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收缩压(即高压)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所以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治疗。既然需要常年服药,很多患者就会问:“我常年吃这些药会有副作用吗?对身体有害吗?”。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都是非常安全的,发生副作用的可能性很小。高血压危害巨大,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肾脏衰竭等严重疾病的重要原因,如果不予以有效控制,会出现严重后果。即便少数患者服用降压药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但这跟高血压所带来的危害相比,显然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不能因为过分担心降压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用药物治疗。 理论上讲,任何药物均具有诱发副作用的潜在可能,降压药物同样如此。降压药的常见副作用如下: 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咳嗽,一般无痰、无发热等表现。 2. 钙拮抗剂(地平类):足踝部水肿是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此外还可以出现头痛与颜面潮红。服用短效钙拮抗剂这些不良反应更为常见。长期服用地平类降压药时少数人可能发生牙龈增生,表现为牙龈发红、变厚、易出血等。 3.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低血钾、低血钠等。血钾和血钠轻度降低时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只有进行血液化验才能发现。重度患者可有乏力、食欲差、双下肢无力、甚至意识障碍。一般患者很少出现这些副作用,但年老体弱、吃饭较少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低钾、低钠,所以需要加强监测。 4. 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也叫安体舒通):男性乳腺增生,表现为乳腺痒痛、肿胀、增大。此药还可引起血钾增高,与普利类或沙坦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尤需注意。 5.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阿罗洛尔等):有哮喘病史者用药后可能诱发或加重哮喘。也可能发生心动过缓或。这类药物尽量避免与硫氮卓酮或维拉帕米一起服用,否则会增加发生严重心动过缓甚至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 6. α-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其表现是由卧位或坐位站起来后头晕、眼前发黑等。 7. 中枢降压药(如利血平):可能会出现鼻充血、抑郁等。 一般来讲,上述副作用多发生于刚开始用药的数天至数周内,如果用药几个月了没有不良反应,说明对此类药物能够良好耐受,今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小了。所以任意更换药物会导致血压波动 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怎么办? 一些平时血压很高但没有接受治疗的患者,服用降压药降低血压后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慌、由坐位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等。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不用停药,适当减小药物剂量后症状多可缓解。对于刚开始用药的患者,不要用的剂量太大(特别是老年人),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量或药物种类,在几周之内逐渐把血压降到满意的水平。这样会有效避免血压迅速降低所导致的不适症状。很多人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血压降得越快越好。对于多数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在2-4周内缓慢地把血压降下来是最为理想的做法。 中药降压就没有副作用吗? 很多人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这是大错特错的。是药三分毒,没有副作用的药物是不存在的。很多药用植物的毒性非常大,使用不当也会导致严重后果。不久前新加坡与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多种中药含有这种成分)可以明显增加肝癌的风险。此前也有研究发现这些中药可以增加肾脏损害的风险。当然这些研究结果还有待于更多论证,但至少说明中药并不是没有副作用。因为担心西药的副作用而使用中药治疗,这是没有道理的。
二甲双胍主要以原形由肾脏从尿中排出,清除迅速,12~24小时大约可清除90%。二甲双胍肾清除率约为肌酐清除率的3.5倍,且经肾小管排泄是二甲双胍清除的主要途径。因此,二甲双胍对肾脏没有损害。 二甲双胍通过胃肠道吸收进行血液循环,几乎不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不经过肝脏代谢,在体内也不降解,而是直接作用于肝脏和肌肉, 减少肝糖异生, 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酵解。因此,二甲双胍无肝毒性。
阑尾炎分为两种: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的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期初表现为上腹痛,后逐渐转移至右下腹,通过查体和腹部CT等影像学表现一般诊断较容易,对于症状较轻、体征不重、输液治疗有效的患者多可通过保守治疗好转,对于存在阑尾粪石、合并腹膜炎、输液治疗无效、多次反复发作的患者,建议行手术治疗。对于存在阑尾周围脓肿及包块形成的患者,如果患者体温正常、腹痛缓解,可继续抗感染治疗,待包块吸收后再行手术治疗。慢性阑尾炎患者多存在急性发作史,并反复发作右下腹痛或不适。但有部分慢性阑尾炎患者无急性腹痛发作史,依靠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不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均可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中转开腹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具体的饮食注意事项:(1)根据症状和对脂肪的耐受程度,不应过多摄入脂肪,主张用植物油烹调。(2)在满足患者需要的基础上,总热量不能过高。肥胖和超重患者应减体重,使之降到理想体重。热能按低热能饮食原则供给。(3)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限制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内脏以及鱼子、蛋黄等。可以选用鱼肉、瘦肉、蛋清等。(4)蛋白质应按正常需要量或偏低,以每日供给蛋白质50克~70克为宜,但要选择含脂肪低的蛋白质食品,如脱脂奶、蛋清、海鱼等。(5)注意维生素摄入,尤应注意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补充,其中维生素K对控制某些类型黄疸引起的出血有效。(6)忌用刺激性或产气食品,如萝卜、洋葱等,禁烟、酒。(7)采取少吃多餐,注意多饮水。切除胆囊后,机体便失去了胆囊的储存、浓缩、排泌胆汁和分泌等功能。表现在脂肪消化功能方面的问题是没有浓缩的胆汁进入小肠,肠内胆汁酸浓度降低,胆盐的含量也比正常人减少一半。如果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较多,会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并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经过一段时间后机体会逐渐适应和代偿,这一过程需要2~3个月。因此,在这一段适应的时间里,对脂肪的摄入量要加以限制,尤其是1次不能吃含太多的动物脂肪的食物。一般采用少吃多餐的办法,一餐食量不宜过饱。食物内容可以是低脂半流食或低脂软饭,如各种粥类、面条、面包、饼干、豆腐、蛋清、去脂牛奶、低脂瘦肉、少纤维蔬菜和水果等。烹调以炖、蒸、煮的方法为宜。根据对食物的耐受情况,脂肪控制可以从每日20克过渡到每日40克。手术后经一段适应时间后,再逐渐放开对脂肪食物的摄取。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主要原因不少胆囊炎、胆石症病人在做了胆囊切除术以后,在3-6个月时间内,经常会有大便不成形、较稀甚至腹泻的现象。如果进食了脂肪性食物,则症状就更严重。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做“脂肪性腹泻”。那么,胆囊炎、胆石症病人胆囊手术后为什么会出现腹泻呢?这是因为,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肝脏每天分泌胆汁约800-1 000毫升,胆汁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帮助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同时,胆囊还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但是,胆囊炎、胆石症病人切除胆囊后,由肝脏分泌的胆汁直接流入胆总管,进入小肠。当人们进餐时,由于肠道缺乏足够数量高浓度的胆汁来帮助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人们的消化能力尤其是消化脂肪的能力就会明显下降。这样一来,就有一部分乳化不全的脂肪性食物随粪便排出,这时病人就会出现腹泻。另外,胆囊切除之后,肝脏产生的大量胆汁没有经过胆囊储存、浓缩,就直接源源不断地进入肠道,这对于空着的、没有食物的肠道也是一种刺激,也会引起腹泻或大便不成形。胆囊切除以后,身体为适应消化的需要而逐渐发生一些代偿性改变。在这段代偿、适应的时间里,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会暂时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较快地适应这种改变,胆囊切掉的人吃脂肪的量要适当地予以限制(即所谓低脂饮食),尤其不宜一次吃太多的动物脂肪食物(如肥肉、猪蹄膀、猪脚爪、奶油等)。3-6个月以后,再根据身体对脂肪性食物的反应情况,逐步适当增加一些脂肪性食物,直到维持平时的正常量。如有不舒服或发生腹泻,再酌情减少一些或暂时几天不吃脂肪性食物。有些人把“少吃脂肪性食物”片面地理解为少吃动物性脂肪,而对植物油不加限制。其实,这样也会产生同样的症状。因为不论是植物性脂肪还是动物性脂肪,在肠道的消化和吸收都必须有胆汁参与。所以,如果一次植物油吃得过多,引起的症状是一样的。胆囊切除术后的生活护理:胆囊是人身体里储存胆汁的场所,不断地将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起来,并加以浓缩,在进食的时候,胆囊通过自身的收缩,将浓缩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脂肪。如果胆囊因诸如胆囊炎、结石、息肉、胆囊癌等种种原因不得不被切除时,人们将面对因胆汁得不到调控而引起的生理状态的改变。这时,胆汁将持续进入十二指肠,而在人们进食时却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胆汁来帮助消化,会导致消化不良的症状出现,如腹部不适、腹胀、腹泻等。手术切除胆囊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疗法。手术切除胆囊后,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恢复,可以获得自身的调节代偿,即通过胆管的代偿性扩张,有效地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由于胆囊切除后代偿功能的调节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时人体的消化功能毕竟要相对减弱,因此,胆囊切除手术后的病员,在家庭护理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饮食指导选择易消化的食物。手术后近期,尽量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如果因口感需要可适当用一些橄榄油来烹制食品。要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如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并且要做到少量多餐,以适应胆囊切除术后的生理改变。消化不良的症状大概会持续半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胆总管逐渐扩张,会部分替代胆囊的作用,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就会慢慢缓解。这时饮食也就能逐步过度到正常了。2)恢复正常饮食,宜保持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的膳食结构,忌食脑、肝、肾、鱼子等动物内脏及油炸食物,更应忌食肥肉、忌饮酒、以免影响肝脏功能,或造成胆管结石。3)注意心理卫生,经常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避免发怒、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以防止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调节机能发生紊乱,影响胆管代偿功能的恢复。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轻体力劳动,忌长时间坐卧、活动过少,以利肌体功能的恢复。术后两三个月内,可以进行像散步这样的活动,以促进机体的恢复。5)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并定期到医院复诊,遇有不适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消炎利胆的药物,如西药消炎利胆片,中药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等,并根据不同情况,补充维生素B、C、K等,对保护肝脏、防止出血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血脂检测;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肥胖、吸烟、有冠心病或脑卒中家族史、45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女性),至少每次检查1次;健康人20岁以后,至少5年检查一次血脂。
如何全面清理口腔卫生 尽管正确刷牙和漱口是口腔清洁的最有效方法。但牙刷主要对颊面、唇面、舌面以及咬合面的菌斑去除效果好,不能完全清洁牙间隙的相邻面。要做好牙间隙清洁需要一些能够穿过牙间隙的工具,除了我们常用的牙签如牙线外,还有牙间刷、电动冲牙器等工具,到底哪一种更适合你? 塞在牙缝中的食物,除了让人感觉不舒服外,更大的害处在于它会给牙菌斑提供营养物质。如不及时清除,牙菌斑很容易钙化,变成牙石积聚在牙根部,压迫和刺激牙周,使牙周萎缩和导致龋齿的发生。 牙签 大部分人剔牙都是使用牙签,但也有人说牙签用多了会使牙缝变大。那么牙签到底适不适合用于清理食物残渣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翁志强介绍,作为最容易获得,且方便携带、使用的工具,牙签其实也是有其优点的,优点可以清洁凹的牙面或牙根分叉区等一般用牙刷及牙线均不能达到的区域。不过牙签比较适合用于牙龈乳头萎缩和间隙增大的情况,年轻健康的人群如果牙龈乳头没有萎缩,牙间隙不大,最好不要使用牙签,避免“牙越剔越稀”。 如何选择:市面上的牙签有多种类型,竹制、木制、橡胶……总的来说分为硬质牙签和软质牙签两种,以木制牙签的使用较为经济和普遍。翁志强介绍,合格的牙签其横断面应呈扁圆形或三角楔形,尖滑无毛刺,质硬而不易折断以减少剔牙时的损伤。 正确用法:使用牙签时应将牙签的头以45度角度慢慢滑行到牙缝内,顺着牙缝剔。如果是上面的牙齿应向下外侧剔拔,而下面的牙齿则向上外侧剔拔,如果是纤维食物塞住的情况,可以用“穿刺”的动作来剔牙。 医生提醒:牙签尖用力压入牙间乳头区,会造成原先并不存在的空隙,日久空隙变得更大,也就是长期使用牙签剔牙后感觉到“牙缝越来越大”。因此使用牙签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龈乳头或刺伤牙龈软组织,引起局部感染。 牙线 近年来,牙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实牙线的确是洁牙的“好帮手”,其纤维松散,在使用时纤维可四面散开容易穿过牙齿间隙,且不易伤及牙龈。翁志强介绍,牙线用来清洁牙的邻面菌斑很有效,特别是对平的或凸的牙面最好,年轻、老人均可以选用,尤其是患有牙周病的患者建议用作日常口腔清洁工具。牙线的好处是长期使用不会伤牙,当然也不会扩大牙缝。 如何选择:牙线是用尼龙线、丝线或涤纶线制成,有含蜡或不含蜡,也有含香料或含氟牙线。可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厂家的牙线粗细不同,根据自己的牙缝疏密来选择适合的牙线。如果手指缠线操作不灵活,或者张口有困难,可购买“牙线签”,前端是一个弓形的架子,上面有段牙线,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正确用法:牙线一般是盒装,使用牙线时拉下一段,将线的两端绕在两手中指上,两指控制牙线的距离一般不超过3厘米,用右手大拇指及左手食指绷紧牙线,然后把牙线放入相邻的牙缝中,缓慢通过接触点到牙齿根部近牙龈处,牙线紧贴牙面做上下移动或来回拉动,每一牙面建议上下刮4-6次,再在另一侧的牙面重复,速度不需要太快。值得注意的是,将牙线从牙邻面放入牙间时不要硬压入,以免压伤引起牙龈疼痛出血较多情况。 牙线清洁牙面后要彻底漱口清洁。如果是牙周炎患者,建议使用牙线前要到医院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去除牙周龈上、龈下结石,牙齿邻面有补牙物悬突要先磨光,使补牙物与牙齿的解剖外形一致,避免悬突补牙物钩住牙线使牙线磨损而容易拉断,损伤牙龈。 医生提醒:如果你还没有使用牙线的习惯,还是建议每周至少使用两次牙线洁齿。最好的清洁情况当然是每日早晚各一次。 牙缝刷 牙间刷的外形状似小型洗瓶刷,属于单束毛刷。比起牙线来说,牙间刷则没那么受欢迎。翁志强介绍,牙间刷一般适用于各种牙周病患者,当退行性病变导致牙龈萎缩、牙根面暴露,引起食物嵌塞及牙齿邻间隙菌斑堆积,普通牙刷的刷毛或牙线无法充分进入牙缝内清洁,建议刷牙后辅助牙缝刷清洁牙间隙,以清除难以自洁的牙面和牙间隙中的牙菌斑。 如何选择:牙间刷有多种大小不同的形态和型号供选择,但牙间刷可没牙线那么“细”,使用起来也许会有少许用牙签剔牙的感觉。因此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牙间隙宽度的牙间刷。 正确用法:牙间刷就是一个能放入牙缝的“牙刷”,基本的刷牙方式是一前一后作“穿刺”状。在刷的时候,要紧压牙间乳头,使刷毛抵达牙龈下来回刷。 医生提醒:对每个牙间隙清洁,来回次数不要太多。最好在四次以内,以免损伤牙龈软组织。 电动冲牙器 电动冲牙器是近年出现的口腔清洁用具。翁志强介绍,电动冲牙器是通过泵体对水加压,产生直线形或螺旋形的高压水柱,加上设计精巧的喷嘴,可使脉冲水柱毫无障碍地冲刷到口腔任何部位,帮助去除牙间隙部位的食物残渣和软垢,甚至清洁达到牙龈沟深处,是很不错的清洁产品,但价格比起前三种要贵得多。由于电动冲牙器属于比较新的产品,不管是进口或是国产的产品,价格较高,因此目前被少数以下情况人士选用:需冲洗清洁舌面舌苔、配戴正畸矫治器、有固定修复义齿、口腔术后需要保洁预防感染等人群。 正确用法:使用电动冲牙器冲只要洗1—3分钟,就可以把牙缝里的食物残渣碎屑冲干净。冲牙器的高压脉冲水流产生的冲击是一种柔性的刺激,对牙齿、牙龈没什么太大不良刺激,但日常生活还没有把电动冲牙器代替牙刷来使用。
门诊常常遇到高血压病人,如果患者之前做了一些基本准备,能使我们的就诊过程事半功倍。很多患者是体检或者偶测血压发现血压不正常,无需紧张,自己学会测血压是个基本的技能,电子血压计就可以,尽量选择臂式,按照说明书的提示测量(包括体位、测量次数等)每次测量血压前安静休息3~5分钟,每天测量3次左右,尽量固定测量事件,并记录下来,就诊时带给医生,以利于医生诊断及了解个人血压规律就诊当日着宽松的衣服,能够方便的充分暴露上臂就诊前尽量回忆自己的高血压病史,比如时间,服药史等如果近期(尽量3个月内)有体检报告,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尿酸、血脂、血糖等生化结果以及尿常规,以利于医生选择用药参考本文系高颖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成人Still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长期间歇性、一过性多形性皮疹、关节炎或关节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周围血总数及粒细胞增高和肝功能受损等系统受累的临床综合征,自Wissler(1943)首先报告后,Fancon(1946)相继描述,因其临床酷似败血症或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故称之为“变应性亚败血症”。1995年以来的文献报告已有500例,未报告的病例更多,所以是较常见的疾病。这两个命名早已相继为国际及国内所废用,统一称为成人Still病,或更确切地称为成人起病Still病(AOSD)。 有认为本证是一种介于风湿热与幼年型类之间的变应性疾病,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全身型(Still病)极相似。也有认为可能是类风关的一个临床阶段或是其一种临床变异型。但经长期观察,大多患者不遗留关节强直、畸形等后遗症。 成人Still病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类似于全身起病型的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它表现为咽痛,不明原因的突然高热,达39~40℃以上,发热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伴有躯干、四肢皮疹,不痒,随热退而消失,多数患者有血象白细胞数升高,亦可呈类反应,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阴性。关节症状开始不突出,一般只有少数关节受累,多为膝、踝、腕等大关节,部分病人只有疼痛而无肿胀,可随发热消退而减轻。大部分患者在发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后可发展为典型类风湿关节炎。此型患者存在周期发作与缓解交替过程。高热、皮疹、关节痛和白细胞增高,4条中符合3条,并排除其他原因如感染、肿瘤等原因引起发热后才能诊断成人斯蒂尔病。既往命名为亚败血症、变应性亚败血症。本病多见于年轻人,18—25岁,男女罹患率基本相等。 成人Still病在治疗方面有以下几点:(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mg/(kgd),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总疗程不宜超过6个月。减量过程中可加用非甾体类药物巩固疗效。疗效不佳时可采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2)非甾体类抗炎药:轻症病例可单独使用NSAIDs,如萘普生0.2g,每日2次,吲哚美辛25mg,每日3次,扶他林25—60mg,每日3次。(3)慢作用抗风湿药:病情长期控制不佳,糖皮质激素疗效不好,可选用下列药物。甲氨蝶呤、瑞得、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及雷公藤多甙等,剂量见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1/5患者在1年内缓解且以后不再复发。1/3患者反复发作数次后病情完全缓解,其复发时间不定,但复发时症状往往较初发时轻,且持续时间短。其余患者病程转为慢性,主要是慢性关节炎,少数可发展至严重的关节破坏,并可导致关节强直,甚至需行关节置换术。多关节炎(≥4个关节受累)或足、肩、髋关节受累者病程易转为慢性。
肠病性关节炎主要指的是由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种炎性肠道疾病所引起的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一起统称为炎性肠病。肠病性关节炎与免疫有关,常侵犯四肢及脊柱关节,而且受累关节以下肢大关节为主,并有单侧、非对称性的特点,血中类风湿因子阴性,所以和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一起,被列入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大多数病人的肠道症状发生在关节病变之前或两者同时发生,有的病人则关节病变发生于肠道病变前几年。约17%—20%肠病性关节炎病人发生周围性关节炎,表现为少数关节、非对称性、一过性和游走性,以及复发和消退交替出现。大关节和下肢关节受累此小关节和上肢关节受累多见。腊肠指(趾),肌腱端病,尤其跟腱炎和跖底筋膜炎均可见。克罗恩病关节炎并可见到杵状指(手指呈鼓锤状)和骨膜炎。肠病是肠病性关节炎的基础,治疗时理所当然地应首先控制肠病。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物可改善关节症状,但要注意药物对已有病变肠道的副作用。柳氮磺毗啶对溃疡性结肠炎、周围性关节炎及脊柱炎都有治疗作用,可谓一举两得。皮质激素可以控制肠病及减轻周围关节炎,但对脊柱炎和骶髂关节炎无效。
外科方法切除前列腺或前列腺切除术有多种方法,取决于需要治疗的疾病类型、患者的特征以及外科医师的临床经验。针对有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手术包括切除引起梗阻的腺体组织(移行带);前列腺包膜(外周带)应保持完好无损。一般可以通过经尿道来完成对前列腺的切除(TURP),除非前列腺的体积非常大。体积大的前列腺需要在腹部做切口行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可以通过膀胱(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入路或者通过耻骨下途径在耻骨后间隙(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处理前列腺。无论何种BPH手术,患者术后仍然有发生前列腺癌的危险,因此必需继续进行每年的PSA筛查和直肠指诊检查。前列腺癌的手术要切除整个前列腺腺体。这种术式称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需要吻合膀胱颈和尿道。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可以通过经耻骨后入路或者经会阴入路来实施,取决于术者的喜好。尿失禁是所有类型前列腺切除术后不常见但往往具有破坏性的一种并发症。对相关解剖以及男性控制排尿生理的理解是了解其病因,预防和治疗该并发症的关键。正常的控制排尿功能需要稳定的膀胱和完整的膀胱颈/尿道括约肌机制。由于膀胱过度活跃引起的尿失禁称为急迫性尿失禁;而因为膀胱出口功能减弱导致的尿失禁称为压力性尿失禁;因为膀胱过度扩张引起的尿潴留伴有间断性漏尿称为充溢性尿失禁。对于没有神经病变或手术损伤的男性,压力性尿失禁是非常少见的。男性控制排尿的机制曾经被武断的分为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内括约肌实际上并不是括约肌,只是膀胱颈、前列腺和尿道近端平滑肌的总称。这些组织在所有类型的前列腺切除术中都被切除掉。外括约肌位于前列腺远端,尿道膜部。内镜检查时可用紧邻精阜的远侧来辨别。外括约肌由可收缩地尿道粘膜层、尿道平滑肌、尿道横纹肌和肛提肌组成。在前列腺切除术中损伤这一结构可以导致压力性尿失禁。TURP或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尿失禁是很少见的,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5%-3%。在TURP手术过程中可以利用精阜作为标志,避免切除精阜远端。有解剖学异常(因为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或以前接受过放射治疗)或神经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发生尿失禁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有长期膀胱颈梗阻的患者有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逼尿肌不稳定,在手术后可能导致急迫性尿失禁。切除不完全或逼尿肌收缩无力可能导致术后尿潴留和充溢性尿失禁。大多数因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尿失禁而需治疗的患者曾接受过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最初一段时期都有一定程度的尿失禁表现;尿失禁症状通常在手术后几个月内缓解;因此,侵袭性的治疗至少在手术后6个月内是没有根据的。持续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因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对尿失禁不同的定义有很大的变异范围。现代系列回顾资料分析一般报道尿失禁的发生率为5%-10%,其中发生严重尿失禁的患者<5%。以患者的问卷调查为基础的分析提示超过50%的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尿失禁,严重尿失禁患者占25%。手术技巧在避免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发生上是置关重要的。术中尽可能保留尿道的长度是保存尿道外括约肌的关键。仔细的吻合膀胱尿道也很重要,因为尿失禁的发生经常与吻合口斑痕或狭窄相关。保留神经的手术方式已经显示出和尿失禁的低发生率相关联,但还不清楚是因为保留了神经血管束还是因为更精确的手术操作起到了促进排尿控制能力的作用。尿失禁常常伴有阳痿,与术中神经损伤相关或是因为术后患者的性欲减退。患者的特征很重要,因为年轻患者比年长患者相比,尿失禁发生率低,可能是因为后者组织强度和组织的适应能力低的缘故。功能性尿道长度较短的患者发生尿失禁的危险度也可能较高。对于所有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患者的评价都应该开始于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物理检查。病史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漏尿的病因、程度和时间,以前接受过何种治疗以及目前的排尿症状。如果患者接受了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则必需确定目前前列腺癌的状况(包括最近的PSA水平和辅助治疗方法)。腹部查体应该检查有无胀大的膀胱,直肠指诊应该注意有无肿瘤复发的表现。外生殖器和会阴检查应该注意有无因为长期潮湿引起的皮肤剥脱表现。膀胱镜检查经常用于评价有无能引起患者症状的吻合口狭窄、膀胱结石、膀胱肿瘤或者残留缝线等。如果有上述发现,应该对这些并发症进行治疗,而且应该在以后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价。在接受任何手术治疗方法之前都应该进行影像尿流动力学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应该进一步证明尿失禁的程度,排除膀胱颈梗阻,确定括约肌缺陷的存在以及证实逼尿肌不稳定的表现。极少见的情况尿失禁是由于单纯逼尿肌不稳定造成的,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药物来治疗。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治疗取决于尿失禁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最初治疗时对让患者消除顾虑以及Kegel训练是适宜的。对于持续性尿失禁必需加以评价以排除急迫性和充溢性尿失禁的存在。轻度压力性尿失禁可能(很少)对应用а-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类药物治疗有反应。然而大多数的患者还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公认的治疗男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方法包括经尿道注射胶原和置入人工尿道括约肌(AUS)。胶原注射对漏尿程度较轻患者的可能有效,但对于大多数的患者即使进行多次注射疗效还是另人失望。对于漏尿严重或者已经接受过其它方法治疗而失败的患者通常推荐其进行AUS置入术。该方法对排尿的长期控制率很好,但对该装置的控制需要灵巧的手法操作。另外,因为机械故障、尿道萎缩、尿道糜烂和感染等原因需要多次修正。已经接受前列腺放射治疗的患者特别容易发生并发症。尿道球部悬吊术是另一个很好的治疗选择。该方法可以产生明显的功能性改善而且可以压迫球部尿道保持外生殖器干燥而且又可以适当的排尿。最开始的报道在非放射治疗的患者中的成功率为85%。对于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尿失禁患者可以应用尿垫、尿布、阴茎套导管和阴茎夹(Cunningham)。本文中报告的病例,其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手术是在1年前,所以仅仅通过观察其不可能得到改善。该患者PSA和直肠指诊检查结果没有肿瘤复发的证据。膀胱镜检查提示无膀胱颈挛缩表现。影像尿流动力学检查确定存在压力性尿失禁,Valsalva漏尿压降低为50cmH2O,膀胱容量正常,没有逼尿肌不稳定表现。尽管尿失禁程度严重,患者仍然选择接受经尿道注射胶原治疗。经过三次注射治疗后,漏尿程度仅有暂时性(1-2周)改善。之后患者接受了AUS置入术,现在患者的漏尿程度每天仅仅需要使用1-2块小尿垫该患者有兴趣对存在的勃起功能障碍寻求治疗以求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