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也叫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又称白塞氏综合征(Behcet syndrome),是以1937年首次报告该病的土耳其皮肤科医生Behcet的名字命名而来。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系统损害性疾病。是一种全身慢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和眼部病变(眼炎)最为常见。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 本病在东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被称为丝绸之路病。据统计我国发病率为1.4/万,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好发年龄为16~40岁。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血管、神经系统及眼受累较女性多且病情重。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免疫、遗传等因素,纤溶系统、微循环系统障碍,以及病毒、细菌等感染,微量元素元素缺乏等可能与本病有关。临床表现:本病可多器官、多系统受累,但较少同时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有时患者需经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相继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1、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是诊断本病的最基本必备症状。发生率几乎为100%,并常以此为首发症状。溃疡多位于舌缘、颊、唇、软腭、咽、扁桃体等处。可为单发,也可成批出现。孤立散在分布,呈米粒或黄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深浅不一,底部有黄色覆盖物,周围为一边缘清晰的红晕。约1~2周后自行消退而不留疤痕,有些患者持续反复发作。重症者溃疡深大愈合慢,偶可遗有疤痕。2、生殖器溃疡约75%患者出现生殖器溃疡,病变与口腔溃疡基本相似。溃疡深大,疼痛剧烈、愈合慢。受累部位为外阴、阴道、肛周、宫颈、阴囊和阴茎等处。3、皮肤病变皮损发生率高,可达80%~98%。多见毛囊炎损害,但也可表现多种多样,有结节性红斑、疱疹、丘疹、痤疮样皮疹,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坏死性结核疹样损害、大疱性坏死性血管炎、Sweet病样皮损、脓皮病等。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皮损。特别有诊断价值的皮损是微小创伤(针刺)后的炎症反应(针刺反应阳性)。4、眼部病变约50%左右的患者受累,双眼均可累及。眼部病变可以在起病后数月甚至几年后出现。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球充血、眼球痛、畏光流泪、异物感、飞蚊症和头痛等。通常表现为慢性、复发性、进行性病程。眼受累致盲率可达25%,是本病致残的主要原因。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眼部病变为色素膜炎。眼部受累的其他表现有:角膜炎、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乳头炎、眼底出血等。此外可有晶状体出血或萎缩、青光眼、视网膜脱落。5、其他损害关节损害:1.25%~60%的患者有关节症状。表现为相对轻微的局限性、非对称性关节炎。主要累及膝关节和其他大关节。神经系统损害:又称神经白塞病,发病率约为5%~50%。常于病后数月至数年出现,少数(5%)可为首发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多见,可有头痛、头晕,Horner综合征、假性球麻痹、呼吸障碍、癫痫、共济失调、无菌性脑膜炎,视乳头水肿,偏瘫、失语、不同程度截瘫、尿失禁、双下肢无力,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等。消化系统损害:又称肠白塞病。发病率为10%~50%。从口腔到肛门的全消化道均可受累。溃疡可为单发或多发,深浅不一,可见于食道下端、胃部、回肠远端、回盲部、升结肠,但以回盲部多见。临床可表现为上腹饱胀、嗳气、吞咽困难、中下腹胀满、隐痛、阵发性绞痛、腹泻、黑便、便秘等。血管损害:本病的基本病变为血管炎,全身大小血管均可累及。约10%~20%患者合并大中血管炎,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肺部损害:肺部损害发生率较低,约5%~10%,但大多病情严重。肺血管受累时可有肺动脉瘤形成,瘤体破裂时可形成肺血管-支气管瘘,致肺内出血;肺静脉血栓形成可致肺梗塞;肺泡毛细血管周围炎可使内皮增生纤维化影响换气功能。肺受累时患者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大量咯血可致死亡。肾脏损害:肾脏损害较少见,可有间歇性或持续性蛋白尿或血尿,肾性高血压,肾病理检查可有IgA肾小球系膜增殖性病变或淀粉样变。此外,还可有少见的心脏损害,附睾炎发生率约为4%~10%,较具特异性。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 病程中有医生观察和记录到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眼部损害(眼炎)、生殖器溃疡以及特征性皮肤损害,如结节性红斑、毛囊炎、痤疮样皮疹,另外出现大血管或神经系统损害高度提示白塞病的诊断。2)实验室检查 本病无特异性实验室异常。活动期可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冷球蛋白阳性,血小板凝集功能增强。3)针刺反应试验(Pathergy test) 用20号无菌针头在前臂屈面中部斜行刺入约0.5cm沿纵向稍作捻转后退出,24~48小时后局部出现直径>2mm的毛囊炎样小红点或脓疱疹样改变为阳性。此试验特异性较高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关,阳性率约60%~78%。静脉穿刺或皮肤创伤后出现的类似皮损具有同等价值。4)特殊检查 a.神经白塞病常有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轻度升高。 b.脑CT及磁共振(MRI)检查对脑、脑干及脊髓病变有一定帮助。 c.急性期MRI的检查敏感性高达96.5%,可以发现在脑干、脑室旁白质和基底节处的增高信号。慢性期行MRI检查应注意与多发性硬化相鉴别。MRI可用于神经白塞病诊断及治疗效果随访观察。 d.胃肠钡剂造影及内窥镜检查、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有助诊断病变部位及范围。 e.肺X线片可表现为单或双侧大小不一的弥漫性渗出或圆形结节状阴影,肺梗塞时可表现为肺门周围的密度增高的模糊影。高分辨的CT或肺血管造影、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等均有助于肺部病变诊断。诊断标准: 目前较多采用国际白塞病研究组于198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白塞病国际诊断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以上。 2.反复外阴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外阴部有溃疡或疤痕。 3.眼病变:前和(或)后色素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有细胞出现或由眼科医生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的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性脓疱;或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非青春期患者出现痤疮样结节。 5.针刺试验阳性:试验后24-48小时由医生看结果。有反复口腔溃疡并有其他4项中2项以上者,在除外其他疾病后,可诊断为本病。 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或关节炎、皮下栓塞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治疗方案及原则:本病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根治办法。多种药物均有效,但停药后大多易复发。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现有症状,防治重要脏器损害,减缓疾病进展。1、一般治疗 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发作间歇期应注意预防复发。如控制口、咽部感染、避免进刺激性食物。并发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2、局部治疗 口腔溃疡可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膏、冰硼散、锡类散等,生殖器溃疡用1:5000高锰酸钾清洗后,加用抗生素药膏;眼结、角膜炎可应用皮质激素眼膏或滴眼液,眼色素膜炎须应用散瞳剂以防止炎症后粘连,重症眼炎者可在球结膜下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3、全身治疗1)非甾类抗炎药:具消炎镇痛作用。对缓解发热、皮肤结节红斑、生殖器溃疡疼痛及关节炎症状有一定疗效,常用药物有布洛芬0.4~0.6 3/d;萘普生,0.2~0.4 2/d;双氯芬酸钠,25mg 3/d等,或其他非甾体药和COX-2选择性抑制剂(见类风湿关节炎治疗)。2) 秋水仙碱:可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对关节病变、结节红斑、口腔和生殖器溃疡、眼色素膜炎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常用剂量为0.5mg,2~3/d。3) 沙利度胺(Thalidomide):用于治疗严重的口腔、生殖器溃疡。宜从小剂量开始(50mg/d),逐渐增加至200mg/d,分次口服。4)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地控制急性炎症,常用量为泼尼松40~60mg/d。重症患者如严重眼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严重血管炎患者可考虑采用静脉应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1,000mg/d,3~5天为一疗程,与免疫抑制剂联合效果更好,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不能防止复发。5)免疫抑制剂:重要脏器损害时应选用此类药。常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联用。在疾病活动期控制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10~15mg)隔日口服,并联合免疫抑制剂是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①苯丁酸氮芥,②硫唑嘌呤,③甲氨蝶呤,④环磷酰胺,⑤环孢素。6)其他 ①α干扰素:治疗口腔损害、皮肤病及关节症状有一定疗效,也可用于眼部病变的急性期治疗。②TNF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用于治疗复发性色素膜炎已有报道,仍需临床进一步观察。③雷公藤制剂对口腔溃疡、皮下结节、关节病、眼炎有肯定疗效。对肠道症状疗效较差。④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斯匹林、潘生丁)及抗纤维蛋白疗法(尿激酶、链激酶)亦可用于治疗血栓疾病,但不宜骤然停药,以免反跳。护理 平时注意均衡营养,进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油腻和“上火”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勿“着急上火”,避免情绪剧烈波动。慢性有氧运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预后本病一般呈慢性,对症治疗能够收到良好的疗效,但可复发。缓解与复发可持续数周或数年,甚至长达数十年。在病程中可发生失明,腔静脉阻塞及瘫痪等。本病少部分患者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受累或导致死亡。预防目前没有很好的预防方法或药物,易感患者尽量避免感染、精神紧张和劳累。
湿疹,有人也称之皮炎。皮炎是病理学名称,湿疹是临床名称,两者是同一疾病。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过敏)有很深的关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湿疹是一种容易复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可多年不愈,但不是“不治之症”。近年来湿疹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化学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均有关系。湿疹的发病原因:1.遗传因素(50%的遗传率)2.环境因素 3.感染因素 4.饮食因素 5.药物因素 6.其他因素: 苦闷、疲劳、抑郁、忧虑、紧张、情绪激动、失眠等神经精神因素,日光、紫外线、寒冷、潮湿、干燥、摩擦等气候、物理因素,慢性肠胃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肠寄生虫以及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湿疹的危害: 1.对患者造成外观损害 2.瘙痒难耐,影响正常生活 3.久治不愈引起色素沉着,影响容貌 4.遗传: 人类的五大易遗传的疾病中,就有湿疹。湿疹属于过敏反应的一种,其遗传几率为50%。也就是说常说的过敏体质遗传。湿疹的治疗原则:1.查找病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刺激,是最重要的治疗治疗原则。去除病灶,治疗其他全身慢性疾患是其次的治疗原则。 2.注意不要用热水或肥皂(沐浴液等)清洗皮损部位。不能用刺激性止痒药物。 3.禁酒、忌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鱼虾等易于致敏和羊肉、狗肉、驴肉,牛肉等发物。注意观察饮食与发病的关系,使用后瘙痒的话,就要注意。4.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5.药物治疗:视病情可分为脱敏治疗,激素治疗(非急性或重症一般不主张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抗生素治疗,以及物理及放射治疗。湿疹患者的注意事项:1.湿疹最忌四个字:烫、抓、洗、馋。湿疹很怕刺激,即使再痒,也不能用热水烫洗和过度搔抓,否则只会加重病情。可用冷水敷或药膏缓解瘙痒,千万不要过度搔抓。不要擅自清洗患处。2. 三大忌口: 忌辛辣、忌海鲜、忌狗肉、牛羊肉。尤其在服用治疗性药物期间,一定注意忌口。一般湿疹患者应以素食为主,易于消化,大便应日日通畅。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浓茶、咖啡、酒类及其他容易引起湿疹的食物,如鱼、虾等海味。3.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本类病的一个诱发因素,因此应尽可能避免感冒、扁桃腺炎、咽炎的发生。4.消除精神紧张因素,避免过于疲劳,注意休息。居住条件要干爽、通风。提防干燥的空气,使用加湿器。多用水冲洗内衣,减少洗衣粉的残留。穿棉质衣服,避免合成的衣料以及紧身衣物刺激。5.要多食富含维生素类食品,如新鲜水果、蔬菜等。 预防湿疹的常识:湿疹特别是慢性者,大都通过长年累月的反复治疗未获痊愈,患者常常失去信心。但是要知道湿疹不是“不治之症”。只是此病的发病原因极为复杂,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预防极为重要。预防此病要尽可能避免各种可疑的后天的致病因素,如热水洗烫、过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及外用药不当等。生活上注意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食物中勿食辣椒、鱼、虾、蟹或浓茶、咖啡、酒类,衣被不宜用丝、毛及化纤等制品,平时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冬季注意皮肤清洁及润泽。另有研究表明芹菜,苦瓜,番茄,韭菜,这4种蔬菜有防治湿疹的效果.湿疹与湿气与什么关系?湿疹的临床表现有水疱、渗出等湿的特点;病程中皮损有重浊粘腻,缠绵难愈。故中医认为湿疹与湿气有着密切关系。但是这里所说的“湿气”并不是指环境的潮湿。中医认为湿疹病因系内湿和外湿两邪合而之为患,内湿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外湿系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皮肤所致而发为急性湿疹。或素体虚弱,脾胃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而迁延不愈,成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衷心希望能够正确认识湿疹的基本知识,认真管理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概述:瘢痕疙瘩是由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的产物,是纤维瘤的一种,中医叫蟹足肿或巨痕症。瘢痕疙瘩发展较缓慢,但持续增大,有的患者偶尔有恶变(反复感染溃疡者),瘢痕疙瘩好发于胸、肩、颈、背与耳廓,男女均可发生。 瘢痕疙瘩与体质有关,凡属瘢痕体质者表皮若受到损伤,如创伤、蚊虫叮咬、防疫注射、烧烫伤、毛囊炎、痤疮等就有很大可能形成瘢痕疙瘩。局部因素中包括外伤后的炎症、异物刺激、张力过大等。瘢痕疙瘩的发病原因?一、遗传因素 瘢痕疙瘩与遗传密切相关,明显的瘢痕人群有时与过敏体质有关。易发于皮肤富有色素的人种。好发痤疮的皮肤、晦暗干燥性皮肤、油性皮肤、多汗皮肤的人易发。静脉淋巴回流不良部位容易发生。胸部瘢痕疙瘩好发于乳房发育良好的人。 二、瘢痕体质 瘢痕体质指的是即使很微小的外伤,如蚊子叮咬,也能导致皮肤产生比外伤更大的、向外生长的瘢痕,并且不会在短期内消退的瘢痕。瘢痕体质的人,发生手术、烧伤、外伤后,易形成症状明显的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 目前医学上,只能根据个人的表现诊断瘢痕体质,但无法真正通过哪一项化验指标去检验一个人是否是瘢痕体质。事实上,真正瘢痕体质的人很少。诊断瘢痕体质是要经过判断的,治疗上也要十分慎重,有时治疗后反而得大于失。三、损伤程度 增生性瘢痕和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但与体质、年龄、部位等因素也有关系。消瘦、肥胖,特别是发育期的女性多见。这是由于这些人在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所致。其次,轻微外伤,如蚊虫叮咬、预防接种、打耳孔、纹眉、针刺伤等都可造成瘢痕疙瘩的发生。瘢痕疙瘩好发部位 发生部位:上臂上外侧(三角肌)、前胸部、肩胛骨部是瘢痕疙瘩的好发部位,耳后、耳廓、颈部、枕部、耻骨上部也较易发生。相反失神经支配区(癞)和脊髓麻痹区,不易发生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无特定的好发部位,包括所有瘢痕疙瘩的好发部位,还有内眦部、下颌部、腹部正中、侧胸部、臀部、腹股沟部、大腿、手足、四肢关节部等。 不易发生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部位是阴囊、眼睑、乳晕、头皮等。 所有部位都易发瘢痕疙瘩而没有好发部位差异的明显瘢痕体质的人也不少。但是,好发部位形成瘢痕疙瘩,其他部位形成增生性瘢痕的病例也很多,如:刨腹产的纵行手术切口,常常是上部为增生性瘢痕,耻骨部为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的症状及临床表现瘢痕疙瘩是机体对多种皮肤损伤的超常结蒂组织反应,发病与具有瘢痕的先天素质有关,好发于胸、肩、颈、背与耳廓,极少见于眼睑、手掌、足跖及外生殖器等部位,发病以妇女前胸上皮肤最常见。 瘢痕疙瘩隆起皮表呈瘤状增生,表面光滑,颜色红润而发亮,常发现有扩张的毛细血管。皮肤损害自边缘向外伸出,蟹脚形变,皮肤损伤大小各一,外形差异,质硬,如软骨样,自觉症状多感到奇痒难受或有疼痛、灼热感,由于痛感敏锐,可能系神经末梢传导敏感或微神经瘤的形成,甚至衣服等轻轻触及即感疼痛。该病症发展比较缓慢,大多持续增大,有的瘢痕表皮及周边组织发亮,色稍呈白色。极少有自行回缩的现象,偶尔有恶变。瘢痕疙瘩分类瘢痕疙瘩可分为自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一、自发性瘢痕疙瘩:无明显的诱因,在正常皮肤上发生或未察觉轻微擦伤引起,使皮肤出现硬结逐渐长大,边缘不规则,向外周扩展,形成蟹足状或蜈蚣状、蝴蝶状、圆状,质硬,色淡红或暗红,自觉发痒,有时伴有阵发性的剧痛或刺痛。二、继发性瘢痕疙瘩:一般多发生于皮肤烧烫伤、感染、外伤、创伤。如:做冷冻、激光、去痣、洗眉、打耳孔、打预防针、手术植皮补皮、剖腹产等各种手术后引起的瘢痕增生,高出皮肤色红或暗红、奇痒、有刺痛感,食用辛辣食物、酒等刺激食物,症状加重。瘢痕疙瘩治疗一、注射疗法 去炎松-A病损内注射是目前最有效的疗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疗。10mg/ml的去炎松-A注于K 内,可产生疗效。其作用是可抑制正常的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胶原的合成,增加胶原酶的产生,减少胶原酶抑制剂的产生,引起胶原超微结构的改变,并使胶原纤维的排列有序,还能使K中特征性的胶原结节降解。二、压迫疗法 压迫疗法在切除瘢痕疙瘩后使用可显示其降低复发率的效应。耳垂部的K切除后采用加压法,没有复发的可达80%,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变了伤口的张力。还可能是压力引起组织缺血,促进胶原降解及改变成纤维细胞的生物活性。三、激光治疗 激光对瘢痕疙瘩的疗效不明显。单纯用CO2激光进行切除K后,有50%的复发率,一些研究表明,瘢痕疙瘩对585nm的闪光泵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有效率大于75%。四、硅凝胶 硅凝胶的作用机制是作为一种不可通透的膜,使皮肤保持于水化状态,发挥类似正常皮肤角质层的功能。使用硅凝胶膜,局部可引起潮湿、皮疹及红斑等改变,只要暂停使用数日,即可消退,并可再次。可单独贴敷,也可用于切除K后的伤口。使用时要求每天持续贴敷12h以上,最好24h持续贴敷,除了每天清洗局部的时间外,治疗应持续术后4~6个月。五、手术治疗 瘢痕疙瘩单纯切除的复发率高达40%~100%,用次切除法(瘢痕疙瘩范围内)加上皮下潜性分离法,由于减少刺激胶原的操作,则减少了复发率。K切除后如果能行皮下缝合,减轻皮肤缝线的张力,可以降低复发率,采用单股丝线,同于减轻炎性反应,可减少复发。术后早期拆缝线也可以减少复发率。六、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作为手术切除后的辅助疗法,其有效率可达65%~99%。采用术后即开始放疗的方法,分次照射,总剂量为10~15Gy。放射治疗可直接损伤成纤维细胞,影响胶原的结构及胶原纤维的排列。体外研究查明,放疗可以促使KFB凋亡。术后早期开始放射治疗并不会引起伤口裂开,不过对于儿童和妊娠妇女不宜选用,如果病变的深面有重要内脏者要慎重选用。瘢痕疙瘩的预防 在饮食方面,酒、辣椒、羊肉、生蒜、生姜、芥末、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也会促进瘢痕增长。如果吃含铅、贡的药物,会促进色素沉着。其次,防晒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盛夏,阳光热辣充足,而新生皮肤稚嫩,难以抵挡太阳光中紫外线的辐射,很容易形成色素沉着;化妆品、肥皂等也不能接触伤口,因为各种化妆品难免含有铅、贡、银等重金属和光敏物质,它们会刺激皮肤色素增多。目前国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利用手术联合术后放射疗法( 尤其是浅表电子线照射) 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治方法,治愈率达67.0%~97.2%。有报道介绍如能术后局部激素封闭后,再照射电子线,其复发率可降低至20%以下.目前,吉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利用手术切除同时配合激素封闭以及使用同位素照射方法已经治疗瘢痕疙瘩数十例,术后观察半年以上,尚无复发病例,理论上其复发率可降低至15%以下.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被认为是值得推广的新疗法。即所谓的《手术+激素+同位素敷贴》新三联疗法治疗瘢痕疙瘩.
简介: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以生殖器、肛门部位增生性损害为主的性病。主要发生在性活动活跃的年龄层。感染至发病的潜伏期大约1-8个月,平均为3个月。此病常见,因此,发病率很高,且是很容易复发的性病。虽有其他途径传播的可能性,但主要还是通过性接触传播。另外,病变在子宫颈或腔管内等处时,不及时治疗有诱发癌症的可能。病因:人乳头瘤病毒(HPV)有不同的亚型。最常引起尖锐湿疣的HPV有6、11型(这二型占90%以上)等。HPV在人体温暖潮湿的条件下极易生存繁殖,所以外生殖器和肛周是最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1.性接触传染: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2.间接接触传染:有研究报道称极少部分患者可因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传播而发病,如内裤、浴巾、澡盆、马桶等。3.母婴传播:生产过程中可通过产道传播而发生婴儿的喉乳头瘤病等病,因而多鼓励剖腹产。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8个月,平均3个月。1.典型的尖锐湿疣生殖器和肛周是最好发部位,男性多见于包皮、系带、冠状沟、龟头、尿道口、阴茎体、肛周、直肠内和阴囊;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后联合、前庭、阴蒂、宫颈和肛周。偶可见于阴部及肛周以外的部位,如腋窝、脐窝、口腔、乳房和趾间等。女性阴道炎和男性包皮过长是尖锐湿疣发生的促进因素。损害初起为细小淡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增多,单个或群集分布,湿润柔软,表面凹凸不平,呈乳头样、鸡冠状或菜花样突起。红色或污灰色。根部常有蒂,且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易出血。皮损裂缝间常有脓性分泌物郁积,致有恶臭,且可因搔抓而引起继发感染。大多数患者没有自觉症状,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异物感、痛、痒感或性交痛。直肠内尖锐湿疣可发生疼痛、便血、里急后重感。2.HPV亚临床感染指HPV感染后在临床上肉眼不能辨认,以醋酸白试验(用5%醋酸溶液涂抹或湿敷后发现局部发白)、组织病理或核酸检测技术能够发现HPV感染的称之为亚临床感染。3.转变肿瘤的可能性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HPV感染(主要是高危型HPV,如HPV-16、18型)与生殖器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如宫颈癌、阴茎癌等。诊断方法:1.多有不洁性生活史或配偶感染史,新生儿可通过产道被动感染。潜伏期1~8个月不等,平均为3个月。2.典型皮损为生殖器或肛周等潮湿部位出现丘疹,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肉质赘生物,表面粗糙角化。3.辅助检查:醋酸白试验阳性,核酸杂交可检出HPV-DNA相关序列,PCR检测可见特异性HPV-DNA扩增区带等。治疗方法:尖锐湿疣的治疗必须采用综合治疗。在去除诱因的同时,要注重提高身体免疫力,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疣体。1.去除诱因:避免再次接触传染源,积极治疗包皮过长、阴道炎、包皮龟头炎、淋病等。2.提高机体免疫力:药物很多,多应用干扰素,胸腺肽,匹多莫德口服液等。3.化学药物外用去除疣体:需由医生指导实施。(1)0.5%鬼臼毒素酊(或0.15%霜)适用于治疗直径≤10mm的生殖器疣,临床治愈率可达90%左右。(2)5%咪喹莫特霜治疗尖锐湿疣,疣体的清除率平均为56%。(3)80%~90%三氯醋酸或二氯醋酸4.物理方法去除疣体:(1)冷冻疗法:利用-196℃低温的医用液氮,采用压冻法治疗尖锐湿疣,促进疣组织坏死脱落,操作简便、高效,病人易耐受。本法适用于数量少,面积小的湿疣。(2)激光治疗:通常用CO2激光,采用烧灼法治疗尖锐湿疣,对单发或少量多发疣体可行一次性治疗,对多发或面积大的疣体可行2~3次治疗。(3)电灼治疗:采用高频电针或电刀切除湿疣。(4)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ALA-PDT疗法):可选择性杀伤增生旺盛细胞,不仅对肉眼可见的尖锐湿疣有破坏作用,还可清除亚临床损害和潜伏感染组织。但是费用较高,对于体积较大的疣体治疗时间较长。(5)手术治疗:适用于巨大尖锐湿疣,分批或一次性切除疣体。(6)免疫疗法:不主张单独使用,可作为辅助治疗及预防复发。可用干扰素肌内、皮下和损害基底部注射,白介素-2皮下或肌内注射,聚肌胞肌内注射等。以上这些去除疗法各有利弊,结合患者的经济能力,实施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期间性生活比较活跃的青年人尽量不要有姓生活,如果必须则采取保护措施。对于计划要孩子的患者,需要在治疗结束6个月后,才可考虑要孩子。如果孕妇感染尖锐湿疣,只能考虑冷冻、激光或电灼等去除疣体,不能使用化学药物治疗,生产时要考虑剖腹生产。
性传播疾病,简称性病,通俗上讲,就是指通过性行为传播的一组传染性疾病,它不仅能引起泌尿器官病变,造成生殖器官形态上的异常,影响生殖功能,而且还可侵犯附近的淋巴结,甚至播散到全身各重要组织和器官。我国传染病防治相关法规定的性传播疾病包括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艾滋病等八种疾病。而广义上还包括阴虱病、传染性软疣等。性传播疾病不只是通过性接触这一种方式传播,还包括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等。当出现男性尿道分泌物、女性阴道分泌物异常、外生殖器溃疡、外生殖器新生物、女性下腹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阴囊肿胀和新生儿结膜炎时请及时到皮肤科就诊,患者不必过度恐慌,切勿隐瞒不洁性接触史和高危性行为史,尽早诊治有利于痊愈,避免遗留后遗症。若发现一种性传播疾病时,应对其他隐匿的疾病(比如梅毒、艾滋病)进行筛查,防止遗漏。应避免交叉感染、酗酒或劳累,配偶或性伴侣同时接受诊治。这里呼吁大家安全性行为,切勿贪图一时刺激、新鲜感,从而酿成不良后果,得不偿失!
斑秃,一般人又称圆形脱发,圆秃,鬼剃头,其英文名称为 alopecia areata,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2015年有文献统计确认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27%,但主要好发于青壮年。脱发部位包括头发、眉毛、阴毛、腋毛等,主要表象为局部脱发。 斑秃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为止的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素质、以及应急反应(例如:神经创伤、精神异常、感染病灶和内分泌失调等)有关。 斑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占绝大多数,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27%,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皮损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非瘢痕性脱发,包括头发、眉毛、阴毛、腋毛等,在斑秃边缘常可见“感叹号”样毛发。局限性脱发称为斑秃,头发全部或几乎全部脱落,称为全秃。全身所有的毛发(包括体毛)都脱落,称为普脱。皮损除无毛发外,不存在疤痕等其他异常。但临床上需要和头癣、瘢痕性脱发、牵引性脱发、梅毒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等区别。 斑秃虽然有自愈倾向,但多有反复发生,所以治疗很困难。目前治疗上分外用、内服药物及局部用药等。 1.常用外用药 (1)米诺地尔 5%米诺地尔霜或溶剂,每日涂1或2次,可能与它的血管扩张作用有关。 (2)糖皮质激素 各种强效激素软膏等。 2.内用药 (1)精乌胶囊、生发丸等生发中成药物。 (2)胸腺五肽 肌内注射,持续3周。 (3)改善血液循环药 银杏叶制剂等。3.局部注射法 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适用于范围较小的脱发,或普秃患者的重要美容部位(如眉毛)。可直接注射脱发区,也可注射其周缘部,以期控制脱发范围的继续扩大。要注意避免可能引起的局部皮肤萎缩和凹陷。这类激素药物中尤以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局部封闭的疗效最为显著,是目前最安全、经济、最有效,且相对比较先进的治疗技术。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临床上可表现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传梅毒)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乙类防治管理的病种。临床症状1.获得性显性梅毒(1)一期梅毒 标志性特征是硬下疳。好发部位为阴茎、龟头、冠状沟、包皮、尿道口;大小阴唇、阴蒂、宫颈;肛门、肛管等。偶可见于唇、舌、乳房等处。①硬下疳特点为 感染梅毒螺旋体后7~60天出现,触之有软骨样硬度,持续时间为4~6周,可自愈。②淋巴结肿大 出现硬下疳后1~2周,部分病人出现腹股沟或附近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大小不等、无痛。(2)二期梅毒 以梅毒疹(玫瑰疹)为特征,皮肤梅毒疹: 80%~95%的病人发生。特点为疹型多样和反复发生、广泛而对称、不痛不痒、愈后多不留痕迹、驱梅治疗迅速消退。(3)三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①皮肤黏膜损害 结节性梅毒疹好发于头皮、肩胛、背部及四肢的伸侧。树胶样肿常发生在小腿部,为深溃疡形成;发生在上额部时,组织坏死,穿孔;发生于鼻中膈者则骨质破坏,形成马鞍鼻。②近关节结节 是梅毒性纤维瘤缓慢生长的皮下纤维结节,对称性、大小不等、无炎症、无痛、可自消。③心血管梅毒 主要侵犯主动脉弓部位,引起梅毒性心脏病。④神经梅毒 发生率约10%,可在感染早期或数年、十数年后发生。可无症状,也可发生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梅毒、脑膜树胶样肿、麻痹性痴呆。脑膜树胶样肿为累及一侧大脑半球皮质下的病变。2.获得性隐性梅毒后天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未形成显性梅毒而呈无症状表现,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脑脊液检查正常,称为隐性(潜伏)梅毒。3.妊娠梅毒妊娠梅毒是孕期发生的显性或隐性梅毒。妊娠梅毒时,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或脐静脉传给胎儿,形成以后所生婴儿的先天梅毒。只有少数孕妇可生健康儿。4.先天性显性梅毒(1)早期先天梅毒 患儿出生时即瘦小,出生后3周出现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无粘连、无痛、质硬。多有梅毒性鼻炎。出生后约6周出现皮肤损害,呈水疱-大疱型皮损(也叫梅毒性天疱疮)或斑丘疹、丘疹鳞屑性损害。可有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可发生神经梅毒。但不发生硬下疳。(2)晚期先天梅毒 发生在2岁以后。可出现马鞍鼻等,但无活动性。也可出现角膜炎、神经性耳聋、神经系统表现异常、脑脊液变化、肝脾肿大、鼻或颚树胶肿、关节积水、骨膜炎、指炎及皮肤黏膜损害等。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梅毒在全世界流行,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新发病例,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和次撒哈拉非洲。近年来梅毒在我国增长迅速,已成为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性病。梅毒患者的皮肤、黏膜中含梅毒螺旋体,未患病者在与梅毒患者的性接触中,皮肤或黏膜若有细微破损则可得病。极少数可通过输血或途径传染。获得性梅毒(后天)早期梅毒病人是传染源,95%以上是通过危险的或无保护的性行为传染,少数通过接亲吻、输血、污染的衣物等传染。胎传梅毒由患梅毒的孕妇传染,如果一、二期和早期潜伏梅毒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几率相当高。1.传染源梅毒是人类独有的疾病,显性和隐性梅毒患者是传染源,感染梅毒的人的皮损及其分泌物、血液中含有梅毒螺旋体。感染后的头2年最具传染性,而在4年后性传播的传染性大为下降。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早期梅毒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危险性很大。2.传播途径性接触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占95%以上。感染梅毒的早期传染性最强。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一般认为感染后4年以上性接触的传染性十分微弱。患有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分娩胎传梅毒儿。一般认为孕妇梅毒病期越早,对胎儿感染的机会越大。治疗1.治疗原则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疗程规则,剂量足够。疗后定期进行临床和实验室随访。性伙伴要同查同治。早期梅毒经彻底治疗可临床痊愈,消除传染性。晚期梅毒治疗可消除组织内炎症,但已破坏的组织难以修复。青霉素为不同分期梅毒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费青霉素疗法。梅毒治疗后第一年内应每3月复查血清一次,以后每6个月一次,共3年。神经梅毒和心血管梅毒应随访终身。2.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1)青霉素疗法(2)对青霉素过敏者采用非青霉素疗法3.晚期梅毒(包括三期皮肤、黏膜、骨骼梅毒、晚期潜伏梅毒)及二期复发梅毒(1)青霉素疗法(2)对青霉素过敏者采用非青霉素疗法4.神经梅毒 应住院治疗,(1)水剂青霉素G(2)普鲁卡因青霉素G 上述治疗后,再接用苄星青霉素G。5.妊娠期梅毒按相应病期的梅毒治疗方案给予治疗,在妊娠最初3个月内,应用一疗程;妊娠末3个月应用一疗程。6.胎传梅毒(先天梅毒)早期先天梅毒(2岁以内)脑脊液异常者:水剂青霉素G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治疗,具体剂量遵医嘱。如无条件检查脑脊液者,可按脑脊液异常者治疗。7.孕妇的梅毒治疗有梅毒病史的已婚妇女在孕前一定进行全面梅毒检查。有过不洁性生活或者曾感染过梅毒的女性在打算怀孕前,最好去正规医院做全面梅毒检测。对于那些梅毒治疗完成、梅毒症状不明显的已婚女性也要在确定梅毒治愈后,才能怀孕。8.梅毒治疗中的吉海反应梅毒治疗首次用药后数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恶心、呕吐、梅毒疹加剧等情况,称之为吉海反应。症状多会在24小时内缓解。为了预防发生吉海反应,一般给予小剂量激素,可减轻吉海反应的发热。9.饮食注意事项患梅毒后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适当多饮水,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除。治疗后(预后)目前各大医院比较常用的是复查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判断是否痊愈。RPR是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试验,常用于疗效的判断。而TPPA(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一旦阳性,无论治疗与否或疾病是否活动,通常终身保持阳性不变,故不能作为评价疗效或判定复发与再感染的指标,只能够作为是否得过梅毒的确认试验。在经过正规治疗以后,每三个月复查一次RPR,半年后每半年复查一次RPR,随访2年,观察比较当前与前几次的RPR滴度变化的情况。在治疗后3~6个月,滴度有4倍以上的下降,说明治疗有效。滴度可持续下降乃至转为阴性。如果连续三次到四次检测的结果都是阴性,则可以认为该患者的梅毒已临床治愈。梅毒患者在抗梅治疗后,其血清反应一般有3种变化的可能:1.血清阴转。2.血清滴度降低不阴转,或血清抵抗。3.转阴后又变为阳性,或持续下降过程中又有上升,表明有复发或再感染。当一期梅毒正规抗梅治疗后12个月,二期梅毒24个月后,血清反应仍然维持阳性,在临床上称之为血清抵抗或血清固定,发生原因可能与体内仍有潜在的活动性病变、患者免疫力下降、抗梅治疗剂量不足或有耐药等因素有关,也有查不到原因。这时要坚持积极查找原因,不能放弃任何可行的努力。预防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早期梅毒患者有较强的传染性,晚期梅毒虽然传染性逐渐减小,但也要小心进行防护。另外,患者的内裤、毛巾及时单独清洗,煮沸消毒,不与他人同盆而浴。
简介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牛皮癣有研究报道,银屑病的发病率占世界人口的0.1%~3%,包括中国在内的黄种人发病率为0.1%~0.3%,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白种人明显高于黄种人,黑种人次之。截至2010年,我国银屑病患者已经达到550万人,地区发病率北方多与南方。因该病顽固难治,仍被列为当今世界皮肤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与白癜风一道是全世界皮肤科最难治愈的二大皮肤疾病。对于银屑病,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点:1.本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及可以肯定的治疗方法;2.本病不传染,即使是重症患者;3.须解除患者思想顾虑,避免可能的诱因,忌食刺激性食物,避免激发性疗法,禁搔抓及热水洗烫;4.对银屑病适当的治疗可获近期临床治愈,但多数患者可能复发;即使是今年上市的生物制剂,也不能根治。5.一般无内脏损害,预后良好;6.由于需要禁食某些食物,患者需调整增加其他食物,防止营养不良。7.银屑病病变虽颜色发红、皮肤增厚、病程较长,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但是,银屑病的这种炎症并不是由传染性致病因子。现代医学检验手段已达相当高水平,但至今仍未能证明银屑病有传染性致病因子。临床实践中观察银屑病也不存在传染的问题。银屑病的治疗原则一、对于银屑病的治疗方法要做出正确诊断,分析并去除致病的精神因素,使患者思想由沉闷变为开朗,对生活树立信心,走出烦恼、焦虑的阴影。二、要对银屑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病人认识到银屑病并非不治之症,也没有传染性,大可不必忧心忡忡。但对于银屑病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没有特效药,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三、在银屑病治疗上不可病不择医,特别不要听信虚假广告和江湖游医之言,以免上当受骗,可靠的办法还是到正规医院皮肤科进行诊治。从而得到更好的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四、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在用药上要温和,不可刺激过强,以避免皮肤的刺激反应。小面积皮损患者应以局部治疗为主,不要轻易使用可导严重毒副作用的激素和抗肿瘤药物。
今天我们来谈谈系统使用激素治疗的“用药”的问题。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激素。激素(Hormone)音译为荷尔蒙。希腊文原意为“奋起活动”,它对肌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繁殖、性别、性欲和性活动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有几大类。但我们皮肤科使用的一般为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它具有卓越的抗炎、免疫抑制、抗细胞毒、抗休克及抗增生的五大功效。临床治疗上主要用于严重的感染,抗休克(中毒及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血液病等,外用的激素主要用于皮肤疾患,其作用及副作用等不在今天内容之中,下次再谈. 但是,长期大量系统使用激素,会引起很多副作用.主要有病原性微生物感染,消化系统粘膜损害,骨质疏松,缺血性坏死,神经系统症状,诱发糖尿病,高血压,白内障等.另外,不适当的停药或减量过快,可导致原有的疾病反复或加重(反跳现象).所以,一提到激素治疗,我们常常可以看到2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太可怕了!绝对不能用!”,而另一种反应则是把激素当作“神丹妙药”,主动要求使用。其实,这些反应都是错误的。因此,我希望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正确认识激素的作用和副作用,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要误解激素治疗。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误解:1)恐惧用药,由于听说过使用激素不当造成的副作用,使得对激素望而生畏,不肯用药或不坚持用药。这种由于道听途说激素的种种副作用,吓得患者不肯用激素,专门找一些偏方、秘方和所谓良药治疗,不仅花费了很多钱,耽误了病情,失去了根治机会,还有可能出现偏方的非科学性的危害.。这种例子很多。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因惧怕副作用而拒绝使用糖皮质激素。2)擅自停药,在激素治疗过程中,有些病人因自身种种原因,在症状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轻易停用激素。因为,轻易停用激素,会出现疾病“反跳”或“复发”。长期服用激素的病人,激素的减、撤方案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及化验结果综合考虑。通常在病情控制后,可渐渐减少激素剂量,采取隔日减,以维持量控制病情。本文后面还要介绍一点激素减量使用的一般原则。3)依赖用药,因为担心疾病复发,特别是一些人认为激素“一吃就退热”,而不愿意减、撤激素。希望大家记住任何疾病都不能单纯依靠激素治疗。需要提醒的是某些症状的好转或消失不等于疾病的“根治”,而某种症状的加重也不一定是疾病的复发,千万不要在症状加重时轻易加大激素用量。患者应该遵照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各项免疫指标,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化验结果调整激素用量。 激素减量的原则:原则1,激素必须在病情确实持续稳定的基础上(一般为2周以上)、去除复发和反跳的因素之后,方可考虑减激素。减激素后仍须保持病情稳定,否则就意味着失败。病情确实持续稳定是指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或较长时间的稳定,血象恢复正常等。激素减量的主要化验指标通常是血常规、尿蛋白量,必要时可并查补体、dsDNA、核小体抗体等。原则2,只有消除了可能引起复发的各种因素。诸如感染、过度劳累、怀孕期间等,都应看作复发因素。如果患者近期生活或工作环境出现较大变化,也不应考虑减激素。原则3,减激素的过程宜慢不宜快,在保持病情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有条件、有步骤地逐步减小用量(2-3周,减10%),同时每次激素用量下一个台阶,都应同时适当加大具有替代激素抗炎性质的其他药物的使用量。减激素的量每次以不超过总量的 1/4 递减为宜。减量后没有持续稳定,就绝不能考虑继续减的问题。在减、停激素过程中,随时出现如感染等情况时,可考虑再次增加激素的使用量。*** 以上仅供参考,具体患者还需具体分析减量.一定服从医生的指导.另外,皮肤科患者除极少数外,一般不需要长期大量系统使用激素.所以,绝大部分患者即使使用激素,也都是短期的中等以下的量.因此,没有必要过分担心. 另外.使用激素的患者,要注意使用低盐低脂及优质的低蛋白饮食,要减少酒、咖啡、辛辣食品的刺激,尤其在炎热的季节,要注意血糖水平,以及保证情绪稳定。
大家好!在我们皮肤科,每天都有很多过敏患者, 每天都患者会咨询忌口的问题,那么,我从一般的观点来简单地谈谈这个问题.只供参考,不能千篇一律适用!!!忌口主要是指不吃能够引起皮肤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的食物. 即:忌口食物.但是,这并不是对一般人而言,只有那些具有过敏体质的人才需要忌口.那么,皮肤科的忌口食物有哪些呢?1.水果类:主要有芒果,哈密瓜,桃,杨梅,樱桃,荔枝,火龙果·,榴莲 等.2. 辛辣类:酒、辣椒、葱、蒜、胡椒、生姜、韭菜 等.3. 海腥类:虾、蟹、带鱼、内河鱼、贝、海鳗、黄鳝、乌贼、鱿鱼、海藻、海带、紫菜 等.4. 发物类:豌豆、芥菜、南瓜、公鸡、海腥类 等.5. 油腻类:动物油脂、油炸类、羊肉、狗肉、驴肉等.6. 其它类:吃东西后发痒,就要注意这个食物是否过敏.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容易引起皮肤敏感的食物.忌口要“因人而异”,具体患者还要在医生的具体指导下,根据年龄、性别、体质和不同的疾病,广泛而有选择性地食用各种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