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龙的妈妈最近有个困惑:2岁半的龙龙原本说话非常好,可最近1个月不知为什么出现了“结巴”的现象。他说话喜欢重复第一个字,而且还拉长音。爸爸妈妈很着急,甚至有时候还批评他。现在龙龙都不太敢讲话了,性格也没有以往开朗。所以,龙龙被父母带来看心理门诊。龙龙经心理门诊医生确诊为儿童期口吃。 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世界卫生组织把口吃定义为: 一种言语节律障碍, 在说话过程中, 个体确切地知道他希望说什么, 但是有时由于不随意的发音重复, 延长或停顿, 而在表达思想时产生困难。通常所说的口吃是在2- 5岁间开始出现的一种发展性障碍。人群患病率:1%。性别差异:男孩和女孩发生率相仿。 口吃的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声音重复,拉长音,卡顿,难以开始或维持发声,韵律不规则,重复的速度大于流利的速度。 伴随的躯体症状:头颈运动(点头、眨眼、面部抽动等),说话时躯体紧张度增加。 口吃的干预 家长教育: 1、降低焦虑。 2、避免做:过度关注或强化,打断孩子讲话,帮助孩子把话说完等。 3、避免说:“想想再说”,“放松、深呼吸再说”等。 4、应该做: (1)少用多重疑问句:“你想说啥?你这句话什么意思?”; (2)放慢节奏:说话注意节奏及韵律,先做停顿; (3)全神贯注聆听:聆听说了什么而不是怎么说的,保持眼神接触;作完美聆听者,用眼睛来听; (4)建立自信:提高孩子自尊,让孩子享受说话的乐趣,及时鼓励; (5)为孩子提供充裕的、稳定的说话时间; (6)正确的反馈:说话是否流利均要反馈,积极评价:消极评价=5:1。 对儿童的干预: 1、 专业机构语言治疗师。 2、语言训练仪,节拍器,延时听觉反馈。 3、生物反馈训练。 4、口吃发音法。 5、呼吸训练。 6、家庭训练:韵律诗,绕口令,大声朗读,公众演讲等。 7、心理干预:沙盘,绘画,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 (大年龄儿童)。 8、药物治疗:很少用到。
声明: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文献索引: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 儿童孤独症诊断与防治技术和标准研究项目专家组.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 [J]. 中华儿科杂志,2017,55( 12 ): 890-897. DOI: 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7.12.004 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主持,并邀请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专业委员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业专项"儿童孤独症诊断与防治技术和标准研究"项目专家组以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讨论,并参考美国、英国等有关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管理指南,同时结合国内外ASD研究进展,形成《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并发表于《中华儿科杂志》。 以下为早期筛查、识别及干预的部分内容,共识全文可登陆《中华儿科杂志》官方网站查看。 第一部分 ASD的早期筛查与早期识别 一、应掌握ASD交流缺陷的早期行为标志,对父母做好科普宣传 (一)ASD早期行为标志 ASD社交不足行为和部分刻板行为在早期即可出现,早期筛查可以发现这些异常,2岁或2岁前早期诊断可靠。具有强有力的证据可作为ASD早期识别的5种行为标记,简称"五不"行为。 1. 不(少)看: 指目光接触异常,ASD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有研究表明最终诊断为ASD的患儿在24月龄时对于人眼部的注视时间仅为正常儿童的1/2。有些ASD患儿即使可以对话,但是面对面注视仍然不正常。 2. 不(少)应: 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JA)。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通常是家长较早发现的ASD表现之一,也有证据表明叫名反应不敏感不仅可以从正常儿童中识别出ASD,也可较好地分辨ASD与其他发育问题的儿童;JA是幼儿早期社会认知发展中的一种协调性注意能力,是指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在对ASD患儿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在14~15月龄即表现出较低与JA相关的沟通水平下降,因此JA缺陷也是"不应"的表现, 3. 不(少)指: 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ASD患儿可能早在12月龄时就表现出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4. 不(少)语: 多数ASD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家长最多关注的也往往是儿童语言问题,尽管语言发育延迟并非ASD诊断的必要条件,其他发育行为障碍也多表现有语言发育延迟,但对于语言发育延迟儿童务必考虑ASD可能。 5. 不当: 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ASD患儿从12月龄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言语的不当也应该注意,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言语的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二)ASD患儿社交和沟通行为发育轨迹的异常 行为发育轨迹是指儿童行为发育的水平、速度以及方向。除了关注儿童早期某单一时点的发育情况外,还应关注其整个发育过程的轨迹。早期发育轨迹的异常可能是ASD的危险指标。有研究表明,部分ASD患儿在12月龄前语言及非语言发育技能正常,但此后发育轨迹出现异常,学习新技能能力下降。也有报道在6月龄前,ASD儿童与正常儿童发育轨迹基本一致,但此后发现其社交技能发育的轨迹出现下降趋势,包括目光注视、社交反应性微笑、发声频率等。此外,发育倒退的现象也需引起重视。部分ASD患儿在生后1~2年发育轨迹正常,但随后出现已获得技能的丧失,可涉及语言、社交手势、运动等多个领域,发育倒退可能是忽然出现的,也可能是逐渐发生的。在ASD患儿中发育倒退整体的发生率约为30%,发生的平均年龄为19~21月龄。 (三)ASD发生的高危因素 ASD病因不明,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是基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被纳入研究的环境因素众多,但多数没有定论,但有2条是已被明确的ASD高危因素:(1)有患ASD的兄弟姐妹;(2)有精神分裂、情绪障碍或其他精神及行为问题家族史者。儿科医师应对有这2条高危因素的儿童给予特别重视,建立档案,追踪随访。 上述明确的ASD早期行为识别标志尚不能构成ASD诊断,无论家长还是儿科医师根据以上所列早期标志疑诊ASD,务必在给予初步干预指导的同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评估或转诊有条件医院进行进一步的ASD诊断、评估。 第二部分 早期干预 ASD的早期干预以教育训练为主,教育训练的目的在于改善核心症状,即促进社会交往能力、言语和非言语交流能力的发展,减少刻板重复行为。同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少不适应行为,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缓解家庭和社会的精神、经济和照顾方面的压力。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ASD患儿存在着多方面的发展障碍,因此在治疗中应该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将行为矫正、教育训练、结构化教学等相应课程训练与药物治疗等手段结合起来形成综合干预治疗。 一、早期干预基本流程 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早期干预一般由以下三个步骤组成:第一步: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评估;第二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干预计划;第三步:干预过程中记录数据,监测患儿的进展情况以及时调整干预策略。 当一个阶段的干预目标完成后,应重新开始评估-干预-监测的过程。 1.评估: 评估的主要目的是综合评价患儿可能受到ASD及其共患病影响的各方面信息,作为制定干预计划的依据。主要评估包括:(1)临床基本信息评估:病史询问、行为观察(包括语言能力、社交沟通行为、刻板行为、感知觉异常、自伤、共患病及其他问题行为等)和全面体格检查和相关基因以及听觉、视力、脑电图、脑影像、脑功能等检查;(2)ASD的诊断性评估:DSM-5诊断标准;有条件者可使用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和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评估;(3)发育评估:可使用贝利量表、盖泽尔量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孤独症评定量表第三版(PEP-3)等;(4)适应性行为能力评估:推荐使用文莱量表或婴儿初中生量表;(5)其他:家庭功能评估、父母能力评估、相关干预资源评估。 2. 制定干预计划: 根据上述评估的结果,指导ASD幼儿家庭,制定适合患儿发展水平的个体化干预计划,主要包括干预目标和干预方法的选择。对于早期干预的目标人群——3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干预重点在于促进患儿社交沟通技能发展,干预目标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ASD核心症状:如社交沟通能力、模仿能力、游戏能力等;(2)减少或消除问题行为,如自伤、影响患儿健康安全的重复刻板行为等;(3)促进患儿全面发展:包括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4)处理相关共患问题:如睡眠问题、胃肠道问题等。干预方法选择方面,应以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为基础,根据患儿的年龄、发育水平以及在家庭推行的适用性来选择适合的早期干预方法。 3.干预及进展监测: 在早期干预进行过程中,需要及时、完整地记录相应数据,观察接受干预后,患儿的症状改善和能力提升状况,以判断干预是否有效。如有效,则继续实施干预,直至阶段性的干预目标达成,重新进行评估,开始下一阶段干预;如无效甚至恶化,则根据相应策略进行修正,如选择其他早期干预方法、适当增加干预强度以及寻找其他可能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如共患病情况、家庭情况等。 二、早期干预的七条基本原则 1. 早开始: 干预越早越好,确诊患儿立即干预,对可疑的患儿也应及时进行干预。 2. 科学性: 使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方法进行干预。多项研究表明,将发育理念和行为干预策略整合在对ASD患儿的早期干预中,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发育水平、适应功能和语言能力。 3. 系统性: 干预应该是全方位的。早期干预的目标为促进发育总体水平的进展,既包括对ASD核心的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缺陷的干预训练,也要同时促进患儿身心发育、智能、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滋扰行为减少和行为适应性方面的改善。 4. 个体化: 针对ASD患儿在社交、情感、智力、行为、运动、躯体健康、共患病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充分评估疾病和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化训练,小组训练应该由具有类似能力的患儿组成。 5. 家庭化: 强调和鼓励家庭和抚养人积极参与干预。应该对家长进行全方位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在干预中的参与程度。应积极推广使用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推出家长技能培训(parent skill training,PST)。 6. 社区化: 妇幼保健机构应该逐步建立社区训练中心,使ASD患儿可以就近干预,实现以社区为基地、家庭积极参与的干预模式。在我国,社会资源开办的日间训练和教育机构众多,妇幼保健机构负有管理和规范的责任。 7. 长程高强度: 保证每天有干预,每周的干预时间在20 h以上,干预的整个时间以年计算,早期干预疗程持续2年及以上。 三、早期干预具体实施策略 (一)以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核心内容 ASD患儿的核心障碍是社交障碍,因此社会交往的动机和技能是早期干预治疗的核心。 1. 熟悉患儿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 包括眼神注视、表情互动、动作指示、语言四种主要形式。家长务必在前述的各类活动中,保证总是和患儿处在快乐、面对面、密集、你来我往互动中。 2. 强调社交动机: ASD幼儿社交动机缺乏或不足,因此在日常互动中需要特别注意提高患儿的社交主动性。在两人或两人以上在一起时,为了保证互动的进行所必需的行为,包括"看、指、应、说"这些基本行为,也包括诸如点头同意、摇头不同意、征求意见、提问、参照、告诉、显示、炫耀,发起对话、维持对话、询问、求助等社交主动性能力。 3. 根据障碍的轻重,组织不同级别的社交活动和社交游戏: 在初级阶段采用需求的延迟满足、突然出现的声响、意外的停顿等生理性或功能性的社交游戏活动;在中级阶段则要求通过合作性游戏、轮流性游戏、分享性游戏、竞争和对抗性游戏等功利性社交游戏活动;在高级阶段则要在中级阶段的游戏和活动的基础上,要求体验社交互动中的快乐和痛苦,胜利和失败,得意和沮丧,羡慕和妒忌等非功利性社交游戏活动。 务必注意,尽管社交为训练核心,但是也同时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在行为管理、认知、生活自理、运动和语言等方面同时展开训练。 (二)以行为疗法为基本手段 行为疗法即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患儿不同的行为分别采用正性强化、负性强化、消退、渐隐、惩罚等技术,从而达到促进良好行为、适应性行为,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和非适应行为。在ASD患儿的训练过程中,对于患儿的每一个行为(包括良好行为、不良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等),都可以通过细致的行为分析(行为的原因、动机和诱因等),对不同行为分别给予对应的奖励(强化)、辅助、提示或温和处罚策略(行为的后果),从而促进正常能力发展,增加良好行为,减少不良行为。 须注意的是,在针对不良行为采取惩罚方法时,必须杜绝打骂体罚的方法。在此,还需要强调,家人要特别珍视患儿偶尔出现的恰当交流行为,例如当幼儿看到母亲从外面回到家里时的莞尔一笑,听到父亲呼唤时的一个回头,不经意间对着奶瓶的食指指向,走到小卖部时的"糖糖"这样一个声音,并对此做出积极、自然和略带夸张的回应和强化,这也属于行为疗法,其实也是儿童的本能性行为,应该高度重视。 (三)结构化教育与随机化训练为基本框架,安排有序生活,建立每日生活常规,寓教于乐 对ASD患儿干预中,患儿所要参与的活动内容与正常儿童无异,依然是在家庭和自然生活环境中的自然养育、生活起居、户外运动、室内游戏等。根据患儿的年龄、发育水平设计开展有组织、有书面计划的活动,制定一定的活动程序和规范。家庭成员分工负责,在室内、户外、儿童游乐场和公园、动物园等环境中和患儿一起;设计各类亲子活动,包括物品游戏(搭积木、汽车等),社交游戏(躲猫猫、挠痒痒、举高高、讲故事等),外出游玩(逛公园等),体育运动(拍球、游泳等)等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须注意的是,要根据每例ASD患儿的症状、缺陷以及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设计玩具种类、物件摆放、游戏类型、学习训练内容和活动顺序;在日常生活活动中随时随地开展干预训练。把患儿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的每一个阶段都纳入到干预过程中。最终达到"生活就是干预,干预就是生活"的境界,这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ASD患儿的"自闭"和"孤独"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家人的心情平静和患儿的快乐务必得到保证。 四、推荐使用的国外主流早期干预方法 自从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洛瓦斯教授发表文章,介绍其采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成功治疗ASD以来,各国纷纷开展ASD的教育干预和治疗研究,发展和建立起了系列的ASD科学干预方法,除了ABA方法,还包括结构化教育方法,代表性的方法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法(TEACCH),以及以人际关系发展干预和地板时光为代表的社交干预疗法。 近年来,鉴于3岁以下婴幼儿的学习特点,其学习过程大多在游戏和日常生活活动等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这一点与大龄儿童以教学环境和集体环境为主的学习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更适合ASD婴幼儿的学习特点,在自然环境和活动中开展对ASD患儿的早期综合性干预方法相继出现,主要有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ESDM)和社交情绪调控交互支持法等。不难发现,国内外ASD干预方法众多,很多干预方法尽管理论基础有很大的差别,但在具体操作方面有互相重叠之处,一些干预方法有互相学习和融合的趋势。 我们总结了2000年以来有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支持、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较高、评分推荐等级为"强烈推荐"的、适用于3岁以下ASD患儿且有条件在国内开展的早期干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除了早期综合干预之外,ASD患儿的治疗和管理往往还涉及相关医学问题的管理,如睡眠障碍、胃肠道问题、焦虑、多动、适应不良行为等。本共识暂未纳入上述情况下需要给予的针对性干预。 (一)ESDM ESDM是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被迅速推广应用的一种早期综合干预模式,由加州大学Davis分校MIND研究所的Sally J. Rogers教授和时任Autism Speaks首席科学家的Geraldine Dawson教授(现任杜克大学教授)共同创立,适用于发展年龄为12~60月龄的ASD患儿。ESDM的重点是在自然场景下开展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以发育为框架的干预活动,并将行为干预技术整合其中。ESDM干预过程中使用发育课程评估表,制定各发育年龄阶段需教授的技能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导航标,同时配有一套基本教学流程,还提供教学准确度评估和资料收集系统,旨在保证不同干预者之间实施干预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ESDM整合了人际关系为主的发育模式及应用行为分析策略,其核心特点包括:(1)自然地运用行为分析策略;(2)熟知正常发育顺序;(3)父母密集参与;(4)重点强调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及积极情感;(5)在共同活动中平等参与;(6)在积极的、情感为基础的关系中展开沟通交流和语言的学习。 ESDM干预不需要固定的某一特定场所,可以在诊室中,也可以在幼儿家里;可以由治疗团队训练,也可以由家人进行(并有针对家长的指导书籍)。已有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由专业人员实施为期2年的高强度ESDM干预可有效提高ASD患儿的智力水平、语言和适应性行为能力,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上述效果在6岁时仍得到维持。 目前,ESDM的两本本专业和实践指导手册——《孤独症婴幼儿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丹佛模式——An 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for Your Child with Autism》均已翻译成中文并出版。 (二)关键反应训练(pivotal response training, PRT) PRT由Koegel教授创立,强调在自然环境中执行行为分析的原则和技术,并指出ASD患儿的关键技能主要包括学习动力、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语言行为的主动性,在上述技能领域中获得的进步可能泛化或影响其他领域的技能和行为。PRT的操作技巧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即:(1)简短清晰的指令或问题;(2)穿插训练新旧技能;(3)培养对外界事物与人的多方面注意力;(4)分享控制权;(5)有条件的奖励;(6)充分运用自然的奖励物;(7)奖励儿童的合理努力。 此外,PRT还强调家长培训和家长参与的必要性,在评估与测试方面,既有对ASD患儿的测试,也有对家长的评估。2014年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2周的小组训练,家长可以较好地掌握PRT的教学技术,PRT组幼儿在适应性社会沟通和视觉认知能力方面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并且在干预结束12周后仍得以维持。 (三)学龄前孤独症沟通干预(preschool autism communication trial, PACT) PACT是一项由父母进行的、以沟通为基础的干预,针对ASD的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缺陷,其依据是,当父母与ASD患儿的沟通方式适应了他们的缺陷后,他们的沟通和社交发展会得到改善。PACT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家长使他们的沟通方式适应于孩子的缺陷,并且提高回应孩子的敏感度和反应性。PACT的重点是通过眼神注视、分享、展示和给予来改善共享式注意的能力,并鼓励家长使用适合孩子理解水平的语言,引导家长使用促进孩子沟通和参与的策略,如活动常规、反复的语言描述、变化、停顿和逗引等。2010年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为期1年的PACT对改善父母与ASD患儿间的双向社会互动有益,干预结束6年后的纵向随访结果表明,PACT对改善ASD患儿的核心症状严重程度有远期效果,且由患儿发起的双向互动也优于对照组ASD患儿。 (四)交互模仿训练(reciprocal imitation training, RIT) RIT是一项在自然环境中针对模仿能力进行的干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受治疗师实施的RIT干预组患儿在诱发后的模仿和自发模仿能力方面均得到了更显著改善,并且在物品操作和姿势动作模仿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五)JA训练 JA训练整合了行为和发展干预的策略,针对共同注意的主动发起和回应进行干预,在共同参与的游戏常规中促进上述技能的发展、维持和泛化。随机对照研究[40]结果表明,由抚养者对患儿进行为期8周的JA训练干预后,与对照组(进入等待名单,延后进行干预)相比,JA训练干预组在共同参与程度、患儿对共同注意的反应和功能性游戏的多样性方面均得到更显著的改善,且随访1年后干预效果得以维持或持续改善。 在早期干预治疗过程中,务必告知家长,尽管从生物学角度来看,ASD不可治愈,但通过早期干预,患儿预后可以显著改善。鉴于目前各类补充治疗方法盛行,包括神经营养药物、生物治疗、特殊仪器干预、中医针灸、干细胞疗法等,由于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疗效,选择宜慎重。 五、家长教育 当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发现该儿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ASD的表现时,应坦诚告诉家长孩子出现的发育问题,并耐心解释后续评估和及早开始针对性行为干预的重要性。派发给家长一些科普阅读材料是非常有帮助的。让家长对于ASD的临床症状有所了解有助于其做出准确描述,从而使后续的综合评估更为有效地进行。随着大众媒体对于ASD的介绍增多,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有一些ASD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且在有所怀疑时上网搜集信息,作为专业人员应向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资源,具体见本共识"信息、服务及相关资源支持"部分。 总之,ASD干预是长期的过程,临床医师在制订干预计划以及对家庭、个人的支持方面务必发挥积极作用。
18个月到4岁大的儿童,5%-10%都会经历口吃 18个月到4岁大的孩子开始学习说话时,经常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口吃现象,其表现为说话的节律异常与重复,导致不能流利地讲话。这种状况令父母会很担忧,而且很常见。口吃现象可能突然发生,快的在几天后就会消失;也有的口吃现象在几周或几月后消失。 一些孩子开始时说话时每隔几个句子出现口吃---比如说“饭”时连续说几个声母f-f-f,这种口吃现象较轻;有些孩子却比较严重,在说大多数句子中都会有口吃现象。口吃阻碍了孩子的有效沟通,从而使得孩子不愿意说更多的话。 有些口吃的孩子会表现出一些焦虑的迹象,比如:快速眨眼,说话突然提高音高或者看起来忧心忡忡。而疲惫、激动、担忧、愤怒或者难过的情绪通常也会让口吃变得更加剧。 01、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口吃? 儿童有着异常活跃的大脑,他们的思维和想法会形成在脱口而出之前。就像一位妈妈说的:聪明的孩子大脑能力比他们的嘴巴能力强。 一份耳聋和其他沟通障碍的研究显示,5%-10%的儿童都会经历口吃,其中大多数孩子随着长大会好转。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渴望说的内容超越了他们表达和语言能力时,口吃就可能发生,而随着他们说话能力的提升,口吃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一位语言病理学家认为:当你的孩子正处于一个语言技能非常大的跳跃阶段时,他想要自然流畅地说出表达的句子,可能会有些困难。他的大脑这时候就像一台电脑一样,拼命地想要以正确的指令蹦出正确的单词。但是在他的大脑进行单词搜索时,他的嘴巴可能进入到了另一个模式,那就是“暂停”模式。 当一个孩子先前说话很流畅,但是现在却开始口吃,许多父母就开始责备他们自己或者开始担忧孩子的其它方面。 如果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了你的孩子身上,请不要试图去责备某些人或者某些事。因为口吃很少是由环境压力造成的,相反,它通常发生在儿童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过渡阶段。如果你的孩子之前的表达能力非常不错,相信不久之后是可以恢复到以前那样的。 02、孩子发生口吃时,该怎么办? 这里有十二条专业的建议供参考: 1、观望。许多孩子在学习说话时期都会经历一个口吃的阶段,大多数的专家建议等孩子三岁后再采取行动。 2、耐心倾听。当孩子在试图说话时却结结巴巴,请用正常的眼神看着他们,安静地等他们说完,不要为他们提供词汇或者帮助他们说完句子。家长尽量不要帮助,但是要让孩子们知道你有时间等着他们完成他们想说的话。 3、不要给孩子建议。不建议在孩子口吃时让他深呼吸,让他慢下来或者重新开始等等。你可以通过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况来解决问题。 4、 缓慢放松的语调。用柔软、缓慢、接纳和放松的语调同孩子说话。如果你说话速度快,你的孩子可能会想要急于跟上你的节奏而变得口吃。 5、用微笑表达你的鼓励。当孩子说话时,保持愉悦、放松的微笑表情。 6、重复句子。一旦你的孩子完成一句话, 你可以流利地重复这句话,让孩子知道你听懂了。这样他们可以学习再次听到这句话,如何流利地说出来。 7、腾出时间全然的关注孩子。每天留出时间和口吃的孩子愉快、轻松的对话。 8、一次问一个问题。和孩子交流时说话要简短、积极。 9、放慢口吃孩子的生活节奏。尽可能确保口吃孩子的生活节奏平静、从容。 10、安排安静的活动。当口吃明显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时,给孩子安排一些不需要对话的活动,比如画画、阅读、跳舞、户外活动或者其它非语言游戏活动。 11、善意地承认问题。可以不时地对孩子说:“你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告诉我,但是你可能很难把它们全部说出来”,“有时好好说话对每个人都是难事”, “我好爱你即使很艰难还坚持要告诉我的样子”,“你哥哥(或者母亲或者谁)小时候说话也结结巴巴,不过现在看他不是好好的吗?”等等。 12、回顾熟悉的故事、儿歌和歌曲。鼓励你的孩子跟你讲他们很了解的故事,唱简单熟悉的歌曲和童谣,这些通常比非结构化讲话表达起来更容易流利通畅。 以上这些策略会帮助孩子顺利地渡过可能存在的学习说话的压力期,茁壮成长。一段时间后,口吃的问题可能会消失。但是,如果你的孩子说话依然口吃,三个月或者六个月后并没有得到改善,又或者是到三岁时还口吃,建议你和医生谈谈,让他推荐专业语言治疗师对孩子进行治疗。
3岁的男孩乐乐脾气有些急躁,但活泼可爱,口齿伶俐,是全家的开心宝。可最近2月不知怎么就突然说话结巴起来,说一句话常要重复好几次,“我、我、我。。。。。要吃。。。。葡萄”这样子的话经常出现,有时候憋的小脸通红,甚至全身用力才能说出完整的一句话来。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玩耍、老师提问常出现。时间长了,乐乐觉得非常难为情,越来越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爸爸妈妈非常焦虑和担心。门诊上常常可以看到像乐乐这样2-5岁说话重复的小朋友,原本说话流利,似乎是突然就口吃了,家长们往往十分费解和担心。那么,原本正常的儿童为什么会发生口吃呢?家长们又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下面就家长们常有的疑惑和问题做一下小小的科普。一、什么是口吃?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属于神经发育障碍中交流障碍的一种,指在说话过程中, 个体确切地知道他希望说什么, 但是有时由于不随意的发音重复, 延长或停顿, 而在表达思想时产生困难。常见于2-8岁的儿童。男孩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4:1.二、口吃有哪些表现?主要表现是说话不自主的中断,字词音节重复、发音延长等。如第一个字重复、拖长,说出第一个字后停顿。发音困难主要是某些辅音如“b、d、g”等,遇到这样的音节时儿童常需十分用力或反复重复、停顿,一旦说出来即全身放松。故而儿童常避免发这些音节。而 “p、t、k”等音较为容易。口吃时常常伴有点头、眨眼、面部抽动、全身用力等。常会伴有退缩、羞愧、焦虑、胆小、自卑等心理特征。常回避容易产生口吃的场景,如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讨论、上课怕发言、怕被提问,幼儿则不愿讲话等。焦虑、紧张或面对突发事件时加重,情绪放松时减轻。而自言自语、背诵儿歌等时基本不出现。诊断标准是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三、口吃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哪些?口吃发生的原因不明,目前认为与神经发育、遗传及心理环境因素等有关。1.大脑局部发育异常: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口吃患者存在左侧扣带回前部和颞叶异常激活。而颞叶与听觉密切相关。2.早期语言发育过程:口吃容易发生在2-5岁幼儿,此时为语言的快速发展期。3.性格气质:口吃者常常脾气急躁,要强,在受到挫折后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4.左利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左利手儿童更容易发生口吃,尤其是在左右手转换后不久。5.模仿:有人认为儿童口吃的发生与模仿周围人的口吃行为有关。6.应激事件:50%的家长报告口吃发生前有应激事件如受惊吓、被呵斥打骂等。7.遗传:许多口吃患儿父母幼时有口吃现象。8.发育延迟、多动、围产期损伤等也有一定关系。有研究发现,有口吃现象的儿童其精细动作能力较弱。四、医生怎样诊断口吃?根据家长的描述和孩子的表现,诊断一般不困难。有时候医生会酌情建议做一些检查如听觉、口腔、家庭教养环境、心理及发育水平评估,有时可能还需要做颅脑核磁共振检查等。另外,患有其他疾病如发育迟缓、构音障碍、多动障碍、抽动障碍、焦虑障碍等常常会伴发口吃,故而常需要相应的检查以治疗共患疾病。五、口吃怎么治疗?言语训练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口吃患者往往讲话急、慢、猛、重,故而通过言语训练改变这种讲话方式,可以缓解口吃现象。1.放慢语速:可以先以非常慢的语速(60个字/分钟)讲话,慢慢过渡到正常语速,生活中也尽量提醒自己慢慢地说话。还可以借助于语言延迟反馈器帮助患者达到极慢的语速。2.诱导发音:对一些发音困难的单词、句子可以重点训练,反复练习。3.进行说话的节律和韵律训练,增加说话的抑扬顿挫感。如夸大地朗读韵律诗,绕口令、儿歌等。4.说话尽量轻柔发音,避免发音重。常练习深呼吸。5.第一个音可以拖长一些,说完第一个音,再说第二个音。第一个音要比第二个声音低柔一些。66.言语辅助器的使用:如节拍器、延迟听觉反馈器等可以帮助患儿形成韵律,放慢语速。六、口吃需要心理治疗吗?对于口吃患儿来说,担心自己口吃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恐惧的心理会加重口吃现象,口吃频繁反过来又加深心理障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消除恐惧的心理因素对口吃患儿来说非常重要。轻者可以在诊室内给予解释和鼓励,同时家长配合接纳和理解孩子,创造良好的讲话氛围。重者或有应激事件、心理创伤者可给予定期的心理治疗。沙盘游戏治疗对缓解儿童焦虑情绪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口吃患儿的症状。系统脱敏疗法,根据患儿发生口吃的场景不同,进行引起焦虑和口吃的等级,然后按照由低到高的层级进行语言训练和放松训练,逐渐过渡到正常自然的语境中可以自如的讲话。森田疗法提倡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可以明显改善口吃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缓解其心理压力, 改善口吃症状。加强自我情绪管理,保持稳定的心境,也是是预防和控制口吃复发的重要手段。七、口吃需要药物治疗吗?口吃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但伴有严重焦虑情绪者可适当服用抗焦虑药物,以降低焦虑,缓解口吃。或有共患病者,需要同时治疗共患病。八、家长应该如何配合?了解到口吃的病因及表现后,家长应该尽量降低焦虑,创造温和宽容的家庭氛围。1. 避免做的事情:不要打骂或批评,避免过度关注或强化,避免打断孩子讲话,尽量不去提示孩子,避免说“想想再说” 、“放松、深呼吸再说”等诸如此类的话。以免加重儿童焦虑情绪。避免焦虑急促地催促孩子,并少用多重疑问句如“你想说啥?你这句话什么意思?“等。2.可以做的事情:家长讲话尽量简洁明确,以短句子为主,放慢语速,语调平和,注意节奏及韵律,适当停顿。全神贯注聆听:重点是聆听孩子说了什么而不是怎么说的,保持眼神接触;用眼睛来听。提高孩子自尊,让孩子享受说话的乐趣, 及时鼓励。为孩子提供充裕的、稳定的说话时间。不管说话是否流利均要及时反馈。及时观察记录孩子口吃的行为,如严重程度可以分等级、频率、发生的情景及诱发因素等。尽量设法减少在不利情景下谈话的次数和内容。据报道,40%的儿童口吃会在青春期后自愈。故而,家有口吃的孩子不必过于焦虑,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根据孩子口吃的严重程度及时到医院就诊,积极进行言语训练,大部分孩子都会有个美好的未来。推荐一部刻画口吃患者的相关电影,《国王的演讲》,影片讲述了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父亲乔治五世如何克服口吃顽疾的故事。本文系冀永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般说来,孩子在1岁或1岁半时,就能在夜间控制排尿了,尿床现象已大大减少。但有些孩子到了2岁甚至2岁半后,还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这依然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多数孩子3岁半或4岁后夜间不再尿床。但是如果5岁以上还在尿床,次数达到一个月两次以上,就不正常了。对于遗尿症的治疗首选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和习惯培养。父母切不可因孩子频频遗尿而大声呵斥或露出不耐烦情绪,这样只会加重小儿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让孩子产生了自卑心理。家长应对孩子多进行心理减压、多鼓励,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遗尿时,父母只是帮孩子收拾好床铺就可以了,绝大多数小儿遗尿症是功能性的、暂时的,如各项检查正常,家长大可不必忧心忡忡。习惯培养可从晚上限制孩子饮水量入手,夜间睡前少饮水甚至不饮水,控制入睡前液体入量,以减少睡眠期间的尿量。根据其遗尿时间的特点,定时唤醒,让他在清醒状态下小便,使之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减少或避免遗尿,达到逐步自行排尿。训练孩子白天憋尿也可作为一种方法,每当出现尿意时主动控制暂不排尿,开始可推迟几分钟,逐渐延长时间。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缓解尿频、增加膀胱容量的药物,但停药后易复发。一般来说,遗尿症的自愈率很高。治疗上以非药物治疗为主,最后才考虑药物协助治疗。
1、什么是儿童孤独症?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2、孤独症常见吗?该障碍1985年前被认为是罕见病,患病率2-4/万,1985年后患病率逐渐上升,2000年以来各国报道患病率急剧上升,美国最新的报道是1/68,是世界上人数增长最快的严重性疾病。它是导致人类精神残疾的重要原因,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3、为什么要早期识别儿童孤独症?孤独症目前病因还不清楚,尚无法治愈,但获得早期识别和治疗的儿童当中很大一部分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孤独症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很多细微的线索有可能被忽视,尤其是高功能或者不典型的孩子,不太容易发现。早期识别可以实现早期治疗,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已有研究证明:始于2岁以内的早期开展高强度科学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4、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1)、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缺乏目光注视、独自嘻玩、听力正常不理睬人等。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重复刻板语言,鹦鹉学舌、自言自语等。3)、狭隘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行为,例如转圈、拍手、按压开关、看电视广告等 。4)、智力发育异常:约一半的儿童智力落后,少数儿童在某一或几方面有特殊能力,智力结构异常。5)、感知觉异常。5、孤独症的高危特征有哪些?1)、6个月后不能被逗乐(表现出大声笑),眼睛很少注视人;2)、10个月左右对叫自己名字没反应,听力正常;3)、12月对于言语指令没有反应,没有咿呀学语, 没有动作手势语言;不能进行目光跟随;对于动作模仿不感兴趣;4)、16月不说任何词汇,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别人说话;5)、18月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用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指向, 没有显示参照与给与行为;6)、24月没有自发的双词短语;7)、任何年龄阶段出现语言功能倒退或社交技能倒退;
来自苏格兰青少年心理卫生专家的建议(二)多动症儿童在学校的困难主要包括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招惹别人、干扰课堂纪律、同学关系不佳等。针对上述困难,Marie Ashwood和Anthony House给出了如下建议: 老师最好能够了解关于ADHD的一些常识。理解孩子的某些问题是由于ADHD的影响还是其他原因。有时候学习困难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等疾病影响,但有些是因为共患的学习技能障碍如阅读困难、计算困难、感统失调等。所以鉴别并找出真正困难在哪里是非常重要的。 清晰简单的口语和书面指令。给指令要短暂而情晰。对全班同学发的指令,多动孩子很难接收到,一般需要单独给他指令或让其重复一遍,确认他已经理解。 教室里要减少引起分心的东西如过多的装饰品,过多的壁画等。因为多动症儿童很容易被周围新奇的事物吸引而不再听老师讲课。 小物品:用一些小物品如纸条、小纸片等让那些喜欢做小动作的孩子拿着玩,以避免他们干扰别人。有些孩子喜欢反复摇晃椅子,可以给椅子垫上垫子,以减轻噪音。 座位:座位周围的干扰要最小化。男孩子坐在窗前,会看窗外的风景,如汽车,马路上的人等。尽量不安排这样的孩子坐在窗边。 同位:可以找一个安静、抗干扰能力强的同学做同位。以减少相互打闹说话等。 可以安排坐在老师附近,以随时提醒或给他安排新的任务。这样的孩子需要更多来自外界的约束和提醒。 提供定期的支持如一个微笑、叫他一声、一个表扬的手势、口头表扬等使孩子可以继续集中精力在任务上。 保持家校联系,包括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管理及家庭作业等。 帮助鼓励他们整理书包等物品,鼓励他们提前计划要做的事情。
导语:专注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专注力越集中越好。6岁以前是培养宝宝专注力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妈妈不注意宝宝专注力的培养,往往会造成宝宝认知效率低下、学习成绩落后、性格浮躁、情绪不稳定?????? 趣味小测试:你是一位会培养宝宝专注力的家长吗? 1.你是怎样给宝宝投放玩具的? A.一次给一个玩具。B.把所有的玩具都放在他周围,让他自己选择。 2.宝宝认真玩某个玩具的时候,你会不会在旁边不停地指导和唠叨? A不会,一般都会让他自己探索。B.是,因为宝宝要依照规则玩玩具才行。 3.到宝宝要吃饭的时间了,你会关掉电视还是继续一边看电视一边喂宝宝? A.无论再好看都会关掉电视。B.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4.宝宝正在专心地玩玩具,而喝果汁的时间到了,你会: A.不打断他,先让他玩,然后再给他喝果汁。 B.打断他,让他喝完果汁再玩。 5.宝宝每天有固定的看儿童节目或是看书的时间吗? A.有。B.没有。 6.你每天有没有刻意地给宝宝做一些安静型游戏?比如:穿纽扣、看书、搭积木等。 A:每天都有。B.不一定,看宝宝喜欢。 测试结果 A--1分B--0分 ≤2分,你是一位不太善于培养宝宝专注力的妈妈。如果你发现宝宝的专注力不好,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你的行为造成的。宝宝的专注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妈妈长期培养。 3~4分,你基本能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专注力,但还需要检查一下,还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够,从现在纠正过来,你会收到良好效果的。 ≥5分,在培养宝宝专注力方面你一定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如果宝宝的专注力能达到5分钟,那他的专注力非常优秀了。需要提醒的是,不能用大宝宝的要求来要求4岁以下的宝宝,太长时间的专注对于4岁以下的宝宝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研究显示,宝宝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一般新生宝宝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大约为5~10秒,6个月的宝宝为2~3分钟,1岁半的宝宝为5分钟,2岁为7分钟,3岁为9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 提高宝宝专注力全攻略 1.不随意打断宝宝 宝宝在专注地做某一件事的时候,譬如画画,看书,玩水,玩积木、琢磨某一件器具时,任何人都不要去打断他,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有时间点要求的活动,例如吃饭、睡觉等,则必须要控制宝宝的专注时间,并且让宝宝养成固定的习惯,以免宝宝生活作息因为培养专注力而变得不正常就不好了! 2.让宝宝学会物归原处 宝宝拿了什么东西一定要物归原处,这可以培养宝宝生活独立能力以及负责任的态度,每次宝宝拿玩具的时候,带着宝宝看看玩具是从哪里来的,让宝宝专心地看并且记起来,之后等到宝宝玩完玩具后,再让宝宝想想玩具应该放回哪里,这样的过程不仅培养宝宝专心观察,同时也训练了宝宝的记忆能力。 3.培养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宝宝的专心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因此妈妈要训练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吃饭、穿衣。到了合适的年龄,宝宝自己的事情还要家长代劳,那宝宝就根本不需要专注力了,譬如吃饭,如果宝宝专注力不集中的话。吃饭速度就会变慢,而且饭粒会掉得满地都是。这是需要宝宝专注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事情。穿衣服、穿裤子、扣纽扣同样如此,这些事情让宝宝自己来做可以使他的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4.每次给宝宝玩具不超过2个 妈妈把几大箱子玩具都放在客厅里面,想当然地认为宝宝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宝宝玩具多他自己也不知道玩什么,很容易导致宝宝注意力分散。建议每次给宝宝玩具最多不超过2个,如果孩子对于2个玩具都很喜欢,则可以教导宝宝玩完一个玩具再玩下一个。 5.吃饭时不准看电视 很多妈妈有不良的习惯,吃饭的时候喜欢看电视,餐桌上还放有很多玩具,这样的话宝宝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把所有的东西都收起来,甚至要把电视给关掉,让宝宝一次只做一件事,专注地吃饭。 6.让宝宝远离噪音 如果长期把宝宝放在噪音环境下会影响宝宝的听力状态,这样做也会影响宝宝后期的专注力,过度的噪音会让宝宝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该专注的事物上,甚至影响到宝宝的情绪发展。平时对于音乐的选择也须注意,质量不良的音乐不仅影响宝宝的听力,对于大脑功能的正常运作也是会有负面影响的! 7.多让宝宝做一些指示清晰及要求明确的事 只有专注力非常集中的情况下,宝宝才能实现你给他布置的任务。但要注意不要一次给太多任务,先从一个任务开始,指示要清晰,如妈妈可以这样安排:“宝宝先把台子上的花帮妈妈拿过来。”如果宝宝做的很好,再增多任务,如妈妈可这样安排:“宝宝先把台子上的花帮妈妈拿过来,再把桌上的杯子给妈妈拿过来。”经常这样训练,循序渐进,宝宝的专注力就会一天比一天提高。 8.多让宝宝活动,锻炼宝宝的体质 美国的研究指出,多让宝宝进行大肢体的动作,像爬行、行走、翻滚及跳跃等,都可以让大脑更为活跃,神经的连结会更为强固,思考及反应能力都会进步,因此不仅体能表现变好、平时更有精神,在学习时将更有动机,也会表现得更专心! 9.陪宝宝一起看书、做拼图游戏 妈妈和宝宝一起看书可以培养宝宝的观察力,培养宝宝专注力也很有好处。把注意力共同关注在同一件事情上,这样共同关注对培养宝宝的专注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教育宝宝过程中,妈妈一定要参与进去。经常让宝宝做拼图游戏也可以培养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如果宝宝年龄很小,可以先用大块图片给宝宝训练,之后再逐渐增多。 宝宝过分专注某件事情有可能是自闭症的表现 如果宝宝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分专注自己的手里的玩具,对别人的一举一动视而不见,对他人的呼唤也充耳不闻,不开口说话,也不与人交流,并且宝宝对一些玩具和物品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甚至会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此时,妈妈应该怀疑宝宝是不是有心理疾病或是患了自闭症。通常自闭症宝宝在2岁半以后才会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