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 患者长期失眠,来时焦虑情况严重,经常头晕、头痛,情绪不稳定。 治疗中 1、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评估疾病情况,排除禁忌症。2、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浮针疗法、康复治疗、中医治疗等。3、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发生不适时对症处理。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治疗后即刻
治疗前 入睡困难伴早醒7年余,加重2年余。7年前一直服用艾司唑仑,2年前艾司唑仑2mg、佑佐匹克隆2mg、阿普唑仑0.8mg,每日交替服用。均已无效,有心理依赖。 治疗中 1、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评估疾病情况,排除禁忌症。2、减停安眠药,行CBT-I、星状神经节阻滞、浮针、康复治疗、中医治疗等。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患者目前已减停安眠药,每天可睡5个小时,中间清醒小于等于1次
1、最常见的危害是睡眠结构的改变。长期服用安眠药物会减少我们的深睡眠,破坏我们的核心睡眠,导致睡后出现头昏、乏力、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减退等症状。2、跌倒,特别是老年人,因为安眠药物有肌肉松弛的作用,所以老年服用安眠药物要注意安全。3、成瘾性。长期服用安眠药物会形成心理依赖和躯体症状,即使安眠药物不会对睡眠有所帮助,也会让患者不停的吃药。4、认知功能障碍。说话重复、缓慢、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都属于认知功能障碍。
1980年,中国糖尿病发病率0.67%,而如今,国内患病率已经达到12%,患者增长到超过1亿人,他们中许多人,又附带有糖尿病并发症。如此恐怖的数量增长是为什么?不仅国内,全世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增长。难道是遗传因素?还是其它原因呢? 从统计看,近现代世界粮食的持续增长,食用粮的丰富极大满足了人的食物需求,但许多国家在人均粮食增长的同时,都发生了糖尿病发生率增加的现象,乃至增长十多倍发病率,提示了可能的主要致病机制。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中医也认为,糖尿病主要病因病机在于过食肥甘,五脏虚弱。当人体摄入更多食物转换成更多血糖时,胰岛负担越来越重,最终疲马加鞭,血糖调解机制崩溃。今天的人类每日能量摄入量,已经高过史前人类一个数量级,也比一个世纪前高出数倍。因此,这有可能是进三十年来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增加十多倍的原因。 因此,除去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导致的糖尿病,更多的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祖国医学《黄帝内经》的《素问·奇病论》里写到:消渴症(糖尿病)多乃肥美所发也。公元650年唐代医家逊思邈明确指出糖尿病人要忌面、米及水果等。比过去误认为最先知道用饮食控制治疗糖尿病的John Rollo约早千余年。当管住嘴后,吃进去的能量,也要想办法消耗掉,免得加重胰岛负担、增加脂肪积累。公元610年隋朝太医博士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提出糖尿病人应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是故,古代中医学已经找到了糖尿病最可能的病因病机,和重要的治疗思路。 时间进入20世纪,1921年加拿大医生班亭等人首次成功地从动物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并应用于临床控制血糖,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将每年的11月14日——班亭生日这天定为“世界糖尿病日”,以纪念他的杰出贡献。最开始的胰岛素是从动物中提取,价格昂贵,而八十多年后的今天,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的生产和应用都取得巨大进步。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量的胰岛素去控制血糖”,餐后血糖高,此时需要的胰岛素多,而空腹时血糖低,需要的胰岛素少。这提现了西方医学治疗精准的特点,时间和剂量把握的越好,则总体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越好。 西方糖尿病口服药的发展,则一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架势,各种类型降糖药层出不穷。但,不是内科学,而是西方外科学首先在治疗糖尿病上取得“根治性”突破。20世纪50年代,西方开始流行减肥手术,有一种普遍手术方法,就是切除大部分胃,让大量未经充分消化的食物进入小肠。术后发现,许多糖尿病患者接受该类型手术后,血糖控制好多了,甚至正常了。这提示了,也许胃肠道,拥有调解血糖的内分泌作用。 经过不懈的研究,肠促胰素(Incretin)被证明是一类在食物营养物质刺激下,由肠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的激素,可通过促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抑制α细胞不适当的胰升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及抑制食欲等多个途径参与机体血糖稳态调节。这个通过胃肠激素调解血糖的思路,也许将照亮未来五十年人类治疗糖尿病的道路。目前,基于此类研究,已经推出了大量新兴药物。 在未来,人类战胜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仍然是自主控制饮食,适当锻炼,并加大宣传力度,定期体检。但,如果这些不足以控制升高的血糖,那么,就需要新一代医学来维持。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胰岛素将不仅仅是皮下注射这种痛苦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吸入来减少痛苦。并广泛应用泵入手段,精确调控到时分秒,克毫克微克……而皮下泵入的,也不仅仅只有胰岛素。 人类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更好的从遗传上治疗部分糖尿病病人。同时预防那些具有胰岛素类似序列的病毒,也许将来会诞生糖尿病病毒疫苗。 甚至应用肠道特殊菌群,使小肠上皮表现出完美的胰岛功能…… 而大众最能直接看到的,是一批批基于肠促胰素机理的新药上市,甚至一周只需要口服一次。 未来仍充满探索,未来依旧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