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 1.患者,女性,68岁。 2.因;左侧颜面部抽痛1周;入院。 3.入院查体:神志清,血压137/77mmHg,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mm,光反灵敏,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四肢活动可,肌力Ⅴ级,双侧巴氏征阴性。左耳听力下降 4.辅助检查:2021.外院三叉神经MRI提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听神经瘤可能。 治疗中 内镜辅助下微创听神经瘤全切,CT未见出血,术后面瘫分级HB1级 治疗后 治疗后3天 内镜辅助下微创听神经瘤全切,CT未见出血,术后面瘫分级HB1级
一, 面肌抽搐的定义面肌抽搐主要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的抽搐为恃点,多局限于单侧,又称为面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缓慢进展的周围神经疾病。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症状又会进一步加重,但是查体无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尽管该疾病是良性疾病,但由于它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焦虑、抑郁,因而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面肌痉挛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女性中,是典型的成年人疾病,但有年轻化趋势。二, 面肌抽搐的病因面肌痉挛病因比较明确,大多数(80%~90%)患者是由桥小脑角区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引起,还有部分患者可能由肿瘤、炎症或面神经炎等引起。血管压迫主要是临近的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或粗大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根所致,这部分患者约占80%~90%。占位性病变包括桥小脑角区的肉芽肿、肿瘤及霎肿压迫面神经也可引起面肌痉挛,这部分患者约占0.8%症状。三, 面肌抽搐的治疗方法面肌痉挛的药物治疗分为口服药物治疗和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治疗的常用口服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奧卡西平以及安定等。备选药物包括苯妥英钠、氯硝安定、巴氯芬、托吡酯、加巴喷丁及氟哌啶醇等。药物治疗常用于发病初期患者、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者;有时也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者的辅助治疗。对于临床症状轻、药物疗效显著,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可长期应用。文献报道药物治疗可使60%~70%患者的症状缓解,尤其对于初发患者疗效更加确切。但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或减轻症状,不能彻底治愈。口服药物不良反应这类药物治疗可有肝肾功能损害、头晕、嗜睡、白细胞减少、共济失调、震颤等不良反应,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须尽快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甚至停药。应用卡马西平治疗有发生剥脱性皮炎的风险,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可危及生命,一旦发生应即刻停药并就诊。肉毒素治疗的机制是运用肉毒素阻断神经肌肉的传递,降低面肌痉挛的程度。常用药物为注射用A型肉毒毒,一般3-6个月复发,需要再次注射。微血管减压术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手术方法,指在显微镜下或内镜下将压迫血管与面神经隔垫开,这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其根治有效率为90%~98%,复发率在3%-10%之间,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已成为面肌痉挛首选和根治方法。四, 面肌抽搐的预后该病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都有良好的洽疗效果。其中口服药物治疗和肉毒素注射治疗均无法彻底治疗,需要长期用药。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效果最好,能彻底治愈的手术方法。其术后效果分为即刻缓解(大于95%)、延迟缓解(低于2%)、明显减轻(约5%)和无效四种,总体有效率大于98%。对于延迟缓解的患者大多数人会在术后6个月甚至1年后恢复。对于延迟缓解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面神经损伤需要时间修复以及面神经核的逐步稳定有关。微创技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是我院神经外科的特色技术,疗效显著。大家可以每周五上午来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专家门诊6楼看专家门诊,08:00-11:30,仔细检查和咨询预约安排手术。
病史介绍患者:男, 26岁,因“突发昏迷伴右侧偏瘫3小时”收住入院。既往史:4年前有脑出血病史,当时在外院DSA检查发现左额部功能区脑血管畸形(图1)。由于畸形团位于脑功能区,家属担心术后功能受影响未同意手术治疗。给以伽马刀治疗,否认其他手术及重大外伤史。 图1:4年前CTA(外院)左额畸形血管伴静脉瘤形成 入院查体神志昏迷,GCS评分:6分(E1V1M 4),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直接及间接光反存在,右侧肢体偏瘫,巴氏征阳性,左侧肢体刺激屈曲,巴氏征未引出。辅助检查:(本院2017-4-13)平扫CT:左侧颞顶部血肿,量约70ml,左侧额部团块占位(图2)。头颅CTA:左侧额颞部血管畸形伴静脉瘤形成,畸形血管团约5cm,供血动脉为左侧大脑中动脉M2分支,有两支供血,分别位于静脉瘤外侧和后内侧。血肿位于深部,回流静脉至上矢状窦。(图3)。 图2: 术前CT示左额顶脑内血肿伴团块占位 图3:术前CTA左额畸形血管伴静脉瘤形成,供血动脉为左侧大脑中动脉M2分支,有两支供血。诊断:左侧额颞部脑功能区大型动静脉畸形伴出血 诊疗经过 术前讨论1.患者有明确血管畸形病史及伽马刀治疗史,结合本院CT及CTA检查,诊断明确。2.患者此次急性发病,结合CT结果颅内血肿约70ml,中线向对侧移位,有急诊手术指征。3.手术方案:显微镜下沿静脉瘤周边分离先阻断外侧动脉供血,然后部分清除血肿,再阻断后内侧动脉供血。最后彻底清除脑内血肿,在静脉瘤上方近中线处离断回流静脉,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 治疗术前准备完善后于当日行手术治疗,过程顺利(图1,图2,图3),术后1天患者逐渐清醒,存在运动性失语,右侧偏瘫同术前。早期床边电刺激及患肢气压治疗,7天后右下肢肌力部分恢复,肌力2级。14天肌力部分恢复右下肢肌力3级、右上肢上臂2级。伤口拆线转康复科治疗。 图4:术中见粗大引流静脉 图5:术中阻断供血动脉图6:手术标本,大小约3*5cm 随访术后4个月患者一般情况好,语言正常,右下肢肌力5级,右上肢上臂肌力4级,前臂肌力3级。并复查DSA(图7、8、9),双侧大脑中及前动脉走形正常,未见畸形,静脉窦回流通畅。 图7:术后4月 DSA正位,左大脑中动脉分布良好,未见畸形血管 图8:术后4月DSA侧位,左大脑中动脉分布良好,未见畸形血管 图9:术后4月DSA侧位,静脉窦通畅 讨论脑动静脉畸形(AVM)是因胚胎早期脑血管原始胚芽发育分化异常而引起的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疾病。形成曲张的动脉和静脉错综集簇的血管团。其管壁厚薄不一,缺乏内弹力纤维层,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透明变性和钙化,这些特征是脑AVM出血的病理基础。对脑AVM自然病程的研究表明,其年平均出血率为2%~4%。深部AVM易引起明显的出血刺激表现,故常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而浅表AVM因累及脑皮质,也可以癫痫为首发症状。AVM大小:小型(1.0~2.0 cm),中型(≥2.0一4.0 cm),大型(≥4.0—6.0 cm); 本例病人AVM约5cm属大型。随着腔内介入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脑AVM直接手术的病例在减少,特别是功能区脑AVM。但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栓塞和放射治疗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患者完全栓塞仅18%,90%以上栓塞29%,50%以下7%;治疗后1年出血率为10%,且直径3cm以上AVM效果差。目前,手术仍然是脑AVM最基本的治疗。手术的一些问题要引起注意:①高度重视造影评价,了解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根数和关系。②保持相对的低血容量,术中控制液体量,术后早期入量小于出量。③大、中型AVM一般术中将MAP控制在70-80 mmHg。④动脉夹的应用,在大型复杂供血的AVM术中,动脉夹非常有用,解剖供血动脉时,若不能确定该动脉是过路动脉、过路供血动脉还是供血动脉,先夹闭,再进一步解剖,明确后再行电凝切断。
有一阵子,到了傍晚,大脸就跑来跟我说:“麻麻,我腿疼!”脸妈仔细看了看,没有什么异样。晚上睡觉的时候,大脸还一直要求我:“麻麻,给我揉揉。”开始脸妈没放在心上,就是单纯觉得可能一天下来玩儿累了,可是这样一来二去,时间一长,脸妈也有点儿担心了……看到这里,各位宝妈也放心了吧,腿疼肚子疼都有可能是生长痛的一种,遇到了不用紧张,及时咨询医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