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治疗3个月一个很重很重患者可以正常说话,正常饮食,大小便及生活自理。不是我个人有多厉害,是中医针灸联合中药,团队配合,家属配合共同结果。很遗憾出院时是周末没有拍照留念,祝这位患者生活幸福。
妊娠期间,狼疮性肾炎患者容易出现狼疮复发,且难以与妊高症,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HELLP)综合征相鉴别,需要临床医师认真对待。狼疮性肾炎怀孕期间会有哪些并发症?发生这些并发症时,该怎么办呢?1、妊娠期高血压因妊娠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妊娠水钠潴留的缘故,妊娠后期易出现高血压。鉴于胎盘供血问题,妊娠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可放宽至140/90mmHg以下。襻利尿剂可以降低血管灌注而影响胎盘供血,应避免使用,但可以应用噻嗪类利尿剂。考虑到妊娠安全性,常选择非内科常规降压药物作为妊娠期降压用药,如拉贝洛尔、肼苯哒嗪和甲基多巴等。2、妊娠期狼疮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可以和先兆子痫并存,先兆子痫的终极处理为中止妊娠,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最佳处理亦为中止妊娠,延迟手术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复发可表现为活动性尿沉渣(肾源性红细胞和管型)和尿蛋白阳性,尤其需要特别重视妊娠早中期出现的尿检异常,妊高症的尿检异常多在妊娠中后期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复发常伴补体C3和C4降低,但作为炎性反应物,在正常妊娠和先兆子痫时,C3和C4是升高的。3、狼疮合并抗磷脂综合征伴有抗磷脂综合征的狼疮患者妊娠时,应在妊娠早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如果患者具有不良妊娠史,如流产、先兆子痫或有证据显示胎盘供血不足,则需要应用低分子量肝素(20~30单位,每日两次)和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分娩前将低分子量肝素转换为普通肝素,在分娩时或剖腹产前8小时停用肝素,避免出血。普通肝素通过阻断补体激活而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可能具有一定疗效,可反复应用,但两次应用间隔须在1个月以上。此类患者产后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在产后6周内建议进行预防性肝素治疗。许多狼疮患者在妊娠期间发病或病情加重,但有关妊娠期间狼疮活动是否更加常见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新观点认为,妊娠期间狼疮活动可能与妊娠前停止所有治疗有关。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活动是妊娠禁忌证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全身各重要器官,最常见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活动对母婴均有不良影响,是妊娠禁忌证,因此通常推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缓解超过6个月后开始妊娠,以避免肾炎恶化及流产或死产风险。妊娠期间应密切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是否活动。5、抗Ro、La抗体可致新生儿狼疮综合征狼疮患者的抗Ro和(或)抗La抗体常阳性,在妊娠16周后可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出现母婴传播。胎儿出生后可发生新生儿狼疮综合征,表现为一过性狼疮样皮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血细胞减少、肝功异常等。严重并发症为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CHB),死亡率高达20%,存活者多需要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胎儿出生后6个月内母体来源的自身抗体完全降解,病情随之缓解,然而3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可逆转。6、狼疮患者产科并发症发生率高狼疮患者妊娠时高血压发生率高达25%,常导致先兆子痫、宫内发育迟滞(IUGR)等产科并发症发生率增高。部分狼疮患者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表现为血栓、习惯性流产、宫内发育迟缓和早产。因此,狼疮患者计划妊娠前须慎重考虑,最佳条件为:无重要脏器受累、病情稳定至少半年以上、泼尼松用量小于10mg/d、停用各种妊娠期间禁用的免疫抑制剂半年以上、肾功能正常、尿蛋白阴性(24h尿蛋白小于0.5g)、抗磷脂抗体转阴3个月以上。狼疮患者计划妊娠前需要与风湿科医师充分沟通,在妊娠前,应完善体格检查、血压测定,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尿沉渣、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补体水平、抗核抗体[包括抗dsDNA抗体和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抗磷脂抗体等实验室检查。
今天,我就继续给大家讲述那些最容易被误会的“功臣良将”——抗炎药。 很多病友只有腰痛时才会吃药,尤其对阿西美辛、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这是一种“止痛药”,只能缓解疼痛,对疾病本身的改善无益,长期服用会“上瘾”。 看完这篇文章后,如果你身边再有这样的“人家”,可以拿出来和“人家”对质。 敲黑板:治疗强直的非甾体抗炎药、感冒用的“消炎药”还有止疼药可不是一回事。 非甾体抗炎药 抗炎药只有两大类:甾体和非甾体抗炎药。要想知道什么叫做非甾体抗炎药,我们先来弄清楚什么是甾体抗炎药。 甾体抗炎药,即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及其人工合成的衍生物(俗称“激素药”),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甾体结构而得名。 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另一类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由于不含有这种甾环,这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非激素药物被命名为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下次不用再问医生“大夫,你给我开的这些药里有没有激素?”了。 答案是:没有! 止疼药 / 镇痛药 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及的止疼药 / 镇痛药,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缓解各种疼痛的药物,包括麻醉镇痛药和非麻醉镇痛药,前者的代表药物是吗啡。 由于长期使用容易产生依赖性(通常所说的成瘾),这类药物属于国家管制药品,在临床使用非常严格。 这里我们简单比较一下非甾体抗炎药和止疼药(镇痛药)的区别: 机制不同 非甾体抗炎药是作用于炎症局部(外周抗炎),如把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消除,从而保护关节,不让其受到炎症破坏。 止疼药是通过作用于大脑中枢,也就是说让服用者感觉不到疼痛,但并不影响关节周围的炎症继续破坏组织。 适应症不同 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由于炎症导致疼痛的患者。 止疼药适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战伤、烧伤、晚期癌症等。但当非甾体抗炎药无法控制强直性脊柱炎的疼痛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使用镇痛类药物。 成瘾性不同 非甾体抗炎药没有成瘾性。 止疼药有着不同程度的成瘾性。 “消炎药” “消炎药”并不是医学术语。生活中,我们习惯将各类抗感染药称为“消炎药”或“抗生素”,泛指能够杀灭和(或)抑制某些微生物的药物,其中最常见的是抗细菌感染的药物。 那么非甾体抗炎药和抗生素有什么区别呢? 非甾体抗炎药是通过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起到抗炎作用 抗生素通过杀灭和(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从而减轻感染性炎症 强直性脊柱炎是自身免疫性炎症(身体免疫系统对抗自身组织),不是感染性炎症(外来微生物入侵),因此用抗感染药是无效的哦! 这下明白了吗?非甾体抗炎药可不是止疼药哦~ 本文系许建民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分子医学,基因医学,也不是永远无限的追求物质结果。因为人类的最高学科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它可以指导人类所有学科的进步;而中医和中医学科中的针灸推拿学就在哲学的阴阳指导下来分析人类疾病因果、表现、转化。人生不就是生死,健康与疾病等阴阳中发展吗。所以相信针灸推拿相信中医就是你最好的选择。人们总是在挫折之后才会思考才会相信中医,这又是何必呢。
患者:苍南县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钱升广:12岁的孩子患有腋臭处理有以下几种情况供参考:1、腋臭症状很严重的,要手术治疗。严重者药物治疗效果较差,严重的臭味易造成孩子心理负担,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我有做过8-13岁的腋臭患者数例,效果挺好的。2、如果症状较轻者,目前不想手术,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如西施兰、止汗露、半月清等,暂时达到减轻症状的作用,但不能根治,要想根治还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复发率较高。3、最合适的手术时机:腋毛长齐,腋毛轮廓清晰,手术时手术界限标识清晰,与年龄几岁不是绝对关联。对很有经验的医生来说,10来岁的孩子腋臭也有较大把握做干净,但最好等长大一些后再手术为佳。
肾病综合征是各种肾小球疾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定义为:大量蛋白尿33.5 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 g/L;常伴程度不等的水肿和高脂血症,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为诊断必需条件。 成人原发肾病综合征中主要的病理类型依次为膜性肾病(M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和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征(MCD),具体病因尚不明。在仔细排除继发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后,才能诊断原发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征 MCD典型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仅15%左右伴镜下血尿,一般无持续性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发展到终末期肾病(ESRD)不多见。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早期达到完全缓解的比例,为治疗首选。泼尼松1 mg/kg·d(最大不超过80 mg/d),约76%患者在治疗8周达到完全缓解,最长可观察到16周。治疗期间要注意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的调整,之后每2~4周减少原使用量的10%,15 mg/d以下时减量应更加缓慢,以减少复发。 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或反复复发患者,可以以泼尼松1 mg/kg·d、环磷酰胺2 mg/kg·d联合治疗12~16周。若该治疗不能维持患者长期缓解,或对于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和糖皮质激素抵抗患者,使用环孢素治疗。起始剂量3.5~4 mg/kg·d,滴定谷浓度在100~200 ng/ml,4~6月后,如果出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则开始缓慢减量,每1~2月减0.5 mg/kg·d,疗程至少1年,可以小剂量(1~1.5 mg/kg·d)长期维持。联合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0.5 mg/kg·d或以下)可以提高缓解率。如果无效,应停用环孢素,重复肾活检核查诊断后,依次考虑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和硫唑嘌呤。 为减少激素依赖患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依赖程度以及对环孢素抵抗的患者,可试用FK506,起始剂量0.05~0.1 mg/kg·d,滴定谷浓度5~10 ng/ml,4~6月后,如果出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则开始缓慢减少剂量。其临床使用经验仍需积累。 对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试用MMF或硫唑嘌呤。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FSGS是以局灶节段分布的肾小球硬化为基本病理改变的一组肾小球疾病,病因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大类,病理上分型为:塌陷型、尖端型、细胞型、门部型和非特异型。 FSGS患者中,100%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60%以上为肾病综合征,约50%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尿,1/3起病时伴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常有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对于持续肾病综合征,若不予以治疗,在5~10年内将有超过50%的患者进入ESRD。 由于单独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完全缓解率低,长期大剂量(泼尼松1 mg/kg·d)使用常伴有糖皮质激素明显副作用,首选治疗方案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 mg/kg·d)联合环磷酰胺或者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0.5 mg/kg·d)联合环孢素A治疗。 对于环孢素A治疗无效的患者,他克莫司(0.05~0.1 mg/kg·d,血药谷浓度5~10 ng/ml)可能有效。 对于糖皮质激素依赖、反复复发者,环磷酰胺、环孢素、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1~2 g/d,3~6月)可能有利于延长维持缓解时间。 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试用立妥昔单抗或血浆置换。 膜性肾病 大部分膜性肾病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其余患者为非肾病范围内蛋白尿。50%的患者可有镜下血尿,罕见有红细胞管型或肉眼血尿。大部分患者血压正常。大多数患者起病初肾功能正常,通常肾功能不全进展比较缓慢。 膜性肾病的自然病程差异较大,部分患者自然缓解,部分患者则进展至ESRD。血肌酐正常、蛋白尿持续小于4 g/d为低危患者;血肌酐正常或基本接近正常、尿蛋白为4~8 g/d为中危患者;肌酐不正常或持续恶化、尿蛋白>8 g/d者为高危患者。对于中、低危患者,可考虑仅应用非免疫抑制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则需要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有效提高完全缓解率,也不能改善肾脏长期存活。免疫抑制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与烷化剂的联合使用;对足量糖皮质激素有顾虑或者有糖皮质激素禁忌证时,可用环孢素或环孢素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其疗效相当;环孢素缓慢减量后,小剂量(1~1.5 mg/kg·d)长期维持可以避免复发。FK506在缓解蛋白尿和保护肾功能方面也有一定效果,其治疗方案仍待经验积累后方可确定。霉酚酸酯对短期减少尿蛋白可能有些作用,因缺乏更多有效性证据,仅在上述治疗无效时考虑。硫唑嘌呤不能提高IMN患者蛋白尿的总体缓解率,亦不能提高肾脏长期生存率,不推荐作为膜性肾病的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制剂。
饮食疗法可以延缓肾脏病的进展,在慢性肾衰早期最有效。1 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当血肌酐大于200就需要限制蛋白量,一般每公斤体重每天0.5-0.7克,其中要以动物蛋白为主,尽量不要服用豆制品,提醒注意的是日常食物中包括蔬菜、水果、啤酒。米饭均含有蛋白质,计算每天蛋白总量时要考虑在内。2 热量:保持充足的热量是长期坚持低蛋白饮食的前提,一般每天每公斤体重热量30-40千卡较合适,热量来源以复合碳水化合物为主,土豆。红薯、山药等可以作为首选(蛋白含量低、热量很高)。3 食盐:肾脏病必须控制食盐,每天5克以下,如果嫌菜味淡,可以加醋调味。4 水:一般量入为出,前一天尿量再加上500ml左右。5 其他:注意限钾(果汁、海带、紫菜、蘑菇、香蕉、枣、橘子等含量较高)、限磷(动物内脏、干贝、蛋黄、肉松、茶叶、豆类等)等。6 药食两用:包括山药、枸杞、白茅根、冬瓜皮等
很多尿毒症患者对透析非常抵触,认为一旦透析即被判了死缓。其实到了尿毒症,只有透析和肾移植两种选择,但即使这样也不要绝望。透析患者若坚持规律透析同时加用补血、补钙等纠正并发症的药物,可使一般情况大大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很多患者可以正常生活,工作,现在透析10年以上的患者非常多。另外现在国家医疗政策对透析非常倾斜,可解决患者的大部分经济负担。
慢性肾炎是最常见的发展为尿毒症的疾病,那么那些肾炎能治好,那些只能透析或移植呢,专家的回答是做个肾活检。慢性肾炎包括5种基本类型,都需要作肾活检才能明确,不同的病理改变治疗方案完全不同,盲目治疗可能造成治疗无效,延误治疗时机或治疗过度,其实肾活检就像无痛胃镜一样,几分钟就好了,没有疼痛,不必恐惧。
肾脏病的种类非常繁多,包括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等,并非都不可治愈,如急性肾炎,一般仅卧床休息同时低盐饮食,或稍微用些利尿剂就可以很快好转。总之不是每个人都会患肾病,也不是各种肾脏病都会发展成尿毒症,即使到了尿毒症期也是有法可治的,肾脏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可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