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这玩意,好吃、方便还便宜,是很多人营养早餐的标配。 但却有不少人对它望而却步: 专家说,蛋黄胆固醇很高最好别吃 专家说,一天不能吃超过 1 个鸡蛋 这些的确不是谣言,而是传播了几十年的权威建议。 但在近几年,关于「鸡蛋能吃几个」的风向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鸡蛋不能多吃 曾经是学界的共识 关于鸡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从 20 世纪初就开始: 1913 年有学者用兔子做模拟实验 饲喂高胆固醇含量食物会使试验组兔子的冠状动脉出现大量粥样硬化斑块。 1960 年代 Framingham 流行病学研究 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心脏病有关。当时学界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吃下去的胆固醇会让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升高。 研究归研究,「鸡蛋不能多吃」这个结论能真正进入大众视野的一个重要契机是: 1968 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的一份声明 关于饮食与心脏病:建议健康人每天胆固醇摄入量不应超过 300 毫克,吃鸡蛋每周应不超过三个。 一个鸡蛋的胆固醇通常在 200 毫克以上,这就快把一天的胆固醇限量都用完了呀。 怪不得不禁别的,单单把这个集「便宜、好吃、容易买到」于一身的食材列入黑名单。 几十年间这些观点也被各路媒体广为传播,于是就有了开头大部分人的担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证据让专家们意识到:原先的推测居然是错的。 鸡蛋里的胆固醇 并没有那么坏 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路上,专家花了几十年时间几乎推翻了自己最早的推测。 关键一:吃进去的胆固醇并不一定会影响血清胆固醇。 血清中的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部分由我们身体自己合成,每天大概就有 1000 毫克以上,是主要来源。 而另一部分才是我们吃下去的,只占体内合成胆固醇的 1/7~1/3。 因此,当吃下的胆固醇多了的时候,身体可以通过减少自己合成的胆固醇来保持血液胆固醇含量相对稳定。 一篇发表在《Nutrients》上的综述也提到,人群中接近 2/3 的人对鸡蛋含有的胆固醇不敏感,其血胆固醇水平不会因为吃蛋摄入的胆固醇而起多大波澜。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吃鸡蛋并不一定会大幅升高血清胆固醇。 大部分对膳食胆固醇不敏感的人安全了,那剩下的小部分敏感的呢? 关键二:胆固醇升高,并不一定总是坏事。 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件坏事,因为心血管病风险会上升。 但是,对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反而是低了的话风险增加,因为它代表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是负责从血管壁上清走胆固醇的。 因此,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 即便 LDL-C 升高,只要 HDL-C 也随之升高,保持 LDL-C / HDL-C 比例小于 2.5 ,那么 LDL-C 多点就多点吧,反正清理动脉壁的清洁工 HDL 足够就行。 根据 2003 年发表在《The Journal of Nutrition》上的临床试验,胆固醇高反应的人吃很多鸡蛋后,LDL-C 和 HDL-C 的确都会升高,但比例仍小于 2.5,仍在安全范围内。 那也就意味着,即使是胆固醇敏感人群,吃鸡蛋也并不一定会增加心血管风险。 理论分析是一方面,吃蛋实效具体如何,还是要综合分析各项大样本观察性研究的结论。 关键三:大样本人群研究结果表明,适量吃蛋并不会增大心血管病风险。 香港大学团队曾开展一项涉及数十万人,研究数据横跨近 20 年的 Meta 分析。 研究发现,自 1999 年来,所有十余份有关蛋和心血管病的大样本队列研究,结论都是相似的。 一周吃蛋 7 个以上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不比几乎从不吃蛋的人高。 经过这一番的波折,「因胆固醇而限制健康人群每天吃鸡蛋数量」的误会终于解开了。 2014 年 中国营养学会更新 在制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时,虽然特意增加了预防慢病相关的营养素摄入量「可接受范围」,但却特别提到「目前尚缺乏研究证据,暂不设定膳食胆固醇可接受范围」。 2016 年 美国营养学会更新 《美国人膳食指南 2015~2020》中,也取消了每日胆固醇摄入限量的上限。 我们推荐 每天可以吃一个全蛋 这场学术界的纷争一吹就是几十年,也难怪在很多人心中依然是「鸡蛋不能多吃」,甚至很多人吃鸡蛋都会把蛋黄丢掉。 但鸡蛋真的是好东西,特别是蛋黄,我们必须为它正名: 一个鸡蛋的主要营养物质都在蛋黄上面,千万别丢了。 鸡蛋简直是便宜、好吃,优质蛋白和营养摄入的不二之选。 一个鸡蛋的蛋白质含量抵得上一杯牛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针对蛋的推荐摄入量也已经调整为建议:平均每天一个(40~50 克)。 遗憾的是,根据一项全国性的抽样调查: 2010~2012 年期间我国城乡居民平均蛋类摄入量仅 24.3 克/天——这大概就是平均每天只有半个蛋的水平。 而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中还发现,每天能吃 1 个全蛋的人群,只占人群的 10%,也就是十个人里只有一个人能做到每天 1 个蛋。 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吃蛋这个事,咱们该担心的根本不是吃多了,而是吃得还稍微有点少。 不过,这里要特别提醒: 小贴士 对于已经出现血脂异常的人,由于血脂代谢已经受损,通过减少膳食中的胆固醇来帮助身体维护脆弱的胆固醇稳态仍然是应该考虑的。 美国心脏病协会 2019 年发布的指南中建议,血脂异常者、糖尿病患者等心脏病高危人群应谨慎对待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包括动物内脏、蛋类、奶油等)。 鸡蛋可以放心吃 不代表可以无限吃 对于爱蛋人士来说,可不是 1 个蛋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吃很多蛋的问题! 2、3、4…… 个蛋可以吗? 正如前面研究提到的,不同人对于吃的胆固醇是否会影响血中胆固醇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吃的胆固醇几乎不会明显影响血清胆固醇,这类人大概有 2/3,占人群的大头,被称为胆固醇低反应人群。 吃的胆固醇会明显影响血液胆固醇,占人群将近 1/3,他们属于胆固醇高反应人群。 有研究发现,当鸡蛋摄入量加到每天六个全蛋时,低反应人群的胆固醇波动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 而另一项发表在营养领域顶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临床试验则显示: 对于胆固醇高反应的健康男性,即便平均每天都吃三个蛋,低密度/高密度胆固醇比例仍然是在安全的范围内的。 不过,我们并不建议吃很多鸡蛋。 原因说来也简单,健康的饮食方式是吃的杂一点,这样更容易获得更全面的营养。 在饮食均衡、脂肪占整体饮食的 25~30% 的基础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一个鸡蛋。 而且鸡蛋中的脂肪含量并不低,占全蛋的 10%~15% ,也就是一个 50 克的鸡蛋,少说也有 5 克脂肪。 帮大家算一算,如果一天吃一个鸡蛋,其他正常饮食,一天吃进去的脂肪就有这么多: 但你如果一直吃一直吃……而没有减少其他的脂肪来源: 8 个鸡蛋的脂肪含量高达 40 克,相当于 2 两猪五花的脂肪含量。如果你还特别喜欢吃炒鸡蛋(鸡蛋吸油率 15% ),那…… 一天吃进去的脂肪摄入就会爆表: 长 胖 预 警 最后还是要帮大家划下重点: 对于健康人群,建议每天都能吃 1 个全蛋; 偶尔吃 2~3 个全蛋没有大问题,隔天不吃或者控制整体饮食中的脂肪摄入就好; 血脂异常者、糖尿病患者等心脏病高危人群依然建议控制胆固醇摄入 300 毫克/天,鸡蛋每天不超过 1 个。
作为一名内科医生,血压计是我们最常使用的辅助工具之一。但实际上,我们对于血压计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在开始阅读本文前,我们还是先提出七个问题。 电子血压计与水银柱血压计,哪个更加准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为何推荐使用电子血压计? 常用电子血压计的测量血压的基本原理是啥? 常用电子血压计的种类有哪些? 上臂式和腕式电子血压计哪个更加准确? 电子血压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如何保证电子血压计的测量准确性? (一)电子血压计与水银柱血压计,哪个更加准确? 众所周知,血压的准确测量有赖于动脉导管法,但其使用受限,仅在心导管检查术中,作为检测手段使用。 临床常用的其他无创血压测量方法,包括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及听诊法(水银柱血压计)都只是尽可能获得接近真实血压的数据。所以从准确性而言,很多临床医生认为听诊法所获得的血压更为准确是错误的。 (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为何推荐使用电子血压计? 虽然听诊法血压测量在临床已应用一百多年,但由于汞的环境污染问题将会退出历史舞台(随之消失的将是水银柱体温计);实际上,相对水银柱血压计,示波法电子血压计除使用方便外,减少环境污染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① 减轻或消除尾数偏好: 因台式水银血压计尾数只能记录偶数值,而尾数偏好就是喜欢将血压读数习惯性记录为末位 0 或 5 mmHg。临床中,这种尾数偏好发生率并不低,并直接导致高血压的误诊或漏诊。使用具有自动传输功能的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可以减少和消除尾数偏好。 ② 多部位同步测量: 由于臂间血压差异、踝臂血压指数具有诊断外周血管病和预测预后的价值。临床上常常需要评价双臂和四肢血压差异。为此不同肢体的血压应当同步测定,以减少人为的误差,并排除不同时刻、不同精神状态血压波动所导致的差异。 ③ 诊室自助血压测量: 诊室自助血压测量是相对于人工诊室血压而言的。它是基于示波法电子血压计而改进的一种仪器,起初医生为患者安放好袖带,指导血压测定并测定一次血压。证实各种情况正常后离开,然后让患者独自在诊室内,在没有医务人员在场的情况下仪器再自动测量 3 次血压,并最终显示 3 次血压的平均值。诊室自助血压测量能减少白大衣高血压的发生和过度治疗。 ④具备夜间启动功能的示波法电子血压计: 在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加用一种辅助启动装置,使之具有记忆功能,达到类似动态血压计的功能。已有研究表明夜间血压相比日间血压更能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示波法电子血压计也可以运用于其他无创血压测量方法无法运用的地方(如深海、高空等)。 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对于那些柯式音不能准确鉴别的患者也十分有效。目前认为家庭血压测量有利于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并且国内外指南推荐使用示波法电子血压计测量家庭血压。 (三)常用电子血压计的测量血压的基本原理是啥? 早在 1876 年 Marey 就开始研究示波法血压测量方法血压,但直至 1976 年 Ramsey 才发明了利用示波法测定平均动脉压的仪器。随后在此基础上找到了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估算方法。随着估算方法的进一步细化,1991 年才有较为成型的示波法血压计。 与台式水银血压计通过识别柯氏音出现和消失来确定收缩压及舒张压不同。示波法电子血压计是放气或充气的过程中,感知脉搏波信息,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转换和计算得到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据。在放气的过程中,手臂动脉血流从完全阻断到逐渐恢复正常,肱动脉的脉冲信号从无到有,并且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这种脉冲信号的振幅很微弱,但可被血压计的压力传感器感知、放大,并依据袖带压力变化及脉搏振幅的变化,得出一条包络线(下图)。不同厂家有自己特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计算程序,收缩压与顶峰比例的范围在 45%~57%,而舒张压与顶峰比例的范围在 74%~82% 不等。 A:袖带中实际压力曲线图,图中细小的波动为脉搏波的压力波;B:经过处理的袖带压力与脉冲波幅的关系曲线;C:为包络线:依据包络线可以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顶峰的压力为平均动脉压,上升至顶峰 50% 处的袖带压力为收缩压,下降至顶峰压力 80% 处的袖带压力定为舒张压 (四)常用电子血压计的种类有哪些? 目前有「放气式」和「充气式」两种血压计,放气式是在袖带放气的过程中完成血压测定;而充气式是在袖带充气的过程中完成血压测定。 放气式示波法电子血压计是目前多数示波法电子血压计采用的方式。其血压测量过程和水银柱听诊法测量血压相似,仪器预先自动设置充气压力:成人为 160~180 mmHg;儿童为 120~160 mmHg;新生儿为 70~120 mmHg。 当初置压力不足以测量血压时,系统会自动识别并再次充气到更高压力。智能化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可以实现自动调节初始充气压力,一旦袖带达到满意的压力,排气阀开放,袖带压力下降。排气阀开放有阶段和连续开放两种形式。 充气式示波法电子血压计是在袖带充气过程中完成血压的测定,在对袖带充气的过程中,压力传感器感受的压力不断增大。此时可以从压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检测出脉搏冲。这种血压计测量血压的用时较短、功耗小、血管不受压迫,不需要设置预先充气压力。 (五)上臂式和腕式电子血压计哪个更加准确? 目前上臂式和腕式电子血压计多使用示波法原理。但是《中国血压测量指南》不推荐腕式电子血压计的临床应用,因其准确性不如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指动脉血压计虽然能连续检测每搏的血压,其原理为动脉容积钳制法,而非示波法的原理。总的来看,指动脉血压计不能用于高血压的诊断和检测,多用于科研之中。 (六)电子血压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测量前的准备、体位、坐姿、袖带规格等要求与台式水银血压计一样,但是,示波法电子血压计的血压测量具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应当引起注意。 ①袖带的放置: 示波法电子血压计的袖带同时兼顾阻断血管和信号感知功能。因此。合适的袖带和袖带的妥善安放就显得更为重要。不应该将袖带置于肘关节处。放于此处袖带不能完全贴实于上臂,而有较大空隙,同时肘部的运动可能导致血压测量的误差。另外袖带管道不能悬空,应稳当放置。 ②肢体活动: 测量时身体移动和肢体活动会严重影响血压读数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因为示波法电子血压计依赖的袖带压力变化非常弱小。任何干扰都会影响到信号的收集。除去手的主动运动外,被动运动如救护车震动、病床移动等也可能影响到血压读数的准确性。 ③信号强弱: 当脉搏细弱时示波法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准确性值得怀疑,如休克、低血容量及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另外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在新生儿的血压测量中遇到挑战,这需要有专门设计解决此类问题。 ④环境噪声: 环境噪声比如救护车移动信号有时会大于所需检测的生理脉冲信号,从而造成测量误差。所幸目前示波法电子血压计都有隔音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噪声的干扰。 ⑤心率变异性: 虽然现有的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在设计中都考虑到一定程度的心率变异性问题,但是较为严重的心率变异性能明显地影响到示波法电子血压计血压测值的准确性。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心房颤动。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示波法电子血压计不适用于心房颤动患者,因为心房颤动患者的脉搏波毫无规律,以窦性心律为基础而确定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计算方法不能适用于心房颤动。实际上台式水银血压计也不能准确地测定心房颤动患者的血压。笔者认为,心房颤动患者 3 次示波法电子血压计测量的血压读数的均值可以为临床作为参考。 ⑥对于糖尿病、肾衰竭、先兆子痫、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血管性能变化,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示波法电子血压计的准确性。为了进一步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基于大量患者的测量数据,优化系统程序,以获得更为可靠的计算方法。 ⑦一些质量差的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因其部件的质量和系统程序缺乏大宗数据的认证,准确性及稳定性也相对较差。当电池接近耗竭、电压低下的时候,血压测量可能不准确。有关电子血压计压力精确度的评估和校准,可以与台式水银血压计比对。如果压力相差的范围
总是感冒,经常生病?这是免疫力低下造成的!想要提高免疫力,在日常食谱中加入这9种:①酸奶:护肠道;②谷物:抗氧化;③大蒜:抗感染;④鱼贝类:抗病毒;⑤鸡汤:化痰;⑥茶:抗菌;⑦牛肉:补锌;⑧红薯:增强皮肤抵抗力;⑨蘑菇:抗感染。
总说多吃粗粮对身体好,有利于慢性病的控制。 的确,减少白米白面、油饼炸糕这类食物,增加粗粮类主食的比例,对降三高、减肥瘦身,都有好处。 吃得有滋味,也更健康更营养。 健康头条整理了下面这份优质主食榜单,分享给读者朋友们,可以照着表单买食材。 藜麦 藜麦是营养师们大力推崇的一种谷物,但对大多数人都比较陌生。 它在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等营养含量上的表现,确实挺有优势的,是很不错的粮食选择,但是它也并没有特殊的保健功效,没有很多宣传中那么的神奇。 藜麦产量非常低,价格较贵,考虑性价比,并不做特别推荐。 因为亲民又营养的主食,还有很多,请继续往下看。 第 10 名 玉米 非常容易买到,而且也不贵。甜糯的味道,更是不少人的心头好。 玉米唯有一点不足:缺少色氨酸和赖氨酸这两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但好在,很少有人天天只抱着玉米啃,日常饮食中的其他食物,能够填补这两种氨基酸的空白。 食用建议: 煮玉米、烤玉米、玉米沙拉、棒子面粥,都是不错的代替米饭的选择。可以偶尔用玉米当主食,不要长期、单一地吃。 第 9 名 红薯 / 紫薯 和白米饭、面条相比,膳食纤维要丰富的多,体积大、饱腹感强。而且价格又便宜,味道香甜,人人喜欢。那为什么只给第 9 名? 因为……好吃加便宜,非常容易吃多。 食用建议: 简单蒸熟、煮熟最好;烤的话,含糖量容易升高。和牛奶等搭配制作纯天然甜品,也非常不错。 吃多少合适?一餐吃一个拳头大小的红薯就差不多。 第 8名 土豆 土豆含糖量比红薯还要再低一些、不那么的甜。一些国家目前已经在提倡「土豆主食化」了。 食用建议: 蒸煮最佳,土豆泥、土豆饼也很好做,还可以自制微波土豆片当零食。 一餐的食用量,和红薯紫薯相似。如果菜肴中有土豆丝、土豆片,其它主食要减量。 第 7 名 山药 / 芋头 大部分人把山药、芋头当蔬菜吃。其实,它们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不低,完全可以用来替代主食。而且吃得很多,热量也不会很高,饱腹感很强。 食用建议: 如果用山药、芋头入菜,那同时吃的其它主食量,要刻意减少点。 脆山药适合炒菜,面山药更适合蒸着吃,或者煮汤煮粥。 第 6 名 豌豆 豌豆这样的蔬菜,也是适合当做主食吃的。 而豌豆的 B 族维生素含量非常的高,膳食纤维也高。 食用建议: 推荐搭配胡萝卜、玉米,还可以加点果仁。一餐吃一小碗的量是合适的。 第 5 名 绿豆 绿豆是富含淀粉的豆类,属于常说的杂豆。 钾、镁、纤维的含量,都不错的。 食用建议: 搭配大米(绿豆:大米 = 1:2)煮绿豆饭,或者减少大米熬绿豆粥,或者直接煮绿豆沙、绿豆汤。 烹煮前,要先浸泡够时间。 第 4 名 红豆 / 花豆 从经验来看,有人吃多了绿豆会不舒服。而相比起来,红豆、花芸豆等,吃起来会温和、舒服很多。 食用建议: 吃得舒服、吃得开心,最要紧。其它,就参考绿豆。 第 3 名 小米 小米养胃,有一定的道理。对于很多饮食无节制或容易暴饮暴食的朋友,小米是很温和的杂粮选择,不像杂豆有外面一层豆皮需要煮烂,喝下去,肠胃的负担比较小。 食用建议: 和大米一起煮「黄金二米饭」,或者熬小米粥。 第 2 名 紫米 / 糙米 糙米,外面那层的营养没有被磨掉,营养全部保存下来了。就是我们推崇的没有精加工的「全谷物」。 紫米的花青素很丰富,矿物质的含量,也比一般浅色的粮食要高。外皮相对坚韧,耐嚼,还可以把吃饭速度降下来呢。 食用建议: 烹煮前,一定要浸泡充分,不然就很硬。搭配着大米、红豆一起吃,味道最理想。 第 1 名 燕麦 按综合来看,燕麦算是常见粗粮中 B 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都比较丰富,又容易买到,价格又算亲民,口味又理想,吃起来又简单方便的主食选择了。 食用建议: 燕麦种类太多,一定要分清楚,不要错买了甜麦片、麦片谷物脆、麦片碎等,优选生燕麦片、燕麦米等。 可以把燕麦米提前浸泡后,和大米按 1:1 的比例混合,用电饭锅煮成燕麦饭。 早餐或零食,还可以试试,牛奶燕麦粥。燕麦浸泡几小时,加入煮沸的牛奶中,焖上 20 分钟左右,还按照个人口味喜好,可以加一勺枸杞、葡萄干、果仁碎一起吃。 饮食健康,身体才能健康。
颈椎病实在让人烦恼,头晕、视力模糊、脖子酸痛、耳鸣……有位长期从事电脑,患有颈椎病的博士发明了“一句话体操”,这个牛气的一句话,还真对他的颈椎病起了很大的作用。 治好颈椎病牛人第一句话 你拍一,我拍一,一直拍到七十七 就是右手拍左肩,左手拍右肩,能伸多远伸多远,一直拍到七十七次。这个动作,如果是年轻人,从后面拍更好。老人从前面拍也行,这样做,马上血液循环就好。 治好颈椎病牛人第二句话 深呼吸,下蹲起,10点10分去看戏 深呼吸,一种叫胸式呼吸,一种叫腹式呼吸。我们平时呼吸,每一次吸入呼出空气500毫升,一次深呼吸就有2500毫升~3000毫升。这个深呼吸,一次就有7~8次平时呼吸的量。 更重要的不仅是氧气多了7~8倍,而且横膈膜一下降,胃、肝、脾、肠等得到温和按摩,改善肠胃功能,什么胆结石全没有了,还能保护内脏。 下蹲起就是站起来再下蹲,蹲下去再站起来,要做够5~10次,渐渐做够15~20次。人在下蹲站起的时候,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是最好的锻炼。以后你突然一下站起来就没事了,头晕头疼脑袋发蒙也没有了。 为什么是10点10分? 双臂向身体两侧伸开,和地面平行,类似钟表9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然后双臂同时向10点10分的位置抬起,再回落9点15分的位置。重复这个动作,连续做20~30次。腰肌、背肌、胸肌、颈部肌肉都得到锻炼。 什么叫“去看戏”呢? 小时候在农村,墙很矮,隔壁在演戏,你想看戏的话就得把脚踮起来,伸长脖子。保持这个姿势几秒钟,之后再反复去做,这样做以后肩部、上肘、颈部、脚部肌肉都能得到锻炼。 听说这位有颈椎病的博士做了一个月,基本告别颈椎病,打电脑做事脖子都很舒服,不愧是“牛人一句话治好颈椎病”——朋友们,赶紧操练起来吧! 举头望月:人站立,双脚与肩膀同宽,双手放在背后,目光直视前方缓缓抬头,上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秒钟。 低头探海:双手叉腰,头尽力向前伸展,并慢慢向下,在最低处停留3~5秒钟。 转体望踵:头随身体最大限度地向左转或右转,看自己的脚后跟,双手随身体转动方向摆动。 回旋双肩:双手叉腰,双肩向前和向后转动。 以上这些动作平时有空也可以结合练,可以缓解颈椎病症。朋友们,为了你的颈椎的健康,赶快按照牛人的方法练一练吧!
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上升,有的疾病已经年轻化了。有的人生活上没有规律再加上上班压力大,晚上出去在撸个串喝个啤酒这样就会发胖,人胖了以后就懒不喜欢运动,随着疾病就找上了,就像高血压这个疾病现在已经年轻化,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一下高血压。 中国高血压流行情况 中国高血压患病情况不容乐观,患病率近30年来逐年增长,而且高血压在我国出现三“高”、三“低”和四个“最”。 (一)高血压的三“高” 患病率高;根据2010年统计我国高血压的患病人口已达2亿, 每年新增患者约600万。 致残率高;现有脑卒中患者600万,其中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每年有近200万人新发脑卒中。 死亡率高;并发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肾衰等而引起的死亡逐年上升。 (二)高血压的三“低” 知晓率低 治疗率低 控制率低 (三)高血压的四个“最” 历史最久:埃及木乃伊和5100前“冰人”已有动脉硬化征象; 流行最广:全球患者高达六亿; 隐蔽最深:半数以上无症状,隐匿发病,猝然发病; 危害最烈:患病、致残、致死均居首位。 (四)高血压的发病情况 随着年龄增高而发病率增高,女性在绝经前低于男性,绝经后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根据90~91年我国高血压普查结果,15岁以上成人发病率为11.26%,据2010年统计全国成人发病率为20 %,20年翻一翻,目前我国已有2亿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血压? 血压是血液被心脏输向全身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血液给动脉壁的压力; 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回弹时测出的血压;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或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查不出原因、以非特异性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征象。 继发性高血压:由肾脏病、肾上腺肿瘤等引起。 高血压定义 只要在三个不同时间测得的血压平均值 > 140/90 mmHg就可诊断高血压,如果医生测量血压后,发现您的高压高于140,而低压低于90,则会告诉您患的是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患者曾经患有高血压,而且正在吃药,那么即使医生测量的血压正常,这名患者也仍是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的危害在于对心、脑、肾(靶器官)损害,这些靶器官的损害程度一般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中度甚至轻度高血压也可能出现靶器官损害,与没有高血压相比高血压患者的心力衰竭危险增加6倍,中风危险增加4倍,舒张压每降低5mmHg终末期肾病的危险至少降低25%。 高血压的临床后果 视网膜出血、中风、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 得了高血压怎么办?该怎么做? 不要害怕!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避免很多并发症和死亡; 了解相关知识,坚持长期治疗; 高血压的高危因素 国际上公认高血压有三大高危因素 : 高盐膳食,肥胖,中度以上饮酒,这三种人很容易患高血压! 盐: 吃盐越多,血压越高,吃盐越多,高血压的患病率也越高。 肥胖:体重越重,血压越高,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可能性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腹型肥胖者更容易发生高血压。 饮酒:饮酒量越多,高压和低压也越高,尤其是高压的升高值更明显。 遗传:如果父母都患有高血压,那么他们的子女得高血压的可能性就增加一倍。 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非常大,高血压是动脉血管内的压力异常升高,动脉血管如同流水的管道,心脏如同水泵,管道内的压力异常升高,泵就要用更大的力量将水泵到管道内,久而久之,泵就会因劳累而损害。 高血压的症状和诊断 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有时有头晕、头痛、耳鸣、失眠、烦躁、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 症状与血压的高低未必一致,如长期的高血压不及时有效的降压,心脏就会因过度劳累而代偿性肥厚和扩大,进而出现功能衰竭这就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长期下去除心脏外,脑、肾的破坏也同时发生严重的病变,大部分高血压的患者死亡原因是中风、心衰和肾功能衰竭。 人体的血管遍布全身,血管内压力过高,脆弱硬化部分的管道就容易爆裂发生在脑血管,就是出血性脑卒中。如发生在,因肾脏是极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这种微细的管道在长期高压的影响下发生硬化、狭窄、功能损害从而使肾毛细血管网排除身体内毒物的功能受损体内有毒物质贮留于血内,即成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因此高血压对重要生命器官危害不容惑视,特别是心、脑、肾三个重要的生命器官是致命性打击和严重的并发症,对家庭和社会无论是财力还是精力都带来沉重的负担。但高血压损害是可以预防的,心、脑、肾的疾病是可以在发现高血压之初就应该进行干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高血压的分类和分级 高血压的诊断 以测血压为主,休息十分钟以上,安静、坐位、三次,取平均值,至少二次不同日血压,并且一定时期的观察证实血压持续升高者; 24小时动态血压; 其它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动脉狭窄、肾上腺肿瘤等疾病; 高血压的治疗 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意义 积极治疗高血压,能够减少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减少患者因这些疾病而导致的死亡,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快快乐乐, 正常工作,生活! 降压需要降多少 不同的人,降压目标不同 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年轻人或糖尿病及肾病患者的血压应降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人血压降至150毫米汞柱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高血压治疗的关键目标 长期治疗,有效地控制血压 预防(逆转)心、脑、肾靶器官损害 减低心血管疾病的总死亡率和病残率 何时治疗? 凡收缩压高于140mmHg或舒张压高于90mmHg的患者都应该治疗。 如何治疗? 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1、治疗目的及原则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治疗应该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 另一方面,高血压常常与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例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协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险,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 改善生活行为,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增加运动戒烟、限制饮酒。 血压控制标准个体化由于病因不同,高血压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临床用药分别对待,选择最合适药物和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降压治疗后尽管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血压升高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依然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2、降压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治疗方案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临床实际使用时,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状况、靶器官损害、并发症、合并症、降压疗效、不良反应等,都会影响降压药的选择。 高血压降压方法 1、每天吸入大量负离子 据学者观察,负氧离子有明显扩张血管的作用,可解除动脉血管痉挛,降低血压,增强心肌功能,并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负氧离子对于改善心脏功能和改善心肌营养也大有好处,有利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人的病情恢复。 临床实验表明:负离子尤其是小粒径负离子,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和心肌营养不良状况,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调整心率使血管反应和血流速度恢复正常,从而对缓解心绞痛,恢复正常血压有良好效果。 因为只有小粒径的负离子才更容易透过人体血脑屏障,对人体产生充分有效的疗养效果。 2、晨起叩耳梳头三次 中医认为耳朵的形状就像一个头下脚上的倒着的胎儿,它上面的穴位与全身五脏六腑的全部器官都有对应。 每天早晨起床后做三次:身体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叩在耳朵上,双手同时按压耳朵。 此外,经常用梳子,通过按摩头顶的“百会穴”,进而起到健脑提神、散风明目、防治头痛的作用。 3、保持平静的心情 有研究指出,当人处在暴怒、激动的情绪中时,人的血压会急升30毫米汞柱左右。焦虑、紧张、愤怒、惊吓、恐惧、压抑等情绪波动,以及长期高强度的劳动和过度的精神紧张,都是造成高血压的诱发因素。 因此平时没事做做深呼吸、每天写3样让你高兴的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会倾诉等等都能让你的血压平稳。 4、每天走6000步 大量过剩的脂肪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和血管的阻力,从而诱发高血压。有研究显示,体重每减少1公斤,血压就会下降1毫米汞柱。 少吃多动就是最好的减肥方法。每天利用早中晚不同的时间多出去走走,既能愉悦心情,又能保持血压的平稳。不要这个要长期坚持才行,谨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5、不超过5克盐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吃盐越多的地区高血压病人越多。所以,想要远离高血压,必须要控制盐分的摄取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摄入5克就已足够。 控制盐分的方法很简单,比如烹调时加少量的盐或者不加盐,还可以选择起锅时再加;充分利用醋、糖、苦瓜、辣椒等自然食材调剂口感;每个月“戒盐”一天另外警惕食物里的“隐形盐”等。 6、戒烟限酒 中国人劝酒经常说“感情深,一口闷”,殊不知,就在你喝下那一杯杯感情酒的同时,高血压也渐渐向你靠近了。 7、饮食上要注意 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加快心率,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激素,升高血压。美国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收缩压会增高10—25毫米汞柱。 多吃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虾皮、海带、红枣、核桃等,还可以扩张外周血管、利尿。 吃土豆、茄子补钾。钾可以防止高盐摄入引起的血压升高,也有助排出体内多余的钠。 土豆、茄子、莴笋、榛子、葵花子等都是高钾食物。 降压的目标 降压治疗的目标水平是140/90mmHg以下。 青年人和糖尿病人应降压130/80mmHg以下。 有高血压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服药。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前先评估有无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器官损害及其程度,经过非药物治疗,舒张压仍>90mmHg收缩压仍>140mmHg则需要物治疗。 药物降压的一般原则 平稳、逐渐降压,长期、持续治疗,合适足够的剂量,单药不行的情况下应联合用药,不可骤然停药或随便撤药。 怎样的降压药才算好 须降压效果好,降压平稳、副作用小,耐受性佳,以便长期服用有靶器官保护的可靠证据,对患者情绪及思维没有影响。 降压药的分类 利尿剂—双氢克尿噻、寿比山。 ?受体阻滞剂—倍他洛克、康忻等。 钙通道阻滞剂—络活喜、拜新同、安内真等。 血管紧张素转胺酶抑制剂—开搏通、蒙诺、贝那普利、雅施达等。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科素亚、安博维、代文等 a受体阻滞剂—派唑嗪、可乐定等。 复方制剂—海捷亚、安博诺、倍博特、珍菊降压片等。 常见问题 高血压不治疗,行吗? 答案:不行! 高血压是当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病。若不进行治疗,任其自然发展,则会明显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衰的风险. 研究证明,收缩压降低10mmHg,中风的危险性就可减少56%,冠心病危险性减少37% 没有症状需要治疗吗? 答案:需要! 血压的高度与并发症相关,而与患者自身症状不一定相关,即使没有症状,高血压对患者脏器的损害也是持续存在的,必须及时治疗,且要早期治疗。 可以随意选用降压药物吗? 答案:不可以! 用药应根据患者病情、血压严重程度、并发症、合并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高血压急症应选用快速降压药 控制血压选用长效且效果平稳的降压药 一种药物效果不满意需请教医生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 有并发症时应选用对相应靶器官有保护的药物 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就可停药吗? 答案:不可以! 目前尚无治愈高血压的方法。 所有降压药都只有在服药期间才有效。如果血压正常就停药,那么血压或早或晚将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 因此,降压药需长期服用。选择适合的药物,把血压控制在目标血压范围,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血压降得越快越好吗? 答案:不是。 高血压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缓慢过程,人体对此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故有些患者并没有不适的感觉)。所以除了高血压急症以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不能求之过急。如果超出了调节范围,重要脏器的血流量不能保证,反而会造成头晕心悸等不适。
总听医生和营养师说「饮食要清淡点」,可怎样吃才算清淡呢?是说要吃素吗? 你要是点了一大份「麻辣素香锅」,可算不上清淡饮食。 其实,饮食清淡的一大关键就在于「烹调」二字。 「烹」,要尽量做到少油,可以多选择蒸、煮、凉拌的做法,避免煎、炒、油炸。 「调」,是说调味要少糖、少盐,葱姜蒜辣椒等调料也尽量少一些。 饮食清淡的另一个关键在于食物搭配要均衡全面。 杂粮、薯类、蔬菜、水果、豆制品都兼顾上,而且吃到七分饱就差不多了。 与此同时,尽量挑一些好消化的食物吃,像油脂等消化起来就比较费劲儿,所以肥肉什么的要量力而行。 不过,瘦肉、鱼、蛋、奶等都是富含优质蛋白质的清淡食材,只要吃得适量,统统可以照吃不误。
如何通过饮食调理基因,延长大脑生命力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饮食,作为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通过饮食影响基因可谓简单方便。但不管理论上有多么简单,真实的生活实践却完全是另一番样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饮食行为中充满了各种错误的认知和偏执的尝试。 作者:普雷斯顿·艾斯特普 译:姜彤琳 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博士,师从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基因编辑先驱乔治·丘奇。 哈佛大学医学院“个人基因组计划”老年医学研究负责人。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健康清明的大脑。没有什么比身心长久协调健康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拥有一个健康的大脑更宝贵。 生命不仅是生理寿命的长短,也包括生命的质量和高度,而这取决于心智寿命(mindspan)。 作者将这个世界上反应机敏、态度积极、行为自主长寿老人称之为“心智长寿达人”,通过回顾对他们的研究来探寻了他们健康生活的秘密。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饮食。 全书分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背景知识介绍 有些人长寿是因为他们的家族中有优秀的长寿基因。研究发现APOE和APP就是影响人类心智寿命的两个最重要的基因,而阿尔茨海默病就是这两个基因和健康杀手铁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基因对人类寿命的影响只占30%左右,而不是我们的宿命。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基因,却可以通过环境因素改变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饮食就是影响人类寿命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第二部分揭示了饮食对基因、寿命和大脑的影响 通过饮食调理我们的基因,影响基因表达,就能让我们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和旺盛的大脑生命力。其中低含铁量、低血糖指数的精致碳水化合物(LIGIR),是有益于健康长寿的最佳碳水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构成人体必需元素,也是生命活动的基础;饱和脂肪酸好坏参半,而反式脂肪酸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与传统的“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理念相反,“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才是增强大脑生命力关键。此外富含神秘×因素的面包、红酒、醋乳酪和酸奶更是不可多得的健康食品。 第三部分介绍了世界各地心智长寿达人的食谱要点总结。 心智长寿达人的饮食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之一就是极力避免铁元素的摄入。 书中观点: 鉴于正常人的一生差不多要吃掉40吨食物,饮食对长寿的作用就可以明了了。 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能够将人们患上心脏病、中风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90%甚至更多。 认为人类无法延缓衰老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观点只会让我们合理化自己不健康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放任自流,不去寻求改变。 包括健康、疾病和心智寿命水平在内的性状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环境=性状 心智长寿达人饮食特点: 少吃红肉 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 吃饭时多喝茶、咖啡或红酒 大多数专家认为基因对长寿的影响占20~35%,而环境对健康长寿的影响占到65~80%。饮食是对寿命起到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之一。 铁,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大量摄入红肉增加铁的存积,低红肉摄入或全素食饮食有益于人们的心血管健康。铁是否会发挥积极作用取决于三个变量:性别、年龄和基因。 阿尔茨海默病的根源:APOE+APP+Fe 蔬菜对我们的身健康有益。所有蔬菜为人体提供能量最多的常量营养素就是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要看其对血糖指数影响的快慢、慢比快好。 面筋(麸质)的确会给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但仅限于非常小的一部分人群。日本及地中海地区的心智长寿达人同样会进食大量的小麦,含有大量铁元素的谷物反而进食很少。 全谷物不一定对身体有益。 不要选择添加铁的碳水化合物,选择血糖指数低的碳水化合物。 Ω6和Ω3摄入的平衡对人体至关重要,反式脂肪酸有百害无一利。 植物蛋白是心智长寿达的最爱。心智长寿达人摄入的蛋白质总量是心智寿命未得到充分发展者的2/3,食用动物蛋白是心智寿命未得到充分发展者的1/2。 你要确保自己的膳食蛋白要来自低铁食物。健康的饮食应该有10~15%膳食能源来自蛋白质,45~60%来自于 “好”的碳水化合物,25~40%来自于健康脂肪。 X因素是微生物代谢(发酵)的最终产物。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将食物消化分解掉并释放出能量。X因素不但局限于提供能量,即使少量的X因素也能使机体发生明显的生理变化,如降低血糖峰值出现等。 进食醋等发酵食物能够帮助人体控制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会为你带来“第二餐效应”(纤维能够延缓人体对淀粉和糖类的消化,以及一些我们下一次进食时的血糖吸收,这一特性被称为第二餐效应)。 酒精也是一种重要的X因素。地中海地区居民人均酒精摄入量居世界第一。其中法国又是第一中的第一,法国人人均每周饮酒1.25L(大约相当于每天一杯红酒),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他们的饮酒方式,尽管总体饮酒量偏高,但他们不狂饮,而是搭配餐食饮用。 精制碳水化合物被污名化了,这些精制碳水化合物是肠道微生物生产×因素的主要来源。
通过坚持健康平衡的饮食习惯、适量的有氧运动、服用适当的维生素补充剂及避开重金属就可以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 研究表明:一个健康平衡的饮食及运动习惯可以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一半以上。 1.避免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 乳制品、肉类、及某些油(椰子油和棕榈油—或在标签上标注部分氢化油)包含饱和脂肪,许多小吃、糕点及油炸食品含反式脂肪。 2.健康平衡饮食 蔬菜、豆类(豆子、豌豆及扁豆等),水果及全谷物都应该在你的食谱中。 3.爱不释口的坚果 一盎司(约30克)坚果或种子,只是一小把就能带来足量的维生素E。 4.优先补充维生素B12 服用强化食品或补充剂至少达到每日所需的量(成人每天2.4微克)。 5.明智地选择复合维生素 避免选择含铁和铜的复合维生素,除非你的医生直接告诉你补充铁。 6.做饭时要小心 避免使用铝制的炊具,它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可以使用不锈钢或铸铁的锅或平底锅。 7.坚持运动 每周至少坚持三次运动,每次40分钟,如健走、跑步或骑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