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食物会诱发或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肉类:羊肉、狗肉、鹿肉、马肉、驴肉等性温热,不宜食用。患者表现为阴虚内热现象者,食后能使患者内热症状加重。胆固醇高的红斑狼疮患者,应禁食动物内脏、蛋黄、带鱼、猪脑等。海鲜类:老百姓俗称发物。鱼虾螃蟹等海鲜类食物,可能引起部分红斑狼疮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或引起病情复发,最好避免食用。风湿骨病网专家补充,红斑狼疮患者还应忌食高苯胺类蛋白食物,如牛肉、乳制品、豆腐皮、松鱼干,少吃豆氨酸的食物,如蚕豆、大豆类食物,因这些食物有可能诱发和促使病情恶化。 水果类:有光过敏的红斑狼疮患者禁食无花果;过敏体质患者慎食菠萝、芒果、杨梅;高钾患者应少吃橘子、香蕉等。 蔬菜类:香菜、香菇、芹菜、紫云英等属光敏性食物,易使患者面部红斑皮损加重,凡有光过敏的红斑狼疮患者,不宜食用。菠菜可能增加狼疮性肾炎的蛋白尿、管型尿;花菜可能加重脱发,也不宜食用。 油炸类:红斑狼疮患者因胃肠道有炎症病变,消化吸收功能差,而油炸食物燥热不易消化,可加重胃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伤脾胃加重病情。油腻食物脂肪含量高,可能加重红斑狼疮患者原有的血管病变。 药物:避免使用可引起狼疮活动的,如青霉素类、避孕药、磺胺类等药物;能引起狼疮活动的药物颇多,故病人用药宜精简和合理。如果患者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切忌自行停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辛辣刺激:胡椒、辣椒、大蒜、葱、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宜食用。如辣椒,生葱,生蒜等能加重患者内热现象,不宜食用。 绝对禁止吸烟,饮酒。风湿骨病网专家建议患者应摄取足够的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饮食以清淡为宜,水份、盐份宜作适度限制,如食盐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增加体内水钠潴留。如果有骨质疏松,可以使用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同时,风湿骨病网专家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心肺功能,保持肌肉、骨骼的韧性,对任何人都有助益,狼疮病人自不例外。可以尝试散步、气功,不要过度疲劳。
吃某些特定的食物(如甜食或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会加重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目前有很多药物可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但不要忽视更为简单的方法,如调整饮食。虽然有关饮食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尚无定论,但实验表明患者减少对某些食物的食用量,有助于减轻症状。 以下是五种会加重类风湿关节炎不适症状的常见食物。少吃乳制品! 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可能会因为食用者对乳制品中的某些蛋白质起了特殊反应而加重。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有些患者对牛奶中的蛋白质形成了抗体,因而对牛奶不耐受。他们的身体合成了抗体以形成保护,但错误的把牛奶当成了有害物质,而且这些抗体会向身体的其他部位发起攻击。这些患者适宜减少对乳制品的食用量,以观察是否会缓解不适症状。 少吃肉制品 有些患者从以肉食为主转向吃素后,症状得到一定改善。因为肉中的脂肪在人体中更容易转换为具有炎性的化学物质,从而引起关节的疼痛和肿胀。当然素食为主的患者适宜在饮食中补充植物性的蛋白质来源,如扁豆、大豆、菜豆、豆腐、豆皮和豆奶等,避免营养不良。 少吃麸质 不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患有乳糜泻,这种病是由麸质引发的。麸质是存在于小麦和其他谷物中的一种蛋白质,它让面团更有嚼劲。乳糜泻患者在食用麸质后会引起小肠内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腹胀和腹泻。对于某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这种炎症反应会蔓延到关节,从而加重症状。 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有研究表明,饮用咖啡因饮品可与体内形成某种特殊类型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有可能会引发类风湿关节炎。因此,患者每天对咖啡的饮用量不宜超过2杯。 不吃精制糖和甜食 精制糖(如高果糖含量的玉米糖浆)是空热量食物,它们没有任何营养价值,而且对人体有害。专家认为这类食物本身有毒性,而且会引发慢性炎症,所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吃为妙。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数量及平均年龄也在增加。我们通常将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分为两类,即青年起病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YORA)和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 EORA)。 既往文献通常将后者定义为60岁以后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青年起病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需要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外,还需要止痛药物,当病变侵蚀骨质影响日常生活时还需要行外科手术及康复治疗。早期的青年起病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可应用靶向治疗策略,然而由于其他并发疾病、患者自身因素及药物相关风险的存在,对这类患者治疗的目标为减少疾病活动。甲氨蝶呤是治疗该类患者时的另一种常用药物。开始从小剂量开始(2-4mg/天),如果患者能够耐受,可以逐渐增加剂量。对于肾功能不全或患痴呆症的患者无法耐受甲氨蝶呤治疗时,可选单用生物制剂治疗。激素治疗时,在病情控制情况下,应尽快逐渐减量,以免增加感染风险。高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关节不痛了,也要治疗 一般而言,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特有的病理关节滑膜炎改变,病人往往还有关节肿胀。 针对关节肿与痛,目前现有的药物,如口服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布洛芬、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和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是有效的药物。 病人服用上述药物后,病情常可得到控制,但是关节内部的病变(如滑膜炎症、滑膜增生、软骨下破坏及骨侵蚀等)过程并未真正停止,只有较长时间应用改善病情的药物(简称为DMARDs,常用的有甲氨喋呤、来氟米特、羟氯喹、柳氮磺胺吡啶等以及近年来上市的益赛普,类克等生物制剂),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 特别要提醒的是,有些病人相信夸大疗效的广告,通过邮寄方式或在东南亚和港澳地区购买的类风湿的“特效药”,往往就含有上述非甾体抗炎药和和糖皮质激素。譬如,无良厂家在一些中药粉中加入了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另一种中长效的糖皮质激素),以及吲哚美辛(即消炎痛)。服用上述药物后,疾病多在短期内症似得到了控制,病人就此停止了进一步求医,不再找专科医生诊治。在服药一段时间后,需要服用的“特效药”的量越来越多也不能控制症状,等到体形变胖,甚至出现压缩性骨折、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方知上了当,但已错失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良机。 保护关节是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病人更多关注的是关节痛与不痛,肿与不肿。风湿病专科医生不但关注病人的肿与痛,还关注药物能否阻止骨与关节的破坏。 因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原则是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尽快缓解疼痛和肿胀。同时会尽早使用DMARDs,以减少或延缓骨破坏。 目前的研究发现,关节肿痛和关节破坏由不同的信号通路在控制,有时病人关节并无肿痛,但是关节破坏还在悄无声息地继续进行。所以,在当今类风湿关节炎不能被根治的情况下,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要达到此目标,一方面,要把握好治疗时机,早期积极、合理地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另一方面,坚持长期服药治疗也很重要,此类药物中化学合成药往往起效需要4~8周,一定要有耐心。近年来上市使用的生物制剂也是很好的选择,可以有效阻止关节的破坏,预防残疾,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一般都数周或数月使用一次)。只是相对传统药物每年的治疗价格要贵一些。生物制剂类药物在使用时候也要注意至少在半年以上,切忌像激素一样使用1-2次,反而带来不好的影响。 做好随访,及时调整用药 要明确的是,经治疗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缓解,不等于疾病的根治;近期有效也不等于远期有效。DMARDs可以延缓病情进展,但不能治愈类风湿关节炎,基于这一点,为防止病情复发,原则上不停药。 当然,由于目前使用的抗风湿药大部分存在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和增加感染的可能。所以,为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并随时调整剂量。 病人该怎么配合呢? · 早期、急性期或病情持续活动的病人应当每月随访一次,直至病情得到控制。 · 处于缓解期的病人可以每三个月至半年随访一次,医生根据病人病情活动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以达到病情缓解或低度病情活动的目的。 当病人关节肿痛减轻后,可尝试减少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甚至停用,尤其是年纪偏大、有冠心病、高血压合并使用阿斯匹林、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病人。除非出现感染、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和计划妊娠等特殊情况,DMARDs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较长期使用。 来源:好大夫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