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肠道准备的好,肠镜才能看得更清楚! 注意事项包括进食和吃泻药两个方面。 一、进食准备 检查前一天低渣饮食 注意不要吃带籽儿的食物(比如猕猴桃,火龙果) 二、喝泻药 检查前 5个小时开始喝泻药,2 小时之内要喝2000ml温水,边喝边走动,帮助肠道加快运动,尽量排干净。 当然但不能喝的过饱,以免发生呕吐 如果是做无痛的,麻醉前3- 4 小时就不能再喝水了。 一般情况普通肠镜十五分钟左右就做好了,无痛的大概需要半小时左右。 上海六院消化内镜中心 常英主任医师 肠镜后随访门诊
大多数胃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胃癌的罪魁祸首,为了防止胃癌,目前国内外指南都推荐“一旦证实Hp感染就要根除”,这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Hp极易耐药,一旦首次杀菌失败,极易发生耐药,使再次杀菌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首次杀菌要选择强有力的治疗方案! 1. “四联疗法” 目前国内推荐使用“四联疗法”,就是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优先选用耐药率低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 2 .强调足量、足疗程服药 国内共识推荐:服药时间10~14天,据研究服药14天Hp根除率明显高于服药10天者,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14天疗程,必须强调服药时间必须足够。 3 .按时服药 “四联疗法”4种药物都是分为早餐及晚餐2次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必须饭前半小时服用;而两种抗生素要在饭后1小时后服用。 4 .药物副反应 杀Hp的“四联疗法”有一定副反应,常见的是过敏、消化道反应,一般副反应较小,大多数人能够耐受,擅自停药常常是Hp根除失败的原因。 5. 戒烟戒酒 吸烟会降低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到达胃黏膜的抗菌药物剂量;吸烟可刺激胃酸分泌,降低抗生素的疗效。已有很多研究显示吸烟会降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 6.一人阳性,全家检查 7.治疗后复查 复查推荐C13或C14呼气试验。复查时间是在停药后一个月以上。
胃镜检查前准备 1、做胃镜检查的前一天晚上8点钟以后,就不要再吃东西了,当天的早上也不能吃早餐,检查后两个小时才可以吃凉一点儿软一点儿的流食。 2、检查前三天停用阿司匹林之类等抗凝剂,防止发生消化道出血。 3、服用沙坦类的高血压患者,如果选择做无痛胃镜的话,需要停用24小时,另外还需要有陪人,检查后12小时之内不能开车。
在门诊上,经常有患者问,都是返流,怎么有的严重有的不严重,有的内镜下黏膜没有破损也叫返流?其实,这就要谈到胃食管返流病和返流性食管炎之间的关系了。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反流物反流到食管的时候会引起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以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反流而造成的黏膜损伤的一个状态、一个分型。有时候有些患者说得的是反流性食管炎,其实也就是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诊断为食管反流病有几种情况,比如不管是否有反流的症状,胃镜下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就可以诊断为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的位置在下段食管,主要是反流物的刺激、损伤而造成。 胃食管返流病统称为gerd,返流性食管炎即内镜下有黏膜破损的称为re,无黏膜受损的称为nerd。
直到今天,还有人吃它吃成肝衰竭,无论医生们重复警告多少次…… 刘晗 消化时间 7月8日 编者按: 我们又一次看到一条见怪不怪的新闻。 所幸,新闻中这位男子肝损害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但是,直到今天,无论医生们奔走强调多少次,总还是有人病急乱吃药,直到落下肝衰竭的毛病。 所以,你仍然需要看完这篇文章,然后把家里的这个「药」全扔掉。 两个痛不欲生的病人 我们科曾经有过一个病人。老年女性,因腹痛、腹胀就诊,门诊根据腹部 CT 提示的大量腹水、网膜增厚,考虑腹腔转移瘤可能,拟收住后做腹腔镜探查。 但住院后发现,病人其实并不简单。 首先病人疼痛非常明显,难以忍耐,精神状态极差,而常见的腹腔转移癌腹水的病人很少如此疼痛,肝硬化腹水更少有疼痛。 更为触目惊心的一点,病人左手腕包着纱布,揭开后是明显的割腕痕迹,询问家属,说是疼的难以忍受,自己割腕不想活了。 住院后查肿瘤指标都基本正常,腹部的强化 CT 基本可以排除腹腔脏器的占位病变、肝硬化、门脉高压、布加综合症等,没有病毒性肝炎,但是肝功极差,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明显,白蛋白极低,和常见的外科病人不一样。为了减轻腹水和胀痛,做了腹腔穿刺放腹水,腹水中也没有查见肿瘤细胞,肿瘤指标也正常。 所以,收住院时的诊断就值得怀疑了。 接着请内科会诊,很快给出的意见是:考虑为土三七所致肝小静脉闭塞症,建议转科治疗。于是立即转走,后续不详。 我还见过另一个病人: 在今年上半年,我门诊上来了两个病人家属,带着一张腹部平片,问问我们这里能不能做取异物。我拿到片子看后又是一惊,竟然是一把裁纸刀的刀片。问是如何进肚子的,家属说是老人肚子疼痛难以忍受,一点一点插进去的。 因为病人没有在场,我就向家属询问一般情况了解有没有手术禁忌,要来在当地医院的化验单,发现肝功能非常差,严重的低蛋白和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凝血时间延长。 我就问,最近吃没吃过特殊的药?家属说,腿疼吃过土三七。 鉴于情况特殊,我就建议家属到内科再咨询一下肝功能问题,肝功改善一定程度后再做手术。两个家属就走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由此,土三七致肝损害这件事就印到了我深深的脑海里。 而到后来但凡遇到难以用外科常见病解释的肝功能异常,心里都会提醒一句,是吃什么药了吗? 土三七是何方神药? 土三七似乎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材,然而并不是,并且至今也没被国家药典收入,说白了就是官方没有承认。 土三七在中医古籍中是不存在的。对土三七的正式记载,多源自文革期间一本名叫《西藏常用中草药》的书,作为跌打损伤、瘀积肿痛之用。 民间所称的土三七也不是确指某一植物,而是很多不同植物的统称。说白了,只要不是「正经」三七的,都是土三七。其中包括:菊三七(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又称菊叶三七、狗头三七、白背三七、红背三七、血三七等)、藤三七(落葵科落葵薯属植物,又称川七、藤子三七,小年药,马德拉藤,洋落葵)、景天三七(景天科植物,又称费菜、六月还阳等)。 它们因与药用的三七有相似之处,因而被认为是三七的廉价替代品。但一个「土」字,表明其难登大雅之堂,多出现在各种民间偏方中。 白马是马,土狗是狗,但土三七却绝不是三七。真正的三七,是属于五加科植物,又称为田三七、或田七。 而那些中毒肝衰的患者,本想用三七调理身体,却有意(自己图便宜)或者无意(商家以次充好)服用了土三七。或者只是听了比如「降糖草」「红凤菜」「富贵菜」的神奇功效,自己种植采食,殊不知它们是都属于菊科的土三七。 下面这些一些民间称「经常食用有保健作用」的野菜,我把他们通俗名和植物学命名作出对应结果发现,他们都属于菊三七,Gynura 即表示是菊三七属植物。 泰国仙草 、明月草、神仙草、降糖草、胰岛素苗、胰岛草、金鸡毛草、救命草、百子菜、富贵菜、白背三七、血皮菜、补血菜、红凤菜、降压草、紫背天葵菜、白凤菜——Gynura formosana 木耳菜是落葵属植物(Basella alba)本身没有问题。但有一种叫兰屿木耳菜(Gynura elliptica)的植物,而且也有另外西藏三七草也叫木耳菜(Gynura cusimbua),容易混淆。 土三七怎么就导致肝损害了? 早有研究证实,土三七中含有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是导致肝损害的元凶 [1]。 含 PAs 的植物很多,包括紫草科、菊科以及豆科的一些植物。畜牧业中早有大量关于由误食有毒植物造成牲畜死亡的报道。而在由采食这些植物的动物产品,如奶制品、肉类、蛋、蜂蜜中,也可检出 PAs[2]。 2013 年中国商务部报道,德国检测机构对市面上的部分花草茶进行抽查,有几分样品中检测到 PAs,因此警告消费者不建议长期饮用。 目前认为,PAs 不直接具有肝毒性,而是通过在肝内的代谢后产生吡咯代谢物,这些次生毒性代谢物在肝内蓄积,引起肝细胞、肝窦和小静脉内皮的损伤 ,内皮增厚、细胞碎片沉积,阻塞肝内小静脉回流, 最后管腔狭窄、闭塞,出现肝小静脉闭塞症(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表现为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肝体积增大、腹水等急性肝功能不全临床症状。而长期的 PAs 代谢物影响则可导致肝纤维化。 出现肝小静脉闭塞症后,主要治疗方法是停止药物摄入、保肝、对症、支持治疗。但近 30% 病人因摄入量过大、累积时间过长而治疗效果不佳,最终死亡 [3]。 (菊科)土三七明确含有 PAs 成分,因此服用后会造成肝损害就可以理解了。而景天科和落葵科的土三七理论上不含 PAs,不具有肝毒性,如果实在热衷于以身试药,可以尝试一下,但前提是能明确区分哪些是景天三七、哪些是菊三七。也有文献报道用景天三七(费菜)提取出 PAs 成分并且诱导出小鼠肝损害模型 [4],当然,研究结果需要有选择的采信。 中草药的毒副作用 随着中国软实力的输出,中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被接受,而中草药的安全问题也越发受到重视。 世纪之交在国内外轰动一时的「龙胆泻肝丸事件」,便是由于当时市场上广泛使用的龙胆泻肝丸中的关木通,含有具有肾毒性的「马兜铃酸」,因而造成大量长期服用此药或其他含关木通组方的中药的病人,出现不可逆的肾损害。 此事件也被成为「关木通事件」、「马兜铃酸事件」,国际上也把此类肾损害称为「马兜铃酸肾病」,甚至称为「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 )。 究其原因竟与土三七有些许类似。中药古籍中记载的「木通」并没有植物学上的界定,而实践中使用的是「川木通」,这种「木通」并不含有马兜铃酸。 但到近代,随着另外一种「关木通」的大量出现、流通和占领市场,以至于「六耳猕猴」取代了「齐天大圣」,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取代了木通科的木通,成为了「木通」的主流。 而在「龙胆泻肝丸事件」之后,CFDA 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的药用标准,并且令含有马兜铃酸的成药制品限期整改。 古籍中同样仅记载有「三七」,而到近代才出现了「土三七」,所幸「土三七」并没有受到登堂入室的待见,至今也没被药典收入,而中药的「三七」也特指五加科的三七,其他的只能在前面挂一个大大的「土」字。 虽然「龙胆泻肝丸事件」结局虎头蛇尾,但也足够给国人和中药界敲一敲警钟,中药不是「纯天然无副作用」。即使中药有了《中医药法》的保护,也不能无视其毒副作用的存在。 是药三分毒,没病不要乱吃 在大部分国人的印象中,中药 = 无副作用,因而广告和宣传中经常可以听到「纯中药制剂、无任何副作用」这样的口号。 而西药、合成药、化学制剂则意味着毒性,以至于央视还出现过「我们恨化学」这种广告(虽然是化妆品广告)。 然而国人也都听说过「是药三分毒」这个词,但为什么又会如此坚信中草药的神奇呢? 传统医学「治未病」的观念暗合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理论,近年来被国家大力倡导,全国的中医院和部分西医院纷纷成立了「治未病门诊」、「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 「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涵义,而「治」的手段,不仅包括吃药,也包括饮食、锻炼、调节精神、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整。 但现在人们对「治未病」的理解出现了歪曲,反而成了「没病也要治」,为了达到养生保健目的,经常或者长期吃一些「药膳」和「中药」,或者自己觉得有「上火」「气虚」等不舒服时就自己或在别人推荐下吃一些「补品」「调理」的中药。 规律作息、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心情舒畅,才应该是养生「治未病」的首选良方。 但受制于「主观不努力」和「客观找原因」影响,有些人本末倒置的去寻求各种「食补」、「药补」,他们叼着烟、熬着夜、吃着零食,一边在网上批评嘲笑那些热爱长跑、健身的人,一边分享各种养生秘籍,找代购各种保健品。 君不见,「龙胆泻肝丸」事件以及前文说的土三七中毒,不是一个为了「泻火」、一个为了「活血」,最终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吗?「自撰一良方,服之,卒」,这种人生 loser 的典故也只是当个笑话在听吗? 不黑不吹说中药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关于中医的问题在此无意去引发争论,在充分尊重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现在的中医药仍然有几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1. 农药和重金属污染 这些污染来自于土壤和环境中残留的农药、重金属对农药的污染,中药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和滥用,以及中药炮制、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霉变等。 因此中草药绝非想象中的「纯天然」、「绿色」、「无污染」,而是像所有市售的农产品一样,面临严重的污染以及二次污染问题。 在新颁布的《中医药法》中,对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行为,明确了严厉的处罚,以期改善目前中药材的品质问题。 2. 同名或近似药材误用混用 中药在中国传承两千余年,许多古籍中记载的药名和现代的药名已经不同。无论是「土三七」还是「关木通」,都是如此。即使最常见的「产后下奶用」的通草,古称与今称也有不同,稍有不慎就有用错药的风险。 3. 偏方、验方、秘方、自拟方泛滥而没有监管 民间对于中药除了「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认识之外,还有一个执念,就是「偏方、验方、祖传秘方」都是神药,即使患病想看中医,也愿意去遍寻各种民间高人,而不是去正规中医医院去就诊。 在网上流传着很多偏方、验方号称可以治好某种癌症,但有些方子里有蟾酥、乌头、斑蝥、水银、朱砂这些毒性药材,乱用的后果可想而知。 那些拿何首乌、土三七泡酒喝中毒的人,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是高人指点,乱服药物酿成惨剧。 诚然,在西药的生产流通领域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几年前一时轰动的「齐二药亮菌甲素事件」、「眼用气体致盲事件」以及今年的「山东毒疫苗事件」。 但毕竟西药市场的监管相对严格、查处相对迅速,而且药品分级管理,普通人也不会擅自使用有很大副作用风险的药物。 中药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甚至可以称为「药食同源」。中药审批使用中难以监管,出现问题也很难明确具体原因,谁来为患者负责?当然总会有一群「铁杆粉」这么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定是好的,是后人把经念歪了。 (编者注:早些时候,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这也是我国首个针对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肝损伤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指导文件。我们可能会在未来看到更多类似的结论出现。) 因此再次重申,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不要擅自使用。否则为了一个莫须有的病症,本来是出自强身健体的美好心愿,乱吃药再搭上性命,不值。
随着幽门螺旋菌(HP)检查手段的多样化和体检筛查,越来越多的人被查出HP阳性。那么,是否HP阳性就一定要杀菌呢?不尽然,根据以下情况酌情进行杀菌,才是科学,合理的。如果你有慢性胃炎而且有了消化不良的不舒服(肚子胀、不想吃什么的);如果你有慢性胃炎而且胃镜做出来有萎缩、肠化;如果你做过胃的手术;如果你家里有人有胃癌(有血缘关系的);如果你要吃很长时间阿司匹林什么药的;如果你有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过敏性紫癜又找不到原因的;如果你有增生性胃息肉什么的和幽门螺杆菌有关系的胃病的;如果你觉得心里害怕……如果有以上情况,就要积极进行三联或者四联杀菌治疗。尽早根除HP。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有哪些? 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包括: “烧心”。“烧心”是一种位于胸骨后的不适感或灼痛。可能在进食后、躺下后不久或俯身向前时发生。有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不出现胃灼热感。反流。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 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烧心”通常出现在进食后 2 小时内。如果“烧心”的感觉持续数小时甚至整晚,说明此时的胃食管反流病已经很严重了。 胃食管反流病的其他症状包括: 胸痛。表现为一种沉闷、沉重的不适感,弥漫至整个胸部。胸痛可能与胃灼热感同时存在,可能与心脏病发作时的疼痛混淆。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在晚期胃食管反流病中更常见。感觉有东西卡住喉中。咳嗽。唾液过多。恶心。 发生胃食管反流病后,疾病会怎样发展? 胃食管反流病本身是一个有反复发作倾向的慢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只会表现为不适症状,约有 1/3 患者有食管损伤,如果规范治疗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能有效控制症状、不会发生更严重的疾病,也不会有生命危险,整体上预后很好。 但有些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发生并发症;患病时间越长、疾病越严重,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高。 晚期胃食管反流病可导致以下并发症,如: 食管黏膜严重感染(食管炎)、食管糜烂和溃疡。食管狭窄。巴雷特食管,即食管内层细胞被类似于胃部及小肠内层的细胞所代替。巴雷特食管并不常见,但可导致食管癌。呼吸系统疾病,如持续咳嗽、哮喘、肺炎和喉炎。龋齿的发生速度加快,这是由于胃酸进入口腔并磨损牙釉质。 对于一些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何时应就医,应去哪些科室? 偶尔出现的轻微胃灼热感通常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以及服用减少或阻断胃酸的非处方药物缓解。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有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包括: 胸部疼痛或压迫感,或胸内有奇怪感觉。出汗。气短。恶心或呕吐。在背部、颈部、下颌、上腹部、一侧或两侧肩膀或手臂有疼痛、压迫感或奇怪感觉。头晕或突然感到无力。心率加快或心跳不规则。 拨打急救电话后,接线员可能告诉患者要嚼 1 片成人剂量或 2 ~ 4 片低剂量阿司匹林。应等待救护车,不要自己开车前往医院。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请立即就医: 呕血。便血、黑色或栗色便。 如果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出现以下改变,请就医: 家庭治疗 2 周后症状没有改善、症状变化或加重,或干扰日常活动。发生窒息或吞咽困难。并未有意减重的情况下体重下降较多。在过去几年内症状频繁出现,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服用减少或阻断胃酸的非处方药物仅能部分缓解症状。 下列科室医生能够诊断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消化内科医生。如果儿童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咨询儿科医生。如果处于妊娠期,咨询产科医生和妇科医生。如果考虑做手术,可以咨询在胃和食管疾病治疗方面有经验的普通外科医生。
PGI和PGII是胃粘膜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大约有1%的胃蛋白酶原进入血液并稳定存在,胃萎缩时会改变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因此,血清中PGI和PGII水平可以作为胃粘膜萎缩的可靠指标。目前,胃蛋白酶原水平检测已经被认为是“血清学上的胃镜检测”。亚洲地区关于胃蛋白酶原的临床使用研究有已经很多,已有明确证据表明胃蛋白酶原水平检测能有效发现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是肠化生胃癌早期癌前病变已经成为共识。一项大规模人群研究表明增加PGI/PGII时,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提高至93%和88%。胃蛋白酶I(PGI)的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67~200 ng/mlPG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胃酸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I降低胃蛋白酶II(PGII)的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0~15 ng/mlPG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值有关PGI/II比值的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7.5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因此,联合测定PGI和PG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六院消化科检查系统简介遥控胶囊内镜系统,又称Navicam TM胶囊内镜机器人,主要用于胃部疾病的诊断,也可用于小肠等消化道疾病的诊断。该系统共由五部分组成:定位胶囊内镜,巡航内镜控制系统,ESNavi软件,便携式记录器和胶囊定位器。检查操作介绍1检查流程穿检查服吞服胶囊实时检查阅片报告随水吞服一颗胶囊,20分钟左右即能完成无痛、无创、无感染、无麻醉的胃部内镜检查,且360°全方位无死角,后续还可进行小肠的检查2检查注意事项胃镜检查前一天1.晚8点后禁食;2.可以饮水,但不能喝任何带颜色的液体;3.最好禁烟酒,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肠镜检查前一天1.与胃镜检查要求相同;2.肠道准备:检查前一日流质饮食,晚8点服用20%甘露醇250ml后喝温开水1000ml,检查当日4点再服用20%甘露醇250后喝温开水1000ml检查当天1.检查前20-30分钟服用去泡剂;2.适量饮水500ml-1000ml,以冲洗和充盈胃腔检查之后1.行胃镜检查后可以马上进食;2.需行小肠检查,在胃部检查结束4小时后进食少许固体食物;3.检查完成后,在确认胶囊排出前禁止做磁共振检查,尽量远离高压网线等强磁场地方;4.检查完成后,注意排便情况,确认胶囊是否排出,如在10天内没有观察到胶囊排出,可以联系操作医生,使用胶囊定位器或者X线腹部平片定位。
小肠疾病是一类以黏膜糜烂、出血及腹痛、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非特异性小肠炎(non-specific enteritis, NSE)、小肠恶性肿瘤(小肠腺癌、淋巴瘤、胃肠道间质瘤等)、小肠良性肿瘤(小肠腺瘤、海绵状血管瘤、脂肪瘤等)、小肠憩室等。小肠因其特殊的解剖学结构,位置较深、长度长、游离于腹膜内并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发复合肠襻等,致使小肠疾病难以诊断。目前,小肠疾病的确诊率远落后于其他胃肠道部位的疾病。小肠疾病患者需要承受病痛折磨、侵袭性检查带来的创伤以及诊疗不清产生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因此,开展及推广有效的小肠诊断新技术是目前小肠疾病诊断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第二代磁控机器人胶囊内镜(Magnetically Controlled Robotic Capsule Endoscopy, MCRCE)是我国研发生产的高新临床诊疗技术产品,能发现整个小肠内的微小病变,为主动非侵入性检查,可360度观察小肠病变,患者痛苦小,病变检出率高。MCRCE对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对血管性病变、炎症性疾病、息肉/肿瘤的分层分析具有与DBE相似的诊断能力。而且对病灶检出率比DBE高19%。我科率先利用国际先进的NaviCam机器人胶囊内镜系统用于小肠疾病诊断,病人依从性达到99.8%,消除了患者“恐镜”心理,且前期226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无一发生严重滞留,具有极高安全性和广泛应用价值,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华消化杂志。 具体见附件内容。
2017上海消化疾病论坛暨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疾病委员会年会在六院科教楼六楼举行,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凌昌全教授,秘书长张友根教授,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金水教授先后致辞并发表重要讲话。瑞金医院消化科主任钟捷教授,一院冉志华教授,长征医院刘杰教授等做重要报告。
早期的胃癌、小肠病变,都能被像胶囊一样的机器人看得清清楚楚?这个特别的机器人还能在胃里和七八米的小肠里上蹿下跳,360度旋转,洞悉胃里和肠子里的一切病变?如果你还在纠结是不是做撕心裂肺的胃镜就OUT了!!本周是肿瘤科普宣传周,周到君最新了解到,升级以后的二代机器人内镜今年将在医院全面推广,可用于微小小肠肿瘤(1-5mm)的早期诊断。磁控机器人胶囊内镜为第二代胶囊内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胶囊内镜。今天一早,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九楼消化内科,88岁的老伯躺在检查台上。“现在开始检查喽!这就是最新的内镜机器人!”护士拿出一粒白色的类似胶囊大小的“零件”,一刹那间,机器人被激活,发出一闪一闪的亮光。老伯在护士的指导下一口吞咽下内镜机器人,慢慢喝下一杯水,老伯感叹,“感觉和吃一粒药没有区别。”于是,机器人就开始水流从食道进入胃内,神奇地开始“工作”了。第六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朱金水在一旁的屏幕上监控着机器人在胃里的检查活动。朱金水告诉周到君:“这个白色的是胃溃疡,这个黄色的是胆汁……”机器人的所到之处都清晰地在屏幕上出现,医生一旦发现问题还能放大辨认。@与第一代机器人内镜相比,升级以后的二代机器人内镜与以往的胶囊内镜相比,机器人磁控胶囊的图像分辨率更高,可以看到一毫米的病变。@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机器人在人体内很灵活,更加行动自如:以往的胶囊内镜在人体内的运动仅受重力及胃肠自然蠕动影响,不能人为控制胶囊的运动及走向,因此可能错过许多重要部位的观察及对可疑部位的重点探查;而这个机器人是“磁控“的,原理就与拿吸铁石吸引带磁性的物体运动一样,使临床医师能够控制胶囊内镜的运动轨迹,从各个方向全面观察胃肠道,减少死角。”@过去的很多消化道检查都无法一次性通过5-7米的小肠,而二代机器人内镜可以在十几个小时内慢慢顺着肠道蠕动一次性看个够。周到君了解到,病人在医院里吃下机器人内镜后,机器人内镜真正的工作要在回家以后,在身体里的检查将持续十七八个小时,医生们导出数据后就能获得检查结果。莫名腹痛腹泻可能是小肠出了问题别小看了这个内镜机器人,它的最大作用是突破了医生们对小肠疾病谱的认识。——很多顽固性的腹痛,以前找不到任何原因,现在在机器人的帮助下揭开了谜底。今年78岁的王老伯经常肚脐周围莫名的肚子痛,而且这样的腹痛从20岁开始,整整持续了58年。常人难以想象,这样的绞痛每次都来得突然其然,痛到要休克,并持续两个多小时。让王老伯最痛苦的是,在58年里,他做过胃镜、肠镜等各种消化道检查,始终没有找到元凶。在二代机器人的帮助下,疑难的腹痛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是小肠出了问题。朱金水透露,其实小肠疾病的发病率不低,小肠疾病在美国发病率占其总人口的6%,我国的发病率估计也在6-8%左右。但是小肠疾病以前缺少相关精准诊断技术及方法,很多小肠疾病无法被发现,包括一些顽固的持续性的腹痛,或者莫名的腹痛腹泻,过去常常以为是功能性的问题,其实是小肠出了问题。为何小肠诊断那么难?周到君了解到,随着第一代电子小肠镜及小肠螺旋CT及普通胶囊内镜技术引进,我国2010年以后逐步开展研究小肠疾病,但由于小肠镜操作时间长(4-6小时),操作难度大,病人难以接受且依从性差,难以完成5-7米全小肠观察,小肠CT对肠内占位及小肠梗阻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对肠内早期病变及糜烂性肠炎及肠内活动性出血诊断有限,普通胶囊内镜只能90度观察小肠,且无动力,不能360度全方位观察小肠,易滞留在胃内,用电时间不足8小时,导致普通胶囊内镜检查小肠失败率高。朱金水透露,已有来自全国各地208例长期慢性疑难的脐周腹痛病人在该院得到确诊及有效治疗,最短3个月,最长58年,确诊3例恶性淋巴瘤伴出血休克重症病人,经手术、输血等治疗,抢救成功,使我国小肠疾病的诊疗处于国际前沿水平正在探索让二代内镜机器人进入结肠朱金水透露,对于二代内镜机器人,专家们还在继续研究,希望他们发挥更大的能量。目前结肠癌高发,如果二代内镜机器人电池量更强大达到20小时,就可以进入结肠进行检查,能够大大提前对结肠癌的早期发现。目前六院和瑞金医院的消化道专家正在进行相关的探索。与此同时,专家们还在试图让二代内镜机器人成为类似“月球探测器”的样子,不仅在体内看到,还能进行活检。朱金水主任率领消化学科团队在国内外首先应用磁控机器人内镜诊断小肠疑难疾病,推动了我国小肠疾广场诊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三问二代机器人内镜提问一:哪些人可以用二代内镜机器人检查?回答:磁控机器人胶囊内镜特别适应于高龄、严重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心绞痛者及有镇静(麻醉)药物过敏及其他严重麻醉风险者及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但是这些人不能做:肠梗阻的病人、骨折过装了金属异物的。提问二:二代内镜机器人检查后多久排出体外?回答:常规10-14小时排出,最长3-5天后排出。内镜机器人是不是出来,医生还会用机器人地雷探测仪进行确认。也有人会担心磁控会不会对人体有伤害?朱金水透露,是人体可承受的低剂量,不会造成伤害。提问三:上海哪些医院可以做?费用多少?回答:目前上海有五家医院可以做:包括第六人民医院、长海医院、仁济医院、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做一次大概3500元左右,在第六人民医院目前已经进入医保范围,自付比例一般在30%,超过60岁为700左右。
2016年3月份,有幸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和香港学者协会联合颁发本人“香江学者奖”,并资助我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后工作。期限2年。故,从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份期间,大家无法再六院消化病房和门诊看到我。有问题可以在我个人网站上留言,我会尽量给大家解答问题。同时,希望通过这两年学习在疾病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提高。
目前我在方舱支援防疫,希望早日结束这场战斗。大家居家隔离要注意:听从辖区防控办要求,服从社区乡村管理,遵守疫情防控规定,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科学做好防控措施。01单独居住,或单人单间单卫,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隔离房间不使用空调,配备好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以及带盖的垃圾桶。02日常生活、用餐不出隔离房间,避免与家人接触。必须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并戴口罩,传递物品时采用非直接接触方式并及时消毒。03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和自我健康监测,并将结果主动报告社区(村)。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遮盖口鼻,开窗通风,认真消毒;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扎紧消毒后放置到专用垃圾桶,不可随意丢弃。04居家隔离期间“足不出户”。患有基础疾病的按时服药,药物储备不足时由家人或社区(村)管理人员代取药物。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时,及时报告社区(村),由辖区防控办用专用车辆送至到定点发热门诊接受排查诊治,戴好口罩,注意防护,提前预约,避免驻留,专人专车,闭环管理。
一个患者胃镜活检提示肠化,吓得在我门诊哭了很久。经过讲解她才慢慢平复心情,放松了下来。 胃粘膜萎缩、肠化生、胃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胃癌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生是胃的癌前状态,上皮内瘤变是胃的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癌变,但癌变几率不高,多数研究发现癌变率不超过3%;即使到了肠化生阶段,胃癌的整体风险还是比较低的,癌变概率大约在5%左右。但研究证实,萎缩范围越广癌变几率就会越高,累及全胃的重度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生)具有较高的胃癌发生风险。 一项日本研究发现,胃粘膜广泛萎缩的患者,胃癌5年累积发病率达到1.9%~10%,肠化生患者达到5.3%~9.8%。 所以萎缩,肠化,我们定期胃镜+活检随访和检查就可以了。不要错误的认为就是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