他们有偏见,就是歧视自己。记得以前有个学生跟我分享过一个笑话,说有个人跟一伙人说,我最讨厌三种人,一种是种族歧视的人,二种黑人,第四种不会数数的人。但愿大家不要成为自己歧视的人。看心理医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求助心理医生是一种有智慧的表现,在美国,一个成功的人背后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心理医生。假如你睡不着,经过心理医生的治疗,你可以睡舒服了。假如你不敢当众讲话或上台发表演讲,经过心理医生的治疗,你可以做到了。假如你总是情绪低落,愁眉苦脸,感受不到快乐,经过心理医生的治疗,你恢复了以前的笑容。假如你总是担心门没有锁好,反复检查,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感觉非常痛苦,经过心理医生的治疗,你解开了心中的枷锁。假如你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这里检查那里检查也没见多大异常,反复治疗也不见效果,经过心理医生的治疗,你从头到脚都舒服了。假如。。。。。。这些不是很好的事情吗?当你了解这些,可能你也不会那么多歧视跟偏见了。其次,不要先入为主或讳疾忌医,有些人一谈到心理问题,有如谈虎色变一样,本能地认为自己或身边人不会有心理问题,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他那么开朗,怎么会有心理问题呢”。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你就不会积极去面对,解决问题更无从谈起。你还记得扁鹊和蔡恒公的故事吗?再次,不要过度合理化,就是对心理问题表现视而不见。尤其是对于学生群体抑郁症患者,很多人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被家人认为是生活学习压力大、暂时想多了、遇到打击的表现、有些认为是老师的问题、同学的问题、家里风水的问题甚至认为是正常的表现,曾经有家长面对女儿诉说的抑郁表现,一点都不同情,反而说,谁没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你知道你妈妈以前经历过什么吗?balabala,诉说她以前有好几年过得多么糟糕的表现,言下之意是她女儿的这种痛苦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最后还来个励志的,你知道你妈妈那几年是怎么挺过来的吗?过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有几次妈妈差一点就去死掉了你知道吗?妈妈那时候比你严重多了,你看妈妈最后不走过来了吗?现在过得不是也好好的吗?所以你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其实,她母亲以前经历的就是很重的抑郁症,只是没意识到,比较庆幸的是她最终自己走了出来。事实上,很少一部分患者是自愈的,但是,由于她的无知,她的女儿是不幸的。还有,有机会多参加一些心理健康的讲座,增加自己的知识,现在很多单位或公司都开始重视员工的心理状态了,有一些讲座,很不错。关于心理学的知识很广,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心理学,很多人跟我讨论心理学,说对心理学感兴趣,想通过学习心理学看透别人所想所思,如微表情心理学,想通过心理学如何说服别人等等。我往往告诉他们,学心理学不要太功利,学心理学为的是更好地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心理健康跟周围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学不是教你如何说服别人,而是教你如何学会倾听。人与人沟通,所有的沟通技巧都是建立在真诚和老实的基础上,我特别反感和反对在与人沟通中使用过多的技巧和话术,而真诚和诚实不足。与这样的人沟通会我会觉得很累,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我想说的是,这不是真正的心理学,还是少学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