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是美国发病率最高的心律失常,也是我国仅次于室性早搏后第二位常见的心律失常。我国普通人群房颤发生率约为0.4%,心血管病患者房颤发生率为4%,而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房颤发生率高达40%。因此,房颤既是医生热衷的话题,又是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付强“心律失常的爷爷”国外学者把房颤趣称为“the grandfather of arrhythmias”(心律失常的爷爷),表明医学界发现及研究房颤的时间较其他心律失常更早、历史更悠久。早在1611年,47岁的莎士比亚写到,“我的身体在颤抖,我的心在疯狂地舞动着,但这并没有引起我的快乐”,这段话被医学史认定是对房颤最早的描述。5 年后,年仅52岁的莎翁溘然谢世。17年后,英国著名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首次在动物体上直视了房颤的发生,他写到,“受试动物的右心房发生了一种极不规律的特殊运动,此时心房已丧失了规律收缩,变成一种蠕动”,Harvey这一形象而逼真的记录距今已381年。直到1906年,荷兰心电学大师艾因特霍芬(Einthoven)首次记录到房颤的心电图。房颤漫长而悠久的研究史,使其无愧于“the grandfather of arrhythmias”之称号。“爷爷的心律失常 ”针对房颤发生率的研究表明,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上世纪90年代房颤发生率骤升2倍。深入研究发现,房颤发生率骤升的原因之一是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60岁后房颤发生率均陡然上升(图1),而80岁以上的人群房颤发生率达8%,且年龄每增长1岁,房颤发生率升高2%,因此当今房颤又被誉为“爷爷的心律失常”(the atrial arrhythmias of grandfather)。研究证实,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心脏将发生生理性退行性改变,心房肌纤维化进行性加重,片状的纤维化使正常心房肌大量丧失,进而形成房颤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房颤可被视为一种高龄者的退行性病变。房颤的连缀现象“龙生龙,凤生凤”常用于强调家庭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对于房颤也有异曲同工的说法,即“Sinus rhythm begets sinus rhythm,atrial fibrillation begets atrial fibrillation”,直译为“窦性心律(窦律)生窦律,房颤生房颤”。这种说法体现了房颤发生后的连缀现象,即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就越容易持续,即使中间转复为窦律也容易再发房颤。这是由于房颤的发生可引起心脏电重构与解剖学重构,成为房颤持续及复发的基础。上述连缀现象恰恰解释了房颤发病的临床特征,即随着房颤发生时间的推移,患者房颤发作越频繁,持续时间越长,一段时间后,阵发性房颤将进展为持续性或慢性房颤。这警示临床医生,患者初发房颤后应尽快转复为窦律,窦律的长期维持可使房颤的连缀现象逐渐消失。粗颤转化为细颤粗颤指心电图上房颤f波振幅>0.2 mV,而振幅房颤初发时,心电图常报告存在粗颤波,1~2年后粗颤波转变为细颤波,提示房颤波的振幅能随着病程迁延而降低。上述现象是由于初发房颤时,房颤波的频率相对较低,每个心房微折返所累及的心房肌面积相对较大,形成f波的振幅则高。随着病情进展,f波频率变快,微折返更加碎裂,累及的心房肌面积变小,因此f波的振幅将变低。与之相似,房颤初发时常为快房颤,几年后转变为慢房颤。快房颤指心室率>100次/分的房颤,而房颤。从快房颤逐渐变为慢房颤的机制是:快速而不规律的房颤波(350~650次/分)试图穿越房室结下传激动心室,每穿越一次则引发一次心室激动。快房颤时房颤波能较多穿过房室结造成心室率加快,而当房颤波变得碎裂时,其振幅变低,此时房颤波的数量将明显增加。这好似房室结就是一扇城门,当通过城门的人数较少时,相对秩序较好,拥挤程度低,能顺利通过的人数较多。相反,当城门一侧堆积的人数过多时,秩序杂乱,通过城门的人数反而减少,继而转变为慢房颤。房颤-室颤-猝死链临床医生对室速-室颤-猝死疾病链并不陌生,而房颤-室颤-猝死是近年在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中新发现的疾病链。ICD记录的资料表明,18%的室颤患者率先发生的是房颤,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会恶化心功能,激活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并通过长短周期现象触发室颤,在上述 3种因素作用下,不少房颤能恶化并演变为室颤,进而引发猝死。因此,房颤并非良性心律失常,其引发临床恶性事件的后果应引起重视。房颤的难兄难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与房颤属于同一类型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三者发作时的心房率各异,分别为150~250次/分、250~350次 /分及350~650 次/分。除心房率不同外,三者的发生机制也不同。临床上同一患者可能同时兼有3种心律失常,且三者常互相转换,互为因果。因此,三者常被视为难兄难弟,能用相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射频术治疗。房颤的“律率”之争房颤药物治疗包括抗凝、心室率控制、转复窦律及维持窦律4种。近年来,心率控制与节律控制孰劣孰优的争论不绝于耳。主张节律控制者认为,将房颤转为窦律并用药物维持,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危害,达到房颤药物治疗的最佳目标。而力举心率控制者认为,节律控制的益处与危害几乎等同,不可勉强为之,且数项循证医学证据也表明,房颤心室率被有效控制后的患者,其最终预后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节律控制者相同。这提示有效控制心室率也能达到理想的临床治疗目的。两派学者各持己见、据理力争,其中最符合科学规律的理论与方法必将是最终赢家。换言之,当房颤患者经过治疗可转为窦律并维持时,临床医生应当毫不犹疑地全力为之。当患者经治疗后不易转复为窦律或转复后不易维持时,医生不能勉强为之,此时应当选择积极控制心室率的治疗策略。因此,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才是房颤治疗的理念。
据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患高血压人群已有2.7亿人,人数和患病率还在逐年攀升。很多人都觉得,高血压不就是血压高点,对身体好像也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高血压并不是一种单一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健康问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付强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它可谓是从头到脚伤全身,如果说高血压能毁掉一个人,真是一点都不夸张。高血压是怎样伤全身的?01伤血管——变厚硬化动脉损伤:本来动脉应该是坚固、光滑,有弹性的,这样可以使血液和氧气更容易地从你的肺和心脏运送到其他组织和器官,但是高血压会对血管壁施加更大的压力,这不仅损害了血管,还会导致了斑块和血脂形成,这些斑块会使你的动脉硬化和狭窄,使其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02伤心脏——心力衰竭血压升高使心脏向动脉射血的阻力增大,心腔内的压力就会升高,慢慢就会造成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导致心肌肥厚。心肌肥厚,再加上动脉粥样硬化,就会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受损,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当斑块在靠近心脏部位的动脉积聚时,就会导致冠状动脉疾病,这会减缓血液流动,从而导致胸痛或心律失常等。如果完全堵塞或者斑块松动脱落就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如果你感到胸痛、胸闷、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一定要打急救电话。03伤大脑——卒中和脑出血高血压也会造成颅内的动脉硬化,加速血栓堵塞脑血管,出现一过性头晕、记忆力下降、身体发麻等等,都是轻型卒中发作时的症状。【注:“一过性”指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出现一次,往往有明显的诱因。】04伤肾脏——肾功能减退高血压是肾衰竭的第二大病因,它使肾脏所需的血管硬化狭窄,从而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和营养,这最终会导致肾脏瘫痪。05伤眼睛——视力下降随着时间的进展,高血压会使流向视网膜的血液减少,他还可以减缓血流流向视神经,这些都是向大脑发送信号的组织,这会导致你视力模糊甚至丧失。只需要以上5步,高血压轻而易举毁掉一个人的健康,甚至是一生,真是“步步惊心”。这么可怕的高血压,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这6件小事儿做好了,不给血压升高找机会盐每天控制在6克把体重降下来每天运动30分钟早睡1小时按按耳背降压沟少生气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但从我国较低的高血压知晓率和治疗率看得出,这个“杀手”的真面目还有很多人并不知晓。以下几个关于高血压的常见问题问答,你知道的有几个呢?问:查体时发现血压增高就是高血压吗?答:单次测量发现血压增高不能诊断高血压,需要间隔数日后再次测量。至少三次测量血压(非同日)均增高才能诊断高血压。另外,很多人在医院测量血压偏高,但在家中测量时却正常,这种现象称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或“诊室高血压”。对于怀疑高血压者,最好自己在家重复测量几次,这样更能准确的判断是否为高血压。需要注意的是,在医院测血压时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140/90 mmHg,但在家中自己测量时,血压≥135/85 mmHg即应考虑诊断高血压。
「心脏支架」算得上当代心脏病学中最具代表性、最常被谈论的器械了,无论是赞美现代医学的先进,还是诟病医疗耗材的昂贵,总是不得不提到这小小的「支架」。它的出现,改变了心脏病学的历史。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付强可是,对这个耳熟能详的器械,有多少人见过,有多少人知道它是如何放进心脏血管中去的呢?「心脏支架」是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植入的,我们不妨由「心脏介入手术」说起。“穿针引线”的艺术,让手术刀唱配角?如果说心脏手术是心脏外科医生「刀光剑影」的豪迈,那么心脏介入手术便是心脏内科医生「穿针引线」的雅致。通俗地说,心脏介入不像传统的外科手术那样开膛破肚,而是通过细小的导管,经过血管,到达病变部位,由此进行操作,完成诊断和治疗。人体的大动脉从心脏发出,逐渐分成各级动脉供应各个肢体、器官,分散成小动脉、毛细血管后,再汇合成静脉,全身的静脉再汇合起来,通过大静脉回到心脏。换句话说,全身每一处的血管,都直接或间接与心脏相连。因此,人体的血管是通向心脏的天然通道,而介入手术就是沿着血管进入心脏而完成的。这样的手术中,医生主要靠导丝和导管进行操作,手术往往是在专门配备了透视设备和辐射屏蔽的「导管室」进行。这是如何做到的?1. 建立「通道」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通道,进入到血管中去。通常是类似打针一样,用特殊的针直接穿刺血管。最常见的是选择手腕上的桡动脉或者大腿内侧的股动脉。2. 放入导丝然后,顺着针放进金属丝,这时针便可以退出,留着金属丝在血管里。以这根金属丝为骨架,医生放入鞘管,将血管撑出一个通道,由此便可以顺着通道将导丝和导管一路深入到心脏去,直到抵达冠状动脉。这里的导丝不是一般的金属丝,而是一种极细且精密的材料,它整体柔软,而尖端可以由医生操作进行灵活的弯曲和转向,穿越复杂的路径,从比拇指还粗的大血管,一路进入到比面条还细冠状动脉中去。导管则能顺着导丝的路径在血管中蜿蜒穿梭。3. 血管造影在一路抵达目的地的过程中,医生需要通过X 光透视来观察情况,也需要通过导管推入「造影剂」,在X 光下清楚显示血管,找到病变部位。4. 放入球囊、支架顺着导管,医生将一个包裹了金属支架的球囊送入病变部位的血管,将球囊充气,用大约10 倍大气压的压力将金属支架撑开。这种支架,一旦安放好便终生保持形状,永久性的支撑住狭窄部位。为了避免裸露的金属上长血栓,再次引起狭窄和梗阻,新一代的支架在表面有一层药物涂层甚至生物涂层,大大减少了再次狭窄的发生率。对医疗工作者的辐射伤害听起来很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却是惊心动魄。当病人已经发生心肌梗死,能否最快时间开通梗阻的血管,是挽救生命健康的关键。由于导管极小,医生必须得用X光透视进行手术。而每次进行X光透视进行手术,都是一次能造成伤害的射线释放。每次大概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手术,对于病人来说健康风险很小。但作为医生,一年多达数百台这样的手术,工作几十年下来,也会累积相当大的辐射剂量。为了减少射线伤害,医生需要身披一整套防护服——铅制的围裙、背心、腰带、围脖、帽子、面罩等,加起来重达三四十斤,上手术台便犹如穿了一身古代的铠甲。然而,这样的防护依然不能保证手术医生的健康,总有部分身体暴露在外,射线散射也无处不在。据不完全统计,介入医生患恶性肿瘤、白内障等疾病的风险高于其他医务人员,而由于长期身负沉重的铅衣,关节和脊柱问题也相当高发。虽然防护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介入医生等不到技术完美的那一天,还在继续为医学而牺牲。以上,便是小小的支架放进心脏的过程。所以,大家除了爱护好自己的心脏,也请更多尊重这些劳苦的医疗工作者。咨询病症付强,副主任医师,博士,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介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天津医师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天津市心脏学会大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秘书长,天津市心脏学会冠脉委员会常委。现就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第一作者发表SCI、中华及国家级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2008年获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LILLIHEI新秀奖”。2016年作为主要成员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擅长:为心脏、血管患者提供量身订做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在常规外科手术和新型介入治疗之间无缝切换。1.传统及微创小切口外科手术:常规及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瓣膜置换、瓣膜修复,合并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尤其在瓣膜修复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经验;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血管置换手术;2.外科介入或经皮介入(微创)手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一站式治疗。 3.结合了外科与介入技术的复合杂交手术:小切口微创冠脉搭桥手术+介入冠脉支架的复合杂交手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血管置换+介入覆膜支架复合杂交手术。 4.心脏肿瘤切除。
从1962年世界上第一例冠脉搭桥术开始,迄今已经近60年时间。期间,数百万严重的冠心病患者被冠脉搭桥手术救治,延长了生命,改善了生活质量。现在,全球每年超过20万患者需要搭桥手术,其中,中国每年近4万例。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现在的冠脉搭桥手术越来越安全,也越来越能够被广大患者接受。患者们往往担心开胸创伤,其实在现今的麻醉和康复技术支持下,几乎不存在难以忍受的痛苦和风险,很多患者在术后是完全不记得疼痛的。对于单只前降支血管病变,还可以采用左侧肋间小切口完成手术,避免骨性损伤,恢复得更加迅速。还有很多患者担心体外循环,需要心脏停跳。其实也完全没必要担心。在国内,包括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心血管外科团队,一直坚持采取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避免了体外循环的风险和并发症,获得满意疗效。 还有患者可能会担心冠脉搭桥手术会有很多失血而不得不大量输血,实际情况是,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洗血机的应用,80-90%的搭桥手术患者,完全不需要输注异体血液制品。也就避免了输血所带来的病毒感染、脏器功能损害等风险。另外,糖尿病能做搭桥么。答案是非常肯定的。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基础病因之一,而且较严重的糖尿病,从远期疗效来看,冠脉搭桥的获益要好于冠脉支架,这是国内外专家们的共识。大家也会关心,心肌梗死后多久搭桥合适呢。国内外的经验和科研证实,心梗后1周行冠脉搭桥手术是很安全的,完全不必要冒着风险再等待2-3月那么久。大家最关心的,冠脉搭桥安全么,有多大的风险呢。很确切的数据是,国内外能够大量开展冠脉搭桥手术的心血管中心,冠脉搭桥的死亡率都可以控制在1%以下。常见的风险主要还是由患者术前的身体基础条件来决定,比如脑梗病史、慢阻肺病史等,这些会增加一些术后风险。总之,经过几十年的医学进步,在这个时代,冠脉搭桥手术,已经是一种广泛开展的常规手术,安全有效,能够挽救患者生命,不能因为不了解而惧怕,因为惧怕而放弃手术。
什么样的人会得冠心病?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付强1.糖尿病为冠心病打基础糖尿病易患冠心病的事实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共识,虽然原因不十分清楚,但糖尿病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已无疑问。多数专家认为,高血糖、胰岛素抵抗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肥胖是冠心病滋生的土壤冠心病病人未必都是肥胖,但肥胖者比瘦者更易患冠心病。肥胖者食量较大,摄取热量多易患高血脂,且在体重增加的同时,心脏负荷也增大,久之心脏受损。而肥胖者胰岛素生理作用减弱,为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机体反馈性地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肥胖好像一片沃土,孕育的是动脉粥样硬化这颗种子,一旦生根发芽,亦就注定了冠心病的来临。3.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直接因素高脂血症(严格讲应该是脂质代谢异常)一般是指正常人空腹时血中的胆固醇,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任何一项持续超过正常范围者即为血脂异常。血中高浓度的胆固醇能直接损害动脉内皮,这种因素持续存在,则会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冠心病。4.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催生剂高血压可直接导致冠心病的发生,高血压可损伤动脉内皮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并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过程。血压水平越高,则动脉硬化程度越重,冠心病亦就越严重。5.其他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不良的生活习惯、家族史等,都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早期8个症状要留心和很多疾病一样,冠心病发现的越早,治疗的越及时,治疗效果越好。40岁以上、长期抽烟、有高血压病或糖尿病、肥胖、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脂、长期高脂肪饮食的人群,如果出现以下8个症状,一定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冠心病的预防重于治疗。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症状者。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者。7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冠心病的预防是持久性的,需要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结合药物才能够真正的预防冠心病发生。咨询病症付强,副主任医师,博士,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介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天津医师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天津市心脏学会大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秘书长,天津市心脏学会冠脉委员会常委。现就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第一作者发表SCI、中华及国家级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2008年获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LILLIHEI新秀奖”。2016年作为主要成员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擅长:为心脏、血管患者提供量身订做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在常规外科手术和新型介入治疗之间无缝切换。1.传统及微创小切口外科手术:常规及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瓣膜置换、瓣膜修复,合并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尤其在瓣膜修复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经验;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血管置换手术;2.外科介入或经皮介入(微创)手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一站式治疗。 3.结合了外科与介入技术的复合杂交手术:小切口微创冠脉搭桥手术+介入冠脉支架的复合杂交手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血管置换+介入覆膜支架复合杂交手术。 4.心脏肿瘤切除。
严格来说,血管堵塞并没有明显的先兆,它是一种慢慢积累的疾病,当达到一定限度时,它才会出现高血压、头痛、心绞痛等严重反应。当然,在初期,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现象中发现一些端倪。总体而言,若出现了以下原因不明的表现,就要引起警惕了。好大夫工作室其他好大夫在线小编1.头晕、健忘干活的时候无缘无故的就感觉头晕;晚上睡的很好白天还无缘无故的发困;刚想干的事情,立刻就忘记了。2.出现胸闷气喘思考问题的时候突然感觉氧气不够用,脑袋有一瞬间出现一片漆黑;气喘,经常上气不接下气、总感觉心惶惶的;心脏承载着全身的泵血功能,是全身血液的源头,而如果血管发生堵塞,血液就不能及时的回流到血液中去,此时心脏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晚上,人体保持着一个姿势,血液循环的速度就更会变慢,此时异常症状就会更为明显。这种情况下,便会引发胸闷、胸痛、气短等不良的症状。 3.乏力、目眩等工作正干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感觉全身无力,瞬间眼前一片漆黑,头晕晕的,也要当心血管堵塞的可能。 4.间歇性跛行人体的双脚,是距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当血管发生堵塞的时候,脚部就会有一些异常的表现。如果你经常出现脚部发冷,并且在走路的时候会出现间歇性的跛脚,就是走走路脚部就会酸软,歇一会以后这种症状就会减弱,这是典型的血管堵塞的表现。
陈大妈是2型糖尿病患者,她平时都会测量早上空腹血糖,可是最近却出现了怪事!最近天凉了,她的食欲好了,吃的有点多,于是她自己就加大了胰岛素注射的剂量,结果早上空腹血糖却还比平时高了;于是,她就把晚上的胰岛素用量又加了2个单位!结果有一天夜里上厕所,发现睡衣都被汗湿透了,测血糖只有3.5 mmol/L,赶紧喝了一杯糖水。她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夜里都低血糖了,早上的空腹血糖还那么高?!第二天一早赶紧来求助医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付强医生听了陈大妈的描述,看了她的血糖监测结果,特别是看到昨天夜里她的血糖只有3.5 mmol/L之后,叮嘱她把胰岛素调回了原来的剂量再观察2天,最好监测一天8次的血糖,再来明确怎么调整治疗方案。陈大妈想不通这是怎么回事,清晨血糖高难道不是因为胰岛素用量不够吗?为什么还要让我减回去?其实,清晨空腹血糖升高可能由很多种原因导致,而不同原因致空腹高血糖的处理方法不同,糖友一定要咨询医生,按医生要求监测血糖后调整治疗方案,千万不要自行调药!下面小糖帮大家总结了晨起空腹血糖高的9种原因和处理措施,一起来看看吧!01降糖药物剂量不足这确实是空腹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往往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用量不足,使得餐后血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晚上或睡前血糖较高,并一直延续到次日空腹,夜间无低血糖发生。处理措施:适当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的用量。02苏木杰效应(Somogyi)某种原因导致夜间发生了低血糖,机体为了维持血糖稳定,便产生了大量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使血糖升高,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这也就是低血糖以后的高血糖反应。一般低血糖发生在0点~3点左右,其结果是空腹血糖升高。糖友出现苏木杰效应大多见于胰岛素用量过大,或没有按时加餐,或病情控制较好时体力活动增加,在这些情况下,糖友很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继而出现反跳性的血糖升高。处理措施:监测是否存在午夜低血糖,如果存在苏木杰效应就适当减少睡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用量,或者可以在睡前适当加餐,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这样空腹血糖即可恢复正常。03黎明现象如果夜间血糖控制得很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但在清晨一段时间内(凌晨3时至早餐前)血糖升高,称为黎明现象。体内很多升高血糖的激素从午夜到早晨分泌量逐渐增加,正常人胰岛素的作用可以拮抗这种状态所导致的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不足,不足以抵抗自午夜到晨起不断升高的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激素的升高血糖作用,这些升糖激素作用的相对增强导致黎明时血糖逐渐升高。究其实质仍然与药物治疗剂量不足有关,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处理措施:可酌情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的用量。为了有效控制黎明现象又不至于因药物过量引起低血糖,宜选择不容易引起低血糖的中、长效降糖药,可以选择晚餐前口服中效、长效降糖药物,或睡前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或晚餐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改为睡前注射并尽量使用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也可将早餐前使用的胰岛素提前在早晨6时注射,以缩短高血糖持续时间。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酌情调整用药剂量,直至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为止。04用药不当有一部分患者单纯使用瑞格列奈、格列吡嗪、短效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但此类作用维持时间短,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好,但对空腹高血糖效果欠佳,如晚餐前服用的降糖药仅为短效药物,由于持续时间短,无法有效控制夜间血糖而导致晨起空腹血糖仍偏高。处理措施:增加睡前中、长效降糖药物的使用,使降糖药的作用能够覆盖整个夜间。05睡前进食过量或频繁加餐为了防止夜间低血糖,部分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在睡前加餐,但前提是睡前血糖6~7 mmol/L。如果血糖不低,也盲目地加餐,势必会造成空腹血糖升高。处理措施:合理饮食,根据血糖情况合理加餐,做到“加餐不加量”,睡前不加餐。06运动量不够如果糖友平时按时服药,晚餐后规律运动,血糖控制良好,如果突然运动量减少,或者没有运动,也可能造成空腹血糖升高。处理措施:坚持规律运动,特殊情况无法运动或运动量减少时,及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药物用量或进一步控制饮食。07晨起运动后测血糖有研究表明,空腹运动前血糖较低时,即便是低强度运动也可能引起血糖升高,尤其是血糖控制较好的女性。因为晨起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生长激素水平处于高峰,而运动会兴奋交感神经,使激素水平进一步增高,促使肝糖输出增加,超过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量时,会导致血糖升高。处理措施:运动是控制2型糖尿病不可或缺的方法,但是不建议糖友空腹运动,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早餐后1~2个小时。08睡眠质量差糖尿病患者失眠或睡眠不足,这时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激素分泌增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血糖水平就会升高。处理措施:保持情绪稳定,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焦躁,必要时可配合使用镇静安眠药物。09应激状态患者因外伤、手术、发热、严重精神创伤、分娩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可使空腹血糖迅速升高,甚至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处理措施:发生上述应激情况或某些特殊疾病时应尽快至医院就诊、对症处理,避免血糖长期处于高值阶段而危及生命。小贴士空腹血糖=早餐前血糖?90%糖尿病患者都测错了!人在起床后,机体也会随着大脑的清醒处于准备活动状态,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开始活跃地变化,血糖水平也随着变化起来,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血糖水平更容易忽高忽低,这时测得的血糖值并不能完全反应夜间血糖的控制水平。其实空腹血糖并不是饿着肚子测血糖。空腹是指隔夜、至少禁食 8 小时以上、醒后立即测定的血糖值。因此,糖尿病患者醒来后第一件事应该是温水洗手,然后立即检测血糖,记录下血糖值再去干其他的事情。并且将此养成习惯,空腹血糖才能准确测量。如果测完空腹血糖后距吃早餐还有段时间,还可以将每日的晨起空腹血糖和早餐前血糖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日后可提供调整用药的参考。咨询病症付强,副主任医师,博士,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介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天津医师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天津市心脏学会大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秘书长,天津市心脏学会冠脉委员会常委。现就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第一作者发表SCI、中华及国家级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2008年获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LILLIHEI新秀奖”。2016年作为主要成员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擅长:为心脏、血管患者提供量身订做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在常规外科手术和新型介入治疗之间无缝切换。1.传统及微创小切口外科手术:常规及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瓣膜置换、瓣膜修复,合并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尤其在瓣膜修复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经验;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血管置换手术;2.外科介入或经皮介入(微创)手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一站式治疗。 3.结合了外科与介入技术的复合杂交手术:小切口微创冠脉搭桥手术+介入冠脉支架的复合杂交手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血管置换+介入覆膜支架复合杂交手术。 4.心脏肿瘤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