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前,俞先生因出差从外地出差回来后,感觉浑身奇痒无比,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随后他老婆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他们来到了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经过仔细的体格检查,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皮肤镜检查后诊断为疥疮。后续对患者进行了杀虫,止痒治疗,1周后,皮疹基本消退,瘙痒明显减轻。疥疮的传播方式疥疮是一种由疥螨侵犯人体皮肤表层而引起的传染性寄生性皮肤病,多发于冬季,全球每年大约有3.0亿人感染。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皮肤与皮肤的直接接触(包括性接触),也可通过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如衣服、毛巾、被褥而间接传染。疥疮的临床表现疖疮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广泛性瘙痒,以夜间为剧,皮损类型包括丘疹、水疱、结节,主要发生部位为指间、手掌及腕部的屈侧面,肘部,腋窝,男性外生殖器及女性乳房等处。一般根据接触传染史及临床表现即可诊断疥疮,如果能直接镜检找到疥虫,则可以确诊。但是,由于疥疮流行广泛,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不典型疥疮日益增多,易被误诊为寻常痒疹、皮肤瘙痒症、丘疹性荨麻疹等皮肤疾病,并且直接镜检灵敏度低,容易延误疥疮的诊断及治疗。而随着皮肤镜检查的普及,国外使用皮肤镜对疥疮患者进行检测,可以看到隧道、“褐色三角”等典型表现,提高了疥疮诊断的正确率。治疗疥疮的主要措施为外用药物,疖疮可以用硫磺乳膏等治疗,然而,如果仅仅给予药物治疗而不伴有传播方式的阻断,则疥疮可在短时间内复发,因此,从各个方面阻断感染链从而消除疥疮是非常必要的。消毒床单、被套,衣物是预防疥疮复发和传染为关键措施,对于发生在生殖器部位的疥疮结节,外用药物不容易消除的患者,则可以采用激素局部注射或冷冻等方式进行治疗。
瘙痒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它可能导致不愉快的皮肤感觉,引起人抓挠的欲望,并伴有皮肤病变,疼痛和感染。此外,它还可能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后果,包括焦虑、抑郁、正常睡眠模式中断以及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等,而老化的皮肤被认为更容易受到瘙痒症的影响,从而引起相关生理和病理的变化。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的时代已经来临,老年瘙痒症患者变得越来越普遍。并且老年人易患各种合并症及多种药物服用史,可能使诊断和治疗复杂化。狭义的老年瘙痒症指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排除药物,系统性疾病,且不知起源的特发性瘙痒症。广义的老年瘙痒症泛指多种疾病导致的老年人瘙痒症状,是多个系统复杂交互的结果,而并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疾病。老年性瘙痒症表现为全身性瘙痒和局限性瘙痒,全身性瘙痒表现全身广泛性瘙痒,以背部和四肢多见,局限性瘙痒多见于头皮,小腿,偶见阴囊,外阴,肛门周围,瘙痒通常以夜间明显,也有呈阵发性瘙痒表现,通常在皮肤上未出现红斑、丘疹、风团等原发性皮损表现,但可见反复抓挠后的抓痕,血痂等继发性皮损表现。老年皮肤瘙痒应结合自身及环境因素,它涉及内在因素,包括老年人皮肤功能改变,如皮肤厚度变薄,皮肤弹性下降。内分泌水平改变,如体内激素水平逐渐下降。生物及遗传因素,如与瘙痒相关的神经衰弱,糖尿病,尿毒症,肿瘤等疾病的进展。老年皮肤瘙痒的外在因素,包括外界刺激,如气候变化,接触有害物质刺激,以及食物药物等引起的过敏反应等。对于老年瘙痒症的日常护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关注自身变化,保持皮肤完整性。老年瘙痒症临床表现仅有瘙痒症状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它可以是某些皮肤病变引起的,如皮肤干燥,也可以是炎症、肿瘤、代谢紊乱、感染、精神疾病等方面的起始,患者如出现长期皮肤瘙痒,则应排查相关器质性疾病,同时,老年人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皮脂腺、汗腺等萎缩,其保持水分能力下降,皮肤因此出现干燥脱屑,受到不良刺激,便易发生瘙痒,因此当出现皮肤干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医学类皮肤保湿乳液。2、注意气温变化,适应环境改变。瘙痒具有季节性变化,在冬季发生较多,较明显的温度,湿度变化,或者过冷或者过热的刺激,均易诱发皮肤瘙痒等情况,因此,我们在冬季保暖的同时,要注意居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平衡,避免因取暖温度高,湿度低,从而诱发皮肤瘙痒。3、合理饮食,避免吸烟及过量的饮酒。研究表明,吸烟会导致皮肤组织中的营养和氧气剥夺,减少真皮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纤维,并增加角质形成细胞发育不良。这些变化会减少皮肤脂质和水分滞留,导致皮肤干燥和瘙痒。而饮酒可以降低皮肤中类胡萝卜素的浓度,类胡萝卜素可以中和自由基,延缓皮肤过早老化。在避免吸烟饮酒的同时,应选择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饮水,以补充体内水分。4,避免情绪紧张,焦虑。瘙痒时往往导致睡眠不佳,精神不济,与瘙痒相关的抑郁症可能与瘙痒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有关,而紧张、抑郁的情绪也可加重瘙痒,因此,注重对于有该情况的老年瘙痒症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转移其对于瘙痒的注意力,防止因精神因素加重瘙痒。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病,是由于细胞免疫功能改变时,潜伏在感觉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es,VZV)被重新激活引起的,涉及传染病学,免疫学,皮肤病学以及神经病学等多个学科,除引起皮肤原发性损害外,带状疱疹常伴有急性或者慢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带状疱疹的皮疹可出现在身体各个部位,典型皮疹表现沿神经呈单侧带状分布的红斑,簇状水疱,最初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斑丘疹,7-10天演变为水疱-脓疱样外观,并在2-4周内结痂愈合,但是一般不超过中线,皮疹通常也是自限性的,仅有少数患者出现皮肤表面感染以及遗留疤痕、色沉等情况。带状疱疹的皮损通常仅限于单个皮区,少数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出现涉及2个或者更多皮区的皮疹。当皮损超过两个连续皮区或者在初始皮区外观察到20个以上皮损或者累及内脏则称为播散性带状疱疹。在带状疱疹皮疹出现之前,以及之后的出现皮疹的区域一般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被患者描述为“灼烧样”,“针刺样”,“电击样”,“刀割样”等,疼痛可持续存在,或呈阵发性,或仅在触摸时出现。带状疱疹的高危因素带状疱疹最大的高危因素是年龄,人体细胞免疫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的细胞免疫随着免疫抑制或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重新激活,复制,从而引起带状疱疹,50岁以后,带状疱疹的患病率增长显著,并且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同时,带状疱疹也易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包括接受放疗,化疗或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以及患有艾滋病,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带状疱疹的传染性带状疱疹和水痘均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虽然带状疱疹的传染性比原发性水痘低,但也是有一定可能性传染给他人,被感染者可发生原发性水痘的感染症状,传染性从皮疹出现开始,持续到皮疹结痂,传染可通过直接接触发生,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或者通过皮疹处的病毒气溶胶传播。带状疱疹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大的并发症,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被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以后,局部疼痛持续3个月及以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以及初次感染时的皮疹和疼痛的严重程度,这种慢性持续性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给患者带来的严重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带状疱疹的治疗治疗带状疱疹的的主要目标是缩短和减轻临床过程,并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系统应用抗病毒类药物和管理疼痛。常用的抗病毒类药物包括阿昔洛韦,盐酸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等,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急性神经炎,促进皮疹愈合的作用,治疗时间应从病变发生后72小时内开始,对于疼痛管理,可使用离子钙通道阻滞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等适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尽可能早的抗病毒止痛治疗有利于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