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表现之一便是“自知力缺乏”,即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和判断能力,否认自己有病,不配合治疗。面对这种情况,家属应牢记以下原则:1、不要就患者的幻觉、妄想内容与患者进行辩驳,因为患者病理性的感知觉、思维内容不会通过劝说消失;2、家属与患者的谈话内容应以稳定患者情绪、劝说患者配合治疗为主;3、自知力缺乏的患者往往不配合治疗,拒绝服药,因而导致病情复发,家属应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4、患者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出现冲动、伤人行为时可报警,由警察协助送至医院治疗。
1、冲突不是坏事,开诚布公地讨论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2、整理思路,保持理智,每个人的看法不同,不要争对错,合作共赢;3、相互尊重、相互包容;4、吵架的时候学会从情绪中脱离,冷静下来才能思考; 5、学习有效沟通技术。
周一清早,A女士带着她11岁的儿子小宁来到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南宁心理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称小宁在外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服用了一段时间的抗精神病药,但效果不好,特地让医生帮他看看到底得了什么病。儿童青少年心理病区主任朱晓茜副主任医师热情接待了这对母子。A女士说小宁近几个月来脾气大,不听大人话,天冷的时候只穿一件衣服,吃饭吃得少,有时候自己自言自语,有时又自己笑,害怕别人要害自己。小宁听到一半便跟母亲说,自己是为了气大人才不穿衣服不吃饭,想到了好笑的事情自己才笑,自己没有神经病,说着说着眼看就要哭了。朱医生马上与小宁开启了对话,问他最近哪里不舒服了,小宁回答说,最近自己总觉得害怕,紧张,总是担心万一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比如写日记写到“鬼”字,便担心自己万一被鬼弄死了怎么办,看电影里出现了鬼,也怕自己被鬼抓走,担心父母发生意外,由一件事情想到另一件事情,控制不了自己的大脑,看到什么就想什么,什么都往不好的方面想,觉得别人会对其构成威胁,害怕有灾难的事情会发生,自己也知道那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但控制不了自己不去想,什么事都担心“万一”。睡眠也不好,食欲也不好,学习成绩也下降了,自己也感到很郁闷,想让医生帮他把病治好。经过详细的询问及相关的检查,朱主任诊断小宁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A女士不能理解,因为在她的印象中,焦虑症好像是大人才有的疾病。朱主任跟小宁妈妈解释说,焦虑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最高的,在儿童中焦虑障碍也以很多种形式出现,比如很小的孩子跟妈妈分开时哭闹,很有可能是有分离焦虑,儿童焦虑症并不少见,有时小孩以肚子痛、头痛等为借口不想去上课,看到陌生人不说话,没有安全感,对老师的批评很敏感,心眼小,斤斤计较,担心自己的体型,这些现象的背后统统都是焦虑。见到A女士半信半疑,朱主任建议杨女士先带一周的药给孩子服用看看疗效,如果效果不明显再进行就诊,继续商讨后续治疗。一周后,A女士飞快地来到五医院导诊台说要挂朱主任的号,见到朱主任后杨女士非常开心和感激,称服药后第三天,小宁的“怪病”就渐渐好转了,课堂表现良好,与同学们也相处愉快,也没有那么担心紧张了。杨女士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现在是药吃完了来医院继续拿药。 朱主任提醒广大市民,由于各种压力及环境因素,儿童出现睡眠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很常见,来儿童心理门诊就诊的焦虑症、抑郁症的孩子不占少数,建议家长发现患者有上述情况及时就诊,以免病情拖延加重。如有、任何关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问题,可以到到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南宁心理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进行咨询。开诊时间:周一至周六 8:00-12:00 14:30-17:30 周日:8:00-12:00
精神病是一个长期的疾病,目前纯西医的治疗基本上都是终身服药治疗,经常有一些病程长的病人来询问,说“医生,我已经服药10年了,是不是可以停药了”,但是我已经爱莫能助,不管西医,中医都只能劝其不能停药了,中医的帮助只能是尽量减少西药量。 中医治疗精神病不同于西医治疗,中医认为痰、火、瘀、虚是导致精神病的主要原因,肝、心、脾、肾的病变均可导致患者出现癫证、狂证、郁证等,所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主要是从痰、火、瘀、虚入手,精神病患者服用西医的西药治疗,如果不能加入中医的治疗思路方法,反复住院,终身服药治疗就是结局了。
有些家庭在面对患者精神疾病的孩子过程中,总是一味的迁就(担心孩子的病情加重、可怜孩子),想通过一些物质的东西给孩子进行一些补偿。这些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一味的满足孩子,会造成孩子的需要越来越多,总是满足不了他/她,孩子也总是不高兴。 也有许多家长问我,他们该如何与患病的孩子相处。 下面几点就是我给出的答案--家长要多引导孩子丰富他们的生活,家长需要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对孩子有建设性的支持 1、生活自理:孩子忙于学习,许多又是独生子女,往往家庭成员会过度关心和照顾,而忽略了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殊不知,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是他们恢复自信的一个很重要的缓解。培养良好的生活能力,建立健康的生活规律,对面对大学校园生活乃至今后婚姻家庭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2、兴趣爱好:帮助孩子重拾以前的兴趣爱好,促进其神经功能的发育和完善。 3、社会交往:家长需要安排孩子和同学聚会的机会(前提要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与同龄伙伴一起获取快乐的权利。 4、体育锻炼:家长要注意安排户外活动,增强患者体质,要注意控制患者的体重,为恢复学校生活打下基础 5、适当学习:刚开始可以阅读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课外书籍,做一些读书笔记或者日记,安排共同的家庭时间跟孩子一起交流书上的内容,慢慢过渡到复习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为恢复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6、心理调适:定期到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状态,了解疾病知识,树立信心。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一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一、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感觉异常,疼痛、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等,皮肤感觉异常,烧灼感、疼痛、痒、麻木、蚁走感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症状。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二、诊断1.症状标准(1)符合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2)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在下列4组症状之中,至少有2组共6项:①胃肠道症状,如:腹痛;恶心;腹胀或胀气;嘴里无味或舌苔过厚;呕吐或反胃;大便次数多、稀便,或水样便;②呼吸循环系症状,如:气短;胸痛;③泌尿生殖系症状,如:排尿困难或尿频;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异常的或大量的阴道分泌物;④皮肤症状或疼痛症状,如:瘢痕;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或刺痛感。(3)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不能发现躯体障碍的证据,能对症状的严重性、变异性、持续性或继发的社会功能损害作出合理解释。(4)对上述症状的优势观念使病人痛苦,不断求诊,或要求进行各种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5)如存在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但不占主导地位。2.严重标准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的障碍。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2年。4.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障碍、心境精神障碍、适应障碍,或惊恐障碍。三、治疗1.一般治疗治疗开始时要重视医患关系的建立。要以耐心、同情、接纳的态度对待患者的痛苦和诉述。应该告知患者他是罹患了一种疾病,并以积极的口吻向患者叙述躯体化障碍的各种表现。医生应该向患者保证,目前没有依据证明躯体疾病导致患者的不适,而患者的不适可能和应激有关。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主要治疗形式,其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之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减轻心理因素的影响。(1)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解释、指导、疏通,令其了解疾病症状有关的知识,对于缓解情绪症状、增强治疗信心有效。(2)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探究并领悟症状背后的内在心理冲突,对于症状的彻底缓解有效。(3)认知治疗对于疑病观念明显且有疑病性格的患者,予以认知矫正治疗,有远期疗效。(4)森田疗法使患者了解症状实质并非严重,采取接纳和忍受症状的态度,对于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效。3.药物治疗躯体化障碍患者常常会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可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精神病药三类。SSRI、SNRI对于改善患者躯体疼痛症状有一定作用。常用苯二氮䓬类或非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适用于有偏执观念的患者或疑病观念的患者。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药物副反应,一定是患者及家属最关心、询问最多的问题之一。今天就和大家谈谈药物的副反应。首先,药物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机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一般的药物副反应都比较轻微,如:轻微的头晕、头痛,胃肠道不适,如恶心、想吐,嗜睡、失眠等。此类药物副反应通常持续几天,一般一周左右就会缓解。其次,有部分药物会对小部分患者存在药物副反应,如:体重增加,肝功能异常,性功能障碍等,针对此类药物副反应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体重增加,可以通过饮食控制或体育锻炼等方式预防或干预;如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肝功能异常为一过性的药物反应,可以服用护肝药等方式减少药物副反应。第三,为了保障用药安全性,在用药前医生会询问躯体疾病病史并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躯体方面的检查,为药物的选择做参考、避免对药物不良反应敏感的人群使用此类药物;并且在用药过程中,也会定期进行监测,以保障用药安全性。“世上安得两全法”,“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治疗药物的选择是在疗效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如果医生建议您服用某种药物,通常是医生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
患者在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时,会遇到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情况。什么情况下会换药呢?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种:1、患者足量、足疗程使用了前一种药物,但经过观察,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者虽然症状缓解,仍然存在部分残留症状。2、因前一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不能使用足够剂量药物的患者。例如:患者服用前一种药物出现过度镇静、嗜睡,如果继续加量,会给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如果不加量,又达不到有效治疗剂量。面对这种情况,医生会考虑换药。3、因前一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引起代谢方面、心电图异常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例如:因使用抗精神药物出现无月经、溢乳,直立性低血压、肥胖、糖耐量受损、脂质异常、心电图异常等情况时。一般来说,抗精神药物的使用需要兼顾疗效与安全性,出现疗效不佳或药物副反应无法耐受的情况下,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以上换药的情况仅供参考,具体的问题,还应详细与医生咨询。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受到大家的重视。以抑郁症为例,如今很多人,在发现自己出现持续两周的低落情绪时,就会上网找一些测试题自查。然而精神、心理疾病症状复杂,诊断只有经过医院和医生的检查才是最可靠的。那么医生是如何诊断的呢?1、病史资料采集:询问发病情况,包括发病的时间、地点、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原因或诱因;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以来诊治经过及结果: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包括患者发病后的精神状态、睡眠、食欲、大小便、体重等情况。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更多要依据医患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谨记:真实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切忌隐瞒或者夸大真实情况!如果患者本人难以配合,家人可以做一些补充,医生也会根据情况做更具体的问诊,在互动的过程中,收集到有效的信息。2、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是指患者本次发病以前的健康及疾病情况,特别是与现病有密切关系的疾病;个人史是指个人所经历,精神心理科会比较关注个人成长经历、个性特点等;家族史。3、体格检查:排除是否有躯体疾病。4、精神检查:精神检查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感知症状、思维、情感、智力情况,还有意志、行为是否有异常、是否有定向力的问题等。5、辅助检查:(1)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的可能;(2)确定患者为心理因素,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表现,选取不同的心理量表;(3)如果患者是确诊患者,使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医生会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脑电图检查等,看患者服药后是否有肝功能、肾功能损害以及脑部功能改变等。6、初步诊断:根据诊断标准及患者病情,综合分析作出的诊断。7、治疗:精神心理科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三大类,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及身体状况对症治疗。
如果您是第一次来到精神心理科看病,或者带患者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请在就诊之前,做好下面准备。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也便于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对症施治,以便获得满意的疗效。1、病情介绍:把患者的发病经过做一个详细的记录,内容包括:您最早是什么时候发现患者情绪问题、精神异常的?都有哪些表现?在此之前有无精神刺激?发病以来,情绪问题、精神症状是如何演变的?是持续存在,还是发作性的?对患者生活、工作的影响如何?患者到哪个医院看过病?用过什么治疗?有无副作用?疗效如何?请尽量保留患者的文字资料,如日记、信件以及患者随便乱写乱画的内容等,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另外,要尽可能多地记录患者所说的原话,这些正是判断患者精神症状的有力依据。2、既往病历:首次就诊精神科的患者虽然没有精神科病历,也需要提供在其他科室就诊的病历。因为部分患者可能是躯体疾病伴发或继发的精神障碍;部分患者的躯体疾病及严重程度会影响医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些患者在就诊前可能在医院、科室就诊过,可能正在或曾经接受过相应的精神疾病治疗,而这些治疗会对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产生影响。3、既往检查结果:化验检查结果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您的身体状况、用药安全性,是否需要先调整身体健康状况或避免使用特定的药物或增加对症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