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推荐实施胆囊切除术。2、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指由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但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检出率逐年增高。由于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无论患者有无症状,均有手术指征。对于暂不接受手术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应密切随访,如出现临床症状和(或)胆囊结石相关并发症(急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或胆管炎等)时,应及时实施胆囊切除术。
随着检查技术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胰腺囊性肿瘤PCN。据统计,PCN在正常中国人群中发病率达到1-2%。常见的胰腺囊性肿瘤包括:IPMN,黏液囊性肿瘤,浆液性囊性肿瘤,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囊腺癌等。由于不同分型的PCN治疗方法、预后完全不同,所以需要进一步检查进行鉴别诊断。1.Ca199:血液中没有有效的DNA,RNA或蛋白质生物标志物供临床用以区分胰腺囊肿类型或识别高级别异型增生或癌症。但是血清癌抗原Ca199升高可提示IPMN出现恶变或者胰腺恶性肿瘤可能。2.CT、MRI胰腺CT和胰腺MRI/MRCP对PCN的敏感性较高,对于明确PCN具体类型的准确率分别达到40-81%、40-95%。3.超声内镜检查-细针穿刺(EUS-FNA):EUS与MRI和CT类似,在识别PCN的确切类型方面并不完美,一般建议将EUS作为其他影像学检查的辅助手段。如果PCN在初始检查或随访期间发现临床或放射学特征的改变,则可以通过EUS+FNA帮助鉴别粘液性与非粘液PCN以及恶性PCN与良性PCN。4.血淀粉酶检测对于鉴别胰腺假性囊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部份IPMN也会诱发胰腺炎。5.血糖出现异常的波动如果患者的血糖一直无法得到控制,即使服药之后还是出现异常的波动,那么就要考虑可能是由于胰腺恶性肿瘤引起的。
微创腹腔镜下疝气手术和开放传统的疝手术其复发率都在1%左右,手术的治疗效果是相似的。 1 微创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口更加美观,但是腹腔镜手术需要一套腔镜设备,所以手术的费用偏高,而且手术需要在全麻下进行,并且需要在患者肚子里面充气建立气腹,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有一定限制。 2 开放手术而对于传统开放手术,麻醉是半身麻醉,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不大,甚至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对于高龄患者,身体条件不佳的患者无明显的麻醉影响。并且传统开放手术无须特殊腔镜设备,价格相对便宜。 3 手术方式的选择因此到底是选择腔镜微创手术还是传统开放手术,根据患者自身条件选择: a 年轻患者,身体条件较好,对手术的切口及美观要求较高,并且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建议行腹腔镜微创疝修补术。 b 对于老年患者,心肺功能不佳,对于手术切口要求不高的患者建议行传统开放手术。
一 、饮食方面1. 手术后6小时内需禁食包括开水。 2. 6小时后若肠胃蠕动正常,饮食米汤,白粥,藕粉等流质食物,若无呕吐或其它不适,则可进食软质及易消化食物。 3. 为预防便秘及预防手术后可能的轻微发烧情况,请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排便困难,可使用开塞露,或口服杜密克软化大便。 二、活动方面1. 原则上可以正常的活动,但要避免腹部过度用力的动作,如剧烈的咳嗽、打喷嚏、搬重物、蹲姿、用力解便等,如不可避免这些动作,建议用手按住腹股沟区,减少腹内压对切口冲击。 2. 为避免膀胱胀尿,切记请勿憋尿,若有前列腺增生小便困难患者,按时服用前列腺增生药物,必要时泌尿外科就诊治疗前列腺增生。如术后当天出现小便解不出超过6小时,出现尿潴留症状,及时联系医护人员予以导尿。 三、伤口方面1. 术后伤口不可以沾水,所以暂勿洗澡,可用擦澡方式清洁身体,术后一周建议来院复诊,评估伤口愈合情况,再恢复正常洗澡。 2. 请随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并遵医嘱按时换药。 3. 如果伤口出现出血、红、肿、热、痛、有渗出液、发高烧等情形时,可能出现伤口感染,请立即回医院诊治。 四、疼痛水肿方面1. 术后疼痛 一般术后1-3天患者活动时会有腹股沟区疼痛,此乃正常现象,可予以适量止痛片或止痛针减缓疼痛,3天后疼痛会明显减退。部分患者术后1周后仍感觉活动时腹股沟疝轻度疼痛或牵拉感、异物感,主要是由于补片在腹股沟区引起,无须特别处理,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疼痛可慢慢减缓至消失。 2. 切口下方硬块 患者术后1月左右,会触及皮肤切口下方条形硬块,此为术后切口下方补片及组织疤痕炎症反应增生,不需要紧张,随着时间推移,硬块会慢慢变小直至消失。 3. 阴囊水肿 部分患者尤其疝囊较大的患者,术后出现阴囊肿胀,患者认为疝气又复发,其实是疝囊内积液,一般1-2周可以慢慢吸收消失,阴囊肿胀剧烈患者建议来院就诊,必要时行穿刺抽取积液。
很多人都认为疝气不痛不痒,而且许多患者白天可以摸到包块,平卧时包块就消失了,因此认为不需要治疗,其实疝气对人体有众多危害,建议尽早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1疝气患者会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营养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 2由于腹股沟部疝气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所以老年患者易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膀胱或前列腺疾病。 3小孩则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而中青年患者,疝囊对精索、输精管的挤压刺激,则易导致性功能障碍,影响生育功能。 4由于运动、站立等动作会引起疝气突出,因此很多患者为了避免疝气突出,选择减少站立、行走和运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5疝囊内的肠管或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可能导致疝气嵌顿,引起腹痛、肠梗阻、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等风险。 6疝气给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不便以及别人的埋怨和不理解等因素会加大心理压力大,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和自卑,并导致患者性格扭曲和分裂,危及生命健康。
人到中年,一个心理上的变化就是同龄人得癌的越来越多。确实,恶性肿瘤的年轻化趋势是日渐明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肿瘤的早期发现? 上回书说道,癌症只有约三分之一能预防。既然癌症无法完全预防,那么如何降低癌症的危险性,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早发现是早治疗的前提,再好的治疗也不及早期发现重要。虽然一部分癌症发生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症状,比如 肺癌会有反复咳嗽、咯血等表现; 胃癌有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黑便等表现; 胰腺癌有腹部隐痛、背部疼痛或黄疸等表现; 结直肠癌有血便、贫血、腹痛等表现。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体检的早期诊断率显著优于通过症状去发现肿瘤。所以真正做到早发现的关键还是定期的正规体检。还是以胃癌为例,中日韩三国中,日本的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评估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最重要的指标,没有之一)最高,高达80%,而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胃癌五年生存率在30-50%左右,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日本针对胃癌作为他们高发恶性肿瘤采取四十岁以上国民强制性定期的胃镜筛查,因此,日本每年的新发胃癌患者中,早期胃癌占到了50-70%,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早期胃癌比例则不到20%,这也造成了日本显示的胃癌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其他国家。 下面干货来了,针对定期体检,这里有几点建议: 肿瘤标记物有助于发现肿瘤 但不是肿瘤早期发现的最佳手段 目前除了个别如甲胎蛋白(AFP)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绝大多数的肿瘤标记物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有所欠缺,大部分标记物主要应用于治疗后的疗效观察和复发的判断,因此,肿瘤标记物的高低不能完全反映是否存在癌症以及癌症的进展程度,对于体检发现的肿瘤标记物异常,针对相应指标进行相关脏器的影像学筛查,如果高出正常值较少(如一倍以内),也可以动态观察其变化趋势再决定是否影像学检查。 千元左右的体检套餐并不能有效发现早期癌症 千元级别的体检是目前常规体检的主力军,许多入职体检、年度体检做的就是这些,但是这些体检内容其实都不是发现恶性肿瘤的最敏感手段。比如胸片(千元左右体检套餐的标配,入职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肺部小结节的发现率远低于肺部薄层CT,而像胃镜、肠镜等胃癌结肠癌最重要的早期发现手段是不可能出现在千元级别的体检套餐里的。 定期全身体检,兼顾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一般而言,大于40岁以上应每年一次的常规的全身体检,对于部分自我健康要求高的,可以在35岁左右开始每年的常规体检。但是对于有肿瘤家族史、基础疾病或者肿瘤高危因素的个体,针对相应疾病,需提前体检时间和增加体检频率,比如,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需在发现该情况之后便开始至少一年一次的相关检查(如甲胎蛋白、腹部超声等)以早期发现肝癌的发生,而不是到40岁以后再行体检,本博士近年来收治的20岁以下年轻肝癌患者也不在少数,虽然大部分病人治疗效果不错,但是早治的关键还是早发现。 体检项目应根据各个器官的特点进行选择 以下简单罗列各种常见实体肿瘤的早期筛查方式: 肺癌---CT 肝癌、胆囊癌、胆管癌、胰腺癌、肾癌---超声、CT、MRI 食道癌、胃癌---胃镜 结直肠癌---肠镜 甲状腺癌---超声 乳腺癌---超声、钼靶摄片 前列腺癌----超声 具体体检项目的排列组合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员。 综上,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癌症的预防和早期发现也是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仅部分癌症能一定程度上的预防,而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的关键还在于癌症的早期发现,定期的全身体检是最有效的手段。 最后划重点: 定期体检是癌症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也是争取癌症治疗效果的根本; 千元左右的体检套餐并不能有效的发现早期癌症; 肿瘤标记物不是肿瘤早期发现的最佳手段; 定期全身体检,兼顾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体检项目应根据各个器官的特点进行选择(详细见文章内容),但具体体检项目的排列组合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员。
上海新华医院胃肠外科董平主任团队对于早期远端胃癌行全腹腔镜下Delay-Cut方式Roux-en-Y消化道重建,达到根治目的同时,满足患者较佳的生活质量[机智]!更小的手术创伤,更快的术后恢复,更好的生活质量,我们一直在努力???
化疗是恶性肿瘤病人常常面对的治疗方式,是和恶性肿瘤拼实力的最后方式。所谓:“杀敌三千,自损一百”其实是化疗取得效果最理想的状态,也是做化疗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有效,但是杀敌三千,自损100-2000不等;效果有限:杀敌1000,自损500-1000;无效:杀敌0-100,自损500-3000。化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移植、胃肠道反应等等,其中比较轻症的反应是胃口差,免疫力降低,容易易感冒等等,这种情况属于化疗自损100-500的范畴,但是杀敌效果可好可坏,另行评价。但是作者最近治疗的这个病例有点特殊,化疗第二天就出现胃口大好,精神面貌大大改善,这是怎么回事呢?先长话短说,这是一位60多岁的女性病人,8个月之前被诊断为皮肤鳞癌,因为手术困难,兄弟医院的外科医生建议先化疗,选用化疗药物A+B,两个疗程后,化疗效果不错,肿瘤有缩小,但是副作用也十分大,患者不能耐受,觉得坚持继续化疗困难,找外科医生后,决定手术。但是手术时候发现,还是切不干净,局部有残留,于是让她去做局部放疗+全身化疗。放疗科医生接受后,给他局部放疗同时给B+C药化疗。原因是前次化疗反应很大,考虑到因为A是老药,价格便宜,B药较新,细胞毒性大可能对肿瘤效果好,所以弃用A,改用B+另一相对较新的药C进行化疗。放疗过程中出现伤口裂开,只好终止。B+C的化疗方案,虽然反应也很大,但是由于已经是除了手术、放疗后唯一的治疗措施了,患者最后坚持完成了6个疗程的治疗。治疗完成后,去进行复查,结果增强CT发现:出现全身多处转移,重要的有肝脏转移、肺转移,腹腔转移等等。此时患者家属辗转找到我,依稀记得是1个月前,我刚刚恢复门诊的第一个周五下午,朋友带着病人和家属来找到我,仔细研究了病人的治疗经过,我提出了我的看法:1)第二次的化疗应该无效;2)改方案后复查的间隙有点长,第二次化疗应该3个疗程就要复查,术后3个月;3)如果有残留等,应该考虑做PET-CT;3)明明第一次方案的化疗很有效,为什么不坚持? 4)其实应该第一次化疗再多坚持几个周期,充分评估后再手术,手术还是要争取全部切干净。5)A+B有效,B+C无效,所以推测可能有效的是A药,虽然A药很便宜。因为我们现有的治疗模式都是经验用药,举个例子,对于某种恶性肿瘤,在不知哪种方案有效的情况下,现有两种方案P和Q可能有效。那么先要做个临床研究,1000个人用方案P,1000人用方案Q。然后去比较两个方案的优劣。假如结果P有效人数400人,Q有效人数300人,研究结果会认为治疗有效率方案P>方案Q。而且这样的差距会写到该疾病的治疗指南中,告诉全球的临床医师,对于这种疾病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是P,如果P治疗失败,选择二线方案Q,如果Q也失败了,而又没有更多的临床试验数据和结果支持下,指南会告诉医生,这种情况很难治,这个病例应该选择最佳支持治疗。其实意思就是,这个病人没必要再和肿瘤硬碰硬拼体力了(肿瘤实力比病人强),肿瘤不是消耗病人吗,那医生就要给病人补充营养,虽然肿瘤长,病人至少有一段时间是能达到平衡的,供给自己也足够了。但是对于第2001人,我们应该选择方案P还是方案Q呢?如果没有更多参考的情况下,指南要求选择P,大部分医生也会给出这个方案,但是这个方案真的管用吗?我们看一下下面的图:紫色方框是某恶性肿瘤总的病人,红色圈是P方案有效病人,蓝色圈是Q方案有效病人。根据指南采用治疗方案,假定第2001人是在P圈中人,无疑他是幸运的;如果他在与P圈无交集的Q圈里,虽然他不够幸运,但是至少最后他接受了正确的治疗方案。但是如果既不在P又不在Q圈的人,无疑是会治疗失败的。这部分人,如果没有其它治疗方案,无疑从一开始就不要化疗,否则既有肿瘤长,自己又受了化疗的伤害,还有可能促进肿瘤生长(这是很多人说化疗越化越糟糕的道理),那么我们怎么办呢?给所有人都放弃化疗吗?紫色方框是某恶性肿瘤总的病人,红色圈是P方案有效病人,蓝色圈是Q方案有效病人。回到正题,这个病人事已至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PlanA. 如果是根据指南治疗,那么就继续针对这种肿瘤去选二线、甚至三线治疗方案,也许有效,也许无效,但是只有去不断试错,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案。试错过程中,密切做检查,看看哪一种方案可能有效。PlanB. 结合指南和既往治疗经过,选择治疗方案。例如判断A药有效,所以就选择A药单药方案或联合其它药物的方案,其它药物肯定不包括B或C。PlanC. 这个病人已经全身转移了,接近恶病质,而且化疗反应很大,不如放弃抗肿瘤治疗,改用全身支持治疗。或者中医中药治疗,至少给病人一些安慰。无疑给出PlanA医生是被指南控制的西医医生,PlanB医生Level肯定比PlanA医生高,PlanC无疑也是有全局观的医生,但是他缴械投降了,虽然投降未必不正确。PlanM医生的建议是:1、全面检查,判断患者的状态:包括肿瘤转移范围,体力分级,营养状况,免疫力指标等等。2、努力加强营养,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提高白蛋白水平、血色素,在口服困难的时候,采用联合肠外支持的方式。3、同时采用血液CTC基因检测方法,判断可能有效的药物。在检测结果出来前,尽量提升患者的一般情况,使其能耐受后面的治疗。4、如果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有效治疗药物的,对比治疗指南,选择指南中有的这些药物的方案作为首选治疗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无有效药物的,回到PlanC。但是应该至少PlanB中的A药推测应该是有效的,就看临床治疗结果与基因检测结果是否吻合。实际检查结果显示有D要和E药均是可能有效的药物,而且D、E可能对该患者毒副作用小。至于A药,检测结果提示:可能效果好,但是毒副作用大。D药与A药属于同一类的药物。这个病人在等待检测结果的时候,进行了营养支持。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疗程的新方案的治疗,在用化疗药物的第二天,家属给我反映说:您的治疗方案效果非常好,效果非常明显,病人用药后胃口大好,食量大增。无疑这是个好消息,但是这能说明化疗效果好吗?好像未必,但又好像有可能。当然听到这个结果,我也是非常高兴的。原因是:1、用药的副作用非常小,所以患者完全没有前两次化疗的那种化疗反应,所以感觉非常好。2、药物D、E对这位患者的副作用的确比较小,与检测结果提示相吻合。3、基于上述结果,这一化疗有效果的可能性比较大。注:A:顺铂、B:紫杉醇、C:吉西他滨、D:奥沙利铂、E:5-Fu。PlanMe 就是陆巍医生的建议,也是患者采用的建议。
最近收治的几个老年朋友,有胃癌的、结直肠癌的、腹膜癌广泛切除的、胰腺癌的,皮肤鳞癌的,都是需要术后化疗+免疫治疗的,也有病期问题,为了争取手术机会,需要术前转化治疗。这些患者在化疗期间,无一例外都碰到营养不良的问题,甚至出现低蛋白血症及下肢水肿。亲们啊,让你们好好吃饭补充营养怎么这么难呢?尽管,在手术出院后,或者决定来化疗前都有关照,一定要加强营养。但是来的时候还是出现消瘦,甚至双下肢肿等情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老年朋友还振振有词地说,回去吃得很好,胃口也很好,但是怎么就瘦了呢?总结一下,碰到的问题有哪些:1. 回去喝汤的占绝大多数,各种“有营养的汤”,鸡汤,鱼汤,排骨汤,甲鱼汤...,唯独很少吃肉。2. 也有手术回去的确胃口很好,饭量很大的,但是主要以所谓的“主食”为主,吃米饭、馒头、面条为主,为什么不吃鱼虾肉呢?不喜欢吃肉居多,习惯吃饭,好吧。3. 吃不下,胃口不好的也不在少数,前面是对食物一点都不挑剔,这边是对食物太挑剔,家里人做的饭菜不可口,吃不下,要点外卖。到医院都把这习惯带来,医院给病号的营养餐不要吃,就要家属去饭店买。(我极力反对住院期间一定要饮食自理的那种,本来在住院期间还有机会矫正,这种自主习惯可能会导致丧失唯一的调整机会)4. 还有很多老年人,的确很努力了,但是因为消化道切除重建,消化功能受影响了,但是饮食习惯还没改过来,比如执意要一日三餐,不要加餐。吃的食物也不是很容易消化吸收的那种,营养怎么够?5. 最隐匿的是一定年龄后,特别是还需要化疗的情况下,胰腺外分泌功能受影响,对食物的分解能力不足,所以尽管吃了很多,但是不能吸收,结果都排出体外了,虽然不都能用浪费来形容,但是情况也是类似的。6. 心理原因,这种就说来复杂了,不过最关键还是家属对病人的细心观察和照料才是最关键的。为什么要重视营养状况呢?其实这和后续治疗的效果有很强的关联营养状态好,能够耐受后续化疗等治疗营养状态好,免疫力状态好,如果需要免疫治疗才会有效果营养状态好,疾病的最终治疗效果才能有保证。所以再次强调:1. 营养支持是治疗的一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2. 营养支持是强制的,如果要接受后续化疗等治疗,必须按照医生关照的做3. 不要只喝汤了,合理饮食,易消化,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为主导4. 一日六餐制,日间12小时,每2小时一次进食(我的定义这种进食是按照吃药的要求严格执行)5. 如果消化能力不足,补充胰酶等助消化的药物,赞成在初期服用含要素营养的“营养粉或营养液”6. 注意补充体内合成的维生素,虽然这些维生素健康人是可以自行合成,无需额外补充,但是手术后或疾病状态或切除合成这类维生素脏器的(例如胃体切除的,需要补充维生素B12)都需要额外补充。7. 定期评估营养状态,肱三头肌皮测量,体重变化,自我感觉体力状态等等8. 遇到问题及时就诊,特别是患者不能按照要求执行,家属发现问题又不能改进的,需要来医院,让医生或营养师出马来解决。总之,好的营养状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需要重视再重视。还是那句话,如果这都做不到,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相对于传统手术,腹腔镜手术还是非常有优势的。老百姓一般认为腹腔镜手术的优势在与微创,开放手术的优势在于能切干净。但实际上这个观念需要改一改了,腹腔镜手术优势在于并不仅仅在于“微创”,这里所谓的微创其实就是微切口,和传统手术的切口有20厘米及以上相比,腹腔镜手术切口只有3-5厘米甚至可以做到腹部无切口,因为切口微小了,术后患者的疼痛反应就小。笔者甚至碰到有患者做完腹腔镜手术后感觉比较好,反过来质疑医师有没有给他动了“大刀”。但其实,腹腔镜手术在腹腔里面的操作范围还是和开放手术的要求一样清扫淋巴结,做到全系膜切除,术前评估有淋巴结转移可能的,需要做D3根治术。其实腹腔镜手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仔细解剖和精细操作,在腹腔镜手术方式下,以前那种大刀阔斧的手术风格就不适用了,这样的手术时造成“非目标脏器”的副损伤风险就相对比较小。 腹腔镜手术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主要是得益于腹腔镜手术是在电视镜观察下进行手术操作,现代电视镜已经进入4K高清大屏阶段,对局部解剖的观察可以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更加容易发现病灶,也更加容易在正确的层次里面进行手术操作,以达到完美切除的效果。也有医生会提出,开放手术下可以用显微放大镜进行观察操作,的确在十多年前,外科医师佩戴显微放大的目镜进行手术,笔者在采用腹腔镜手术以前,为了精细解剖,也曾采用该方法,使用前觉此方法高大上,但是实际使用时对比最强烈的就是视野范围太小,管窥一斑而不见全局,这对于手术操作是非常不利的。而腹腔镜手术的电视镜可以由助手随心调节。一般认为腹腔镜的探查伸进去的探头却有放大四到六倍的作用,可以发现肉眼看不见的病灶,有很好的的探查作用,将来随着设备的发展,放大倍数和清晰度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笔者做腹腔镜手术时,更加符合肿瘤治疗原则。 我们知道,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提出肿瘤外科的原则就是手术时不接触,不挤压肿瘤。笔者就学时在肿瘤外科见长的外科学习,脑海中已深深植入肿瘤外科手术原则。虽然原则如此,但是在开放手术时,因为切除的范围及显露操作等原因,不得不接触肿瘤部位,才会有第二个原则,如果不得不接触,那么一定尽量做到不挤压肿瘤,以及发展起来的先断血管,后切肿瘤等等技术。但是笔者在腹腔镜手术下就可以首先操作远离肿瘤部位的两侧进行,在结肠肿瘤的膜层次之外进行操作,完全游离并离断静脉回流和供应动脉血管后,基本上都可以达到在未接触肿瘤的情况下就做到切除标本。当然这一技术的形成,需要术者对解剖结构非常熟悉,同时对具体患者手术时,需要在术前通过血管三维成像,对肿瘤部位及周围血管解剖变异的可能了如指掌。 还有很重要的两点,一、术者熟练掌握腔镜技术,二、具备敢于为做到肿瘤根治而冒风险的信念和信心。腹腔镜手术还有一个优点或者也可能是缺点,就是在腹腔镜放大作用下,少量出血就显得非常显著,会对手术医师造成比较大的干扰,同时少量出血也会影响手术层次和解剖路径的判断,因此腹腔镜手术对控制出血要求非常高。虽然腹腔镜手术有点那么多,而且笔者首选推荐腹腔镜手术,是不是所有患者都应该选腹腔镜手术呢?其实还是有些情况下,选择做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的时候是需要慎重的。腹腔镜手术的禁忌症首先是患者一些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特别是心肺功能异常,不能耐受为了腹腔镜手术操作需要建立人工气腹。另外如果肿瘤比较大,而且肿瘤侵犯了临近脏器,结肠癌了侵犯十二指肠或者侵犯肾、输尿管,需要脏器联合切除的时候,有些操作需要通过手触感来进行判断,这时候就不适合选择完全腹腔镜手术,当然也可以选择部分腹腔镜等半开放手术。 此外,如果患者出现了肠梗阻做腹腔镜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因为腹腔镜通过腹腔时需要进行穿刺,建立一个二氧化碳的气腹环境,形成一个空间,在里面进行操作,这个是腹腔镜手术的一个基本条件。肠梗阻的患者小肠、结肠扩张的非常厉害,甚至是水肿的,没有很大的空间让腹腔镜器械在里面进行操作;而且肠壁水肿的很厉害,操作不小心可能会损伤肠管,引起所谓的“副损伤”。再者,如果患者做过多次腹腔的手术,或者患者得过细菌性腹膜炎等疾病等,患者腹腔粘连的非常厉害(腹腔内肠管粘连在一起,难以分离),做腹腔镜的时候也应该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