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位以后尽量不要往患侧睡。 2.尽量不要做过度的抬头低头动作。 3.保证睡眠,避免过度的劳累和熬夜。 4.保持心情愉快。 5.中老年人适当补钙。 部分患者复位以后,一周内会有头部沉重感,不适感,这属于正常现象,若还有短暂性,旋转性眩晕,说明耳石没有完全复位,需再次复诊。
过敏性鼻炎,是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的,冬秋季节,也是过敏性鼻炎容易复发的季节。如果你的宝宝是过敏性鼻炎,那他可能就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鼻塞、鼻痒这四大症状。并不是说,所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都有以上所有症状,每个人表现的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孩子,只是表现在夜间鼻塞,打鼾,而并没有明显的流鼻涕和打喷嚏的症状,有的宝宝是整天鼻子痒,用手揉鼻子、挖鼻孔,甚至挖的鼻腔出血,鼻黏膜糜烂。 鉴于以上的症状,你可能会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开一支鼻用喷剂。在使用之前应该了解以下几点信息。 1、在使用鼻喷剂之前,一定要先清洗鼻腔,去除分泌物,这样才能使药物才能够附着在黏膜上,发挥它应有的疗效,如果你的鼻腔里有充满了分泌物,你不清洗它,直接把鼻用喷剂喷在分泌物上,那么它就会随着鼻涕流出,不能发挥它很好的功效。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配合使用鼻腔清洗器,如果是小婴儿可以用温盐水清洗鼻腔,如果分泌物很多,可以到医院采用负压吸引的方式清理鼻腔。 在用鼻喷剂的时候,要尽量往两个鼻翼侧壁喷,这样可以避免某个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在成人用左手持药瓶,然后往右侧鼻孔喷鼻,反之,是右手喷左鼻孔,正确方法,可以减轻副作用。 2、大部分使用鼻喷剂是安全的,只有有小部分的人会出现鼻出血,如果在喷药的过程中,出现局部的出血,要暂停它的使用,待到病情好转后,再继续使用。 3、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个人体质、基因、遗传等等因素有关,所以说,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要维持一段时间,当病情好转时,可减至最低剂量维持,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4、避免过敏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孩子检查过敏原,对可以避免的过敏原,及时去除,也可以选择脱敏治疗。 有位专家非常风趣的说,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宝宝,需要在适当时候,到医院做保养。犹如我们的汽车,需要去四S店换机油…。?但是由于他们的细胞过于敏感,所以以后患肿瘤的几率明显减少(权威杂志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所以我们只能积极面对现实。
我们国家患肺结核的病人比较多,以前看到电影里的镜头都是“一阵剧烈咳嗽,然后咳出血来”,意味着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了,肺结核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 一、先谈预防: 1、新生儿出生后要在手臂上注射“卡介苗”,预防患严重结核,以前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很多,死亡率很高,自从新生儿注射了该疫苗后,患结核的少多了,就是患了,也没有重症病人了。 2、预防隔离。与肺结核的病人接触,特别是病人痰里面找到结核菌的病人,要带口罩预防,因为是空气传染,所以要防止飞沫传播。家里人最好分房睡,没有条件可以分床睡,或分头睡。治疗一个月以后病人的传染性就大大降低了。 3、不要生喝牛奶、羊奶,要烧开了再喝。许多奶牛患肺结核,喝了生奶容易患消化道的结核病。市面上卖的鲜奶都是经过“巴氏消毒的”,可以放心。 二、诊断: 有的人说:“我家没有肺结核,为什么会得病?”,有的说:“我家经济条件好,这不是穷人得的病吗?”,有人说:“我不咳嗽,不咳血,怎么可能肺部有空洞?”。 得肺结核有自身的原因,如偏远山区到大城市来,平时没什么抵抗力,突然接触污染的空气;有的打工的营养不好,有的经常上网打麻将,通宵不睡觉,有的经常喝酒提供热量,没有蛋白质的摄入,都会造成免疫力低下,容易患病。 糖尿病病人特别容易患肺结核,所以要先把血糖控制正常。 有的病人因为其他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有的病人器官移植需要免疫抑制剂防止排斥反应,有的肿瘤放疗化疗后,艾滋病病人等,种种原因都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结核病。 也有外部的原因,如跟病人密切接触,病人的家人,医务人员防护不当等。 因为肺部的病症如果不靠近支气管,病人可以没有咳嗽、咳血等症状,不靠近胸膜,也没有胸痛或胸腔积液。所以肺部的病变有时很明显了,病人还没有感觉。 肺结核一般分为几种类型:I型的原发综合征(肺门淋巴结结核为主),II型是粟粒性肺结核(结核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的小血管),还有就是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水),而大部分人都是得“浸润型肺结核”,像肺炎一样,或者有空洞,或者有坏死。许多人认为我得了IV期肺结核,就是晚期了,不是这个概念,只是医学上的分类而已。 三、治疗 肺结核的治疗全国是统一的方案,主要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还有链霉素、PAS,丁胺卡那、利福喷丁等等,一般是前4种药物治疗2个月,再改前3种药再治疗4个月到7个月,有的总疗程要一年。如果是耐药的病人,方案就要根据病人情况做治疗方案。 治疗的药物经常引起肝脏损害,所以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并同时服用保护肝脏的药物。 治疗原则是:早期,规则,足疗程。最忌讳:一会吃药一会停,治疗3个月认为自己好了,自行停药,这样复发后变成复治的病人就麻烦大了。 祝您早日康复。
吉非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引起重视。皮肤毒性及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最佳剂量的实施。因其可出现致命性间质性肺炎,给用药安全性带来严峻考验。建议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尤其最初1~2 月内,应仔细观察皮疹情况,密切询问呼吸困难、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及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每2~4周查一次肝功能和胸部CT。现对其具体表现和处理介绍如下:2.1 间质性肺炎(ILD):为吉非替尼最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国内文献报道在0.5%~5.8%。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急性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伴咳嗽、胸闷或低热,双肺大片絮状模糊影或间质有毛玻璃样阴影,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并排除其他因素,可作出诊断,确诊有赖于肺活检。目前对吉非替尼引起间质性肺炎的机制仍不清楚, 已知在出现急性肺部损伤时, EGFR可以上调,并参与肺部损伤的修复,推测吉非替尼对EGFR的抑制作用妨碍了肺部损伤的修复,从而加重了肺部损伤。吉非替尼引起ILD死亡率高,怎样提高治愈率,笔者结合自身体会总结如下几点:1.具有高危因素人群慎用:有研究显示吉非替尼引起的ILD与性别、吸烟史及既往间质性肺炎史之间密切相关,在治疗前考虑到这些高危因素,将有助于最大限度的减少ILD危险性[4]。2.早期发现。在吉非替尼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出现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或不可解释气短、咳嗽时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排除急性间质性肺炎可能。张闽光认为:CT表现明显先于临床症状,临床在应用吉非替尼时,尤其是吉非替尼所致ILD高危因素患者,需定期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5]。3.一旦确诊,及时停药。4.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确诊的ILD,应及时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要因过分担心激素副作用不敢使用或减少用量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5.及时纠正低氧血症,避免低氧血症持续时间过长导致肺不可逆性损伤。2.2 痤疮样皮疹:为吉非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生率47.8%~79.7%[2-3,6]。本组中占57.1%,与国内外文献基本一致,多为Ⅰ~Ⅱ度毒性反应,Ⅳ度出现1 例。痤疮样皮疹主要分布于脂溢性区域,如躯干的上半身,面部、头皮和颈部,于服药后1~2 周内出现,皮疹消退后部分残留少许色素沉着。吉非替尼导致座疮样皮疹的病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主要是影响了皮肤滤泡和间质细胞ECF信号通路[7]。Ⅰ~Ⅱ 度皮疹无需特殊治疗,可建议患者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沐浴后或睡前涂抹润肤露,穿宽松衣服减少摩擦,避免直接日晒或使用防晒系数较高防晒霜,必要时可行抗组胺药物和激素类软膏处理。Ⅲ~Ⅳ 度皮肤毒性反应因皮损广泛,皮肤失去正常屏障作用,极易并发感染,应考虑停药,此时注意加强局部护理,必要时行保护性隔离,应用抗生素治疗,以促进创面尽快愈合。文献报道:吉非替尼引起皮疹经停药后可自行消退,一般是可逆的[3]。但在本组中观察到1 例:于服药7 天后出现皮疹,并逐渐加重,因临床显效,经短暂停药5 天后继续服用,服药后皮疹又再次进展,于服药35 天时达到Ⅳ 度皮肤毒性反应,经加强局部护理、保护性隔离,应用抗生素、抗组胺药、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直至疾病进展引起死亡时(停药达5 月)仍不断有新的皮疹出现,导致患者痛苦不堪,似乎与文献中停药后皮疹可自行消退不符,机制不明,值得探讨。2.3 皮肤瘙痒:多为轻度,经抗组胺药物治疗能减轻,不影响继续服药。注意避免用力抓挠,以免引起皮肤损伤和感染。2.4 皮肤干燥:为吉非替尼常见不良反应,本组中发生率20.4%,国内文献报道发生率7.1%~34.5%[6,8]。主要表现为皮肤粗糙、增厚,甚至脱皮,但程度轻,能耐受,可用油性润肤产品减轻症状。2.5 腹泻:本组中发生率为35%,国内文献报道腹泻发生率7.0~72.5%[2,6,9]。腹泻为吉非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为Ⅰ~Ⅱ 度,Ⅲ~Ⅳ 度腹泻罕见。腹泻多出现于服药3 天至2 周内,经常规止泻药对症处理后能缓解,无需停药。即使个别Ⅲ~Ⅳ 度腹泻,也可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予以解决,只需短期停药,不必长期停药。常规处理方法:1.进低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进食对胃肠道有刺激性食物;2.腹泻期间注意休息,每次便后清洗肛周,保持局部清洁;3.使用止泻药物如思密达、易蒙停等;4.必要时静脉补液、补充电解质及营养治疗,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2.6 口腔黏膜炎:甚少见,给予朵贝尔氏液或口泰嗽口液处理防止并发感染,多能自行缓解;出现口腔溃疡时, 可用复方庆大霉素贴膜或西瓜霜喷剂喷洒创面, 以减轻疼痛, 促进溃疡面愈合。2.7 恶心、呕吐:本组中发生率14.2%,均为轻度,随着服药时间延长能耐受,无需特殊处理或经调节饮食即可缓解,无需药物干预治疗。2.8 转氨酶升高:相对少见,可能与药物在肝脏代谢有关。多在用药后1~2 月内出现,主要表现为无症状的轻~中度转氨酶升高,或伴乏力、食欲低下,给予保肝治疗多能恢复。本组出现3 例(6.1 %),经使用保肝药物如甘利欣、凯西莱等治疗后转氨酶降至正常,未中断治疗。建议服药前常规检查肝功能,对转氨酶明显偏高者慎用或在保肝治疗下动态观察,如转氨酶持续升高应考虑停药。但对于因肿瘤肝转移引起的中~重度肝功能异常可在观察下使用且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患者女,26岁,发热住院,呼吸困难,左侧胸腔积液,胸水化验 :乳酸脱氢酶680。血沉高:40mm/h. 抽水3次,共750ml。 现在服用:肌苷片 醋酸泼尼松片 盐酸乙胺丁醇片 异烟肼片 葡醛内酯片 毗嗪酰胺片。我隔壁病号也是结核性胸膜炎,但是和我的药不一样。他没有激素。没有异烟肼片,不过吃的是利福平。想解决的问题:1.我一定要吃激素吗?这个发胖。 2.异烟肼副作用大吗?有什么办法能减轻副作用?需要和利福平一起吃吗?厦门市第二医院呼吸肿瘤内科姜燕: 结核性胸膜炎在抗结核药物的强有力的治疗下,可以同时用些口服激素,可以减少炎症,加快胸水吸收,减少以后发生胸膜增厚的后遗症,因为以后如果胸膜增厚,可能会胸痛或影响呼吸。等胸水吸收后减量,因时间短,一般不会明显发胖。抗结核药物治疗:一般用3-4种药物治疗2个月称为强化期,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以前还用链霉素肌注2个月(现在因治疗不方便,肌注部位疼痛而少用了);然后再服2-3种药物4-7个月为巩固期,总疗程6-9个月(根据病情),一般2个月后先停吡嗪酰胺。由于这几种药物对肝脏都有些损害,所以可以同时服些保肝药物,异烟肼的副作用主要是皮肤周围神经炎和“兴奋”,利福平主要是肝损害,如果肝功能不好,可能暂时不服,或慢慢把几种药分次加入,看看有没有明显副作用,同时服用保肝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
肝癌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1)肝肿瘤切除术前应用,可使肿瘤缩小,有利于切除,同时能明确病灶数目,控制转移;(2)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无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肿瘤占据率,出血及动静脉瘘;(6)肝癌切除术后的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在麻醉技术发明之前,做手术如同经历一场“酷刑”。自1842年人类首次成功实施乙醚麻醉以来,麻醉在世界各国迅速推广和普及,彻底改变了整个医学的面貌。尽管随着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的安全性大大提高,麻醉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然而对普通老百姓而言,麻醉仍是一个神秘的“领地”,大多数人对麻醉的认识仍停留在手术镇痛上,对麻醉医生的了解也存在许多偏颇。 近日,大众医学杂志携手新浪健康频道进行了一次主题为“你了解麻醉吗”的网络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您的性别? 女74.4% 男25.6% 2.您的年龄? 31~59岁62.8% 30岁以下32.7% 60岁以上4.5% 3.您了解麻醉是怎么回事吗? 不了解52.9% 了解47.1% 4.您认为麻醉师和麻醉医生是一回事吗? 不是41.3% 不知道37.2% 是21.5% 5.您知道麻醉的常见种类吗? 不知道68.6% 知道31.4% 6.您知道麻醉医生平时都干些什么吗? 不知道84.3% 知道15.7% 7.您知道除手术以外,重症监护、创伤急救、无痛诊疗等多个领域均离不开麻醉医生吗? 知道55.2% 不知道44.8% 8.您如果要做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等检查,会选择无痛检查吗? 会78.0% 不会22.0% 9.您认为全身麻醉对孩子的智力有影响吗? 有66.4% 不知道25.1% 没有8.5% 10.您知道为什么手术前需要作麻醉术前访视吗? 不知道67.3% 知道32.7% 11.您认为医生要求患者家属在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是为了什么? 医生履行告知义务,让家属了解麻醉的主要风险,并同意实施麻醉69.5% 医生想推卸责任,万一出了问题,让家属承担责任 21.1% 不知道9.4% 12.您认为麻醉安全吗? 不知道40.8% 安全32.3% 不安全26.9% 13.你认为在手术中,麻醉医生的作用是什么? 除了让患者无痛,还负责生命体征的监护,保障患者的安全68.2% 打麻醉,使患者无痛18.4% 不太清楚13.5% 14.你听说过“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这句话吗? 没听说过70.4% 听说过29.6% 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1.人们对麻醉这门学科的认识明显不足(52.9%的网友表示不了解麻醉是怎么回事、68.6%的网友表示不知道麻醉的常见种类)。 2.人们对麻醉医生的工作几乎完全不了解(84.3%的网友表示不知道麻醉医生平时都干些什么、58.7%的网友认为麻醉师与麻醉医生没有区别、44.8%的网友表示并不了解麻醉师的工作范围早已不局限于手术室内)。 3.人们对麻醉安全性存在担忧(67.7%的网友对麻醉安全性持怀疑或否定态度、66.4%的网友表示全身麻醉会影响孩子的智力 4.人们对麻醉的常规工作流程存在认识误区(67.3%的网友表示不了解麻醉术前访视的意义所在、21.1%的网友认为术前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是医生想推卸责任)。 5.人们对舒适医疗的需求非常迫切(78.0%的网友表示会选择无痛胃镜、肠镜等舒适诊疗服务)。 去年底,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自编自演的一段视频——“麻醉style”爆红网络,引来数十万网友围观,赢得无数掌声和赞誉。正如他们在歌中唱的那样:“大街小巷都不知道我们是在做啥,冬天夏天拖鞋短袖像在沙滩度假,为了患者保驾护航让他们都不疼啊,还能醒来继续板沙(‘板沙’是武汉话,意思是‘折腾’),这就是麻醉呀,心肺复苏歌中穿刺都会的专家呀,生命体征歌中变化都注意的专家呀……”对广大普通人而言,麻醉是一个让人觉得熟悉而又陌生的领域,麻醉医生则是一群长期待在手术室里、带点“神秘色彩”的特殊医生,对于他们的工作,大家仿佛知道一些,又仿佛什么都不知道。 麻醉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而来的,麻醉的常见种类是什么,麻醉的安全性如何,为什么麻醉医生可以让人“说谁就睡,说醒就醒”,麻醉真的是“打一针、睡一觉”那么简单吗,麻醉医生每天都在忙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麻醉专家们的说法。 专家简介 姚尚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麻醉与危重病教研室主任兼麻醉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麻醉机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治疗、心肺脑复苏和体外循环损伤机制研究工作。 袁世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兼ICU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危重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常委。擅长围手术期患者的复苏、心跳骤停患者的心肺脑复苏、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对各种类型的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治,以及呼吸机治疗各种类型呼吸衰竭等具有独到研究。 张诗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主要从事麻醉学和疼痛治疗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擅长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腔镜外科的临床麻醉,以及危重患者救治。 武庆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组委员,中华医学会产科麻醉学组秘书,中国医师麻醉学医师分会秘书。主要从事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的相关研究,擅长心脏手术麻醉、小儿手术麻醉和危重病例麻醉。 张晓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教授、主任医师,湖北省医学会疼痛学会委员,武汉市疼痛学会秘书。擅长神经外科、心胸外科,以及腔镜外科麻醉,特别擅长急慢性疼痛的治疗。 毛卫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美国心脏学会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多部麻醉学教材。 麻醉,医学发展的“助推器”姚尚龙 张诗海 在麻醉发明之前,人们在疼痛面前束手无策,只能采取针刺、冰冻、放血、饮酒和使用草药等方法缓解一部分疼痛,不仅止痛效果不好,还可能有生命危险。那时候,手术如同一场酷刑,患者必须忍受巨大的痛苦。对患者而言,是继续忍受疾病折磨,还是接受痛苦不堪的手术治疗,是一种极其艰难的抉择。 古代麻醉,在探索中前行 古代中国的麻醉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石器时代,中国人已开始用针、砭石和竹针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以缓解疼痛。春秋战国时期,《内经》记载有针刺治疗头痛、牙痛、耳痛、腰痛、关节痛和胃痛等。其后,针刺止痛发展为针灸,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项国粹。早在公元2世纪,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以进行腹腔手术。公元652年和1596年,孙思邈和李时珍分别在《备急千金药方》和《本草纲目》中介绍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虽然中草药麻醉因无法控制药物剂量而充满了危险,但在古代仍不失为一种先进而有效麻醉方法,并且给现代麻醉以启迪。 在古埃及,患者不得不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截肢和睾丸切除术。后来,西方人也发现了某些草药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如罂粟、古柯叶、毒参茄根、莨菪等。不过,这些草药与曼陀罗花一样充满毒性,由于无法控制合适的剂量,常常会发生手术还没做完,患者却已被毒死的惨剧。后来,人们又发现在不清醒或昏迷状态下实施手术,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会降低,于是便采用很多残酷的方法来缓解疼痛。 乙醚麻醉,近代麻醉的开端 在麻醉药发明之前,近代外科学几乎“无力前行”。那时候,医生和护士必须将患者牢牢地捆在床上,在患者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尽快完成手术。正因为如此,通常只能做些简单而粗糙的手术。 近代麻醉起源于一种会使人发笑的气体。1772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制成了氧化亚氮,即“笑气”。最初,笑气被认为是一种“瘟疫气体”。然而,年仅20岁的英国化学家戴维则不顾专家意见,潜心研究这种瘟疫气体。结果发现,这种气体不仅不会传播瘟疫,还能缓解疼痛,能让人感到欣快并笑出声来。遗憾的是,笑气的止痛效果虽好,但由于没有继续研究下去,笑气沦为上流社会贵族们的“摇头丸”。 乙醚麻醉的成功标志着近代麻醉史的开端。1846年9月,牙科医生摩顿在乙醚麻醉下成功拔除坏牙。同年10月,他在美国麻省总医院成功演示了一次乙醚麻醉,由著名外科医生乔恩从患者下颌部成功切除一个肿瘤,轰动全世界。摩顿也因此被认为是临床麻醉第一杰出人物。其实,麻醉“第一人”始终存在争论。早在1842年3月30日,美国乡村医生威廉森·朗曾使用乙醚麻醉为一名年轻患者切除了颈部肿块,只因地处偏僻,直到1849年才报道。为了纪念威廉森·朗完成世界上第一例全麻手术,美国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医师节。 之后,乙醚统治了麻醉界110年。不过,人们也逐渐发现吸入麻醉药有三个缺点:易燃烧和爆炸、毒性作用,以及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 现代麻醉,更安全更有效 随着药物的不断更新换代,现代麻醉药物正朝着安全、快速和短效的方向发展。麻醉医生可以精确地调控患者所需要的麻醉药物剂量和麻醉持续的时间,真正做到让大多数手术患者“说睡就睡,说醒就醒”。比如,静脉麻醉药物异丙酚的特点是快,麻醉快、苏醒也快,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也常用于麻醉中、手术后与ICU病房的镇静,以及无痛胃肠镜检查中。 与此同时,全面、细致的麻醉监测也大大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另外,随着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不断出现,医生可以通过探查脑电波的波动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精确判断麻醉深度,既能减少因麻醉较浅导致患者在术中过早苏醒,又能避免麻醉药过量导致苏醒延迟。 总之,随着麻醉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改进、检测技术的进步、各种新药的出现,麻醉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已大大提高。如今,麻醉已是一项很安全的技术。发达国家麻醉死亡率大概在20万分之一,我国麻醉的死亡率也正逐渐接近这一水平。 手术治病,麻醉“保命”手术治病,麻醉“保命” 张诗海 刘苹 很多人简单地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确切,麻醉远非如此简单。从医学角度讲,麻醉是通过药物和/或其他医疗技术设备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为外科手术和其他医疗检查提供条件。 麻醉医生干些啥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俗语很到位,形象地描述了麻醉医生在一台外科手术中的重要作用。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的工作仅是在病变部位“动刀”,而麻醉医生则需要根据手术刺激的大小来调控麻醉深度,使患者处于无痛和安全的平衡状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当出现紧急情况,如大出血时,麻醉医生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管理好患者的重要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常被誉为“无影灯下的生命保护神”。麻醉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比其他专业的医生更为广博的理论知识,如病理、生理、药理、内科、外科、妇儿、麻醉等,堪称 “外科医生中的内科医生,内科医生中的外科医生”。 常见麻醉分类看 目前常用的麻醉方法有三种:全身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局部麻醉,每一种麻醉分别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和操作方法。麻醉的作用机制是在人体特定的部位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打个比方,神经系统好比是办公的电话网络,大脑是交换机,神经为电话线,感受疼痛的身体各部位是电话机。只要把传递(疼痛)信号的电话线(神经)阻断,交换机(大脑)接受不到信号,电话机便不响了(身体感受不到疼痛了)。 全身麻醉时,麻醉医生可以通过呼吸面罩或气管导管让患者吸入全麻药物,也可以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静脉麻醉药物,目的是使患者在手术期间没有意识、知觉和其他任何感觉。全身麻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苏醒。打个形象的比喻,全麻的整个过程好比是飞机飞行。飞机起降是最危险的阶段,麻醉诱导和麻醉苏醒同样如此。所谓麻醉诱导,是让人由清醒转为昏睡状态。当然,这种昏睡状态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睡眠,而是接近昏迷的意识消失状态。麻醉医生通过使用好几种药物,像“组合拳”一般,把患者“打入”麻醉状态。由于没有意识、全身肌肉松弛,患者丧失自主呼吸能力,故麻醉医生还要将气管导管插入患者的气管内,并连接麻醉机,持续地以机械力量为患者提供氧气及麻醉气体,保证患者在麻醉状态下不会缺氧。所谓麻醉苏醒,便是“由梦转醒”的过程。当麻醉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殆尽时,麻醉状态便不能继续保持,人便进入麻醉苏醒阶段。当患者睁开双眼,听到医生呼唤,全身肌肉力量恢复时,麻醉医生会拔出气管导管,并将患者送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观察至少半小时以上。待患者确认清醒,便能安返病房。 区域阻滞麻醉时,通常用于消除身体大面积部位的疼痛,患者在术中保持清醒状态,但不会感觉到任何痛苦。最常用的区域阻滞麻醉是“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即俗称的“半身麻醉”,均在后背的适当位置进行穿刺注药,适用于下腹部和下肢的手术。 局部麻醉是将麻醉药直接注射到手术部位,以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比如拔牙时,医生会先在患者牙根附近注射一些局部麻醉药物,以减轻拔牙带来的疼痛。 患者配合很关键 麻醉与手术能否顺利进行,除了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外,患者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患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医生,全身放松,消除紧张情绪。过分紧张、睡眠不好,会导致手术当天血压波动,影响手术进程。其次,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术前禁饮、禁食,以防呕吐、误吸。第三,带有活动假牙的患者要取下假牙,以防麻醉插管时脱落,误入食管或呼吸道。 此外,不同的手术、不同的麻醉方式,所采取的体位也不同。腰麻和硬脊膜麻醉,通常是采取坐位或侧卧位进行操作的。当医生和护士摆好体位后,患者不要随意移动或改变,若有不适或疼痛,可告知医生,切忌在麻醉医生操作时变动体位,以免影响操作。 答疑解惑:麻醉会使孩子变笨吗? 专家观点:当我们为小儿实施麻醉前,家长们经常会紧张地询问:“全麻会让小孩变笨吗?”实际上,现代麻醉采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均是对人体影响极小、作用可逆的药物,手术后可经人体代谢完全排出。每年全世界有数百万人次使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经多年实践证明,只要在专业医生的正确使用下,没有证据表明全身麻醉药会对智力造成明显影响。 答疑解惑:为什么说,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外科手术有大有小,而麻醉则没有大小之分,设备的维护、麻醉方式的选择、药物剂量的控制、急救设备的配备,在任何手术中都必须严格执行。在手术室,每天都有患者因同样的疾病“开刀”,但麻醉处理方式可能完全不同。同样是阑尾炎,手术方式差别不大,但患者的全身状况可能有很大不同,麻醉方式和风险也可能有很大差别。比如,同样是阑尾切除手术,为一名年过九旬,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的老人实施麻醉,麻醉医生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远比为一名20岁的年轻人实施麻醉要大得多。麻醉医生常说,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麻醉谈话:医患沟通,保障安全麻醉谈话:医患沟通,保障安全 许强 武庆平 麻醉谈话其实是麻醉前访视的一种通俗说法。手术之前,麻醉医生会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很多问题,目的是为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功能、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以便选择合适麻醉方法和药物。一次良好的麻醉谈话可以使患者以最佳状态迎接麻醉和手术的挑战,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麻醉谈话,谈些啥 麻醉谈话的内容主要包括麻醉的安全性和麻醉的危险性。通常,麻醉医生首先会向患者及家属强调麻醉的安全性,让他们了解现代麻醉技术已相当成熟,发生麻醉风险的概率已大大降低,因麻醉导致的病死率基本上低于万分之一,以便其增强信心、减轻焦虑情绪。 当然,一旦发生麻醉风险,还是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总则第十一条指出: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因此,麻醉医生在谈话中也一定会强调麻醉风险,并且向患者具体说明其身体情况可能导致的风险,如糖尿病导致血糖紊乱的风险、心脏病导致循环紊乱的风险、肺部疾病导致呼吸障碍的风险等。不少人认为,麻醉医生一再强调麻醉风险是吓唬患者、推卸责任。实际上,麻醉谈话并不是医生为了推卸责任,而是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麻醉签字,别误解 在麻醉谈话期间,患者及其家属需要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某些患者及其家属认为,签署知情同意书是麻醉医生为了推卸责任,患方处于弱势地位,不管愿不愿意,都得签字,否则只能放弃手术。其实,患者及其家属的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不能免除医生的责任。麻醉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只表明术前患者已经获知各种风险,并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并不能作为医生医疗行为无过错的依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得到患方的签字,只能说明患方同意实施医疗行为,并不能免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一旦违反医疗原则所应承担的责任。大家需要认识到,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为了战胜病魔而共同战斗的伙伴,谁都不希望发生风险或意外。 麻醉准备,积极配合 在麻醉谈话期间,麻醉医生会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交代麻醉前的各种准备工作,患方应配合做到以下几点,以确保麻醉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在麻醉前访视期间,麻醉医生会询问许多问题,患者一定要主动、详细、如实地向医生汇报,不隐瞒病情;其次,患者应努力配合麻醉医生做好术前准备,积极调整心态,缓解压力,轻装上阵,必要时可服用一些镇静安眠药;第三,尊重麻醉医生的工作,不对麻醉医生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第四,麻醉前或麻醉中积极配合麻醉医生,有异常或不适情况,积极与医生沟通,否则尽量保持安静;第五,术后积极向麻醉医生反馈信息,如麻醉效果如何、术后疼痛情况、有无麻醉后并发症和合并症等,以便麻醉医生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麻醉风险:要重视,不要被吓倒麻醉风险:要重视,不要被吓倒 武庆平 付笑飞 汪平 自1858年John snow首先报道了麻醉死亡事件后,麻醉安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与警惕。此后,许多国家也相继报道了麻醉相关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监测手段的完善,以及麻醉医生水平的不断提高,麻醉相关死亡率逐年降低。目前,发达国家的麻醉相关死亡率已降至万分之一左右。 所谓麻醉风险,是指在麻醉过程中所发生的患者生理功能遭受严重干扰而危及生命的事件。麻醉风险可发生在围术期的任何时间,若麻醉医生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比如,术中若发生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如心梗、脑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可能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主要风险:“并发症”与“意外” 麻醉并发症是指麻醉医生在实施麻醉期间,因麻醉药物或操作导致患者出现与麻醉相关的另一种疾病。比如,困难气管插管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饱胃患者行急诊手术可能在麻醉诱导或苏醒期间发生呕吐,甚至误吸。但麻醉医生主观上不存在过失,且采取了尽其所能的防范措施。总体而言,麻醉并发症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与接受麻醉带来的正面作用(成功进行麻醉进而完成手术)相比,利大于弊,患者没有必要过分担心麻醉并发症。 麻醉意外是指在麻醉工作中,由于无法抗拒的原因(患者体质或特殊病情)导致患者出现难以预料与防范的不良后果(死亡、残疾、器官功能障碍等)。也就是说,尽管患者死亡、残疾或组织器官损伤发生在麻醉期间,但并不是由于麻醉医生的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直接造成,麻醉医生主观上不存在过失。当然,麻醉意外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发生概率很低,大约万分之一。 “制度”是“安全”的保障 从术前访视、术中管理,到术后随访的一系列完善制度,是麻醉安全的必要保障。通过术前访视,麻醉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身体状况、罹患的外科疾病、合并的内科疾病等,以便评估麻醉风险,做好术前准备。比如,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必须降至8.3毫摩/升以下、抽烟者需戒烟、肺部感染者需控制感染等。术中管理包括麻醉医生对患者的观察和仪器的监测。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瞳孔反应、皮肤颜色和温度等。术后随访包括患者意识的恢复、对疼痛的反应等。术后镇痛则根据患者的疼痛反应来实施。若疼痛反应剧烈,则需追加镇痛药物;若疼痛反应不剧烈,但恶心、呕吐等镇痛药物副作用明显,则需减少,甚至停用镇痛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麻醉学的发展,麻醉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高龄、合并多种慢性病不再是麻醉的“禁区”。当然,从安全角度考虑,麻醉仍有一定禁忌。比如,近期(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是非心脏手术麻醉的绝对禁忌证、穿刺部位感染或凝血功能异常是椎管内穿刺操作的绝对禁忌证。 特别提醒:为尽可能保证麻醉安全,患者应充分相信并配合麻醉医生,如实告知自己的既往病史。麻醉医生对病史了解得越详细,麻醉准备也越充分。患者若存在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等,应配合医嘱,将血压降至合理范围,以免因压血压波动而增加麻醉风险。 对待“风险”,别走极端 面对麻醉风险,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过分担心,有的患者担心“麻醉后醒不过来”,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殊不知,情绪波动本身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加麻醉风险。另一种是毫不重视麻醉风险,对麻醉医生一再强调的风险不屑一顾,不配合进行术前准备,血压或血糖也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极易发生麻醉风险。 答疑解惑:“全麻”和“局麻”,哪种更安全? 专家观点:麻醉方式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更安全,只有更适合。麻醉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及手术范围。若患者一般情况很差、手术很小,则局部麻醉比全身麻醉安全。因为局部麻醉用药简单、剂量小、术后代谢快,患者能迅速从麻醉状态中恢复。反之,若手术较大,患者一般情况较平稳,则全身麻醉更安全。因为大手术对机体的刺激较强烈,会引起剧烈的神经系统反应,需要强效的麻醉药物来减轻刺激,保证手术的平稳进行。
医学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 外科手术越来越复杂,无痛操作和检查不断广泛地开展 有一群人,他们让您平稳度过危险的手术期 他们帮您克服恐惧,让您也能谈笑自如地"刮骨疗伤" 这就是一直在背后默默工作的麻醉医生 为了您的安全,为了您顺利地康复 也许,您应该花点时间来了解下他们的工作! 1.麻醉医生是做什么的? 麻醉医生在手术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除了在手术开始前为病人作麻醉前评估及施行麻醉外,在外科医师进行手术的同时,还必须负责处理病人因为接受麻醉及手术而引起的生理反应,维持病人在麻醉状态中的基本生命功能,像心跳、呼吸、血液循环及氧气输送等重要功能的维持;另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麻醉深度是否适中、预防及紧急处理麻醉中可能出现的异常,以免发生并发症及严重的后遗症。手术结束,病人安全地完全脱离麻醉状态,麻醉医师还会根据病情对病人进行数次的回访观察,对需要的病人进行术后镇痛,让患者无疼,舒适,安全地恢复. 麻醉医生具有在危急时抢救病人生命的能力,他们不但是手术室的重要人物,也是紧急救护及许多重症病房、加护病房的加护照顾及急救主力。另一方面,由于麻醉医生十分清楚人体的神经系统的运作模式,因此,也是处理各种疼痛的个中高手。从产痛、手术产生的急性疼痛,到身体各项慢性疼痛,从幕后功臣到幕前治疗,麻醉医生这个止痛专家的角色,真可以说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好的手术功劳一半该归麻醉医生",正是因为有了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外科手术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才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外科医生才得以在手术台上从容不迫地进行各种操作,病人才得以平稳度过手术最危险的阶段;正是因为麻醉医生对镇痛工作的积极参与,无疼人流,介入,无疼胃镜等操作检查才得以广泛开展,无数病人在诊疗过程中的巨大痛苦才得以缓解。 2.怎样配合麻醉和手术? 麻醉与手术能否顺利进行,除了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外,您配合也十分重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配合。 1、要树立信心,相信医生,全身放松,消除紧张情绪。过份紧张,睡眠不好,可使手术当天血压波动,进而影响手术进程。 2、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准备,对医生要讲老实话。尤其是全身麻醉手术前,是否吃了东西,是否发热,女性是否月经来潮,都应先告诉医生,让医生考虑是否暂停手术,以免术后增加痛苦。 3、进手术室前,要排空大小便,戴有活动假牙的病人,要取下假牙,以防麻醉插管时脱落,误入食管或呼吸道。有贵重物品,在进手术室前,交给病房护士长或亲属保管,不要带到手术室去;进入手术室时,要按规定更换鞋子,戴上手术帽。 4、不同的手术,不同的麻醉,所采取的体位不同。腰麻和硬脊膜外麻醉,是采取坐位或侧卧位进行操作的,手术时的体位应充分暴露手术区域,方便手术者操作。当医生和护士为您摆好体位后,不能随意移动或改变,如有不适或疼痛,可告诉医生。乱动会影响手术操作。 5、有的手术要插导尿管或胃管,这些导管都会给您带来一些不适或痛苦,但要忍受,千万不能随意将导管拔出。 6、非全身麻醉手术,病人在手术台上处于清醒状态,应安静闭目接受手术,不要随意和医护人员谈话,更不要胡乱猜疑医护人员的某些话,以免引起误会或枉背包袱。 3.麻醉方法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三种麻醉方法: 1.全身麻醉 2.区域阻滞麻醉 3.局部麻醉 每一种都有很多形式和用途。 4.病人可以要求采用何种麻醉吗? 可以,一些手术可以采用多种麻醉方法,麻醉医生在了解情况之后,将会告知采取何种麻醉方法,如何麻醉、对你有何影响,如果你对某种麻醉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和医生讨论,虽然医生的看法是专业性的,他还是会考虑病人的意见,以便制定有效的计划。 5.全身麻醉到底怎么回事? 全麻分三个过程,分诱导、维持、恢复阶段。麻醉前先建立静脉通路,相应监测仪的连接。作出麻醉前生命体征的评价。 诱导期 麻醉诱导的目的是使病人从清醒的状态转变为麻醉状态的过程。通常使用静脉全麻药,镇痛药、肌松药等,病人在几分钟之内发生如下变化:由意识清醒状态到意识消失;呼吸16-20次/分到呼吸停止,此过程需要气管插管(使用一种气管导管插入肺内,用呼吸机代替病人的呼吸);痛觉存在到消失等。这期间病人生命功能发生较大变化,需严密监测,随时准备处理发生的情况。 维持期 诱导期过后,外科医生准备手术,诱导期麻醉药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在手术中要不断应用麻醉药物以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通常有静脉全麻药、吸入全麻药等,并根据麻醉深度和药物对病人的影响调整用药。在维持期进行监测,随时观察手术操作对病人生命的影响,必要时进行治疗,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恢复期 当手术结束后,病人进入恢复期。麻醉药物将被停止使用,一些药物将被用来逆转麻醉药物的作用。在麻醉恢复室你的意识将逐渐恢复,病人的生命症状仍被持续监护,一些药物用来减少你的不适,当病人的呼吸功能恢复较好时拔除气管导管。病人感受到疼痛时,进行术后疼痛治疗。整个过程由麻醉医生、护士来管理,病人意识恢复后,对手术过程并不知晓。 6.麻醉医生为什么要问许多问题? 因为手术和麻醉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体,所以麻醉医生要尽可能多的了解他的病人。 麻醉医生除在手术中使你解除疼痛、舒适外,对重要生命功能的维持负绝大部分的责任,所以了解病人的医疗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以往疾病史、近期用药、过敏史、以往麻醉史等。 麻醉医生必须非常熟悉你的健康情况,以便在手术过程中提供最好的麻醉治疗。 对病案情的详尽了解将帮助医生对发生的情况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和治疗。 有一些病人在接受手术时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哮喘、气管炎、心脏病其他疾病。 在麻醉医生术前访视病人时,你应告知医生你的以往病史,使麻醉医生有所准备,对一些疾病在麻醉过程中进行治疗,以免影响到生命安全。 7.为什么病人在手术前不应进饮食? 禁食在大多数麻醉病人是非常重要的,使呕吐、误吸的几率大大降低。因为一些麻醉药物减弱人体正常的保护性反射。例如,肺对外来物体有保护性反射,如胃内的食物,防止它们进入肺内。但是,麻醉以后,这些反射消失了。而胃酸对肺的刺激非常大,常引发吸入性肺炎, 可导致呼吸衰竭,影响生命。所以为了你的安全,应遵循医生的嘱咐,术前应禁食。 8.麻醉医师如何保证病人安全? 血压计、血氧仪、呼吸监测仪、血气监测仪、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肌松监测仪、温度、心电、SWANGANZ导管等仪器常被用于麻醉中的监测,分分秒秒地提供病人的变化信息,医生可以更有效地评价病人的情况,进行治疗。监护仪——麻醉医生的有利武器。 9.为什么要签麻醉同意书? 由于个体差异及合并疾病的不同,每个人对麻醉的耐受和反应都不一样,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外和并发症。任何麻醉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作为患者及家人,有必要也有权利充分了解麻醉存在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手术患者都要进行麻醉前谈话并签字的原因。 10.为什么麻醉了还有感觉? 麻醉后,很多病友都会问麻醉医生这一问题。 其实除了全身麻醉,多数麻醉方法本身并不会影响意识,患者保持清醒,神经阻滞区域(已被麻醉部位)也并非没有了所有的感觉,触觉、压力及本体感觉等仍然存在,只是温度觉、痛觉等已消失。 由于进入手术室后大多数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麻醉医生一般会给予适当药物使患者镇静入睡,因此大家根本不需要担心。 11.为什么术后要进麻醉恢复室? 手术与麻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人体的正常生理,特别是对那些术前一般情况较差、经受了全身麻醉或大型手术的患者。术后患者如存在麻醉未醒、呼吸循环功能不稳定等需要持续监护的情况,将被送入麻醉恢复室。 麻醉恢复室内配备有专职医务人员及齐全的设备,能实施及时有效的监测及抢救,使患者顺利度过术后、麻醉后的不稳定时期,进一步保障患者的安全。 12.术后镇痛会影响伤口愈合吗? 术后,麻醉医师会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镇痛方式,这些镇痛方法均不会增加伤口的感染率及影响切口边缘组织的生长。有效的镇痛还可以改善睡眠、增强术后免疫功能、利于患者咳嗽排痰、提前下床活动等,从而加快术后康复,有效减少了肺部感染、下肢静脉栓塞等术后并发症。 13.为什么会术后寒战? 术后寒战是指手术后出现不能自主的肌肉收缩抽动,其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局麻药、吸入性麻醉气体、长时间手术、术中大量输血输液及术野暴露等都会使寒战的发生率增高。 保暖、吸氧都能使寒战得到缓解,必要时医生会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 14.术后躁动怎么办? 由于药物的残余作用,全麻术后的 患者可能出现情感波动、躁动不安,这时家属应该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患者的固定工作,以防跌落或碰伤,同时尽量安抚患者,注意观察异常情况,并陪伴患者直到完全清醒。 15.全身麻醉会对智力有影响吗? 现代麻醉采用的全身麻醉药均为对人体影响极小、作用可逆的药物,手术后可经人体代谢完全排出,每年世界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次使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实践证明,在专业人士的正确使用下,全身麻醉药不会对智力有任何的影响。 16.喝酒影响麻醉吗? 这是麻醉医师做麻醉前访视时,常常听到杯中之友的疑问。 到底酒精与麻醉之间有甚么影响?诚如一般大众所想,长期酗酒者在接受麻醉过程的确须要比一般人更大的剂量,不过这也不完全是不变的法则,对于麻醉医师而言,手术之中剂量的变动可以随时依病人的情况做调整。 17.老年患者麻醉风险更大吗? 是的!与年轻病患相异之处,年老患者常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病变等全身性疾病。这些高危险因素增加手术及麻醉的困难度,有时手术成功,但最终病人还是因其它因素死亡。 所以麻醉前的评估要审慎,以生命安全为第一,除非须紧急手术才得以救命,否则宁愿暂缓手术。因其生理及体能状况较差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术中各项心血管、肺呼吸、肾脏功能的监视,术后的照护及止痛,体温的维持则更重要。 术后发生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肌缺氧、心绞痛、心肌梗塞、中风等。甚至比术前及术中来的高。 麻醉药物也因老年人病患的组织器官衰老而代谢减缓。故要注意剂量的减少及药物的延缓作用。 18.麻醉前为什么要禁食? 患者可能会问,我上半身麻醉也需要禁食吗?是的,不论你上全身或半身麻醉都需要禁食。 那为什么要禁食呢?因为在麻醉当中意识的丧失或意识不清时,都可能因病人发生呕吐而把呕吐物吸入肺中引起吸入性肺炎。而吸入性肺炎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麻醉合并症。为了减少这种合并症,麻醉前的禁食是必须的。 半身麻醉的病人不是意识清醒吗?原则上是的,但在手术当中可能因为手术的需要或因半身麻醉的止痛程度或麻醉高度不够等等原因,而改上全身麻醉。为了避免前述情形发生时,因为改上全身麻醉而额外增加病人的危险性,所以即使半身麻醉的病人也同样要求禁食。 19.需要禁食多久的时间呢? 传统的方式就是从手术当日的午夜起,停止进食一切的固体或流体食物。但是这并没有考虑到固体食物和清澈液体在胃内排空速率的不同。同时若是病人手术延迟到下午时分,很可能因饥饿难耐及口干舌燥而显得焦躁不安,而一些小孩或是年轻女性还可能发生低血糖的情形。所以目前已改成比较人性且合乎安全的方法。一般说来原则上成人或小孩应在麻醉前6-8小时,停止固体食物,包括牛奶或有果粒的果汁。而距离麻醉两个小时之前,则可喝一些清澈的液体如白开水或不含果粒或果渣的果汁,这样做不但可减少病人的不适,同时因为像白开水之类的饮料,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很短,并不会因此增加病人发生呕吐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危险。而只哺育牛乳或母乳的婴儿则应禁食4-6小时,但同样在两小时前可喂予一些开水或糖水,这样可减少婴儿的哭闹。 20.平时服用的药物需要停止吗? 一般说来,除了心血管的药物如抗高血压药之外,其余在禁食期间都停止服用。当然服用时可以配白开水吞服。另外糖尿病的病人尤须注意,禁食期间不要服用降血糖的药物或施打胰岛素,以免在禁食期间或麻醉当中发生低血糖的情况。 诚实且清楚的告诉你的麻醉医师你的病史及服药的纪录,同时在手术麻醉前遵守禁食的规定,那你就能很愉快且安全的渡过这次的手术而恢复原来的健康。
为什么过敏的宝宝越来越多,湿疹、鼻炎、鼻窦炎、哮喘…,环境?遗传?家长们有太多的疑惑和不解,让我们相约4月15日,10:00-11:00,海沧医院1号楼六楼第一会议室,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公益讲座。主讲人:方玫,让我们共同为孩子们健康努力!期待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