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骨头多久可以长好”这是骨折病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骨科医生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还真是很难用一句话来回答,因为医生眼中的长好往往和病人说的长好不一样。 医生的教科书上把骨折愈合分为三个期,血肿机化演进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什么?能不能说人话?好吧。 我们拿小明同学举个例子。出门没看黄历的小明同学踩到香蕉皮,啪一下摔了,到医院拍完片子,医生告诉他脚踝骨折了,小明看着自己逐渐肿成猪蹄的脚,想着自己刚接手的项目,对未来一脸茫然。 从小明同学受伤那一刻开始到接下来的2-3周,小明正式进入了骨折愈合的第一期: 一、胶水期,即血肿机化演进期(受伤即刻-伤后3周)。 这个期间上演了液体胶水向固体胶水的转变,所以统称“胶水期”。 在小明骨折的同时,骨头内和周围的血管破裂,大量的液体胶(血)水(液)喷涌而出,进入骨折处和周围软组织,这时伤处会迅速肿大,民间有“进气”或者“别住一股气”的说法,但这完全是错误的,其实和气体一点关系都没有,肿起来是你身体里的胶水--血液开始修复工作了。“胶水”里富含各种细胞因子、血小板、纤维蛋白,它们在6-8小时内迅速凝结成果冻样的血块,血块止住了出血。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及时的冰敷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出血量和出血区域,对疼痛和肿胀的减轻有很大的帮助。在接下来的2-3周内,后援部队(毛细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也纷纷赶到,它们各显神通将刚刚凝结的液体胶水慢慢改造成了固体胶水(血肿机化完成)。 这就是胶水期从液体胶水向固体胶水转变的过程,不过这时的胶水还不足以将骨头“粘住”,活动和负重都会造成骨折的错位而引起疼痛,甚至引起再次出血。所以这个期间为了防止骨折的移位,医生会采取2种固定措施: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就是医生亲手给你量身定做的石膏和各种现成的支具。内固定就是钢板螺钉等植入物。当然放置内固定就需要接受手术了。 在胶水期,小明需要一直带着石膏或者支具,脚也不能落地。小编,请给小明同学一副拐杖!他这次算工伤吧! 二、胶水骨化期,即原始骨痂形成期(6-12周),在这一期间,在以成骨细胞为首的修复大队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的努力下,把固体胶水变魔术一般的逐渐都变成了原始骨痂。 成骨细胞是一个工程师,他将血液里的钙等矿物质搬运安装到固体胶水(血肿)上,而血液里的钙主要来源于我们的食物,所以这一期的小明同学需要补充钙质,而最优质的钙就来自于我们的食物:奶制品、豆类和坚果等。这一期结束的时候,骨折周围的已经不再是胶水了哦,而是真正的骨头!敲上去砰砰有声。拍X片后骨科陈医生也会指着一团东西告诉你:骨头长的不错,你的骨折已经临床愈合,可以下来走路了。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要在愈合前加一个临床呢,陈医生你是不是有事瞒着我? 好吧,我先来解释一下原始骨痂为什么叫原始骨痂,因为他真的很原...始...。原始到凡是有固体胶水的地方它都会变成骨头,而不管这里的骨头是否有用。它虽然具有骨组织的硬度,但是还缺少真正的骨组织结构,强度也欠缺一点。 小明同学在这一期间可以根据复查的情况拆掉他的石膏,活动活动他已经僵硬的关节,因为骨折处不会因为关节的活动而移动了,当然,建议小明同学术后立刻找专业康复机构进行早期康复锻炼,来加快愈合,促进功能的恢复。但是由于骨折处还不能承受整个身体的重量,小明同学还需要继续使用拐杖。直到这一期结束时小明才可以把拐杖扔掉,让患肢完全负重。 这个胶水骨化期将持续1.5-3个月(根据部位不同,时间长短不同),加上胶水期的3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是民间所谓的“伤筋动骨一百天”。 然而骨科陈医生要告诉你,第二期结束时你得到的只是原始骨痂,只是临床愈合,骨折处还没有恢复原样哦。因为骨折还要经过骨痂改造塑形期才算真正愈合。这就是我没有告诉你的事。不过我不是故意瞒你,我怕我说了你会打我:什么?人家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就能长好,你却和我说要半年,你是不是欺负我读书少?好吧虽然是科普文章,我们还是要尊重科学不是么?我就再来说说这第三期: 三、结构调整期--骨痂改造塑形期,这一期将维持8-12周,有的甚至要持续1年。 在这一期间,由于肢体开始负重和活动,原始骨痂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在应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得到加强,应力轴线以外的骨痂逐渐被破骨细胞清除。 说简单点就是长对位置的骨痂华丽的蜕变成了真正的骨骼,而没有长对位置的骨痂被无情的淘汰了。 在骨科医生眼里直到走完这个结构调整期,骨折才算真正的愈合了。小明同学可以纵情的蹦跑跳跃了。如果做手术放了钢板的也要过了这期才可以取出钢板。 不过骨折的愈合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营养状况、骨折部位、是否有感染、是否抽烟。而且随着医学的发展,对骨折愈合机制研究更加深入,医生可以通过手术中应用特殊的手段或者内固定材料让骨折的愈合时间缩短,甚至神奇的跳过某些阶段直接愈合。 最后附上各部位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表,供参考学习。
脚踝扭伤不是病,痛起来却要人命!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脚踝扭伤的惨痛经验。扭伤要好得快,首先要做的是冰敷而非热敷,再搭配适度的脚踝运动,消除水肿瘀青,水肿一消扭伤自然恢复得快。 此外,由于韧带拉伤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完全恢复,若扭伤后没有适当保护患处,还去推拿按摩,万一出问题,恐怕会拉长复原时间。 韧带弹性不佳 快速大力拉扯易撕裂 如果将脚踝内翻外翻,各做一次,就会发现内翻比外翻要容易一些,这是因为脚踝外翻时,受到较大的韧带限制。而韧带是连接两块骨头的结缔组织,主要是用来稳定结构,不具任何收缩能力。 韧带是连接两块骨头之间的结缔组织,主要是用来稳定结构,不具任何收缩能力 换句话说,韧带就像是卡车上用来固定货物的绳索一样,因此韧带的弹性不佳,只要发生意外事故,如踩到别人的脚,或是下楼梯时不平衡跌倒,都会使脚踝受到快速且大力的拉扯,让韧带像是支撑不住重量的绳子一样,产生严重的撕裂伤。轻则单条韧带撕裂,导致脚踝外侧肿胀瘀青;重则多条韧带撕裂,脚踝内外侧与背侧都瘀青;再严重一点的,韧带全断或骨折,必须要手术。 在进行户外运动时,不可避免会发生运动损伤,踝关节扭伤在运动损伤中发生率最高,占所有运动损伤的40%以上,当发生这种状况时,我们该怎么处理? 请谨记 POLICE原则 崴脚之后如何康复训练? 经过了一段时间养伤,炎症是减轻了,但脚踝的灵活性、稳定性、力量难以通过养伤养好,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被动休息治疗结合主动康复训练才能最大限度恢复受损的功能。 Step1 锻炼踝关节的灵活性(伤后1周左右开始) 如果没有骨折等问题,受伤后48~72小时以后,就要开始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长时间休息不活动会导致脚踝关节粘连、肌肉萎缩、力量下降等一系列并发症。首先需要做的是放松小腿及踝关节附近紧张的肌肉,恢复关节灵活性。 转脚踝练习 初期小范围踝关节环绕练习。移动脚踝完成整个范围内的运动(上下,前后,绕环),整个过程中保证腿部不动,只移动脚踝,可以想象在写字,如图: 提踵练习 提踵能够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足尖写字练习 用脚拇指当做铅笔写字。移动踝和足,在地板上字母。小腿伸直,膝关节和踝关节不要伸直。这字母开始较小,随着踝关节功能的改善就会变得大了。 Step2 锻炼小腿肌肉软组织的力量 崴脚本身就跟脚踝力量不足有关,因此,恢复脚踝力量是康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脚踝力量练习需要做以下练习,但一定记住遵循“无痛原则”,只要感觉疼痛就立马停止。 勾脚尖练习 双脚做勾脚尖动作,尽可能勾脚至最大幅度,可重复30~50次,直至小腿前侧有酸胀感。 提踵离心练习 找一个台阶或者凳子,脚前掌踩在上面,做快起慢落的练习,要求提踵1~2秒,而还原落下6~8秒。找一个台阶或凳子的目的是让脚跟悬空,下落时可以让脚跟落至低于脚前掌的位置。 抗阻勾脚练习 以弹力带为阻力,远端固定(或握在手中),套在脚上,从伸直位尽量用力勾到屈曲位,稍作停顿,慢慢放开,反复做20次,休息30秒,共做4-6组,每天1-2次。 外翻练习 坐在床上或凳子上,用皮筋(脚踝训练带)套住两脚,患脚用力外翻,反复做15次,休息30秒,共做4-6 组,每天1-2 次; 内翻练习 姿势同抗阻足外翻,皮筋在远端固定,用力内翻,数量和要求同抗阻踝外翻。 Step3 平衡能力训练 当脚踝具有了一定力量,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平衡能力训练。平衡训练本质就是脚踝稳定性训练。需要注意的是,平衡训练本身具有一定危险性,一定是从低难度开始,循序渐进。 ?静态平衡1级难度:睁眼双手侧平举单脚站立,目标60秒; ?静态平衡2级难度:睁眼双手抱胸前单脚站立,目标45秒; ?静态平衡3级难度:闭眼双手抱胸前单脚站立,目标20秒。 站在平衡软踏上,腿伸直,挺胸抬头,重心尽量往上提,用一条腿的力量控制身体平衡,每次3-5分钟,休息30秒,共做2-3次每组,1-2组每天。如果力量尚不能保证安全,可以在身旁寻求他人或扶手保护。如果力量很好完成无困难,可以手持重物完成动作或在板\垫上0至45度半蹲起以增加难度。 训练要持之以恒,尽管很枯燥,甚至很痛苦,但坚持锻炼后所获得的结果收益会让你为既往的付出感动欣慰。 练习目标:走路稳定、轻快,才能停止。 预防脚踝扭伤四注意 对于脚踝曾扭伤过的人来说,预防再度扭伤非常重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和运动中,孙得海主任医师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四点,可大大减少踝关节扭伤的几率。 1. 合适的鞋子:鞋子介于人体脚板与地面之间,缓冲下肢对地面间的冲击力,提供下肢适当的稳定性与贴地性。在运动之时,适宜选择鞋底柔软的高帮鞋。 2. 良好的场地:良好场地的维护往往比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更重要。因此在运动前,要认真清除运动场地上的砖瓦、石块、沙砾,填平坑洼。 3. 脚踝的保护:运动前需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当踝关节充分活动开以后,再进行剧烈的活动;跑步、跳高、滑冰、打球等要讲究正确的姿势,不要用力过猛,防止脚掌内外翻,要使整个脚掌平着落地。 4. 加强功能锻炼:再多外在的保护,不如自己有能力控制预防脚踝扭伤的再发生。所以,平时要注重踝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如经常练习负重提重、提重蹲跳、上下坡跑步及踮着脚尖走路。这些练习可增强踝关节的力量,预防脚踝反复扭伤。 【注意事项】 在康复过程中,如果出现以下一些情况,需要及时来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1)急性扭伤后肿痛非常明显,且伴有大量皮肤瘀青,有明显压痛和活动受限; 2)休息制动后肿痛慢慢消退,但是走路活动多时会有疼痛,伴关节肿胀(在不平的地面或楼梯上活动更容易发生); 3)肿痛好转,但正常走路或者运动时常出现“打软腿”,并可能伴跌倒等不稳症状; 4)曾经有踝关节扭伤史,运动中再次扭伤,且容易有反复扭伤或者关节松动不稳病史: 5)继发出现整个足踝部发红发热伴疼痛,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或复杂性局域疼痛综合症(CRPS)。
生活中,很多人腰一疼就自己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了,或是去医院检查一拍片子有腰椎间盘突出就吓够呛,真是应了那句政绩不突出业绩不突出腰间盘突出,好像大家多多少少都在突出,仿佛腰椎间盘突出成了大家最常遇到的疾病,可是专家告诉你,没有那么多人随随便便突出,今天来一场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种种绯闻的“发布会”。 特大绯闻1: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 很多人到医院检查,拍片子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就很怕,以为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其实腰椎间盘突出(以下简称腰突)并不等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 腰椎间盘突出 ? 病理学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 腰突只是一个临床上的影像学诊断,是影像学上(CT、MRI等)有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的客观影像,只能说明您的腰椎间盘发生了变化,如果没有引起相对应的病态症状,就不能得出“有病”的结论。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突出的腰椎间盘压迫了神经根并导致患者产生了相应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麻木、无力等,严重者可出现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由于椎间盘的不断退变,人到了一定年龄后腰椎间盘都会多少有点突出,尤其老年人,三个人到医院拍片子就有两个人显示腰椎间盘有突出,如果这种突出没有引起腰腿疼症状的话,就不必给自己扣上腰突症的帽子!简单说就是,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并没有造成腰腿疼的表现,是不能算病症。 打比方就像抑郁和抑郁症,抑郁只是你一种情绪,是人喜怒哀乐的一种,虽然不是良好的状态但属于正常情况;而抑郁症就是一种病症,不仅抑郁心境低落,还伴随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如近事记忆力下降、乏力、食欲减退等等症状,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绯闻2:腰疼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腿疼就是骨关节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一定有腰疼,而腰疼更不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很多时候腰疼可能是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腰椎小关节突功能紊乱引起的,当然还可能是腰椎感染、腰椎结核、骨质疏松症等等疾病所致,而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要满足以下三个要素: ?影像学检查存在腰椎间盘突出; ?有受压神经根相应分布区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特定的神经根损害体征。 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与病情不一定平行,有时候需要多方面考虑。 而临床上,腰椎间盘突症患者可表现出多种症状,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症状当属腿痛。很多时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没有腰痛,倒是有臀和腿疼。这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造成腰椎管内的神经受压,而这些神经主要支配臀部和下肢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所以虽然病变在腰椎,而腿痛腿麻却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打个比方,突出的椎间盘就像一个导体,如果突出压到神经,就像给控制腿疼的开关通了电一样,打开了腿疼的开关。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最好发于下腰椎,而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参与构成支配下肢的坐骨神经,所以腰椎间盘突出会引起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表现为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打喷嚏和咳嗽等腹压骤然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也就是说,虽然它开关在腰上,但不控制腰的疼痛,所以很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能没有腰疼,反而表现为腿疼或是腿麻。 绯闻3:症状缓解不疼了就是痊愈了,突出的椎间盘就复位了 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疼痛可以得到明显缓解,就自认为痊愈了。其实椎间盘突出仍然存在,疼痛的缓解只是因为神经根压迫减轻和局部炎症水肿消退了。疼痛减轻不等于病症就轻,有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的程度与病情并不一致。有时患者疼痛轻了,下肢力量却降低了,腿麻比以前更厉害了,甚至出现大小便困难,这都表明可能病情反而加重了。 绯闻4:突出的大就严重,小就不严重 临床上经常碰到一些患者椎间盘突出非常大,却没有任何症状,反而有些患者很小的椎间盘突出却导致严重的疼痛。所以说并不是突出越大症状就一定越重,突出越小就症状越轻,主要是与它突出的位置,以及对神经根压迫程度等因素有关。 绯闻5:症状缓解就可以恢复剧烈运动了 在缓解期或已经缓解仅有轻微症状的病人,可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如果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不恰当的剧烈运动可能会造成症状复发。因为症状缓解以后并不代表腰椎间盘突出就痊愈了,突出的腰椎间盘就复位了。所以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护腰,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肆无忌惮地进行剧烈活动。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在急性发作期,宜禁止体育运动。在病症缓解初期,可以做一些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的体操,循序渐进的增加腰部活动度,一个原则就是减少腰椎间盘的负重,以免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 绯闻6:按摩推拿可以使突出的椎间盘复位 腰椎间盘突出并不像骨头错位,而类似于夹心饼干里面的馅被挤出来一样。通过保守治疗症状消失,并不是彻底治愈了,如果症状消失后,你还是采取不正确的姿势活动、久坐,不注意保护腰椎,那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很容易复发的。 实际上,腰椎间盘一旦突出就很难复位,只有少数膨隆型的椎间盘突出经卧床休息或牵引等保守治疗后可有部分回纳或复位,但并不是推拿的结果,推拿只能缓解疼痛症状。 绯闻7: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不能睡软床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中,常常建议患者睡硬板床,可是这里提到的硬板床并不是硬木板子床,许多患者对此都有或多或少的误解。硬板床是相对‘硬’而不是绝对‘硬’,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光板床。这经常给患者带来了困扰,导致很多人越睡腰越疼。 腰椎有正常的生理曲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要的床是一种软硬适度,能在各个角度维持腰椎生理曲度的床,硬板子不能配合人体脊椎的正常曲线,腰部得不到合适的支撑,这反倒会使脊柱变形不利于恢复。 虽然医学上的硬板床并没有准确的数据要求,但床垫的厚度一般在10cm以内确保躺下去的时候,床垫可以给腰部一定的支撑,起到维持或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曲度的作用,有利于减低腰椎间盘和椎间关节的压力,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绯闻8: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就一定要手术 很多人以为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就要做手术,其实决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不需要手术治疗。初发患者采取常规保守治疗后,通常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如果疼痛程度比较轻,不影响睡眠,一般保守治疗就可以。比如静卧修养,腰背部的肌肉锻炼,服用药物,理疗、牵引等,就能使症状缓解或完全消失。 但部分症状严重患者,因突出的髓核造成神经严重压迫,疼痛程度在中度或重度以上,严重影响睡眠,经过正规保守治疗2~3个月以上症状没有好转,并且出现神经损害的表现时,就建议手术解除神经压迫,否则受损的神经将出现不可恢复性功能障碍。 绯闻9:手术治疗就是把突出的椎间盘推回去 对于手术治疗的作用,并不是将腰椎间盘突出的部分“推回去”,由于腰椎间盘的纤维环自愈能力差,一旦破裂就难以恢复,故目前没有将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的方案,而是以摘除突出椎间盘,解除神经压迫,消除患者症状为首要目标。 绯闻10: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好不手术,手术就瘫了 很多人一听手术治疗就心存恐惧、盲目的拒绝手术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明显突出型、髓核脱出或游离型的患者,只有通过手术的方法才能缓解症状,保守治疗无效时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否则可能会遗留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对于那些病情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有不能坚持保守治疗的患者来说,手术也是一个行之有效又快速解决的办法。 随着目前医疗水平和技术的提高,脊柱外科手术的规范化,经过严格培训的脊柱外科医生均能顺利完成此类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本身并不可怕,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不可怕,但要是一直拖着,就会拖出很多的并发症来,这才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可怕的地方。找到权威、专业的骨科医院正确及早治疗很快就可以解除痛苦,避免产生更多更为严重的并发症。但不论选择哪种方式,日常保养和护理都是必不可少的。
1、生育影响孩子身高出生时为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身高小于正常新生儿,其中10%~15%的孩子,两岁后不能追赶到正常身高曲线;臀位产、难产、出生窒息、脑外伤等病史又合并生长缓慢;2、肥胖影响孩子身高3、药物影响孩子身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肢体矫形外科杨华清曾服用或长期服用增高、增强免疫、糖皮质激素或补肾益气的部分中药的孩子,合并性发育过快、生长突增过早等现象。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一些先天性甲低患儿在2岁前发病,如果不经治疗,会造成智力低下,但2岁后发病通常表现为生长障碍、便秘、贫血、活动少、食欲低下等症状。另外,还要警惕的一点是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副作用,也会阻碍发育,如利他林和其他刺激性药物在治疗ADHD的过程中,已经被发现对发育的影响。所以,如果需要服用某种特殊药物,一定要谨慎选择药方和药量。4、父母生育年龄影响孩子身高研究指出人的高矮由多方面因素决定。例如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以及孩子出生的先后顺序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从事的工作也影响孩子的身高,例如从事强脑力劳动的父母生育的孩子平均身高高于体力劳动者的后代;城市化进程也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高,例如城市中的孩子成熟期早,且体格上优于农村的孩子,营养环境改善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父母生育孩子时的年龄也会影响孩子的身高。5、熬夜会影响孩子的身高近几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证实:个子矮的少儿所分泌的生长素量远较正常儿少,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是由于夜间睡眠不足所致。由于孩子从儿童时期到青春前期,在睡眠时分泌旺盛,晚上9时至次日上午9时所分泌的生长素数量是白天12个小时的3倍,特别是在晚上9时入睡后的70分钟,可出现一个分泌高峰。有鉴于此,少儿不要熬夜。 6、孩子缺乏母爱影响身高一些专家研究发现,情绪障碍同样也能影响身高。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长在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得不到充分的母爱,那么他的身高常比同年龄儿童矮小,国外称这类矮小者为情感遮断性身材过矮症,也有的资料称之为“爱情遮断综合症”。情感遮断性身材过矮症的发生原因,主要是下丘脑、垂体系统机能受情绪抑制,进而引起垂体的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这样的孩子除身高较矮外,尚有智力发育较迟、多饮、多食、独语、多动、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异常行为。情感遮断性的小儿一般睡眠不踏实,缺乏安全感,有时在梦中喊醒、哭醒等,这些情况会影响到睡眠质量。而儿童的生长激素——荷尔蒙只有在深睡期和熟睡期才分泌旺盛,因此说,睡眠不安,易惊醒的孩子,这种生长激素的分泌就有可能受到很大的抑制,这也是孩子长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7、孩子早熟或过迟发育影响身高孩子性早熟,父母应早发现,及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专科治疗。时值暑假,瑞金医院青少年生长发育中心门诊病人的数量,达到了平时的3倍以上。中心主任王德芬教授称,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儿童发育年龄不断提早,如果骨龄太超前,会影响孩子最终身高,提醒家长关注。据悉,瑞金医院青少年生长发育中心门诊中性早熟病人占了大半。记者在中心采访时,有一位母亲带着9岁女儿就诊,母亲称女儿在8岁时,乳房开始发育,一年以后,女儿月经初潮,才到瑞金医院就诊。结果,医生发现这名女孩骨龄已有13岁。医生分析说,因就诊的时间拖延了一年,而骨龄在这一年时间里长了远远不止一岁,女孩再长高的幅度不会超过10厘米,因此,9岁的孩子现在是140厘米,最终身高超过150厘米的可能性不大。8、遗传具有影响身高的绝对权利虽然人类至今还不能明白遗传的秘密,但在身高这一点上,遗传具有“绝对权利”。孩子的家族遗传史是影响他成年身高要素中的NO.1。看一看父母的身高、体型,评估一下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大概就能够知道他成年后的身高了。9、饮食营养影响身高关键两个要素:健康和全面营养的重要性勿庸质疑,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得不到全面均衡的营养供给,换句话说,如果他的食物摄取不是健康的、全面的,那他就不会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困难,因为父母们们不可能像一个营养师那样为孩子制定标准的营养食谱,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为孩子提供的食物上,至少应该是健康的。通常暴露出的问题是,父母为了阻止孩子变成“胖墩儿”而限制他的食量(婴儿不管多胖,都不应该采用限制级食谱)。还有,过多的果汁或者碳酸饮料也会干扰孩子的食欲,从而减少他对营养元素的吸收。10、生理条件影响身高有些孩子出生时即伴有某种严重的生理疾病,假如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会阻碍生长发育。最常见的有:肠胃系统失调,如腹腔疾病;食物过敏;甲状腺问题;激素分泌缺乏;心脏、肾或肝脏疾病;或者某种染色体异常等。转载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杨华清好大夫网站
本文转自北京同仁医院张建中教授好大夫网站。“跖间神经瘤”这一病症最早于1876年由Thomas G.Morton所描述,故又称之为“Morton神经瘤”,属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范畴。此病病因复杂,可能与性别、穿鞋及行走习惯、慢性损伤以及神经退变等因素有关;其中跖骨间活动度的差异、前足负重异常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目前女性穿着较流行的鞋型多为前端较窄的高跟鞋,所以这可能是跖间神经瘤好发于女性的一个原因。前足的其他疾患,如弓形足、拇外翻等,会因为前足内侧第一跖趾序列的功能异常或丧失,引起足底负重区外移,使第二、三跖趾序列负重增加,而诱发跖间神经瘤。但跖间神经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趾总神经受到长期卡压等慢性机械刺激后的瘤样病理变化,主要是神经内和神经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多,外观形似瘤样。[临床表现]病人最常表现为前足跖侧疼痛,部分病人表现为足趾的疼痛。疼痛多为烧灼样,也可为刺痛、胀痛和压榨样疼痛。疼痛可向足趾放射,少数也可放射至足背及足近端。行走、穿窄小的鞋、高跟鞋可加重症状,而休息、脱去鞋或按摩局部可缓解症状。一般无夜间痛。部分病人自觉趾蹼间跖侧有肿物。部分病人可感足趾麻木。病程多经过缓慢,极少数也可急性发病。患足多无畸形、肿胀。病变局部跖骨头间有压痛,有时可向足趾放射。从足内、外侧向足中央挤压,如出现局部疼痛,有助于诊断。有时可见足跖侧小肿物,挤压趾蹼间隙肿物可引起疼痛。足趾感觉一般是正常的,少数病人可有感觉减退。X线平片对诊断帮助很小,其主要作用在于鉴别由于骨、关节病变所引起的前足痛。超声波检查对趾间神经瘤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趾间神经瘤诊断中的作用与超声波检查相似。影像学发现必须和临床表现相结合才能作出诊断。可用麻药局部封闭帮助诊断,但注射要准确,麻药不要太多以免阻滞周围病变组织,影响判断。在诊断时,还应和下列疾病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跗管综合征,外周神经炎,跖趾关节滑膜炎以及类风湿、痛风、创伤等造成的跖趾关节病变,跖骨头坏死以及临近的滑膜囊肿、脂肪瘤、腱鞘囊肿等。[病因和病理]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50~60岁之间,多为单侧发病,最常见于第3趾蹼间隙,其次为第2趾蹼间隙,1、4趾蹼间隙罕见。跖间神经瘤的确切原因还不太清楚。一般认为是跖间横韧带下的趾神经受到嵌压所致。趾间神经瘤为什么常见于第3趾蹼间隙?有人认为是由于第3趾总神经是由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共同发出分枝组成,较其它趾总神经粗大,更易受到损伤。另外,1、2、3跖骨相对固定,而4、5跖骨活动度较大,3、4跖骨头间相对活动,易损伤其间的趾总神经。但有人解剖尸体只发现有27%的标本第3趾总神经是由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共同组成。另外,第2趾总神经神经瘤也不十分少见,这些都难以解释这一问题。对女性多发趾间神经瘤的解释是女性一般爱穿高跟鞋,这样前足的应力负荷增加,同时足跖趾关节更为背伸,被拉紧趾神经较易受到损伤。少数病人也可由于从高处落下或突然长距离行走损伤而致。趾总神经周围的滑膜囊肿、腱鞘囊肿、脂肪瘤等肿物,如压迫、刺激神经后也可引起趾间神经瘤。[非手术治疗]首先让患者换穿宽松、低跟的鞋,于患处近侧加用跖骨垫,症状缓解不满意者可行局部封闭注射(利多卡因和类固醇激素)。经过3-6个月的保守治疗,大多数患者症状可以消除。为了避免出现由激素引起的局部并发症,不应连续或多次注射,也不应同时多点注射。[手术治疗]对于经非手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的趾间神经瘤患者,应采用手术方法以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持久解除。对于显著变形的神经应使用经典的手术方式,即趾总神经切除术。但由于切断了神经,可形成残端神经瘤,受到刺激仍会引起疼痛。这可能是此术式仍有15-20%的不满意率的一个原因。对于病史短,神经增粗不明显的病人可使用神经松解术。术中切断跖间横韧带,松解趾总神经周围的纤维粘连组织。由于术中不切断神经,避免了残端神经瘤形成所引起的症状。在治疗趾间神经瘤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前足的其他疾患,如弓形足、拇外翻等,必要时可同时手术。本文转自北京同仁医院张建中教授好大夫网站。
平时膝关节炎的康复锻炼,患者可以进行正确、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游泳、骑脚踏车,但要避免长时间做同一动作或使关节固定于同一姿势。膝关节炎的康复锻炼可选择以下方法:1.股四头肌力量训练:仰卧位,将膝关节伸直,绷紧大腿前面的肌肉做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这种膝关节炎的康复锻炼方法,每次收缩尽量用力并坚持长时间,重复数次以大腿肌肉感觉有酸胀为宜。2.靠墙半蹲练习:膝关节炎的康复锻炼可靠墙站立,膝、髋关节弯曲不小于90度,作半蹲状,坚持10秒钟后站起,休息片刻再下蹲,每10-20次为1组。3.不负重下肢关节主动屈伸:仰卧,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下肢屈膝屈髋,使大腿尽量靠近胸部,然后交替练习另一侧下肢,这也是膝关节炎的康复锻炼方法。4.直抬腿练习:仰卧位,伸直下肢并抬离床约30度,坚持10秒钟后缓慢放下,休息片刻再重复训练,每10-20次为1组,训练至肌肉有酸胀感为止。另外,膝关节炎的康复锻炼可在踝部绑缚适量的沙袋进行练习,并随力量增强逐渐增加沙袋的重量。
注意:任何术后康复计划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一、术前阶段1、膝关节屈伸训练;2、肌力训练:学会踝泵、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方法;3、助行器辅助下步行训练。二、术后第一阶段:急性期(第1-5天)1、目标:消肿止痛、尽可能屈伸膝关节;主动屈膝≥80°(坐位),伸直≤10°(仰卧位)2、措施:(1)CPM训练:屈膝开始达到60°,逐渐增加,4-6小时/天;(2)保持膝关节被动伸直位,每天4-6次,每次15-30分钟;(3)抬高患肢;训练之后冷敷(贯穿整个康复治疗阶段);(4)力量训练:股四头肌、臀肌、腘绳肌、踝关节周围肌肉(踝泵)等长收缩,直腿抬高等;(5)ROM训练:被动、主动辅助、主动运动;屈膝、伸直训练;(6)助行器辅助下疼痛可忍受范围内部分负重训练;(7)ADL训练。三、术后第二阶段(第2-8周)1、目标:消肿止痛、尽可能恢复膝关节活动的:主动辅助屈膝≥105°,主动辅助伸膝=0°,改善下肢肌力,恢复正常步态;增强独立从事各种活动的能力。2、注意事项:存在步态倾斜则避免无辅助行走;患肢足够肌力或良好控制时方可行上下楼梯时双腿交替训练。3、措施:(1)髌骨松动术:改善髌骨活动度;(2)继续ROM训练:ROM,腓肠肌牵伸训练改善伸膝功能;(3)继续肌力训练:继续肌力增强训练;多角度直腿抬高训练;渐行闭链微蹲等训练;伸直滞缺者:闭链终末伸膝训练;(4)继续抬高患者、冷敷等消肿治疗;(5)ROM>110°时,塌车训练(正向、反向);(6)股四头肌肌力改善,膝关节ROM超过83°,上下台阶训练;(7)平衡/本体感觉训练;(8)单腿负重、重心转移训练。三、术后第三阶段(第9周-16周)1、目标:最大限度恢复ROM,膝关节屈曲达到117°2、措施:(1)继续髌骨松动术;(2)股四头肌强化训练:逐渐增加上下台阶高度;蹲马步,贴墙蹲起训练;单腿离心蹬腿训练;(3)ROM训练:股四头肌、腘绳肌牵伸训练;(4)塌车训练(身体前倾逆行塌车训练);(5)平衡/本体感觉训练;(6)步行及上下台阶训练;(7)根据残存障碍,制定侧重改善残存障碍的训练:终末屈膝/伸膝、股四头肌弱、平衡能力差等。转载自刘晓磊个人网站
患儿,男,7岁,因外伤致右小腿短缩12厘米!!行走障碍。行右小腿截骨、Ilizarov外固定器固定,术后缓慢行肢体延长。经过三个月延长完毕,双下肢长度等长。加强康复锻炼。四个月后新生骨矿化,拆除外固定器。
“髋关节重建术”适应症:股骨头坏死、股骨头缺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等髋关节疾病。髋关节重建术,运用微创骨外固定技术,重建骨盆支撑结构,恢复关节功能,达到自然重建,彻底治疗的效果,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革命性突破,替代了人工关节置换等常规治疗方式。我院率先在国内运用该项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股骨头缺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等髋关节疾病。达到了彻底治疗的临床效果。髋关节重建术技术优势手术创伤小,风险小,无需输血,无异体物植入。治疗彻底,关节自然重建而成,不存在复发问题。关节功能完全恢复,不存在活动受限的情况。术后7-10天即可下地,术后3周患者即可选择院外治疗。重建后关节使用时间越长匹配度越好。广泛适用于16-60岁患者。
杨华清博士骨再生、骨延长QQ群正式建立了,希望能给肢体不等长、肢体不等长并伴有足畸形、骨不连、增高的朋友建立咨询、交流沟通的平台,希望有这方面问题需要咨询的朋友可以加入进来,针对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会集中做答,节省大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