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多动症,两种病都和“动”有关,在8岁以下的小朋友里很常见。而得了这两种病的小朋友,都比一般的小朋友“好动”,可也正是因为动,加上临床上多动症与抽动症互为共患病,常常同时存在,所以有的家长及其基层医务人员经常分不清楚,孩子究竟是哪一种病。但若真用错了方法,两种病的治疗都会适得其反。接下来一起来了解多动症与抽动症的区别吧! 一 多动症与抽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表现 1、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分心、易发呆、走神,做白日梦。 2、作业拖拉,粗心大意,错误多。 3、小动作多,坐不住,喜欢跑来跑去。 4、做事缺乏计划和条理,丢三落四。 5、不怕危险,行为冲动,不计后果。 6、话多、插嘴。 7、好管闲事,招惹是非。 8、和他讲话时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抽动症的表现 1、运动抽动:挤眼,皱鼻,耸肩,张嘴,伸舌,摇头,点头,手、手臂、四肢、腹部或眼球抽动,蹦跳等。 2、发声抽动:咳嗽,清嗓子,吸鼻子,哼声,叹气,口哨,秽语,犬吠声。 3、部分患者伴有注意缺陷:焦虑、抑郁情绪和强迫症状。少部分患者存在情绪不稳或易激惹、破坏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 二 多动症与抽动症的治疗 多动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是多动症治疗的主要方法,可改善多动症儿童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和多动,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人际关系。 2、生物反馈治疗:可调节人的脑电活动,提高大脑的唤醒状态,改善注意力、多动,提高作业的完成技巧,改善学习成绩。 3、执行功能训练:训练儿童的计划、组织、时间管路、自我控制、毅力、情绪控制和记忆能力。 4、父母培训:通过循序渐进的步骤,教会父母管理多动症儿童行为的原则和技巧 5、行为训练:针对多动症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行为矫正,改善不良行为,提高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6、感觉统合训练:改善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行为问题,身体运动协调性差。 抽动症如何治疗 根据临床类型的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或抽动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者,则以药物治疗为主(抽动症常用药物:硫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结合行为治疗、物理治疗。 患者应了解疾病的性质,症状波动的原因,消除学校和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减轻患者因抽动症状所继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三 多动症与抽动症的危害 Q1 多动症的危害 一、儿童期多动症的危害 ①在学校:不好好听讲,作业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成绩不佳; ②在家里:爱发脾气,不服管教,和父母或亲友关系不是融洽; ③在社会上:常常与人发生矛盾,人际关系不好; ④在心理上:缺乏自信心; ⑤意外伤害:多动症的孩子易于遭受意外伤害,包括交通事故、误食中毒。据统计未治疗的多动症患儿在12岁以前的死亡率高达普通患儿的5倍。 二、青春期多动症的危害 ①长期学业落后,出现厌学、逃学或中途休学、辍学,学业成就低; ②易产生冒险行为,不服从管教,有意外伤害的风险; ③有滥用药物(毒品)、忧郁、不安、冲动性地试图自杀,或犯下盗窃、暴力等问题。 三、成年期多动症的危害 ①职业发展:行事冲动,不注意细节,丢三落四,从而影响工作表现和事业发展; ②家庭关系:理财能力较差,家庭关系不良; ③健康与安全:驾车发生意外风险大,可能养成好逸恶劳等恶习。 Q2 抽动症的危害 1、影响学习 频繁的抽动导致身体的不适,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学习成绩; 2、生活困扰 手抖不能拿稳东西,喉咙异常出声阻碍进食饮水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3、危害身体 频繁眨眼可致眼睑充血红肿、频繁点头摇头导致颈部肌肉僵硬不适、肢体大幅抽动可导致磕伤、碰伤等,带来身体上的不适; 4、心理健康受损 抽动症患儿怪异的动作易引起他人的嘲笑,导致自卑心理、不合群、精神异常、强迫等,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温馨提示 以上就是多动症和抽动症的区别所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这里希望各位家长在平时应多多了解关于多动症的知识,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的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多年前,一代香港巨星张国荣从香港中环一家酒店的24层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辉煌瑰丽的一生。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很多人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会致命的病症,叫抑郁症。 但其实,有一种更隐匿的病,它像躲在黑暗里的一个影子,紧紧跟随着你,无声无息,不被察觉,却伺机准备侵蚀你。它比抑郁症的更可怕之处在于,99%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它的名字叫,焦虑症。 阿伦有着健硕的身型,看他充满活力地执行消防员的工作,实在难以想象他会有健康问题。事实上,在过往的一年,阿伦经常感到胸口沉闷,有时候甚至有强烈想作呕的感觉,同时伴有窒息感、呼吸有困难,好像被人勒着脖子一样。 有几次因为他感到那份作呕和窒息的感觉实在太过强烈,令他担心自己会有生命危险,在同事帮助下召唤了救护车。最糟糕的是,当他到了急症室见过了医生,身体上却又验不出任何异常的问题,让他尴尬不已。 为了这些症状,阿伦花了不少精力和资源。但是无论是心脏科、肠胃科、胸肺科,经过了一轮检查和测试后,医生都告诉他什么问题都找不到。 半年来,阿伦已尝过照胃镜、照肠镜、脑扫描、磁力共振、心脏踏板运动测试,甚至心导管检查,而这所有都验不到任何答案,但他却继续经常出现作呕、胸闷和窒息感觉。 久而久之,阿伦也开始感到无助和焦虑了。 辗转了很多家医院后,有一位接诊的市中医院医生说,你去精神卫生中心看看吧。当时,阿伦实在抗拒这样的转介。无论怎样,他都不觉得自己患上了精神病。 由于种种症状都没有得到缓解,阿伦最后依据医生的建议,找到宜昌心理医生刘陈,确诊为焦虑症,建议马上住院治疗。 医生给阿伦做心理治疗时发现,阿伦有过一次在火场中看见过一些可怕的画面让他一直挥之不去,通过心理的疏导,以及多次的心理治疗打开了阿伦的心窗,帮助阿伦彻底恢复了健康。 高学历、社会新人、工作迷茫,类似的病症也发生在了晓晓的身上。 晓晓说自己是刚就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某国企新员工。自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公司做点贡献。所以她对于每一项工作都是加班加点、认认真真地完成,但事后发现领导好像并不是很重视,数次以后,就感到困惑和苦恼,怀疑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偶然间听到同事私下议论,说她是新人,只能打杂,更感觉自己很不受重视,不愿意与人交流。后来,莫名被领导批评,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以后还怎么做工作。 从此,她每次上班都很紧张,不敢跟同事打招呼,也不说话。脑子里经常浮现同事各种怪异的表情,说话吞吞吐吐,眼睛不敢看人,身上不停出汗,有时还出现手脚颤抖。晚上回家,还一直想着工作的事情,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感觉生活陷入泥淖,前途没有一点光明。。 后来,晓晓也找到宜昌心理医生刘陈确诊为焦虑症。 过去,焦虑,只是我们言谈中的口头禅。 女朋友哭着喊着要我买最新的苹果手机,我很焦虑。 顶头上司每天都批评我办事能力这么差,我很焦虑。 还没到月底发工资的日子,就身无分了,我很焦虑。 其实这些,都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焦虑情绪,并非焦虑症。 当你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精神状态中,同时往往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像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面色潮红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且有一定的持续时间。以上这些都是焦虑症的表现症状,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焦虑症严重的病人,有时还会有濒死感、窒息感或失控感,觉得整个空间在扭曲和摇晃,夜晚的时候,失眠和入睡困难是常见症状。最可怕的是,焦虑症就像一个随时自燃的导火索,严重时常会引发抑郁、冲动、易激怒等危害社会的行为。 并没有书籍记载焦虑症有遗传,也没有特定条件或诱发因素,它,莫名其妙的就发生了。 但是,性格好强偏激,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太过苛求的人,是焦虑症的易感体。他们通常比常人敏感,脑子里的想法会像水泡一样,一个接一个的自发冒出来,很难让自己的思维慢下来。 患上焦虑症的年龄层也并不固定,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六七十岁都有,在过去的几年里,宜昌心理医生刘陈每周心理门诊都会接诊到轻微焦虑症的病人,每年有几百例严重焦虑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 焦虑症跟气候变化以及状态变化有关,每年的春天或春节前,也都会是焦虑症的高发期。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yScale,HAMA),这是精神科临床中常用的量表之一。 但这张自测表格,只具有7~8成的准确率,另外的2~3成,取决于你对疾病的专业、客观的认知度。 所以,但凡你觉得自己有一丁点不对劲,建议赶紧去心理医院咨询。希望你能做一个纯简、松弛的人,学会爱自己,因为生活是自己的。
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孩子成长的过程分为不同阶段,最初是婴儿期,孩子没办法跟人进行主动交流,这时的治疗是保护、喂养以及情感关注。 3岁到6岁的孩子是学龄前期,主要是依恋问题,涉及父母情感投入及孩子希望得到父母关注的相互作用,即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对孩子和家长都非常重要,不能处理好学龄前期孩子的依恋问题,孩子的行为、情绪、人际关系以及以后的学习成绩都会受到影响。 6岁到12岁的孩子是学龄期,行为越来越社会化,这时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业和心理的进一步成长。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一样,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个基本思路是我们临床中对儿童和青少年必须要有的策略。 12岁到18岁是青少年阶段,孩子要成长,父母也要成长,父母的成长要适合孩子的成长,类似拉锯的动作一样,一边用力,另一边要协助,是一来一往、一进一退、一合一歇的过程。从少年成长为成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不能成长,这个孩子在人格、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上就会有很大问题,这时就需要家庭成员做出改变。 ▌我们应该怎么做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 我们不能把孩子看成一个异常的、有问题的、有障碍的个体,而应该把孩子的问题看作整个亲子关系的问题。如此看来,家庭治疗在儿童心理治疗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家庭治疗解决的问题,就是孩子跟父母之间的互动方法、父母怎样关注孩子、孩子怎样反应回馈给家长等。 做儿童青少年工作,不能单纯地按照传统生物学模式,只根据病史做出诊断、检查精神状况、用药以及愈后康复,还需要考虑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气质特质、与人交往模式和高级情感活动发展等。 现在有些6岁的孩子还不敢自己睡觉,晚上不敢一个人待着和上厕所等,这些问题都是个体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没有完全正常发展的表现。社会因素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很多孩子出现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以及严重的强迫障碍,跟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给他的要求以及老师给他的压力有很大关系,属于社会现象。 解决儿童青少年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以药物治疗为基础、心理治疗为辅助。药物治疗为基础,并不意味着忽略和削弱心理治疗的作用。例如,儿童青少年中非常常见的多动症,表面看起来是这样的表现: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受影响,但实际上却有生物学基础——多巴胺功能亢进、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下降、五羟色胺功能下降等。基于这样的理论和假设,孩子需要用药物治疗。因此,有些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药物作为基础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后,孩子的行为、症状和情绪问题都会改善,孩子的自身感受也会随之改善,比如,多动症孩子用了药物以后会集中注意力,减少小动作,能听清老师的讲课,讲课的老师也会感受到这个孩子变得安静,注意力也不那么糟糕了,身体也不再那么好动了。看到这些变化,老师就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孩子在鼓励和表扬的基础上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改变,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改变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而这个认可促使孩子往更稳定、动作更好、注意力更集中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在药物基础上进行的心理治疗。 ▌如何判断孩子的正常成分和异常成分 另外,我们对孩子进行帮助时,无论是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还是家长,都会遇到一个普遍问题——如何判断孩子的正常成分和异常成分。如果不能判断正常成分,一定会将异常成分夸大;如果搞不清楚孩子的异常成分,那么孩子的正常成分也显示不出来。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语言需要发展、情绪需要丰富、行为需要完善,如此才能慢慢地走向社会。在儿童精神病学领域,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是很重要的部分,要知道儿童在什么年龄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如果这个年龄段出现不同,这个不同会不会是一个问题。认识一个儿童的问题,首先要借助儿童发展的知识,查看儿童的正常发展水平,同时还要识别他们的异常行为。 那么,什么是异常? 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看到小朋友的橡皮很漂亮,自己却没有,于是把它放在口袋里拿回家,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时孩子的意识还没有分化,不清楚所有权,不知道橡皮是你的还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把别人的东西放在口袋里是否合适;如果是6岁的孩子,意识已经分化,他知道橡皮的所有权,清楚自己是否可以拿回家。由此可见,3岁孩子跟 6岁孩子的行为判断标准完全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 3岁孩子把橡皮拿回家的行为是偷窃,因为不同年龄阶段行为发展的意义不同。因此,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正常,需要依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标准。 大家在学习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时候,只看一本书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习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即异常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儿童精神病学,从这些领域可以学到孩子的异常行为标准。例如,4岁的孩子人来疯,家里来客人很开心,喜欢表现自己,说话、唱歌等,这是正常表现;到了6岁,孩子会有害羞感,不会表达自己,更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勉强表达,这导致孩子不主动迎接客人或见面打招呼,而是躲在房间里面,对 6岁的孩子来说,这也是正常的表现。 还有一些情况可判断行为的正常和异常。比如,孩子发脾气、小动作多、话多、玩网游和手游等,这些行为常被认为是异常,但这真的是所谓的问题、障碍和疾病吗?未必是这样。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玩手机、查看信息、聊天、发消息等,无论是坐公交还是走路,甚至开会间隙都在玩,这跟青少年玩手机和电脑没有区别,只要不影响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这样的行为就是正常的。我们通常会把孩子的问题看得比较严重,认为这是网络成瘾,其实这只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我们要从正常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 另外,从异常角度判断哪些行为是正常的,要看《精神病学》等书籍或者咨询专业人员。(宜昌心理医生)
双相情感障碍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说起“双相障碍”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都没听说过。其实,历史上不少政治、文化名人,如丘吉尔、林肯、梵高、海明威、玛丽莲梦露等均患有此病。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之所以叫“双相”指的就是患者既会躁狂发作又会抑郁发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情绪忽喜忽悲,因此双相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情绪的跷跷板”。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绪起伏波动不同,双相障碍的情绪起伏波动会更大,有严重抑郁和躁狂。 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兴趣与动力增加,言语行为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疲乏,思维行为迟滞等核心症状。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等多样形式出现,也可以出现抑郁与躁狂同时存在的混合发作。 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轻躁狂发作持续4天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平均发病率为2%-3%,部分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7%。双相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综观国内外调查数据,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20-30岁之间,25岁以前发病更多见,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5-19岁。在中国,双相障碍患者占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总数的1%-1.5%。 如何识别双相情感障碍? 早期识别是关键 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尤为重要。 由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不能单独借助于实验室检测,主要依赖于对病人的观察,如果发现周围人有情绪反复无常的表现, 可从以下4个方面初步判断他是否有双相障碍的可能: 1、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 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提不起兴趣,全身乏力,消极自卑,脑子反应迟钝等; 躁狂发作时,反应敏捷,言语增多,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爱管闲事,行为鲁莽冲动等。 2、抑郁表现持续时间两周以上,躁狂表现持续一周以上,并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 3、职业、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病人感到痛苦或给别人造成麻烦。 比如,难以维持学业,无法继续工作等。 4、需要排除某些躯体疾病及用药、毒品等引发的情绪反常。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有哪些难点? 症状识别+病程认识 躁狂/抑郁反复、交替发作证据,是诊断双相障碍的主要依据。准确的诊断更有赖于对“心境不稳定性”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于波动性、发作性病程的深入理解。症状识别与病程认识二者同等重要。 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关键。 首先是对轻躁狂发作的重视与识别。临床上许多轻躁狂发作并不是医生识别水平低,而是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问诊时未询问或遗漏该内容的询问。 其次是充分利用双相抑郁发作时的临床特征。与单相抑郁患者比较,双相抑郁患者首次抑郁发作的年龄偏低(如<25岁、抑郁发作速度快、抑郁发作次数多或频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几率高、伴非典型抑郁症状几率高、容易出现难治性抑郁、容易在抗抑郁剂治疗中转相、自杀相对多见或严重、常共病焦虑障碍、常共病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双相障碍家族史阳性等。 第三是双相障碍与共病疾病(如ADHD、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相互重叠、相互作用,增加诊断困难,混淆临床医生,造成双相障碍漏诊。 第四是正确认识情感发作伴有的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总的来说要比单相抑郁要困难,一定要找专业医生就医。 双相障碍是自杀率最高的精神障碍吗? 据统计,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尤其容易发生自杀。一项大样本临床调查发现,首次住院即确诊为双相障碍的患者中,男性自杀风险为8%,女性为5%,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居于首位。 自杀可能发生在双相障碍的各个疾病期,患者处于抑郁或混合时有较高的自杀风险,躁狂时要低一些。近几年有研究表明,当患者处于一种广义的混合状态下,即自卑、无望、过度自责、易激惹等,会导致较高的自残风险。其他重要的风险因素还包括,首次发作为抑郁相以及快速循环发作等。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注重“三大原则” 由于双相障碍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所以需要强调长期预防性的治疗。 首选的长期管理策略是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 双相障碍患者治疗需要注重“三大原则”: 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 综合原则是指采取多重手段,如精神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综合运用以提高疗效; 长期原则是指患者需要遵从医嘱长期治疗,实现与病共存,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即鼓励家人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目前,药物治疗(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仍是治疗双相障碍的主要方法,而心境稳定剂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药物,是从急性期到巩固和维持期的主要选择。另外,制作记录每日情绪状况、治疗、睡眠模式和生活事件的表格可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更好的理解这种疾病。这张表格也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医生追踪及治疗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都应该接受精神科医师的指导和治疗。其他精神健康专家,如心理学家、精神科社工和精神科护士,能够帮助提供患者及其家庭额外的治疗手段。 双相障碍患者需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强烈鼓励以寻求治疗。有时,家庭成员或朋友需要带双相患者去做合适的精神健康检查以及治疗。如果在严重发作时期,患者需要住院以保证其安全并接受充分的治疗。 在患者接受治疗后,持续的鼓励与支持是需要的,因为对于每个个体,可能都要花上一段时间来寻找最好的治疗方案。
抑郁症绝非简单的心理困扰,常不能够简简单单通过“自己调节自己的心情”就能完全好起来。 它是一种病,是一种需要通过医学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才能逐渐康复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疾病。 是一种最终会通过自杀要了10%~15%患者命的疾病! 有些人视它为耻辱,认为自己或者家人得这种病很丢人。 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抑郁症就跟哮喘、糖尿病一样,个体患病与否不能选择,患病者也是疾病的受害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正确认识下抑郁症吧! 一、什么是抑郁症? 如前面所说,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种疾病,患病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但疾病需要治疗。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患者的心情明显过分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符,严重程度可从闷闷不乐到悲观厌世,严重的患者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至数年。 二、抑郁症有哪些主要表现? 1、心境低落 心境低落主要是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抑郁悲观。 病情不同的患者痛苦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的自我评价降低,认为自己没用,一无是处,拖累家人。 部分患者出现幻觉,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妄想,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疾病,或者自己做了罪大恶极的事。 2、思维迟缓 患者会感觉自己反应迟钝,思路闭塞,感觉自己“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 这时患者常常不愿主动与人交流,沉默寡言,语速也明显减慢,严重的患者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 3、意志活动减退 通常表现为生活懒散,行为缓慢,和周围人的交往明显减少。 患者常常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在外就自己独自坐在一边,在家常整天躺在床上,严重时连日常的吃、喝、洗漱等都不愿去做。 更有甚者会有寻死的想法,自罪自责,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甚至是付诸于行动,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发现一点苗头就应提高警惕。 抑郁症患者死亡的多数是自杀行为,而自杀行为出现前都是现有想死的念头,所以只要有想死的念头出现,就意味着有自杀的风险。 患者亲属切不可疏忽大意,以免自杀致死,悔不当初。 4、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也很难集中,此时患者的学习常受到影响。 患者会比平时多疑,对人和事物的警惕性明显增高,说话也变得不流畅,眼手也变得不协调,脑子变笨。 认知功能损害会导致患者与人交流存在困难,社交等很多方面受到影响。 5、躯体症状 躯体症状的表现主要有睡眠不好,容易失眠或早醒后无法入睡。 食欲减退,胃口大不如从前,因而会导致体重下降,少数患者会出现食欲增强和体重增加的情况,有时会感觉全身都没力气,甚至是感觉到处都在疼。 除此之外,患者通常会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症状。 三、抑郁症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及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严重程度是中度及以上的抑郁症建议使用要使用药物治疗,轻度的可以只做心理治疗。 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等。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减药停药,在医院经常出现自行减药或停药的患者疾病复发的情况,因此必须按时按量服药。 2、心理治疗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 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患者的症状能有所缓解和减轻,同时能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有些患者不愿服药的状况也能得到改善,心理治疗对于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也有很好的疗效。 3、物理治疗 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器械治疗及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治疗在治疗前静脉注射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然后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病人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脑电发放,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目的。 电休克治疗对于有自杀风险的患者可以作为首选治疗,因可相对快速的消除自杀观念,降低自杀风险。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为第二位。 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伴随而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抑郁症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不相信,也不予以重视,到最后耽误治疗,导致悲剧发生。 或许在我们周围就有患上抑郁症的亲人或朋友,让我们一起了解抑郁症的各种表现并帮助患者及时就医。 根据严重程度遵照医嘱进行心理治疗或者合并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在精神和行动上给予他们支持,帮助他们早日走出阴霾。 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可疑抑郁症的表现,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时不想上学装出来的,更不要认为孩子是“作”,赶紧带孩子就医才是上策。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但他们真如你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不受抑郁症折磨吗? 有一种抑郁症,叫青少年抑郁症! 在全球范围内,它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车祸。 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很多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们会因为心理上的不成熟或其他种种问题而患上抑郁症,但是通常家长会认为“不缺你吃,不缺你钱花,怎么会抑郁”从而认为孩子是故意逃学,这样会影响青少年患者的人生发展。青少年中至少有20%会经历抑郁状态,而据调查显示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患抑郁症。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家长要清楚地知道青少年患有抑郁的表现要及时的发现孩子的病情。 青少年抑郁症如此可怕,家长应该如何辨别呢?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家长务必重视 注意身体变化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般难以表述情感问题,只会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 如有的孩子经常说头痛头昏、呼吸困难,去医院做检查,也没发现问题,吃了药,仍无好转迹象。 注意心理变化 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时,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 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有无自虐行为 重症患者还会有自残,甚至自杀行为。对这类重症患者来说,若只抢救了生命,未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残行为。 青少年抑郁症的高发期 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增加,一般来说有两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期是在小学六年级、初一,也就是12岁左右;第二个发病高峰,常常是出现在初三到高三之间,大概15~19岁这个年龄段。 抑郁症该怎么防御? 1、寻求帮助:当发觉近期情绪波动变大,心理状态不是很好时,可以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除了自身的调节之外,还应该取得家人、学校以及朋友的支持。 2、增强自我心理调节:平日里可以写写日记,记录下近期令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以及有意义的事情。心里有烦恼时,可以向朋友、家人倾诉。空闲时间也可以去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 3、多参加实践活动:积极的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丰富经验,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4、做到三不:对今天不生气,对昨天不后悔,对明天不担心。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生气,不要着急。要学会减压不生气,保持心理平衡。 抑郁症只是生病,不要思虑过多,让自己深陷不能自拔,及时就医,早些治疗就好 抑郁症,别害怕,治好没问题! 抑郁症的治疗 药物疗法 在西方,抑郁症被称为“心灵感冒”。这意味着,它就像伤风感冒一样常见。所以,只要尽早接受治疗,并严格遵从医嘱,足剂量,足疗程的治疗,一般情况下患者病情都可以痊愈。 物理疗法 物理治疗手段,包括经颅磁刺激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光照治疗等。若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副反应较大,患者也可以尝试物理疗法。 心理疗法 可以跟专业人士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组织一组被治疗者进行探讨,还可以请家人、朋友一起参与交谈。 进行心理疗法的原则是贵在坚持。一般推荐每周一次或两次,短期的心理疗程是6~20次。 心理疗法必须要由受过心理治疗专业训练并通过考核的专业人士来实施。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音乐疗法对治疗抑郁症也有好处。 处于不同症状时,适合听哪种音乐 心情不好,情绪不稳定时,可以听贝多芬的《奏鸣曲》,萧邦和斯特劳斯的《圆舞曲》; 缓解心情紧张,烦闷?可以听门德尔松的第二交响曲《苏格兰小调》; 失眠可以听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 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担忧可以听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 疲乏可以听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及我国的民乐《彩云追月》、《流水》等是最佳的选择。 以上音乐音量不要超过60分贝! 除了青少年群体, 抑郁症还容易盯上这几类人群! 对于抑郁者来说,描述自己的感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且“表达自己”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如果对方认为自己真的有抑郁症,就会被贴上“病人”的标签,如果对方不认为自己达到抑郁症的程度,就会被当做“只是在矫情”而已,无论哪一个结果,都不会对抑郁情绪产生积极的效果,与其口头询问,不如在陪伴之中慢慢地观察,通过细节掌握孩子的心理情况。 最后要说的是,抑郁情绪在青少年中很常见,尤其是女生,女生相对来说更加敏感封闭,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抑郁情绪是正常的,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只要孩子自身并没有认为这个情绪给学习生活情感等等方面带来困扰,就不用太过于担心,更不用硬给他们戴上抑郁症的帽子,经常陪孩子去散心,多和他们聊聊学习以外的事情,才是对他们心理健康最大的帮助。 所以,抑郁症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只要及时发现、配合治疗, 你就会发现,世界依旧美好~ (更多青少年心理咨询 刘陈医生)
健康的生活来自于良好的睡眠。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睡眠之中,可见睡眠对人类的重要性。 医学研究发现:人类学习、记忆、情绪等与睡眠质量有直接关系。儿童睡眠与儿童学习、模仿能力息息相关,睡眠不足7小时的成年人工作效率下降40%,情绪化严重,家庭矛盾多发。大脑自动清除代谢废物多个有相关过程就是在睡眠中进行的。 如何预防失眠症的发生? (1)养成科学的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养成每晚按时就寝,最好不超过晚上11时,每日早晨按时起床的优良习惯。逐步形成一个科学的“生物钟”,且坚持下去,不能轻易打破它,长久以后,到必须时间便会产生睡意,可很快入睡。 (2)医院、警务、交通运输及制造业的轮班工作者,要为睡眠作好思想上与身体上的准备,调整好睡眠生物钟,为了避免下夜班时的早晨阳光激活你体内的“日间时钟”,在回家的路上应戴上墨镜,在卧床拉上窗帘。睡觉时也可戴上眼罩。在家中,要求家人与朋友给您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3)睡前喝1杯牛奶有助于入睡,但对于牛奶过敏的女子,吃一个苹果或吃一片面包作用均是一样的。平日多食用某些可以提升睡眠质量的食物:红枣、百合、小米粥、核桃、蜂蜜、葵花子。 (4)睡前勿猛吃猛喝。在睡觉前大概两个小时吃少量的晚餐,不能喝太多的水,由于晚上不断上厕所会影响睡眠质量;晚上不能吃辛辣的富含油脂的食物,由于这些食物也会影响睡眠。 (5)不能在睡前吃喝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与饮料,如巧克力、咖啡、茶、可乐等。 (6)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提升夜间睡眠质量,下午体育锻炼(暮炼)是帮助睡眠的最佳时间,就寝前1小时要防止激烈运动。 (7)大睡要放在夜间,午睡要严格控制在1小时以内,并不要在下午3点后还睡觉。 (8)要防止经常打瞌睡。如果实在要打瞌睡,应在下午的中间时段进行,且以15~30分钟为宜。 (9)营造一个凉快与较暗的睡眠环境。卧室温度稍低有助于睡眠。 (10)保持居室安静,关掉电视与音响,必要时可考虑拔掉电话线。由于安静可排除干扰,提升睡眠质量。 (11)每晚睡前要泡脚,但水温应稍高,在50℃左右;水溶液应稍多,超过内踝关节;泡脚时间应稍长,每次可在20分钟左右。也可于睡前洗一个热水澡,有助于肌肉放松,带动入睡。 (12)选择一张舒适的床,提供一个宽敞的睡觉空间,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 (13)选择一个高矮适中的、软硬得当的枕头,有利于睡眠质量。 (14)就寝前既要防止胃中空空有饥饿感,又要防止吃过多难以消化的食物,引起胃部不适而难以入睡或早醒。 (15)晚餐进食不宜过咸,以防止饮水过多,造成夜间小便次数频繁而影响睡眠。 (16)睡前不能吸咽,以防尼古丁使大脑清醒而难以入睡;不能经常依靠酒精饮料来帮助睡眠。 (17)不能依靠催眠药度日,严重失眠者可采取“小剂量间断”与“按需治疗”使用催眠药物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应与行为治疗及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相结合,应与心理和环境的自我调试相结合,从而改进睡眠质量。 目前公众对健康睡眠的认识不足,睡眠质量还是多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长期睡眠不足促使机体加速衰老,对大脑和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一旦出现失眠的情况,超过1个月,就要接受专业的诊断、咨询,及时调整治疗,切不可为求短期疗效,私自胡乱用药,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抑郁症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国外研究资料显示,儿童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左右,少年大约在4%-8%之间。而在我国的研究中,有文献表明10-12岁儿童抑郁障碍的发病率约为3.1%,由此可见,儿童抑郁症并不少见,100个孩子里面就有3个,平均下来,几乎每个班级里都有这样的孩子。但是,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有多少得到正规治疗?实际上,能够被家长和老师识别出来,并且得到规范治疗的比率很低。 01、儿童青少年抑郁和成人抑郁有什么不同? 儿童和少年期抑郁发作和成人有类似的核心症状,但在不同发育阶段,症状可能有所变化。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相对于成年人常见的抑郁情绪,他们常表现出愤怒、与父母疏远、社会退缩、攻击、逃学、躯体症状以及学习成绩下降、自残,以上这些外在表现,比情绪低落更为常见。同时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不同的年龄阶段,抑郁表现也有所不同。 学龄前儿童(3~6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语言和认知能力没有完全发育完善,对抑郁的体验和表达能力有限,主要通过外在的表现来观察。主要表现特点为不快乐、哭泣、明显对游戏失去兴趣、不与小朋友玩耍、活动减少、食欲减少、睡眠不好等; 学龄期儿童(6~12岁),主要表现有不愉快、空虚无聊、悲伤、容易哭泣、自信心低下、自责自罪、无助无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失眠及躯体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等;其他有大声喊叫、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等。 青春期孩子(12~18岁),他们的症状类似于成人,除了抑郁情绪之外,但更多出现冲动、易激惹、破坏行为、鲁莽不计后果、学习成绩下降、食欲改变和拒绝上学,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身体各种不适,睡眠增多或减少,自伤及自杀行为明显增多等。 02、儿童青少年抑郁了,怎么办? 一定要带孩子到医院专科看医生,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不是自我调理就能治愈的病症。所以,获得专业治疗是帮助您的孩子处理抑郁症的最佳和最有效的方法。医疗干预可以治疗80%以上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告诉你的孩子他可能患有抑郁症,并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关心。向孩子说明:“你感觉心里不舒服,控制不住哭,爱发脾气,可能是抑郁了。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就像是情绪的感冒,没有什么可以羞愧的,看医生可以帮助你的。” 03、儿童青少年抑郁了,治疗方法是什么? 现实中有很多父母都比较后知后觉,即使是到了自杀这样严重的程度,他们还不愿意接受现实。殊不知,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对孩子最有帮助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有许多不同的治疗方法。最常见的是心理疗法和抗抑郁药物的组合。 首先对孩子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如果评估中重度抑郁,服用抗抑郁药可以减轻他的抑郁症的症状,并促使他恢复。在早期服用有些药物,可能会增加青少年自杀行为,特别是在首次开始服药后或服用剂量变化后的前几周风险最高,请家长要仔细观察您的孩子的行为。一般情况抗抑郁药可能需要两到四周才能见效,需要坚持服药,家庭成员务必在这段时间内提监督或督促。一般情况可能在6到12个月后逐渐减少抗抑郁药剂量甚至停药。 提倡心理治疗,根据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及抑郁的影响因素,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家庭治疗等。 04、儿童青少年抑郁,家长该怎么做? 首先,要多和孩子沟通,乐于和孩子保持沟通,确保你的孩子能和你谈论任何事情,并且让他们相信,你会以任何方式帮助他们。用开放的心态倾听他们所说的一切,接受孩子的感受。无论这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感觉到你重视他,否则,孩子会认为你不认真对待,所有心事对你闭口不谈,这可能会加重病情。 然后,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意思就是,不管孩子学习成绩怎样、不管孩子情绪状态怎样,他始终是被父母接纳的孩子,父母永远不会排斥他、遗弃他。给予您的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这有时候很困难,孩子经常会让父母大发雷霆,但也要坚持,这可以帮助他们治疗抑郁症。并要经常加强你的支持的力度和频率。例如,你可能会说,“我知道你很不舒服,我很关心你,如果你需要什么,你可以随时来找我。你希望我怎么帮到你,直接告诉我。”你的孩子可能不相信这些话,但经常提醒他们很重要。 其次,家长要减轻带给孩子的压力。奥斯卡·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是使孩子愉快地长大。父母对青少年的要求过高,大量参加各种辅导与补习班,会青少年的负担与压力,非主动学习时间过多可能导致过大的学习压力,他们疲于应对,消极怠工,用显现的和隐形的方法攻击父母,这可能导致抑郁问题的发生。应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且,每天要有放松的时间,要给孩子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在他的空间里,孩子拥有“我说了算”的权力。 最后,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等活动和兴趣爱好类课外活动,减少久坐不动类的休闲活动,如看电视、上网及玩电子游戏等,业余时间父母多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