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如何降低肝癌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肝癌发生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度饮酒、肝脂肪变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肝病、饮食中黄曲霉素B1的暴露、其它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一、病毒性肝炎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率高,估计慢性HBV感染者约7500万,HBV感染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等严重后果,是我国肝细胞肝癌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但目前我国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均较低,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经较严重,治疗效果差,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而对人群进行普遍筛查是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普通人群:建议一生至少筛查一次。重点人群:育龄期妇女、糖尿病患者、免疫治疗或化学治疗患者、慢性肝病及肝功能异常不明原因者。母婴传播是我国最主要传播途径,育龄期妇女在每次妊娠时均应尽早筛查;糖尿病患者中HBV呈高发病率,进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高,需定期筛查;接受肿瘤免疫或化学治疗者HBV再活动率高,因此接受治疗之前均需筛查;病毒感染是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此类患者均需筛查肝炎指标。高危人群:HBV感染者家庭成员;住院患者和进行侵入性诊疗的患者;静脉药瘾者;HIV感染者;HCV感染者;同性或多个性伴者及性传播疾病患者。此类人群均需定期筛查。筛查项目:乙肝五项或HBV三项(HBsAg、抗-HBs、抗-HBc)筛查后处理:对于HBsAg筛查阳性者需到医院感染科、肝病科进一步诊治;未治疗的慢性HBV携带者或者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每6-12个月筛查肝胆彩超和甲胎蛋白(AFP);未治疗HBsAg阳性者,并且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者,建议3-6个月筛查肝胆彩超和甲胎蛋白(AFP)。筛查阴性者∶对于一般人群,如果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并且HBV三项全部阴性,可接种疫苗;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后需检测抗-HBs滴度,阴性者需再次接种疫苗,高危人群如持续暴露,应定期检测。二、饮酒 研究证实,酒精已成为我国导致肝损伤的第二大病因,酒精造成的肝损伤存在阈值效应,即达到一定饮酒量或饮酒年限,就会大大增加肝损伤风险,其通过多种机制损伤肝细胞,长期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进而可能继发肝癌。有些研究显示,目前饮酒者不再进一步饮酒后,肝细胞肝癌风险应该可以大幅降低,相反,目前不饮酒者开始饮酒后,可能会增加肝癌风险,饮酒量与肝癌发生风险呈正相关。三、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一种剧毒物质,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素B1最常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当人体摄入黄曲霉素后,其对肝脏组织有极为严重的破坏作用,可导致基因突变,促进肝癌发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避免食用霉变的花生、核桃等各种坚果,以及玉米、大豆、稻谷等霉变粮食,在一些调味品、牛奶、食用油、自制发酵食物等制品中也可发现黄曲霉素的存在,因此应避免食用变质食物,同时在粮食的运输、保存,以及食品的制作等各个环节要加强监管。四、其他在生活中要保持均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多进食蔬菜水果,降低脂肪肝发生机率。要适当运动,保持乐观心态,减少焦虑、抑郁等。对患有家族性、遗传性肝脏疾病者,要积极诊治,按时随访。对有肿瘤家族史者,要定期体检。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我们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措施,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做自己健康的守护者。
有的朋友查体时检查肝胆彩超,经常会有这样的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当看到这样的结果时,好多朋友就很紧张,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情况,那么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胆囊息肉样病变”。首先,胆囊息肉样病变在肝胆外科门诊那几乎是每天都有不少,因此它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胆囊疾病,您不要过于担心。一、概念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它是术前形态学和影像学诊断的概念。从病理学的角度主要包括胆囊息肉和胆囊腺瘤两种。前者也就是我们通畅所说的胆囊息肉,它是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胆囊腺肌增生症等,其中以胆固醇性息肉多见。胆固醇息肉是由于体内过多的胆固醇析出后沉积在胆囊黏膜上,向腔内形成的小隆起样病变,一般有蒂,基底较窄。而胆囊腺瘤则为肿瘤性息肉,可以恶变,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因此胆囊息肉和胆囊息肉样病变不是一个概念,后者更为广泛。二、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慢性炎症、遗传因素、胆囊发育异常、胆囊功能异常及饮食方式等有关。三、临床表现大多数情况下本病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患者都是在体检的时候检查肝胆彩超发现的,极少数病人可表现为右上腹部或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伴有向右肩背放射等。四、诊断首选肝胆彩超,多数情况下超声表现为胆囊壁单发或多发等回声或高回声小结节,直径一般较小,常不超过10mm,其后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并且超声可以初步评估病变的大小、有无蒂、基底情况以及血流信号等。对于病变较大,倾向于其恶变者,则需要强化CT或MRI来进一步评估。当然确切的诊断要依靠病理来鉴别。五、治疗原则1、对于没有症状,多发的息肉样病变并且直径小于1cm者,暂不需要手术,可继续观察,病变较小者,一般可6个月复查一次,对于已经达到8-9mm者,可考虑3个月复查一次。2、外科手术指征:①有症状者。由于胆囊息肉多无明显症状,对于有症状者需要先排除精神因素、胃肠道病变、胰腺等其它疾病。②病变直径大于1cm者,尤其是单发、蒂短、基底宽、有血流信号者。③胆囊颈部息肉,影响胆囊排空者。④合并胆囊结石者。⑤合并胆囊胆囊炎、胆囊壁明显增厚者。⑥随访观察过程中如果息肉在短时间内增长比较迅速,也建议积极手术治疗。目前标准的手术方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疤痕小、恢复快等特点。切除的胆囊都应做病理检查。对于恶性者,要做淋巴结清扫和扩大切除。3、胆囊息肉样病变无有效药物治疗。六、预防虽然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在我们生活中如果加以注意,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 1、规律均衡饮食,避免不吃早餐,避免长期油腻饮食、高胆固醇饮食、饮酒等。2、适当运动。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情绪不佳。
浅谈“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也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关于胆囊结石的一些小知识。一、首先我们要先认识一下今天的主角-胆囊胆囊,位于我们肚子的右上方,也就是位于右上腹、右侧肋骨下、肝脏下方的一个囊袋状器官,它的作用是浓缩和储存胆汁。正常生理情况下,胆汁由肝脏分泌产生。肝脏每日产生胆汁约600-1000毫升,其中约50%的胆汁通过胆道直接流入十二脂肠,另外50%的胆汁也就是300-500毫升的胆汁要进入胆囊贮存。胆囊相当于胆道旁的一个小仓库,而这个小仓库的容量只有40-70毫升,所以进入胆囊的胆汁要被胆囊浓缩。胆囊浓缩胆汁主要是吸收胆汁中的水分,留下胆固醇、胆酸、卵磷脂、胆红素,还有一些电解质。人体进食后,食物由胃腔进入十二指肠后,会刺激胆囊收缩,胆囊中存储的胆汁被挤入胆总管,进而流入十二指肠,与食物混合,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二、胆囊结石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胆囊结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率增加,儿童胆囊结石少见,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0-50岁这一年龄段,并且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胆囊结石的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研究表明,男女发病率之比在1∶2,目前认为主要与女性的雌激素有关,因此妊娠期女性形成胆囊结石的风险更大,并且与妊娠次数呈正相关。肥胖也是胆囊结石发生的高危因素,肥胖人群发生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是胆囊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如进食不规律、长期进食精制食物、高胆固醇饮食等。另外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遗传、创伤、药物、缺乏运动等因素都可引起胆囊结石。注意、注意,胆囊结石是没有传染性的。胆囊结石按组成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型结石,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要成分,其形成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考虑与脂质代谢、成核时间、胆囊运动异常、细菌基因片段等有一定相关。三、胆囊结石发作时有哪些症状?大多数胆囊结石的患者,没有什么感觉,多在体检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然而有一部分胆囊结石会诱发胆囊炎。胆囊炎往往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睡眠中体位改变、工作紧张、休息不好、抵抗力低的时候出现,主要表现如下∶⑴胆绞痛:主要是右上腹或或剑突下(俗称“心窝处”)疼痛,可为阵发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常向右肩胛部或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⑵上腹部隐痛:多数人仅在进食过多、吃油腻食物、工作紧张或疲劳时感觉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⑶并发症:胆囊结石可并发急性胆囊炎、胆源性胰腺炎、胆道梗阻、胆囊癌、胆囊积水等。四、胆囊结石的诊断如果你有经常性的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症状,同时伴有右肩部或者背部的疼痛,最好去医院做一个肝胆彩超明确有无胆囊结石胆囊炎。超声可以便捷、准确的发现结石的征象,表现为强回声团,后有声影,可随着患者的体位改变而移动,是一项首选而又经济的选择,但需要注意肝胆彩超需要空腹检查,最好上午检查,切记这一点,水也不要喝,很多人吃了东西或一觉睡到中午,再来医院检查,往往需要再跑一趟。至于CT、磁共振等检查需要医生根据情况来决定了。四、胆囊结石的治疗首先,不是所有胆囊结石都需要治疗。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预防性手术治疗,每6个月随访观察。但无症状胆囊结石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①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3cm。②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胆囊萎缩。③伴有胆囊息肉>1cm。④胆囊壁增厚(>3mm),即伴有慢性胆囊炎。⑤胆囊充满型结石。2、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和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要及时手术治疗。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主流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显著特点,也就是所说的微创手术,但微创并不是保胆取石,微创也是胆囊切除,顾名思义就是把胆囊连同内部的结石一起切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利用腹腔镜这套手术操作系统,把肚子里的情况投影到屏幕上,外科医生对着屏幕把很长的几把钳子伸进肚子里,就能完成胆囊切除。如图:胆囊切除术后切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注意事项①有的小伙伴做完手术后觉得要好好补一补,这就错啦!胆囊切除术后2周-4周内要清淡饮食,根据恢复情况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因为胆囊切除以后,人体就少了储存胆汁的器官,肝脏产生的胆汁就100%从胆总管流入肠道了,当你暴饮暴食或者大鱼大肉、羊汤、把子肉这样嗨皮的吃时,就会出现脂肪消化吸收不良的情况,最终导致腹泻。还有一部分病人身体适应性较弱,胆囊切除以后还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加、大便性状变稀等情况。一般这些影响在1月以后会慢慢好转。如果你长期这样,要及时复查,必要时进一步检查肠镜以排除其它疾病。②手术1月后要记得门诊复查,复查主要项目是血常规、肝功能,如果有腹痛、发热等症状还要做肝胆彩超或腹部CT检查,当然你仍然要记得空腹呀。总体来说,胆囊切除术后,对生活的影响较小,所以胆囊切除患者不用太过担心。当然,你的胆囊虽然没了,但你的胆子并没有变!你仍然可以是“无胆英雄”!另外,目前其他的一些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如药物溶石、体外碎石、中药等,效果并不确切,不予推荐。对于保胆取石,也就是只取石头而保留胆囊,也不建议,因为胆囊结石发生的最大原因是胆囊的内环境出现了变化,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如果单纯取走了石头,并不能改变胆囊的内环境,研究表明,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率仍很高。六、怎样预防胆囊结石?针对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①合理膳食:均衡饮食,多摄入低脂、高维生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避免摄入辛辣刺激、高脂食物。②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长时间不进食导致胆汁淤积。③控制体重:肥胖患者可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减少体内胆固醇的积累。④加强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胆汁的排泄和胆囊的收缩功能,有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当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⑤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高血脂的朋友要注意降脂,肝病患者主要护肝抗病毒治疗等。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