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 医案:辛某,女,28岁,近三年来每次月经7天结束,但三天后又出血持续3-7天。曾至北京某大医院就诊,查彩超提示子宫内膜厚薄不均,甲功、肝功、肾功及性激素等检查均无异常,该院医师以激素(黄体酮胶囊)、中成药、汤剂等治之,收效甚微,患者仍至期出血,甚至血量增多,持续十余天方止。 治疗中 余观其症,心烦焦虑,失眠多梦,口干口渴,舌苔干裂,舌下紫暗,舌尖红,系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又有瘀血阻滞,血不行于常道,月水虽以时而下,下而不可止,法当滋阴清热,凉血止血,处方7付,嘱其月经第七天结束后服用。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来诊反馈,服药后仅出现一次暗红血点,之后再无出血,此点盖为月经残余,不足道也。 按:月经不调,西医多以激素治之,中医治之甚易,而无激素副作用之忧,但当辨清寒热虚实耳。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天气已经很热了,很多人仍存有疑问,“冬病夏治”真的有用吗?它有什么根据?怎么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所以圣人喜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发展而来的,它的根本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要养人体阳气的升和长,升、长皆属阳,因此叫做“养阳”;秋冬则要收和藏,而收和藏为静,属阴,因此叫做“养阴”。像万物一样顺从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保养自己,如果违反了这个根蒂,便会摧残本元,人体也不能健康发展,圣人都遵循着这一养生原则,何况我们普通人呢?而且“长夏胜冬”,五行当中,长夏对应土,而冬季对应水,土能克水。因此,“冬病夏治”是有道理的。说完了夏天养阳的道理,但为什么还能治“冬病”?这要从“冬病”的特性说起,什么才算是“冬病”?什么样的人适合“冬病夏治”?冬病是指冬天易发作、病情加重的一类疾患,这些病症之所以在冬季容易发病或加重,是由于冬天自然界寒湿邪气重,两阴相加则内寒更盛而阳气不足,所以冬季时病情会更重,需要用温阳的药物治疗。像湿寒类(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痛症,寒主痛,风寒、湿邪都会加重骨伤病痛。而女性为多阴多血之躯,血易因寒而凝,因瘀而滞,损伤阳气和气血,很多妇科疾病就是长期的“虚”和“寒”造成的;还有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咽炎等一般都与肺有关,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且遇寒则加剧,所以冬天是高发季。但这些病症在夏季病情较稳定,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旺盛,两阳相加则阳热亢盛,治疗时不仅用药少,体内的阴寒之病邪也更容易祛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便是“冬病夏治”的意义。即便是健康的身体,在夏季打好基础,也能够使体质强盛,为秋冬储存更多的阳气,使人不易被外界寒邪所伤,冬天不易发病,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药物贴敷、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内服药物……在中医中,几乎所有治疗手段都可以用来治疗“冬病”,但最常用的也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敷贴法,也就是三伏贴的原身。它最早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到了清初形成了我们现代所延用的三伏贴较为成型的早期形态,这种治疗方法代代延续升级而不被抛弃,其治疗效果可见一斑。可惜在民国时期,三伏贴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几近失传,直到195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朱瑞群教授受《张氏医通》的启发,将书中原方原剂量进行了临床研究,才使得三伏贴这种传统中医疗法得以延续,并被广泛认可和应用。根据中医“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的治病原则,在夏季虚寒性疾病病情较稳定、心阳旺盛、寒气外浮之时,借助鼎盛的纯阳之气加穴位敷贴来温通经络、散寒祛邪,可以事半功倍地祛除顽疾,调理虚寒体质。北京市针灸学会曾做过一个长期跟踪调查,以3年为一观察周期,对2014--2016年共1.9万例“三伏贴”患者进行有效跟踪调查。数据显示,连续3年参加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患者,其呼吸系统疾病的年发病次数、年急诊次数、住院次数及年哮喘或过敏总天数呈逐年递减。相较于2014年,2016年的年发病次数减少49.5%,年急诊次数减少66.5%,年住院次数减少37.0%,年哮喘或过敏总天数减少54.1%。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临床数据上,三伏贴的治疗都是有效的,只是如今市面上的三伏贴五花八门,不能根据个人情况辩证敷贴,才会导致人们对三伏贴的评价褒贬不一。虽然如今网络、物流发达,随时可以买到穴位敷贴,但大家在选择敷贴时,最好先咨询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症状开具适合的敷贴处方。同时敷贴材料注意选用不易过敏的。顺应时节,在即将到来的三伏天进行三伏贴也是必不可少的,三伏贴的目的就是冬病夏治,在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把经络中的伏寒借由辛温通络的中药敷贴给拔除出来,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可见祛寒的重要性。艳阳高照时我们会把衣被拿出来晾晒,三伏贴也是同理,一年中这段时间适合敷贴,特别是“中寒”的体质、免疫力低下的朋友更不能错过这个“冬病夏治”的机会。文章来源: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915159763387175?id=2309404915159763387175
焦虑抑郁,中医来说是情志病,多与肝气有关,在正规的心理干预、药物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配合中药、针灸等方法调理。以下分享一则病例以供参考:某男,37岁,诉心慌、气短、乏力7月余,阵发性左侧胁肋胀痛、大便溏、手脚冰冷,劳累、受凉时明显。追问病源,数月前因饮咖啡后发病,由救护车送医院急诊治疗,出院后上症反复发作,行诸多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患者自诉常胡思乱想,处于焦虑之中,寝食难安,需人在身侧相伴,不能离人,恐病甚时无所依也。3月13日来诊,见舌苔薄白,舌质淡,有齿痕,舌下紫暗,系脾肾阳虚,气滞血瘀之证,先与血府逐瘀汤祛其瘀滞。3月22日复诊,诉诸症减轻,发作时间减短。再加黄芪、桂枝等益气温阳。3月28日来诉症状好转及半,思虑近消,舌下变浅,望继续调理。按:症候复杂而无器质病变者,当今之医多以为焦虑抑郁之类精神疾患,或以心理治疗疏其情,或以西药控制治其标,而从中医药者若能见病知源,愈可半矣。
近期,很多小伙伴和老伙伴们阳康后,鼻炎都犯了;应广大朋友们要求普及一下中医过敏性鼻炎中医论治知识。过敏性鼻炎是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严重者鼻涕倒流引起长期咳嗽,晨起经常咳痰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发病率越来越高。西方医学认为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对某些吸入的变应元(过敏原)敏感性增高所致的变态反应,又称此病为“变应性鼻炎”。治疗上多用抗过敏药物,激素类药物,治标不治本,副作用大。中医学认为过敏性鼻炎属于“鼻鼽”范畴,《黄帝内经》称之为“鼽嚏”,曰:“鼽者,鼻出清涕也。”又曰:“嚏,鼻中痒而气喷作于声也。”从中医角度认为鼻鼽的发生主要: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外因主要是感受风寒、疫气之邪而导致。一.病因病机鼻鼽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其诱因为风寒侵袭,气候突变或异气,异味刺激,而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是久病导致气虚阳微,抗病能力低下。脏腑功能失调时主要以肺脏、脾脏、肾脏虚损为主。鼻为肺之窍,是呼吸出入的门户,而鼻又位居中央,当属脾土,肾络通于肺,为诸阳之根,《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对此《灵枢·口问》注解为:“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盖少阴之气在下,病则反逆于上,而欲引于下则欠,反逆于上则嚏。”精辟地指出了呵欠,喷嚏是肾气虚的病证之一肺为娇脏,主一身之皮毛,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或异气等外邪乘虚而入,犯及鼻窍,正邪相争而致鼻痒、喷嚏、流清涕。肺气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肾气的温养。脾肾阳虚,摄纳无权,气不归原,耗散于上,则喷嚏频发,清涕涟涟,症状更加严重。正所谓“五脏化液……肺为涕”,“肾者,水脏,主津液”及“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又《医学发明》谓:“皮毛之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所以,过敏性鼻炎症状往往遇寒则发。得温则解,气阳虚衰是关键病机。二、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主要见于四种类型:肺气虚弱型、脾气虚弱型、肾阳亏虚型、肺肾阴虚型。针对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机,明确过敏性鼻炎的辨证思路,临床上驱寒,益气,温阳法作为治疗大法。所谓“驱寒”即宣散肺鼻子寒;所谓“益气”即是补益肺脾之气;“温阳”即是温养脾肾之阳。如脾气健,肾阳足,则肺之宣降及卫外功能正常,鼻窍通利。(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医补脾肾阳药具有调节机体细胞的功能,拮抗讨数介质及提高下斤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等多个环节以调整人体免疫)治疗方药常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加减,效果显著。玉屏风散其中黄芪补肺气以实卫;又因脾为肺之母,虚则补其母,故用白术补中培土以生金;防风与黄芪,白术相合有升健脾阳之功,功在温经散寒,调和营卫;再次基础上加以辛甘化阳以助卫阳,酸甘化胜以滋营阻,阳阳协调以提高机体对外界的抗病能力,方可取得良好效果!作者:宁辉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最近不少朋友咨询咽痛难受如何处理,推荐一个咽痛通用方:生甘草9g桔梗12g可泡水代茶服用脾虚,大便溏烂,小便清长者,用炙甘草,咨询专业人士,随证治之。本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宁医生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都是自己的孩子,都是爱的结晶,我们给孩子以爱,而得到的是更多的爱。但是,中国文化认为,男人为阳,代表家族香火,生生不息;女人为阴,女子的德行就是厚德载物,能够宽容忍耐,阴阳合抱,才是完美的圆。随着国家“二孩”、“三孩”的政策开放;人人都想子女双全,凑个“好”字!因此,近几年来,不少向我打听生男生女中秘方的小伙伴们络绎不绝。由于我自己工作繁忙,不能一一详细解说中医的生男生女知识;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帮到大家,写一下文章供大家参阅。中医认为:“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阴血先至,是指女子的性高潮在前,男子的性高潮在后,这就叫“血开裹精”,生男孩儿的概率就高,一般说来,女人元气足,则性高潮快;元气不足,精少,则性高潮慢、或无。如果男子先兴奋,而女子的反应特别慢,阳气不充足,那么男子先达到性高潮,女子的性高潮在后,精散后会裹住血,因为女子是以血为主的,血在里面自然生女孩儿的概率就高。也就是说,古人认为生男生女这件事情,跟夫妻的元气及情绪有关此外,中医还认为:阴胜则生女,阳盛则生男。易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之精,热而燥则多男,冷而湿则多女。如多生女者乃男女之湿性多而燥性少,其力不足而然也。男强则生男;女强则生女。欲生男者男子当服五味子,人参,覆盆子,鹿茸,菟丝子,枸杞,车前子,黄精之属。欲生女者,女子当服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紫河车,枸杞之属。欲补先调阴阳务使其平,而后补之乃获良效。男主气,阳强则生男,阴强则生女。女主血,阴强则生女,阳强则生男(多用温肾补阳) 西方医学对生男孩儿还是生女孩儿也有认识。一、如果母亲是碱性体质,就更易生男孩儿;如果母亲是酸性体质,就更易生女孩儿。二、认为性生活太过频繁的话,容易生女孩儿,因为性生活频繁容易导致体质偏弱,体质弱就容易生女孩;而如果比较寡欲、节欲,生男孩儿的几率就会大。下面宁医生回答问得最多关于生男孩的饮食方法:一、吃碱性食物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研究统计,证明食物的酸碱性确实会影响生男生女的几率,这也是目前科学普遍认可的方式。女性通过调节身体的酸碱环境,多吃碱性食物,而男性则摄取均衡饮食,则能增加生男孩的几率。碱性食物在体内消化后可以帮助体内分泌碱性物质,正常女性子宫内的环境是碱性的,而多吃践行书屋可以帮助女性改善身体内的酸碱平衡,也可以帮助女性提高阴道分泌碱性物质。而男性精子中y精子在碱性条件下更为活跃,x精子在酸性条件下更为敏感,所以女性多吃碱性食物,可以增加xy染色体的结合,可以帮助提高生男孩的概率。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牛奶、香蕉、海带,等等富含碱性的食物,可以有效地帮助女性改善体内环境,帮助y精子提高活性,帮助提高y精子的存活时间,当受精时就大大增加了y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机会,从而帮助提高生男孩的效率。碱性食物包括:带荚或绿色的豆类、蔬菜、水果、玉米、茶、海带、海藻、酵母、酵素等。二、吃蛤蜊蛤蜊作为一种海产品,体内含有大量的雄性激素,当准妈妈吃蛤蜊时可以增加体内雄性激素,这样可以增加子宫内相应激素的分泌,从而帮助提高生男孩的概率。同时激素的增加,会提高卵子的活性,从而也帮助了生多胞胎的概率。三、使用高热量的食物准妈妈在怀孕期间吃一些的高热量食物可以有效的增加生男孩的概率,当然这里的适量要根据个人体制和医生的建议使用,在怀孕期间也不能吃太多的高热量食物,以防止得一些综合症。四、吃咸味的食物酸儿辣女,咸儿辣女;不但在中国,在南非,科学家们却对此很信服。这是因为他们利用动物做了很多的实验,通过哺乳动物的亲身试验,含盐重的食物确实对改善女性子宫内环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调节作用。这类食物,通过改变女性体内的酸碱度,来帮助卵子在受精时增加了与y精子结合的概率,从而帮助提高了生男孩的可能性。当然,在怀孕期间的摄盐量是需要绝对控制的,高盐对于准妈妈来说甚至都是致命的,所以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尝试。欢迎小伙伴们前来就诊,咨询相关中医调知识。
最近门诊帮助了比较多脱发,白发,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女性朋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是乃有许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面诊的朋友;因此普及一下这方面的中医知识,希望能帮到广大有此苦恼朋友们。"脱发,白发多,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这类病症的认识和治疗,中医有古至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中医认为主要由以下四大方面进行认识和治疗:1.肾精亏虚,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其华在发。肾精亏虚,无以滋润与濡养则毛发焦黄脱落,发为本病。如年大肾精枯竭、久病耗伤肾精、房劳过度丢失肾精等多种原因引起肾虚使肾精亏虚可引起脱发,白发,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2.气血亏虚,中医学认为头发需要气血荣养,故有“发为血之余”之说。《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候》曰:“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产后,虚劳多见气血亏虚,血虚受风,风盛血燥,则无以濡养头发。3.脾胃阳气衰落,中医学认为脾胃阳气衰落,不能生化气血,头发失于濡养,则可见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如《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落,不能生发……或皮毛枯槁,发脱落。”4.瘀血,中医学认为瘀血头部血络,瘀血不除,新血不生,发失所养,故可引起脱发,白发多,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如《医林改错》所说“无病脱发,亦是血瘀”。治疗上可用血腑逐血汤,以活血通络、化瘀生新。"脱发,白发多,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症状较重,及时就诊中医药治疗;症状较轻,可以在家保健调理。宁医生给你下面中医保健知识建议:1.食疗:中医调理脱发要先改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可以适当进食黑色的食物或者水果,如黑芝麻、黑枸杞、桑葚等食物,对于头发掉得多,头发枯黄分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外治:生姜,枸杞,侧柏叶、桑叶等中药外洗西医认为主要是由于遗传、免疫、应激、服用某些药物或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导致头发出现非正常脱落,造成头发稀疏或形成秃发斑。这些也是上面中医的论证治疗范畴。作者:宁辉桂中医瑞康医院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西医方面多见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食管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胃痛,中医又称胃脘痛。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胃痛有几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效果颇佳。胃痛发生的常见病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种;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1.实者,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2.虚者,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胃痛。胃痛的治疗:胃痛属实者,治以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俗话说:胃乃三分治,七分养!宁医生微号:Doctor_NingHui给大家一些养胃的建议:饮食:1.三餐按时进餐,细嚼慢咽;2.空腹尽量少吃:糯米,浓茶,姜,酒,酸,辣,高温,生冷,硬干食物。3.平时可以予淮山粥,猴头菇粥等养胃。睡眠:按时作息,可以多选择左侧卧位。运动:一天一个小时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等。心情:保持心情愉悦,听愉悦的音乐,看开心电视节目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家人一起开展开心的家庭活动。作者:宁辉桂中医瑞康医院
鲁迅在他的《呐喊.自序》中写道:“中医,不过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文中提到当时的“名医”为他生病的父亲开的方子,原配蟋蟀一对,霜打3年的甘蔗,锤破的鼓皮等等匪夷所思的东西,最终鲁迅花光了财产也未能治好其父亲,误信庸医导致父亲病逝。正是因为当时开这些东西的庸医泛滥,才令鲁迅先生对中医深恶痛绝,曾言永远不会看中医。其实,不是中医不行,是中医医生的水平相差太大了!良少莠多!最头痛的是水平高的中医医生大多淡泊名利不屑宣传自己,而很多中医水平差的医生宣传做得好,名气搞得大!结果很多患者被骗去了,治疗效果差!导致很多人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现在国家大力扶持中医,中医蓬勃发展,特别是中医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发挥重大防治作用,让国人再次见证中医的伟大!建议国家在扶持中医的同时,也要加强打击整治中医的虚假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