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大国,不少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就业、恋爱等各方面遭受了严重歧视,或多或少出现了心理亚健康状态。其实,不少病毒携带者或者经过正规治疗的乙肝患者,体内病毒的含量已经非常低,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当然,部分病毒高复制的患者则需要根据机体不同的免疫状态决定是否抗病毒治疗,有的甚至需要终身服药。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呢,冯医生带大家先从认识乙肝两对半化验单开始。 乙肝病毒主要检测三对抗原抗体,因核心抗原在血液中无法检测,故主要检测5项,俗称两对半。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 2.HBsAb:乙肝表面抗体 3.HBeAg:乙肝e抗原 4.HBeAb:乙肝e抗体 5.HBcAb(IgG/IgM):乙肝核心抗体 下面,冯医生给大家介绍一下两对半各种排列组合所代表的意义。 1,3,5(IgG和IgM均阳性)阳性 急性乙肝,病毒长期携带,建议:肝功能异常,抗病毒治疗;肝功能正常,定期观察。 1,3阳性,5(IgG阳性和IgM阴性) 慢性乙肝,病毒长期携带,建议:肝功能异常,抗病毒治疗;肝功能正常,定期观察。 单纯5(IgM)阳性 HBsAg阴性的急性感染,病毒可能有变异,是一种表面抗原阴性的乙肝病毒急性感染,建议继续筛查HBV-DNA,如阳性,抗病毒治疗;阴性,定期复查。 单纯5(IgG)阳性 感染消除,2(HBsAb)尚未出现,提示既往有感染,但病毒已被机体清除,无需处理。 1,4,5(IgG和IgM均阳性)阳性 病毒携带者,病毒复制不活跃,建议:肝功能异常,抗病毒治疗;肝功能正常,定期观察。 单纯2阳性 机体对乙肝已产生免疫力,最理想的状态。 2,4,5阳性 近期有乙肝病毒感染,机体已产生抗体,处于恢复期,无需处理。 单纯1阳性 乙肝病毒性感染处于潜伏期,定期观察。 1,3,4,5阳性或者1,2,3,5阳性 抗病毒药物或干扰素等治疗期间,机体抗原抗体转换,属于免疫激活期。 注意: (1)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慢性病,目前没有根治办法,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有长期抗战的准备。 (2)不同患者感染的乙肝病毒亚型不同,选择的抗病毒药物也会不同。另外,病毒会发生变异,故一般要求患者3-6个月复查相关指标。 (3)目前乙肝相关指标主要有HBV-DNA(病毒载量)、乙肝两对半定量、肝功能、AFP(甲胎蛋白)、腹部B超,建议动态观察。 (4)抗病毒治疗开始后不能随便停药或换药,一旦停药,病毒可能会大量复制,破坏肝细胞。 抗病毒治疗的指标 铜牌:HBV-DNA转阴 银牌:HBeAg转阴 金牌:HBsAg转阴 最后,冯医生再次提醒大家,乙肝不可怕,正确面对疾病,放松自己的心情,有规律的生活,避免熬夜,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终究能战胜疾病,加油!
门诊经常遇到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开完药后,问什么时候可以停药,有些病人听到核苷酸类似物治疗需要数年之久后,其所表现出的焦急和忧虑让我印象深刻。有些病人甚至怀疑是否要这么久。其实,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停药指证一直有争议,欧美的乙肝防治指南最早是没有提及停药指证的,后受中国肝病学会的影响,近年来提到了部分病人的停药指证。但是,停药是否安全?我的观点是,对于年轻病人,现有指南的停药指证并不可靠,应坚持长期治疗。有些病人由于各种特殊因素,考虑停药,怎样安全停药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有两个关键因素,即病毒和免疫,病毒复制引起免疫清除。长期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在停药后是否复发,则取决于机体免疫因素。只有有效的免疫因素参与,病毒才不会再次变成阳性。但免疫因素取决于什么?健康积极的体育锻炼提供基础免疫功能。适当的免疫刺激药物,如胸腺肽、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等的应用有助于巩固免疫功能。特别是干扰素的正向免疫调节作用,非常明确。怎样判断是否复发呢?对于e抗原阳性的病人,在完成e抗原血清转换后,关键看e抗体和表面抗原的定量。在停药后每月检查一次两对半定量,若表面抗原持续增加,e抗体逐步下降,则有病毒复发的风险,建议恢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或改用干扰素等免疫调节治疗。对于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则只能看表面抗原的变化趋势来决定。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凭借其直接抗病毒以及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属于一种生物制剂,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但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和大量的研究记录,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不良反应已经非常明确,可以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对于绝大多数患者不会影响正常的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流感样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一般在开始第一、二次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时出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以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发生流感样症状,当体温低于38.5℃时可以多喝水并采用洒精擦浴等方法物理降温。当体温高于39℃时,需要卧床休息,服用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症状。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治疗早期可能发生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大多数可以自行恢复不会影响治疗。通常只有白细胞总数≤1.5×109/L或者是中性粒细胞≤0.75×109/L或血小板计数≤50×109/L时才需要下调药物的剂量。为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在开始治疗前以及治疗当中应当坚持每周做血常规检查了解血象情况,必要时就可以根据医生的判断,适当减量。甲状腺功能异常是另一个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或甲状腺自身抗体等相关指标。对于本身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可以在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同继续干扰素治疗。部分患者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抑郁、头痛、失眠易激惹,情感障碍、情绪改变等精神异常。患者应当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并及时向医生寻求帮助,及时对症处理可以很好的改善症状。只有极少数发生严重的精神异常的患者才需要中断治疗。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期间ALT升高的问题。ALT 一过性升高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非常常见,最高甚至可以超过正常上限的十倍。研究显示,治疗早期出现ALT升高者的病毒学应答率更高,恰恰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调动机体免疫的结果。此时不但不需要停药,反而应该坚持继续治疗,因为这是治疗有效的指针。医生将会在严密监测ALT和胆红素的情况下继续治疗。总之,像其他各种药物一样,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虽然会不良反应,但绝大多数不会影响正常的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肝前,患者应当和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疗程、疗效、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预防处理方法做到心里有数。治疗过程中树立信心,及时和医生沟通发生的不良反应,坚持治疗,不轻易停药最终就一定能够达到好的疗效。
门诊中经常会被问到家有乙肝病人怎么办?很多人表现出的恐惧和担心。他们对乙肝病毒的传播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现在的不良的宣传的危害。乙肝病人需要关怀,首先从家庭做起! 家庭中的成员发现了乙肝病毒存在,首先其他成员不要慌张。应及时到医院去筛查。因为乙肝有家族聚集现象。筛查有助于发现其他成员是否也存在病毒感染,如果表面抗原和抗体都是阴性,应去疾控中心注射乙肝疫苗。如果表面抗原或抗体任一阳性,则不打疫苗。 其次,家庭内部需要消毒隔离吗?前几年疾控部门接到医院的疫报表后到患者家里搞什么消毒,真是脱裤放屁,制造恐惧气氛!乙肝在家庭内部,特别是夫妻之间存在传播途径。但是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95%以阴性感染的方式自愈,而且可以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剩下的5%的感染者在干扰素等药物的帮助下大多数人也能清除病毒。如果合并有艾滋病等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情况,感染可能不易控制,形成慢性感染。感染过程有五种表现,成年人感染乙肝决多数结局良好。现在婴幼儿出生时都接种乙肝疫苗,基本上都有免疫力,更不会被感染上。因此在家庭内部没有必要搞什么消毒隔离! 最后,乙肝感染者更需要关心。来自于家庭内部、社会的关心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乙肝不是洪水猛兽,不能把他们关进无形的笼子。要鼓励他们融合于家庭,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分工劳动。让他们感觉到与周围人群没有什么区别才行。当然定期到医院检查,适时接受治疗也很重要。我们正在做乙肝抗病毒,临床治愈的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征服乙肝,还更多人以健康!
乙型肝炎是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抗病毒药物能够杀死和消灭病毒,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痊愈。乙肝治疗为什么那么难?首先,正如我们前面据说,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很快在细胞内形成了一种完全闭合的环状双股DNA,也就是医生所说的病毒复制“模板”——cccDNA。这种病毒基因一旦形成,就像野草一样深深地扎根在肝细胞里,很难消除。科学家们通过数学模式对这种cccDNA进行研究发现,要想它们完成清除,至少要使用有效的手段长期抑制它们达14年以上。如果中断对它们的抑制,它们很有可能重新复活。第二,乙肝病毒很容易发生变异。当病毒变异后,别说一些药物可能对它们失效,就连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常常不能识别它们,只能任凭它们藏在肝细胞内作恶。第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都是自幼感染,乙肝病毒在人们免疫功能还不能认识它们时乘虚而入,并和人体免疫系统达成“共识”,“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免疫系统都“懒”得对乙肝病毒发动“战争”,光凭药物使劲儿,根本不行。乙肝病毒就这样长期在我们人体内呆了下来。核苷类药物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清除病毒的目的目前尚不能达到,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也好呀!那么,什么药物有这样的作用呢?1978年,美国科学家就发现一种核苷类药物——阿糖腺苷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但是,无论是阿糖腺苷,还是随后研究出的单磷酸阿糖腺,对乙肝病毒仅有抑制作用,停药后,病毒立即重新活动起来。更糟糕的是,这两种药物都是注射制剂,而且副作用很大,病人根本无法耐受长期用药。1995年,人们终于发现一种新的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它进行了长达5年的临床研究。人们发现,拉米夫定抗病毒作用强而迅速,对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疱疹病毒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不良反应少,可以口服,使用方便,化学结构简单,可以人工合成。因此,很快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热门药物。病毒变异和耐药成为核苷类药物的难题尽管拉米夫定用于治疗慢性乙肝后,疗效显赫。但新的问题很快又出现了。当人们使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后,一些病人出现了耐药,病情复发。医生在查找其原因后发现,病人体内原来的乙肝病毒在拉米夫定攻击的DNA聚合酶YMDD基因位点上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变异,这种变异使病毒获得了抵抗拉米夫定的能力,因此发生了耐药。耐药发生后,乙肝病毒重新活动起来,同时发动战争,使病人的肝病再次加重。于是,人们加紧研究新的核苷类药物,希望能像抗菌药物一样,一种药物耐药了,又有更多的药物替换,从而达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的目的。在科学家的努力下,新的核苷类药物一个一个地研究出来了,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都是在我国刚刚上市的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阿德福韦对拉米夫定耐药或不耐药的乙肝病毒都有效;恩替卡韦比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更加强大,而且不容易发生耐药;还有目前正处于临床研究中的替比夫定、克拉夫定、替诺福韦、依曲西他平……。这些药物的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拉米夫定耐药的问题,但是,乙肝病毒并没有清除。它们还在体内拭目以待,甚至不断地玩耍花招,新的耐药病毒还会出现。人们还要不断地研究,找到更新、更好的药物,找到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新途径。 1995年,人们发现一种新的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抗病毒作用强而迅速,对乙肝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不良反应少,可以口服,使用方便。很快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大热门药物。但尽管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显赫,使用1年以后,一些病人出现了耐药,病情复发。原因是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出现了变异,这种变异使病毒获得了抵抗拉米夫定的能力,发生了耐药。 随后,新的核苷类药物接连被研究出来。这类药物可分为两大类,即核苷类似物和核苷酸类似物。前者包括拉米夫定(贺普丁)、恩替卡韦(博路定)、替比夫定(素比福)等,后者包括阿德福韦酯(贺维力、代丁)、替诺福韦等。 阿德福韦对拉米夫定耐药或不耐药的乙肝病毒都有效;替比夫定比拉米夫定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更强、更迅速;恩替卡韦比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更加强大,而且不容易发生耐药,是目前为止所有核苷类抑制病毒复制能力最强,且耐药率最低的产品。
顽固性腹水指对饮食限钠和大剂量的利尿剂(安体舒通400mg/d,速尿160mg/d)治疗不敏感或在治疗性腹腔穿刺术后迅速再发【1】。善宁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八肽生长抑素,除保留了十四肽生长抑素的全部生物活性外,还延长了其生物半衰期限,且生物学活性比天然生长抑素强70倍,而副作用也相对减少【2】。善宁具有选择性收缩内脏血管、减少肝脏血流量及血流速度,降低门脉压等作用【3】。门脉高压是肝硬化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基于善宁降低门脉压的作用机理及副作用少、半衰期长、应用方便等特点,我们在临床将善宁应用于顽固性腹水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08年08月~2011年02月住院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57.6±11.5岁。所有患者均通过B超或CT证实为肝硬化失代偿腹水形成,并且经过常规抗感染、输白蛋白、利尿等治疗后腹水仍不能消退,符合难治性腹水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基线特征详见表1。治疗组: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12人,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2人,血吸虫性肝硬化2人,自身免疫性肝硬化1人,原发性肝癌3人。对照组: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12人,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人,血吸虫性肝硬化3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1人,原发性肝癌3人。治疗组中有4例患者既往有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既往有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表1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n=20)组别男/女年龄/岁SAAG( g/L)Child-pugh分级范围平均A级B级C级治疗组12/841~8157.4±11.118.56±8.100128对照组13/739~8057.8±12.219.01±5.770137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应的抗感染、补充白蛋白、利尿、纠正水电解质失调以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善宁100ug每8h皮下注射一次,共14 d。用药期间观察病人一般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病人每天尿量、体重及腹围,二周后统计病人二周的平均尿量、体重、尿电解质、腹围变化情况。1.3.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用 ±SD表示,组间比较用均数t检验。2.结果:治疗结果分为有效和无效,治疗有效:治疗7d内尿量增加,24h尿量在1600-2500mL,尿钠量增加,2周内腹水消退,症状与浮肿体征消失。治疗无效:治疗2周内腹水仍未完全消退,症状与体征仅部分好转或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有效率为80%(16/20);对照组有效率为50%(10/20)。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在加用善宁后尿量明显增加,腹胀及水肿明显消退,在2周之内腹围明显缩小,体重减轻,24h尿钠量明显增加,尿钠/尿钾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中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院时腹胀明显,查腹部CT示:原发性肝癌伴广泛转移,腹腔积液,常规治疗加用善宁皮下注射后患者24h尿量达2100ml,一周之内腹胀缓解,出院时复查CT与入院时比较无明显进展。部分患者在初次注射善宁时出现注射部位疼痛,通过使用前使之达到室温,肌肉注射时更换注射部位等措施,使疼痛缓解;1例患者在注射善宁2天后出现肝性脑病前期症状,考虑与患者对善宁引起内脏血流减少较敏感,进入肝脏的血流减少,导致氨等物质代谢紊乱有关,予以相应的处理及减少善宁注射剂量,患者症状缓解;余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尿量及腹围变化情况( ±SD)观察项目治疗组对照组二周后腹围平均减少(cm/d)2.03±0.431.08±0.63二周内平均每天尿量(ml/24h)2087±374.71578±175.6二周后24h尿钠量(mmol/24h)162.31±98.3568.56±18.38有效率(%)80%50%3.讨论:腹水是肝硬化的主要及常见并发症, 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腹水,其中约75%的腹水患者为肝硬化,其他原因包括恶性肿瘤(10% )、心衰(3% )、结核(2% )、胰腺炎(1%)和其他少见病。其中肝硬化失代偿期75%以上患者可出现腹水。肝硬化腹水患者约50%在2年内死亡。常规药物治疗无效者,6个月内病死率达50%,顽固性腹水患者1年存活率仅为25%【4】。顽固性腹水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其中有两个较为关键的因素:门脉高压和水钠潴留。其中最主要是门脉高压,门脉高压会导致肝窦的静水压增加,从而使液体容易漏出至腹腔,研究发现没有肝硬化的窦前性门脉高压患者很少形成腹水。门脉高压是腹水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肝静脉门脉楔压梯度<12mmHg 者很少产生腹水,因此降低门脉压力常常可以缓解腹水。除此以外,门脉高压还可以导致水钠潴留,至少从以下三方面得到肯定:(1)门脉高压引起脾脏和全身循环改变导致血管紧张素和抗钠利尿系统激活,引起肾性钠水潴留。(2)肝脏压力增加引起肝肾反射导致钠水潴留。(3)通过门体分流绕过脾脏区域的物质可在肾脏产生钠潴留效应。门脉高压是肝硬化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腹水的治疗中除了相应的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白蛋白、应用利尿剂,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还应该降低门脉高压,从腹水的发病机制上进行治疗。根据有无门脉高压腹水又可分为门脉高压性和非门脉高压性,门静脉高压患者SAAG≥11 g/L,精确度为97%,而SAAG<11 g/L则没有门静脉高压,精确度也是97%,我们统计40例病人在刚入院时的SAAG,其中对照组SAAG的平均值为18.56±8.10g/L,治疗组SAAG的平均值为19.01±5.77 g/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两组病人均存在明显的门脉高压。因此降低门脉压力对于治疗顽固性腹水是相当必须的。目前,治疗门脉高压的药物主要为血管活性药物,包括血管收缩和血管舒张药。血管收缩药是通过使内脏的动脉血管收缩,减少内脏血流,进而减少门静脉血流,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的目的。常用药物有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β受体阻滞剂等。血管扩张药则以不同机制发挥作用,或减少肝内血流的阻力,或直接扩张侧支循环及通过其引起的压力反射,调节肠系膜动脉血管收缩,减少门静脉血流,药物有硝酸盐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5-羟色胺(5-HT)受体阻滞剂等。其中生长抑素类因其全身不良反应少见,且较轻微,最常应用于临床。善宁为8肽生长抑素类似物,其半衰期较天然生长抑素明显延长,且其副作用明显减少,使用方便,有研究发现不同剂量善宁均能明显降低门脉压力,门脉血流量参数和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FVmax)降低【5】。既往国外研究认为,善宁降低门脉压力是由于选择性作用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导致内脏动脉收缩,门静脉血流减少,从而使门静脉压力降低【6】,后来国外研究报道,善宁并不是通过对内脏血管的直接收缩作用,而是通过抑制具有血管活性作用的胃肠肽,如胰高血糖素、降钙素、血管活性肠肽、基因相关肽物质和一氧化氮等,通过这些作用间接使内脏血管收缩,血管血流量减少,从而使门静脉压力降低【7】 。国内张娟、丁惠国等人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影响门脉高压症血液动力学机制是:通过生长抑素受体亚型来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收缩及血管扩张活性物质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一氧化氮等【8】。目前善宁降低门脉压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是善宁减少血管血流量,降低门脉压的作用是得到肯定的。本组实验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善宁皮下注射,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24h尿量明显增加(2087±374.7),24h尿钠含量明显增加(162.31±98.35)、腹围明显减少(2.03±0.43)。本组患者均对利尿治疗失败,表现为:应用利尿剂但体重降低很少或无降低,同时尿钠的排出低于78mmol/d;或者利尿剂导致有临床意义的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血肌酐> 176.8 umol/L、血钠<120 mmol/L或血钾>6.0 mmol/L【9】。顽固性腹水患者本身存在明显的循环功能障碍,如继续加大利尿剂使用剂量,非但利尿效果不佳,反而使GFR及RPF更为减少,从而导致肾功能衰竭,严重电解质紊乱,危及患者生命,在利尿剂治疗无效的基础上加用善宁皮下注射,善宁可以抑制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等的释放,选择性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脉压力,同时善宁还可以直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管阻力下降,降低醛固酮水平,同时减少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从而改善肾脏的血流灌注,使尿量及24h尿钠量增加,减少水钠潴留,促进腹水的消退。不少观察研究【10】还提示,善宁能够逆转或者促进肝炎肝硬化病人的肝肾综合征和肾功能的改善。因而,可以认为善宁对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治疗作用可能是其降低门脉压力和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两方面作用综合效应的结果。治疗组组中有4例患者既往有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在住院治疗期间未再出现,而且随访中亦未出现再次出血,且腹水消退后未出现复发,减少了住院次数,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除此以外,研究还发现善宁可以使肝癌细胞阻滞于G0~G1期、S期和G2~M期细胞数明显减少,对肝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抗增殖作用并诱导肝癌细胞进入凋亡,并呈时效量效关系。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是一类有效的抗血管生成剂,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且可以抑制肿瘤细胞释放VEGF[11]。因此选择有腹水的癌症病人应用善宁,不但有利于腹水的消退,还有利于抑制肝癌的增殖。综上所述,善宁皮下注射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存在的门脉高压,改善肾脏血流灌注,从而减少水钠潴留,促进腹水消退,用于治疗顽固性腹水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Runyon BA ; AASLD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Management of adult patient s wit h ascites due to cirrhosis : an update.Hepatology , 2009 ,49 :2087 - 2107.[2]Bahaa Eldeen Senousy,Peter V Draganov.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ascites: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 January 7; 15(1): 67-80.[3]潭跃.国内应用善得定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近况.现代诊断与治疗,1995,6(2):119.[4]陈成伟.腹水的治疗[J].胃肠病学,2003,8(2):101.[5]丁惠国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内科治疗的选择与评价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年5月18日;15(14): 1579-1582.[6]Burroughs AK. Somatostatin and octreotide for variceal bleeding[ J ] . J Hepatol, 1991, 13( 1) : 1~ 4.[7]Sieber C, Mosca PG, Groszmann RJ.Effect of somatostat in on mesenter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 normal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rats[ J] .Am J Physiol, 1992, 262( 2) : G274~ 277.[8]张娟, 丁惠国, 尤红, 唐淑珍, 尚宏伟, 王兴翠, 贾继东. 生长抑素受体亚型在人肝星状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7: 441-444.[9]郝建宁,杨立新.肝硬化腹水病人的处理——美国肝病学会实践指南相关问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8):267—570.[10]Angeli P.Volpin R,Gerunda G,et a1.Reversal of type 1 heap-renal syndrome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midodrine and octreotide[J].Hepatology,1999,29(6):1690—1697.[11]Mentlein R, Eichler O, Forstreuter F, et al. Somatostatin inhibits the produ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human glioma cells[J].Int J Cancer,2001,92(4):545-550.
关于治疗原理,在此之前,没有经过合作方同意,不方便说。现在可以向大家汇报,也希望业内人士批评指正,进一步改进。干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广泛开展,大家有兴趣可以网上搜一搜。并没有向某些人说得那样恐惧。我们用的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从健康产妇分娩时的脐带上取来的。具有两大特性:1.是免疫调节性,在国家重点学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已用于骨髓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的治疗。2潜在分化能力,在受损伤部位可以定向分化为相应的组织细胞。这方面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报道。Wilson病患者肝细胞内铜的蓄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引起肝细胞坏死,长时间就会发展为肝硬化。通过肝动脉分次关注干细胞,在肝脏局部微环境下,部分干细胞会分化为肝细胞,起到修复作用。这些由外源性干细胞分化来的肝细胞的基因是正常的,可以代谢铜,产生铜蓝蛋白。但是一次灌注的细胞数量有限,所以分次反复灌注干细胞。让肝脏内正常的肝细胞越来越多。就有可能解决铜代谢的问题。这只是我们的科研思路,还需要实践来检验。也欢迎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科学院上海健康研究所、葛兰素公司、苏州大学附一院即将联合开展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AIH、PBC、PSC、重叠综合症等)免费临床治疗。在现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以免疫调节为主的免费临床治疗。有意患者可以将病情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发到我的邮箱15806218180@139.com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目前有效的方案为驱铜治疗。疗效明确,但副作用较多,且需要终生服药。为改变这种现状,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罗二平医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健康研究所干细胞治疗课题组合作,准备在国内率先开展肝细胞移植治疗wilson 病。目前正在申请临床试验的批件。现向全国征集临床病例20例,治疗费用全免。有意向者请把病例资料请发到我的邮箱,等候治疗通知。联系邮箱:15806218180@139.com
(摘自医学教育网)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在体内过度蓄积,损害肝、脑等器官而致病。 [病因及发病机理] 铜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正常人每天从饮食摄入铜约5mg,仅2mg左右由肠道吸收入血。在血液中铜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并运送至肝脏。在肝脏内大部分铜转与α2球蛋白结合成具有氧化酶活性的牢固的铜苎蛋白后再释入血液中,部分铜通过胆汁法经胆管排泄至肠道由粪便排出。再有微量铜从尿及汗液中排出体外。正常人血清铜中,约95%为铜苎蛋白,只有5%左右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在人体各脏器中也多以铜兰蛋白形式存在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 肝脏在铜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引起本病的生化缺陷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肝脏内铜兰蛋白合成的减少及通过胆汁排铜的缺陷可能是其主要环节。本病铜代谢障碍的具体表现有:血清总铜量和铜苎蛋白减少而疏松结合部分的铜量增多,肝脏排泄铜到胆汁的量减少,尿铜排泄量增加,许多器官和组织中有过量的铜沉积尤以肝、脑、角膜、肾等处为明显。过度沉积的铜可损害这些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而致病。 [病理] 肝脏。体积缩小,外表及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镜下示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萎缩,淋巴细胞浸润,胆小管增多,结缔组织增生等坏死性肝硬化改变。 脑。以纹状体的壳核和苍白球受损最重,并可广泛累及大脑的灰质和白质、尾状核、丘脑、小脑及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壳核和苍白球的体积缩小,软化及空腔形成。病变部位的神经细胞数目减少、退变、坏死,神经胶制裁细胞大量增生、体积增大,严重者可见继发性脱髓鞘反应。 角膜。在其后弹力层的内皮上有棕黄或绿褐色素颗粒沉积,称K-F环。 [临床表现] 本病大多在10~25岁间出现症状,男稍多于女,同胞中常有同病患者。一般病起缓渐,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为: 一、神经系统症状:常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言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首发症状,以后逐渐加重并相继出现新的症状。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运动缓慢,面具样脸,语言低沉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常有困难。不自主动作以震颤最多见,常在活动时明显,严重者除肢体外头部及躯干均可波及、此外也可有扭转痉挛、舞蹈样动作和手足徐动症等。精神症状以情感不稳和智能障碍较多见,严重者面无表情,口常张开、智力衰退。少数可有腱反射亢进和锥体束征,有的可出现癫痫样发作。 二、肝脏症状:儿童期患者常以肝病为首发症状,成人患者可追索到“肝炎”病史。肝脏肿大,质较硬而有触痛,肝脏损害逐渐加重可出现肝硬化症状,脾脏肿大,脾功亢进,腹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及肝昏迷等。 三、角膜色素环(K-F环)角膜边缘可见宽约2~3mm左右的棕黄或绿褐色色素环,用裂隙灯检查可见细微的色素颗粒沉积,为本病重要体征,一般于7岁之后可见。 四、肾脏损害:因肾小管尤其是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可出现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尿酸尿及肾性佝偻病等。 五、溶血。可与其它症状同时存在或单独发生,由于铜向血液内释放过多损伤红细胞而发生溶血。 六、其它。骨质疏松、骨骼变形、病理性骨折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早期确诊,恰当治疗,可使预后大为改观,因此必而强调早期诊断。诊断要点: 一、多于青少年期起病。 二、有神经、精神、肝脏、K-F环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可疑病人,应在裂隙灯下检查角膜色素环,可为阳性,常可籍以诊断。对早期及症状不典型的病人,易于误诊,如手颤、无力、情绪易波动者可误认为神经症,应予警惕。对儿童期的肝病和原因不明反复发作的溶血,也应想到本病而进行深入的检查。 三、常有家族遗传史。在同胞中可发现类似病人或杂合子基因携带者,按常染色全隐性遗传方式,父母亲也是杂合子。对先证者的一级亲属均应进行相应检查(血清铜、铜苎蛋白、尿铜等),以及时发现和治疗症状前期病人和进行遗传咨询。 四、化验检查 1.血铜检查。血清铜总量降低(正常值14.13~17.27μmol/L),血清铜苎蛋白降低(正常值200~400mg/L),血清铜氧化酶降低(正常值0.2~0.532光密度)。 2.尿液检查。尿铜排出量增高(正常值0.24~0.48mmol/24h)。青霉胺负荷试验有助于诊断,尤适于症状前期及早期病人的检出,其做法是口服1g青霉胺(儿童量20mg/kg),观察当天24小时尿铜排泄量>16μmol(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