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从医学的角度告诉大家临终的过程,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帮助家人和自己坦然面对。人们关于临终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应该好好普及,不要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一个遭遇车祸的22岁男性被送进了监护室,此时的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然后,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里,医院不允许家人进入病房看望这个随时会告别人生的亲人,在随后的时间里,也只允许一个亲人每隔2小时进去看望5分钟。在漫长的等待中,沮丧的女友只好回家了,父母也抵不住身心疲惫睡着了,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身亡时才惊醒过来。由于痛惜没能在最后时刻与亲人见上一面,说上几句告别的话,家属的悲痛骤然升温…… 这还算不上残忍。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一项对100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的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 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这几天,我一再地说,我一再地想——为什么,为什么直到现在,我才读到了这篇文章。现在是什么意思?现在是,我的父母已先后去世,而一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我没有和这篇文章相遇,所以在无知中铸成大错。 所有的误解都基于一个前提,我们和临终者已经无法沟通,我们至亲的亲人已经无法讲出他们的心愿和需求,我们只好一意孤行。而本来只需要一点点起码的医学常识,事情并不复杂。 我想起我抓着父亲的手,他像山泉一样凉。我命令弟弟说:爸爸冷,快拿毯子!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冷,只是因为循环的血液量锐减,皮肤才变得又湿又冷。而此时在他的感觉中,他的身体正在变轻,渐渐地漂浮、飞升……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都会让他感觉到无法忍受的重压,更何况一条毯子! 我想起直到父亲咽气,医生才拔下了连接在他身体上的所有的管子,输气管、输液管、心电图仪……同时我们觉得他几天几夜没进水进食,总是试图做些哪怕是完全徒劳的尝试。母亲清早送来现榨的西瓜汁,装在有刻度的婴儿奶瓶里,我们姐弟每天都在交流着爸爸今天到底喝了多少水。 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饿。那时候,他已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天很蓝风很轻,树很绿花很艳,鸟在鸣水在流,就像艺术、宗教中描述的那样……这时,哪怕给病人输注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那种异常的欣快感,都会在他美丽的归途上,横出刀枪棍棒。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最后谵妄状态中,却忽然变得喋喋不休,而且是满口的家乡话。我担心他离我而去,我想喊住他,他毫不理会。现在才知道,那个时辰,他与外界的交流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却异常活跃,也许青春,也许童趣,好戏正在一幕幕地上演。我怎可无端打断他,将他拖回惨痛现实? 我应该做的,只是静静地守着他,千万千万不要走开。临终者昏迷再深,也会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间传说的回光返照吧,这时候,他必要找他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能让他失望而去。 我还记得父亲此生表达的最后愿望,是要拔去他鼻子上的氧气管。可是我们两个不孝子女是怎样地违拗了他的意愿啊,我和弟弟一人一边强按住他的手,直到他的手彻底绵软。 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 父亲走了。医生下了定论,护士过来作了最后的处理。一旁看热闹的病人和家属说:儿子、女儿都在,快哭,快喊几声嘛。可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一点也哭喊不出来,弟弟也执拗地沉默着。现在才知道,听觉是人最后消失的感觉,爸爸没有听到我们的哭泣,不知道他是高兴还是难过? 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这我明白。只是现在才知道,自然竟然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排得这样有人情味,这样合理,这样好,这样的——自然而然,是人自作聪明的横加干涉,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又漫长。 一天上午。我突然发现我对面的同事泪流满面,一个50多岁的男人的失态让我诧异。忙问他怎么了,他告诉我看了上面的文章想起了他母亲临终前情形,他说就像上文描述的那样,觉得母亲冷了给她穿保暖的衣服,盖厚厚的被子,觉得母亲几天没有进食,不停给她输液,他母亲想回家,可他坚持让她住在医院。他自认为尽了孝心,可是没想到给她带来莫大的痛苦。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现在,我读到了这篇文章。我要保留着它直到最后的时光,如果有可能,我要求我的孩子照此办理,任我的灵魂作最后的欣快飞翔。
一 CT和MRI各自都能看到什么? 1. 首先,最常见的,CT无法区分脑梗的新旧病灶: 对脑实质或静脉窦的病变,CT也无法进行准确区分,对一些部位,如幕下、桥小脑角等部位很难清楚显示结构,更别提病灶了。尤其对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多发病变,无论是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血管炎、结节病、视神经炎、淋巴瘤、胶质瘤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MRI平扫不能清晰显示病灶时,甚至需要增强MRI。对一些特殊部位,甚至要做局部的MRI。如视神经炎的患者要做视神经MRI、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必要时要做可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和血管关系的MRTA。搞不好CT片子拿来了还得再做一张MRI。当然,特殊情况如鉴别出血、钙化或怀疑淋巴瘤时,即使做了MRI还是要做CT的。 2. 我们先以两张图片看看CT和磁共振分别能看到什么? (1)CT 眼眶黑乎乎一片,细致结构无法清晰显示 (2)核磁共振 粗大的眼上直肌可清晰显示,图像美美哒! 二 CT和MRI的区别 下面我们从成像原理及各自特点看看CT和MRI到底有什么区别? 1. CT属于密度成像:是通过X射线穿透人体后,因为人体不同组织密度不同,对射线的吸收率不同,通过后处理系统产生的密度差别的图像。因此,CT只能辨别有密度差的组织,对软组织分辨力不高。 2. MRI是水质子成像:利用外加磁场改变水质子周围电子的自旋方向,然后通过这个原理产生的质子成像。它可以直接做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MRI由不同的扫描序列可形成各种图像,如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像等,还有水成像、水抑制成像、脂肪抑制、弥散成像、波谱成像、功能成像等。 MRI在神经系统病变方面独具优势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可敏感地检出组织成份中水含量的变化,不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不用血管造影剂,对颅脑和脊髓的各种实质性病变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血管可较清楚地显示,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强的软组织分辨能力。MRI检查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诊断比如:颅脑和脊髓、臂丛、骶丛神经和肌肉等部位的病变。 所以CT与MRI是完全不同的成像原理。 三 CT和MRI的优缺点 1. CT 优点:检查速度快,密度分辨力好。在观察颈椎骨刺、韧带钙化及椎管狭窄等骨组织的退变时,CT更清楚。 缺点:射线对人体有一定害处。 2. MRI 优点:核磁共振除了上述优点外,还有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的优点。 缺点:目前认为对人体没有明确的伤害,有学者认为长时间的处于1.5T高磁场环境下,人体的质子处在有磁矩状态,对身体内的细胞,组织,器官的正常的新陈代谢将产生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症状,目前还无确切结论。当然,已有研究认为MRI造影剂可能会沉积在脑中对人体造成一些长期的影响,具体还在研究中。 四 MRI检查注意事项 MRI由于其特殊的工作原理,做检查时有一些注意事项: 1. 须取下一切含金属的物品,如金属手表、眼镜、项链、义齿、义眼、钮扣、皮带、助听器等; 2. 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止做MRI检查; 3. 有金属节育环者须取出才能进行; 4. 体内有弹片残留者,一般不能做MRI; 5. 由于做MRI实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且周围的噪声较大,有幽闭恐惧症的人可能难以完成此项检查,在必须做此项检查时有些患者需要一定的镇静措施后才能配合完成; 6. MRI采集数据时间较CT长,需要患者的安静配合,有些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的患者也难以配合完成检查,这是可能需要必要的镇静,另临床医生可与放射科技师间进行沟通,挑选最重要的序列优先完成以便获取对临床帮助最大的信息。 五 MRI能取代CT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MRI在氢质子缺乏或含量很少的组织如致密的骨骼、钙化、含气的肺部等,皆无法成像。由于MRI成像时间较长,昏迷、躁动病人不能获得清晰的图像,当然体内有金属异物的患者不能进入磁场,无法进行检查,退而求次只能选择CT。 所以MRI不能取代CT,CT也不能取代MRI,两者可以相辅相成,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做了MRI还要做CT,或做了CT还要做MRI的原因。 不知您看后是否理解了为什么我要你做核磁共振而不是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