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许多国家对新冠病毒放松管控后,进入2022年以来,奥密克戎新毒株烽烟再起,全球病例数迅速攀升,国内香港与上海先后破防。进入4月,我所在的机构进入全封闭管理,我们很多同事奔忙于抗疫一线,我的工作是留守,至今已驻院十几天,也得空整理一些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案例,也算简单科普,这样使我的“住院生活”不至于太枯燥,也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2月的一天,诊室里来了一位大二学生,“最近感觉很难受,我怀疑得了强迫症,以前有怀疑,但不确定。晚上一定要把抽屉拿出来整理,房间全部清洁一遍,把书本、各类物品摆放整齐,我知道没必要,却不能控制,最近深怕得新冠……”经初步评估,确认来访者可能患的“强迫症”。下面来看看强迫症的由来。这里首先要聊一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西西弗斯遭受了天谴,诸神命他日夜无休地推滚巨石上山。到了山顶之时,巨石会因自身的承重而又滚了下来。出于某种缘由,他们认为,没有比徒劳无功和毫无指望的劳役更为可怕的刑罚了。这种反复的推动巨石,犹如强迫症的强迫行为。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obsession)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精神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法国精神病学家Esquirol(1838)首次报告一例强迫性怀疑的病例,并把它归之于“单狂”(monomania)一类。Morel(1861)创用“强迫观念”一词,认为这是一种情感性疾病。Westphal(1878)归纳了前人的看法,提出强迫观念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情感之外的疾病。Janet(1903)创用“精神衰弱”一词,其中包括了强迫观念。其后,Freud在神经症分类中,把强迫性神经症作为独立的疾病与癔症并列,归入精神神经症一类。在国际疾病诊断手册lCD-10分类中属神经症性障碍中的一个疾病类别。DSM-Ⅳ则把强迫障碍归入焦虑障碍一类。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及即将实施的国际疾病诊断手册lCD-11中,强迫障碍与焦虑障碍并列。全球人口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2%-3%,国内2000-2005年的一项调查强迫症的月患病率为0.084%,国内最近的较大范围的流调(2012年)显示强迫症的12月患病率为1.63%,而临床上实际诊断强迫症的比例可能远远偏低,估计国内强迫症的实际患病率为2.6%上下。强迫症的症状一般来说具有强迫观念、强迫行为,或二者皆有。DSM-5有关强迫观念的定义是:反复、持续的思想、渴求或意象,在病程的某些时间体验到的,为闯入性的和不想要的,在绝大多数个体会引起显著的焦虑和苦恼。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思维、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强迫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外显行为,如:反复洗手、反复排序、反复核对;内隐行为,如:反复祈祷、反复计数、反复背诵字词等。这些重复的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然而,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与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况缺乏现实的连接,或者明显是过度的。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可能不能明确地表达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因此,3至6岁幼儿出现一些反复的摆放、检查等不能等同于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时以上)或这些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此强迫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DSM-5有关”强迫及相关障碍”的分类条目下,除强迫症外,最大的变化为新增以下疾病:躯体变形障碍、储藏(囤积)障碍、拔毛癖、物质/药物引起的强迫及相关障碍、其它医学情况引起的强迫及相关障碍。
成瘾是与人类文明共生的一种现象, 它的发生至少有5 0 0 0 年的历史, 现已发展成为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全球性灾难。事实上, 人上的瘾各种各样, 看看这些:日晒痴迷、购物狂、无手机恐慌、整容成瘾、盗窃瘾、性瘾 人身在瘾中, 往往难以自拔。与形形色色的瘾周旋, 以往我们强调的是精神和意志, 但冷静客观的解剖和分析也许更加重要。“成瘾”一词最初仅用于药物“ 依赖, 类似的成瘾标准后来才被应用于一些行为障碍, 如病理性赌博、电子游戏成瘾及某些技术的过度使用。通常所说的“瘾”是指特别深的不良嗜好, 亦泛指对某项事物的特殊兴趣。而医学上的“瘾”则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称为“瘾”。症状成瘾行为是一种医学问题, 是一种疾病。目前诊断成瘾主要依据物质滥用的诊断标准, 但对于网络成瘾、日晒痴迷、购物狂、无手机恐慌、整容成瘾、赌瘾、博彩瘾、盗窃瘾、性瘾等却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成瘾行为最核心的表现为成瘾者对瘾源表现强烈的、被迫的连续或周期性渴求, 且这种压倒一切、优先考虑的行为的目的, 是取得或维持某种特殊的心理快感或避免停用时的痛苦。成瘾是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致瘾源或反复刺激中枢神经, 在一定的人格基础和外界条件下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以及发生的特大的嗜好和形成的难以舍弃的习性。成瘾的共同特点是满足需要的强烈愿望, 对成瘾行为缺乏控制和节制, 只想到成瘾行为的执行, 而不考虑结果是否有利。这种病态的行为是由于反复使用致瘾源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 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停止或减少致瘾源后出现戒断症状, 使成瘾者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或欣快的感觉, 驱使使用者为满足这种感觉反复使用致瘾源,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渴求状态。并且, 成瘾者为达到心理的快感对致瘾源要求有着不断增加的趋势。病因成瘾行为的病因学研究表明,成瘾行为是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遗传学调查表明,有家族史的较无家族史的人更易成瘾。酒瘾者子女与非酒瘾者子女比较, 前者发展成为酒瘾或药瘾者的机会约高于后者4 倍, 这也证明遗传因素的作用。经典的“超敏理论”认为, 成瘾物质取代某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使其活动处于受抑制状态, 如使用吗啡使内源性吗啡系统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停用吗啡后, 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 正常神经递质及受体活动相对亢进( 超敏) , 从而导致戒断症状的出现。现代神经生理研究发现, 致瘾源可使突触前神经细胞的多巴胺释放增加, 从而使突触后神经细胞的兴奋提高。赌博和游戏主要影响多巴胺和5 -羟色胺递质增多致兴奋度增加。性格是成瘾的基础,具有缺乏独立性、冲动、抑郁内向、意志薄弱、外强中干等人格特征的人, 极易对致瘾源产生依赖。另外, 若追溯成瘾者, 特别是年轻的吸毒者成瘾前的经历, 很可能找到某种品行障碍的迹象, 如逃学、偷窃、斗殴等, 他们普遍具有的成绩差、情绪不稳定、与社会格格不入、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等特点。学习理论(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认为, 人们首次接触致瘾源后, 就可能因体验到物质的作用而再次使用, 致瘾源的效应是一种阳性强化因子, 可以通过奖赏机制诱使人们再次使用, 直至成瘾。成瘾之后, 脱离致瘾源引起一些戒断症状又是一种阴性强化因子, 戒断症状的出现是一种“惩罚”, 为了避免这种“惩罚”, 成瘾者只好继续使用成瘾药物或接触致瘾源。通过对大脑的作用而产生成瘾。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知道了行为成瘾和药物成瘾具有某些相同的生化通道, 因此对于行为成瘾也可以像药物成瘾一样用拮抗性药物来治疗。而且由于行为可以成瘾和参与了强迫性行为的产生, 因此在将来定义成瘾时还应充分考虑行为的作用。治疗与预防各种成瘾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网瘾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而从医学角度寻找关注和解决之道, 正是社会合力的一部分。一些不良嗜好并非洪水猛兽, 宜疏不宜堵,一味地禁止常常适得其反,无论从社会还是家庭层面, 合理引导才是关键。成瘾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既然成瘾行为是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成瘾的生物基础改变是不可想象的, 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有一定的疗效。心理治疗以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可以应用一些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如果您或您的亲人有成瘾行为或有成瘾的倾向, 那么您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正确面对“ 瘾”, 事实上生活中“瘾”无处不在。成瘾问题的背后往往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和家庭一定要对成瘾者的心理健康给予充分的重视, 引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应对压力的正确方法, 通过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来传达支持和关爱。对成瘾者来说, 要培养积极心态, 塑造健康人格。经常有人说,心态决定命运。其实心态决定健康, 心态决定成败, 心态决定一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成瘾者往往有人格缺陷, 因此预防成瘾, 要从塑造健康的人格开始。备注:成瘾问题无处不在,近期接诊不少网络成瘾、线上赌博成瘾案例。“六一”儿童节之际,转载一篇旧文,原发表于2009年12月《生命世界》:作者 王军 李广智 链接:瘾的秘密--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s://www.cdstm.cn/gallery/media/mkjx/smsj/200912/t20091222_327548.html
12月19日,热搜榜上的一个消息令人痛心,“上海商汤科技一名47岁员工意外猝死在公司健身房外”,每每看到这些信息,网友都心生惋惜,不禁慨叹生命无常。焦虑症患者在看到此类信息会愈加紧张,记得2019年11月底某台湾著名艺人在内地拍摄节目现场猝然离世后的一段时间,我的门诊上接诊焦虑症患者明显增多,进入2020年以来,因为疫情的影响,门诊上焦虑症患者就诊比例更是直线上升。门诊上常遇到这样的提问:我就是心慌,我疯了吗?我会不会死?我会不会变傻?针对这些疑问,需要对焦虑症进行一下梳理。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王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焦虑症,焦虑症按传统的说法属于“神经症”,虽然这一名称已经弃用。过去“神经症”被认为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的发生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焦虑症有3个常见类型:1、 惊恐发作 又名“惊恐障碍”,患者在发作时常有心慌,伴有濒死感和失控感,时间很短,一般5-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可以自行缓解。可以哈欠、排尿和入睡结束发作。发作后自觉一切如常。患者常存在预期焦虑及求助和回避行为,有些患者不愿意单独出门,可以伴有场所恐惧。2、 广泛性焦虑 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3、 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临床上有些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但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不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此时应采用这一混合性类别。若是严重的焦虑伴以程度较轻的抑郁,则应采用焦虑或恐怖障碍的其它类别。若抑郁和焦虑综合征均存在,且各自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不应采用这一类别,而应记录两个障碍的诊断。从实用的原因出发,若只能作一个诊断,抑郁则应予优先考虑。若只是存在烦恼或过度担心,而没有植物神经症状,不应用本类别。必须存在一些植物神经症状(颤抖、心悸、口干、胃部搅动感),哪怕间歇存在也可。在WHO最新的国际疾病诊断指南ICD-11中,已将这一类别归入抑郁障碍,命名为“混合性抑郁和焦虑障碍”。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其他精神病理态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也不应诊断为焦虑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焦虑症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焦虑障碍已成为患病率排名第一的精神障碍,年患病率4.98%,也就是100个人里可能有5个可能罹患焦虑障碍。这里的“精神障碍”是广义的慨念,泛指所有精神心理障碍。回到前文的主题,焦虑症会变疯吗?“疯”通常指一些重性精神病,如:分裂症、躁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重性精神障碍,而焦虑症按传统的说法属于“神经症”,虽然这一名称已经弃用。过去“神经症”被认为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的发生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焦虑症与重性精神障碍最大的不同是自身疾病的认识,他们因症状带来自我痛苦,大多主动求诊,迫切求治。因此,焦虑症与通常所说的“疯”病具有本质的不同,如果确诊焦虑症,是不会变疯的。如果您可能罹患焦虑症,请至专业机构就诊,找到专业的医师进行充分评估,不能讳疾忌医,焦虑症按规范充分治疗,一般都能得到充分缓解。焦虑症不会疯,也不会傻,焦虑症患者可以对自己大声说,我一定会好起来。
精神医学界对双相障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问题关注由来已久,因此在双相障碍的维持治疗中,医生特别强调规范的药物维持治疗。但即便如此,双相障碍的维持问题仍然是临床医生面对的一大问题。双相障碍患者心情摇摆不定,心境波动大、极度不稳定,具有“多形性”特点,他们有时形容自己的心情“就像过山车”, “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狱”,我的门诊上常接诊以抑郁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咨询,”很长时间我的心情都是抑郁的,提不起来…”其中相当部分患者已经在服用抗抑郁剂,但仔细回顾病史会发现这类情况中有相当部分患者除了心境低落外,还常常伴有易激惹,心情的波动比较大、担心、焦虑等等。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对于双相障碍的治疗,目前国内外的相关诊疗指南有明确的界定。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有关双相障碍的治疗强调遵循全病程治疗原则。全病程治疗可分为3个治疗时期。即: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维持治疗期。急性治疗期 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一般6-8周(难治性病例除外)。这一时期强调药物治疗为主,治疗应充分,并达到完全缓解,以免症状复燃或恶化。巩固治疗期 治疗目的是防止症状复燃,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治疗时间一般上抑郁发作4-6月,躁狂或混合发作2-3月。主要治疗药物(如心境稳定剂)的剂量应维持急性期治疗水平不变;配合心理治疗十分必要(防止患者自行减药或停药,促进社会功能恢复)。维持治疗期 治疗目的是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维持治疗的时间尚无定论:对于多次复发的病友,可考虑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2-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2-3年。这一时期同样强调心理治疗,应对及处理生活事件,识别及控制情绪,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双相障碍病友常常对自己情绪状态的预期较高,他们往往乐意接受躁狂或轻躁狂状态带来的愉悦感及高效率,而在心境稍有低落时即要求医生处方抗抑郁剂。过去多年来医生在双相障碍识别及治疗上存在认识不足,一方面一些以抑郁症状为主的双相障碍患者长期得不到识别,另一方面即使确诊为双相障碍,仍常常被过度处方抗抑郁剂。事实上医师对双相障碍患者处方抗抑郁剂是有严格要求的,抗抑郁剂使情绪获得改善,但同时会造成情绪的不稳定,许多双相障碍患者病情反反复复与心境稳定剂的使用不足与抗抑郁剂的不合理使用有关。因此,建议双相障碍病友在维持治疗期降低对情绪的预期,在情绪偏低落时与医生充分讨论自己的病情,尽量采取一些非药物的方法,而不是使用抗抑郁剂。以上建议只提供参考,具体用药遵循患者主治医师的意见。参考文献: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于欣 方贻儒 主编
门诊常常接诊综合性医院转诊过来使用过黛力新的病人,“医生给我开的黛力新,吃了就不焦虑,不吃就又不好,我该怎么办?”碰到类似情况,精神科大夫一般是先减量或停用黛力新,使用其他抗焦虑药逐步代替,其中一部分能够逐步替代,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替代不了,有一部分患者又重新回到每天服用黛力新。下面谈谈我个人对黛力新的认识:黛力新最早于在1996 年被引进国内使用20余年来,这一药物在普通人群中知名度很高,在综合医院的应用很广泛。有统计显示,该药在综合性医院精神类药物使用中排名前三,而在精神专科医院里却应用较少。黛力新(Deanxit)是一个复合制剂,有效成分为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氟哌噻吨是一种经典的抗精神病药, 黛力新的另外一个成分,美利曲辛,也是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这两种药物过去在临床上少有使用,目前国内也没有这两种药物的单剂应用于临床。我们来看看黛力新的说明书对适应症的描述:“轻、中度抑郁和焦虑、神经衰弱、心因性抑郁,抑郁性神经官能症,隐匿性抑郁等”,其中“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及隐匿性抑郁”在精神专科临床中已多年不再使用。黛力新的两个主要成分作为经典的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药,其使用本应遵守严格的规定,但实际情况是如此不乐观,伴有大量躯体不适的抑郁焦虑患者辗转于综合性医院各大科室,不愿意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造成综合性医院内非精神专科医生大量超范围处方该药物。目前,有关黛力新的使用在大部分精神专科大夫这里已有共识,个人归纳如下:1、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大部分严格遵循各类临床诊疗指南,可以明确的是,黛力新没有进入任何一个诊疗指南,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2、在精神专科医院,针对抑郁焦虑患者,医生有更多选择,黛力新不作为精神科大夫首选药物;3、对于已经在使用黛力新的患者,建议只能短期使用,建议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选择替代方法。对于寻求替代方法失败的,应权衡不良反应及使用成本,在医师的监控下合理使用,尽可能减少短期的不良反应及长期的用药风险。另外,对于非精神专科的大夫的忠告:在临床上发现疑有抑郁、焦虑或其他心理障碍的患者,建议首选转介至精神专科就诊,以规避治疗风险。
“医生,这药我究竟还要吃多久?”精神科医生常常会接到这样的提问,大部分医生都会这样回答患者:“你现在刚刚稳定,再巩固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复发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作为一个从医二十余载精神科医生,有时也很难回答好这个问题。临床上经常遇到治疗1年以上的稳定期患者,他们各方面功能相当好,他们对于尽快减药及停药存在过高的预期,如果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患者过早减药甚至停药,乃至病情复发。曾经门诊上碰到一例个案,稳定服药1年多,每天自觉服药,定期接受门诊心理辅导,正常上班,家人对其很信任,不知不觉中患者自行减药,不久病情复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一般分三个阶段: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急性期的治疗急性期的治疗目标是:①预防伤害,控制异常行为, 降低精神病性症状和相关症状的严重性 (如激越、 攻击、 阳性与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②了解导致急性发作发生的可能因素;③ 尽快恢复功能的最佳水平;④ 建立患者和家庭的联盟;⑤制定短期和长期 (预防复发) 的治疗计划。⑥ 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恶性综合征、 抗胆碱能意识障碍等。维持期的长短取决于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多数首次发作的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有研究显示,约70%的患者经过3~4个月的治疗,精神症状或综合征可以获得临床缓解, 约 83%的患者在1年末仍取得稳定的临床缓解。通常首次发作患者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都比较敏感;药物的治疗剂量也常常低于慢性患者。巩固期 (稳定期) 治疗巩固期(稳定期)治疗目标是:① 维持巩固急性期所用的有效药物治疗至少6个月, 防止已缓解的症状复发, 并使阴性症状获得进一步改善;② 对患者减少应激, 提供支持, 降低复发的可能性;③ 增加患者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④ 进一步缓解症状和巩固临床痊愈, 促进恢复;⑤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如迟发性运动障碍、 闭经、 溢乳、体重增加、 糖脂代谢异常、 心肝肾功能损害等), 根据疗效与最少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 提高治疗依从性。巩固期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原有效药物、原有效剂量坚持继续巩固治疗,促进阴性症状进一步改善, 疗程至少6个月。治疗场所建议在门诊或社区进行治疗。开展家庭教育和对患者的心理治疗。维持期 (康复期) 治疗维持期(康复期)治疗治疗目标是:① 维持症状持续缓解,预防复发;② 促进患者的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改善;③ 监测与处理药物持续治疗中的不良反应;④确立院外患者病情和诱发因素的监护人;⑤提供心理干预,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与依从性, 改善预后。为什么要维持治疗?原因有三:①断药后复发率高;②目前缺乏有效的指标预测复发;③无明显先兆症状可以预测疾病复发,无法早期干预。但是长期服药引起的副作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一年后复发率77%,两年复发率高达 90%。而维持治疗患者一年后复发率只有3%。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样本荟萃分析,但结果仍让我们惊叹。不仅症状反复,再发时严重程度也是不容小觑的问题。尽管渐停药、定期复查,症状复发仍无法及时控制,甚至更加严重。维持期到底需多久,如前所述,这一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答案,目前较一致的指南建议是 1~2 年,如果患者坚决不愿意维持治疗,或是有严重副反应不适宜继续服药时,建议间断治疗,减少剂量,换用副作用轻的药物,或是尝试性停药,一旦有症状反复立即服药。对于5年内有2次以上(包括2次)发作者建议长期维持治疗。以上建议只提供参考,具体用药遵循患者主治医师的意见。参考文献: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2015
这个冬季不平常,新冠病毒仍然在做最后挣扎,虽然已是强弩之末,但随着国家防控策略的改变,人群感染新冠的几率在不断增加,各大药房布洛芬被抢购一空,不少人为囤药而发愁,对于服用精神心理药物患者而言,该如何选用药物?感染新冠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感染后多出现发热、乏力、咽喉疼痛等症状,其中以发热最为常见。尚无推荐的针对新冠肺炎治疗的特定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目前对症治疗使用的最主要是退烧药,或者叫解热镇痛药,更专业的名词叫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解热、止痛、抗炎等作用,常见的有: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钠、依托考昔、美洛昔康、尼美舒利等都属于这一类药。其中,阿司匹林,是一个百年经典药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或预防心脏病及脑血栓、解热、止痛、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等。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较强,可用于感冒发烧、肌肉痛等中度疼痛。服用精神药物人群的特殊性 服用精神药物的患者相较一般人群,同时服用其他药物的品种可能更多,大部分药物经肝肾代谢,而解热镇痛药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减少肾脏供血,短期使用解热镇痛药对肾脏的伤害不大,但若使用时间长,对肾功能损害难免。因此,服用精神药物的患者使用退烧药需更加谨慎。以下列举这些常用药物的特性,为用药提供参考。1、 布洛芬布洛芬是世卫组织和FDA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也是成人镇痛药中的经典药物。由于其与阿司匹林交叉过敏,阿司匹林过敏者禁用。布洛芬可抑制血小板,使出血时间延长,或加重出血倾向。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禁用。 精神科常用抗抑郁药氟西汀等SSRIs药物,特别与抗凝血药合并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SSRIs类抗抑郁药与布洛芬合并使用,在没有别的药物选择时,应特别关注出血倾向。2、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典型的非处方药,又名扑热息痛(Paracetamol)。由于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会与肝细胞结合,产生肝毒性。一般正常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基本不会对肝脏产生影响,引起肝损主要是大剂量用药。3、复方感冒制剂 复方感冒药的成分常见有伪麻黄碱、右美沙芬、氯苯那敏等,伪麻黄碱可以缓解鼻塞症状,右美沙芬则起到镇咳作用,氯苯那敏具有缓解流涕症状。 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使儿茶酚胺类物质和5-羟色胺蓄积,引起血压升高。伪麻黄碱对于α-肾上腺素受体的具有间接激动作用。一些三环类抗抑郁药和文拉法辛可导致药源性高血压,与此类药物合并有导致血压增高的风险。 右美沙芬与氟西汀、帕罗西汀合用,可加重右美沙芬的不良反应。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时,可致高热、昏迷等症状。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合用,可增强右美沙芬的中枢抑制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类抗抑郁药如吗氯贝胺等在国内鲜有使用,但服用抗抑郁药患者仍需关注自己服用的药品中有无此类组分。 氯苯那敏与苯妥英合用可能抑制其肝脏代谢,使毒性增加,可增强金刚烷胺、抗胆碱药物、氟哌啶醇、吩噻嗪类药物的作用。与中枢神经抑制药同时服用,可使药效增强。 大多数精神药物经肝脏代谢,服药者肝脏负担增加,如果伴有肝功能受损,应避免使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组分的复方感冒药。4、复方甘草合剂 甘草的活性成分甘草酸抑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这种酶将皮质醇转化为皮质酮,受抑制后皮质醇增多,作用于盐皮质激素受体产生盐皮质激素活性,导致“假性醛固酮增多效应”,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因此服用复方甘草合剂时需注意与精神药物的协同作用。以下是感染新冠后10项原则,供参考:1、一般体温超过38.5℃才使用退烧药。2、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或者咨询医生后使用。3、原则上用于退烧时选择单一用药为宜,避免两种及两种以上这类药同时使用。4、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不要超量。过量用药,疗效非但不增加,反而副作用显著增加。5、一般服用3~5天,不可长期服用。对于服用精神药物者,服用此类药应控制在3天之内为宜。6、对于合并慢性胃炎和胃溃疡者,优先选择第三代药物比如依托考昔、美洛昔康等,必要时合用胃粘膜保护剂。7、使用期间避免饮酒。8、对于合并哮喘、肾病、胃溃疡病史、同时服用降压药或抗凝药(如阿司匹林)的患者,是使用NSAIDs发生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因此,用药前应咨询医生和药师。9、避免与激素等药物合用,尽量避免与利尿剂、沙坦类或者普利类降压药合用。10、对年老体弱者应从小剂量开始,儿童青少年应根据体重计算用量,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应尽量缩短NSAIDs的用药时间并尽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剂量。 2022年冬天是我们与疫情战斗的最后一个寒冬,在走向黎明前的冬日,我们翘首期盼,走出疫情阴霾的那一天已经不远。 抵抗病毒最重要的途径是增强体质、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等预防措施。可以适当备药,但不要大量囤药,把药品留给那些需要的人。参考文献1.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2022年12月7日2.张毅,曹小倩,卢新政.药源性高血压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20,47(04):216-220.
2022年新冠疫情影响持续,东西方阵营对抗,经济下行,猴痘病毒再起,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猴痘构成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是世卫组织当前可以发布的最高级别公共卫生警报。我们生活的地球似乎更加危险,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快节奏社会状态中,我们有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后疫情时代更是充满焦虑。“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适当的焦虑是人类正常且必要的情绪反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性反应。人类之焦虑与生俱来,焦虑激发潜力,催人奋进。事实上,在焦虑和压力下成长者往往更多机会获得成功。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此,焦虑不是坏事。但是,正所谓:过犹不及,真理跨出一步,就是谬误,焦虑障碍也是如此。焦虑障碍是一种异常的焦虑,它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因此,焦虑并不都是病理性的,适度的焦虑是好事,而焦虑过度时,就可能是一个医学问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社会压力源增多,经济社会动荡、环境污染、突发公共事件等,焦虑障碍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综合全球焦虑障碍的发病率统计,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在一生中患有焦虑症。国内2019年发布的一项流行病调查[1]显示,焦虑障碍已成为除老年期痴呆外第一类精神障碍,年患病率达4.98%。据调查新冠疫情以来,焦虑抑郁发病率明显增高,2021年12月《柳叶刀》上发表的一篇系统综述提示,全球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病率急剧上升;女性、年轻人受新冠影响更大[2],疫情导致全球2020年焦虑症、抑郁症的患病率分别增加约25.6%、27.6%。后疫情时代我们的担心与日俱增,许多人变得焦躁、不安,甚至各种躯体不适,我们该如何应对焦虑呢?1、改变认知 焦虑源于对事物的未知、对预期的过度恐惧、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如果能够消除这种不确定感,自然就不会太过焦虑。因此,如果我们对某件不能确定的事情要有比较理性的分析,通过理性分析可以降低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担忧。2、关注当下 让生活慢下来,从让你焦虑的事件中抽离,转移你的注意力,做一些让你感觉愉快的事儿,养花、种草、绘画等等,找任何一件适合自己放松心情的事。也有人说,你说的事没一件是我感兴趣的,怎么办?那么,你可以静下来,想想自己什么可以做?如果还是想不出,也不要紧,尝试接受当下的自我,尝试做些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以帮助你迅速缓解焦虑情绪[3]这里推荐一个简单实用的“深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这个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焦虑,因为它能帮助身体远离交感神经系统的“战或逃”反应,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放松反应。具体步骤:找到一个舒适的体位◆先尝试着慢慢吸气(同时从心里从1默数到4),让新鲜空气先充满小腹◆然后再慢慢扩充到胸部,接着暂停屏住呼吸(从1数到4)◆最后再慢慢地呼气(从1到4),整个过程可以重复几次。3、运动起来 运动是疗愈所有负面情绪的最佳办法,人在运动过程中会释放内啡肽,让人产生快乐和兴奋的情绪。当焦虑情绪来袭,放下手中的事,尝试做做运动,让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活跃起来,运动不拘形式,慢跑、行走等都有助于舒缓焦虑情绪。4、为所当为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汲取道家哲学的精髓,总结出“32字要诀”(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提倡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对于缓解焦虑及其他负面情绪很有帮助。老子崇尚“静”,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是与“妄为”的对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就是不要勉强去干那些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强迫蛮干、不要倒行逆施、不要急于求成。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4]。参考文献1.ProfYueqinHuang,ProfYuWang,ProfHongWang,etal. PrevalenceofmentaldisordersinChina:across-sectionalepidemiologicalstudy. LancetPsychiatry.Feb2019.2.COVID-19MentalDisordersCollaborators.Globalprevalenceandburdenofdepressiveandanxietydisordersin204countriesandterritoriesin2020duetotheCOVID-19pandemic[publishedonlineaheadofprint,2021Oct8]. Lancet.2021;S0140-6736(21)02143-7.doi:10.1016/S0140-6736(21)02143-7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方案(试行)》;4.张亚林,杨德森.中国道家认知疗法--ABCDE技术简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3).61-63,65.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已两年之久,2022年奥密克容变异株烽烟再起,目前正给我们带来严峻的考验,虽然毒性变低,但更多的无症状感染使我们情绪愈加焦虑,3月30日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来临之际,上海疫情防控也迎来前所未有的紧迫变化。看着疫情数字的不断攀升,一个个网格化封控管理单元及小区的“开关”模式、甚至身边可能出现潜在感染者,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现一些情绪变化。疫情当前,双相障碍患者照护好自己的健康,维持情绪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来了解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的由来,并重新审视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并非罕见病,人们常说,“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患有双相障碍,比如梵高、海明威、柴可夫斯基等。艺术家梵高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印象派画家,3月30日是梵高的生日,为了提升公众对双相障碍的认识、消除病耻感,2014年起,由世界双相障碍协会和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发起,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这也是继世界自闭症日、世界老年痴呆日之后的第三个国际性精神障碍纪念日。双相障碍是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迄今为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为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其中生物学遗传因素尤为关键。双相障碍影响全球约2.4%人口,2019年国内发布的最新流行病数据(2012年流调)显示,双相障碍在一般人群中终身患病风险为0.6%,双相障碍在年轻人中的患病率更高,发病高峰年龄为15岁~19岁,据报道,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中,平均约28%最终转化为双相障碍。临床上双相障碍有更多的共患疾病,躯体方面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内分泌代谢相关疾病,精神方面包括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疫情当前,双相障碍患者应如何照护自己的健康呢?首先,饮食上尽量做到荤素搭配,保持平衡,宜清淡饮食,忌辛辣,不宜暴饮暴食;双相障碍患者尤其在服用锂盐期间,应注意保证适当的饮水量,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可以降低锂盐蓄积的风险;其二,避免吸烟、饮酒或使用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包括咖啡、含有咖啡因的饮料等;其三,适度运动,疫情下外出活动有所限制,可以做些室内运动,如简单的拉伸、室内踱步等,必要时借助健身器材做运动;其四,接纳自己的情绪,疫情当下,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甚至愤怒都是正常反应,必要时做放松训练。其五,张弛有度,保持规律的生活和睡眠作息;其六,加强自我管理,对情绪进行自我监测,可以使用自评量表自我监测情绪变化。
碳酸锂是一种常用的心境稳定剂,其抗躁狂发作的机制主要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释放,同时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起到心境稳定的作用,相较于其他心境稳定剂,碳酸锂有其独特的优势(详见《心境稳定剂知多少》,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9300377268.html),近年来碳酸锂在心境障碍专科的使用有日益增长的趋势,如何使用好这一药物,使患者获益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现整理此文以飨患者。 一、碳酸锂有哪些常见不良反应? 碳酸锂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口干、烦渴、多饮、多尿;胃肠道不适(如便秘、腹泻恶心、呕吐、上腹痛等);双手细微震颤、乏力、思睡、视物模期;下肢水肿、体重增加、脱发、性欲下降等。 如果上述不良反应较轻,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加重,尤其血锂浓度超过1.4 mmol/L,提示可能出现中毒反应,包括严重胃肠道反应(恶心、频繁呕吐、腹泻)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肌无力、嗜睡、肌肉抽搐、粗大震颤和共济失调);浓度大于2.0 mmol/L常常发生定向障碍和痴痫发作,可能会进展为昏迷,可能危及生命。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停用锂盐,即刻就医,予大量给予生理盐水或高渗钠盐加速锂的排泄,或进行人工血液透析。 二、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应如何处理? 除了以上常见不良反应,碳酸锂在临床上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例子也不少,因此,服用碳酸锂期间建议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 建议服药前检测甲状腺功能,初次服药后3至6月复查,后续12个月至少检测一次甲状腺功能。必要时检测抗甲状腺抗体和/或甲状腺超声。 1、一般来说,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症状,建议停用锂盐,换用其他心境稳定剂,并转介至内分泌科就诊,必要时接受针对甲减的治疗; 2、对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即:仅表现为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增高,T4水平正常且没有相应的甲减症状: 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介于正常值上限~10uU/mL之间,且无相应的躯体/精神症状 ——密切临床观察,无需补充甲状腺素 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介于正常值上限~10uU/ml之间,且存在难治性抑郁或持续疲劳/精力减退的症状 ——建议经内分泌科评估,补充左旋甲状腺素 至少两次不同时间的检测,发现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10uU/ml ——建议补充左旋甲状腺素 如果补充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目标应力求将TSH降至正常水平。 三、服用碳酸锂应如何定期测皿锂? 1、如没有条件定期检测血锂浓度,不建议服用碳酸锂; 2、治疗最初4周内,每周至少检测血锂浓度1次; 3、治疗第5~8周:每2周至少检测血锂浓度1次; 4、后续治疗期:如药物剂量稳定,每4周至少检测血锂浓度1次; 5、剂量调整:每次增加剂量后均要重新按照前述频率检测,一般建议调整剂量5至7天后复测; 6、抽血时间:末次服药后12小时最佳; 7、急性期治疗有效血锂浓度:0.8-1.2mmol/L(不超过1.2mmoL); 8、维持治疗期有效血锂浓度:0.6-0.8 mmol/L。 特别提示:服用碳酸锂期间如出现持续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体液大量流失或摄入不足的情况,极易引起锂盐中毒,即使在较低维持剂量较低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特别对于合并用药、躯体疾病及年龄较大等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的患者需特别关注。因此,建议长期服用碳酸锂的患者除了定期监测血锂,同时对肾功能进行监测也必不可少,建议使用碳酸锂治疗期间,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肾功能。另外,钠盐能促进锂剂经肾脏排泄,故用药期间需保持正常食盐摄入量,宜适当饮用淡盐水,尽量避免饮用高糖高渗混合饮品。 参考文献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第 2 版)[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4:636-650. 于欣,方贻儒.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