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生文化与理念养生,古称“摄生”,即保护生命的意思。有三种情况,未病层面,保养生命(养生),使其延年益寿;欲病层面,保护健康(保健),使其体质增强;已病阶段,治疗疾病(防变),使其早日康复。文化是指一定的人类群体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对群体行为和意识所达成特定方式的思想共识。中医养生文化属于中医文化的一部分,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无高、下与优、劣之别,只是特点有异。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意象思维,凡事总要问“为什么”?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逻辑思维,凡事追根究底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涉及关联关系,宏观上把握与处理;“是什么”涉及具体内容,微观上研究与分析。中医养生理念是在《易经》、《黄帝内经》以及儒、释、道文化精华之基础上提倡生命至上、贵在和合,顺应自然、中庸为度,全面保养、持之以恒,阴阳平衡、因人而异的理念。二、养生内容与方法中医养生具体讲有情志养生、饮食养生、时令养生、运动养生、体质养生和经穴养生等内容。中医养生方法简单讲是三种:固精、调气和调神,同养身、养心、养神一样实际上也是中医养生的三个高低不同境界。从而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的理想状态,长寿的目的便达到了。固精养身为第一个层次,最基本的方法,包括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时令养生等各个方面。其中足心按摩法、摩腹法、凝耳法、运目法、梳发、搓面法、咽津法、叩齿法等都是运动养生范畴,是固精的具体内容。除饮食、运动、起居外,古人特别强调节欲保精是固精之根本,并提出“七损八益”注意事项。调气为第二层次,比固精稍高一级,“气血以流通为贵”是其主要理念。《内经》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古人很重视气功对身体的保健作用。气功分动功和静功两种,运动养生方面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气功锻炼。另外,提气法和闭目调息法也是调气法的具体应用。在调气法层面,最为关键的是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互补。调神或称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就是情志养生。心态健康淡然是调神的关键,孔子既有“仁者寿”之说,还有“少之时戒色、壮之时戒斗、老之时戒得”三戒之说;老子讲究“淡泊清静”,清心寡欲。还有谚语“知足赛过长寿药、不是神仙胜神仙”,“名也不贪、利也不贪,贫也从容、富也从容,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吃也香甜、睡也香甜”,表明调整心态是养神的重点。而长寿歌也道出了养神的奥秘,“不言老、要服老,知天命、乐逍遥,多达观、去烦恼,能知足、品自高,勤用脑、多思考,多运动、散步好,无孤僻、有知交,此可谓寿之道。”三、大寒时节话养生时令养生,按照春夏秋冬四时节令的寒热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即衣、食、住、行随季节的变化而安排。《内经》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内容,这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起居方面,《内经》中有这样的阐述,春夏之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穿衣方面,“春捂秋冻”就是根据季节变化而变化。饮食方面,多吃应季食物,另外根据季节特点选择春之季辛甘、夏之季甘凉、秋之季酸甘、冬之季甘温之食品或药食同源之品,这样才符合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的特点。运动方面,也是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特点,避免过汗或受风。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此时若保养不当,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发作。对此,根据天气变化特点,起居、饮食、运动都要做出相应调整。首先,早睡晚起 增添衣物防风寒,“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要顺应冬藏的特性,衣着要随着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并且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养精蓄锐。大寒时节,最好能养成睡前泡脚的好习惯,以达到畅通血脉、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其次,温补类、绿色类食物“双管齐下”,冬季养生在饮食上可温补而养阳,进食绿色蔬菜防感冒。再次,运动强度、时间有讲究,冬天的早晨气温过低,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最好等到十点以后再进行户外锻炼,同时要注意强度也不能多大,以免耗伤正气。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何防治脑中风?导言:近几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脑血管病临床上又称脑中风、脑卒中,大致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研究显示,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病。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都非常严重,应引起包括医生在内的全社会高度重视。1.什么是脑中风?脑血管病是血管源性病变导致脑血管损害而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也称脑中风或脑卒中。其主要病理是“突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突发”指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突然,患者或家属能说出发病的具体时刻,当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时,血流中断,血管远端的脑细胞氧供停止,细胞逐渐坏死,即发生了急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损”是指大脑病变导致高级皮层功能、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的缺损。高级皮层功能缺损可出现意识障碍、言语不利等症状;运动功能缺损包括出现肢体瘫痪、面瘫、眼球活动障碍(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感觉功能缺损包括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大致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大类,前者占80%,与血管病变有关,后者占20%,与血压异常相关。2.为什么说脑中风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脑中风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直接医疗费用平均每年增长18%,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我国是脑中风高发而影响最大的国家,其高发病率(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高致残率(约75%~80%有不同程度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高复发率(约有1/4至1/3可能在2~5年内复发)及年轻化趋势已经严重危害我国公众的生活质量,也大大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心理与照顾负担。不仅是患者本身的灾难,也是家庭的灾难,它是因病致贫的代表与典型。所以说,脑中风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在我国尤其如此,做好预防非常重要,提高认识刻不容缓。3.为什么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如果脑中风的早期症状没有受到患者或家属的重视,没有及时到医院就诊,最终延误治疗,就会导致非常严重不良后果,或影响生命,或遗留偏瘫。这是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的缘故,特别是脑梗死患者,由于其最有效的溶栓治疗要求在发病后3~6小时之内。“时间就是大脑”,所以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生,尽早识别脑卒中尽快急救非常关键。如果有以下先兆,要第一时间就医:(1)头晕或头痛;(2)突然肢体麻木或无力;(3)突然言语不利;(4)发作性或一过性偏瘫。4.脑中风的病因有哪些?脑血管病主要病理过程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及/或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常见的病因有:(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风湿、结核、钩端螺旋体、梅毒等)、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2)血液成分改变: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瘤等;以及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住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4)其他,如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影响供血不全,或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等。5.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可以掌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者是脑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如冠心病或房颤者,反复发作偏头痛者,或体重、腰围超标者,或有不良生活嗜好如吸烟、酗酒者,以及有血管病家族史者,年龄偏大者,都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除年龄不可控外,超重肥胖、吸烟饮酒等大多数因素都是可控的。血压达标、血脂不高、血糖适中即可预防或延缓脑中风的发生。6.脑中风的治疗如何?急性期的治疗因脑出血和脑梗塞的不同而各异,在预防阶段和后期恢复阶段中西医结合效果更突出。(1)脑出血的治疗有两块,严重者手术或微创介入,出血量小者,内科保守治疗。在内科保守治疗过程中,中医中药也可以参与其中。(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面,新型治疗措施有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目前已经成为主要手段。上面提到,中风后要及时就诊,如果是血栓所致,发病三小时内是最好的溶栓治疗时机。先兆症状如上所述,有突然言语不利,突然肢体软弱无力,或一过性晕厥等。7.贵院神经内科治疗脑血管病的特点有哪些?对于我们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而言,预防和治疗始终把握两点,一是跟紧医学前沿,二者走中西医结合之路。预防和治疗一起抓,无论是门诊和病房,健康教育从不放松,急性期和恢复期治疗同等对待,个体化与系统化治疗贯穿始终,经济条件差异选择对应优化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以西药为主辅以中医辨证,中医中药尽早介入;恢复期,以药物为主辅以康复理疗,康复理念贯穿始终。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中医与康复已成为脑血管病治疗的亮点和优势,越来越多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和肯定。8.什么是脑中风预防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三大纪律:第一,生活规律化;第二,饮食科学化;第三,文体活动经常化。(2)八项注意:第一,保持血压正常。 第二,保持正常体重。第三,保持正常血脂。 第四,饮食平衡。 第五,戒烟、控酒、减盐。 第六,坚持适度体育锻炼。第七,讲求精神心理卫生。 第八,保持良好心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1. 什么高血压?首先说血压,血压是心脏收缩将血液泵入血管,对血管壁所产生的侧压。通常以毫米汞柱为计量单位,正常血压范围是,收缩压在90-140 mmHg 之间,舒张压在60-90mmHg之间。如果不同时间,三次以上收缩压即高压超过140 mmHg,或者舒张压即低压超过90 mmHg,就可诊断为高血压了。临床大致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占高血压患者中的90%左右,而剩下的10%属于继发性高血压,也称症状性高血压。2.什么人易患高血压?高血压的患病率占人群总数的10%左右,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高血压病的形成通常是遗传倾向和环境因素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后天所形成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超重肥胖,长期持续饮酒,膳食结构不合理,高盐低钾,长期精神紧张或超负荷工作等情况。遗传因素是指家族中患有高血压、脑中风、糖尿病及冠心病者,则其患病的危险性更大。3.高血压如何避免?第一点,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愉快平和,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大的波动,避免过度劳累);第二点,坚持适度的运动、控制体重;第三点,建立规律充足的休息或睡眠;第四点,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饮食清淡,多食水果蔬菜)。总之,改善上面所说的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的关键,特别是有家族遗传倾向者要格外注意。4.中西医如何治疗高血压?一、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主要作用机理在于调节机体的功能和改善临床症状,在高血压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防治心脑血管事件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多途径、多靶点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方法,这与高血压病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疾病相关联而决定的。二、中西医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中医中药有辨证治疗和对症治疗两种,再加上中西药联合用药。辨证治疗,阴虚夹瘀者应用牛黄降压丸、脑力清、知柏地黄丸等,阳虚夹痰者应用天麻丸、心脑康、金匮肾气丸等。辨症治疗,失眠者应用朱砂安神丸,眼疾者应用杞菊地黄丸,便秘者应用防风通圣丸,头晕者银杏叶片等。中西药联合用药,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如卡托普利联合金匮肾气丸,不仅疗效好,而且副作用小。三、其他治疗方法还有:药浴、药茶、药枕,耳穴、醋疗、理疗以及针灸等方法,不仅可减少用药,而且可多方面调动机体的能动性,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 血压是什么?血压就是心脏收缩将血液泵入血管时所加在血管壁的压力。常测部位为右上臂,以毫米汞柱为计算单位。记录方式为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血压为90-140/60-90mmHg。3.“三高三低”指什么?“三高”是指: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如偏瘫),死亡率高(如心梗);“三低”是指: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服药率低(如不遵医嘱,凭感觉服药)。4.为什么称高血压为“无声杀手”?高血压可引起许多并发症;脑中风,高心病,眼、肾损害,伴发糖尿病等。5.什么人易患高血压?患病率为10%以上,超过九成的高血压患者都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通常与超重、肥胖,长期持续饮酒,膳食高盐低钾,长期精神紧张或超负荷工作有关。若家族中患有高血压、中风、糖尿病及冠心病者,则其患病的危险性更大。仅约一成的高血压患者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只是其他疾病的一种体征或症状而已,这些疾病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动脉狭窄、肾脏病、糖尿病、药源性疾病等。6.高血压如何避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愉快平和,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不要过度劳累,劳逸结合);坚持适度的运动(适度锻炼和劳动,控制体重);规律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饮食清淡,多食水果蔬菜);定期体检、坚持服药(高血压患者)。7.高血压如何诊断?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40岁以后,这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早期发现高血压的可靠方法。不同时间三次以上血压超过140 mmHg(高压)或90 mmHg(低压),就可诊断为高血压。六十岁以上也是这个标准。至于是原发性或继发性,需要请教专科医师,有时医师会进行相关检查。8.血压波动怎么办?人的血压在一天当中不是恒定不变的(收缩压一天中可以波动10~30 mmHg,舒张压可以波动5~10 mmHg)均属正常情况。所以,不同时间测量血压的数值有所不同,这一波动也是血管弹性尚好的重要标志。患者不要根据血压的波动自行调整降压药,发现血压波动较大时,应及时就诊。9.如何自测血压?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可靠性较好,而手腕式电子血压计和指套式电子血压计可靠性较差。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血压时,应将袖带缠于右上臂,松紧适度,气囊中部正好压住肱动脉,气囊下缘应在肘弯上2.5厘米处。10.什么是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BMI)保持在20-24左右[BMI=体重(Kg)/身高(M)2];限盐,应控制在每日6克左右;运动,坚持长期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车、健身等;限制脂肪总量,增加水果蔬菜摄入;戒烟限酒。11.药物治疗的原则有哪些?逐渐降压;用药因人而异;最好联合用药;不突然停药或突然撤药。12.为什么要选择长效降压药?减少血压大的波动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服药方便规律。13.常用的降压药的种类有哪些?当前常用降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五大类:即利尿剂、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拮抗剂(CCB)。上述药物可作为降压治疗的起始药和维持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用药。需联合者推荐如下方案:利尿剂和β阻滞剂、利尿剂和ACEI或ARB、CCB和β阻滞剂、CCB和ACEI或ARB、CCB和利尿剂(年龄大于70岁者)。14.没有症状的高血压要不要服药降压药?首先,应知道无症状不一定血压不高,其次,症状与血压未必一致。如果采用非药物治疗三至六个月,血压仍不在正常范围,一定要服药控制,目的在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及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5.降压治疗的目的如何?不单是解除症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血压的控制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主要措施。16.单纯降压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吗?不能。根据相关危险因素需综合治疗。包括降脂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如应用阿司匹林,和血糖控制以及非药物治疗等相关内容。17.如何坚持八项原则,严格控制血压?保持血压正常;保持体重正常;保持血脂正常;不吸烟少饮酒;饮食讲究科学;坚持体育锻炼;定时长期服药;增加保健意识。18.中医中药能治疗高血压吗?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的降压效果,主要点在于机体功能的调节和临床症状的改善。因为高血压病毕竟是一个多因素疾病,中医中药也是综合治疗中非常好的多途径、多靶点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