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的治疗主要靠手术,手术的关键要熟知解剖。从我从事的胸外科角度来看,诊断主要工具是胸部CT,治疗主要靠手术。因此如何从CT的视角转到实体解剖,显得很重要,需要有很强的立体思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修期间,在肺结节的解剖定位方面有些收获,浅显总结如下:胸腔镜手术中,在进入胸腔后,不要牵拉肺组织,在保持大致自然解剖状况下,首先要找到明显解剖点,电钩进行点烧定位标记,然后根据点烧定位处找到肺结节大致位置,同样用电钩进行点烧标记。其中明显解剖点为:右侧的,奇静脉弓、下肺静脉根部、可以计数的肋骨、肺门、横裂与斜裂交界处(三交界点)、前楞、后楞等;左侧的,主动脉弓、下肺静脉根部、肺门、肋骨、斜裂最高点及最低点、前后楞等。位置有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如血管、肋骨、肺门为相对位置;三交界、斜裂最低点及最高点、前后楞为绝对位置。其中这种定位是大概率定位,有一定误差,因此配合术中对肺结节的触诊,这样的话,肺结节不难解剖定位寻找到。肺结节的解剖定位,避免了术前CT下穿刺定位,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风险,笔者遇到过胸膜反应导致休克的病例及大出血的病例,同时也减少了经济支出,这种方法值得推荐。下面结合图片进行说明。手术前,通过CT找到几个关键点,并测量肺结节与几个点的距离和了解它们的关系。找到几个关键点,结合CT找到结节所在的平面(既把结节的高度大致确定)通过结节与前后楞距离的比例确定结节前后位置。配合对肺的触诊来证明定位的准确与否。
身边的“多汗症”越来越多 什么是多汗症呢?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称为疾病呢?多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 对于学生和从事文字工作者,握笔写字时右手总是汗渍渍,手下面总得垫一张纸,否则纸张会不堪入目,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很多人曾到医院皮肤科、神经内科就诊,局部应用止汗药、电离子渗透疗法、口服抗胆碱能受体阻滞剂、肉毒杆菌毒素A阻滞疗法等都应用过,效果总是不满意、不理想。 很多人在疾病的边缘徘徊,经多处治疗,对这一疾病有了更一步的认识,了解到手术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常需手术治疗的手汗症多为局部原发性多汗症,其中中重度以上的建议手术治疗。分度标准为 轻度:手掌潮湿;中度:手掌出汗时湿透一只手帕;重度:手掌出汗时呈滴珠状。手术方式为“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目前可采用胸腔镜微创治疗,手术时间不足半小时,术后第1天就可出院。 多汗症离我很近,离你远吗?你有汗手的烦恼吗?这种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我是胸外科医生,我为多汗症代言。
常言道:“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所以说大枣深受人们喜爱。享受美食的同时,枣也给我们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因为枣核两端大多尖锐,一旦被卡,非常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感染等,使患者不但深受痛苦,而且还要付出经济代价。 近期,我院普胸外科收治了许多因误吞枣核而入院治疗的患者。患者中存在有年轻一族,也有老人和儿童。患者中有幸运的能在胃镜的辅助下将枣核取出,也有不幸者,去年收治一位40岁的刘女士,误吞枣核,强力吞咽无效后1周入院,来院后相关检查示食管异物伴穿孔、感染,给以颈部切口取出枣核,腹部切口行肠造瘘管饲进食,不但带来了切口疼痛,也花费好几万,如今患者早已康复出院,也做起了所住小区健康吃枣的宣传员。 鉴于此种情况,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老年人,由于口腔敏感性差,再加上佩戴假牙,很容易误吞枣核。所以在吃枣时尽量将枣核剔除掉,不要将枣放到嘴里嚼食后再吐核。 2.儿童尽量选择枣片、枣泥代替吃枣。 3.吃枣时切忌边吃边说笑,注意力集中些可大大避免误吞枣核。 4.若误吞枣核,不要使用如吃馒头、喝醋等方法,将其强硬向下吞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别看这一小小枣核,也许能带来生命危险,吃枣需谨慎,不要让枣核再一次惹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