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自己的体质吗? 生活中,有人急脾气,有人慢性子;有人不耐寒,有人不耐热; 有人总是面色红润,有人怎么养都是脸色发暗…… 同样是感冒、流感,他好了我就一直还没好! 只能说:天下亿万苍生,每个人体质各有不同。 体质的论述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於2200年前《黄帝内经》就有提到体质的特征和分型 体质是怎么形成的除了先天因素也与后天的影响有关系。 影响体质的因素有哪些?体质辨识优缺点有哪些?中医诊断和治病的主要三种手段要了解证的概念!必须证、病、症三者比较! 如何辨识体质?如何改善体质?体质的变化决定健康的变化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裡…,下回跟大家分享中医提到的9种体质的特奌和如何养生调理增加免疫力,誏大家平平安安渡过这个特殊时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大气污染的加重,近年来肺结节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一部分人可在常规体检中心通过肺部CT检查发现肺结节,进而随访或是进一步治疗,重视的人多能及早杜绝其进一步发展成肺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肺部CT平扫检查应该说必不可少。 然而,在诊断为肺结节的人群中,部分为炎性结节,这部分患者可通过2周左右的消炎治疗后复查,了解结节消退情况;而部分患者则是实性、磨玻璃或是混合性结节。这部分患者需要根据结节的大小采取进一步处理方法。 首先,CT显示肺结节在1cm(10mm)以下的,周边光滑无分叶及毛刺的情况,暂可以3月内随访。而磨玻璃结节需要进一步请呼吸内科专家评估后确定随访、活检或治疗。在肺结节大于1cm的情况,则建议尽早治疗。 肺结节的治疗方式,目前可分为射频消融和胸腔镜微创治疗。射频消融的优点是创伤极小,治疗后可当天出院,但缺点为不能取活检或病理。而胸腔镜手术是可以取病理,进一步了解病变性质,判断良恶性,故可根据具体情况及自身需求,结合专家意见而选择治疗方式。 肺结节非常普遍,建议正常人每年均需检查肺部CT,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其止于结节,而非发展成肺癌。也是肺癌防治的重要方式之一,请大家务必重视。
近日,关于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话题频频冲上微博热搜!诸如:可以看出,幽门螺旋杆菌对健康的危害,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其中关于它的致癌性更是引起广泛关注。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的螺旋状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Hp从口腔进入人体后会特异性地定植于胃上皮细胞,且定植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或终身的感染,即长期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 7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无症状,15%~20%发生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10%发生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不良,1%~5%发生胃癌[]。咋一看,感染了Hp得胃癌的几率仅1%~5%,并不是很高。且从Hp感染者发展到胃癌需要15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似乎我们并不需要过于恐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国七成新发胃癌Hp阳性上月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了一项英国牛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国际癌症研究所针对中国Hp感染相关贲门癌和非贲门胃癌的风险及疾病负担的研究分析显示,2020年全球胃癌确诊数超过100万例,而我国就有47.8万例,约为全球确诊人数的一半。其中,Hp感染是胃癌最显著和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我国约34万新发胃癌与此相关。在研究中,非贲门胃癌患者中,Hp感染血清阳性率为94.4%,贲门胃癌中的阳性率为92.2%。整体来看,Hp感染可使非贲门胃癌发生风险升高6倍,贲门胃癌发生风险升高3倍[]。现在再看,是不是完全不能掉以轻心了!面对Hp感染,我们既不能过于恐慌,一旦感染就生怕自己患癌了,也不能掉以轻心,不管不顾,不能因为没有症状就不积极治疗!作为普通人该如何积极防治Hp感染呢?重视一些常见的症状由于大部分Hp感染者是无症状的,所以早期很难识别疾病。感染后可能出现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这时要积极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了慢性胃炎,主要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病程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引起胃黏膜损害,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检查自己是否存在感染目前检测Hp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1.侵入式检查——胃镜活检做胃镜的时候顺便对Hp进行检测,如果Hp阳性,还能加做一个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对后续药物治疗选择有帮助。2. 非侵入式检查碳13、碳14尿素呼气试验法 检查方式也很简单,吹口气就能完成。具有无痛苦、灵敏度高、检出率和符合率高的特性,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一种检测方法。抗体测定法 检查血液和尿液中是否有抗体。抗原测定法 检查粪便中是否有Hp抗原。了解传播方式,积极阻断传播我国多个中心的大规模自然人群中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Hp感染率高达59%,二人中就有一人感染。人是Hp的唯一传染源,家庭内传播是其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何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这么高?一是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自古推崇四世同堂,一家人聚在一桌吃饭,并没有用公筷的习惯,此外亲朋同事聚餐等多也“互不嫌弃”,唾液随着个人的筷子在饮食里传播,这就给Hp营造了一个广泛的传播链,一人感染,身边的人都遭殃。二是许多大人会为儿童咀嚼食物,然后喂给孩子,这样也容易导致儿童感染。三是Hp发现时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医学上尚未重视,导致对疾病的认知率低,治疗率低,规范治疗不足导致复发率高等。所以,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提高高危人群的筛查率,积极规范治疗,为了阻断疾病的传播,积极推广“分餐制”等,都可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养成好习惯,远离Hp1.注意手卫生:除了饭前便后要洗手,在准备食物前也应该洗手,且不能应付了事,正确洗手方式可参考疾控中心的示意图:2.食物要经过高温:Hp有个弱点,就是不耐热,水要烧开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牛奶要消毒才能饮用。3.少刺激胃: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烟,不喝酒饮食,营养均衡,细嚼慢咽。4.建议分餐:家里有感染患者应选择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5.禁止口对口喂食:一定要避免给孩子口对口喂食。一旦感染,立即根除;一人感染,全家治疗2015年日本京都的国际Hp专家的大会共识提出为“减少胃癌、慢性胃炎等疾病的可能,Hp一经查出,就应该根除。”这里的根除指的是“根除治疗”。目前,我国根治Hp的疗法推荐使用含铋剂的四联方案(PPI+铋剂+2种抗生素),疗程为10或14天。一定要注意,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必须要进行治疗,因为病菌不会自行消亡。具体是否需要根除Hp治疗,还是要根据病情特点,由消化科医生综合判断后决定。Hp感染的家庭成员一起进行治疗,有助于减少根除后得再次感染。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由于生活习惯相似、共用生活器具、密切接触等原因导致幽门螺杆菌在成员间传播,也容易导致接受治疗的成员治疗失败。所以一人感染,全家治疗,有利于切断病菌的传播,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提高治愈率[]。Hp的确危害不小,但也不是洪水猛兽,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它后积极预防和治疗吧!参考文献:[1] 胡奕,吕农华.幽门螺杆菌感染:认清危害,提高防控水平[J].胃肠病学,2020,25(5):257-261.[2] YangL,KartsonakiC,YaoP,etal.Therelativeandattributablerisksofcardiaandnon-cardiagastriccancerassociatedwith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inChina:acase-cohortstudy.LancetPublicHealth.2021;6(12):e888-e896.[3] 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等.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J].中华消化杂志,2021,41(4):221-233.转载自“李进医生团队”微信公众号
抗癌是一场持久战役,但免不了有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肿瘤患者陷入各种误区,而肿瘤营养的误区更是每一个癌症患者避无可避的。今天,小编带你看看《中国肿瘤患者膳食营养白皮书》对于肿瘤营养六大误区是作何解释的?一、“超级防癌食物”名单,可信吗?真相:可参考,不可迷信。“超级防癌食物”往往是这几类:①该食物含有被认为可降低肿瘤风险的某种营养成分,如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包括三文鱼、金枪鱼等;②蔬菜和水果富含的天然植物化合物,如葡萄(籽)、花椰菜、豆类等;③富含膳食纤维的全麦类食物。实际上,肿瘤的发生是由于基因、环境、食物、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健康均衡的饮食会降低某些肿瘤的发病风险,但不可迷信单一的“超级防癌食物”。此外,限制含糖饮料、减少高能食物(比如炸鸡)、减少食物分量、避免在外就餐、等饮食方式同样重要。二、营养好会“喂养肿瘤”吗?真相:不会。目前尚无证据显示营养会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但减少或停止营养支持,会使肿瘤细胞大肆掠夺正常组织细胞营养,进一步加快营养不良、组织器官受损、免疫功能下降,从而降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加快患者死亡。目前国际各权威指南均明确指出,不能因担心营养会喂养肿瘤而减少或停止合理的营养支持。三、不吃饭能饿死肿瘤细胞吗?真相:不能。有患者天真地认为,不吃饭肿瘤细胞就没有营养供给,就可以饿死肿瘤。按照这个观点,先饿死的不是肿瘤细胞,而是你自己,最终死亡原因也不是因为肿瘤本身,而是因为严重营养不良。正常组织细胞和肿瘤细胞都需要营养,饥饿时,正常细胞没有营养来源,肿瘤细胞逐渐消耗机体储备的营养,导致患者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恶液质。四、肿瘤患者能吃发物吗?真相:需要基于患者本身的营养状况和个体差异。“发物”是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常见的一个词,也是中医“忌口“的一个代名词。富含营养、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虾、牛肉、羊肉、鱼、鸡、鸡蛋、牛奶等,刺激性食物如葱、椒、姜、蒜等往往位列”发物“名单,其原因可能与食物蛋白质过敏、引起消化道症状(如肠激惹)、或与正在服用的其他中药产生相互作用有关。现代医学或西方医学强调的是食物中的能量和营养素,患者是否可以吃上述食物需基于患者本身营养状况和个体差异。需注意的是,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往往需要在膳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肉、蛋、奶等,从而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五、肿瘤患者能吃糖吗?真相:肿瘤患者应限制糖的摄入,尽量少吃精制糖。有研究发现,癌细胞最喜欢的“食物”就是糖,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为有氧糖酵解的方式,快速利用葡萄糖为自己供应能量,从而满足自身快速生长的需求。但肿瘤患者不至于“谈糖色变”。我们每天吃的大米、土豆、杂豆类等食物属于复杂碳水化合物,虽然里面含有大量的多糖,但都属于复合糖,吸收比较慢,血糖就不会升那么快,胰岛素分泌也比较少,癌细胞也不会快速吸收。最重要的是粮食中的糖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水果中虽含糖量高,但大部分都是果糖,对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很小,且水果中富含纤维、维他命C和抗氧化剂等物质,有助于预防癌症。不过水果中也含有葡萄糖、蔗糖等,所以也需适量。需注意的是,含大量精制糖(包括蜂蜜、原糖、红糖、高果糖玉米糖浆和糖蜜)的食物和饮料,会促进体重增加并导致肥胖,间接增加某些肥胖相关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康复人群的风险。这种简单糖极容易被人体摄入后很快吸收进入血液,使血糖升高,癌细胞会很快争夺摄取吸收。因此,专家建议癌症患者应限制糖的摄入,尽量少吃精制糖。六、轻断食可以降低化疗副反应吗?真相:受益不明确,风险难以把控,不推荐肿瘤患者自行尝试轻断食。轻断食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饮食,针对轻断食的科学研究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在一项针对小白鼠为期6个月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周期性禁食2-4天,会促使小白鼠体内的干细胞再生新的白细胞,增殖和重建了免疫系统。另外,研究还表示,癌症患者在化疗前禁食72小时,也可以减轻化疗的副作用,而这可能就和禁食促进干细胞再生有关。除此之外,发表在《细胞》子刊的一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轻断食,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以上研究均提示轻断食可以给肿瘤患者带来一定的益处。但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均没有制定出针对肿瘤患者的相应规范的轻断食流程。轻断食可能带来一定的益处,但同样也存在潜在的风险,例如:加重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延缓肿瘤患者伤口愈合速度,降低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等等。总体而言,目前针对轻断食的研究尚有争议,整体受益不确定,且风险难以把控。因此,不推荐肿瘤患者自行尝试轻断食。癌症的误区,是永远也讨论不完的话题,仅仅是关于吃,如何吃得对、吃得好,就是一门深厚的学问。谨记这些误区,少在肿瘤营养方面踩坑,可让抗癌之行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中国肿瘤患者膳食营养白皮书.转载自“李进医生团队”微信公众号
中国人历来讲究“食补”,也有“药食同源”的说法,认为食物和药物并无绝对的分别。从现代医学来看,这种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正确的——因为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是从动植物(食物)中提取的。在世界范围内也都有通过食物养生防病,甚至治病的传统,也自然有吃某种食物会加重某些疾病的说法了……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发物”。图片来源:pexels其实“发物”并非一个医学概念,而是一种相对传统的说法,指某些富含营养但又有刺激性、可以诱发某些疾病,或者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对某些特殊体质的人而言,某些“发物”的“食性”可能诱发旧疾或加重已发疾病,但对其他人群则没有这种风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种食物都不能武断的将其判定为“发物”,而是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作出判断。01猪牛羊肉是“发物”吗?从前面的描述我们能得知,猪牛羊肉自然也属于“发物”中的一员。传统医学认为猪牛羊肉属于可以“动风助火”类的食物,具有一定的“火热”食性,吃了之后容易“动风升阳”,诱发头痛眩晕等不适;还因为它们属于“肥甘厚腻”的食物,吃了后容易“内生湿热、痰湿”等。图片来源:pexels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猪牛羊肉属于高蛋白食物,长时间大量食用可能导致高脂血症、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等;而且对于人体本身蛋白来说,猪牛羊肉属于异体蛋白,本身就含有组织胺,组织胺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微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嗜酸粒细胞增高等,从而导致机体变态反应(过敏)。02肿瘤患者可以食用猪牛羊肉吗?1、猪牛羊肉不会诱发癌变癌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基因病,是人体抑癌基因与原癌基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或是抑癌基因失活,或是原癌基因过表达)导致的,这种平衡的打破是由“致癌因素”来实现的。哪些是“致癌因素”呢?目前已知的致癌因素主要有:射线、幽门螺旋杆菌、黄曲霉毒素、尼古丁、HPV等,还包括了一些家族遗传性的基因改变。图片来源:pexels猪牛羊肉并不含有这些已知的致癌因素,因此我们并没有证据证实它们能直接诱发细胞癌变。2、猪牛羊肉不会使肿瘤快速生长!很多人都听说过饿死肿瘤的“饥饿疗法”,认为患者吃的越好、越有营养,肿瘤长得越快,像猪牛羊肉这类高蛋白如果不吃,是不是就把肿瘤“饿死了”呢?真实的情况是,离开了行之有效的癌症治疗手段,就算肿瘤患者不吃不喝,肿瘤依然会越长越大、越长越多,而患者的体型却越来越瘦……真正的“饥饿疗法”是指在保证营养充足的情况下,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以减少肿瘤组织的能量来源[1]。此外,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物可以被称为一种“饥饿疗法”:它可以通过破坏或阻断肿瘤血管形成来阻止肿瘤获取营养,但这并不是通过减少营养摄入来实现的!猪牛羊肉作为人体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还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磷、铁等营养素,适量的补充可以帮助肿瘤患者提升肌肉含量、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对抗恶性疾病的慢性消耗过程。图片来源:pexels3、猪牛羊肉不会促进肿瘤复发转移!癌症的复发转移,大多数是由于原有癌细胞没有彻底被消灭导致的,还有一些就是与抗癌治疗有关(比如化疗药、放射线导致二次癌)、癌症本身生物学特征(如小细胞肺癌本身对放化疗极其敏感,但也特别容易复发转移)。并且也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证实猪牛羊肉会导致肿瘤复发或转移!03肿瘤患者该如何正确吃猪牛羊肉?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肿瘤患者的膳食营养,关键是平衡!而平衡的关键在于食物量的平衡、种类的多样化[2],即肿瘤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尽量选择健康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坚果类等,适量进食红肉(瘦肉中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包括铁元素,对贫血的患者十分友好)、精制碳水化合物等,限制一些加工食品、酒精及高糖高盐的摄入。研究认为,人体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大基本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膳食蛋白质、膳食脂肪),选择合适的营养素可以降低某些癌症的复发率、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3]。其中膳食蛋白质的主要推荐就包括了猪牛羊肉的瘦肉(红肉),推荐量为每周约为500g。图片来源:pexels美国医生研究所(AIM)总结了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素目标量,推荐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总能量的45%-65%,蛋白质摄入量为总能量的10%-35%[4]。同时,对猪牛羊肉的烹饪方法也作出建议,推荐选择健康的烹调方式,避免油炸、煎烤、腌制、生冷等烹调方法。总结起来就是,推荐吃健康烹饪方法做出的猪牛羊肉,但要以瘦肉为主,每周1斤左右,或占进食量的10%-35%左右。04真正要“忌口”的食物有哪些?1、含有明确致癌因素的食物《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1类致癌物清单(共120种)》中,对含有致癌物的食物进行了列举:与酒精相关的乙醛、含酒精饮料;吸烟、二手烟烟雾、无烟烟草;加工肉类;咸鱼咸菜、炭烤类食物、烟熏肉;腐烂变质的食物(富含黄曲霉毒素,如发霉的花生、玉米等);槟榔果等。2、治疗期间忌口食物手术治疗期间: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如果多吃高糖高盐类食物,可能导致伤口愈合变慢等;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可能导致术后消化道损伤。药物治疗期间:吃西柚类食物(其富含CYP3A4酶),会降低多种化疗、靶向药物疗效、增加毒副反应;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可能加重消化道反应,导致恶心呕吐等不适。图片来源:pexels3、根据癌种忌口食物乳腺癌:忌口富含雌激素类食物(特别是激素敏感性乳腺癌),如蜂王浆、大豆制品、燕窝、雪蛤等,可能导致乳腺癌复发或进展。消化道肿瘤:忌口高糖、不易消化的食物,高糖饮食可以导致胃肠功能下降,出现食欲不振等情况;食管癌、胃癌患者,进食应以好消化的软质食物为主,坚硬食物容易梗阻甚至损伤食道。4、根据合并基础病忌口食物主要是根据肿瘤患者合并的其他疾病,如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应该减少脂肪摄入,合并糖尿病要控制高糖饮食等等。5、适当忌口的食物高脂肪、高糖、高淀粉食物,主要包括薯条、糖果、苏打水、运动饮料等含糖饮料;蛋糕、饼干等烘焙食物;精白面粉制作的面包、披萨等。这些食物可以导致超重或肥胖,而超重或肥胖至少与13种肿瘤发病有关,还会增加肿瘤死亡、复发风险[5],尤其含糖饮料可能会直接促进肿瘤生长及恶化。综上所述,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平衡膳食、以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为主,食谱不宜过窄,忌口不宜过严才是王道。参考文献:[1]吴焱,凌轶群.肿瘤患者切忌过度忌口或盲目滋补[J],饮食营养.2023,01:47-48.[2]曹清明,王蔚婕,张琳,等.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践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解读,食品与机械.2022,38(6):22-29.[3]熊照玉,李素云,郭潇,等.成人恶性肿瘤患者膳食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学报.2022,29(15):54-58.[4]朱政,胡雁,邢唯杰,等.不同类型循证问题的构成[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1):1991-1994.[5]姜蔚.肥胖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154-158.转载自“李进医生团队”微信公众号
来源于: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文章来源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作者胖熊一般来说,当患者知道自己被确诊患有肿瘤后,其心理反应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时期:患者经历的四个时期休克-恐惧期第一休克-恐惧期:当突然得知自己患癌后,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反应强烈,可表现为眩晕、心慌、惊恐,有时会出现木僵状态。否认-怀疑期等患者从剧烈的情绪震荡中冷静下来以后,便开始怀疑诊断的正确性,并在潜意识中使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和紧张,期望得到否定癌症的诊断。愤怒-沮丧期当肿瘤确诊以后,患者会表现得易激动、愤怒、暴躁、爱发脾气,甚至出现攻击行为。生活习惯、饮食、睡眠受到破坏,同时患者又会表现出来沮丧、悲哀、抑郁等情绪,甚至感到绝望,可能出现自杀倾向或行为。接受-适应期患者最终不得不接受和适应患癌的事实,情绪逐渐平静,但多数患者难以恢复到病前的心理状态,常陷入长期的抑郁和痛苦之中。80%肿瘤患者心理痛苦,这些症状对照一下国内许多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中出现心理痛苦的人高达80%,其中重症抑郁占18%,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应激反应患者大概占33%~44%。心理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症状控制及疼痛控制等,甚至有可能导致患者表现为难以控制的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若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长期承受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将导致机体功能和免疫力下降,促使肿瘤的复发、恶化及转移等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所以能识别心理痛苦/情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还有研究表明,门诊25%~45%的恶性肿瘤患者有显著心理痛苦,只有不到10%的患者被转诊得到相应的帮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存在肿瘤患者心理问题识别不足,在识别上有一定的误区。比如患者的抑郁症状可能被错误的归因于肿瘤,这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如患者反复感觉躯体不适,但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病变可能造成的症状是不至于有患者感受到的那么强烈;再比如患者感到疼痛不适,认为需要吗啡针才能止痛,但疼痛控制的规律与药物作用的规律严重不符等;以及化疗或放疗等治疗措施可能导致某些躯体化症状,但治疗结束后患者仍有这些症状久不能恢复,这时我们需要考虑是否为抑郁的躯体化症状。肿瘤患者不妨来自查一下,有没有以下症状:一、生理症状:头疼、头晕、心慌、心悸、胃胀、胃疼、腹泻等躯体不适。特别是检查结果与以上症状不平行 时。二、情绪症状:急躁、易怒、不安、恐惧、开心不起来、做事提不起劲、自责、内疚、无用、无望、无助等。三、认知症状:犹豫不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等。四、人际关系症状:孤单、怨恨、唠叨、挑剔等。罹患肿瘤不管是确诊阶段还是治疗阶段或是康复阶段,患者都可能遭遇不同的心理问题,可对照文章介绍的表现自查,若出现心理痛苦或情绪问题,应前往心理科寻求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情绪的调节需要的时间较长,起效的时间较慢,治疗过程中要允许自己有情绪的波动,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肿瘤患者普遍有这几个心理误区误区1:癌症=绝症公众对癌症的认识仍然局限,很多人认为癌症就是绝症,谈癌色变,给心理造成极大负担,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其实癌症并非不治之症,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慢性、多阶段的过程。从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再形成危及人体健康的肿瘤,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现如今癌症被视为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和高血压、糖尿病的概念差不多。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误区2:癌症=拖累全家“一人患癌,全家受累。”在一些人眼中,如果自身或者家人不幸患癌,那么对于整个家庭都是拖累。除了昂贵的医药费用,还会让家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从而造成严重心理负担。其实,家庭不仅不是拖累,来自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反而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对抗肿瘤,肿瘤患者应积极转变思维和心态,主动接受和配合家人的关爱,这样才能活得更开心,活得更有尊严。误区3:癌症=运气不好or自身习惯不好很多人患癌后第一件事就是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是我患癌?是我运气不好?还是我自身习惯不好?”其实,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的,有先天基因与后天因素。不能单纯的归纳于运气或生活习惯问题。与其纠结、后悔于已发生的,还不如多考虑未来我能做什么?我可以怎么补救?努力让自己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放平心态过好当下的每个日子。缓解心理痛苦,从这八点做起01不要相信“癌症等于死亡”这种古老的说法,别忘了: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02尽可能将不良情绪渲泄出来。可以向家人、朋友、医护人员诉说,不要将不良情绪长时间的放在自己心里;尽可能的回归社会,而不是整天将自己关在家里在沉默中挣扎,要主动获得社会支持,如家庭、朋友、医生等等。无论是病友间或同事间的支持和理解都可能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并认识一些真正理解患者感受的人,也会起到相互支持的作用。03多接触大自然,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去大自然中活动,如公园、海边、丛林、草原。04要有意识多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如通过深呼吸放松、太极、瑜伽、冥想、养生气功、进行体育锻炼等,这些都是调节心理的良好方式,可有效控制恐惧和不安。05许多心理痛苦不是自己想摆脱就能摆脱掉的,尤其像睡眠问题、情绪问题,睡眠欠佳及负性情绪对健康的影响非常大。这时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许多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以及一些药物对改善您的各种情绪症状是非常有效的。06不要以为是自己造成了癌症而责怪自己,就算自己因为抽烟或其他行为增加了患癌症的风险,责备或是痛打自己一顿也无济于事。07用“过好每一天”的态度来应对癌症。努力让自己的内心永远活在当下,不要总去后悔昨天,或总去预期明天,只有将今天活好才是最真实最重要的,这样做避免患者产生过多不必要的焦虑,这种态度也会让患者更好地专注于眼前,且更好的利用每一天。08寻找一个和自己相互尊重、信任,并能接受自己问任何问题的医生。坚持在治疗过程中与他合作,问清楚治疗的副作用并为之做好准备。事先想一想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能让自己在真正遇到这些问题时更加从容。
来源:肿瘤资讯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由重组单克隆抗体通过合成接头与细胞毒性化学物质共价连接形成。它结合了高特异性靶向能力和强效杀伤作用的优势,实现了对癌细胞的精准高效清除,已成为抗癌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这种被称为“生物导弹”的新型抗癌药物,正在引领癌症靶向治疗的新时代。本文主要讨论ADC药物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开发使用抗癌ADC的过程中的挑战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ADC给药(主要通过静脉输注)后,三种主要形式可能存在于体循环中,即完整的ADC、裸抗体和游离的细胞毒性有效载荷。由于目标结合、消除和去共轭,这三种形式的比例会动态变化。 在ADC的典型药代动力学特征中,偶联ADC和裸抗体的浓度随着ADC的内化和抗体清除而继续降低。影响抗体清除的因素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新生儿Fc受体(FcRn)介导的再循环。通过与内吞的ADC高亲和力结合,FcRn将ADC输出到细胞外区室进行循环利用[1]。 因此,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包括偶联ADC和裸抗体在内的抗体通常具有更长的半衰期。游离的细胞毒有效载荷主要在肝脏代谢,通过肾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可能受药物相互作用和肝肾功能损害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患者间的高度差异,很难建立PK和PD模型来描述ADC的临床特征并协助设计新的ADC。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在批准的ADC中,最常见的严重副作用(3级或更高)是血液毒性,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贫血。血液毒性以及肝毒性和胃肠道反应可能与细胞毒性有效载荷过早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有关。此外,ADC的抗体部分诱导的免疫反应可能引起继发性损伤,导致肾毒性[2]。 ADC治疗期间潜在的肺毒性作用(如ILD)应引起注意,特别是在抗HER2ADC中。然而,ILD的详细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可能的原因之一可能与健康肺细胞中ADC的不良摄取和ADC释放的游离有效载荷有关。由于血流量最丰富且在肺中的停留时间最长,ADC的不良摄取和血液中的游离有效载荷最常发生在肺中以诱发ILD[3]。 因此,需要对下一代ADC进行相应的优化,以尽量减少副作用。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预防或给予支持治疗。肿瘤靶向和有效载荷释放 ADC的分子量较大,药物穿透肿瘤的效率有限,只有一小部分输入到患者的ADC可以到达肿瘤细胞,因此,设计ADC时需要考虑有效载荷的效力。 对于ADC药物,有效载荷的传递取决于通过抗原依赖性内吞作用或抗原非依赖性胞吞作用形成的ADC-抗原复合物的内化。内化后,ADC抗原复合物将被转运至内体或溶酶体以释放有效载荷。当有效载荷通过酸裂解接头连接时,对于那些需要特定蛋白酶的ADC,它很可能在早期内体释放,否则有效载荷的释放将发生在晚期内体或溶酶体中。 不管有效载荷释放途径如何,一些ADC具有“旁观者效应”,可以影响周围的癌细胞而不表达靶抗原。对于内化的ADC,其靶抗原表达异质性高,被认为是影响ADC肿瘤活性的重要因素。旁观者效应需要有效载荷穿过细胞膜,因此优选由可切割接头释放的非极性有效载荷,因为极性分子更有可能留在细胞中[4]。耐药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耐药性通常涉及药物靶点的逃逸突变。然而,ADC的耐药机制尚未得到充分表征。由于ADC的基本MOA,它们可能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肿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逃避ADC的活性,例如降低抗原表达水平、改变细胞内转运途径、对有效载荷的耐药性[5]。 已发现一些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在输出抗癌药物中很重要,并使肿瘤具有抗药性。ADC中使用的常见有效载荷,如MMAE、MMAF和加利车霉素,可以通过ABC转运蛋白输出到癌细胞外,这使得这些ADC显示出耐药性。新一代ADC的潜在解决方案 替换ADC三个组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影响ADC的有效性。针对同一抗原的不同抗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结合能力,对受体二聚化和抗原内化的作用也不同。 ADC内化和细胞内转运途径对ADC的细胞毒活性具有关键影响。与野生型蛋白相比,突变蛋白通常具有更高的泛素化水平,更容易被内化和降解[6]。如果使用ADC靶向突变蛋白,可能会带来显着的临床反应。靶向携带致癌突变蛋白(如某些EGFR突变体)的ADC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的肿瘤特异性,达到选择性TKI的水平。 双特异性抗体技术的进步为ADC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这些ADC设计可以改善抗体内化并提高肿瘤特异性。同样,可以开发使用两种不同的细胞毒剂作为有效载荷的双有效载荷ADC以降低耐药性。通过准确控制两种药物的比例,将两种协同有效载荷递送到癌细胞中,可以实现更有效的疗效[7]。并且随着两种不同机制的有效载荷的应用,耐药性的发生率将显着降低。 另一种ADC发展策略是摒弃传统的mAb结构,选择将有效载荷与分子量较小的多肽片段或单链可变区片段偶联。这些策略的主要目的是降低ADC的分子量,从而提高穿透效率和有效载荷向肿瘤组织的传递。目前此类ADC面临的技术挑战是它们可能会在血浆中快速清除。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一障碍,它在治疗难以接近的肿瘤方面具有潜力,包括血管神经支配不良的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传统上,为了将有效载荷输送到癌细胞中,ADC需要高内化能力的mAb。然而,由于抗原屏障,mAb通常难以扩散到实体瘤块中。因此,可以为ADC开发非内化抗体。它是基于有效载荷在肿瘤微环境中还原条件下直接释放到细胞外,然后扩散到癌细胞内部导致细胞死亡的原理[8]。 最后,在有效载荷选择方面仍有很多创新机会。目前,有效载荷的选择不再局限于标准的细胞毒药物,更多靶向药物、免疫药物正在探索中。例如,ABBV-155(mirzotamabclezutoclax)是一种靶向B7-H3的ADC,它采用新型BCL-XL抑制剂作为有效载荷促进细胞凋亡。目前正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对其进行评估[9]。 大量研究提供了对决定ADC最终行为的关键要素的见解。建立适当的方法来评估体外和体内ADC的每个组件是至关重要的。新抗原/抗体的鉴定和验证,具有最佳毒性的新有效载荷的开发,以及新接头的设计以平衡稳定性和有效载荷释放,似乎对下一代ADC至关重要。随着这些领域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不难想象未来的ADC将在癌症靶向治疗中展现出更多的惊喜。参考文献1. MahalingaiahPK,etal.Potentialmechanismsoftarget-independentuptakeandtoxicityofantibody-drugconjugates. Pharmacol.Ther. 2019;200:110–125. 2. MecklenburgL.Abriefintroductiontoantibody–drugconjugatesfortoxicologicpathologists. Toxicol.Pathol. 2018;46:746–752.3. SpiraA,etal.OA03.03Datopotamabderuxtecan(Dato-DXd;DS-1062),aTROP2ADC,inpatientswithadvancedNSCLC:updatedresultsofTROPION-PanTumor01phase1study. J.Thorac.Oncol. 2021;16:S106–S107.4. SinghAP,ShahDK.A“dual”cell-levelsystemsPK-PDmodeltocharacterizethebystandereffectofADC. J.Pharm.Sci. 2019;108:2465–2475. 5. LoganzoF,SungM,GerberH-P.Mechanismsofresistancetoantibody–drugconjugates. Mol.CancerTher. 2016;15:2825–2834. 6. LeeYT,TanYJ,OonCE.Moleculartargetedtherapy:treatingcancerwithspecificity. Eur.J.Pharmacol. 2018;834:188–196. 7. TangF,etal.One-potN-glycosylationremodelingofIgGwithnon-naturalsialylglycopeptidesenablesglycosite-specificanddual-payloadantibody–drugconjugates. Org.Biomol.Chem. 2016;14:9501–9518. 8. DalCorsoA,etal.Anon-internalizingantibody-drugconjugatebasedonananthracyclinepayloaddisplayspotenttherapeuticactivityinvivo. J.Control.Release. 2017;264:211–218. 9.TolcherAW,etal.Afirst-in-humanstudyofmirzotamabclezutoclaxasmonotherapyandincombinationwithtaxanetherapyinrelapsed/refractorysolidtumors:Doseescalationresults. J.Clin.Oncol. 2021;39:3015–3015.
胃癌的术后辅助治疗策略包括:早期胃癌患者,即便不化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因此不推荐术后进行辅助化疗。术后病理分期为T2N0M0的患者,含有高危因素包括低分化,淋巴管、血管、神经受侵,年龄小于50岁,术后行辅助化疗可能获得生存期延长。有腹膜转移风险的患者,术后或术中腹腔化疗、热灌注化疗也有较好的疗效,腹腔化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氟尿嘧啶、顺铂、紫杉醇。用药时间、剂量及如何联合全身化疗,要结合病情及患者体质情况而定。术前曾经接受过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在手术根治后,如原方案评估有疗效,仍可采用原方案进行辅助化疗,但要根据患者术后消化道重建等原因带来的身体状况改变来调整治疗方案和剂量。胃癌根治术后(D2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II期患者可采用替吉奥单药辅助治疗1年或XELOX方案8周期。
慢性疼痛的发生预示人体体质下降或其他部位可能出现健康危机。长期不同部位的慢性疼痛会使人出现睡眠紊乱、食欲缺乏、精神抑郁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院特需门诊对慢性疼痛的治疗一、体外冲击波疗法作用:缓解骨骼、肌肉疼痛适应症: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部触发点治疗;肩峰下疼痛综合征(肩钙化性肌腱炎、肩胛痛);高尔夫球肘(肱骨内上髁炎);腱鞘炎;腰背疼痛综合征;触发点治疗(梨状肌综合征);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髌骨尖综合征;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跟腱肌腱病;足底筋膜炎5次1个疗程,疗程及时间因人而异,超过80%的患者疼痛缓解。二、超声波物理疗法作用:改善微循环;缓解痉挛;瘢痕组织康复;缓和肌肉组织高张力适应症:软组织疼痛和关节性疼痛治疗方式:物理疗法结合冲击波治疗,点面结合,效果最佳。三、温热疗法作用:消肿、止痛、减轻炎症、促进骨形成、减轻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四、温热牵引疗法作用:可牵引脊柱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受压。五、按摩整脊作用: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或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减轻神经根受压六、针灸+拔罐疗法作用:可消肿止痛、缓解疲劳、疏通经络、缓解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慢性腹痛、增强免疫力等远离疼痛困扰 尊享快乐人生
胃癌的致死率在癌症中位列三甲,全球五年生存率仅10%。虽然中国胃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有20%,但较之日本胃癌80%的五年生存率可是有不小的差距。这个差距中的关键因素在于对胃癌的早期诊断。那日本是如何进行胃癌的筛查呢?对比指南,中国和日本的筛查有何区别呢?筛查人群有何区别?在最新版《日本胃癌筛查指南》中,推荐筛查的起始年龄为50岁,并未规定终止年龄。依据过去日本和韩国的相关研究,将筛查间隔设为2-3年。据报告,日本人口有1.27亿,而每年总共约完成1500万例胃镜检查。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11%的人去做了胃镜检查(包括但不局限于50岁以上人群)。平均每五年就相当于有50%的人至少做了一次胃镜检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将胃镜检查纳入到40岁以上国民的体检项目中。我国由于人口基数过大,现有的医疗条件并不能支持胃镜普查;如果全部普查完毕,大概要过六十年。所以现在国家提倡高危人群提前筛查。根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年龄≥40岁且符合以下5条中任一条者建议作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胃癌高发地区人群;(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5)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但实际上,我们自己包括身边的亲朋好友,有几个是在五年内做过一次胃镜的呢?即使是一些高危人群,有没有按照指南的推荐去进行筛查呢?筛查方法有何区别?其实具体的筛查方法大同小异,中日胃癌筛查指南种主要包括了下列筛查方法:上消化道造影、内镜筛查、血清学检查(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以及PG检测联合Hp抗体检测)。但是推荐等级和程序上却大有不同。《日本胃癌筛查指南》中提出了五种方案,并带有不同的推荐意见。实际上,根据2018年在JJCO上发表的日本胃癌筛查综述来看,目前日本基本舍弃了上消化道造影,而直接使用内镜作为主要筛查手段。而在我国,初步筛查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项目包括PG检测、Hp检测、血清胃泌素17检测以及结合年龄、性别因素进行危险评分。根据评分再进一步检查。而内镜因为依赖设备和内镜医师资源且费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痛苦性,尚未采用内镜进行大规模胃癌筛查。一般在危险评分为胃癌高/中危人群时才进一步进行内镜检查。与2014版共识相比,新版删除了上消化道造影的检查方法,否定了上消化道钡餐的价值,不再推荐于胃癌筛查。不难看出,内镜检查已成为主流。在胃癌的检查上,我国已用内镜检查代替了钡餐作为高危人群的进一步检查。而日本更是将内镜检查直接作为首选的筛选检查。胃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属侵入性检查、费用较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资源、人群接受度较低,目前仍难以用于我国胃癌的大规模普查。总结对比日本胃癌早期筛查,中国早期胃癌诊断率相对较低,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纳成两点:(1)人群对于胃镜检查的重要性的认识尚有不足,甚至可以说人群对于自身身体健康重要性的意识较弱,对胃镜的接受度较低。即便每年进行一些常规体检,鲜有将胃镜检查纳入其中。(2)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医疗资源分布较为不均,内镜检查费用较高,若进行大规模普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财力,目前尚不可行。但也应注意到,中国胃癌筛查指南也在不断取长补短。今年刚更新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修改危险评分、删除钡餐检查、强化内镜检查等项目,都较为符合目前的医疗水平和国情。相信中国也能逐步强化对胃癌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来源:催收水电费 肿瘤时间 201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