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状腺结节是什么?甲状腺结节(thyroidnodule)是指甲状腺内的孤立病灶,可以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下发现这个病灶有别于周边的组织。可以触及但影像学检查未能证实的结节不能诊断为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并非单一的甲状腺疾病,多种甲状腺疾病均可表现为甲状腺结节。包括甲状腺的退行性变、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等多种病变,在性质未明确之前,都统称为甲状腺结节。二、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怎样?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生活在非缺碘地区的人群中,5%的女性和1%的男性有可触及的甲状腺结节。如以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在人群中的发现率可高达19%~67%(平均50%),其中5%~10%为甲状腺癌。在缺碘地区,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更高。目前,全世界的甲状腺结节发病率逐年明显升高,其原因除了诊断率上升外,并不完全清楚。三、甲状腺结节的分类和病因?甲状腺结节分为良性及恶性两大类,绝大多数为良性。引起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常见病如下:(一)单纯性甲状腺肿;(二)甲状腺炎:包括1.亚急性甲状腺炎2.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侵袭性纤维性甲状腺炎;(三)甲状腺腺瘤。引起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常见病是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性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大部分是乳头状癌,占90%。其他罕见的甲状腺恶性结节包括转移癌、淋巴瘤等。四、甲状腺结节的危害是什么?甲状腺癌是不是很可怕?绝大多数甲状腺良性结节并无危害。较大的甲状腺结节可压迫周围的气管、食管、喉返神经,引起呼吸不畅、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等。大部分甲状腺癌并不是很可怕。甲状腺恶性肿瘤大多分化良好,大部分为乳头或滤泡状癌,发展缓慢,治疗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预后,其十年生存率在80-95%之间。尸检标本甲状腺隐匿癌达5%,但其预后良好,病死率仅0.1%-2.5%。162例FNA诊断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平均随访5年,发现70%的病变体积并无变化。甲状腺髓样癌的恶性程度中等,十年生存率在70%-80%之间。未分化癌很罕见,但治疗效果很差,生存率低。五、如果我发现了甲状腺结节,怎样知道它是良性还是恶性的?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方法包括全面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影像学和细胞学检查。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中应重点关注与甲状腺癌相关的部分,如有无头颈部放射线暴露史、核暴露史(14岁前),一级亲属甲状腺癌家族史,甲状腺结节是否生长迅速,有无伴随声音嘶哑、声带麻痹及同侧颈淋巴结肿大、固定等,如有上述情况,需警惕甲状腺癌的可能。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和血清降钙素、癌胚抗原的测定。每例病人都应先行血清TSH测定。TSH减低提示结节可能分泌甲状腺激素,此类结节绝大多数是良性,极少为恶性。血清TSH增高提示可能存在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功能减退。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对诊断甲状腺癌无特异性,仅用于甲状腺癌手术或同位素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监测。血清降钙素测定不作为常规,在未经刺激的情况下,如血清降钙素>100pg/ml,提示可能存在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癌胚抗原也可能增高。影像学检查包括甲状腺超声和甲状腺核素显像检查。当血清TSH水平低于正常,应行甲状腺核素扫描,了解结节的功能状态。如为热结节,极少为恶性。高清晰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是评估和随访甲状腺结节的首选和常规影像学检查,效价比最好。通过了解结节的大小、位置、结节组成(实性、囊性比例)、回声、钙化是否存在、纵横比、血流状况和颈部淋巴结情况,多数可初步判别结节性质,准确率可达80-85%。提示有较高可能性恶性的超声特征有:微小钙化、明显低回声、结节内部血流丰富紊乱、边缘不规则、结节横截面前后径大于左右径(纵/横比>1)以及伴有同侧颈淋巴结异常(脂肪淋巴门消失、圆形外观、高回声、囊性变、微小钙化、周围血流丰富紊乱等)。没有单一一项或几项超声特征可以准确判定出所有的恶性结节,必须综合分析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通常表现为低回声的实质或以实质为主的囊实性结节,伴随不规则边缘及结节内血流增加。微小钙化(小于或等于2毫米)高度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但有时很难与胶质区别。微钙化不应与囊性或胶冻样结节内的伴彗星尾的点状强回声相混淆。甲状腺结节内的点状强回声伴后方彗星尾时,常为浓聚的胶质,由于超声波接触胶体内结晶体时产生的混响伪像,多出现于囊性结节的中心或周边。当这种征象出现时大于85%的概率为良性。滤泡性癌则更多地表现为高回声或等回声,可伴有厚的不规则的晕环。小于2厘米的滤泡性癌一般不伴随转移。一些超声特征高度提示良性。纯囊性病灶很少为恶性。海绵状病变(多个微小囊性病变占据结节体积的50%以上)99.7%为良性。根据超声表现,可以将结节根据恶性风险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 高度可疑类型(恶性风险>70-90%),如:实性低回声结节或有部分低回声实性成分的囊实性结节并具有下列一项或多项超声特征:不规则边缘,微小钙化,纵/横比>1,中断的边缘钙化并小量低回声软组织突出,甲状腺外扩展。结节内丰富血流信号在多变量分析中并不是判断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上图:典型甲状腺癌超声声像②中度可疑类型(恶性风险10-20%),如:实性低回声结节,且无微小钙化、不规则边缘、甲状腺外扩展、纵/横比>1等超声特征。③低度可疑类型(恶性风险5-10%),如: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囊实性结节实性区域偏心均匀且无微小钙化、不规则边缘、甲状腺外扩展、纵/横比>1等特征。④极低可疑类型(恶性风险<3%),如海绵样结节,囊实性结节实性区域非偏心(即实性区域被囊性区域完全包绕)且无微小钙化、不规则边缘、甲状腺外扩展、纵横比>1等特征。⑤良性(恶性风险<1%):纯囊性结节。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是除手术外区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最准确的方法,国外大型医疗中心的准确率达90%,但国内目前由于病理细胞学水平的局限,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有限,很难达到临床要求,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如有下列情况,需考虑行细针穿刺病理检查(FNA):①超声无可疑征象。实性结节,直径>1.5厘米。或囊实性结节,实性部分直径>1.5厘米。②超声有可疑征象(包括高度、中度可疑型式,如低回声,微小钙化,不规则边缘,结节中心血流丰富紊乱,结节纵/横比>1等。如同时具有上述2项,恶性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如同时具备3项,恶性的可能性接近90%。)。实性结节,直径>1.0厘米,或囊实性结节,实性部分直径>1.0厘米。虽然早期发现和诊断小的肿瘤在临床上也许是重要的,但鉴于偶然发现的甲状腺微小癌很少具有侵袭性,且太小的结节FNA的准确性有限,所以较小的甲状腺可疑结节(<1.0厘米尤其是<0.5厘米)一般可以不做FNA,超声定期随访,对于超声高度怀疑恶性的或有切除活检意愿的患者,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活检。③任何大小的结节,但超声提示可疑甲状腺外侵犯或可疑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表现为微小钙化、高回声、囊性变、结构异常呈淋巴门消失及圆形外观、周围血流丰富紊乱)。④如有高危临床特征,结节虽然小于上述标准,也可以考虑FNA,这些特征包括童年及青春期(14岁前)有头颈部外放射治疗或有电离辐射接触史、个人既往甲状腺癌病史、一级亲属有甲状腺癌或多发内分泌瘤2型病史、18FDG-PET扫描阳性、降钙素升高、甲状腺癌相关病变(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Carney及Cowden综合征)。⑤对于超声极低可疑类型的结节,当结节直径>2.0cm才考虑FNA,观察不进行FNA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不符合上述各项标准的结节及纯囊性结节不必进行FNA。对于超声高度怀疑恶性的甲状腺结节,也可以不进行FNA直接手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甲状腺细针穿刺结果报告应采用Bethesda系统。分为6类:无法诊断/不满意(Ⅰ类)、良性(Ⅱ类)、意义未确定的异型性/意义未确定的滤泡性病变(Ⅲ类)、滤泡性肿瘤/可疑滤泡性肿瘤(Ⅳ类)、可疑恶性(Ⅴ类)、恶性(Ⅵ类)。对FNA报告为无法诊断(标本量不够或制片不良)的结节(占FNA检查的2-16%),恶性概率4-8%。应重复FNA(最好现场看片)。60-80%病例再次FNA可以诊断。如再次FNA仍为无法诊断,超声类型不属高度可疑,需要密切观察或手术切除获得组织学诊断;如超声类型属高度可疑,或结节生长,或出现恶性肿瘤的临床危险因素,需考虑外科手术。如FNA报告为良性,其假阴性率(即FNA报告良性而实际为恶性的概率)<5%。不需要立即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如超声类型为高度可疑,在12个月内重复超声检查及FNA。如超声类型为中度及低度可疑,在12-24个月复查超声检查,如结节增长或出现新的可疑超声特征,可以重复FNA,或复查超声观察,如继续增长再重复FNA。如果2次FNA均为良性,恶性概率接近0,不需要再复查超声。如超声类型为极低可疑,一般不需要复查,如果复查超声,可以间隔2年复查。如FNA报告为意义未确定的异型性/意义未确定的滤泡性病变,恶性概率为5-10%。如临床和超声高度怀疑恶性,建议手术。如临床和超声未高度怀疑恶性,可以重复FNA或进行分子检测补充评估恶性风险;如果不进行重复FNA或分子检测或其结果仍不确定,根据临床危险因素、超声特征、病人偏好,可以选择积极监测或诊断性手术。如FNA报告为滤泡性肿瘤/可疑滤泡性肿瘤,恶性概率20-30%。诊断性手术切除是长期确立的标准治疗。但是,如临床和超声未高度怀疑恶性,也可以进行分子检测,如分子检测提示良性,可以进行观察,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病变并明确诊断。如果不进行分子检测,或分子检测结论仍不确定或倾向恶性,需要考虑手术切除病变并明确诊断。如FNA报告为恶性,恶性概率98%以上。通常建议手术。但是下列情况下可以考虑以积极监测代替立即手术:① 危险很低的肿瘤(如无临床转移及局部侵犯的微小乳头状癌,无细胞学或分子生物学侵袭证据)。②因为有并存病而手术风险高的病人。③预期生存期短的病人(如严重心脏病、其他恶性肿瘤、极其高龄的病人)。④有其他外科或内科疾病需要在手术前纠正的病人。如FNA报告为可疑乳头状癌,恶性概率约60-75%。其手术建议与FNA报告为恶性类似。在考虑临床和超声特征后,如果分子测试预期将改变外科决策,可以考虑分子检测(BRAF或7基因突变标志物组合BRAF、RAS、RET/PTC、PAX8/PPARγ)。对于不符合FNA指征的结节,处理策略:A) 超声高度可疑:3个月复查超声,如稳定,以后可每6~12个月复查超声。B) 超声中度、低度可疑:3个月复查超声,如稳定,以后可12~24个月复查超声。C) 超声极低可疑结节(包括海绵样结节及纯囊性结节)>1 cm : 超声监测价值不明,如果复查超声的话,间隔>24个月。D) 超声极低可疑结节<1 cm : 不需要超声复查。如怀疑甲状腺淋巴瘤时,可以行空芯针穿刺活检。对于通过FNA细胞学检查未能明确性质的结节(AUS/FLUS,FN, SUSP),不推荐常规进行18FDG-PET检查评估良恶性。多结节甲状腺肿的评估:多结节甲状腺肿中恶性的危险性与单结节恶性的危险性相同。推荐行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了解结节的超声学特征,对有可疑恶性超声特征的结节行FNA,如无可疑恶性超声特征的结节,则对其中最大的结节行FNA。六、如何治疗甲状腺恶性结节?甲状腺恶性结节(甲状腺癌)一般均需手术治疗,术后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是否选择碘131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甲状腺素抑制治疗或靶向治疗(详见“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一文)。对体检发现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0.5cm),如无侵犯周围器官的倾向,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在病人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根据病人的心理承受力及意愿,也可以考虑不立即手术,先进行密切观察。据日本学者Ito等1235例的大宗病例5年观察,只有3.5%(小于40岁8.9%,40-60岁3.5%,大于60岁1.6%)左右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出现较明显进展而需要手术,其中多数及时手术治疗后对疗效影响不大,疾病特异死亡率<1%。对于高龄、有严重心肺等器官合并症而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全面权衡利弊,先进行密切观察总体而言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对于穿刺细胞学显示侵袭性较强的、甲状腺被膜受侵犯、气管受侵犯、多发癌、伴有周围淋巴结可疑转移的,不宜观察,需尽快手术。靠近气管、位于腺叶背侧靠近喉返神经的甲状腺癌,因进展后可能侵犯气管、神经,一般也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对于小于40岁的年轻人,也倾向于手术治疗。不幸的是,目前尚无可靠方法可以区分那些少数的注定会出现临床显著进展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大多数惰性、进展极其缓慢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未来分子测试的进展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七、如何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良性结节多数不需治疗,仅需随诊观察。少数需要其他治疗。目前,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处理方法有七种:定期随访观察、外科切除、内镜下切除、PEI(经皮无水乙醇注射)、热消融治疗(包括激光消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等。1.定期随访观察 一系列临床观察与随访研究发现,甲状腺结节可以变大、缩小或者保持不变。一项为期15年的研究提示,结节增大、缩小或不变者分别占13.5%、41.5%或33.6%,完全消失者占11.4%。晚近的一项研究发现,随访39月,大部分结节缩小或不变,增大者比例不超过1/3。甲状腺良性结节恶变概率低。有人对134例病理证实为良性结节的患者随访9-11年,结果仅1例(0.7%)发生乳头状癌,43%的结节自发缩小。甲状腺偶发癌多见,但其预后良好。事实上,良性结节手术标本恶性病变检出率为1.5%-10%,大多数是乳头状癌,而绝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展缓慢,恶性程度低。所以,目前对甲状腺良性结节,国际学者一致公认不需采取过于激进的治疗方式,随诊观察对于大多数良性结节是最合适的处理方式。2.外科切除 甲状腺结节的外科切除仍然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方法,但存在术后手术疤痕影响美观及可能出现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有些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后还需面对终生服用甲状腺激素等问题。良性甲状腺结节手术后,再发结节的比率很高,故手术不是良性结节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3.内镜下切除 内镜甲状腺切除术克服了术后颈部暴露部位的瘢痕,美容效果理想,但其造成的生理创伤的大小目前仍有争议。内镜手术不符合生理上的微创,且可能带来结节残留,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风险,需要控制适应证范围。此外,由于术中需行C02气腹,有致高碳酸血症、皮下气肿的可能,且存在手术时间较长、切口远离目标、颈阔肌下钝性剥离范围较广等问题。 4.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PEI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的,作用机制是使结节凝固性坏死和使小血管血栓形成,但存在一定缺陷,如乙醇向结节周围组织渗透会引起剧烈疼痛,组织纤维化为后期手术造成困难,对于部分实质性大结节疗效欠佳等。主要用于纯囊性结节,或大部分由液体构成的囊实性结节。 5.热消融治疗 局部消融技术的主要代表有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激光消融(1aser ablation,LA)等。使用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定位准确,而且组织凝固坏死范围的判断相对精确,术后疗效确切,同时操作简便、组织损伤程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可重复治疗。微波消融与射频消融相比,单针消融范围更广泛、即刻消融温度更高、消融形态更规则,并能降低大肿瘤的不完全治疗概率和消融后复发率。同时,由于不会产生可能导致起搏器功能障碍的电流,微波消融同样适用于安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6.放射性碘治疗 放射性碘治疗可用于自主高功能性甲状腺结节,大约75%的病人治疗后通过核素扫描和TSH测定甲状腺功能达到正常,但结节不会消失,仅使结节缩小1/3至1/2,尚需动态观察结节变化。 7.甲状腺素抑制治疗 有关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对缩小甲状腺结节和阻止新生的结节的作用尚存在争议,但临床还是较常采用,尤其是在碘缺乏地区。荟萃分析表明,将TSH抑制到0.3mU/L以下,结节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缩小;如抑制TSH抑制到0.1以下,则可以明显减少新发结节,显著缩小甲状腺结节的体积,但房颤、骨质疏松等风险显著增加。而且,停药后,甲状腺结节可再次生长,长期治疗的有效性显著降低。考虑其可能引起心脏病及骨质疏松的副作用,不推荐常规对良性结节使用该治疗方法。八、甲状腺良性结节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随诊观察过程中如有下述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1)结节影响美观者,患者本人要求手术治疗者。(2)有气管食管压迫症状者。(3)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4)胸骨后甲状腺肿。(5)囊性结节合并囊内出血或反复穿刺抽液后复发等。(6)超声检查提示为腺瘤。(7)超声检查高度怀疑恶变者。(8)FNA检查确诊或不能排除恶变者。FNA结果有良性、恶性、可疑恶性和不能诊断4种。对细针穿刺病理检查证实或怀疑乳头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FNA为癌的准确率>95%,可疑恶性的准确率50-60%),以及滤泡肿瘤或嗜酸性细胞肿瘤(恶性可能性20-30%)的,应手术治疗。不确定意义的滤泡病变需重复穿刺、密切观察或考虑手术(基于超声可疑特征或生长速度等临床依据)。如标本不够、无法诊断,对实性结节可重复穿刺或考虑手术,对囊实性结节可再穿刺可疑区域或考虑手术。不能诊断是指活检结果不符合现有特定诊断标准,由于操作者经验不足、抽吸物太少、结节太小或存在囊性病变等原因造成,须再次操作,最好在超声检查引导下进行。一些在反复活检过程中始终无法根据细胞学检查结果确诊的结节很可能在手术时被确诊为恶性,需采取手术治疗。对超声及细针穿刺病理检查报告为良性病变者,选择观察(6-12个月后复查超声,如稳定1-2年,则可间隔3-5年),如结节生长(6-18个月内结节纵、横径均增加20%以上,即体积增加至少50%以上),可再行穿刺或考虑手术治疗。妊娠妇女甲状腺结节评估中禁用甲状腺核素扫描,其他评估方法与非妊娠妇女相同。孕早期发现结节且TSH被抑制怀疑为高功能腺瘤者,分娩后再行核素扫描和FNA。对于诊断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妊娠妇女,为减少流产的危险,应行超声监测,如果结节持续增长,应当选择在妊娠24周以前手术。如结节稳定或在妊娠后期才诊断,分娩后再行手术治疗。妊娠期间发现的甲状腺癌的进展并不比非妊娠者快,存活率和复发率也没有区别,推迟治疗1年多数对预后无明显不利影响。上图黄东航教授在美国霍普金斯医院与国际著名外科专家Christopher Wolfgang教授交流技术并亲切合影附录答读者问:我想找您做手术,请问怎样才能方便地找到您?住院后是否由您主刀?经常有读者在咨询或在门诊就诊时提到这几个问题,现统一答复如下:本人每周二下午、周六上午门诊。预约挂号办法(3种选一):1.在微信中搜索微信公众号“福建省立医院”,关注后点击“互联网医院”,在跳出的菜单中点击“预约挂号”。点击“福建省立医院”,选择“基本外科”,点击“黄东航”。2.搜索支付宝生活号“福建省立医院”,关注后点击“互联网医院”,在跳出的菜单中点击“预约挂号”。点击“福建省立医院”,选择“基本外科”,点击“黄东航”。3.在App Store或安卓市场,搜索福建省立医院,下载App。打开后,直接点击“预约挂号”,点击“福建省立医院”,选择“基本外科”,点击“黄东航”。如预约号满,要手术的患者也可于本人门诊时间到现场开通绿色通道,但就诊需等本人看完预约的患者之后再安排。凡由本人收入院者,均由本人主刀手术。
1. 肥胖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女性应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而控制体重的科学方式是坚持运动和合理的膳食结构。每周坚持运动 3~5 天,每天 20~30 分钟,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霉变食物,不吃腌、熏、烤制品,低脂饮食。 2. 抽烟及酗酒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因此应该戒烟,同时尽量避免吸入二手烟,戒酒。 3. 有乳腺癌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女性,应该注意自我检查,建议每月 1 次。方法为脱去上衣,在明亮的光线下,面对镜子。 (1)自己观察两侧乳房大小是否对称,乳头是否居中、有无内陷、抬高及指向改变。观察有无乳头溢液。观察乳房皮肤有无红肿、糜烂及桔皮样改变。 (2)乳房触诊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先外上、外下象限, 后内上、内下象限,最后乳头及乳晕。用左手触摸右乳,用右手触摸左乳,乳房触摸完毕后还要触摸腋窝淋巴结和锁骨上下淋巴结。触诊的手法也很重要, 检查时,手指并拢,以指腹按压各个部位,切勿抓捏乳房。乳腺增生和良性肿瘤一般活动性好,质韧或硬,圆形或卵圆形。恶性肿瘤肿块常不规则,边界不清,因易与周围组织粘连故活动度差或固定不活动、质地不均,多为周围软或韧、中心坚硬突起。 4. 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避免长期劳累、精神紧张、过度悲伤等不良情绪,以免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雌激素分泌异常;提倡母乳喂养, 尽量不用口服避孕药和激素类药物。 5. 对于发现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纤维瘤的女性,建议每半年复查 1 次乳腺彩超或每 2 年查 1 次钼靶。在乳腺癌的普查上,国内外首选钼靶。但钼靶有一定的放射性, 对青年女性、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使用。乳腺近红外线扫描具有无放射性,无创伤性,对早期乳腺癌的筛查具有一定优势。不能接受钼靶的女性可以考虑。
胃石治疗的方法颇多,根据胃石的性质、病人的生理病理状况和医院的设备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决定采用哪种治疗措施。 内科药物 治疗选用中西药物,以改变患者胃的内环境,使胃石松软、溶解、变小,提高胃动力功能,促进其自然排出。植物性胃石,应用碳酸氢钠治疗的历史悠久,口服常用量为每次3~4g,3次/d,7~10天为1疗程。也可同时加服等量的发泡剂,加强疗效,缩短疗程。有人主张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胃蛋白酶或胰蛋白酶0.5~1g,也可用糜蛋白酶(α-糜蛋白酶)5~10mg溶于50~100ml水中口服或从胃管中注入,也有加用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0.5g溶于生理盐水50ml从胃管中注入,连续2~3天,以消化胃石的某些成分,使胃石结构解体、溶化排出。对胃运动功能欠佳患者,可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或西沙必利,促进胃蠕动以利排石。此外,有报告加用番木瓜酶(papain)50mg或纤维素酶(cellulase)5mg溶于1000ml水中,连服2天也可见效者。 中医中药治疗胃石是我国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之一。中国医学认为胃石发病机制属于食积不化、蕴结于胃,故以消积化滞、软坚散结、和胃健脾、行气活血之法,常使用散结排石汤。组方主要药物为厚朴、积实、神曲、麦芽、鸡内金、槟榔、三棱、莪术、桃仁、丹参等,水煮服,2~3次/d,连服5~7天,并随证酌情加减。例如腹痛者加元胡、白芍、甘草;呕吐者加半夏、竹茹;大便潜血者加白芨、炒大黄;体虚者加党参、太子参;便秘者加大黄或番泻叶等。无论是西药或中药治疗,用药时间应在3餐之间或空腹服用,有利于药物与胃石充分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手法碎石疗法 对于无明显症状和无并发症的胃石患者,如柿石、山楂胃石等,可以试行腹外按摩压挤,使胃结块破碎变成小块状,然后进行洗胃或给予泻剂,加快结块排出。 X线下网套碎石法 早年曾用金属导线制成一网套插入胃管中,在钡剂显示胃石时让套网套住并拉紧导线切割胃石。反复操作使其切成碎块自然排出。也可在此基础上加服碳酸氢钠、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等促进排石。 纤维内镜下碎石 应用纤维内镜治疗胃石发展很快,搭配方法很多。可以在镜下用活检钳咬割、钳切、捣击、穿刺破坏胃石包膜或外壳,并反复用水冲洗干净;也可利用内镜手术刀反复剪断胃石包膜和结块。或在纤维内镜下用钢丝圈套器,套切石体,再用兜抓钳抓成碎块,让其自然排出。近年来纤维内镜下激光引爆碎石成为国内外治疗胃石有效的新途径,尤其是较大较硬的胃石,插入纤维内镜看清胃石,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使其充分暴露。再注入生理盐水让胃石半浸泡于水中,使其在爆破时有一定的缓冲力。然后经胃镜活检钳管道插入光纤弹头,并使其顶住结石中心部位的表面上,此时使激光器充电引爆,可把结石炸裂或炸开一小洞,再沿裂缝或小洞反复引爆35根弹头后,结石可被击成小块或颗粒状。此外,还有在纤维内镜下微波碎石,也是晚近应用于治疗胃石的另一简便方法。常规内镜下暴露结石,通过活检钳孔插入微波天线,选用功率为60~90W,将微波电极头对准胃石,通电进行反复烧灼,并变换结石位置,直到胃石灼成蜂窝状或断裂成碎块为止。上述纤维内镜下碎石过程中,可经活检钳插入细塑管,对着被击碎的胃石注入10%碳酸氢钠150~200ml,有利于胃石的软化排出,提高治愈率。如果胃石患者没有合并胃炎、溃疡病等,碎石后不需特殊处理,建议进食少渣饮食3天,1周后复查;若合并胃炎、溃疡病者,则给予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及组胺、H2受体拮抗药等相应治疗。 体外冲击波治疗 从治疗肾结石发展到治疗胆结石,近年已试用于治疗胃结石获得成功。治疗前2天进流质饮食,治疗时不需任何麻醉,嘱患者饮水500ml使胃充盈,俯卧B超定位后,以12kv电压每分钟放电80次,共冲CDD击1500~2000次,一般结石便呈破碎状影。治疗过程患者无任何不适,也不造成胃黏膜损伤。3天后B超复查,了解胃石是否排尽。 外科手术治疗 胃结石较大、坚硬难溶,经内科治疗、内镜下碎石、微波或冲击波等治疗未能奏效,或并发较严重胃溃疡、出血、穿孔或梗阻者,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为宜。 中医偏方 [1]藿香10克,法夏12克,砂壳10克,白术10克,槟榔12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人参6克,麦芽15克,生姜10克。服法:水煎服。
乳房自我检查可以帮助了解你的乳房健康状况,观察乳房和感觉乳房。如果你发现乳房有任何改变,请立即向专科医生咨询。 乳房自检的时间:对于没有绝经的患者来说,每个月月经开始的第9-11天为检查乳房的最佳时间;停经患者每个月取固定的一天。 自我检查方法一:面对镜子自我检查 可在洗澡或淋浴时,面对镜子做以下动作并观察乳房: 把双臂垂放身体左右; 把双臂向上高举; 把双手压放在腰上,将胸部挺起; 把双手轻放在腰上,将上半身向前倾。 做以上4个动作时,注意观察乳房的形状、大小及皮肤有无变化。如果皮肤有凹陷,或者出现皱纹、红疹,乳头流出有色液体,都是异常征兆,需要立即向专科医生咨询。 自我检查方法二:身体平躺自我检查 摸摸看乳房组织是否有硬块、变厚或任何改变: 仰面躺平,在右肩下面放一个枕头; 将左手中间三指并拢,平放在右侧乳房上部; 沿乳房轻轻循环压移,用力均匀,动作要稳定,手指不要离开皮肤,不能用手指抓乳房; 用上下来回方式检查乳房或顺时针方向检查; 通过指压方法感觉乳房周围、锁骨及腋下有无任何变化。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左侧乳房。
对于X线、CT、B超、核磁共振这些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很多人分不清楚。现在,我们把身体比作食物,告诉你这些检查如何发挥不同的作用。 X光:像把面包压扁了看 X光会穿过人体,遇到被遮挡的部位,底片上不会曝光,洗片后这个部位就是白色的。 就像一片面包或一块棉花,看不到里面的纤维纹理,但用手压瘪了会清晰一些。X光最大缺点是受制于深浅组织的影像相互重叠和隐藏,有时需要多次多角度拍摄X光片。 CT:像把面包切片看 CT的检查原理是X光会分层穿过人体,之后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片来看。优点是可以分层看,经计算后可以显示出更多的组织信息。 B超:像挑西瓜前敲一敲 B超的原理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计算反射波成像。就像挑西瓜一样,边敲边看显示病灶情况。 核磁共振:摇一摇再看 核磁共振机使用较强大的磁场,使人体中所有水分子磁场的磁力线方向一致,这时磁共振机的磁场突然消失,身体中水分子的磁力线方向,突然恢复到原来随意排列的状态。简单说就相当于用手摇一摇,让水分子振动起来,再平静下来,感受一下里面的振动。所以,核磁共振(MRI)也被戏说为是摇摇看的检查。 四种影像方式分别应用于何种检查? 就诊时,医生常会开各种各样的影像学检查单:超声、CT、核磁……不少患者会质疑医生故意开高价检查单。其实,医生是依据不同病情选不同影像检查的。 1、外伤骨头——粗看X光片、细看CT 各种外伤,如果怀疑伤到了骨头,优先选择X光照片,检查结果快速易得。若要进一步观察,可以选择CT。超声、核磁对于骨皮髓质等看不大清,一般不选择。 2、颈椎腰椎——最佳选核磁、次选CT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椎间盘疾病需要观察椎间盘与相应的神经根,要想更好观察这些软组织,最优选择就是核磁。同样,对于关节、肌肉、脂肪组织检查,核磁也是首选。 3、胸部——粗看X光片,细看CT X光胸片可粗略检查心脏、主动脉、肺、胸膜、肋骨等,可以检查有无肺纹理增多、肺部钙化点、主动脉结钙化等。 胸部CT检查显示出的结构更清晰,对胸部病变检出敏感性和显示病变的准确性均优于常规X光胸片,特别是对于早期肺癌确诊有决定性意义。但是CT检查的辐射剂量高于X光。核磁对于肺部疾病的诊断,应用非常有限。 4、腹部盆腔——除肠道外,一般超声都能查 腹腔器官受呼吸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CT、核磁成像,而超声不会因此受影响。同时,超声对肝脏、脾脏、胰腺、肾脏、盆腔脏器等诊断准确率较高。 但是超声受气体干扰很大,对于肠道等含气较多的器官,超声诊断准确率会降低。 5、心脏——排除冠心病用CT,看心功能用超声 常规的心脏结构与功能检查,心脏彩超所提供的信息已经较为充分,又简单易行。 用CT可检查冠状动脉,但冠脉CT检查辐射量较大,不适合作为常规体检。核磁虽无电磁辐射,但对冠状动脉的观察不及CT。心脏核磁则是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
1、 CIK细胞的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是一种有效杀伤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外条件下,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过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 IL-1, IL-2, anti-CD3 mAb)的共同刺激后诱导成为一群异质细胞,它具有强大的抗瘤活性,且有非限制性杀瘤的优点。其主要效应细胞表面既有T细胞的表面标志(TCR-α/β,CD3),也有NK细胞的表面标志(CD56),治疗免疫不完全应答的肝病患者。 2、 CIK细胞杀瘤机理 (1)CIK细胞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CIK细胞通过释放颗粒酶/穿孔素等毒性颗粒,导致肿瘤细胞的裂解。 (2)CIK细胞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体外培养的CIK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TNF- α、IL-2等,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反应性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3)CIK细胞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CIK细胞表达FasL(Ⅱ型跨膜糖蛋白)通过与肿瘤细胞膜表达的Fas(Ⅰ型跨膜糖蛋白)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3、 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八大优势 1、增殖活性高:在培养的第15天数量就可以达到70多倍,其效应细胞CD3+CD56+的比例和数量更是明显增加,可以达到1000多倍; 2、杀瘤活性高,而且杀瘤活性的维持不需要外源大量的IL-2的输入来维持; 3、杀瘤谱广:CIK对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白血病、乳腺癌、直肠癌、胃癌、肺癌、食管癌、宫颈癌、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非T细胞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细胞都有显著的杀伤活性; 4、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同样敏感; 5、杀瘤活性不受CsA(环孢霉素A)和FK506(普乐可复)等免疫抑制剂的影响; 6、对正常骨髓造血前体细胞毒性很小:约为25%; 7、能抵抗肿瘤细胞引发的效应细胞Fas-FasL凋亡:CIK细胞内有抗凋亡基因表达,并检出多种保护基因,如Bcl-2等和survivin的转录水平上调。 8、安全性好 CIK细胞室活化的患者自体细胞,应用安全,不会产生排斥等反应,无明显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