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只有到老了的时候,才为我们的血管操心。殊不知,血管斑块变大,从30岁以后就加速了。 有些人的血管不免让人捏一把汗,就像家中的自来水管一样,用的时间长了,管道内壁就要结垢、生锈,逐渐导致管道受阻而无法供水。血液中的“水垢”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它们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形成如同黄色小米粥样的斑块。 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弹力下降,血液流动受阻,最终因缺血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血管“天敌”黑名单 1、餐餐大鱼大肉,血管容易堵。 常在外面应酬,餐馆里的菜多用“高油、高盐、高糖”和“浓油赤酱”炮制出来,导致血管里的脂肪越来越多,容易将血管堵塞。 2、昼夜颠倒,打乱血管生物钟。 熬夜时,导致体内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粘稠度增加。长期“黑白颠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3、一天两包烟,血管易“中毒”。 “吸烟是导致血管发生故障的元凶之一,哪怕你身体再好,一天两包烟,也肯定会给血管留毒,让它一天天脆弱下去。”熬夜时吸烟,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 4、运动少,血管垃圾多。 下肢血管也很重要,但常被大家忽视。多运动能让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促进血液微循环;而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个“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到毛细血管供血,并且随时可能被引爆。 5、高血压、糖尿病拖累心脑血管。 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糖不仅累及微血管,还会导致大血管发生病变,血糖高的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 6、坏心情伤血管。 瑞士专家最近证实,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 血管怎么养? 1、吃点血管“清道夫” 山楂、燕麦、黑木耳、金橘、茄子、红薯、大蒜、洋葱这八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并保持血管壁的弹性。醋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脂。 2、含鱼油多的食品 鱼肉富含硫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及牛黄氨酸,有改善血管弹性、顺应性及促进钠盐排泄的作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还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沉积及改善纤溶的功能。 3、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例如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籽等;膳食中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6、B12,会使血中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4、补充叶酸 对降低冠心病和中风发病率有重要作用。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病人,应多摄食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苋菜、菠菜、龙须菜、芦笋、豆类、酵母及苹果、柑橘等。 5、多摄入天然抗凝与降脂食物 如大蒜、洋葱、青葱、茼蒿、香菇、龙须菜及草莓、菠萝也有一定的抗凝作用。番茄、葡萄、橘子中含有少量类似阿司匹林的水杨酸抗凝物质。降脂食物有螺旋藻、香芹、胡萝卜、山楂、紫菜、海带、核桃及橄榄油、芝麻油等。 6、饭前运动,帮血管驻龄。 国外研究显示,每天运动半小时,如走路、骑自行车、慢跑、游泳等,都能起到减肥消脂的作用,提高血管“年轻化”程度,防止变老。如果饭前适度运动,保护血管的效果更好。 7、每周两块巧克力 黑巧克力含有天然抗氧化剂黄酮素,能防止血管变硬,同时增加心肌活力、放松肌肉。 8、喝绿茶品红酒 建议,在家或外应酬时不妨喝点绿茶,因为其中的儿茶酚能减少血液中坏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血管柔韧性、弹性,预防血管硬化。或者每晚用玻璃杯喝上大半杯(约100-150毫升)红酒,它具有抗氧化作用,一周喝上三四次,能很好地软化血管。 9、血管体操每天做 大步快走也是一种不错的心脑血管操,可以增强肌耐力并增强血管弹性。
高血压病患者服降压药后的注意事项 1、 开始服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定期测量血压,根据血压水平调整用量使血压逐步恢复正常: 高血压病患者到医院看了病以后,首先需要注意的第一条就是在刚开始服药的前一周每日定时测量血压,使血压控制的目标值是正常水平:120—130/70_80mmHg之间。而有的病人只注意按医生的嘱咐服药,忽略了血压的测量,天天服药不去测量血压。仅凭感觉,片面的认为只要服用降压药后,原来的头晕头痛消失后身体没有不舒服就是血压不高了。等到突然有一天感到头晕头痛不舒服,四肢发软无力也不去量血压,自认为是血压高了,就自己随意增加降压药量,结果头晕越来越重,没办法来找医生。说:大夫我服降压药无效,血压不降又升高了,引起了头痛头晕。而大夫一量血压,是血压降的太低了。 而有的患者由于长期服用降压药而没有定期量血压,等到不舒服量血压时发现血压过低,感到恐惧,赶快减降压药,过一天仍发现血压过低没有恢复,又赶快停药以后怕血压过低就不敢再服降压药。以至于时间长了大概经过两三周血压又升高到原来的水平。这是因为药物在人体内的存在需要大概三周才能完全从体内排出,长期服用降压药过量的时候就是短时间把降压药完全停掉体内也有蓄积不会使血压马上升高。一旦停药到了一定的 时间2——3周以后药物在体内消失,降压效果不存在,血压就又恢复到原来的高水平状态。这样导致血压忽高忽地,不知道该不该服药而无所适从。 那么该如何办呢?刚开始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病患者,在服药的前二周至少要每天测量一次血压。,然后根据血压的波动情况调整药量,大致经过三周的时间,就可以基本把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然后就基本固定住这个药量不变坚持服用。 有些高血压病患者性急,用药三天一看血压没降就以为是药物无效,想换药。这样是不对的,一个药至少要用三周后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刚开始服用降压药的患者,血压在短时间虽然没有恢复正常,也不要加药或者是换另一种降压药,而是观察三周后,血压不正常偏高,再调整降压药。除非是高血压急症,一般不要在短时间内调换降压药物,坚持用够疗程。 因为心内科大夫,开出的降压药,根据你目前的 血压水平,和以往服降压药后的血压水平开出的降压药,可以使患者的血压降到大致正常的水平。就是这样也需要根据血压水平进一步调整降压药用量而逐步恢复正常,因此开始服用降压药物,到血压恢复正常,有一个调整降压药物的时间过程。而有时候开出的降压药,很可能是因为你的血压过高而降不下来,则你的头晕,头痛症状就得不到改善。或者是降的过低,都会对你的身体不利,也会感到头晕头痛不舒服。 特别是老年人,一般都伴有严重的动脉硬化,脑部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在血压下降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扩张增加脑血流量。如果血压降低过快,或者血压过低,容易发生脑缺血而诱发中风。因此要根据服药后的血压水平,血压到110/70mmHg的时候就该再医生的指导下减少降压药的用量。及时调整降压药量把血压控制在120-130/80-70mmHg的正常或更高的目标水平。 综合现有临床证据,70岁以上者收缩压维持在不超过160mmHg的水平也能获益。如伴有糖尿病或肾衰,则把血压降到150mmHg以下。老年人常有所谓的“假性高血压(Pseudo-hypertension)”,这是指由于老年人血管硬化,肱动脉血管不容易被血压计袖带压缩,导致血压指数被错误地报高。如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能避免过度治疗此类病人。假如病人体检发现血压维持在“高水平”,使用多种药物也不能降到正常;仪器检测但是没有器官损坏迹象(包括心脏增厚扩大、肾功能不全、蛋白尿、视网膜出血等);测血压的时候给血压计充气,汞柱达到200/100mmHg左右再桡动脉还能触到脉搏的波动。而甚至因为用药过多而产生副作用。一旦有了这些迹象就得考虑存在“假性高血压”的可能。“白大衣”高血压在老年人身上也常见。基于如此,如果血压水平不完全肯定或病人服食药物后晕厥、低血压,那么就需要用24小时办公室外血压监测来评估病人的真实血压。 65岁以上的 老年人血压可在150/90mmHg左右,能耐受的情况下可以再低,一旦发生头晕头昏,反应迟钝,听力下降,肢体无力等脑缺血症状应立即停止降压而用改善脑供血的药物进行治疗。 这样经过三周左右的几次降压药量的调整血压就基本正常了,以后就基本是固定这个药量不要轻易变动。这时候配合中药汤剂可促使血压下降而且有利于血压的稳定,坚持长期用中药还可以使西药降压药逐渐减量。 正常人体位变化也会有血压波动,一般是卧位、座位、立位相差10mmHg,超过20mmHg才是异常的,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的体位性低血压。 2、按时服每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血压才会稳定: 看完高血压后,应该遵医嘱,按时定量服用降压药物。可是有的人服用降压药物很随意,是想什么时候服就什么时候服,毫无规律,认为只要把降压药按大夫嘱咐的剂量服下去就可以了。这样是不对不的。 人体的血压水平不仅需要降到常,而且还要保持节律正常。正常人的血压都是白天高,夜间降低。大致的节律是这样的:一般早上醒来较高,逐渐升高到上午10点左右达到一天的 最高峰。然后下降,血压在下午4点到6点左右,又会出现一个小幅度的升高,但是一般不会超过早上的血压水平。之后逐渐下降,直到午夜零时血压最低。而后血压逐渐升高到第二天,这样的节律是正常的叫“勺”型节律。 因此服降压药需要在每日的血压高峰值的前面。最好是在早上6点到7点之间,服用每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如果因经济条件用的是每日两次的降压药,第二次用药一般在下午的3点左右服用。如果服降压药不定时,不在较合理的时间内用降压药,就不符合人体的生物节律,会导致人体自身的血压波动节律紊乱,这样不利于人体的血压稳定。 3、血压降的不好不是换药,是加另一种药: 刚开始服降压药的高血压病患者朋友,如果用一种降压药后降低血压的效果的不理想,或者是不降,要着急,有的朋友服用降压药几天,一量血压没有正常就以为降压药无效,频繁的调换药物,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降压药物发挥最大效果是需要时间的,一个降压药物的降压效果,50%药效是在第一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服药后第一周降压效果最快,所以服降压药物后前一周每日需要测量一次血压,降压效果达到最大,一般需要四周。因此服用降压药物应该在用了四周以后血压不正常再考虑加降压药物。这时候如果是这个降压药已经达到了正常剂量,已经用了三周或四周足够的时间,就不要再增加了该药的剂量了。这时侯也不是停用该药而换用另一种降压药来代替原来的降压药,应该是在原来降压药的基础上增加另外第二种降压药物,效果不好再增加第三种药。 因为一种降压药如果降压药已经用足量了,效果仍不好,就不要再增加药物剂量了。因为单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量,降压效果不仅不增大,而且副作用增加很多;这时候换另一种降压药,单独应用一种降压药效果还是和原来开始用的那一种降压药效果相差不大。因此有的病人把所有的降压药一个一个的换着用都换遍了,血压也还是降不下来就是这个原因。现在临床观察表明,降压药,一开始就应该是多种降压药少量联合应用,这样副作用少,效果好。而两类药配合在一起效果比但一种药加倍的效果大的多,而且副作用很小。现在研究发现治疗高血压病是多种降压药物小剂量联合用降压效果好,而副作用小,又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不要嫌大夫开的药品种多。 需要注意的是,开始服降压药的患者,因为降压药发挥最大效果一般是在三周以后,因此不要刚用降压药没有几天血压不降就换药。二是要等应用降压药三周以后根据血压情况下降的不理想再找大夫加另一种降压药。 而且还需要提醒患者注意的是如果一种降压药物用的很好,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又没有发现有副作用,不要道听途说,别人服什么药好,就换掉原来的降压药物,这样反而会导致血压不稳,有些人原来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很正常,一旦换药,中途换了几种降压药物效果都不好,又重新用原来的降压药物后,血压才能稳定。 4、认真阅读说明书,每年定时体检: 好多降压药都有程度不同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只是在少数比例的病人们身上发生,不一定每个人都有。但是病人用了降压药,要注意这个药都有哪些副作用。留心有没有在自己身上发生。因为有的降压药的副作用不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如硝苯地平引起的头张头痛,停药后就消失了。倍他洛克导致的心动过缓,减量后就消失了。而有的降压药的副作用不能及时发现,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卡托普利之类导致白血球减少。但是也不要因此对药物恐惧,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降压药的患者,每年定期体检,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和血脂、血糖,血、尿常规等看看身体有什么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是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的。 5,血压偏低可以减少药量,但不能随便停药: 高血压病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后,如果注意配合生活调整,血压会逐渐降低,(因为刚开始服降压药的高血压病患者,当经过两到三周的降压药剂量的调整后,血压基本正常后,剂量一般固定不变了。)因此长期应用降压药,每个月也要至少测量三次血压。一但发现血压异常,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安静状态下血压低到110/70mmHg就应该减量,具体如何办,就要及时到大夫哪里检查由大夫调整药物剂量。自己不要以为血压正常了就停药,高血压病很难治愈,大多数的病人几乎是终身服药。否则血压会反弹到原来的高血压水平,有的病人停用降压药后,甚至会出现比原来的血压更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意外发生。有恢复原来服用的可以控制血压正常的药物剂量血压也不能恢复正常,必须用比以前更大的降压药量才能使血压恢复正常。 6、血压波动大,应该排除生活中的 影响血压稳定的因素,而不要频繁的调整降压药的剂量: 我在临床常常碰到这样的高血压病患者,见不得血压有一点点波动。一见血压升高就恐惧,马上频繁的加降压药,(其实就是血压稍微比平时高一些也不会出什么生命危险。)由于短时间加的降压药量太大,加药后血压又过低不舒服而不敢再按时服药,由于间断服用降压药物,又出现血压过高,这样反复血压高低波动过大,导致血压忽高忽低,无所是从。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例如剧烈运动,过急的情绪反应,饮酒以及高度的精神紧张)正常人一天中血压波动幅度在20—30mmHg,老年人的波动幅度更大一些,只要安静状态下血压正常就不要调整降压药的 药量。 其实正常人的血压都有每天在波动,血压是个动态平衡,象潮水一样每天都有升高降低,不是固定不变的数值,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我们量的血压是心平气和,安静休息半小时后的血压数值。因此生活中的饮酒(饮酒后短时间内脸红扩血管是暂时降低血压的,以后总的长期对人体的影响是升高血压。),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劳累等因素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如果你长期服降压药血压控制的正常,偶然发现有暂时的因素导致的血压升高,如果不是太严重,可以不加药,先观察两三周,如果是持续升高,就要分析血压升高的原因,加以消除就可以使血压恢复正常;如果不能恢复正常,这时候不是先加降压药,而是应该检查身体,看是不是体内有新的病变影响血压不降,如血脂,血糖升高,肾功能不好等。如果是血压过高感到特别的不舒服,最好去医院找大夫调药,配合中药治疗即可改善症状,又不会导致血压过大的波动。 有时候自己量出的血压不是太准确,如果想变化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还是找大夫确定。高血压对人体的损伤是个几十年的慢性过程,除非是血压突然过高,或者是有心脏病或者是体内有血管瘤,血压高会对人体造成意外。一般的血压即使有波动,稍高一点不会导致人体的严重损伤,因此不必过于害怕。 7、注意季节变化:以及生活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一般来说夏天天气炎热,人体血管舒张,血压就降低,加之,夏天出汗多,人体盐分排出较多,水分减少,也会导致血压降低。长期服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都有这样的经验,春天过后,进入夏天就会发现血压逐渐降低,如果低于110/70mHg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地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而进入冬天后,因天气寒冷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皮肤血管收缩,则会导致血压升高。如果血压在季节出现过大的变化就要找大夫调整降压药量,适时的增减降压药的用量,以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生活中的吸烟,饮酒,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失眠,缺乏锻炼,都是短期导致血压波动的因素,如果长期服降压药,血压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偶然发现血压有些升高后也不必立即加药。注意分析生活中导致血压高的原因后,加以消除,血压就能恢复正常。但是生活中的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如吸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心情不好难以稳定,失眠,缺乏锻炼,等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控制,就会影响降压药的效果,从而导致血压难以恢复正常范围。 8、注意配合其他预防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药物的应用: 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就是预防心脑血管病(如偏瘫、心绞痛等)的发生,然而导致心脑血管的原因有多种,高血压病只是其中一个。象吸烟、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糖尿病、血脂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型半胱酸升高等等,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往往和高血压病同时伴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有的患者以为高血压病只要服降压药就可以了,就不会得偏瘫、冠心病了。实际上这样是不行的,血压控制的再好,如果有以上因素而得不到治疗,仍有发生偏瘫,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此要在大夫的指导下配合用药对这些危险因素都全面治疗,进行全面预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例如通过颈动脉的彩超或者是眼底拍片发现有严重动脉硬化要配合降脂药,以及中药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的药物。并且配合扩张血管,改善心脑供血的中、西药物。注意全面用药,才能很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9、正确测量血压,才能保证血压平稳: 好多病人在家里测血压方法不正确,量出的血压值就不准确,以此为依据调整降压药物会导致血压异常。如何正确的测量血压呢? 医院常用水银台式血压计(一般不用电子血压计).患者至少要先安静休息15分钟,充分暴露右臂,血压计放置于与心脏相平.肘上两横指处绑缚袖带,松紧以能放一指为适.手指触摸肘内侧能摸到肱动脉搏动,听诊器放于搏动处(不要塞入袖带中,也不要按压袖带).打开血压计阀门,水银柱处于0.关闭气囊阀门,气囊加压.边加压边听听诊器中有咚咚的声音.声音消失后再加压20mmHg.慢慢的放开气囊的开关,水银柱会下降,以每秒2mmHg的下降速度听咚咚的声音.第一声响处的水银柱数值为收缩压,最后声音消失处的数值为舒张压.应按上述方法再测一遍,两次数值的平均值为这一次的血压值。?? 医院的血压计一般是每年有技术监督局校对一次,如果你是用电子血压计在家里测量,可以和医生的血压计对比,看有没有误差。 附: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1)要去家庭血压监测需要选择合适的血压测量仪器,并进行血压测量知识与技能培训: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BHS 和AAMI、ESH)。2) 家庭血压值一般低于诊室血压值,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135/85mmHg,与诊室血压-的140/90mmHg 相对应。测量方案:目前还没有一致方案。一般情况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3 遍,取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者,可每周1 天测量血压。 3)对初诊高血压或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连续家庭测量血压7 天(至少3 天),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测量2-3 遍,取后6 天血压平均值作为参考值。 4) 家庭血压适用于: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监测;白大衣高血压识别;难治性高血压的鉴别;评价长时血压变异;辅助降压疗效评价;预测心血管风险及预后等。 5) 最好能够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以及所有血压读数,而不是只记录平均值。应尽可能向医生提供完整的血压记录。 6)家庭血压监测是观察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数年间长期变异情况的可行方法,未来通过无线通讯与互联网为基础的远程控制系统将可实现血压的实时、数字化监测 7) 对于精神高度焦虑患者,表现为对血压过度关注,对血压升高过分恐惧者,不建议自测血压。 有些高血压病患者朋友,有这样的情况,平时的血压基本都正常,会因某种偶然情况导致血压暂时升高,如果在家里一感到不舒服,就马上量血压,这时候量出的血压往往偏高,以此血压来调整增加降压药量,就会导致血压过低。高血压病患者在家里量血压一是要注意,在心平气和,安静状态下休息半个小时后量血压,才是正常的血压。情绪激动,大量活动,饮酒等都会导致血压波动,测出的血压不是正常的血压,不能以此作为调整降压药剂量的依据。如果发现自己的血压很多时候都上下波动较大而血压水平不稳,应该尽量换用每日只需服用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短时因情绪导致的波动,休息后就会缓解。 8) 如果是用水银柱式的血压计应注意(因容易造成汞外泄污染,而且操作复杂不适合家庭用,有些外国已经取缔使用): 第一,将打开水银柱的开关,使血压计的水银柱放气后液平面恢复到0的位置。 第二,测压前病人的准备。应在病人处于安静的状态时给病人?量血压,保持精神放松,心情平静,情绪稳定。如果病人刚骑过自行车或刚上楼梯等等,就立即测血压,则会使血压读数升高。此时应让病人先休息10~15分钟,然?后再量血压,并且需要注意,量血压五分钟前不能变换体位。同时,量血压前半小时不要吸烟、进食,不要憋尿,?还要注意到紧张、焦虑、疼痛、疲劳、过冷、过热等情况都会影?响血压,应尽量避免。 第三,袖带应缠得松紧适当以能放一指为标准,袖带的下缘要在肘弯上两横指,听诊器的听头放置的部位要合适,应该放在上臂的肘弯上的偏内侧袖带的下缘,不要压在袖带内。被测肢体、心脏和血压计应在同一水平。然后充气,在听不到咚咚的心脏跳动的声音后,再充气使血压计的水银液平面上升20mmHg,然后放气,每次下降2mmHg,当气袖内的压力等于或稍低于收缩压时,听到第一个声音所对应的血压计读数值即为收缩压(俗称高压),在气袖内压力低于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的这段时间内,上臂肱动脉被阻断的血流开始恢复,继续放气,在气袖内压力低于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的这段时间内,心脏每收缩一次就可听到一次动脉搏动音。当袖带内压力等于或稍低于舒张压时,血流又复通畅,涡流消失,则声音突然减弱,很快消失,声音消失前最后一声动脉搏动音所对应的血压计读数值即为舒张压。听不到声音的时候,就是舒张压(低压)。 第四,两上臂的血压是不相同的,应以右上壁的血压为准。 第五,每次量血压应量2~3遍,每遍间隔1~2分钟,每一遍测定后要将水银柱的水银放到刻度零后再重测,取其平均值作为本次的血压水平。 王玉民大夫个人网站drwangyumin.haodf.com(此篇文章系本人原创,欢迎传阅,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擅自转载)
降压药的合理选用 实例:42岁女性患者,高血压5年,血压最高达160/110 mmHg。近两年服用珍菊降压片1粒/次, 3次/日;吲达帕胺 2.5mg/次,1次/日。半年前发现双下肢乏力并反复痛风来我院就诊。检查发现:血钾3.0mmol/L;尿酸870μmol/L。我们建议患者停用珍菊降压片,加用贝那普利 10mg/次,1次/日。两周后患者血压降至135/85 mmHg,血钾3.8mmol/L,痛风未再发作。 解析(张卫芳):从该病例可知,此患者服用的珍菊降压片为野菊花、珍珠层粉、芦丁、盐酸可乐定和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而吲达帕胺与氢氯噻嗪同为噻嗪类利尿药,降压机制一致,同时使用会显著增加低血钾和高尿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不宜同时使用。 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或理想的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推荐用于抗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共分为6大类。 1.利尿药:利尿药作为降压药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常用的有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和呋塞米等。适用于摄盐较多、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心力衰竭和双下肢水肿的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噻嗪类利尿药可出现低血钾、高尿酸等不良反应,并呈剂量依赖性,因此常用较小剂量,必要时适当补钾或多进食香蕉等含钾丰富的食物。 2.β受体阻滞药:该类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适合于中青年、心率偏快的患者,对伴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更为适用。但该类药可降低患者对低血糖的反应,使用时要增加检测血糖的频率。使用该类药后出现心动过缓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出现心率明显增快的“反跳”现象。哮喘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率低于 60次/分者慎用。 3.钙拮抗药:主要包括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拉西地平等。该类药物降低收缩压更明显,适用于多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对合并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周围血管病者尤为首选。服用此类药物可出现心动过速、头痛、面红、踝部水肿等不良反应。联合应用小剂量利尿药或ACEI/ARB,可减轻下肢水肿。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该类药物包括贝那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ACEI单药治疗60%~70%有降压效果。与利尿药、钙拮抗药、α1受体阻滞药联合应用,可增加降压效应,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增效不明显。该类药可减少左心室肥厚,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能延缓肾损害的进展,能抗氧化抑制动脉硬化,改善心脏功能。主要副作用是容易引起干咳,停药后干咳消失。建议先从小剂量开始。妊娠、伴有高血钾或双肾动脉狭窄以及既往患有血管性水肿的高血压患者禁用ACEI。服用ACEI应定期复查血钾、肌酐。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ARB的作用以及适宜人群与ACEI类药物大致相同,尤用于不能耐受ACEI引起的干咳者。常用的药物: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氯沙坦、坎地沙坦等。对有蛋白尿或伴糖尿病的患者可增加1倍剂量。ARB的不良反应较轻,很少咳嗽,禁忌证与ACEI相似。ARB更适用于心房颤动的预防。 6.α1受体阻滞药:该类药不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有哌唑秦、特拉唑秦等。它是伴有脂代谢紊乱和前列腺疾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的药物。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单独服用容易导致水钠潴留。 高血压用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各类降压药各有特色,既能有效降压,又能兼顾到患者靶器官的治疗和保护,就是最适合的药物。一般而言,高盐膳食和老年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对钙拮抗药、噻嗪类利尿药的降压反应较好(如氨氯地平、吲达帕胺)。青、中年患者则对ACEI 、ARB、β 受体阻滞药反应较好(如贝那普利、坎地沙坦、比索洛尔);伴代谢异常者对ACEI 或ARB 反应较好。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需终身服药,一般从单一的小剂量开始,优先选用长效制剂。疗效不佳时需在医师指导下小剂量的联合用药。 高血压的认识误区 实例:某患者,女性,61岁,近日因反复头晕就诊,诊断为高血压,医嘱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 30mg /次,1次/天,口服,患者回家后自行购买电子血压计,一日频繁测量血压并记录:160/100、149/98、135/75、120/80、173/102mmHg……,看到血压时高时低,紧张情绪也随之波动,担心降压效果不理想,多次咨询医师是否需要调整降压药物。医师告知患者,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精神紧张是影响药物降压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患者放松心情,血压监测不必过频,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14:30各监测一次即可。 解析(廖音娟):部分患者对自己的血压过分关注,测血压过频,频繁调整降压药,反而影响降压效果。殊不知,人24小时血压水平是不恒定的,有峰有谷,不同时间段测量血压,其数值有所不同,而且也受气候、心理、身体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波动。因此,不能因为某天血压不稳而频繁加减药量。像该患者一样,很多人对高血压有很多认识误区,干扰了高血压的规范治疗。 1.防控高血压是个人的问题:在高血压的防治方面,家属的作用不可小觑。家人最了解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及需求。所以,家人要积极学习高血压的防治知识,从家开始,建设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不但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和预防,也有利于他人的健康。 2.高血压诊断概念不清:有些高血压患者,误以为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一种生理现象,认为年龄越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越高,这一错误认识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从而导致他们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3.根据症状估计血压高低:有的人认为,只要没有不适症状,高血压就不用治疗。其实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血压是用血压计测量出来的,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如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不能“跟着感觉走”来估计血压。 4.服药时间选择不对:很多年轻高血压患者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像抗菌药物一样产生“耐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还有些患者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便自行停药,这些做法危害很大。高血压需要通过综合治疗来控制,甚至需要终生服药,而且降压药也不会产生耐药性,血压越早控制到位,能越早地保护血管。因此应该及早的使用降压药,在长期的血压控制达标后,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在减药的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的变化。 5.忽视生活方式改善:部分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律地服药就行了。其实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 6.自行购药服用:有些人患高血压后,不按医嘱服药,而是按药店的推荐用药,或者偏信广告中的“好药”;一味追求那些贵药、新药、特效药;甚至照搬别人的服药方式,这些做法都是盲目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降压药物的选择一定要经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兼顾到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伴随的靶器官损害的情况,选择能有效降压、对患者无不良影响且能保护靶器官的药物,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好剂量。 7.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有的患者用药仅几天,若血压下降不明显就要求医师加药或频繁换药。其实在能耐受的情况下,患者应逐步把血压控制到<140/90mmHg(即降压达标),是保证降压获益的根本;≥65岁的老年人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伴有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宜个体化,一般可以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脑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血压目标为<140/90mmHg;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高龄老年患者更应根据个人的耐受性谨慎地逐步降压,舒张压一般不宜低于60~70 mmHg。在强调血压达标的同时,要避免血压下降速度太快以及降得过低,以免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一般患者应经过4~12周的治疗使血压达标,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长效降压药要发挥稳定的降压作用一般需要1~2周左右。 8.相信“灵丹妙药”:不少广告宣称,某种药物、高科技产品、保健食品或保健仪器能根治高血压,不必再吃降压药,这些都是伪科学宣传。目前,全世界尚没有哪一种药物、保健品、保健仪器能够根治高血压。不管在何地何种媒体宣传的能根治高血压的“灵丹妙药”,都是虚假宣传,干扰高血压的规范治疗,非常有害,有的人因此而延误治疗,甚至丧命。还有人过分信任纯天然药物无毒无不良反应,过分相信其疗效。其实,这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天然药物同样也有不良反应,而其真正效果尚待研究确定。 因此高血压患者和家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与高血压相关的健康知识,牢记“目前高血压尚不能根治”,澄清认识误区,识别伪科学。坚持到正规医疗机构看病,科学规范地治疗高血压,力争降压达标。 妊娠高血压注意事项 实例:王女士,29岁,在怀孕26周产检时发现血压偏高(血压150/88mmHg),未予处理,回家后自行监测血压,收缩压波动于140~160mmHg,最高达172mmHg,立即门诊就诊咨询如何控制血压,能否服药治疗? 解析(席兰艳):王女士属于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种妊娠并发症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均有不利影响,可显著增加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急性心力衰竭以及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是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若王女士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控制在150/100mmHg,可密切观察,暂不用药物治疗;如果控制不好或出现靶器官受损时则需要考虑药物治疗。 由于妊娠高血压与严重的母婴并发症密切相关,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对母婴的安危至关重要,用药时必须慎重选择。 1. 妊娠高血压的用药 (1)甲基多巴:是治疗妊娠高血压药物用药后长期随访至儿童期(7.5年)并证明是安全的药物,可以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的长期治疗。用法:250mg/次,口服,每日3次,以后根据病情酌情增减,最高不超过2g/日。主要不良反应为镇静、抑郁。肝功能不良、嗜铬细胞瘤者禁用。 (2)拉贝洛尔:降压作用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优先考虑。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静脉注射、静脉滴注或口服。 (3)硝苯地平:研究显示妊娠早中期服用硝苯地平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可用于妊娠早、中期患者,但该药仅作为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第二选择,仅在高血压急症或出现先兆子痫时应用。用法:5~10mg/次,口服,3~4次/天,24小时总量不超过60mg。紧急时舌下含服10mg,起效快,但不推荐常规使用。 (4)美托洛尔:美托洛尔缓释剂对胎儿影响很小,也可考虑选用,严重高血压者可以静脉应用美托洛尔,但需注意加强对胎儿的监测,警惕心动过缓与低血糖的发生, (5)静脉注射药物的选择:拉贝洛尔、尼卡地平、乌拉地尔的注射剂型可用于静脉注射,可用于妊娠期重症高血压患者(血压>180/110mmHg),但均应从小剂量开始并加强监测,避免引起低血压反应。硝普钠持续使用会引起胎儿氰化物中毒,孕期仅适用于其他降压药物应用无效的高血压危象孕妇。产前应用不超过4小时。 2. 注意事项 (1)妊娠期禁止使用ACEI和ARB。 (2)降压过程力求下降平稳,不可波动过大,且血压不可低于130/80mmHg,以保证子宫胎盘血流灌注。 (3)单药治疗后血压仍控制不满意时,需考虑联合应用降压药物,一般可选用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或小剂量氢氯噻嗪。 (4)妊娠期高血压只能适度限盐,以避免导致血容量减少而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5)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需严密监测血压,在血压波动时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及家庭血压测量。 (6)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在每次产前检查时需进行尿蛋白测定。 (7)分娩期间需检测血压并继续降压治疗,应将血压控制在≤160/110 mmHg,以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8)慢性高血压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措施血压仍不能降至正常者,需要药物治疗。建议在拟妊娠前6月开始改用硝苯地平和(或)拉贝洛尔控制血压,若仍不能降至150/100mmHg以下,或轻度高血压但伴有蛋白尿者建议暂缓妊娠。 (9)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并早期合理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孕妇与胎儿的不利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易患因素包括:①精神紧张;②气候寒冷;③初产妇年龄<18岁或>40岁;④伴慢性高血压、肾炎、糖尿病、抗磷脂综合征等疾病者;⑤营养不良;⑥体型矮胖者;⑦子宫张力过高,如羊水过多、双胎或多胎、糖尿病巨大儿及葡萄胎等;⑧高血压(特别是妊娠期高血压)家族史;⑨其他:近年一些临床研究显示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反流性肾病也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临床工作中应对上述人群加强监测。 对于孕妇而言,目前没有任何一种降压药物是绝对安全的。多数降压药物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安全性评价中属于C类水平(即不能排除对母儿具有风险),因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选择药物时应权衡利弊。正确的监测和治疗、配合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调整均有助于维持孕妇的正常分娩及胎儿的安全。 奠基健康方式 实例:施大哥,某单位采购中心主任,风流倜傥、能言会道,可谓家庭、事业、社会地位都相对完美。为了在未来能有更大发展,他最操心的是工作,最费心的是交际,而最省心的是健康。因为“省心”,他熬夜工作,每日周旋于交际应酬中,胡吃海喝。他在拼命透支着自己的健康,却忽略了健康的储备,因此中年男人的“英雄末路”便也悄然附身:血压“节节高”,爬几节楼梯就胸闷气短,红光满面、大腹便便……终有一天,他骤发脑出血……多亏送治及时,施大哥从“鬼门关”折腾了回来,但也落下了身体某些部位暂时性功能丧失的后遗症,腿脚大不如以前利索、吐词都有些困难,过去的能说会道也就只能留在记忆中了,个中滋味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道得清。 解析(刘丽华):像施大哥一样有多年高血压,但因无自觉不适症状而疏于防范,最终导致健康像雪山一样骤然崩塌的“故事”我们临床药师可谓耳熟能详。的确,多数高血压患者都是悄然起病,早期通常没有特异的自觉症状,很容易被忽略,往往骤然发病造成突发事件,是公认的“无声杀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低龄化明显。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习惯高盐饮食以及缺乏体力活动者是高血压的易患人群。要想扼腕高血压这个“无声杀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石,并且要持之以恒才能终生受益。因此,控制体重、限盐、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患者防治自身疾病的“良药”。 1.控制体重 很多研究证明,体重与血压有明显的关系。超重及肥胖的人患高血压病的危险性高于体重正常者。评价体重是否正常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BMI为20~25时属正常。维持BMI在正常范围对抵抗疾病,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维持正常血压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适当限食,杜绝高脂高能饮食,维持理想体重,是预防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还有一些人腹部肥胖(即俗称的橄榄形体型)者,患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体态匀称者。 2.限盐 “限盐”,也是防治高血压病的重要举措。科学家们已经证实:钠离子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所以低盐饮食至关重要,一般主张每天的盐量控制在5克以下,3克更佳,即食物中有轻度咸味(俗称清淡口味)即可。而对于有耳鸣、眩晕、浮肿的高血压患者,每天应限制在2克以下,或不用食盐,用10毫升酱油替代。此外,应限制腌熏食品(包括咸肉、咸鱼、咸菜、酱菜等)和含钠高的味精等调料,及加碱或发酵粉、小苏打制成的面食、糕点等。切忌像“施大哥”一样追求重口味。 3. 戒烟限酒 针对目前高血压病年轻化趋势,临床药师倡导预防高血压,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的烟碱(尼古丁)会兴奋中枢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启动体内一系列生化反应,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最终导致整个血管硬化,影响血压。饮酒与高血压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重度饮酒者(相当于每天饮65克酒精)高血压发病率是不饮酒者的两倍。长期饮酒者体内的升压物质明显增多。因此,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适度运动 我们常说,药物是把双刃剑,其实,运动也是一把双刃剑。国家体委研究所研究员李力研,每周打3次乒乓球,每次2小时,但他43岁到台湾讲学时,突然心脏破裂死亡。此前他患有高血压病、失眠等。他认为打乒乓球就是锻炼身体,其实并非如此。过度的运动负荷,可引起心肌病理性肥大,心肌缺血等。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应谨记“科学、适度”运动原则。运动方式可选择太极拳、慢跑、步行、骑自行车等。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倾向于中低强度,要注意避免诱发心绞痛,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比较简单的一个估计方法为:170-年龄=最大运动心率。比如您的年龄是60岁,则您运动后心率以不超过110次/分为宜。 当然,高血压的治疗除了注意以上四个方面外,还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选用降压药,正确的进行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这样才能真正享受美好生活,才能
什么是“猝死” 据专家介绍,猝死分为心脏性猝死和非心脏性猝死两大类,其中心脏性猝死约占70%-90%,主要原因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其中90%以上由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及无脉性电活动等。 健康人也有可能发生猝死 正常的心跳应该是像钟摆一样有节奏的,但是当心跳节律性被破坏时,心脏就会进入“心室颤动”的状态,心脏原本有节奏的、有力的收缩舒张运动就变成了无规律的无效颤动,全身血液循环会在数秒钟内停止,而心脏则进入“心脏骤停”状态,大脑功能随之立刻停止,人在几分钟内就会死亡。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不仅可能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有可能在无任何已知心脏疾病的健康人身上发生。 频繁发生的中青年猝死事件,不禁给人们警醒:心脏性猝死不再是一个关乎老年人的话题。大家在熬夜加班或是玩的时候,要冷静的想一想要不要这么拼?要避免发生猝死,上班族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保证充足睡眠,外出游玩也要注意劳逸结合。猝死的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对慢性病的漠视,中青年人平时应更多关注健康体检,主动预防慢病。事实上,中青年人突发心脏病或脑血管病死亡,十有八九体内已存在疾病,最好每年检查一次,了解自己有哪些遗传性、基础性或者是隐性的疾病。 警惕猝死前的潜在征兆 “与老年人相比,中青年人发生心梗时病情更重,因为老年患者平常都在服药,也比较重视预防措施,而年轻人发生心梗前可能无任何征兆,一旦发生心梗,心肌坏死面积可能更大,如延误治疗,极易猝死。”专家说道。 冠心病这种病本身就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料的特点。虽然一部分人有猝死的前兆,而一部分人没有,但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应马上就医。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如在近期心绞痛发作频繁,或疼痛时间超过15分钟,疼痛经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或过去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心绞痛,并伴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有濒临死亡感等症状,也要尽早就医。 有些人没有不舒服,抽烟喝酒、大吃大喝,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满不在乎,这些人就极有可能发生意外。事实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无比重要,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心态,清淡饮食、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不得已熬夜时,要定时起身锻炼,熬夜后注意补充水果、蔬菜、蛋白质。 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一定要坚持规范用药,并定期做身体检查甚至心脏专项检查,建议30到45岁人群每年一次,45岁以上人群每年两次。特别是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一般检查手段有运动负荷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心脏严重问题
1、不吃早餐 不吃早餐不仅伤害肠胃,使人疲倦、胃部不适、头痛,而且容易产生胆结石,同时催人老化. 2、空腹跑步 空腹跑步增加心脏和肝脏负担,容易引发心率不齐,甚至猝死 3、用滚开水泡茶 滚开水泡茶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最好使用70到80度的白开水,这样泡出的茶水有益健康 4、睡前不刷牙 睡前不刷牙危害很大,经常不刷牙者容易患感冒和肺炎,也特别造成牙齿腐坏、牙龈出血,甚至脱落 5、睡前不洗脸 面部上的化妆品和污垢会刺激皮肤,堵塞腺体或毛孔,损害皮肤健康 6、用油漆筷子吃饭 油漆含多种对人体有害物质,其中硝基成分被吸收后,会与含有氯乙胺的物质合成强有力的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7、鱼刺卡喉后喝醋 醋非但不能排除鱼刺,相反还会引起黏膜灼伤、食管水肿 8、药片掰开服用 药片掰开后会出现棱角而不利于吞咽,易损伤食管和肠胃 9、餐桌上铺塑料布 塑料布是由含毒的游离体聚氯乙烯树脂制成的,餐具经常接触这种有毒物质,会使人慢性中毒 10、醉酒后饮浓茶 茶中的咖啡碱与酒精反应产生不良作用,加重醉酒人的痛苦 二、正确补水可以提高记忆力 你有没有发现你的记忆力越来越差、容易呆滞、反应迟钝,而且工作缺乏效率? 其实这并不是你的身体开始老化,而是你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补充水份喔! 三餐后喝水 医生建议餐后半小时喝水 起床一杯水 清晨是一天补水的最佳时机,清晨饮水可以让肠胃苏醒过来,降低血液浓度,促进循环 睡前一杯水 睡前半小时补充水份,让身体在睡眠中维持平衡状态,降低结石发生的几率 三、日常起居六忌之道 一忌 清晨吸烟 早上醒来,身体新陈代谢还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呼吸频率慢,二氧化碳沉积较多。如果这时吸烟会使支气管受到刺激而导致痉挛,使二氧化碳排出受阻,从而产生气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二忌 空腹喝牛奶 牛奶中的蛋白质经过胃和小肠消化成氨基酸才能在小肠被吸收,而空腹喝牛奶使胃排空很快,蛋白质还来不及被吸收,造成营养浪费,而且蛋白质在大肠内还会腐败成有毒物质 三忌 如厕看报 许多人喜欢如厕看报,一蹲就是大半天。如厕看报不但会使排便意识收到抑止,而且会使直肠失去对排便刺激的敏感性,容易引起便秘, 四忌 室内养鸟 鸟粪中带有鹦鹉病毒、岛型结核杆菌及寄螨。鸟粪被踩碎后病菌会飞扬在室内。长时间吸入诱发呼吸道黏膜充血、咳嗽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肺炎与休克 五忌 洗澡时间过长 水中的有毒物质如三氯乙烯、三氯甲烷等被热水分别蒸发出80%和50%。部分将被人体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危害很大。另外,长时间在热水中洗澡对心脏也不好 六忌 睡觉窗户禁闭 人入睡后每分钟要吸入300毫升氧气,呼出250毫升二氧化碳。如果门窗紧闭,不出三小时室内二氧化碳量就会增加三倍,细菌等有害物质也会成倍增长。因此睡时应留点窗缝 四、健康三个半分钟 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 坐起来又坐半分钟; 两条腿下垂在床沿又等半分钟。 经过这三个半分钟,不花一分钱,脑缺血没有了,心脏不仅很安全,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瘁死,不必要的心肌梗塞,不必要的脑中风。 五、健康三个半小时 首先,每天早上起来运动半小时,跑跑步,不能少于一公里,或者进行其它运动,但要因人而异,运动适量。 其次,中午睡上半小时,这是人生物钟需要,中午睡上半小时,下午上班,精力特别充沛,老年人更是需要补充睡眠,因为晚上老年人睡得早,起得早,中午非常需要休息。 第三,晚上6至7时慢步行走半小时,晚上睡得香,可减少心肌梗塞高血压发病率 六、饭前喝汤,苗条健康 广东人特别爱喝老虎汤,饭前一喝汤,神经反射到脑盖,脑盖有食欲中枢,只要饭前喝汤,就能使食欲中枢下降 瘦人要变胖,饭后喝汤 胖人想变瘦,饭前喝汤 七、健康谚语 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 精粮合口味,粗粮润肠胃 吃了胡萝卜,百病化乌有 多食一点醋,不用到药铺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晨起一杯水,到老不后悔 苹果每日啖,不用去医院 常吃萝卜菜,啥病也不害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豆腐配海带,常吃除病害 多食一点姜,不用开药方 白菜萝卜汤,益寿保健康 热天半块瓜,药物不用抓 心虚气不足,桂圆米粥煮 早上喝盐汤,胜喝人生汤 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 辣椒尖又辣,长食助消化 八、健康四大基石: 均衡的营养,适量的运动, 良好的睡眠,愉快的心情。 九、四个最好: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季节变换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容易发生波动。夏去秋来,北方天气逐渐减变凉,这段时间少数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因此需要加强血压监测。 天气变凉后,皮肤血管会收缩,加之出汗减少,一些敏感人群的血压可能比平时有所增高。敏感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平时血压波动大的患者、平时血压控制不理想者、不坚持规律性服药者、以及重度高血压患者。这些高血压患者一方面一定要坚持服药,同时还要注意经常测量血压。若血压比平时轻度升高(收缩压增高不超过10 mmHg),暂时不用特殊处理,继续服用原来的降压药物,观察数日,随着人体逐渐适应气温变化,多数人的血压可以逐渐恢复正常。若血压升高明显(收缩压升高超过10 mmHg,或者中青年血压持续超过140/90 mmHg,老年人血压持续超过150/90 mmHg),则需要咨询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调整降压药物,不要自行增加药物。 服用降压药物最忌讳的一项事情就是吃药不规律、吃吃停停,或者血压高了就吃一点,血压降下来就不吃了,这样做的后果是血压不断的明显波动,对心脑肾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制定降压治疗方案,然后长期坚持用药,并且平时自己经常测量血压。只要血压控制满意并且耐受良好、无明显副作用,就不要随意更改方案。有些人担心长期吃某种降压药物会产生耐药性,也有人担心总吃一种药会有副作用,所以频繁更换药物,这样做是不正确的。“自己常测血压、医生指导治疗”是最可靠的做法。 本文系花继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胡大一 著名心血管专家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控烟协会会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及预防、康复。是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名医胡佩兰之子。 第二十七届长城会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创始人。 摘要 没有健康的血管,人体就像一片没有水灌溉的庄稼,慢慢枯萎。如果血管出了问题,几乎全身都会有“警报”。 来源:生命时报 1血管出问题,全身拉“警报” 没有健康的血管,人体就像一片没有水灌溉的庄稼,慢慢枯萎。如果血管出了问题,几乎全身都会有“警报”。 2眼睛模糊,可能是眼底血管 如果一天内看东西,频繁出现一会儿清楚一会儿模糊的情况,就要高度关注你的血管是否健康了,很可能是眼底血管出了问题,导致对眼睛的血液供应不上,影响了视觉。严重的微血管栓塞,还可能导致一过性失明。 3腿疼跛行,可能是下肢血管 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出现过走一会儿路小腿就疼,不得不停下来休息片刻。事实上,这很可能就是下肢血管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闭塞。其主要表现是“腿疼、走路瘸”,休息一会疼痛会减轻或消失。这种“间歇性跛行”,是外周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典型表现。 4胸痛胸闷,可能是心脏问题 如果体力活动中出现胸痛、咽部不适,不明原因、规律性的胸闷,很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是冠心病的症状。胸部不适还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警报”之一,要高度警惕。 5经常晕倒,可能是脑血管问题 年轻人偶尔晕倒可能是意外,但若是老年人经常晕倒,就可能是病理性的。不少晕倒是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脑供血不足。 6好血管三个标准:弹、光、畅 血管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遗憾的是,很多人年纪轻轻,却早早地出现了血管老化,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专家给出以下3个判断血管好坏的标准: 弹 血管一旦变硬变脆,失去弹性,血管内膜就会变得粗糙,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好的血管首先要有弹性,这就好比橡皮筋一样,失去了弹性,其功能也就随之减弱。 胡大一教授曾呼吁全国人民聚焦血管,清理血管,恢复血管的活力,“共筑长城”,抵御高血压和高血脂对血管的“外患内忧”。 光 如果将好血管和“生了病”的血管放在你面前,你会发现,好的血管看上去特别舒服,动脉血管富有活力,管壁十分光滑,看不到什么杂质,这种血管输送血液的能力也最强。 但“生了病”的血管,其管道内壁就被各种“垃圾”占据,形成如同黄色小米粥样的斑块,久而久之血液流动受阻,最终因缺血引发多种疾病。 畅 这就如同自来水管一样。血管通畅,血液流量就越大,供应到全身各处的营养也就增多。 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血流快,新陈代谢的速度也较快;上年纪后即便血脂稠,也比较不容易堵塞,被心脑血管疾病找上的风险更低;冬天更不容易体寒,手脚冰凉等等。有研究显示,经常运动的人血流通畅。 7血管年龄自测表 01.最近情绪压抑 02.过于较真 03.爱吃方便食品及饼干、点心 04.偏食肉类 05.缺少体育锻炼 06.每天吸烟支数乘以烟龄超过400 07.爬楼梯时胸痛 08.手足发凉、麻痹 09.经常丢三落四 10.血压高 11.胆固醇或血糖值高 12.亲属中有人死于脑卒中、心脏病 测试结果:符合项越多,血管年龄越高。符合项在0—4项者血管年龄尚属正常,符合5—7项者比生理年龄大10岁,达到8—12项者比生理年龄大20岁。 8血管“天敌”黑名单 在血管“天敌”黑名单中,以下5个杀伤力最强: 1. “四高”饮食堵血管 高糖、高油、高脂、高盐这“四高”饮食,可以说是血管的头号“天敌”,它们增加了高血压的风险,也容易导致胆固醇、血脂等附着于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硬化,导致血管不畅通。 2. 老熬夜累血管 长期熬夜,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压力。如果连续休息不好,加上情绪焦虑,血压波动大,极易诱发中风甚至猝死。 3. 吸烟,血管易“中毒” 烟草是心血管健康公认的大敌。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缺血缺氧,还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容易形成血栓。 4. 有氧运动少,血管垃圾多 久坐导致体重增加,会让心脏负担加重,影响心脏血液循环,这些都会间接促发高血压,加重冠心病。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就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其实,哪怕是走路,受腿部肌肉收缩的挤压,血管的弹力都会增强。 5. 积蓄坏心情,血管没精神 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老生气、压力大,血管也容易变硬。实际上,不少心脑血管疾病都与情绪波动过大有关。要想有个健康的血管,保持良好心态是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 9一句话打败血管“天敌”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败这5大“天敌”呢?简单说来就是一句话:饭吃八成饱,日行万步路,吃动两平衡。 1. 给血管做套操 马寅初活到百岁,就与他每天做“血管体操”有关。方法是:每晚睡前用冷热水交替淋浴,热水温度为40℃—44℃,冷水温度为12℃—16℃。做“操”时先冷后热,交替5—10次,每次持续2—3分钟,最后以热水浴结束。 这种血管体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时“冲走”血管内的垃圾。另外,大步快走也是一节不错的心脑血管操,可以增强肌耐力并增强血管弹性。 2. 饭前运动,帮血管驻龄 国外研究显示,每天运动半小时,如走路、骑自行车、游泳、打门球、打乒乓球、慢跑、游泳、爬楼或登山,都能起到减肥消脂的作用,提高血管“年轻化”程度,防止变老。如果饭前适度运动,保护血管的效果更好。 3. 每周两块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含有天然抗氧化剂黄酮素,能防止血管变硬,同时增加心肌活力、放松肌肉,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内积累,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功效。 4. 饮绿茶少喝酒 绿茶中的儿茶酚能减少血液中坏胆固醇的含量,增强血管柔韧性、弹性,预防血管硬化。不提倡饮酒护血管。大量饮酒升高血压、血甘油三酯,导致心房颤动、酒精性心肌病、脂肪肝、肝硬化,严重时甚至引发猝死。 5. 吃点血管“清道夫” 山楂、燕麦、黑木耳、金橘、茄子、红薯、大蒜、洋葱这八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并保持血管壁的弹性。醋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均衡饮食,多吃蔬果,警惕“四高”食物。 10血管堵了,怎么疏通? 如果血管内皮有损伤、体内胆固醇水平过高,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协同下,过多的胆固醇会沉积在动脉壁,形成粥样斑块。斑块过大,应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予以治疗。 1. 药物保守治疗 药物保守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调血脂的他汀类,和治疗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的其他药物,如血压高的患者可加服降压药,血糖高的患者同时服用降糖类药物。 2. 冠脉支架术 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立竿见影。但许多患者过分迷信它的疗效,认为只要安了支架,就相当于上了保险,可以一劳永逸地治好自己的心脏病。其实,支架手术有适应证,并不是所有冠心病都适合。 最适合做支架的是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无效的心绞痛。虽然冠脉支架术解决了心血管的疏通问题,改善了局部心肌缺血的症状,但只是把斑块“挤”在支架之外,而不是把血管斑块“割”出来,不能改变整个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趋势,此外还存在长期支架内血栓的风险。病人如果术后不按时吃药,不戒烟,会导致病情很快复发,或出现新的病变。 3. 心脏搭桥术 心脏搭桥术。如果是冠状动脉左主干或广泛的多支血管病变,搭桥是最好的选择。需要放七八个支架的,建议做搭桥术,预后好。 【延伸阅读】 胡大一的“手机号”,每个人都该牢记! 140:指的是血压中的收缩压(高压)应控制在140mmHg以下,因为收缩压升高是导致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是重点控制目标。 6:指的是空腹血糖要保持在6mmol/L以下。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共同的发病基础,也会相互促发,因此控制住血糖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543:是血脂中总胆固醇的控制目标,它是针对三类人群来说的: 1、普通人群(没有心血管基础疾病者)应低于5mmol/L; 2、危险人群(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中一项基础疾病者)应降至4mmol/L以下; 3、而患糖尿病,同时有心肌梗死,或做过支架的极高危人群,则应把总胆固醇降至3mmol/L以下。 0:指的是“0吸烟”,为了远离心血管疾病,也要远离烟草。不吸烟者不去吸第一支烟,抽烟的人群,也要争取早日戒烟。 268:则是男女腰围的标准,女性腰围不能超2尺6,男性腰围不能超2尺8。腰围是反映腹部脂肪堆积的指标,对预测心血管疾病意义重大。 如果你能达到以上列举的指标,就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希望大家能像记住自己和亲友的手机号码一样,牢记这组数字,时常检查自己的健康状况,远离心血管疾病。 【延伸阅读】 胡大一:有氧运动的7大益处 来源:人卫健康 益处1:控制高血压 有氧运动对血压正常者的血压影响较小,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有氧代谢运动可以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11mmHg和5mmHg,甚至更多一些。高血压患者常常还合并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坚持有氧代谢运动不仅有益于血压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肥、调节血脂和控制糖尿病,全免改善健康状况。体重的控制又促进血压下降,从而步入良性循环。 益处2:增加血液总量 氧气在体内是随血液供应到各器官组织的,血量的提高也就增强了氧气的输送能力。 益处3:增强肺的功能 有氧代谢运动使得锻炼时呼吸加深加快,提高肺活量,增强吸入氧气的能力。 益处4:改善心脏功能, 防止心脏病的发生 氧气吸入肺部以后,要靠心脏跳动的挤压才能由血液输送至全身。有氧代谢运动的特点是使心脏变得强壮,跳动得有力,每次能射出更多的血液,同时也改善了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另外,医学研究证明,有氧代谢运动能提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好”的胆固醇),从而减少发生冠心病和血管硬化的可能性。 益处5: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骼中的钙质渐渐减少,因此骨骼变得松脆易折。者就是老年人常发生骨折的原因。有氧代谢运动,尤其是需要支撑体重的走、跑和健身操练习,能够有效地防止钙的损失和骨骼强度的降低。 益处6:减少体内多余脂肪,防止与肥胖有关疾病的发生 体力活动不足与饮食过量会引起体重和脂肪的增加。当肥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患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有氧代谢运动加上适当的饮食控制,坚持做到饭吃八成饱,日行万步路,能最有效地除去体内多余的脂肪,减轻体重,而且不会像有些不科学的减肥方法那样损失肌肉成分。如果每天增加2次快步行走(每分钟120米),每次20分钟,两个星期就可以减掉0.5kg,一年就可以减掉12kg的脂肪。这种运动并不是非常剧烈或难度很大,但需要坚持。 益处7:改善心理状态,增加应付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当我们在缺少运动时,常感觉到疲劳、情绪抑郁、记忆力减退,甚至丧失工作兴趣。有氧代谢运动可以奇迹般地扭转这种状态,使人情绪饱满,精神放松。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生命时报、人卫中医,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2016-05-30 葛均波 心希望快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冠心病治疗方式,那么百姓应该如何正确选择药物?介入治疗前后又有哪些用药注意事项? 1、出现胸痛就表示一定得了『冠心病』吗? 葛均波教授:不一定,冠心病本身是个综合征,因为心肌缺血而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其次是心肌梗死,其他还有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 心绞痛并不是真正的心脏疼痛,而是通常出现在心前区或胸骨后的一种压榨感或窒息感,一般由情绪激动、饱餐、寒冷、运动等原因诱发,持续3-15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脂类的药物可以缓解。胸痛持续时间较长、与运动无关系、经常发生、或者像刀割一样的痛通常不认为是冠心病。 2、一旦发生心绞痛,应该采取哪些急救措施? 葛均波:一旦怀疑心绞痛发作,应立即休息,然后去医院检查,由医生进行专业的判断,不建议自己去买药服药,以免掩盖症状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很多病都可能导致胸痛,比如胃溃疡、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尤其是主动脉夹层,它也表现为胸痛,跟心肌梗死一样,但治疗完全是两个方向,如果自行服用了抗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那反而会引起出血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当然,如果怀疑是冠心病,又无法找到医生,除休息外,可以服用硝酸酯类的药物(如硝酸甘油),或者含服2-4粒麝香保心丸,使疼痛迅速缓解。 3、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吗? 葛均波:冠心病的预防分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在患者还没有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前阻止它发生,这个时候首要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比如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尤其是高血脂,它跟冠心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血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生率越高,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让血脂水平达标。对于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目前学术界有争论,认为很可能是弊大于利,因此,原则上不推荐还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冠心病患者服用。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明确为冠心病的患者采取措施防止其复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二级预防具有肯定效果。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可以选择氯吡格雷。 4、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常用药物有哪些?可以长期服用吗? 葛均波: 首先是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这肯定是有效的; 其次就是调脂药物(他汀类),将血脂水平降到靶点以下; 再有就是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前面已经提到。 另外,可以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一些有助于缓解症状的治疗,比如β-受体阻滞剂,它可以扩张血管、减少心肌耗氧量。 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都可以长期服用。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物,除非有明确证据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消失了,否则就需要长期服用,根据医嘱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甚至是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于已经接受过介入治疗的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但需遵从医嘱控制药物剂量。而对于肝功能不好或饮酒患者,建议服用倍林达,替代氯吡格雷。 硝酸酯类药物有助于缓解胸闷症状,长期服用的话短效药物可能会引起耐受,长效药物不受影响,但是如果患者没有胸闷症状,原则上不建议长期服用。 总之,对于冠心病二级预防,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5、哪些患者适合溶栓治疗? 葛均波: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对于发病3小时之内、没有条件接受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进行血管再通的患者,溶栓是非常好的治疗手段,尤其在基层医院。尽管溶栓有可能会引起脑出血等并发症(尤其在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中更容易发生),但对这些患者一定是利大于弊。 来源:上海药讯 解答:葛均波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原创 2016-08-05 卢芳 中国循环杂志 心脏康复需要适宜运动。美国心脏学大师Paul Dudley White,就曾将康复运动比喻为冠心病的“解毒剂”。但怎么让患者动?近期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冯玉宝、许艳梅等就在本刊中给出了答案。 没有严重合并症者都可以运动 不论是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恢复期、搭桥还是放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如果没有严重残疾,没有严重合并症,没有严重心律失常及休克,没有合并严重的高血压,均可以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给予个体化运动建议。 运动时段:下午最好 选择下午运动训练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低。 运动频率:至少每周3~5次,每次40~60 min 至少每周3~5 次,每次40~60 min 左右,包括10~15 min 热身活动,20~30 min 有氧运动,10 min 放松期,也可以隔1 天进行1 次,按照每位患者康复效果,及时进行调整方案。 5种情况要适时终止康复 ①活动时出现明显疲劳、心前区疼痛、大汗、心悸、气短等症状; ②心率>110~120 次/min 或增加20%; ③活动后收缩压下降10 mmHg 或上升20~40 mmHg; ④心电图示ST 段缺血型下移≥ 0.1 mV,上抬≥ 0.2 mV; ⑤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来源:许艳梅, 冯玉宝, 苏平. 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310-312.
美国 FDA 曾批准这样一条健康声明: 含有高钾和低钠饮食的食谱能降低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 只要一份食物中含有 350 毫克以上的钾,就可以标注这条声明。 在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 低钠、高钾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中风。 钾,身体必需的营养元素 钾对于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尤其是心脏和肌肉收缩。 研究发现低血钾与高血压相关。一些研究显示补充钾可以小幅降低血压,不过也有一些研究显示无效。研究者推测「补钾降血压」,只有在钾摄入不足或者钠摄入过高的时候可能才有效。 此外,低血钾可能还与心脏病、关节炎、癌症、消化系统失调和不孕有关。 当血液中的钾含量过低时,还会发生「低钾血症」,其典型表现有乏力、精神不振、肌肉痉挛、胃紊乱、心跳不规律等等。 每天吃多少钾合适? 国内推荐标准是健康成年人每天 2 克,预防慢性病的标准是 3.6 克。而世卫组织推荐的是每天 3.5 克,美国的推荐量则更高,每天 4.7 克。 调查显示,中国居民的钠摄入量普遍过高,钾摄入量则不足。在饮食中增加富钾食物,降低烹饪中的食盐用量,对控制血压,预防高血压、中风等都是有利的。 要不要吃补钾的保健品? 有人会问了,既然钾元素如此重要,那有没有什么保健品可以补钾呢? 对于一般的高血压患者来说,没必要通过补充剂来补钾。生活中,许多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钾,比如土豆、香蕉、鳄梨、杏仁、花生、柑橘、绿叶蔬菜、奶制品等等。 高血压患者,采用富含钾元素的饮食方案,是更加健康、经济、安全的选择。 如果被医生诊断为低钾血症,那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来补钾。但低钾血症一般都是因为疾病或呕吐、腹泻等原因,造成钾流失过多导致的,很少单纯因为饮食原因导致低钾血症。 有些人不能补钾 低钾不好,血液中钾过量也会造成致命危险。 一般人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肾会把多余的钾排出体外。再加上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本来钾就不足。 对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高钾饮食都是有益的、安全的。但有些人,高钾饮食会造成血钾高。 这些人就不适合高钾饮食: 1. 肾功能异常的人 多余的钾需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如果肾功能有异常,钾排不出去,就会造成高钾血症,很危险,所以这部分人,不适合高钾饮食。 2. 吃可能升高血钾的药物 比如螺内酯这种保钾利尿剂,会影响肾脏排钾,吃这种药物的患者,采用高钾饮食就要慎重。每个高血压患者,在医生开药的时候,可以询问一下,自己的药物对血钾有没有影响。 除了补钾,低钠饮食更重要 「少吃盐对身体好」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少吃盐即减少钠的摄入。 大量的研究表明,高盐饮食习惯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我国膳食指南建议每天钠盐摄入不超过 6 克,相对于一啤酒盖的量。而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心脏协会对盐的限制更严格,分别是每天不超过 5 克和 3.75 克。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低钠饮食更是控制血压,预防中风、心梗、心衰等各种并发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