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出现的肢体疼痛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关吗?做一做下面的表格。1.疼痛是否为烧灼样?是,否 2.疼痛是否为冷痛?是,否 3.疼痛是否为电击样?是,否 4.疼痛部位是否有麻刺感?是,否 5.疼痛部位是否有针刺感?是,否 6.疼痛部位是否有麻木感?是,否 7.疼痛部位是否有触觉减退?是,否 8.疼痛部位是否有针刺觉减退?是,否 9.疼痛部位是否因轻触而加重?是,否 如果有4个“是”,请及时联系医生,进一步检查。
“六步走”规范治疗高尿酸! 2017-01-05 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既然痛风可以治愈,为什么还那么多人反复发作? 来源|痛风防治指南 痛风治疗新观点,痛风是一种可以治愈的难治性疾病(2013年欧洲年会共识)。既然痛风可以治愈,为什么还那么多人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呢?有两方面原因: 一、部分医师未认识到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不重视降血尿酸治疗。 二、患者缺乏痛风治疗相关知识,治疗不规范。常常表现为: 1.不重视早期治疗。 2.只痛风发作期治疗。 3.长期滥用止痛药、糖皮质激素。 4.过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不能坚持血尿酸规范化达标治疗。 5.过度控制饮食。 6.对非药物治疗(饮食、运动、复查)不重视。 结果就是痛风反复发作,出现持续性关节炎、肾结石、痛风石,甚至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等严重的不可逆的并发症。因此,必须规范化治疗痛风,治愈痛风,避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痛风治疗指南只强调急性期的治疗;近期痛风治疗指南不仅强调急性期的治疗,同时开始关注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尤其是分层的降尿酸治疗。痛风治疗最新的最佳方案:药物+非药物 综合规范化治疗。坚持规范化治疗,就能逐渐减少痛风发作,直至不再发作痛风,最终逆转和治愈痛风。 痛风综合规范化治疗由六个方面组成: 一、痛风的非药物治疗: 管住嘴、迈开腿、控体重、多饮水 (一) 管住嘴:体内20%的血尿酸来源于食物,控制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尿酸和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的作用。 选用低嘌呤食物,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汤、肉汁、海鲜。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和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尽量少吃)。 避免酒精饮料(特别要避免饮用啤酒)。 牛奶、鸡蛋、精肉等是优质蛋白,要适量补充。嘌呤易溶于水,肉类可煮沸后去汤食用,避免吃炖肉或卤肉。 注意:饮食控制必须兼顾到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合理均衡,过度控制饮食有害健康。严格控制饮食只能降低70-90μmol/L血尿酸,不能只吃疏菜、水果,否则会因为饥饿、乳酸增加,痛风更容易发作。 (二) 迈开腿:坚持适量运动,痛风患者比较适宜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运动量要适中,控制心率为:170-年龄(有氧运动最大适宜心率)。 运动要循序渐进,首次运动时间15分钟;保持2周增加到30分钟;再过2周增加到45分钟,可一直保持。因故暂停运动重新开始运动要重新计算运动时间。 每周运动5次以上即可。 (三) 控体重:控制体重使体重达标可有效预防痛风的发生。超重或肥胖就应该减轻体重,减轻体重应循序渐进,否则容易导致酮症或痛风急性发作。 (四) 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增加尿酸排泄。以水、碱性矿泉水、果汁等为好,不推荐浓茶、咖啡、碳酸饮料。 二、碱化尿液 碱化尿液可使尿酸结石溶解。尿液pH < 5.5时,尿酸呈过饱和状态,溶解的尿酸减少;pH >6.5时,大部分尿酸以阴离子尿酸盐的形式存在,尿酸结石最容易溶解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将尿pH维持在6.5左右最为适宜。 常用的碱化尿液药物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对胃刺激比较大,可间断性服用,不建议长期连续服用。 三、积极治疗与血尿酸升高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 2006年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关于痛风防治建议中强调,积极控制高血脂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戒烟,是痛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避免应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 有些药物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应避免使用。常见会导致血尿酸升高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大于2g/d)、利尿剂、环孢素、他克莫司、尼古丁、酒精、左旋多巴、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对于需服用利尿剂且合并高血尿酸症的患者,避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同时碱化尿液、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 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选噻嗪类利尿剂以外的降压药物。科素亚(氯沙坦钾片)是目前经过验证的既能降压又能降低血尿酸的降压药,可作为优先考虑的降压药物。 五、使用合适的药物把血尿酸控制到目标值 (一)用药治疗原则 应满足以下其中1个条件: 1.高尿酸血症(血尿酸超过530μmol/L) 2.痛风急性发作1次以上 3.痛风石形成 4.慢性持续性痛风关节炎 5.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受损 6.发作时关节液中MSUM微结晶 (二)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应当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停药,积极治疗,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痛风发作期不能开始降尿酸治疗,应先给予消炎镇痛治疗直到缓解1-2周后再进行降尿酸治疗。 降尿酸治疗初期,可能因为血尿酸浓度迅速下降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此时无需停药,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一旦接受降尿酸治疗,建议不要停止。大部分患者达标治疗就可获益,难治性痛风患者在能耐受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血尿酸。 (三)血尿酸控制目标 血尿酸控制在血清饱和浓度之下,而不是达到正常值即可,血尿酸 >400μmol/L仅仅减慢了进展而不能逆转病情。 国外的资料,有效的降尿酸治疗可以缩小痛风石。痛风石下降速率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血尿酸越低,痛风石缩小速度越快。 尿酸理想目标值1:血尿酸
痛风患者应遵循下述原则:(1)限酒;(2)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3)防止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4)减少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5)大量饮水(每日2 000 ml以上);(6)控制体重;(7)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8)规律饮食和作息;(9)规律运动;(10)禁烟
(1)禁烟限酒;(2)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3)防止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4)减少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5)大量饮水(每日2000ml以上);(6)控制体重;(7)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8)规律饮食和作息;(9)规律运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甲亢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抗甲状腺药物、手术治疗和放射性碘。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药物比较温和,但疗程长,一般需规范服药1-2年,停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有研究指出复发率在40-60%左右,而且复发后再服药,效果往往较差,另外,还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约2%的患者甚至发生白细胞降低、肝功能损害及粒细胞缺乏症。手术治疗通常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亢,其缓解甲亢症状迅速,尤其适于甲状腺明显增大伴突眼以及甲亢伴有结节的病人,但其不足是(1)需要先用药物把甲状腺激素控制到正常水平才能进行麻醉和手术,否则容易诱发甲亢危象,增加手术风险,甚至危及生命,而很多出现明显药物副作用的患者无法达到这一点;(2)有创伤;(3)个别情况下可能造成喉返神经受损,甲减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2%。术后甲亢复发率在10%左右,5%~10%的患者于术后即发生甲减,术后10年,有40%的患者继发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而碘131治疗甲亢方法简便,通常服用一次碘-131,甲亢症状在治疗后4周左右开始好转,一般在一年左右甲亢缓解率可达75-80%。相比药物,碘-131治疗不会引起过敏,肝、肾功能及造血功能的损害。那些由于药物治疗引起过敏,肝、肾功能异常或血细胞降低的甲亢病人也可服用。有些碘-131治疗半年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缓解不全的病人,可再次进行碘-131复治。有数据显示,采用一次碘131治疗的辐射,病人所接收的放射性剂量远低于拍摄一次X胸片的剂量。目前在美国,碘-131治疗已成为成年人甲亢患者首选治疗方法,约80%以上的患者采用碘-131治疗。在我国,随着人们对甲亢认识的提高及对放射性碘治疗甲亢的全面了解,越来越多的医生与患者选择碘131治疗甲亢。已积累了数以万计治疗病例的经验。另外,核医学科目前正在实施“以甲状腺功能正常为目标的小剂量131加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的剂量计算方案”,目标是提高一次治愈率和降低甲减的发生率。但需要提醒的是,碘131治疗后,患者也可能会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甲减的时间不确定,呈逐渐递增的情况。但目前还不存在既不会复发,又不会导致甲减的治疗方法。目前甲亢治疗的三种方法(抗甲状腺药物、碘131、手术)均可引起甲减,因此,甲减并非是只由碘131治疗所致。碘131治疗甲亢所致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在国内外各家医院报道不同,国内多为30—80%左右,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甲状腺功能低下易于诊断和治疗。甲减一经诊断,其治疗方法比较简便,采用甲状腺激素(优甲乐)替代治疗,将病人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调至正常即可。由于该治疗只是补充病人体内不足的甲状腺激素,只要将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调至正常范围,不会引起病人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的损害;亦不会影响妊娠及哺乳,就像自己不能种粮食,而去买粮食吃的道理一样。
健康成人碘的推荐摄入量是150ug/d。因为妊娠期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肾脏碘排泄增加,以及胎儿碘需求增加,妊娠妇女的碘需要量比非妊娠妇女显著增加。婴儿所需的碘需要从乳汁中获得,因此哺乳期妇女也需要增加碘的摄入量。 备孕、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每天要保证摄碘至少250ug。在碘缺乏地区,如果每天食用含碘盐,不用额外补充碘剂。如果不食用含碘盐,每天需要额外补碘150ug。补碘形式以碘化钾(或者含相同剂量碘化钾的复合维生素)为宜。开始补充的最佳时间是孕前至少3个月。同时每日摄入碘总量不超过500ug,不推荐食补,原因是食用海带、紫菜、虾皮等海产品易出现补碘过量,有导致胎儿甲减的危险。
经常有患者因反复低热、颈部或者咽喉部疼痛,辗转多个科室,做了很多检查,最后医生说可能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然后来我们内分泌科就诊。“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前1-3周通常有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的症状。 (2)颈部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很轻微,甚至只有微微的异样感;有的很严重,痛得死去活来,碰都不让碰,吞口水都痛,而且往往先是一侧颈部疼痛,稍微缓解以后就转移到另一侧,有时候同侧的脸颊、耳部都会疼痛不适。 (3)发热:大部分患者还会有发热症状,体温有高有低,一般多在38度左右,午后和夜间比较高,早上体温多较低。 (4)还可以有心慌、多汗、肌肉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5)颈部甲状腺区域可以摸到硬硬的一块,有疼痛感。 (6)抽血检查可以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白细胞轻度增高、血沉增高。 (7)甲状腺B超可以出现片状低回声区;甲状腺ECT扫描可以发现吸锝功能明显降低。 根据以上表现基本可以明确诊断。以上检查的证据越多,就越不会误诊。 亚甲炎是一种和病毒感染有关的甲状腺破坏性疾病,绝大多数可以自己恢复,但是它需要经过数个月的痛苦过程。经过煎熬,自然恢复,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明显缩短病程,但是医生可以帮助你平稳地度过这一过程,主要方案有三种: (1)症状比较轻的,自己可以挺过去的,就可以什么药都不吃,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关注病情发展过程就可以了。 (2)如果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或者反复发热,严重干扰日常生活,可首先选择解热镇痛药物,比如西乐葆、扶他林、芬必得等口服。注意只选一种,并关注副作用,主要是对胃的影响,也可以同时服用护胃的药物。 (3)如果服用解热镇痛药后效果不佳,疼痛还是难以忍受,发热持续的话,就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了。一般选用强的松,效果立竿见影,症状很快消失,但需要强调的是,不能症状消失马上停药,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医嘱,缓慢减药直到停用,否则容易病情反复。另外,长时间糖皮质激素还有较多副作用,如引起高血压、高血糖、向心性肥胖、消化道反应、骨质疏松等等。当激素减量症状反复时,可切换回“解热镇痛药物”或者联合使用。 最后要强调一定要多休息,避免劳累,放松心情,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这才是解决亚甲炎的根本方法。
根据2017中国糖尿病学会指南1.孕前糖尿病:包括孕前确诊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2.妊娠期糖尿病: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5.1-7.0mmol/l(含5.1mmol/l)或1小时血糖10-11mol/l(含10mmol/l)或2小时血糖8.5-11.1mmol/l(含8.5mmol/l)。 3.妊娠期显性糖尿病: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或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mol/l或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