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里面是艺术效果,夸张和剪辑的成份在里面,不可尽信。就譬如郭德纲于谦老师相声里边如何如何说对方,很多都是臆想。看过乐过即可。 二,真实世界,这种无色无味而且起效如此迅速的药物目前根本不存在。 麻醉大夫其实很希望这种神奇而且完美的药物出现,一来很多患者就不需要有打针的痛苦了。 三,慢效的口服镇静催眠药物是有的,所以大家在酒吧、清吧、迪厅等地方,自己的酒水一定要在视线内,不要喝陌生人或者不明不白的东西,后果不可预料。
正颌手术日当天,麻醉睡着前都会有怎样的过程呢?~Step1病房篇:在手术前大部分的时间,您需要在病房耐心的等待,并严格遵循医生护士交待您的有关禁食禁水时间相关的注意事项,当然啦,“禁水”这一点并不是不能碰任何“水”,刷牙洗脸漱口或者咽口水都是没问题的!如果手术时间比较晚,您已经感觉到严重的饥饿、口渴甚至出现了心慌等症状,不需要继续坚持忍耐,您可以联系病房的医护人员给您静脉输注一些葡萄糖电解质液体。良好的身体状态更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哦!(但切记不能偷吃东西)Step2手术室等候区篇:在您的手术开始前约3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们会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将您接到9层手术室的候诊区进行等待(图1)。到这里,您就要与自己的家属有一门之隔啦。[“30分钟左右”的时间大多是医护人员的预估,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将您接来的稍早或稍晚,您只需耐心等待即可~]在手术室等候区,如果您有特殊事项(比如忘记带东西或有任何突发不适),可以告诉旁边的护理人员,请她们进行协助。Step3手术室篇:当您的手术间准备妥当后,您的麻醉医生和护士会在等候区和您再次确认身体情况等,并将您带入手术间进行手术准备,从等候区向里走,还要走一小段距离(图2)。进入手术间后,您就会看到手术床,接下来的外科手术就将在这里进行啦。(图3)进屋后,您需要配合护士的要求将鞋子脱掉躺在床上,并将上衣脱掉反过来盖在身上。手术室可能会有些冷,但我们的护士会给您盖上被子,手术过程中也会再铺盖多层布单,您不用担心冻感冒~Step4术前准备篇:当您躺在手术床上后,医生将会为您连接监测您身体状况的一系列监护,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贴在胸前电极片进行的心电图监护、绑在胳膊上的血压监测,以及夹在手指头上的血氧饱和度监测等。您不要紧张,平躺放松即可。同时,护士会在您的脚踝部进行静脉穿刺输液,不过这里的输液还不是打麻药,只是为您先进行输液通路的开放~(图4)上面这些准备就绪后,在正式进行手术麻醉前,医生护士会一起再次与您核对个人信息及手术内容等,这里您不要嫌麻烦,我们反复问您这些问题,都只为了更好的手术安全!(图5)Step5麻醉篇:当我们的准备工作以及核对全部完成后,我们就将对您进行麻醉让您睡着啦。手术麻醉前,我们会放置一个面罩在您的面部(图6),面罩连接的管子里会持续输送氧气,这是为了让您在正式的手术麻醉前多在身体中多进行一些氧的储备,但这并不是麻醉药物,您不用紧张,只需平静的、正常频率的深呼吸。真正让您睡着麻醉药物是通过脚踝上的输液通路进行输注,如果您有些困了,请放松心情,慢慢睡着就好啦。在您睡着后,我们才会对您进行其他操作,并在麻醉完成后呼叫您的主刀医生到达手术间进行手术~上述就是手术当天大体上的术前流程~希望可以缓解一些您紧张的心情!祝您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
每年全世界有3亿多患者接受手术,归因死亡率约为1~4%。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患者围术期管理日益完善,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然会降低患者的预后。其中,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从1%到47%不等,具体取决于所使用的PPCs的定义、患者相关因素和手术因素。PPCs可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影响外科治疗的效果,增加死亡的风险(发生PPCs的患者和未发生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30天14~30%比0.2~3%,90天24.4%比1.2%,1年45.9%比8.7%,5年71.4%比41.1%),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因此,预防PPCs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优化医疗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PPCs几乎涵盖了术后影响呼吸系统的一系列情况,通常发生于术后第一周内。根据2015年EPCO的定义以及相关文献,PPCs一般包括呼吸系统感染、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气胸、支气管痉挛、吸入性肺炎、肺水肿、肺栓塞和ARDS。PPCs是影响外科手术患者预后和转归的重要因素。正确识别PPCs的高危患者是进行有效防治、提高研究效力的关键。PPCs的研究始于且主要集中于心胸手术。而对于非心胸手术,排名前三的为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和头颈外科手术。其中,头颈外科手术虽然被认为是PPCs的中高危风险术式之一,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到目前为止,关于头颈外科手术PPCs的研究很少,且多为回顾性分析,缺乏充足的临床证据。最早的研究为2004年韩国做的一项86例头颈外科手术伴气管切开的关于抗生素对PPCs影响的RCT研究,发现PPCs发生率高达47%。2012年加拿大涉及105例患者的头颈手术的回顾性研究发现PPCs发生率为44.8%。2016年德国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648例带血管重建的颌面外科手术患者,PPCs发生率为18.8%;2016年美国110例头颈部肿瘤游离皮瓣重建手术的回顾性研究,PPCs发生率为32.7%;2016年中国对482例做气切的口腔癌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PPCs发生率为19.7%。从既往文献可以看出,头颈外科手术PPCs的发生率确实很高(18.8~47%),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缺乏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在我国更是一个空白。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是头颈手术的一个特殊的手术亚群。口腔颌面外科游离皮瓣修复术患者PPCs高发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首先,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由于患者的手术部位与呼吸系统临近,术后气道功能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PPCs的发生;其次,此类手术术区包含口腔颌面部和腓骨取瓣区,还需要做微血管的重建,因此手术时间或机械通气时间长(大多超过3小时),可能会导致机械通气性肺损伤(VILI);再次,此类手术有可能要在前臂或小腿取游离皮瓣时,为了术区视野干净和减少出血会使用止血带,这可能会导致止血带相关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从而进一步导致继发性肺损伤。另外,此类手术中游离皮瓣移植时会有颈部区域的微血管重建,因此术后患者必须躺在床上且保持颈部制动至少三天,这会影响患者呼吸肌运动,从而导致PPCs;此外,此类患者由于手术部位涉及口腔和咽部,影响患者术后进食,因此都需要常规置入鼻胃管进行胃肠营养。而既往研究已经确定鼻胃管是PPCs的危险因素。因此,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发生PPCs的风险很高,这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预防和减少口腔颌面外科游离腓骨瓣修复术患者PPCs的发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PPCs的防治策略在确定PPCs的高危患者后,临床医生包括麻醉医生应采取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并预防并发症。其中某些因素在术前是不可改变的,而有些因素则可以在围手术期通过优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系数。术前评估与预防措施重视术前评估。全面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是术前评估和危险分层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对导致PPCs发生发展的所有风险因素的评估,例如对一般和总体健康状况的评估,以及对肺部症状包括咳嗽、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运动耐受性和既往肺部疾病的关注史。1.1术前戒烟吸烟是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吸烟会损伤气道黏膜纤毛结构,降低黏液清除能力,相较于不吸烟患者更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因此也更易出现肺部感染,在非心脏手术患者中,吸烟与术后30d死亡率增加40%以及主要发生率增加30%~100%有关,其中就包括术后肺炎、计划外插管。为了降低PPCs发生率,建议术前戒烟至少4周以上,戒烟时间越长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越低[12]。1.2术前锻炼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理念逐步在多学科中施行运用,减少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成为了临床医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术前心肺功能评估是对外科手术患者最重要的一项评估,临床医生尤应重视伴有提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右心衰竭(提示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神经功能障碍、神经肌肉无力和脊柱畸形等患者,此类患者心肺功能水平多降低,术后发生PPCs的风险亦增高。因此对于这些患者以及接受大手术(尤其是上腹部大手术与胸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前进行吸气肌训练,练习有效咳嗽,可以提高吸气肌的力量和耐力。虽然有研究表明术前运动锻炼可能降低术后PPCs风险,但是证据质量较低。1.3优化术前营养状况血浆白蛋白水平是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低白蛋白是围手术期30d内并发症的重要预测因素,术前血浆白蛋白低于35g/L的患者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显著增加,术前贫血(Hb<100g/L)患者术后发生PPCs的风险增加3倍。建议术前尤其是准备接受大手术的患者,通过加强营养支持等措施,维持白蛋白>35g/L、Hb>100g/L。1.4术前肺部合并症合并COPD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均增加,术前应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畅通,术前准备包括非药物治疗(戒烟、加强营养支持、康复训练)、肺部药物治疗(支气管扩张药、祛痰药、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进行肺功能优化。COPD急性发作或术前2周存在上呼吸道感染者应尽可能推迟择期手术。哮喘患者气道处于高反应状态,哮喘控制不佳的患者术后发生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咳痰不易、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的风险均增加。哮喘患者FEV1降低或FVC<70%预计值、以及FEV1/FVC<65%,被认为是发生呼吸道阻塞的危险因素。非急诊患者术前应至少1周对患者进行呼吸道评估,有症状者若时间允许应采取正规治疗,术前确定合适的个体化方案,即使紧急手术,术前强化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或激素治疗,患者亦可获益。OSA患者多数是肥胖患者且常伴有多种合并症,缺氧耐受性差,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严重的OSA患者择期手术前可以行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spositiveairwaypressure,CPAP)治疗。1.5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可以通过用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症状与改善心功能,药物使用可以参考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2术中防治措施2.1静脉补液静脉补液是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的重要部分,在过去20年内,随着外科技术的转变与进步以及ERAS理念的普及,围手术期液体管理也成了目前围手术期医学中最常讨论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多临床医生提倡围手术期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fluidtherapy,GDFT)。Corcoran等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自由补液相比,限制性补液患者术后发生肺水肿与肺炎的比例均明显降低。最近的指南亦推荐围手术期采用GDFT,尤其适用于高危患者和手术后血管内液体损失大的患者,术中较常采用的指标是每搏变异度(strokevolumevariation,SVV),维持SVV<13%指导补液。但是术中采用动态变量指导补液,麻醉医生既要熟悉机械通气时心肺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这些变量的生理意义,也要辨别动态监测的准确性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2.2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机械通气可导致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机制包括气压伤、容积伤、肺不张性损伤、氧性伤和生物伤。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目的是尽量减少呼吸机引起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在整个围手术期推荐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众多研究试图通过评估潮气量(tidalvolume,VT)、呼气末正压(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和肺复张等来确定最佳的通气策略,然而研究结论尚有争议,以下是目前比较推荐的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1)潮气量(VT):设置VT为6~8mL/kg(预计体质量)。VT是根据患者预计体质量(predictedbodyweight,PBW)而不是实际体质量设置。预计体质量男性=50+0.91×[身高(cm)-152.4];女性=45.5+0.91×[身高(cm)-152.4]。在临床应用中,应该要注意小潮气量通气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低氧血症,此时可能需要更高的吸入氧浓度。(2)PEEP。最佳的PEEP应达到使肺顺应性最好,萎陷的肺泡膨胀,氧分压最高,肺内分流降至最低及氧输送最多,而对心排血量影响最小,但术中最佳PEEP水平仍存争议。目前推荐术中采用个体化PEEP设定,以达到最佳肺顺应性或最低驱动压,同时有助于减少因过高PEEP引起的肺损伤,可以通过驱动压或电阻抗成像技术滴定最佳PEEP。临床上实施保护性通气建议在初始阶段设置VT≤6~8mL/kg,PEEP=5cmH2O(1cmH2O=0.098kPa),随后进行个体化调整,适当的氧合目标维持在氧饱和度SpO2>92%,平台压≤30cmH2O。只有在低氧血症无法通过调整吸入氧浓度改善时才设置高PEEP,但同时要注意高PEEP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低血压。(3)降低吸入氧浓度(fractionofinspiredoxygen,FiO2)。提高FiO2可预防或纠正低氧血症,尤其是在术中机械通气采用小潮气量和低PEEP或无PEEP情况下。但高FiO2可引起高氧性血管收缩,对心肌缺血患者尤其危险。高氧可导致吸收性肺不张,最新研究表明与较高FiO2(80%)相比,腹部手术患者术中采用低FiO2(30%)可降低严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29],此外术中高FiO2(>61%)还与患者术后气管再插管风险增加相关。然而,术中高氧血症与临床相关结局的关系仍不明确。为此,目前专家学者认为机械通气期间最谨慎的策略是维持正常的血氧水平,一旦成功建立气道,应避免不必要的高FiO2,尽可能吸入最低浓度氧气(21%≤FiO2≤40%)来维持SpO2>94%。(4)机械通气模式。术中机械通气模式一般为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controlledventilation,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olumecontrolledventilation,VCV)。采用VCV模式时可获得较低的平台压、较高的潮气量并减少死腔量通气,而PCV可降低吸气峰压并改善动脉血气。由于比较VCV和PCV的研究结果不一及研究方式的异质性,专家组针对通气模式不予以推荐意见。(5)驱动压(drivingpressure,ΔP)。驱动压定义为平台压和PEEP的差值,ΔP升高与PPCs密切相关,但目前驱动压的安全限值尚未确定。ΔP可用来指导滴定最佳PEEP[26],ARDS患者建议控制ΔP<15~20cmH2O。Neto等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认为外科手术患者少有ΔP超过20cmH2O,如果驱动压达到极限值,麻醉医生应该首先寻找压力升高原因,常见的原因可能是气管导管插入过深、肺不张或过度膨胀,亦可能是潮气量过大。近期研究表明腹部手术中个体化设置PEEP可以降低驱动压,增加肺静态顺应性。腹部手术无论是开放或腔镜术式,ΔP升高都增加PPCs风险。(6)肺复张策略(alveolarrecruitmentmanoeuvre,ARM)。可以减小死腔、提高通气效率、改善肺顺应性和氧合。在麻醉诱导后和术中任一时间,均可实施ARM,但低血容量、严重肺气肿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肺复张策略期间可能发生低血压。此外,目前尚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支持气管插管后手术患者常规实施肺复张策略。因此临床实践中应谨慎考虑肺复张的风险与获益,麻醉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权衡利弊实施ARM,当患者SpO2持续低于94%时,应当实施肺复张。常用的肺复张方法包括手法肺复张、呼吸机驱动肺复张。手法肺复张限制压力40cmH2O,手捏呼吸球囊,在3~5s内将气道压升至30cmH2O,持续30s,缺点是有气压伤风险或未达到小气道开放压力,因此推荐选择呼吸机驱动的肺复张策略。呼吸机驱动的肺复张分为3种:肺活量、压力控制、容量控制复张,这需要呼吸机能够提供CPAP或使吸气保持7~8s。对肺部健康的患者,持续7~8s的吸气时间是恰当的,但应根据患者个体特征(BMI增加、头低脚高位及腹腔镜手术)决定是否增加吸气时间和吸气峰压。专家组推荐在肺复张期间应予以可允许的最低氧浓度,给予最低有效水平的吸气峰压和最低次数的吸气频率。3术后防治措施3.1术后镇痛术后的急性疼痛可使患者出现浅快呼吸,无法用力咳嗽咳痰,从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肺炎、肺不张等。有效的术后镇痛对患者术后恢复至关重要,尤其是PPCs高风险患者。长期以来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的主要手段,但副作用明显,如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硬膜外镇痛可提供良好的镇痛,从而改善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胸段硬膜外麻醉的节段性阻断可部分改善疼痛状况,亦可阻断膈神经的反射抑制,从而改善膈肌运动,促使潮气量和用力肺活量增加。区域阻滞技术代表椎旁阻滞与硬膜外阻滞有类似的效果,且并发症更少。筋膜平面阻滞如腹横筋膜阻滞、前锯肌阻滞、竖脊肌阻滞等均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促进术后康复。3.2术后麻醉苏醒期避免拔管前气管导管内吸引,以免降低肺活量。其他有益策略包括避免拔管抵抗和呛咳,充分评估肌松残余作用,把握拔管指征,避免拔管后上呼吸道梗阻等。麻醉苏醒时,FiO2>0.8显著增加肺不张的形成。若临床允许,麻醉苏醒时应保持FiO2≤0.4。气管拔管后,SpO2<94%的患者可额外予以氧气。术后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nasalcannula,HFNC)、CPAP等无创通气辅助技术作为预防或治疗PPCs的策略已得到广泛应用。有研究报道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阶段约30%出现低氧血症,预防性的术后CPAP降低了腹部手术患者的PPCs发生率。术前需使用无创呼吸机来维持足够通气的患者,术后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asalintermittent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NIPPV)或CPAP。其他措施还包括加强护理避免术后感染,尽早去除鼻胃管、鼓励患者深呼吸练习、防止误吸等。
麻醉药过敏确实存在,很罕见,但是有。有的全麻患者有过敏性哮喘或者过敏性鼻炎,术前就会焦急的咨询大夫,应该怎么办,要不要皮试,万一出问题怎么办,怎么保证生命安全?尤其是哮喘发作,生不如死,难受至极~ 患者们不要紧张,麻醉大夫就是为了应付种种危机情况应运而生的。麻醉大夫的意义就是保证围术期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第一点,要相信大夫。 第二,麻醉药是有皮试的,有假阳性,也有假阴性,临床指导意义因人而异,而且每种药物都有替代的别的品牌的产品,所以患者们不用为大夫担心选择哪个药物而苦恼,大夫不是更有经验嘛? 第三,哮喘急性期是肯定不能全麻手术的。有的患者一直规律用药,半年到一年未曾发作,短小手术是可以耐受的。而且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会伴随很多并发症,有时,禁止手术不是因为哮喘,而是因为激素类药物的并发症。 第四,患者们不要着急,到您出现危机情况,大夫们肯定更着急,所以要一起跟大夫携手抵抗病情才是首选。
很多患者或者患者家属都很生气,一直询问麻醉大夫,为什么术前麻醉评估这么麻烦,主刀大夫都同意入院了,为什么还要做这么多检查,不能手术完事再调理吗?不能先入院在忙别的吗?能不能不做这些检查? 张大夫想说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的中年人、老年人伴随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或者支架术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甚至有的患者就自己忍着,心电图房颤-室性早搏都不晓得,依然我行我素,保持嗜酒、嗜烟等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这类患者,常规小型手术(囊肿刮治或者其他一个小时以内的手术)耐受性是很差的,何况中-大手术。 为什么呢?什么是耐受性?你怎么知道我家人耐受不了?我自己负责不行吗? 耐受性差的意思就是意思就是发生意外的概率很高。因为手术对人体是一种创伤,人体应对创伤的方式就是肾上腺素水平上升,心率增快,血压上升,伤口炎症反应,对于上述合并症多的患者来说,这样很危险,高血压未控制患者容易发生术中血压波动,大脑缺血,糖尿病患者除了术中的问题外,也同时影响术后愈合,冠心病患者如果不正规治疗的话,心脏情况是无法应对身体应激反应,而发生心脏意外事件(心肌缺血、心跳骤停等),如果人的生命没了,那动手术还有什么意义呢? 张大夫最后想说的是,手术解除病患对患者来说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火上浇油。患者以及家属请务必遵循麻醉大夫的指示,麻醉评估是为了患者自己的安全。请不要总是说“我觉得应该这样”“我不想那样”,而应该是与大夫之间相互信任!
有的全麻患者在术前访视的时候偶尔问到这个问题:大夫,能不能只给我麻醉上半身? 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我也震惊了,主要是听不懂什么意思,这个念头怎么来的呢? 全麻怎么会伴随这个理解~~ 后来经过家人的指点,才恍然大悟。原来有的患者经历过剖宫产,当时是下半身麻醉(学名腰硬联合麻醉),这次手术的时候可能是怕全麻相关并发症,所以提出这个请求~上半身麻醉也许可以减少费用,或者不会影响大脑,或者其他并发症更少。 不过确实,有上半身麻醉,这个说法比较抽象,专业上叫做高位硬膜外麻醉,在胸段硬膜外腔隙注入麻醉药,适用于胆囊、肾脏等部位的手术。 而颌面外科大部分都是全身麻醉,作用于大脑。部分患者病灶比较小,局部麻醉就可以解决问题。颌面外科的全麻手术部位虽然只是头颈部,但是麻醉药是经由血液作用于大脑乃至全身。上半身麻醉基本上不存在。 如果一个患者脑袋在动手术,只麻醉上半身,下半身可以随便动,这样的状态在神外科手术还真的存在,叫做“术中唤醒”,它采用电刺激技术监测脑功能,是在切除语言及运动区病灶的同时,尽可能保留脑功能的有效方法。 患者们听从大夫的安排,多看好大夫的科普即可。
近期听到有的患者谈到气管插管的危险性,如下描述:“气管插管会造成一些副作用,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有一定的危险。如果动作不轻柔,可能会损伤牙齿,导致声门以及喉部的黏膜喉头的水肿发生。另外掉落的牙齿滑入气道,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喉镜在挑起喉咽的时候,由于迷走神经的反射,有可能会造成患者的呼吸、心跳的骤停,特别是生命垂危。等等~~” 总得来说,气管插管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操作,不同科室气管插管以达到不同的目的。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呼吸内科很多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时,的的确确大多情况下表示患者自身的呼吸功能无法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必须气管插管后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来达到目的。但是,但是,麻醉科却截然不同。比如,择期手术需要全身麻醉,必然需要气管插管。此时,气管插管是保证整个手术顺利进行的必须操作,是“配合治病的插管”,但它不是表示患者很危险,恰恰相反,它表示患者处于很安全的环境中。有了“插管”,患者才能在完全没有意识和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安然度过手术期;而ICU的插管却是“救命”的插管,二者的背景、作用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的确,插管的时候喉镜使用不当会损伤口腔嘴唇、牙齿和黏膜,对于镇静镇痛肌松不足的患者,或者抢救措施不充分的情况下,迷走反射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是,但是,在麻醉科,这的的确确是非常普通的操作,麻醉大夫擅长的就是“插管”和“意外抢救”,对于经验丰富的麻醉大夫来说,损伤和不良反射都是可以合理避开的。在我们口腔医院,我们的麻醉大夫擅长“经鼻盲探插管”或者“软性纤支镜插管”,不使用喉镜,避开了损伤,温柔的操作使得对鼻腔黏膜的伤害降到最低。在抢救措施完备的手术室,我们使用充足的镇痛镇静和肌松药后进行插管,那些“恶性反射”几乎不存在的! 所以,患者们,家属们,请不要偏听偏信,要与麻醉大夫完全充分的交流,理解和配合是第一位的!
相信很多患者都会遇到这类疑问。家人需要手术,不知道找哪个专家,网上一搜索一大群,无法抉择,或者定了某个大夫后,网上搜索看到某些片面的评价后,又怀疑人家技术不过关,怕影响预后,等等,应该怎么办?找谁咨询? 这里偷偷告诉患者们一个技巧。找麻醉科大夫咨询(注意只是咨询,不可百分百相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麻醉科大夫每天都会跟不同的外科大夫搭台麻醉,麻醉大夫每天做的事情就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随时跟随手术进展调整麻醉深度,换而言之,哪个外科大夫手上功夫好,深得患者喜爱信任,麻醉大夫是很有发言权的。当然也适用与手术室的护士姐姐们! 而且还可以通过本院麻醉大夫咨询别的医院哪个外科大夫棒,因为麻醉大夫的同学朋友也是麻醉大夫!护士姐姐们的同学朋友也遍布各个科室!!
要回答这类问题有很多前提需要弄清楚,比如是外伤,还是肿瘤,哪个部位手术,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等。 简而言之,麻醉药品是化学合成物质,从某种层面上说,它跟平时吃的抗生素,感冒药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人体代谢,有起效时间,作用高峰,消退时间,它不是持续性的,它不会影响一生。 关键是术中用了麻醉药发生了什么,患者对麻醉药的反应如何,以及麻醉大夫如何应对。麻醉药除了麻醉效果外,对人体的心脏大脑都或多或少有一定抑制作用,就像吃了抗生素也会有嗜睡过敏等副作用,麻醉药的副作用对人体的影响大小还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状况,比如高血压患者倘若血压控制不好就对麻醉药引发的低血压抵抗力差,这时就需要麻醉大夫在床旁及时使用升压药稳住血压,将低血压对人体的恶劣影响控制在萌芽阶段。因为低血压发展下去,患者会发生心肌,大脑等脏器血供不足,持续较长时间,就会发生缺血性坏死,这是会影响一生的。 所以从一种角度说,麻醉药物不是关键,它的好坏完全掌握在麻醉大夫手中。一个尽职尽责的麻醉大夫是重中之重。 患者的关心很有道理,在必须全麻或者局麻手术的前提下,不要有过多顾虑,一定要相信大夫,“共同协作,相互配合”才是最佳预后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