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疾病,甚至有些人每年会得好几次感冒,当感冒来临时,大家经常有疑问,我是应该靠自身抵抗力扛一扛尽量少用药或者不用药,还是积极地尽早地用药干预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白自身的免疫系统当前处于什么状态。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国防系统,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国防力量很强,外敌入侵根本无法攻入国家内部,或只能在边境骚扰无法造成实质影响,那么国家就不需要借助外力,靠自身的国防力量就可以轻松应用,对应到人体身上,如果免疫力强,那么病毒、细菌等并不能引起显著感染,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这种情况就没必要借助外力(药物)来帮助,等待自愈即可。(2)如果国防力量很弱,外敌入侵很容易攻城略地、烧杀抢掠甚至直捣黄龙,每次家都被拆得不像样子,必须通过求助外军来赶跑侵略者,如果是这种情况请救兵宜早不宜迟,避免家被拆得稀巴烂后再求救。对应到人体身上,免疫系统有缺陷,容易被病毒、细菌入侵,自身免疫力不足以和病菌对抗,就需及早用药干预,甚至预防性用药,避免感染扩散造成严重后果。(3)如果国防力量不是太弱但也不太强,外敌入侵会造成破坏但不至于影响领土主权,双方僵持,不好不坏,这种情况有外援帮助能够更早把外敌赶出国门。对应到人身上,免疫系统不足以快速清除病菌,出现了明显不适的症状,症状持续时间可能长,在此过程可能产生器官损害,会感觉痛苦不适,请救兵(药物干预)能够帮助机体更快的清除病菌,从而缩短病程、缓解不适。综上所述,病菌入侵时,如免疫力对此种病菌真正有免疫力应该无症状或症状非常轻微,这种情况可以不用药物干预。如果有显著不适症状意味着机体和病菌抗争较为明显甚至剧烈,及时及早用药干预是明智的选择,避免机体被过度反应损伤甚至迁延不愈遗留病根。如选择用药干预还需看有无用药的禁忌及药物相关的副作用,评估用药的弊端,在充分权衡用药利弊后只要利大于弊就应果断使用。医学如战争,借鉴战争的艺术医学如哲学,借鉴哲学的精华思辨、个体化分析有助于精准把控病情,做到个体化最优诊疗。最后提示:增强免疫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功夫在平时,要靠日常生活习惯如科学饮食、规律运动一点一滴增强体质,没有捷径可走,不要相信所谓的增强免疫的力的药物。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调节机制,尤其是对于感染性的疾病如感冒、肺炎等,机体通过发热来抑制和杀灭病原菌,一定程度的发热对于控制疾病有所帮助,但如果体温升的太高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容易对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造成损伤(比如高热时脑细胞损伤出现昏迷、癫痫,肝肾细胞损伤出现肝功能、肾功能损伤等),是否需退热需要结合年龄、症状、基础疾病、发热程度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退热推荐见下,大家可以对号入座:对于大多数无基础疾病的普通人群,如只有低热(如体温<38.5℃)且无明显头痛、肌痛、关节痛等症状可不应用退热药物,如存在明显头痛、肌痛、关节痛等症状,可以应用退热药物缓解不适症状。5岁以下的婴幼儿,有一定机率(2%-4%)出现热性惊厥,需要积极退热,体温不要长时间高于38.5℃,争取降至38℃以下较为安全。对于曾经发生过热性惊厥的患儿,更是需要提高警惕,及早干预积极退热,防止体温过度升高诱发热性惊厥。高热情况下,代谢率升高、耗氧量增加,可能会加重原有基础疾病或造成新的器官功能损伤,对于此类人群可采用更为积极的退热处理。高热对于颅内病变的患者易导致神经细胞受损乃至不可逆损伤,对于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相比于其他系统疾病患者,需要积极行退热处理。
管理好出入量是心衰患者快速减轻症状的重要手段,通常计算24小时内的入量和出量。入量是指24小时内的所有进入身体内的液体,主要统计每日喝的水的量、吃饭时喝的汤的量,输液的患者还要统计每日输入体内的液体量,换句话说是记录进入体内能计量的液体量。出量指24小时内所有排出体外的液体量,主要是指尿量,如果存在较大量的腹泻,或者大量出汗,这部分液体量也应估算一下记录在出量中。有必要建立一个记录本,饮水或喝汤要用能计量的容器,排尿也要排到能计量的容器里。每次饮水或喝汤都要记录,每次排尿的量也要记录。----------------------------------知道了出入量,您可能会问以下问题:每天入量多少合适?每天出量多少合适?我们再来看看如何进行出入量管理,每日入量多少因人而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对于个体而言,我们需要知道平时的入量大概在什么水平,比如一日三餐会喝多少汤(比如每餐200ml的话,一日就是600ml),每天饮水大概多少毫升(比如每日上午饮水300ml-500ml,下午饮水300-500ml,晚上饮水200ml,一日大概800-1200ml),这样就知道了您自身每日大概的入量是多少(基线水平)。了解了基线水平我们可以根据心衰的不同时期制定水平衡的目标。入量>出量称之为水正平衡,入量=出量称为水零平衡或水平衡状态,入量<出量称为水负平衡。心衰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主要是存在体内的水分过多,心脏功能减低,不能将这些水分射出心室而造成肝淤血、肺水肿、肢体水肿、胸水、腹水等表现。心衰急性发作期的出入量管理原则是要求负平衡,即入量<出量,一般出量多200-500ml,症状重需要快速减少水分可每日负平衡400-500ml,症状轻的宜缓慢清除水分,每日200-300为宜。一旦多余的水分被清除,心衰症状缓解后出入量管理的原则是出量与入量大致相同,也就是维持出入量平衡状态。在心衰急性发作期主要通过多排尿达到出量>入量(比如每日入量1500ml的话,那么尿量就应该超过1500ml,),这样每日水是净排出的状态,身体内水不断减少,心脏面临的水负荷降低,心衰症状得到缓解。心衰的患者尿量通常自身调节不能达到超过入量的程度,那么就需要加用利尿剂来帮助增加尿量,常用的利尿剂有呋塞米、托拉塞米、氢氯噻嗪、布美他尼等,初次就诊时医生会推荐一个初始用药剂量,但这个剂量有可能不能使得尿量满足要求。比如说吃完晚饭后计算今日入量已经1200ml,吃了利尿剂后尿量只有1000ml,今日尿量的目标是比入量多500ml,这个时候还存在700ml的差距,应该怎么办?可以去增加利尿剂的剂量直至尿量比入量多500ml,每次应用利尿剂应当注意排尿量是否有明显变化,同样1片利尿剂不同的人应用效果不同,主要和肾功能的水平有关(肾衰竭的患者应用利尿剂反应性差甚至没有反应,通常需要的利尿剂量较大或者只能采用透析的方法来清除体内水分)。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1片利尿剂能多产生多少尿量的规律,便于在尿量不达标时决定增加多少片利尿剂最为合适。通常每日我们会从早晨6点-8点这个时间段找一个点开始记录出入量,记录24小时,一般需要在记录12小时的时候总结一下当前的出入量有多大差异,以便决定是否需要加量利尿剂,细心的患者如果在记录出入量的过程中发现尿量与入量差距越来越大,也可以提早进行干预。在应用利尿剂增加尿量的同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口渴而想要喝水,这个时候需要控制住饮水的欲望,建议首先确定好今日入量的目标,比如今日入量1500ml,把这个入量均匀的来用,采取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避免超量饮水。否则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如果发现尿量已远远大于当日的治疗目标,这个时候可量出为入,是个喝水的机会,比如今日入量目标1500ml,尿量目标2000ml,而实际尿量已2500ml,这个时候出量已大于入量1000ml,如果感到口渴可酌情补水,仍建议少量多次的补充。----------------------------------在应用利尿剂的同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注意测量血压,如果存在低血压或血压较平时控制较为理想的血压水平明显降低,应用利尿剂需慎重,建议至医院调整治疗方案。2、注意血钾、血钠变化,多数利尿剂会造成低钾,通过药物补钾或联用保钾利尿剂可达到稳定血钾状态,在未形成稳态之前应每3-5日查血钾水平以免出现严重低钾血症。有些利尿剂如托伐普坦会对血钠水平造成明显影响,治疗过程中也应及时查血钠。3、注意复查肾功能(肌酐、尿素)变化。对于本身存在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利尿治疗可能会增加加重肾功能异常,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建议在记录出入量的同时每日固定时间固定条件下称体重,心衰急性期每日体重下降0-0.5KG,心衰缓解期则维持体重稳定。多记录,多观察,掌握必要时的调药方法,心中有底不焦虑,如患者病情有变化或存在疑惑建议还是要及时医院就诊。希望以上知识对大家有所帮助!
1.开始鼻咽部难受,立即开始喝抗感冒的中药3-5天。如果是明确的密接,则从知道时就开始喝5天。2.接着乏力怕冷。可以开始吃止痛退烧药了,按说明书的小剂量或半剂量,全天规律吃,注意别超量。常用止痛药及强度:安康信>扶他林≈乐松>芬必得>泰诺林。3.过一两天可能出现浑身不适的症状,如咽痛,头晕,乏力等。按止痛药说明书的大剂量,规律吃2-3天,注意不要超过每天总量限制。然后酌情减量继续再吃2-3天。4恢复期咳嗽流涕。可以适当吃止咳化痰药,如止咳糖浆、惠菲宁,或复方氨酚烷胺.5如果气管里持续有较多脓痰。口服抗生素3-5天(头孢类、阿奇霉素等均可)。加氨溴索或易维适化痰。6.任何阶段,如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7.症状特别顽固严重的病毒性肺炎,可能需要短期加用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建议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激素常用用法:泼尼松30-40mg/dx5-7天或地塞米松6mg/dx7-10天或许可以改善症状。8.家庭防护:如果家中有老人,建议先感染的人在家里尽量戴N95口罩,吃饭时分开单间,并充分通风;老人家也尽量戴好口罩。这样做并不能保证老人家不感染,但可以尽量把空气中病毒的浓度降到最低。
概述 : 普通感冒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 普通感冒也可以叫轻度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鼻充血与流涕、喷嚏、咽痛、咳嗽、低热、头痛及不适。普通感冒不同于流行性感冒、细菌性咽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变态反应性鼻炎等。 轻度症状 : 大多数轻症患者无需任何对症治疗。 中至重度症状 : 对症治疗仍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疗法。中重度症状可用多种治疗来缓解。 治疗: 镇痛药 对于一些普通感冒相关症状,例如头痛、耳痛、肌肉关节痛、不适及喷嚏,可通过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缓解。但仅能改善症状,对缩短病程效果有限,且可能有部分病人存在严重过敏或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 抗组胺药/减充血剂复方制剂 :可改善症状,联合应用效果更好,但可能有嗜睡、口干等副作用。 鼻内用/吸入型色甘酸钠 :不同剂型的鼻内用或吸入型色甘酸钠均有非处方药产品。鼻内用和/可能善感冒症状。 鼻内用异丙托溴铵:鼻内用异丙托溴铵虽不能缓解鼻充血,但可改善鼻溢和喷嚏症状。但也可有鼻干、黏液带血和鼻出血。 右美沙芬 : 支持对普通感冒所致急性咳嗽使用右美沙芬的证据有限且通常质量较差,但通常对普通感冒所致急性咳嗽不常规使用该药,亦需警惕副作用。 减充血剂 : 局部用和口服减充血剂(例如伪麻黄碱)单独治疗可轻微缓解普通感冒相关鼻充血。 生理盐水鼻喷剂 :生理盐水鼻喷剂有助于缓解普通感冒的鼻部症状。 祛痰剂 : 感冒三四天后存在粘痰可考虑氨溴索等化痰药对症化痰。 中药制品 :部分中药合剂对特异性感冒症状有疗效。 可能无效的治疗有 1.抗生素治疗 — 普通感冒由病毒引起,在无继发性细菌感染证据时,没有抗生素用药指征。使用抗生素治疗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弊大于利 2.抗组胺药 —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可能轻微缓解症状,但这些疗效无临床意义 3.抗病毒治疗 — 已评估抗病毒药物和NSAIDs治疗普通感冒,有一定证据支持其有效。但所以普通感冒很难进行针对性抗病毒治疗。 4.其他疗法:鼻内用糖皮质激素–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对普通感冒无效;空气加热、加湿–现有数据不支持通过空气加热、加湿的方法来治疗普通感冒。 预防 : 普通感冒的大多数预防策略注重使用维生素、矿物质、生活方式改变及补水等对症。手卫生 :例如勤洗手,勤通风可以预防呼吸道病毒传播,尤其是防止传播。 睡眠 — 充足的睡眠时间会影响普通感冒总体发病风险。 口罩 — 可以减少病毒性感冒的传播几率。 中药制剂 — 或许可以影响普通感冒发病率。 其他:注重感冒后咳嗽的诊治,感冒伴随症状的其他严重疾病的鉴别如:心肌炎等
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白细胞减少症)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增加了感染风险。做好日常护理对促进恢复、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一、饮食护理1.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增强免疫力,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 -推荐:瘦肉、鱼、鸡蛋、大豆制品,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2.避免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减少肠道感染风险,建议食物煮熟、软烂易消化。3.补充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 -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菠菜、甘蓝)、全谷类,有助于血细胞生成。二、感染预防1.保持清洁卫生: -勤洗手,避免接触公共物品和人群密集场所。 -化疗后皮肤和口腔容易破损,需保持干燥、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2.避免感染源: -避免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 -家庭环境需定期消毒,保持空气流通。3.佩戴口罩: -在外出或与人接触时佩戴口罩。三、适当运动1.轻度运动: -如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2.避免过度劳累: -体力下降时,应以休息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四、心理支持1.情绪调节: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压力对免疫系统的负面影响。2.家属支持: -关心和陪伴可增强患者的积极性和配合治疗的意愿。五、定期监测1.白细胞水平监测: -定期复查血常规,及时了解白细胞变化。2.就医调整: -如果白细胞过滴,需及时与医生沟通,可能需要注射升白针(如G-CSF)。六、药物辅助1.升白针: -促进骨髓造血,提高白细胞水平,常用药物包括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2.中药调理: -根据医生建议可使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中药(如黄芪、人参)。七、注意事项1.避免创伤: -由于白细胞低,血小板可能也降低,需注意防止外伤导致感染或出血。2.观察感染征兆: -如发热、寒战、咳嗽或尿频等,应及时就医。总结通过合理饮食、预防感染、适度运动及心理支持等多方面护理,可有效降低化疗后白细胞低导致的感染风险。如需进一步指导,应根据主管医生建议制定个性化方案。
随着冬季的到来,流感成为了许多家庭和医疗机构需要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流感(Influenza)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流感不仅传染性强,且常伴随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流感的识别、诊断、处理和预防方法,对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减少流感传播具有重要意义。1.流感的基本知识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常在冬春季节流行,由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常见的包括A型、B型、C型和D型,其中A型和B型是最常见的致病病毒。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感染途径主要为空气传播(如咳嗽、打喷嚏)以及接触传播(如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触摸口鼻)。1.1流感的症状流感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1-4天出现,最典型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乏力、干咳、喉咙痛、鼻塞、流涕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疾病患者,流感症状可能更为严重,易引发肺炎等并发症。1.2流感的传播途径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飞沫会进入空气并传播至周围人员,直接导致其他人感染。此外,病毒还可以存活在环境中,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手机等物品表面,人与这些物体接触后,病毒进入体内也可能引起感染。2.如何识别流感流感的识别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流行季节的流行背景。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在流感疫情爆发期间,识别流感的早期症状至关重要。2.1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流感与普通感冒虽然都属于上呼吸道感染,但二者有显著的区别。流感通常在感染后突然发病,伴随高热、全身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症状较重且发病迅速。相比之下,普通感冒通常症状较轻,且病程较长,体温一般不超过38°C,多伴随鼻塞、流涕、轻微喉咙痛等症状。2.2高危人群识别流感的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后,容易出现重症或并发症,需特别关注。 2.3临床症状的表现流感的临床症状呈现季节性爆发,特别是在流感高发季节,患者表现为突发的高热、头痛、寒战、肌肉关节疼痛、喉咙痛、咳嗽等症状。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胸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尽早就医,排除肺炎等并发症。3.流感的诊断流感的诊断可以通过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但为了明确病因和感染的流行病学背景,实验室检测通常也是不可忽视的。3.1临床诊断流感的诊断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主,尤其是在冬季流感高发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常见的临床表现如:突发高热(>38°C)、头痛、乏力、肌肉和关节痛、干咳、喉咙痛等。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感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3.2实验室检测虽然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实验室检测仍然是确诊流感的金标准。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快速抗原检测(RIDT):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检测流感病毒抗原,约15分钟即可得到结果,但其灵敏度较低。-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流感病毒的基因,灵敏度高,能准确诊断是否感染流感病毒,但需要较长时间。-病毒培养:适用于一些特殊病例,能更好地确定流感病毒的种类。3.3影像学检查对于绝大多数流感病例,影像学检查并不是必需的。但在出现并发症,尤其是重症肺炎时,胸部X光或CT检查有助于评估肺部感染的程度。 4.流感的处理流感的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以及预防并发症。大多数流感患者在适当的治疗下可以自行恢复,但对于高危人群或症状严重者,及时处理至关重要。4.1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对于确诊的流感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或者玛巴洛沙韦能够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奥司他韦最好在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开始使用,效果最佳。如果超过此时间窗,疗效会明显下降。-对症治疗:对于大多数流感患者,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止咳药及消炎药可缓解症状。抗生素主要用于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尤其是肺炎等并发症,如必要时可以经验性加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 4.2重症处理对于流感引发的重症患者,需采取综合治疗,包括呼吸支持(如机械通气)、抗感染治疗(针对继发细菌感染)、液体管理、加强营养等。4.3隔离措施流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对于确诊流感的患者应尽早采取隔离措施,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医院应设立流感隔离区,并加强手卫生和呼吸道卫生的教育。5.流感的预防流感的预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种、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环境控制。 5.1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流感疫苗每年更新,以应对流感病毒的变异。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对高危人群来说,疫苗的保护作用尤为重要。接种流感疫苗可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进行,通常推荐10月到11月间接种。5.2个人卫生-勤洗手:勤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打喷嚏后以及外出回家后。-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减少飞沫传播。-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5.3环境控制-保持室内通风:定时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消毒:定期对常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尤其是门把手、手机、电脑等物品。6.建议流感虽然是冬季常见的疾病,但通过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大多数患者能够顺利恢复。接种疫苗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面对流感高发季节,公众应增强防范意识,尤其是高危人群,应提前做好预防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有效减少流感的传播和危害。
什么是细支气管炎?细支气管是运送空气进出肺部的小分支管道,其感染则导致细支气管炎,会变得肿胀和充满黏液,令患者呼吸困难。细支气管炎最常见于<2岁的儿童,一般由病毒引起,大多数患儿的病情会自行消退,但部分患儿需要就诊。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简称RSV)是最常见的细支气管炎病因。有何症状?细支气管炎在开始时通常像普通感冒,患儿最初往往有以下症状:●鼻塞或流鼻涕●轻度咳嗽●发热(体温>100.4℉或38℃)●食欲减退随着病情进展,可开始出现其他症状,包括:●呼吸加快●呼吸暂停有时可能暂停超过15-20秒●喘鸣–即呼吸时发出口哨声,通常持续7日左右。●严重咳嗽–可持续≥14日。●进食或饮水困难–其他症状可能导致患儿食欲低下。婴儿发生鼻塞或呼吸加快可能导致难以喂养或饮水。孩子应就诊吗?许多患儿不需要就诊,但应观察孩子是否出现重要的症状。若有以下情况请呼叫救护车:●呼吸停止●嘴唇、牙龈或指甲变蓝或变灰●呼吸非常困难●开始发出呼噜音●孩子看上去正疲于用力呼吸若有以下情况请联系医护人员:●肋骨间或胸廓下方的皮肤和肌肉看上去内陷。●呼吸时鼻孔张开(变得更大)。●<3月龄患儿发热(体温>100.4℉或38℃)。●>3月龄患儿发热>3日(体温>100.4℉或38℃)。●湿尿布的数量比正常情况少。●有其他问题或顾虑。需要检查吗?视情况而定。医护人员能根据症状判断有无细支气管炎,有时可能需要检查来明确病因是RSV还是流感或COVID-19等其他病毒感染。如何治疗?主要旨在确保孩子获取充足氧气,为此,医护人员可能需要从孩子的鼻腔中吸出黏液,或者给予湿润的空气或氧气以供孩子呼吸。医生可能不会给予抗生素治疗,因为细支气管炎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感觉更好吗?可以,您可做下面这些事情:●确保孩子摄入足量液体。如果孩子的湿尿布数量比正常情况少,请联系医护人员。●在孩子卧室使用加湿器。●如果孩子因发热而感到不适,可使用非处方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请仔细阅读说明书。<18岁的儿童不要使用阿司匹林。●用吸球从孩子鼻腔中吸出黏液。●如果孩子>1岁,可喂食温热的清流质以舒缓咽部和帮助松解黏液。●如果孩子>1岁,可用枕头垫高头部,但如果孩子<1岁,不要使用枕头。●与孩子同卧室睡觉,以便立即发现呼吸困难。●避免孩子吸二手烟。如果症状加重,请联系医护人员。如何患病?细支气管炎由病毒(包括RSV)所致,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咳嗽或打喷嚏时,带有这些病毒的飞沫便会进入到空气中。能否预防?专家推荐小婴儿接种疫苗来预防RSV感染,这可降低感染和重症风险。若婴儿<8月龄且处于第1个RSV流行季,请与医生讨论接种事宜。美国的RSV流行季为10月至次年3月。还有一些措施可预防感染细支气管炎相关病毒,这些措施也有助于预防其他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和COVID-19。预防措施如下:●勤用肥皂和水或者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清洁自己和孩子的手。●教孩子咳嗽时捂住嘴,或用肘部捂住咳嗽。●不与他人共用杯子或餐具。●清洁频繁触碰的物件,如柜台、洗涤槽、水龙头、门把手、电话、遥控器及灯开关。●远离患者。●确保孩子接种了所有推荐疫苗,包括流感和COVID-19疫苗。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场景,患者发热、流感样症状来诊,经过问诊分析考虑流感可能性大,患者说已经自己测了抗原是阴性的,但症状和血常规符合流感表现,给患者测流感核酸发现阳性。患者可能有疑问,我买的试剂盒是假的吗?还是自己检测的方法有问题?当前,有许多自测抗原或核酸试剂盒可供居家自主检测,使用起来较为方便,但对测得的结果,大家未必能够准确分析,那么拿到结果该如何分析呢?目前居家检测的试剂盒绝大部分都只能是定性分析,也就是提供阳性或阴性结果,告知我们有还是没有感染的问题。对于阳性结果,分为真阳性和假阳性。一般来说检测病毒出现阳性大部分为真阳性,假阳性较为少见,如果是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即便是阳性也不一定有临床意义,要结合症状和血常规表现来分析这些细菌是致病菌或是非致病菌。对于阴性结果,分为真阴性和假阴性。真阴性是指的确没有所检测的病毒或细菌感染假阴性是指有病毒或细菌感染但未能检测出来。自测抗原或核酸的假阴性率较高,和大家取材部位以及试剂本身的敏感度有关,所以,需要注意的是得到了阴性的结果不代表就真的没有感染,这个时候要结合症状和血常规进行分析哪种感染可能性大,必要时升级检测方法或重复进行检测来确诊。最后总结一下:测病毒,阳性结果绝大部分可靠,证明有感染,阴性结果不可靠,不能证明没有感染。测细菌,可能有感染也可能无意义。本文重点强调的是自测病毒结果阴性,不能排除病毒感染!举个例子,自测或医院检测流感阳性,说明有流感感染,自测或医院检测流感阴性,不能排除流感。无论是何种结果,结合临床症状特点和(或)血常规分析才更为准确,最好是线上或线下请专业的医师进行分析以利于准确把握病情,给与恰当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