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普通的甲状腺激素的报告单,下面我将对其中的重要指标进行解读: 1、T3和T4(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4):这两项结果的异常提示甲状腺功能有异常,但往往和临床表现不直接相关,所以T3和T4结果异常不需过度担心。 2、FT3和FT4(游离T3和游离T4):游离T4是发挥甲状腺功能的最主要激素,他的异常往往与甲亢或甲减直接相关,根据FT4的结果高或低可以直接诊断甲亢或甲减。 3、促甲状腺素TSH:TSH最大的特点是与FT3和FT4相反,即FT3/FT4越高,TSH越低。TSH是预示甲状腺功能的标志,TSH低,提示即将发生甲亢;TSH高,提示即将发生甲减。 4、甲状腺球蛋白(Tg):反映甲状腺合成功能和甲状腺量的指标。良性疾病没有特别意义;对于甲状腺癌患者,如果接受过甲状腺全切除,Tg水平则反映有无复发,即甲状腺来源组织的多少,Tg低于1,或动态变化不升高,则不提示复发。 5、甲状腺抗体(球蛋白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不管他们升高多少,只是提示甲状腺炎(桥本氏病),与甲状腺疾病严重程度并没有什么关联。 总结一下: 甲状腺手术后的结果甲状腺功能化验结果如何解读呢: 1、首先明确优甲乐的主要成分是FT4,甲状腺片则含有FT3和FT4。 2、甲状腺术后不论服药与否,FT3或FT4高将对心脏产生影响,所以注意控制激素水平。 3、良性甲状腺疾病术后,用药的目的是把甲状腺功能维持于正常水平,TSH是调节药量的依据,因此,TSH高,或FT3/FT4低,需要补充优甲乐。反之,TSH或者FT3/FT4降低,则说明药物过量,需要减量。 4、甲状腺癌术后需要抑制TSH,因此需要增加优甲乐,FT4升高,会压低TSH;如果增加了优甲乐,TSH仍旧不降,可联用甲状腺素片。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放射治疗作为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临床验证,70%-80% 的肿瘤病人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在放疗结束时,往往会有一部分肿瘤病灶尚未完全消失,很多病人或家属会有疑问,这是治疗失败吗? 其实,答案是不一定。在放疗结束时,一部分肿瘤病灶尚未完全消失,通常可能有以下有三种情况: 1、肿瘤细胞已遭致死剂量的照射,若假以时日,病灶最终消除殆尽。放射线照射肿瘤,不像手术那样,一次即能将病灶全部消除。被照射的肿瘤细胞往往要在分裂时或分裂几代以后才死亡。由于肿瘤内部的细胞进入分裂繁殖状态的时间有先有后,如果该肿瘤细胞分裂周期所需的时间又长,放疗结束时,肿瘤有可能不完全消失。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肿瘤病人在放疗结束后一、二个月内肿瘤逐渐退缩小时的现象并不少见,个别病例的消退过程甚至长达两年。 2、肿瘤放疗后残存的所谓“病灶”,实质上是慢性炎症或瘢痕组织。放疗常引起局部炎症和组织瘢痕化、纤维化。前者抗炎治疗有效。后者摸上去质地比肿瘤硬,有时还有清晰的边缘,长期随访可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 3、放疗效果不好。并不是所有的肿瘤对射线均敏感,有些类型的肿瘤对放疗相当抗拒,还有些肿瘤由于体积很大,其内的肿瘤细胞由于缺血缺氧,放疗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在这两种情况下,未完全消除的肿瘤病灶内仍残留有活性的癌细胞,一旦时机成熟,它们又会兴风作浪,导致肿瘤的复发。 由此可见,放疗结束时影像学的表现提示“肿瘤仍未消失”的情况,实际上较为复杂,不可一概轻易地视为治疗失败。 因此,患者及家属在此期间不应该盲目猜疑,造成精神和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建议放疗结束一定要多与主管医生沟通交流,定期到医院复查。 1.所有的恶性肿瘤都有复发和转移的可能,而目前任何一种治疗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可能,只是减少复发和转移的机率。放射治疗也同样如此。因此患者在放疗结束后必须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复发肿瘤。 2.放射线不但能杀伤肿瘤对正常组织同样也有杀伤作用,而射线对一部分正常组织的损伤是迟发性慢性反应,在放射治疗结束后才逐渐表现出来。有些反应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完全可以恢复,否则造成严重的后果将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3.有些肿瘤对放射线不太敏感,放射治疗期间消退不明显,而当达到足量照射放射治疗结束后肿瘤会渐渐消退。这种情况下患者应严格遵照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根据情况作进一步治疗和处理。
很多病人第一次来放疗时必问的一个问题是:饮食上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答案还是:因人而异! 总体来讲,放疗病人并没有什么需要忌口的。对于放疗病人来讲,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有意识地加强营养。因为肿瘤细胞快速代谢增加了身体的消耗,而且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也需要大量营养来实现修复,所以肿瘤病人常常需要比平时更多的营养。 放疗患者饮食的基本原则是:正常饮食,加强营养!多摄入优质蛋白(鱼、白肉、鸡蛋、牛奶等)以及优质脂肪(坚果、植物油),补充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 其实大部分病人并不需要刻意去改变自己平时的饮食习惯和喜好,也不需要强迫自己接受平常不喜欢的食物。毕竟有营养的食物多种多样,开开心心吃东西,保持心情愉悦最重要。 当然,像是腌制、熏制、油炸、烧烤等,健康人都不提倡多吃,就更不用说病人了。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同样的道理。 考虑到不同病种、不同治疗部位的特点,有一些饮食上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些治疗部位在头颈部的病人可能会在放疗过程中产生口腔咽部黏膜反应,例如鼻咽癌;治疗部位在食管或胸部靠近食管(比如肺,纵隔)的病人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食管黏膜反应。这些症状会随着放疗次数的增加而加重,严重者会影响到进食和吞咽。这一类病人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例如辛辣,坚硬,过烫的食物。后期反应加重后多要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切记不能只吃稀饭或喝汤。建议把营养价值高的食物煮软打碎食用,严重者必要时请咨询专业的营养师。 治疗部位在胃肠道病人胃肠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会产生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这类病人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可以少吃多餐,尽量少食用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辛辣、油腻的食物等。如果产生上述症状影响进食,要及时联系主管医生进行处理! 有很多病人对于能不能喝牛奶的问题都很困惑,关于这一点,专业的营养科老师给予了解答:“由于奶类富含钙,是优质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建议每天饮奶300g;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天奶类及奶制品摄入量仅仅为24.7g!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国人多有乳糖不耐受,喝了纯牛奶后发生腹胀、腹泻等情况。这种身体不能消化纯牛奶的情况,我们把它叫做乳糖不耐受,又称乳糖消化不良或乳糖吸收不良。对于存在乳糖不耐的患者,建议选择酸奶、舒化奶和奶酪等奶制品,这些乳制品经过加工和发酵,乳糖的量已经很少了,可避免上述消化道症状。” 概括起来就是:牛奶是好东西,但如果喝了不舒服,就不要强迫自己去喝了!可以选择一些自己能够接受的上述替代产品。 治疗部位在腹腔或盆腔病人,也要注意少食用不易消化以及容易产气的食物(例如韭菜,洋葱,萝卜,芹菜,干豆类等),因为胀气引起的肠道充盈会对病人的身体轮廓还有治疗部位的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尤其直肠的充盈会对周围结构(例如膀胱、前列腺等)的位置造成推移,会导致治疗位置不准确。 除此之外,如果治疗过程中有关于饮食方面的疑问,要积极与当班治疗师交流,必要的时候请咨询专业营养师。
鼻咽癌操: 1.保持口腔卫生:多刷牙、勤漱口;每次进食后漱口;预防口腔炎、口腔溃疡。 2.坚持鼻腔冲洗:正确使用鼻腔冲洗器冲洗,每日2次;如果分泌物或痂壳较多,可适当增加冲洗次数;预防鼻腔黏连及鼻窦炎。 3.咽津运动:经常做吞咽运动;防止口腔功能退化导致吞咽困难。 4.张口运动:口腔快速张开与闭合,尽量张到最大,幅度以可忍受为限,每日2次,每次3分钟;预防张口受限及张口困难。 5.鼓腮运动:腮部鼓起,闭住嘴唇向外吹气,并用手按摩腮部和颞颌关节,每日2次,每次20下;预防颞颌关节和周围肌肉纤维化。 6.绕舌、弹舌运动:用舌舔牙周20圈,每日2次;微微张开嘴,让舌头发出“嗒嗒”的响声,每日2次,每次20下;预防口腔黏膜、舌肌及咬肌发生功能退化现象。 7.扣齿运动:牙齿上下轻轻扣击或咬牙,每日2次,每次100下;防止牙齿松动脱落。 8.外耳按压运动:用食指扪住外耳道,作压、松动作;以改善听力,预防鼓室黏连。 9.转颈运动:即颈部旋转运动,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预防颈部肌肉纤维化致颈部转动受限。
第一:他们使用的武器不同 放疗大名叫放射治疗,他是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家,能够利用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来对付肿瘤,以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他的武器就是能够产生各类射线的机器,常见电子直线加速器。而化疗是出色的化学药物学家,擅长应用化学药物(包括内分泌药物等)来和肿瘤较量。常用静脉注射、口服或其他形式让化疗药物进入体内来杀灭肿瘤。 第二:他们的攻击范围不同 放疗和外科手术擅长搏击,对局部的攻击力度较大较强,放射治疗的范围称“靶区”,即射线集中治疗区域,靶区以外则没有多少射线,正常组织不会有太大的损伤,放疗医师根据影像学及其他临床检查确定肿瘤大小及其侵犯部位后,还必须了解该肿瘤生物学特征及扩散规律才能决定放射范围。化疗是全身治疗为主,药物进入体内后会分布到全身各处,不光对实体肿瘤有作用,对微小不可见转移灶也同样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当然现在也有局部治疗为主的化疗例如介入化疗、局部灌注化疗等等。 第三:他们攻击的对象不同 放疗主要针对相对比较局限的实体肿瘤的根治治疗,例如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皮肤癌、淋巴瘤等;一些肿瘤的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如乳腺癌、宫颈癌、胃肠肿瘤;另外还有些肿瘤例如骨及脑转移肿瘤姑息放疗等等,而对于白血病等全身性肿瘤,则作用有限。目前70%左右的肿瘤病人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由此可见放疗在肿瘤治疗中地位之重要。化疗则是针对对化疗药物比较敏感的肿瘤例如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乳腺癌、胃肠肿瘤、肺癌、生殖系统肿瘤等等。化疗的效果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病况,有的可治愈,更多的是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放化疗的适应症也在变化。 第四:毒副反应不同 总的来说放疗是以局部反应为主,与放疗射野有关。例如头颈部放疗会出现口干、咽喉肿痛、颈部纤维化、味觉功能减退等等。胸部放疗可能会出现放射性肺改变、放射性食管炎等等。随着放疗技术进步,以前经常出现的放射性脑损伤、截瘫等则较少发生。化疗以全身反应为主,一般是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多见,例如血象降低、恶心、呕吐,以及静脉炎等等。而只要处理得当,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心功能损伤,以及“把胆汁都吐出来”的剧烈反应临床上并不十分常见。现在科技在发展,放化疗的毒副作用都在逐步减轻。 尽管放化疗有如此大的不同,其实治疗很多肿瘤时候放疗、化疗和手术是互相配合使用的。现在肿瘤治疗讲究综合治疗,乳腺癌、肺癌就是综合治疗最常见的病例。至于肿瘤的治疗什么时候该手术,什么时候该放疗,什么时候该化疗,什么时候该姑息治疗,则取决于临床医师、影像学医师、病理医师以及相关医护人员通过对病人疾病分期、身体状况等一般情况综合判断后才能做出决定。
2016年,“癌症”依然是任何人生活中都躲不开的词。中国癌症报告新鲜出炉,中国的癌症患者数量巨大,仅2015年就新增了430万,死亡280万。考虑到中国社会正快速进入老龄化,即使不考虑吸烟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未来几十年,癌症病人数量也必将继续增多。 我们和癌症的战争依然长期而艰苦。但战争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不是消灭癌症,也不是治愈癌症,而是把癌症变成慢性病。消灭癌症并不现实。绝大多数癌症是“老年病”,是人体自然老化过程中基因突变的产物。就像我们无法阻止皱纹和老花眼的出现一样,我们无法像对待传染病一样,开发疫苗彻底阻止突变的发生。 我们真正的目标,是把癌症变为慢性病,用副作用小的药物,就能控制住。过去大家“谈癌色变”,并非因为它致命,而是因为觉得癌症致命快,治疗过程痛苦。 中国高血压每年导致200万人死亡,和癌症接近,但极少有人知道自己高血压后就崩溃的。社会上常说不少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虽然这没任何科学证据,但毫无疑问,心理压力显著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如果能用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把癌症变为慢性病,无论是延长病人生命,还是降低病人心理负担,提高病人生存期的生活质量,都是极为重要的。这就是我对“成功战胜癌症”的定义。 我们早已有了成功例子。 15年前,携带BCL-ABL突变基因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病人五年存活率不到30%。但经过二十多年的科学研究,2001年针对该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格列卫”横空出世,让该种病人五年存活率从30%一跃到了90%,最初尝试格列卫的一批病人已经存活了超过二十年。格列卫把慢性髓性白血病变成了一个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虽然病人需要终身服药,但并不恐怖。很多慢性髓性白血病人,一旦知道治疗方法后,通常长舒一口气,“还好,还好”。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2016年初,美国政府已启动“登月计划”,投入大量资源来对抗癌症,主攻的也是免疫疗法。我相信所有的癌症病人都会听到“免疫疗法”这个词。目前有效免疫疗法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药物疗法,二是细胞疗法。与第一代的化疗、第二代如格列卫这样的靶向药物相比,免疫疗法是第三代的抗癌疗法。靶向药物曾有过把少数癌症变为慢性病的例子,但免疫疗法的出现,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把多数癌症变成慢性病的希望。 令人兴奋的是最近上市的两个PD-1抑制剂,Opdivo和Keytruda。免疫药物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癌、头颈癌、膀胱癌、乳腺癌等病人身上都展现了非常让人振奋,乃至震惊的效果。比如用在晚期转移的黑色素癌病人身上时,它们让60%以上的病人肿瘤减小乃至消失了超过3年!要知道,通常这些晚期转移病人生存时间只能以周计算。以前药物如果能延长几个月就是胜利。第一批尝试免疫疗法的晚期黑色素瘤病人中,已经有人活了近15年,而且无法再检测到癌细胞。 免疫疗法治愈了癌症么?很难讲,因为无法检测到癌细胞不代表没有癌细胞。但是医生“抗癌工具箱”里面的方法越来越多,癌症治疗将进入“精准医疗”时代,越来越强调“个体化”和“低副作用”。 更多的病人会接受“鸡尾酒疗法”:手术或放疗可以处理局部的病灶,化疗和靶向药物可以杀灭全身各处的癌细胞,免疫药物可以激活自身免疫系统,除了直接追杀癌细胞,还能用于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也许在不远的未来,会有人说:“还记得2016年那会儿大家都以为癌症是绝症么?真是太搞笑了。”
2015年8月外院转入我科患者,自诉“胸闷气紧半月”。外院抗炎治疗无缓解,不能平卧,ECOG评分3—4分。无咳嗽、咳血,无潮热、盗汗,胸部CT提示纵隔占位,右侧胸腔积液。因患者一般情况差,无法取得病理活检,(MDT)多学科讨论后,考虑纵隔恶性肿瘤占位,建议立即行诊断性及急诊放疗。 予以局部急诊放疗12Gy/3f,症状有所缓解,基本能平躺,积极寻找病理,右侧!胸腔积液中发现:小细胞癌!!!立即行2周期EP方案化疗 目前症状明显缓解,ECOG评分1分。后续方案:重新放疗定位,造成剩余放疗 +2周期维持化疗。目前放疗中,敬请期待治疗完全结束,病灶完全消失?
恶性神经鞘瘤多愿发于周围神经鞘膜中的雪旺氏细胞,少数可以有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恶变所致。以四肢和颈部发生率较高,而颌面部少见,其生物学行为属低度恶性,术前往往不易确诊 ,术后容易复发,尤其是循血运行转移 。 病理特点:肉眼观察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假性包膜,与来源神经多有缔状联系,肿瘤质地较硬,切面呈灰白色,镜下可见肿瘤由上皮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并相互移行,瘤细胞异形明显,其间可见纤细的纤维将其分割成巢状,部分区域可见肿瘤细胞围绕薄壁小血管成假菊形团状.。组织细胞丰富,排列成栅栏状或漩涡状,细胞分化较好或分化不良成多形性,浸润周围组织,可见核分裂像,表现为低度恶性,高倍镜1-2个/野。病理形态学上,恶性神经鞘瘤与梭 性细胞软组织肿瘤区别有一定难度,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S-100是恶性神经鞘瘤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标记物。国内外,文献报道其阳性率高达70%以上,可作为首选标记物。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恶性神经鞘瘤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差。
1.甲胎蛋白(AFP)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妇产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AFP也会明显升高。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携带者。某些消化道癌也会出现AFP升高现象。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正常参考值:0~15 ng/ml2.癌胚抗原(CEA)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难测出。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因为这些肿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CEA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的升高尤为明显。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CEA的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术前或治疗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的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术前CEA浓度越低,说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越小,其生存时间越长;反之,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在对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时,连续测定CEA将有助于疗效观察。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术后6周CEA回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微转移者,可见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呈持续上升。CEA浓度的检测也能较好地反映放疗和化疗疗效。其疗效不一定与肿瘤体积成正比,只要CEA浓度能随治疗而下降,则说明有效;若经治疗其浓度不变,甚至上升,则须更换治疗方案。CEA检测还可对经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使CEA恢复正常的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其复发和转移。通常采用以下方案:术后第六周一次;术后三年内,每月一次;3-5年每三月一次;5-7年每半年一次;7年后一年一次。若发现升高,两周后再测一次,两次都升高则提示复发和转移。正常参考值:0~5 ng/ml3.癌抗原125(CA125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如果以65U/ml为阳性界限,Ⅲ-Ⅳ期癌变准确率可达100%。CA125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CA125测定和盆腔检查的结合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对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和间皮细胞癌诊断的符合率也很高,良性病变阳性率仅2%。CA125水平的升高是女性生殖系肿瘤复发的信号。动态观察血清CA125浓度有助于卵巢癌的预后评价和治疗控制,经治疗后,CA125含量可明显下降,若不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应考虑有残存肿瘤的可能。95%的残存肿瘤患者的血清CA125浓度大于35U/ml。当卵巢癌复发时,在临床确诊前几个月便可呈现CA125增高,卵巢癌发生转移的患者血清中CA125更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腹水中也可见CA125升高。CA125升高也可见于多种妇科良性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宫颈炎及子宫肌瘤、胃肠道癌、肝硬化、肝炎等。正常参考值:0.1~35 U/ml。4.癌抗原15-3(CA15-3)CA15-3是乳腺癌的最重要的特异性标志物。30%-50%的乳腺癌患者的CA15-3明显升高,其含量的变化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监测术后复发、观察疗效的最佳指标。CA15-3动态测定有助于II期和III期乳腺癌病人治疗后复发的早期发现;当CA15-3大于100U/ml时,可认为有转移性病变。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及宫颈癌患者的血清CA15-3也可升高,应予以鉴别,特别要排除部分妊娠引起的含量升高。正常参考值:0.1~25 U/ml5.癌抗原19-9(CA19-9)CA19-9是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的相关标志物,大量研究证明CA19-9浓度与这些肿瘤大小有关,是至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胰腺癌患者85%-95%为阳性,CA19-9测定有助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当CA19-9小于1000U/ml时,有一定的手术意义,肿瘤切除后CA19-9浓度会下降,如再上升,则可表示复发。对胰腺癌转移的诊断也有较高的阳性率,当血清CA19-9水平高于10000U/ml时,几乎均存在外周转移。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胆管癌、肝癌的阳性率也会很高,若同时检测CEA和AFP可进一步提高阳性检测率(对于胃癌,建议做CA72-4和CEA联合检测)。胃肠道和肝的多种良性和炎症病变,如胰腺炎、轻微的胆汁郁积和黄疸,CA19-9浓度也可增高,但往往呈“一过性”,而且其浓度多低于120U/ml,必须加以鉴别。正常参考值:0.1~27 U/ml6.癌抗原72-4(CA72-4)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敏感性可达28-80%,若与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以监测70%以上的胃癌。CA72-4水平与胃癌的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在胃癌的Ⅲ-Ⅳ期增高,对伴有转移的胃癌病人,CA72-4的阳性率更远远高于非转移者。CA72-4水平在术后可迅速下降至正常。在70%的复发病例中,CA72-4浓度首先升高。与其它标志物相比,CA72-4最主要的优势是其对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极高的特异性,在众多的良性胃病患者中,其检出率仅0.7%。CA72-4对其他胃肠道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率。CA72-4与CA125联合检测,作为诊断原发性及复发性卵巢肿瘤的标志,特异性可达100%。正常参考值:0.1~7 U/ml7.癌抗原242(CA242)CA242是一种新的肿瘤相关抗原,当消化道发生肿瘤时,其含量升高。对胰腺癌、结直肠癌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有86%和62%的阳性检出率,对肺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用于胰腺癌和良性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也用于结直肠癌病人术前预后及复发鉴别。CEA与CA242联合检测可提高敏感性,与单独采用CEA检测相比,对结肠癌可提高40-70%,对直肠癌提高达到47-62%。CEA与CA242无相关性,具有独立的诊断价值,且二者之间具有互补性。正常参考值:0~17 U/m8.癌抗原50(CA50)n 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特指某个器官的肿瘤标志物。CA50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可检出不同的阳性率,对胰腺癌和胆囊癌的阳性检出率居首位,占94.4%;其它依次为肝癌(88%)、卵巢与子宫癌(88%)和恶性胸水(80%)等。可用于胰腺癌、胆囊癌等肿瘤的早期诊断,对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及卵巢肿瘤诊断亦有较高价值。n 值得指出的是CA50在80%AFP阴性的肝细胞癌中呈阳性结果,作为手术治疗彻底与否的指标也有较大的正确性。另外,CA50对恶性胸水有很高的阳性检出率,而良性胸水尚无阳性报道,故CA50的检测对鉴别良、恶性胸水亦有较大的应用价值。n 另有报导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液CA50的浓度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改变。通常认为萎缩性胃炎是癌前高危期,因此CA50可作为癌前诊断指标之一。在胰腺炎、结肠炎和肺炎发病时,CA50也会升高,但随炎症消除而下降。n 正常参考值:0~20 U/ml9.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CYFRA 21-1)n CYFRA 21-1是非小细胞肺癌最有价值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尤其对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监测有重要意义。CYFRA 21-1也可用于监测横纹肌浸润性膀胱癌的病程,特别是对预计膀胱癌的复发具有较大价值。如果肿瘤治疗效果好,CYFRA 21-1的水平会很快下降或恢复到正常水平,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CYFRA 21-1值的变化常常早于临床症状和影像检查。n CYFRA 21-1与良性肺部疾病(肺炎、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的鉴别特异性比较好。n 正常参考值:0.10~4 ng/ml10.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 NSE被认为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60-80%的小细胞肺癌患者NSE升高。在缓解期,80-96%的患者NSE含量正常,如NSE升高,提示复发。小细胞肺癌患者首轮化疗后24-72小时内,由于肿瘤细胞的分解,NSE呈一过性升高。因此,NSE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疗效与病程的有效标志物,并能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n NSE也可作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标志物,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尿中NSE水平也有一定升高,治疗后血清NSE水平降至正常。血清NSE水平的测定对于神经母细胞瘤的监测疗效和预报复发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比测定尿液中儿茶酚胺的代谢物更有意义。n 另外对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精原细胞瘤及其它脑肿瘤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n 正常参考值:0~16 ng/ml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n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是一种特异性很好而且是最早用于诊断鳞癌的肿瘤标志物。SCC在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中抑制细胞调亡和参与鳞状上皮层的分化,在肿瘤细胞中参与肿瘤的生长,它有助于所有鳞状上皮细胞起源癌的诊断和监测,例如:子宫颈癌、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癌、食管癌、鼻咽癌以及外阴部鳞状细胞癌等。这些肿瘤患者血清中SCC升高,其浓度随病期的加重而增加。临床上用于监测这些肿瘤的疗效、复发、和转移以及评价预后。n 对子宫颈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原发性宫颈鳞癌敏感性为44%-69%;复发癌敏感性为67%-100%,特异性90%-96%;其血清学水平与肿瘤发展、侵犯程度及有否转移相关。在宫颈癌根治术后SCC浓度显著下降;可及早提示复发,50%患者的SCC浓度升高先于临床诊断复发2-5个月,它可以作为独立风险因子加以应用。n 辅助诊断肺鳞癌:肺鳞癌阳性率为46.5%,其水平与肿瘤的进展程度相关,它配合CA125、CYFRA21-1和CEA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患者诊断的灵敏性。n 食管鳞癌、鼻咽癌的预测:阳性率随病情发展而上升,对于晚期患者,其灵敏性可达73%,联合检测CYFRA21-1和SCC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III期头颈部癌阳性率为40%,IV期时阳性率增至60%。n 其它鳞癌的诊断和监测:头颈癌、外阴癌、膀胱癌、肛管癌、皮肤癌等。n 正常参考值:< 1.5 mg/L12.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n PSA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也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具有器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血清TPSA升高一般提示前列腺存在病变(前列腺炎、良性增生或癌症)。血清PSA是检测和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血清TPSA定量的阳性临界值为大于10μg/L,前列腺癌的诊断特异性达90%-97%。TPSA也可用于高危人群前列腺癌的筛选与早期诊断,是第一个由美国癌症协会推荐用于筛查5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n TPSA测定还可用于监测前列腺癌患者或接受激素治疗患者的病情及疗效,90%前列腺癌术后患者的血清TPSA值可降至不能检出的痕量水平,若术后血清TPSA值升高,提示有残存肿瘤。放疗后疗效显著者,50%以上患者在2个月内血清TPSA降至正常。n 正常参考值:0.01~4.0 ng/ml13.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单项的血清总PSA(TPSA)测定不能明确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的前列腺增生,主要是因为在浓度2-20ng/ml范围内,二组病人有交叉。而FPSA/TPSA不受此因素及年龄的影响,通过FPSA/TPSA比值达到鉴别前列腺癌或良性的前列腺增生的目的。前列腺癌患者的FPSA/TPSA比值明显偏低,良性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FPSA/TPSA比值显著增高。FPSA/TPSA界限指定为0.15,低于该值高度怀疑前列腺癌,其诊断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88.6%,明显优于TPSA单独测定。n FPSA检测主要适用于未经治疗、TPSA值为2-20ng/ml病人,当TPSA值低于2ng/ml或高于20ng/ml时,FPSA/TPSA比值并不能用于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的前列腺增生。n 正常参考值:0.01~2.0 ng/ml FPSA/TPSA:> 0.1514.α-L-岩藻糖苷酶(AFU)AFU是是对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检测的又一敏感、特异的新标志物。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活力显著高于其它各类疾患(包括良、恶性肿瘤)。血清AFU活性动态曲线对判断肝癌治疗效果、估计预后和预报复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甚至优于AFP。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血清AFU活力测定在某些转移性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或子宫癌之间有一些重叠,甚至在某些非肿瘤性疾患如肝硬化、慢性肝炎和消化道出血等也有轻度升高,在使用AFU时应与AFP同时测定,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有较好的互补作用。n 正常参考值:234~414 μmol/L15.EB病毒抗体(EBV-VCA)EB病毒阳性、鼻咽癌家族史、鼻咽癌的高发区、身体免疫力低下,都可能是患鼻咽癌的高危因素。从理论上讲,如EB病毒检查阳性者,仅是代表患者以前曾经受过EB病毒感染,但它是否是鼻咽癌发病的直接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但临床实践,科学研究表明,阳性者患鼻咽癌的机会比阴性者大得多。n 鼻咽癌是最常见的EBV感染的上皮性肿瘤,几乎100%的非角化性鼻咽癌都有EBV感染。因此,在鼻咽癌要与鼻咽部的其他癌进行鉴别时,EB病毒血清学检测可帮助诊断。另外,当发现颈部淋巴结出现转移癌时,如果EB病毒血清学检测呈阳性,提示原发肿瘤很可能是鼻咽癌n 鼻咽癌的筛查应以临床检查和EB病毒血清学检测为主,如临床鼻咽镜下有可疑变化,应送病理科活检,最好在鼻咽纤维镜下作细致观察,看有无微小病灶;若鼻咽镜下无异常发现,但EB病毒血清学检查滴度较高或抗体检测阳性时,则应定期随防观察,建议进--步请专科医生检查,早诊断、早治疗。n EBV在感染过程中形成的病毒特异抗原可以区分为早期抗原(EA)、病毒衣壳抗原(VCA)、核相关肿瘤抗原(EBNA)和膜抗原(MA)。检测这些抗原的相应抗体反应,有助于EBV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n VCA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最初感染EBV的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VCA-IGM,之后IGM抗体逐渐减少到无法检出的水平(正常情况下,IgM抗体持续不超过10周。滴度下降,有时起伏。任何急性感染的慢性过程是罕见的),几乎同时VCA-IGG逐渐增加,并可在正常人体内终生存在。若此试验阴性,可以排除EBV感染。n EBNA可分为六种,其中EBNA1是唯一一种在所有EBV 相关肿瘤细胞中都表达的病毒蛋白,出现在所有持续受感染细胞的核中,其免疫原性表达相对迟些,仅数周或数月后形成抗EBNA-1抗体。一个明显阳性试验结果(第二滴度阶段)显示曾有过感染。若VCA试验阳性,滴度为1:160或更高,结合阴性或弱阳性的抗EBNA-1试验,就表示一种急性、新的或复发感染。n EA是受感染细胞早期产生的抗原,比VCA的免疫原性要弱,因此它们诱导的抗体在原发性感染出现得较迟,然而在复发感染抗体通常可早期检出。n 鼻咽癌刺激IgA类的EBV抗体合成,特别是抗VCA抗体。但这些抗体水平在正常EBV感染和复发时增加,所以仅高滴度有诊断价值(VCA-IgA>1:80),经治疗好转后抗体滴度可下降。VCA-IgM通常阴性,VCA-IgG滴度增高。多年实践证明IGA/VCA诊断鼻咽癌的特异性低于IGA/EA,但后者敏感性差。除IGA之外,早期EBV复制周期中特殊的非结构抗原─DNA多聚酶、DNA核酸酶、DNA主要结合蛋白质亦被推荐作为血清学诊断指标。n EBV-VCA抗体临床意义:VCA-IgA≥1:10为阳性,说明感染过EB病毒(多在半年前或很久很久前),临床上与鼻咽癌、胸腺淋巴上皮癌、胃癌、直肠癌、类风湿性关节炎、非甲非乙型肝炎、红斑痕疮、干燥综合症、Burkitt氏淋巴瘤、免疫缺陷宿主的淋巴瘤等疾病有关。;VCA-IgM≥1:5为阳性,说明有近期感染,(感染后多在2-3周该抗体升高,在体持续时间不等)临床上与不明原因的发焼、乏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紫癜、抽风、川畸病、口腔脱皮等自身免疫病有关;VCA-IgG≥1:80以上者,说明EBV被激活或激活了其它病毒基因及某些细胞基因,可作为EBV或其它病毒感染的参考招标。n 正常参考值:EBV-VCA抗体 阴性16.肿瘤相关物质(TSGF)TSGF肿瘤相关物质联合检测(原名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是一种可以简便快速地用于恶性肿瘤早期辅助诊断的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对疗效观察、人群查体亦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由糖类物质构成的糖脂、糖蛋白、寡聚糖等广泛分布于细胞内外和各种体液中,在细胞发生癌变时其代谢紊乱可引起体液中的含量升高,是国际公认的肿瘤标志物;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也由于其瘤种特异性小而适用于普查筛选。几种小分子的肿瘤标志物组合在一起合称为TSGF,由于TSGF含量在肿瘤早期血清中即会明显升高,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广谱恶性肿瘤早期辅助诊断的理想指标。n TSGF对癌症早期检测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人群防癌健康检查中应用TSGF的检测及动态跟踪,可有效排除假阳性的干扰,提高检测的准确性。用以发现无任何症状的早期癌症或早期复发癌症患者,可用于人群健康防癌检查或高危人群筛查,通过定期检测,及早发现癌症,提高治疗效果。建议对自然人群特别是癌症高发区人群每年进行一次TSGF检测。n 通过TSGF检测可筛选出的不同瘤种、不同脏器的常见恶性肿瘤多达几十种,表明TSGF是恶性肿瘤的广谱标志。n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TSGF含量显著升高,不同种类的恶性肿瘤间差异不明显;而良性肿瘤与健康人群间无显著差异,TSGF是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指标,可在辅助诊断恶性肿瘤方面发挥作用。急性炎症、胶原病等良性疾病会出现一过性的TSGF值升高,经治疗或自然康复,TSGF值会随之下降,而癌症患者TSGF复查值呈现持续阳性,通过短期跟踪检测,即可排除假阳性干扰。临床病例统计表明2499例各类炎症疾病的假阳性为18.7%,随疾病的转归,绝大多数可在一个月内转阴。n TSGF也是癌症病人治疗效果及动态随访指标,临床应用资料表明癌症病人治疗前TSGF检测值显著升高,经有效治疗后,患者血清中TSGF值明显下降,甚至降至正常水平;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复发或转移的患者,TSGF值反而上升。因此TSGF在疗效观察方面有重要价值,治疗过程中可根据TSGF的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n 部分急性炎症(肝炎、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病症可产生交叉反应,引起假阳性。晚期癌症患者TSGF含量可能低于临界值。n 正常参考值:正常人TSGF浓度范围为47±17U/ml; <64U/ml为阴性; ≥64U/ml而<71U/ml为可疑; ≥71U/ml为阳性。17.铁蛋白(SF)n 铁蛋白升高可见于下列肿瘤: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结肠癌、肝癌和前列腺癌。检测铁蛋白对肝脏转移性肿瘤有诊断价值,76%的肝转移病人铁蛋白含量高于400μg/L,当肝癌时,AFP测定值较低的情况下,可用铁蛋白测定值补充,以提高诊断率。在色素沉着、炎症、肝炎时铁蛋白也会升高。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坏死,红细胞生成被阻断或肿瘤组织中合成增多。n 正常参考值:男性:30~400 μg/L 女性:13~150 μg/L18.β2-微球蛋(β2-MG)n β2-MG是恶性肿瘤的辅助标志物,也是一些肿瘤细胞上的肿瘤相关抗原。在恶性血液病或其它实质性癌瘤中,突变细胞合成和分泌β2-MG,可使病人血清中浓度显著上升,在淋巴系统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中尤为明显,在肺癌、乳腺癌、胃肠道癌及子宫颈癌等中也可见增高。由于在肿瘤早期,血清β2-MG可明显高于正常值,故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有报道发现恶性疾病时β2-MG在腹水中与血清中的比例明显相关,若两者比值大于1.3时,即考虑为癌肿的表现。n 血清β2-MG不但可以在肾功能衰竭、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及炎症时升高,而且在多种疾病中均可增高,故应排除由于某些炎症性疾病或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所致的血清β2-MG增高。脑脊液中β2-MG的检测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有特别的意义。n 正常参考值:1.58~3.55 μg/ml19.胰胚胎抗原(POA)胰胚胎抗原是胰腺癌的又一新型、敏感、特异的新标志物,胰腺癌的POA的阳性率为95%,其血清含量大于20U/ml,当肝癌、大肠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时也会使POA升高,但阳性率较低。n 正常参考值:0~7 U/ml20.胃泌素前体释放肽(PROGRP)胃泌素前体释放肽是一种新的小细胞肺癌标志物。PROGRP是脑肠激素的一种,是小细胞肺癌增殖因子胃泌素释放肽的前体。PROGRP作为小细胞肺癌标志物有以下特点:1. 针对小细胞肺癌的特异性非常高;2. 较早期的病例有较高的阳性率;3. 健康者与患者血中浓度差异很大,因而检测的可靠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