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性偏头痛(VM)27.82%良性阵发性眩晕(BPV)15.68%前庭神经炎(VN)9.81%心因性眩晕8.28%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梅尼埃病(MD)参考文献:GioacchiniFM,Alicandri-CiufelliM,KaleciS,etal.Prevalenceanddiagnosisofvestibulardisordersinchildren:areview.IntJPediatrOtorhinolaryngol2014;78:718–724.
热性惊厥患儿原则上无预防接种禁忌。一些疫苗接种后可能引起发热,进而导致惊厥,但这并非疫苗本身对大脑的直接作用。疫苗接种后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与其他发热疾病诱发的风险相似。患儿不必因此禁忌接种疫苗,否则可能给患儿带来更大的疾病风险。
一、饮食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期间,口服或静脉补液开始后应尽早给予适宜饮食,不推荐高糖、高脂和高粗纤维食物。婴幼儿母乳喂养者继续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者伴有乳糖不耐受时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年龄较大的儿童,无需严格限制饮食。尽可能保证热量供给。急性腹泻病治愈后,应额外补充疾病导致的营养素缺失。二、抗感染治疗1.病毒是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常为自限性,目前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一般不用抗病毒药物,且不应使用抗菌药物。2.水样便腹泻者(排除霍乱后)多为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一般不用抗菌药物。伴明显中毒症状且不能完全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重症患儿、早产儿、小婴儿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应使用抗菌药物。黏液脓血便者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给予抗菌药物;各地致病菌和耐药情况有所不同,病原菌尚未明确时,应根据本地流行病学情况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病原菌明确后,根据药敏结果和病情给予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另外,霍乱弧菌引起的腹泻抗感染药物可用多西环素(8岁以上患儿)、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可用复方磺胺甲噁唑。3.寄生虫所致腹泻病少见。蓝氏贾地鞭毛虫和阿米巴感染可使用甲硝唑、替硝唑;隐孢子虫感染主要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予大蒜素等治疗。4.真菌性肠炎应根据病情酌情停用原用抗菌药物,并结合临床情况考虑是否应用抗真菌药物。5.原则上首选口服给药,下列情况推荐静脉给药:①无法口服用药(呕吐、昏迷等);②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发热;③脓毒症、已证实或疑似菌血症;④新生儿和<3个月婴儿伴发热。三、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有助于缩短急性水样便患儿的病程,减少腹泻次数和量。用法和用量:<1岁,1g/次,1~2岁,1~2g/次,2岁以上2~3g/次,餐前口服,每日3次口服。四、补锌治疗。在锌缺乏高发地区和营养不良患儿中,补锌治疗可缩短6月~5岁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10mg,>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20mg,疗程10~14天。元素锌20mg相当于硫酸锌100mg、葡萄糖酸锌140mg。五、微生态制剂。益生菌有可能缩短腹泻病程及住院时间,可酌情选用。
病情判断当肺炎患儿出现严重的通换气功能障碍或肺内外并发症时,即为重症肺炎。重症肺炎病死率高,并可遗留后遗症,需及早识别,推荐以下判断指标。快速评估2月龄~5岁以下的儿童,需在家庭、门急诊进行快速临床评估,以便将门急诊和院前阶段存在潜在风险的肺炎危重症患儿早期识别出来,可使用WHO标准。即出现下胸壁吸气性凹陷、鼻翼扇动或呻吟之一表现者,为重症肺炎;出现中心性紫绀、严重呼吸窘迫、拒食或脱水征、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惊厥)之一表现者,为极重度肺炎。在临床实践中,也要结合面色和精神反应分析,若出现面色苍白或发灰,对周围环境反应差也视为重症表现。病情严重度需根据年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等评估。病情判断时需注意以下问题识别重症肺炎的高危因素①有基础疾病史:包括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遗传代谢疾病、脑发育不良、神经和肌肉疾病、免疫缺陷病、贫血、>II度营养不良、既往有感染史、严重过敏或哮喘史、早产史、既往住院史、慢性肝肾疾病等;②<3个月婴儿;③经积极治疗,病情无好转,病程>1周。存在这些情况的患儿,病情可在短时间内进展为重症肺炎,合并基础疾病者,病死率高。判断潜在的基础疾病即使患儿初诊时未提供明确的基础疾病史,仍需对每例患儿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注意营养和体格发育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以判断有无基础疾病。入院标准受各地经济和文化差异、家长对疾病认知度和护理能力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医院的入院标准不能完全统一,但符合以下情况需住院。①符合重症肺炎标准。②存在重症肺炎高危因素。在一、二级医院应住院,三级医院可在门诊随诊,需密切观察并告知家长护理观察要点。③家庭不能提供观察和监护者。
儿童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体格生长、运动、认知、语言交流方面落后或异常的情况,发病率约6%-8%,包括生长发育迟缓、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及认知发育迟缓四个方面。其中生理性的发育迟缓不需要干预治疗,病理性的发育迟缓需要及时治疗。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发育迟缓”(DevelopmentalDelay),在临床上经常有家属抱着宝宝非常紧张的来咨询,大夫,宝宝发育正常吗?需要做康复治疗吗?能治愈吗?针这对这些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再此为大家进行解答。问题一:宝宝3个月还不会抬头,是发育落后吗?一般来说,新生儿时期呈俯卧悬空位时,表现为头下垂,肘部大度呈屈曲位,屈膝,髋部分伸直;6周时,头能与身体保持在同一水平,但维持时间很短暂;8周时,能较长时间将头与身体保持在同一水平;12周时,头甚至可以短时间高于躯干水平。如果宝宝(正常足月儿)出现3个月还竖头不稳,甚至还不能达到8周水平,需要给孩子进行系统的生长发育测评,对孩子的大运动、生长发育、认知综合来进行评定宝宝是否有发育落后。问题二:1岁还不会走路,发育落后吗?正常情况下,会坐、会走的年龄存在很大的差异,可能与神经系统髓鞘成熟有关。在一些“超人家族”中甚至8-9个月的宝宝即可独立行走,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宝宝将来在运动及智力上就一定会有超人表现。所以,1岁宝宝不会走路不一定就是发育落后,要到专科进行体检。问题三:宝宝1岁还不会叫爸爸、妈妈是语言发育落后吗?许多研究表明,宝宝到9个月时开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语言。一般来说,从8-9个月以后,对词汇理解的能力迅速提高。《中国儿童沟通发展量表-普通话版》对北京地区儿童调查显示,8月龄宝宝平均可以听懂99个词,12个月平均可以听懂223个词汇。系统语言发展阶段通常在1岁左右开始,而这一阶段开始的可以很突然,也可以很漫长,甚至经历一个沉默阶段。所以1岁左右不会叫“爸爸、妈妈”不一定就是发育迟缓,需要综合评判。问题四:肌张力高就一定需要康复训练吗?肌张力异常最常见于脑瘫,但是并不绝对是。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中考体育加试有一项坐位体前屈,有的人可以轻轻松松推到20几厘米,有的人甚至够不到脚面,这不能说够不到脚面的人就不正常。肌张力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是否需要康复训练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进行判断。问题五:发育迟缓就一定是脑瘫吗?发育迟缓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包括生长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大运动发育迟缓、认知发育迟缓等,而脑瘫是一组因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患儿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两者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区别,还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进行评判。问题六:宝宝智力发育落后,有什么药物可以提高智力吗?没有。目前国际公认能提高和改善智力的只有多教、多训练,开发患儿潜能。问题七:诊断发育迟缓,做康复训练就好,为什么还要做检查?简言之,发育迟缓只是一个症状,最主要是通过检查弄明白患儿为什么会出现发育迟缓才能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就像发热一样,需要查血弄明白是细菌、病毒或者支原体等哪一类病原体引起的发热,从而进行治疗。问题八:运动落后是不是一定智力发育也落后?运动与智力有相关的地方,但并不是绝对的,每年我们都可以从新闻上看到有一部分运动障碍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所以运动落后并不一定会影响到智力。综上,一经发现宝宝有生长发育迟缓,一定要到医院进行专业的综合评估,既不可盲目乐观也不可过于悲观。
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nignchildhoodepilepsywithcentrotemporalspikes,BECTS)又称良性Rolandic癫痫。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癫痫综合征,约占儿童癫痫的15-20%,具明显的年龄依赖性,一般2岁到14岁均可起病,多数患者5~10岁发病。该病多数认为与遗传相关,呈年龄依赖性。发作与睡眠关系密切,多在入睡后不久及睡醒前呈局灶性发作,大多起始于口面部,如唾液增多、喉部发声、口角抽动、意识清楚,但不能主动发声等,部分患儿很快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而意识丧失。精神运动发育正常,体格检查无异常。BECTS具有典型的脑电图特征:发作间期脑电图背景正常,在中央区和颞区可见棘波或棘-慢复合波,一侧、双侧或交替出现,睡眠期异常波增多,检出阳性率高。该病预后良好,患儿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大多在12-16岁前停止发作。此综合征临床上也存在变异型,表现较复杂,脑电图痫样放电显著增多,出现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可伴有睡眠期发作明显增多或者清醒期发作(包括新的发作类型,如负性肌阵挛发作)以及认知功能障碍,虽然其癫痫发作及癫痫性放电到青春期仍然可以缓解,但是部分患儿可遗留认知功能障碍。
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TD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和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yndrome,TS)3种类型。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DSM-5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短暂性TD:(1)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2)病程短于1年;(3)18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5)不符合慢性TD或TS的诊断标准。慢性TD:(1)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病程中只有1种抽动形式出现;(2)首发抽动以来,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程在1年以上;(3)18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5)不符合TS的诊断标准。TS:(1)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1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2)首发抽动后,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程在1年以上;(3)18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药物治疗方案:(1)一线药物:可选用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从最低起始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1~2周增加1次剂量)至治疗剂量。(2)强化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需继续治疗剂量至少1~3个月,称为强化治疗。(3)维持治疗:强化治疗阶段后病情控制良好,仍需维持治疗6~12个月,维持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1/2~2/3。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4)停药:经过维持治疗阶段后,若病情完全控制,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减量期至少1~3个月。用药总疗程为1~2年。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应恢复用药或加大剂量。(5)联合用药:当使用单一药物仅能使部分抽动症状改善,难治性TD亦需要联合用药。(6)如共患ADHD、OCD或其他行为障碍时,可转诊至儿童精神∕心理科进行综合治疗。非药物治疗(1)心理行为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轻症TD患儿多数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可给予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自我监察、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其中习惯逆转训练和效应预防暴露是一线行为治疗。(2)教育干预:在对TD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策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吃辛辣食物等。家长可以将患儿的发作表现摄录下来,就诊时给医师观看,以便于病情的判别。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交流,并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鼓励患儿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抽动障碍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需在18岁青春期过后评估其预后,总体预后相对良好。大部分TD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抽动障碍患儿到成年期的3种结局:近半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30%~50%的患者病情减轻;5%~10%的患者一直迁延至成年或终生,病情无变化或加重,可因抽动症状或共患病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抽动障碍患儿的预后与是否合并共患病、是否有精神或神经疾病家族史及抽动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温馨提示1:由于严重的抽动障碍需要长期规范用药,所以在诊断抽动障碍之前一定要排除以下几类和抽动障碍表现很相似的疾病:1)眼科疾病比如结膜炎、视力障碍等,鼻咽部疾病比如咽后壁囊肿等;2)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需要抽血化验检查;3)癫痫:癫痫的发作类型有很多种,重点要排除以下眼睑肌阵挛、失神发作及其他的一些发作形式;4)注意力缺点多动障碍:与抽动障碍不同的是多动障碍儿童的多动形式多样,运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温馨提示2:抽动障碍病情容易反复,所以用药时间比较长,所以患儿及家属一定要按时服药,用足疗程。温馨提示3:家庭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家属一定要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当孩子出现相关症状时学会巧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不能一味地批评。
West综合征,又称婴儿痉挛症、点头痉挛、全身性肌阵挛发作等,为癫痫的一个亚型,是一种严重的、与年龄有关的隐源性或症状性、全身性癫痫综合征,具有发病年龄早,表现为特殊惊厥形式,发病后智力发育减退,脑电图表现为节律紊乱等特点;其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屈曲性婴儿痉挛发作、精神运动发育停滞、脑电图节律失调。一.West综合征的由来 West综合征由英国医生West最早提出。1841年的一天,West医生作为一位父亲,给时任《柳叶刀(Lancet)》主编发出一封求救信,他的孩子已经快1岁了,从出生后4个月开始,就时常出现点头样动作,曾认为是恶作剧,但却越来越频繁,发展到头部触及膝盖且很快恢复,甚至每隔数秒发作一次,可重复10-20次,多次点头动作的时间不超过2-3分钟,发作来临前,孩子本来活蹦乱跳,却突然发生头前屈、躯干前俯、膝上抬,常伴惊叫而止;孩子虽然长的很漂亮,但却全无同龄儿童的灵活生气,发病后给人的感觉是沉默可怜,虽然视听能力尚可,但周身发软,颈项很少挺直。起初West单纯以为是孩子出牙激惹神经,但是用了头部冷敷及常规消炎疗法,甚至牙龈放血,然而几个星期的治疗却并没什么用,且发作更为频繁,每日可达50-60次,使用镇痛剂,也未奏效。在治疗过程中,曾经求助其他的医师,一些医师也指出他们见过几例类似病例,一些病例随病程延长而逐渐成痴呆之势,最后因病情加重而死亡。West确信这一病症是一个独特的疾病单元,但是基于当时的医学知识,对于West综合征的认识却是一片空白。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约有80%的婴儿痉挛症是症状性的,也就是说由明确的颅内病灶导致的,200多种疾病都与婴儿痉挛症有关,其中包括脑畸形、结节性硬化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出生前或出生后最初几个月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出生时缺氧、代谢障碍、脑肿瘤(罕见)、遗传异常(如唐氏综合征)等。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被归类为症状性的婴儿痉挛症的比例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其余20%的婴儿痉挛症是隐源性的,这些儿童可能在痉挛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发育迟缓,但没有已知因素导致癫痫发作,影像学观察也没有显示明显的问题。婴儿痉挛症的遗传学资料很少,大量研究已经表明,7-17%的婴儿痉挛症儿童有癫痫或高热惊厥的家族病史;有3-6%的病例有婴儿痉挛症的家族史,婴儿痉挛症的一些潜在病因存在遗传基础。三.临床表现典型临床特征表现为“三联征”:屈曲性婴儿痉挛发作、精神运动发育停滞、脑电图节律失调。(1)绝大多数的患儿在出生后1年内发病,发病高峰为3-8个月之间,发病性别无显著差异。一般起病时病情较轻,发作时间短,以后逐渐加重,表现为短促的强直性痉挛,以屈肌较显著,常呈突然的屈颈、弯腰动作,也可涉及四肢,常连续发生数次至数十次,发作通常出现在睡前和初醒或慢速眼动至快速眼动的过度期,处于瞌睡状态时易于发生。根据伸肌和屈肌受累的数目、分布和程度不同而分为三型:屈曲型、伸展型和混合型;多数患儿常不止一种发作类型,有的三种类型同时存在或前后分开出现。成簇发作是本病的特征之一,一次发作,痉挛常成簇出现,每簇由几次或几十次痉挛组成。症状性婴儿痉挛症常伴发其他发作类型,如失张力发作、强直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等。(2)大部分患儿在痉挛发作出现前即有发育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原来发育正常的患儿在患病后精神运动发育变得迟缓甚至倒退,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失去某些已经获得的技能,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减弱、主动的抓握能力消失、易激惹、情感淡漠、肌张力低下等。(3)脑电图高度失律,表现为弥漫性高电位不规律慢活动,杂有棘波和尖波,痉挛时则出现短促低平电位。四.诊断与鉴别诊断通常通过观察癫痫发作的类型和脑电图的变化来决定是否存在婴儿痉挛症,主要的鉴别诊断包括:(1)Lennox-Gastaut综合征,发病年龄通常在1-8岁,以学龄前期为高峰,主要症状为①智能减退,②不典型失神,③体轴性紧张性发作(仰头、点头或全身强直)。(2)良性肌阵孪性癫痫,多发生在6个月-3岁之间发育正常的儿童,表现为全身肌阵挛性抽搐,发作间隔期小儿其他方面均正常。(3)早期肌阵挛性脑病,常在出生后3个月以内发病,先为连续的肌阵挛,然后为古怪的部分性发作,大量的肌阵挛或强直性痉挛,脑电图特征为抑制-暴发性活动,可进展成高幅失节律,病情严重,精神发育停滞,第1年内即可死亡。(4)Aicard综合征,该病为女性发病,有痉挛和特殊的脑电图(常常是不对称的抑制-暴发),胼胝体缺失,视网膜脱落和脊柱畸形。五.治疗与预后(1)药物治疗:①氨己烯酸片口服,已被证明是控制婴儿痉挛症,特别是有结节性硬化症儿童的相当有效的药物;②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一种类固醇药物,经肌肉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控制婴儿痉挛症,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③口服抗癫痫药物,例如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④大剂量维生素B6,维生素B6是谷氨酸脱羧酶的辅酶,能催化谷氨酸生产GABA,有抑制受体兴奋性及阻断神经节突触传导作用;⑤生酮饮食,是一个脂肪高比例、碳水化合物低比例,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合适的配方饮食,既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又具有治疗癫痫等疾病的作用。(2)手术治疗:如果癫痫发作是由局部脑异常,经过神经外科医师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3)预后:总体预后不良,半数以上患儿演变为其他发作类型和癫痫综合征,以Lennox-Gastaut综合征和复杂性部分发作最常见;约50%患者有运动功能损害,70%患者有智力障碍,常伴孤独症、多动症等精神行为问题。在发达国家婴儿痉挛症的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婴儿痉挛症儿童的早期治疗能改善愈后。
1、饮食方面:尽量避免食用巧克力、咖啡、红茶、绿茶、浓茶、红牛、各种酒类,碳酸饮料类,如雪碧、可乐等。2、尽量不要应用以下药物:(1)含有扑尔敏或咖啡因的抗感冒药;(2)含阿片、可卡因或扑尔敏的止咳药,如复方甘草片、强力止咳糖浆等;(3)含咖啡因的退热止痛药,如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4)不要静脉滴注青霉素钾盐,不要口服或静滴喹诺酮类抗炎药,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沙星类;(5)异烟肼慎用;(6)禁用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加兰他敏);(7)驱虫药(肠虫清等,可诱发癲痫);(8)三环抗抑郁药(丙咪嗪禁用,阿米替林、利他林、麦普替林慎用);(9)慎用或不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片、甲浅尼龙、氢化可的松等,特殊病人除外);(10)口服丙成酸钠时,不用美罗培南。3、服药期间尽量暂停某些疫苗接种(抽搐控制半年以上方可考虑接种疫苗)。4、注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避免过度兴奋,情绪过大波动。5、建议抗癲痫药物服用时间为早晚8点或早晚7点,服药间隔12小时。6、除非药物过敏,否则不能意减、停、増加药物剂量,严格执行医嘱(病人出现感冒、咳嗽等身体不适而服用其它药物期间不能停用抗癫痫药)。7、按医嘱定期复査,复査当天不吃药、不吃饭空腹抽血化验(早点到诊室开化验单),抽完血及时服药,复查前一天晚上必须按剂量服药,以免响血药浓度结果。
抗癫痫药物服药后全部呕出,我们就要及时补回损失的药量,补药量可以根据服药后呕吐的时间调整,即服药后30分钟内呕吐,全补;30分钟至2小时之间,补一半;2小时以后,不需要补。漏服药了,而且距离下次服药时间较长,则应该尽快全量重新补服;如果不能确信是否漏服,只是怀疑,则可以立即补服既定剂量的一半。如果发现漏服时已经很接近下次服药时间,则可以将原定的下一顿药稍微提前服用。举例:某患者本应该早8点左右服1片、晚8点左右服1片,但是在上午11点发现早晨没有服药,而且很肯定,那就尽快再服用1片;如上午11点想不起来早晨是否服药,则立即补服1/2片;如果在次日早晨6点才发现昨晚没有服药,那么应该将当天8点应该服用的剂量提前到6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