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多少?记住678,你也会看化验单。根据2021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正常人空腹血糖是3.9-6.1mmol/L,如果超过7.0就是糖尿病了,那在6.1-7.0之间,这个叫空腹血糖升高,属于糖尿病前期。这是空腹血糖,还有一个是后血糖标准。喝75g葡萄糖或140g馒头餐,2小时后血糖<7.8是正常,>11.1是糖尿病,在两者之间是糖耐量异常,和空腹血糖升高一样,也属于糖尿病前期。为了便于记忆,简化一下,空腹6.1,就记作6,餐后是7.8,连在一起就是678,你记住了吗?
作为一个行医多年的内分泌专科医生,经常会听到一些古怪的问题,如:二甲双胍会伤肾? 胰岛素会上瘾?人快死了才能用胰岛素?…..这些问题有以下一些特点:1.错误显而易见。2.民间广为流传,火势强劲。3.医生数次辟谣,火势却此消彼长。为什么我们尽心竭力地辟谣多年,谣言怎么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为何病人,尤其是有些文化水平较高的病人,对此等谣言深信不疑?经过思考,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科普宣传不到位。尽管从当医生开始,我们就利用各种途径开展科普教育,如:每周三、五下午3点进行的糖尿病知识教育、利用报纸和电视台的平台进行宣传……但这种形式宣传是一次性的,很少有病人会把报纸或电视节目反复观看;而各种谣言会则会通过各种途径不断的冲击患者的听觉、视觉,俗话说,“谎言听了一千遍你就信以为真了”。2. 患者缺少专业的糖尿病教育。有些病人对这些谎言并非完全相信,只是周围总听到各种虚假宣传,他们需要专业的解释以正视听。3. 投机取巧的“商家”与资源稀少的专业医生配比。目前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10%,而且还有强大的后备军,投机取巧的不良商家肆意宣传其虚假广告、以讹传讹;而专业的内分泌医生却只有那么一小部分,尽管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与强大的“商家”相比较,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很快整个科普界这个阵地就会被虚假广告、流言蜚语所占领,最终受害的必然是广大患者。这样以讹传讹的现象,会极大的影响到糖尿病的治疗,贻误最好的治疗时机,甚至导致患者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各类并发症。在医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相信医生、相信科学。因此,我收集了经常困惑大家的问题,准备用一系列文章为大家一一进行详细的讲解,以解大家心头之惑。也欢迎大家后台留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我也将一并回答。使用胰岛素会上瘾吗?胰岛素是人体正常分泌的激素,使用胰岛素不会上瘾。 公元前 400 年,中国的《黄帝内经》有了关于糖尿病的记载——消渴,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把它和胰腺联系起来。1889 年,德国的两个外科医生在研究胰腺的外分泌功能时,切除了狗的胰腺,发现切除了胰腺的狗出现了糖尿,这才将胰腺和糖尿病联系在了一起。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提取了狗的胰岛素,发现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治疗糖尿病的作用。随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胰岛素的纯度逐步提高,它挽救了大量病人的生命。然而,因为早期的胰岛素来源于猪、牛等动物胰岛素,尽管它们的降糖效果不错,但是,它们在分子结构上和人胰岛素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造成一部分病人对动物胰岛素天然过敏,另外,长期使用动物胰岛素后,人会对它产生抗体,疗效就会降低。这成了人类面临的又一难题。20世纪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大制药公司相继推出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合成的人胰岛素,这种胰岛素与正常人合成的胰岛素在分子结构上完全一致,所以有效的克服了动物胰岛素的缺点。您看,我们使用的胰岛素就是我们自身合成的物质,怎么会对它上瘾呢?有人会问,我有个朋友用了胰岛素后,医生就告诉他以后必须使用胰岛素了,这是什么原因?我的回答是: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们要看了病人的具体情况才清楚,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例如:1. 患者是1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维持正常生理所需;2. 患者虽然是2型糖尿病,但患病时间长,平时没有好好治疗,出现多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而且这类患者大多数因为滥用药物,胰岛功能已经消失殆尽,已经到了疾病的终末期了,不适合再使用口服药了;还有诸多临床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使用胰岛素的情况,在此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或存在高血糖毒性患者,我们会建议病人使用胰岛素,让自身胰岛细胞得到休息,保护残存胰岛功能,待血糖稳定后,可再调整为口服降糖药。所以,胰岛素会让人上瘾是不正确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以前由于很多患者不理解,对胰岛素的认知存在问题,认为胰岛素会使人上瘾,甚至有人认为打胰岛素会使2型糖尿病变成1型,从而产生依赖,事实上这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仅仅是部分人的揣测而已。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希望以后再遇到这样的谎言,你也可以将它戳穿,将糖尿病的“正能量”带给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