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肚,母乳喂养的宝宝,2到3天,甚至4到5天都不排大便,也没有严重呕吐腹胀等痛苦表现,排出的大便仍然是黄色软便,没有硬结,量也不是特别多,这种现象称为攒肚。 这是因为宝宝满月前后至3个月的这一段时间内,由于消化能力的提高,能对母乳充分地消化吸收,剩下的残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这种情况不用太多处理,超过3天没有大便,可以给宝宝做一些腹部的按摩,或者用干净的手指或棉签蘸少许润肤油,轻推宝宝肛门,可以刺激排便。超过5天没有大便,可以口服四磨汤口服液,或者用开塞露挤入肛门,促进排便。 便秘,不仅仅是大便次数减少,更重要的是大便硬结干燥,排出困难。有时粪便坚硬,擦伤了肠粘膜,还会在粪便外带血丝或黏液,造成肛裂,肛门疼痛,左下腹触诊,可以触及粪块。便秘需要及早去医院就医。
这是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高喜容教授亲笔记录的亲身经历,确实得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2016年6月份的一个周四门诊,接诊了两例黄疸患者让我这个新生儿科医生坐不住了,内心十分痛心和不安,觉得非常有必要和家长们分享: 之一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为39+2周的足月儿,男孩,出生体重3400克,出生时情况正常。生后第2 天出现黄疸,第3天应医生的要求住院,第4天家长强烈要求出院,第8天黄疸加重、反应差、发热再次到县人民医院住院,血清胆红素达800多mmol/l,给予换血、蓝光治疗黄疸消退,20多天出院后患者哭闹不易安慰、抖动、肌张力明显增高,有胆红素脑病表现。现在漫长的康复治疗中,有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之二换血未能成功而于入院当天死亡 为37周的足月男孩,出生体重2800克,第一胎,父母均已35岁,长沙市人。宝宝生后第2 天出现黄疸,生后第三天出院,生后第6天黄疸明显加深,第7天住院时经皮测胆36.1mg/dl,精神反应差、抽搐、呼吸抑制,血清胆红素680mmol/l, G-6-PD酶活性降低,换血未能成功而于入院当天死亡。 以上2例患者若能及时住院、给予有效蓝光治疗和相关检查,可能可以避免换血,更不会出现死亡和胆红素脑病而留下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新生儿黄疸最危险的时期为生后一周以内,因为生后7天内的足月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此时若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胆红素进入脑内引起胆红素脑病。 家长们若能认识到并做好以下两点就可以避免换血、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这也是新生儿黄疸给予治疗的核心价值所在: 1、大多宝宝在生后3天左右出院,如出院时有黄疸的宝宝,一定要在后生4、5、6天至少每天到医院测一次黄疸,达到需要光疗的水平及时住院。 2、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大多数黄疸给予有效的蓝光治疗即可。但光疗往往要住院且大多数新生儿科为无陪,妈妈有几分不舍且担心母乳胀退。此时家长必需认识到早期黄疸的危害,听从医生的安排。妈妈可以在家每2-3小时一次将母乳挤出,送到医院喂养宝宝或者冷藏冷冻宝宝出院后吃,这样可维持泌乳,以保证今后长期喂哺母乳。 高喜容教授简介 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一科主任,医学硕士,南华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本专业28年。湖南省卫生厅重点学科带头人,为卫生部确认的新生儿复苏项目的国家级师资。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早产儿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第六届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先天性畸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第六届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新生儿学组副组长;湖南省医学会第八届儿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第十三届和湖南省医师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新生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师杂志通讯编委,全国医师定期考核新生儿专业编辑委员会委员。承担厅级科研课题3项,省级课题1项,参与全国性的多中心研究(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综合救治研究)获科研经费20万元以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多篇,以非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参编儿科新生儿科专著7本。 专业特长 :早产儿各种危重症的救治,新生儿严重呼吸疾患和救治,新生儿严重畸形的围术期管理,尤其擅长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克以下)的救治 出诊时间 :每周四全天
新生儿黄疸是父母们碰到的常见现象,但它不一定是一个疾病(病理性黄疸);然而,就算它发展为一个疾病,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预后也是很好的。那么,治疗是不是一定要选择住院的方式呢?这个,我们现在了解一下,黄疸是什么?病理性黄疸又是什么? 黄疸是指胆红素代谢导致血胆红素升高,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等表现。病理性黄疸是指因各种病理因素导致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引起一系列病理表现的疾病。 如果你家宝宝皮肤和巩膜开始出现黄染,那么他的血清总胆红素大于85umol/l。 病理性黄疸,在足月儿总胆红素往往大于221umol/l,在早产儿往往大于257umol/l。而反过来,却并不一定成立。 在足月儿,黄疸超过2周还未消退,很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在早产儿,黄疸超过4周还未消退,很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也属于病理性黄疸;黄疸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也是病理性黄疸;黄疸之前消退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出现了,也是病理性黄疸;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umol/l,也是病理性黄疸(相对少见)。 而母乳性黄疸不属于病理性黄疸,但症状可能有点像病理性黄疸,甚至有些黄疸太高的需要住院治疗,但其发生几率低,母乳喂养儿中约1%。 黄疸是需要动态观察的,有时候一下子不好判断它是否为病理性。 现在说治疗。病理性黄疸有轻有重,但是首选光疗退黄。而一般父母喜欢用的药物退黄也不是起不到作用,而是明知道黄疸会进一步升高,在升高的过程中可能对脑神经造成损伤,还不赶紧住院做光疗退黄,这个选择有点不明智,而且药物退黄速度慢,副作用明显,如腹泻。如果黄疸不是太高,能保证每天来院复查黄疸指数,也是可以边使用药物,边观察的,但是你得有一定的医学常识。 有些父母害怕光疗造成视网膜损伤等等副作用,其实,眼罩,尿片对眼睛和生殖器的保护可以让这些担忧变得不那么重要,父母不要过分紧张。常用的药物是茵栀黄和双歧三联活菌片。 有些父母希望住院检查能检查出致病原因,住院常规检查可以大致帮你排除ABO血型不合引起溶血,G6PD酶缺乏引起溶血,巨细胞病毒感染,败血症,肝炎性黄疸,颅内出血引起黄疸,皮下血肿引起黄疸。可能有一些根本靠常规检查找不到原因。没关系,只要能顺利让黄疸消退,不是一定要深究病因的。 病理性黄疸的危害:最怕的就是胆红素脑病,它可以引起将来智力运动生长发育以及听力等等一些方面的问题,早产儿更为明显,且早产儿更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其次就是本身病因带来的问题,如溶血性贫血,休克,感染,败血症,颅内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呼吸暂停,生长发育停滞…… 相信我对黄疸的阐述,能够让你们更了解这个疾病,不至于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惊慌错乱了。 本文系唐妮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痱子也叫热疹,可见于宝宝各个年龄段,小婴儿更多见。热疹为边界清晰的小粒状红色皮疹,严重时皮疹内出现乳白色脓性液。与室温过高,穿盖太厚,空气不流通等,导致汗液不能很好排出有关。避免痱子的产生关键是提前预防。 值得提醒的是,很多新生儿容易出现痱子,因为家长们担心宝宝穿的太少而受凉感冒,其实宝宝皮肤汗腺及血液循环系统尚处在发育阶段,调节体温的能力远不及成人,更容易发生热痱和发热。 而预防痱子的最有效措施是控制好室内温度,勤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爽,穿着应以颈部或后背温暖作为适宜标准。如果宝宝已经出了痱子,而且不是很严重,赶紧降低室内温度,给宝宝洗澡换衣。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一些预防措施可供您参考: 洗浴要领 夏季常温天气每天可以温水洗澡1~2次,高温天气每天可以温水洗澡2~3次,可以每次只用清水洗。洗完澡后,只用给宝宝擦干身体,尽量不要用爽身粉或痱子粉,因为粉剂遇汗液湿后,会贴在宝宝皮肤上,不但起不到润滑作用,反而会损伤皮肤,甚至加速出疹部位皮肤糜烂,另外,有的宝宝也可能对爽身粉中的某些成分过敏。 衣着注意 要给宝宝穿着柔软宽松的棉质衣物,不要因为图凉快让他光着。因为光着身子虽然透气,但皮肤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长痱子。 饮食注意 多吃新鲜蔬果,既补充水分又补充维生素。(针对添加辅食的宝宝) 情绪管理 尽量减少宝宝哭闹,否则易出汗,出汗后要及时擦干或洗澡。 外用药物 控制好室内温度,勤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痱子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处理。如果痱子很痒,局部可以外涂炉甘石洗剂止痒。 特别提醒 要保持长痱子处清洁、干燥,若不小心被宝宝抓破出现脓点、糜烂,就需要看医生了。 本文摘选自《育儿正典》 完结于2011年 2014年修订
新生儿受母体血液中高浓度的泌乳素等激素的影响,出现乳腺增生致乳房肿大,男女新生儿均可出现,部分新生儿的乳房甚至还会分泌一些乳汁出来。宝爸宝妈遇到这种情况,不用太担心,切忌挤压,这样容易造成感染。这种情况一般2到4周就会自然消退。但是需要注意,如果局部出现皮肤发红,为安全起见,就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一下。
马牙俗称板牙。是新生儿牙龈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所致的上皮珠,他呈浅白黄色的丘状隆起,大小如芝麻或者绿豆。人们常认为这是新生儿不愿吃奶的原因,而用针挑破,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一旦细菌侵入引起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实际上这种上皮珠不需要治疗,会自行脱落。大部分新生儿的上腭中线附近,也会有黄白色的小颗粒状物,这是粘液腺分泌物积聚所致,也无需处理。
倒挂控水为何不可取? “倒挂控水”或许是希望通过倒挂的姿势将进入胃部及肺部的水控出,但实际上“控水”在溺水急救中没有任何帮助。 首先,进入肺部的水并不易控出,控出的大部分是胃内容物(包括胃内的水还有食物残渣),反而增加发生误吸的风险。 其次,如果溺水者已经呼吸心跳骤停,需要马上心肺复苏,任何多余的举措都只会贻误宝贵的救治时机。 那么,发生溺水事件,该如何急救? 正确的溺水急救 首先,发现溺水者,需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儿童、不会游泳者或者溺水同时存在触电可能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注意),尽量借助工具第一时间将溺水者营救上岸,同时请人拨打120急救电话。 接着,确认溺水者处于何种状态,根据相应状态进行急救。 如果溺水者意识清醒 先拍打和呼喊,观察溺水者是否有反应。 如果溺水者有反应(婴幼儿可能会哭泣、发声、活动、眨眼或应答),说明暂时没有生命危险,请帮他换掉湿衣服,做好身体保温,陪伴他等待120急救人员到来。 如果溺水者是婴幼儿及儿童,陪伴等待时注意安抚孩子的情绪,减少孩子心里的恐惧。 如果溺水者意识不清 1、如果溺水者没有反应,请检查其呼吸脉搏。首先让溺水者仰面平躺在结实的平面上,解开/脱掉多余的厚衣服,使其仰头抬颏(轻压额头提起下巴)开放气道,同时观察溺水者的胸腹部,有没有上下起伏的动作,观察的时间是5-10秒。 2、如果溺水者有呼吸有脉搏,我们就要为其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密切观察呼吸脉搏,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3、如果溺水者没有呼吸或者仅有喘息,脉搏微弱,要立即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若是通过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后脉搏心跳逐渐恢复,呼吸也逐渐改善,可以继续参考2。 4、如果溺水者没有呼吸或者仅有喘息,没有脉搏,立即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因为溺水的根本机制是缺氧,所以先进行人工呼吸5次,接着胸外按压30次,之后持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以2:30持续实施,直至溺水者的呼吸和脉搏恢复或120急救人员到来。 人工呼吸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仰头抬颏(轻压额头提起下巴)开放气道,保持溺水者气道开放同时,吸一口气,一手捏住溺水者鼻孔,用嘴盖住溺水者的嘴,给予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1秒),吹气过程中观察溺水者的胸廓是否有隆起。 胸外按压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务必让溺水者仰面平躺在结实的平面上,解开/脱掉多余的厚衣服,将一只手的手掌根放在乳头连线的中点,将另一只手的手掌根放在第一只手上,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速率(理想的频率是100-120次/分,频率太快按压幅度容易不足)垂直向下按压胸骨。 针对成人的按压幅度为5-6厘米(>6厘米按压过深容易造成损伤),针对婴儿(1岁以下)的按压幅度大约4厘米(胸部前后径的1/3),针对儿童(1-8岁)的按压幅度大约5厘米(胸部前后径的1/3),针对青少年(8-14岁)的按压幅度为5-6厘米。注意,胸部按压幅度通常只会过浅而不会过深,按压很少导致受伤,用力过度总比用力不足好,令其受伤也总比任其死亡好。 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到正常位置。 TIPS:因为溺水的根本机制是缺氧,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溺水者,先进行人工呼吸5次,接着胸外按压30次,之后持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以2:30持续实施。尽量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时间,实施人工呼吸时,胸外按压的中断时间不可以超过10秒。如果身边有其他人也会心肺复苏,请合作进行或者交替进行,以保证心肺复苏的效果。 婴儿(1岁以下)的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将婴儿放在一个高度适中的结实平面上,这会方便实施心肺复苏; 仰头抬颏(轻压额头提起下巴)开放气道时,头部切勿太过后仰,以免压迫颈部的柔软区域或颏部下方; 如果吹气过程中观察溺水婴儿的胸廓没有隆起,请将其头部恢复正常位置,重新仰头抬颏(轻压额头提起下巴)开放气道,注意头部不要过仰; 婴儿的人工呼吸,请用嘴整个盖住婴儿的鼻子和嘴; 婴儿的胸外按压,请将一只手的两根手指放在乳头连线中点下缘一横指处(并避开胸骨末端),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速率(理想的频率是100-120次/分,频率太快按压幅度容易不足)垂直向下按压胸骨,按压幅度大约为4厘米(胸部前后径的1/3),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到正常位置。 幼儿儿童(1岁以上但尚未到青春期的儿童)的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仰头抬颏(轻压额头提起下巴)开放气道时,头部切勿太过后仰,以免压迫颈部的柔软区域或颏部下方; 如果吹气过程中观察溺水幼儿儿童的胸廓没有隆起,请将其头部恢复正常位置,重新仰头抬颏(轻压额头提起下巴)开放气道,注意头部不要过仰; 幼儿儿童的胸外按压,请将一只手的手掌根放在乳头连线中点下缘一横指处(并避开胸骨末端,如果一只手按压幅度无法达到5cm,请将另一只手的手掌根放在第一只手上,采用双手按压),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速率(理想的频率是100-120次/分,频率太快按压幅度容易不足)垂直向下按压胸骨,按压幅度大约5厘米(胸部前后径的1/3),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到正常位置。 安全注意事项 需要提醒大家,溺水事件不仅仅发生在泳池等水源地边,也常会发生在家中。婴幼儿家居溺水屡屡发生,曾有新闻报道,幼儿跌入马桶溺亡,家长去接电话儿童溺亡在浴缸中……类似事件时刻提醒我们,一定要注意排查家居安全隐患。 居家时的注意: 注意家中用水安全,及时将洗手盆、洗衣盆、浴缸等盛水装置中的水放掉; 卫生间的门平时应该处于关闭状态; 马桶的盖子平时应该处于关闭状态; 家长要告知孩子马桶中水的危险性。 外出时的注意: 家长告知孩子不得在没有成人看护下私自下水游泳,不得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 游泳时注意水域安全,选择在安全的泳池,避免户外无安全防护措施的水域,并且家长与游泳中的孩子保持安全距离。 家长教导孩子基本的自我保护和自救办法,告诉孩子若发现危险,立即大声呼救,不提倡未成年人盲目涉险帮助他人,以免发生意外。 特别提醒孩子,喷泉水池是景观,千万不可越入嬉戏游玩。
我国是乙肝大国。临床工作中经常有孕妇及家属咨询患乙肝的产妇能不能哺乳。我综合现有的知识,尤其是相关指南,给予解答。希望能为广大乙肝患者解惑。 乙肝产妇未见有在乳汁中检出HBVDNA的报告,故其乳汁是否有传染性尚不能定论,只要母亲乳头不破溃出血,母乳喂养是可以的。但喂奶前母亲应用肥皂流水洗净双手,以减少接触传播的机会; 携带有乙肝病毒的妇女乳汁中曾发现有乙肝表面抗原的存在,但是乳汁中的乙肝病毒传染性不强,如果刚出生宝宝已经在出生12小时内联合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此后又按照0、1、6的方案注射乙肝疫苗,并且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抗体滴度在10国际单位以上时,那么携带乙肝病毒的妈妈是可以母乳的,此时乙肝母乳也不会传染给婴儿。 需要指出的是,肝炎产妇的唾液中有肝炎病毒存在,故产妇不可口对口给孩子喂食,并要注意消毒隔离。 另外,据《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建议:“即使无免疫预防,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新生儿感染率几乎相同。更多证据证明,即使孕妇HBsAg阳性,母乳喂养并不增加感染风险。因此,正规预防后,不管孕妇HBsAg阳性还是阴性,其新生儿都可以母乳喂养,无需检测乳汁中有无HBV-DNA。” 结论 乙肝大三阳妈妈想要喂奶,前提是:孩子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就可以母乳喂养。一个月后检查乙肝表面抗体,若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同时要继续完成乙肝0.1.6方案的疫苗接种,定期复查乙肝表面抗体,保证体内有足够滴度的保护性抗体。
炎热季节,常在前额及前胸等处,出现密集针头大小白色水泡样皮疹,周围皮肤无充血。因新生儿汗腺功能欠佳导致,无需特别处理,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即可。冬季,给宝宝包裹太多,也会出现。少数皮疹皮损后有感染倾向者,可以外涂少许百多邦抗感染。引自丁香园
新生儿硬膜下积液在颅脑B超常规检查或者颅脑CT检查时被偶然发现,它不一定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它的形成有几个可能:1)生理现象,蛛网膜颗粒发育不良,使脑脊液分泌与吸收不平衡,但随着生长发育,积液会逐渐吸收,减少,消失;2)化脓性脑膜炎,或者颅内出血,导致脑脊液流通障碍或者回收障碍;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致脑血管膜通透性增高,脑脊液流入硬膜下所致(早产儿多见)。 临床表现:一般没有明显的表现,有些前囟 变宽,头围增大,严重者,积液不吸收反倒越来越多者,势必会影响脑部的发育。 那么,它一定要治疗吗?首先,你得知道你家宝宝有没有高危因素和既往疾病,如早产,颅内出血病史,颅内感染病史,新生儿脑损伤病史。如果没有,积液又不多,可以选择动态观察,监测头围和前囟的变化,以及注意宝宝智力运动生长发育,定期复查颅脑B超或CT;如果有的话,除监测头围变化等等以外,建议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一方面可以营养脑部神经,一方面可以促进积液吸收;如果积液量越来越多,可能需要硬膜下穿刺放液等手术治疗。 本文由唐妮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