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以前报道有柯萨奇病毒引起,近来发现,其他肠道病毒亦可引起,包括重症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71(EV71),而且具有传染性。疱疹性咽峡炎可能是手足口病的一部分,或者不典型手足口病,或者手足口病的初期。多见于5岁以前儿童,夏季多见。大部分患儿,口服抗病毒药物和咽部外用药物(西瓜霜、开喉健)等即可,部分患儿高热、进食很少需要输液治疗,只有少数患儿较重,尤其1岁以内的患儿,需要住院观察、治疗。所以,对部分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也要引起重视。
随着二胎的增加,近年来,冬、春季小婴儿(3月以内)患肺炎而住院的明显增加,给宝宝和家庭带来很大的痛苦和麻烦。其实只要稍加注意,很大一部分就可以避免。小婴儿很少咳嗽,如果咳嗽较频繁,一天大于3次,每次咳嗽大于3声,且咳嗽较深,肺炎的可能性几乎100%,如果出现睡眠不好、吃奶次数明显减少、精神差、哭声弱,肺炎就比较严重了。究其原因:1.宝宝本身抵抗力差。尽管有从母体带来的免疫球蛋白IgG,但总体抵抗力和大孩子、成人相比还是很低的。2.父母或看护孩子的其他人感冒了,将病菌传播给宝宝。3.看望宝宝的人太多:有病人,也有健康携带者,将病菌传播给宝宝。4.大孩子感冒了,同居一室,即使不同居一室,经常与弟弟或妹妹太亲热!….直接传播病原菌!5.护理宝宝的人员不注意手卫生!希望接触宝宝的所有人员注意上述环节,尤其患儿父母,一定要认真仔细,好好呵护幼小的生命,远离疾病,远离痛苦,健康成长!本文系史继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不同疾病开始使用生长激素的时间会有所差异。1.垂体型侏儒症,4-6岁开始治疗。2.小于胎龄儿,2岁未达正常身高,即可治疗3.特发性矮小者.....没有找到矮小病因的,5-6岁,开始治疗总的来说;年龄越小,效果越好。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身高小于--2SD为身材矮小。偏矮着观察。小于2SD者,应进行详细检查。预测身高男孩成年是的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 7.5cm厘米女孩成年身高=(父亲+母亲-13)÷2±6cm厘米
细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电视上关于治疗感冒药物的广告很多。类似于小儿氨酚黄那敏之类的药物,生产厂家很多,成分大同小异,就是各种药物的组合,其中有减少流鼻涕、打喷嚏的药物扑尔敏,解热之痛的对乙酰氨基酚。 在国外,60%以上的大夫不同意在感冒药物里面加用退热药物,这样不利于观察病情。我同意这样看法:随意加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不利于观察病情,其次复方组合药物的扑尔敏,还会是的鼻腔分泌物变得粘稠,不利于病毒的排除,还会阻塞呼吸道,是的宝宝呼吸困难,进食困难。同时,复方制剂里面多于三种成分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如果,宝宝感冒了,可以口服类似小儿解感颗粒、清热止咳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普地蓝口服液、蓝芩口服液、柴银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等。发热,超过38.5度,可以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右旋布洛芬栓、臣功再欣、布洛芬混悬液等。
小儿发热,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症状或体征之一。家长对此比较着急也比较紧张,尤其,第一次发热的宝宝。宝宝发热,门诊大夫,经常建议查血常规,及时小的社区诊所、门诊都可以查。宝宝经常发热,每次都查血,家长对此不理解---上次刚查了,为什么又查?【此一时彼一时啊!】宝宝发热,大多是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的病原菌是病毒,治疗时,不用抗生素。还有10%左右细菌、肺炎支原体等的原因。最简单的鉴别方法有:血常规和CRP(C反应蛋白--炎症指标,升高时多为细菌感染:风湿、类风湿、肿瘤等也可升高)监测。检测之后可以根据情况,给宝宝合理用药。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除了指导医生用药,还可以评估一下孩子的病情,尤其婴幼儿!如果白细胞在一万左右,或一万以内,不低于5千,中性粒细胞不高,一般仅用抗病毒药物和退热药物就可以,如果接近1.5万,中性粒细胞也高,一般加用抗菌药物,如果抵抗力较低,或经常输液,或白细胞高于1.5万,中性粒细胞也升高,一般建议输液了,使用抗菌药物。也有人,根据经验,低于38.5°时,可以结合咽部充血情况,暂时不查血常规---可以考虑!但是也有部分宝宝,虽然,体温不是太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就很高了。所以,经验不能完全代替检查,当然是否需要查血,大夫会有一定的原则,最后是否查血,还是监护人说了算,如果大夫和家长具有一定彼此信任,共同决策,会更好一点,不必纠结查血的问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主要是孩子疼啊,部分家长家长不忍心!本文系史继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很多家长会抱怨、头疼:宝宝为何经常发烧?而且遇上发烧就往医院跑,甚至紧张得要求打针(输液)。那,宝宝为何经常发烧呢? 家长也会发现,宝宝小的时候,尤其三岁以内,经常因为发烧到医院去,为此吃药、打针、输液,甚至住院,3岁以后好多了,6岁以后上学,生病少了,家长和大夫打交道也少了,“熟人”也变生疏了。 为何?原因有二: 一、抵抗力差 人的一生之中,抵抗力两头低:小儿抵抗力低,随着年龄增加,6岁左右基本达到成人水平。老年人的抵抗力逐渐下降。所以儿童经常由于护理不当,饮食不当等诸多因素而造成感染出现发热。治疗不当,治疗不彻底也会导致儿童反复发热。如果家长添加辅食不及时、不合理,患儿偏食或厌食均会影像抵抗力,增加感染的机会。有点病就打针、输液,机体免疫系统得不到锻 炼,也会导致抵抗力低。 二、机体生病的“警示” 同样是“小感冒”,大孩子,成人为何很少发热? 那是因为,6岁以内的儿童不能准确告诉大人哪里不舒服,尤其3岁以内的宝宝,机体只能通过发出生病的信号“发热”,引起家人的注意。就像孩子哭闹一样:哭闹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饥饿、寒冷,也可能腹痛、头疼,“哭闹”就是一种信号,提醒家长注意。 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发热提醒你要关注自己的宝宝,可能感冒,可能肠炎,脑炎?可能是大病的报警,也可能是小病的提示,要关注他,不要忽略、忽视它,不可大惊小怪,也不可粗心大意,尤其一岁以内的宝宝,越小越要重视,特别是精神状态不好,进食差的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搞清发热具体原因。
为了大家的健康,尤其为了宝宝的健康!!!.....请大家关注手卫生!!!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悄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常居菌: 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回有的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致病。暂居菌: 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 医务人员洗手非常重要。对于宝宝的健康,尤其婴儿、新生儿也同样很重要。婴儿机体抵抗力差,接触其他病人或健康带菌者,很容易发病。很多小于3个月的宝宝发病多是因为接触患病的成年人或健康带菌者。 以往,大多数人包括医务工作者都以为流感或其他感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现在的研究表明:病毒或细菌通过手接触传播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手卫生相当重要。 所以,不管是在家里,还是住院期间,护理宝宝时前一定要洗手,妈妈喂奶前也要洗手。同时少接触人,更不要到公共场所去----商场、饭店等。
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幼儿秋冬季常见腹泻疾病。由人类轮状病毒引起。可以通过接触和非接触方式(空气)传播。 大便呈稀水或冲蛋花样。查大便轮状病毒可以阳性。 部分患儿可以出现流涕、发热。甚至部分宝宝先出现呕吐,过于频繁时要注意做B超检查--除外肠套叠! 此病可以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进行预防。疫苗价格虽然较贵,但是与输液的费用、宝宝的痛苦,家长的误工,相比还是划算的。一分预防胜过十二分治疗。 治疗; 1.继续饮食,不添加新的食物。 2.防止脱水--口服口服补液盐(ORS液),或米汤盐溶液:500ml小米汤加二分之一啤酒盖盐。糖盐溶液;500ml水加二分之一啤酒盖盐,3瓶盖糖。每次大便后小于6月,50ml,6月--3岁100ml,随时服用。 3.口服药物:益生菌---酪酸梭菌、聚克、妈咪爱等,2周 蒙脱石散 葡萄糖酸锌---2周 4.对于频繁呕吐、尿量明显减少、精神不振者及时就诊,一般需要住院输液。 5.禁用抗生素。 6.避免不必要的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