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一:呼吸道感染,长期肺淤血容易导致肺部感染,可进一步加重或诱发心衰竭。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二: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三:心律失常等。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一:呼吸道感染,长期肺淤血容易导致肺部感染,可进一步加重或诱发心衰竭。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二:心力衰竭,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三:心律失常,各种心律失常皆可出现,以心房颤动较为常见。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四: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出现进行性贫血,持续发热,淤点、栓塞、杵状指,脾脏肿大等。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五:栓塞,由于附壁血栓脱落而致,脑栓塞最为多见。
从张老伯半夜闷醒说起张老伯今年68岁,平时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他从来不放在心上。上周6晚上,正在睡梦中的他突然感到胸闷得厉害,醒来后马上起来坐在床边,自己感觉好点,但仍喘不过气来,家里人急忙叫来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衰,经急救处理后才逐渐好转。医生询问病情才知道,张老伯十年前就开始出现反复高血压,尤其是劳累一天或情绪激动后血压更高,血压最高时曾达到180/110 mmHg,并且头痛、头昏。由于睡觉或休息后感觉会好些,所以从来没有坚持正规降压治疗。再后来经常在走路快时或爬三、四层楼梯时感到气喘、疲劳,需要停下休息一会儿,并且这种情况逐渐加重。现在张老伯走路越来越慢,上楼梯到一、二楼层也要停一下,经常晚上咳嗽,咳的痰像泡沫样。经历这次教训,张老伯知道了有病要早看,否则心脏病发展到心衰随时都可能要命。出院后他按照医生的吩咐吃药,每天适量运动,病情控制得很好,心情也好了很多。谈谈心衰心脏是一个很奇妙的器官,。尽管只有你的拳头般大小,但它像一个水泵,每分钟泵出约5-6升的血液,运输含有氧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到全身各个器官以满足机体活动的需要。每天心脏都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它每天至少跳动10万次。心脏主动收缩时,可把左心室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而血液经过一个循环后会回到心脏,让左心室被动舒张。心脏功能受损时,心脏就像一个弹性减退的皮球,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变弱,泵血作用降低,如果泵出的血液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我们就称这种状态为心功能不全(即心力衰竭)。病人往往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浮肿、疲惫等症状。虽然用“衰竭”一词,但并不意味着心脏就停止了工作,而是指心脏射血量低于组织器官的需要量。心脏一旦衰竭,应当迅速救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除了心脏本身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内膜炎、妊娠等,心脏以外的疾病,如急性肾炎、中毒性肺炎、重度贫血、溶血、大量静脉补液以及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等等,也可以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一旦发生,病情就会不断发展,病人的症状越来越明显,生活质量每况愈下。病人在病变进展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猝死,据统计,其猝死率可能达到60%。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死亡率明显增加,其预后和大多数癌症及艾滋病相似。有轻度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年病死率为5-10%;严重心力衰竭症状患者的年病死率高达30-40%;另外,心衰严重限制病人的活动,明显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因心衰而引起的反复住院,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诸多的不便和沉重的负担。根据美国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心衰的发病率为1.5%~2%,现有心衰病人400万,每年新增40~70万,每年住院和门诊费用约数500亿美元。年死亡人数在40万以上。我国顾东风教授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衰发病率为0.9%,据此推算,我国现有心衰病人逾千万,即使死亡率与美国相等,每年也因此死亡百万人以上。由此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是难以估价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比例增加,心衰的发生率也将大幅增加,这对我国快速发展经济和有限的医疗资源来讲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心衰有哪些表现?症状的轻重取决于你的心功能状况。首先你会感到体力不如以往,不能胜任以往所从事的活动,如爬楼梯或步行购物时感到疲乏、无力、气短。气短的医学术语是呼吸困难,其由体液潴留在肺脏使得氧气不易扩散入血液中引起的,医学上将此称为肺水肿。水肿也可发生在脚、腿及腹部。肾脏血流量减少使盐及水分排出少,体重也会快速增加。病情加重时可表现为睡觉时出现呼吸困难,常需坐起来才能减轻,即常说的端坐呼吸,是由于平卧时肺脏内的体液过多,垫高枕头或坐起时可通过重力作用使血液滞留在下肢,暂时减轻症状。弯腰时感到憋气也是常见的症状。有的病人可能出现头昏,这是因为脑部供血不足所致。胃肠道及肝脏淤血会引起食欲降低、恶心等。左心衰与右心衰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如下所示:左心衰:*疲乏无力和/或白天嗜睡*体力活动时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睡觉时不能平卧,需坐在椅子上*心悸(心跳过快或有停跳感)*急性发作时常有出冷汗,咳粉红色泡沫痰,甚至血压下降,猝死。右心衰:*脚、脚踝或腿水肿*恶心、食欲差、腹胀、腹水*右侧肋缘下疼痛感(提示肝淤血)*颈部静脉博动增强同时出现左心和右心衰竭的为全心衰竭,可兼有上面各种表现。认识诱因,预防心衰心力衰竭大多数有诱因可查。因此,若能注意减少和避免这些因素,则可减轻甚至可以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⑴.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呼吸道感染包括上感、气管炎、肺炎等。主要是由于发热、心率增快等加重了心脏的负担,频繁咳嗽可引起暂时性肺动脉高压,加重右心室负荷;⑵.过度的体力活动。何谓过度?这要根据每人的心脏情况及体质基础而定。凡是活动后出现心慌气短及较显著的劳累感时则称过度。因此,心脏病人的活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运动过量;⑶.精神过度紧张:情绪过于激动,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增快,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脏病患者性生活也应当节制;⑷. 心律失常,病人可感到心悸不适,脉搏间歇不齐或忽快、忽慢等;⑸. 过量或过快的静脉输液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尤其输血或输注生理盐水时更应慎重;⑹. 药物使用不当:过量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及洋地黄类药物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如奎尼丁、β受体阻滞剂氨酰心安等,可降低心肌收缩力;肾上腺素、阿托品、多虑平、肼苯达嗪等可致心率过速;利血平及阿霉素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及心肌缺血,从而导致心力衰竭。心衰的家庭急救方法急性左心衰竭发病急,病情凶险,需要刻不容缓进行急救。首先要让病人安静,减少恐惧躁动。有条件的马上吸氧(急性肺水肿时吸氧可通过75%酒精溶液),松开领扣、裤带。让病人坐起或半卧,两下肢随床沿下垂。避免大量饮水,同时立即送病人去医院救治。预防心衰,从自我做起心力衰竭是各种疾病损害了心脏的正常功能,使心脏收缩力减弱或心脏舒张不充分而难以推动正常血液循环的结果。学会采用科学的手段自我保护,是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环节。心脏病患者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⑴.积极治疗原发性心脏病。如严格控制高血压、心绞痛,及时治疗冠心病、瓣膜病,尤其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衰的发生率极高;⑵. 祛除各种易导致心衰的诱因,如防止感冒、过劳、情绪激动、心律失常、贫血等;⑶.饮食要高营养,易消化,低盐,少吃多餐,生活要规律,忌烟酒;⑷. 应学习一些自我保健的常识,了解心衰早期的一些临床表现。如活动后出现心慌气短、夜间憋醒、阵发性咳嗽、呼吸困难、原因不明的下肢浮肿等,均可能是早期心衰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总之,防止心力衰竭,须戒烟、戒酒、减肥,限制盐的摄入,适量运动,注意休息;对于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炎和肥胖症患者,要定期体检;患有心脏病的妇女在怀孕和分娩时易发生心力衰竭,更要注意预防和监护。心力衰竭病人要保持大便通畅心力衰竭病人一旦出现便秘可因用力排便,增加腹内压力,增加氧的消耗,使心率加快,心脏负担增加了,对心力衰竭的纠正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应使心力衰竭病人养成每天排便一次的习惯,心力衰竭病人便秘后可采取以下措施:⑴了解病人排便习惯,解除其思想顾虑,尽量创造利于病人排便的环境。⑵采取适当的体位和姿势。如病人不能坐起排便时,可垫高上身,再使臀部坐在便器上;如病人能坐起排便时,可使用坐便椅子,最好是两上肢有支托或两手有撑扶处。⑶以顺时针方向给病人进行腹部按摩,以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⑷使用通便剂。可用开赛露、甘油拴等软化粪便,润滑肠壁,刺激肠蠕动,从而促进排便。⑸食物宜选择粗粮、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和能刺激肠蠕动的多渣食物。如:白菜、韭菜、黄豆芽、小米粥、玉米渣粥、窝窝头、香蕉等。运动康复:利大于弊?我能参加运动吗?我需要一直卧床休息吗?许多心衰病人提出了这些问题。以往人们把休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常规手段之一,因为休息可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使症状减轻。然而长期卧床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如可能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废用性肌萎缩,骨质疏松以及食欲下降等。近年来由于治疗方法的改进,从而使得康复疗法成为可能。现在已证明,耐力性训练能降低心衰的危险。心力衰竭病人康复期,应参与一些心脏能够承受的,力所能及的活动,但切勿操之过急,应记住。*从小量活动开始:心力衰竭病人康复期的运动和活动应从小量开始,慢慢增加切勿过量。如开始只是在家人或医护人员陪同和监护下作些室内活动。能耐受后再移至室外,漫步的距离逐渐递增,并适当的逐渐做一些四肢及关节的活动。活动时间不宜长。*运动时间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每天参加运动或运动两次,一次20-30分钟,宜在饭后2-3小时或饭前1小时进行。天气炎热时,可选在早晨或晚间进行。冬天宜在有太阳时进行,总之应选择不太寒冷或不太热的温度下运动。*勿做爆发性的运动或活动:如:突然跳跃、转体、提重物、抱小孩、启酒瓶盖、抛东西等。*运动或活动时对症状的监测:运动中若出现过度疲劳、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头痛、恶心、面色苍白等症状时,表示心脏无法承受此运动量,应立即停止,并要充分休息,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不能缓解则应进行治疗。*运动后的观察:通过适量的运动或活动,病人心情舒畅,感到精力较前充沛,夜间睡眠好,无其它不适症状,说明运动量适度。若出现不适症状或睡眠差,表示运动或活动量大,需要减少或调整。心力衰竭治疗的现代策略—新观念、新方法医学的发展,使得心衰的治疗观念和方法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许多得不到救治的病人,现在能获得有效的治疗,因而病人的生存机率较以往明显增加。以前内科治疗的“法宝” 如“强心、利尿、扩血管”虽然在初期可以改善病人症状,但长期应用并不能降低死亡率,甚至还可以导致死亡率的增加。取而代之的是以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阻断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药物成为基本治疗的新方法。近年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心力衰竭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为心衰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我们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专门成立由心脏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组建的心力衰竭专科,对该类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尤其是外科采用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干细胞移植、心室辅助技术以及心、肺移植技术等治疗心衰病人,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力衰竭患者将会得到更好的治疗。本文系范慧敏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摘要:大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有: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的胸骨后或胸左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或颈部;体力劳动时,有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现象等。大血管疾病是一类很凶险的疾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这里所说的大血管主要是指人体的主动脉--最主要的动脉。从外形上看,这些血管的口径大,管径粗;从功能上讲,这些血管的功能作用也很大,人体所有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都来源于它。血液供应是生命的基础,因此它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这些大血管出现了各种病症,那可是大问题,必然会对人体产生大麻烦,不仅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协,而且会随时造成血管破裂,导致突然死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相应的大血管疾病也越来越多,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因此,大血管疾病的防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大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有:1.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的胸骨后或胸左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或颈部.2.体力劳动时,有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现象.3.饱餐、寒冷、看惊险场面时感到心悸、胸痛。4.睡眠时感到憋气,需高枕后才好转.5.反复出现脉搏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6.上楼时比别人更容易胸闷、心悸.7.长期发作左肩痛关键词: 大血管疾病大血管疾病的症状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高血压患者检出率和有效控制率不高,主动脉疾病发病趋势日益恶化。据透露,我国约有40万主动脉瘤患者,按现有病人量和每年得到治疗的病例来看,只有不足1‰的患者得到治疗。由于很多患者在瘤体破裂前并无症状,常常导致大出血死亡,而一旦瘤体破裂,24小时生存率仅为50%,6天后生存率为30%,目前全球总体死亡率超过70%。主动脉疾病主要指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一旦腹或胸主动脉瘤发生破裂,高速、高压的动脉血立即喷射入腹腔,在短短几分钟患者失血达到数千毫升,随即出现休克,大出血而死亡。临床上,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为开放性手术。如传统的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是在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下,在胸部斜位或腹部正中切一个长30cm以上的口,用人造血管替代病变的主动脉。然而,巨创开腹或开胸手术,主动脉血流的阻断,内脏或者脊髓缺血打击,人造血管吻合口渗血以及术后切口并发症等,使得传统手术风险较大。
自2010年登录好大夫网站以来,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医患交流平台。在众多向我咨询的问题中,主要是围绕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其中不少问题都很相似。所以,我委托我的助手对这些问题作了粗略的总结,希望可以方便大家查询。需要说明的是,我无意把医学教科书的内容照搬过来,而是希望患者了解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思路和对某些核心问题的基本观点,所以,可能写的有点“务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另外,由于本人的专业属于心血管外科,选择的问题较少涉及心内科治疗的内容,也请读者海涵。I 冠心病的诊断问题1、 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是否意味着我患有冠心病?心电图无疑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工具,但很多基层医院把不典型的心电图改变通通诊断为“心肌缺血”,甚至不加鉴别地给予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显然是不合适的。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多数病人会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比如劳累、激动后胸闷、胸痛,休息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后可以缓解等。同理,只有“典型”的缺血性心电图表现才具有诊断意义;而且,往往要与就诊者的基本情况(比如年龄、现患其他疾病等)、临床症状、心肌损害标志物的检测等证据互相参照,才能诊断冠心病。所以,不必仅仅因为心电图报告上出现“心肌缺血”的字样而过度担心,也不要贸然服药治疗。2、 冠状动脉CT能不能确诊冠心病?那些人不能做CT检查?冠状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是近些年来新兴的诊断手段。由于其创伤和危险性比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更小,而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CTA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就是准确度),但迄今为止,还不能替代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者仍然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我们会建议那些“疑似”冠心病的就诊者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如果检查结果为阴性,也就是说,没有发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基本可以排除冠心病的可能;而如果发现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或堵塞,往往仍然要做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认病变的确切部位和程度,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所以,当患者已经确诊冠心病时,就没有必要再做冠状动脉CTA,而应直接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另外,CTA检查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限制,比如,如果受检者心率过快(安静时心率超过75次/分),或者心律不齐,CTA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心率,就不适合做CTA检查。部分核心城市有双源CT设备,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如果一定要做CTA,可以找有双源CT的医院就诊。其他如造影剂过敏、心力衰竭等患者不宜做CT的问题,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3、 医生建议我做冠状动脉造影,可我怕有危险,我应该接受造影检查吗?如前所述,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确诊冠心病最可靠的手段,还在于造影结果是决定患者应接受何种治疗的基本依据。不论是介入治疗(也就是支架),还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甚至药物治疗,其基本方案都是建立在造影结果的基础上。所以,在有条件的地区,我们建议对所有确诊冠心病的病人做冠状动脉造影。虽然造影属于有创操作,会不可避免地带来风险(甚至于致命风险),但造影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总体风险很小;更重要的是,与冠心病未得到确诊,无法选择最适的治疗方案相比,造影的风险实在是太小了,冒这样的风险是值得的。II 冠心病治疗篇1、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怎样选择?现代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不外乎三种:药物、介入(也就是支架)和搭桥手术。其中,后两种属于有创操作(或者叫侵入性操作),也就是说,这些治疗手段本身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创伤。那么,在这三种方法中如何选择呢?这里其实蕴含着一句潜台词。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种有创伤、高风险的治疗方法,而不选择无创伤、风险小的药物治疗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心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其危险性如此之大,是常规的药物治疗无法解除的,这迫使我们寻求更有效、也更激烈的治疗手段。很多人都知道恶性肿瘤的可怕,知道手术切除可能是唯一的求生之道,也乐于接受这种观点。但到了冠心病这一发病率更高、总体危险更大的疾患,反而裹足不前,这种错误的理念是我们必须破除的。事实上,我们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就是权衡每种疗法的风险和收益,在其中求得平衡的过程。上述三种疗法,对机体的损伤呈递增趋势,而对应的救治对象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冠状动脉病变越是复杂、严重、弥漫,越需要更强有力的治疗手段,所谓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比如,对于一例左主干及三支病变的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可能难以有效降低患者猝死或心肌梗死的危险,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却能彻底解除病变的威胁,从宏观来看,手术这种创伤最大的方法反而是总体风险最小的,这就是医生选择的基本原则。2、 怎样确定患者是不是需要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能否手术,取决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以及心脏功能和机体的整体状况。而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基本依据,就是冠状动脉造影。如前所述,造影对确定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因而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如果通过造影,证实患者冠状动脉存在广泛、严重的狭窄或堵塞,很可能需要做搭桥手术治疗。当然,患者最终能否做搭桥手术,还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资料来判断。3、 医生建议我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能不能等症状重一些,或者心肌梗死后再做呢?冠心病患者的症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患者平时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冠脉病变已经非常严重。对于此类人群,即使没有临床表现,也必须手术治疗。另外,冠心病的发病特点,就在于其突发性。众所周知,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后果,病死率很高,对病人心功能的影响也非常大。医生只能大致判断出患者发生心梗的可能性大小,但并不能预期何时发生心肌梗死。因此,我们建议冠状动脉病变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患者及早接受介入(也就是支架)或搭桥手术,就是要及早恢复冠状动脉血液供应,解除心肌梗死的威胁。期望延迟手术时间,或者等心梗发病后再手术的想法,无异于拿生命赌博。打个比方,确诊冠心病如同怀揣炸弹,我们并不知道何时会爆炸,但因为害怕爆炸而拒绝拆除炸弹,无疑是不明智的。4、 我已发生过心肌梗死,现在心功能很差,还能不能做搭桥手术呢?顾名思义,心肌梗死是指心脏肌肉因缺血而发生坏死。在首次心肌梗死后,患者还有很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发心梗,因此,只要患者的身体条件还允许,应尽早做搭桥手术,恢复心脏血供。即使患者已出现心力衰竭征象,为挽救仍然存活的心肌,也要争取在药物治疗,使心功能稳定后手术。总的来说,由于心肌梗死的严重影响,病人的心脏功能和体质都会受到很大冲击。耐受手术的能力肯定会下降,手术的风险升高。但是,正因如此,我们更有必要保住仍然存活的心肌免受缺血的威胁。所以,越是心梗过的病人,往往越需要搭桥,而不是相反。5、 医生建议老人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我担心他/她年纪太大,会不会受不了手术呢?我从不讳言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一种损伤相对较高的治疗方法。必须承认,高龄是手术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如前所述,关键在于手术的收益是否明显超过风险。事实上,冠心病的平均年龄大约为60多岁,所以,绝大多数需要搭桥手术治疗的患者年龄在60~80岁之间,大部分高龄患者仍可很好地耐受搭桥手术。在我目前供职的医院,最高龄的患者达到88岁,手术的效果也很好。所以,年龄并非我们唯一要考量的因素,当然,年龄越大的病人,术前评估也会更谨慎。6、 医生说我的冠状动脉病变很严重,不能放支架,建议我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我能不能试一下支架治疗呢?如前所述,并非所有的冠状动脉病变都适合介入治疗(也就是支架),正如搭桥手术亦非万能一样。总体来说,介入治疗更适用于病变相对局限的病例,而搭桥手术对于复杂、弥漫的病变更为有效。有些病人出于对手术的恐惧,希望无论如何试一下介入,其实是对于风险概念的误读。比较两种治疗手段,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弱点。搭桥手术需要全身麻醉和开胸,创伤肯定更大,其风险也源于高损伤性。介入治疗对身体的损伤当然小得多,但由于必须借助造影,并不能真正做到直视下操作,可控性相对较差;而且,如果冠状动脉病变过于弥漫,可能要置入很多支架,才能解决所有病变。支架越多,意味着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二者的技术特点,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状态选择“最适”的治疗手段。事实上,很多从事介入治疗的医生对于二者的技术特点都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不少患者也是在心内科医生的推荐下找我就医的。患者应该信任医生的建议,寻求符合自身病情的治疗。7、 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多少钱?能不能报销?在我所供职的单位,搭桥手术的基本费用大概要6万元左右,这个数目各地皆然。我们也会提供一些创伤更小的技术服务,比如使用内窥镜获取旁路,以及使用一次性旁路近端吻合装置等,这些项目会使治疗费提高约2万元。搭桥手术应可获得报销,一般报一半左右吧。
冠状动静脉瘘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一)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其发生率约为3%。发生原因与直接结扎瘘支冠状动脉,或因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管腔内血栓脱落堵塞远端血管,或因手术操作不当,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的进展以及直接结扎冠状动脉已很少应用,故此类并发症已明显减少。但术后应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律、心肌有无缺血甚至梗死等变化。观察临床上有无心绞痛等症状。若出现心肌缺血等征象时,应及时给予硝酸甘油类药物治疗,出现室性心律紊乱应及早应用利多卡因类抗心律失常类药物。(二)残余瘘发生率为4%。多由于术中瘘口闭合不完善,常见于冠状动脉下切线缝合者,或因术中漏诊多发瘘。若残余瘘口小,分流量不大,无明显症状对心功能无不良影响者可予以观察。若瘘口较大,有临床症状者应再次手术闭合残余瘘。
心脏瓣膜病患者在瓣膜置换的时候除了考虑到用机械瓣膜还是生物瓣膜外,还会考虑用国产瓣膜还是进口瓣膜,下面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进口瓣膜有相对较好的工艺,在相同抗凝药没控制好的条件下,产生血栓的可能性进口瓣相对小些;部分进口瓣开关时声音较国产瓣要小点;进口瓣有双叶瓣类似双开门比国产瓣的单叶瓣类似单开门对血流的影响要小些,有些心脏的具体情况国产瓣不太合适。进口华法令比国产的稍贵,稳定性更好些。
一名胸腹主动脉瘤突然破裂大出血的患者,经医院全力抢救,进行了血管移植手术后仍未挽回生命。专家告诫,主动脉瘤是埋藏在人体内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引起致命大出血,大多数回天无力。因此已知或怀疑患有动脉瘤的病人,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治疗。动脉瘤特别好发于45~60岁的中老年人,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外伤、炎症、遗传异常等病因有关,但以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最为重要,据统计,80%~90%的主动脉瘤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近年来主动脉瘤患者越来越年轻,三四十岁的都有。让人遗憾的是主动脉瘤容易被忽视或误诊,90%的患者在主动脉瘤急性发病(内膜撕裂)时,会出现突发的心前区、胸背部、腰背部或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常在做某些突发动作时出现,如提重物、打篮球及异常激动时,甚至打哈欠、咳嗽、用力排便等动作也可诱发。疼痛如刀割样或撕裂样,从胸骨后或胸背部沿主动脉向远端放射,病人常常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有濒死感,甚至因疼痛而昏厥。因此,有高血压病史者尤其要提高警惕,定期检查,控制好血压。如果发现胸腹部有异常搏动性包块,不可掉以轻心,确诊动脉瘤后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
心脏和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会长肿瘤,但发病率很低,在心脏外科手术中仅占1—2%。最常见的是粘液瘤。心脏粘液瘤占了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半数以上。是最常见的原发心脏肿瘤,多发生于3O一6O岁,女性略多。可发生于各心房或心室,以左心房最多见,其次为右心房等,常常从心房间隔处长出一根蒂与粘液瘤相连,它好像葫芦一样挂在,脏腔里,随着血流漂移活动。外观极似“果冻”,如熟透剥了皮的“弥猴桃”,很容易碎。 什么样的人心脏会容易生长粘液瘤呢?目前还不甚明了。粘液瘤病情的轻重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肿瘤毒性反应。心脏粘液瘤多见于3O一6O岁人群,病程一般进展较快,通常被描述为三大主征:早期左心粘液瘤若体积尚小,单纯细小的心脏粘液瘤患者可无全身反应,对血流可不起阻塞作用;如肿瘤发展至可移向二尖瓣口,并经瓣口出入左房、室时,常有不同程度的肺淤血和一舔蠢常见的自觉症状(心慌97%、气短96%)。中期肿瘤体若一部分守在二尖讣或瓣叶处,阻塞二尖瓣活动,即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则血液倒流,引起左心房、左心室增大;这样可有类似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的双期心脏杂音和症状:心悸,气促,晕厥等,且症状多与体位有关;肿瘤可引起的全身症状,如反复发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乏力、肌肉疼痛、关节痛、贫血、血沉增快、血清球蛋白增高等。晚期随着瘤体的增大,其阻塞血流动力学作用将逐渐明显。若瘤体过大,充满心腔,则血液只能在肿瘤组织的间隙中流过,对血流严重阻碍。出现机械性心脏血流堵塞,收缩期粘液瘤不能全部回入左房而卡在二尖瓣口,可突然出现昏厥,甚至猝死。全身反应严重、病情发展快且有凶险征象。 我国粘液瘤的动脉栓塞发生率约为15%,低于国外报道的30%~4O%。心脏粘液瘤的组织疏松、脆弱、易有碎片脱落。粘液瘤是否有碎片脱落,与病程长短或瘤体大小无关,而与粘液瘤的形状结构关系密切。息肉状或葡萄状者,其表面部分大小不等的,J、块,易成碎片脱落构成瘤栓。瘤组织脱落造成的栓塞,可导致脑、动脉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栓塞。 当你有早期不适时要及时到医院看心脏科。目前医学科技技术发展很快,有非常好的诊治方法和服务。粘液瘤因有阻塞心脏大门“二尖瓣”、易成碎片脱落构成瘤栓的可能,任何医院都将其列入“急诊”范围诊治。有上述症状的任何阶段的患者经过临床医生仔细体格检查,听听心脏杂音、照片、一般的血常规、血沉,做一个二维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完全提供,脏粘液瘤诊断依据并确诊。 心脏粘液瘤做二维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的首选方法,它如同人照镜子一样,一目了然。轮廓、瘤体大小、肿瘤的。蒂生长的部位及宽度.长度;肿瘤的边缘回声是否清楚,有否包膜:鉴别心腔内,心肌、心壁及心外肿瘤;有无浸润及范围;肿瘤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异程度;瘤体数目;瘤体回声程度及分布特征:继发性改变如:心脏扩大变形、瓣膜功能影响程度,心脏功能状况、心包积液等。心脏粘液瘤一旦确诊后即应尽早手术。 目前,心脏外科的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粘液瘤的手术变得较为安全,绝大多数患者手术后可恢复健康,重新走向美好生活。但无论您是患有早期还是晚期的心脏粘液瘤者,及时手术治疗是唯一的、首选的办法;所谓吃草药、秘方可以消除“心脏肿瘤”是不可能的,那只是“江湖郎中”骗人的把戏,切不可有侥幸心理,那只会人财两空。 由于其潜在的复发倾向,术后应定期复查术后效果与随诊。术后再复发病例约占1%~2%,国外文献估计为5%。患者面临术后再发或复发的这种威胁,长期(终身)定时随诊十分必要。随诊内容除自我感受(症状)和体征外,最主要为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要求术后4年内每半年1次,4年后每年1次。有经济条件的可做心脏彩超,没有经济条件的可做黑白B超,但最好固定同一有经验的医生复查,并要带原始病例及历史资料。
你很难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医院有一半的可能性查不出你是否患有心脏病。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才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于心脏病发作。为什么医院查不出你是否患有心脏病?我们不知道的心脏病征兆到底有多少?怎样才能提前了解自己心脏的真实情况?《你不知道的心脏病征兆》详细介绍了以前不为人知的七种心脏病征兆:第一个征兆:纤维蛋白原偏高第二个征兆:C—反应蛋白质偏高第三个征兆:心脏钙偏高第四个征兆:胰岛素偏高第五个征兆:铁蛋白偏高第六个征兆:脂蛋白质第七个征兆:类胱氨酸偏高如果我们提前了解了这些征兆,就可以肃清心脏的隐患,避免心脏病突发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