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公众对高脂血症的认识还存在九大误区,比如,64%的人认为高脂血症应该有症状…… 来源: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 我国公众对高脂血症的认识还存在九大误区。比如,64%的人认为高脂血症应该有症状;近90%的人不知道每日应该摄入的胆固醇量;48%的人认为肥胖与高脂血症最密切;仅20%的人知道血脂成分中危害最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相当一部分人不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需要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无需要、考虑血脂情况。 由于城镇化和老龄化等因素,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由此带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明显变化。比如,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1989年我国男性居民食用胆固醇仅为100mg/d,至2009年,已逼近300mg/d;在1978-1992年的15年间,北京居民的红肉、鸡蛋和牛奶的消耗量增加了5倍。同期,体力活动也明显下降,在10年间,我国男性总体力活动量减少了27.8%,女性减少36.9%。这些因素的变化加速了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也推高了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血脂异常就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赵冬教授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北京居民在1984~1999年血胆固醇水平增加了24%,仅这一个因素就能解释77%的人群因冠心病死亡。 参与网络调查的共有11282人,大多数(61%)为青中年(30~50岁),49%的人有高等学历(大专/大学以上),居住在省会城市的居民有31%,市县50%,乡镇和农村占18%。75%的人曾经查过血脂。15.2%的人有心脑血管疾病。根据这项调查,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组发布了我国居民对高脂血症与心血管病认识的九大误区,希望广大居民掌握正确的防病知识。 误区一:高脂血症的人有症状。 在通常情况下,有高脂血症的人没有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诊断高脂血症主要通过血液生化检验。仅有很少一部分有高脂血症的人可以见到黄色瘤。 误区二:甘油三酯高危害最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最密切,危害最大。临床上常用血脂检查指标有4项,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这4种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重要,可以渗入动脉血管壁中,开启动脉粥状硬化过程,进而引发各种心脏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 误区三:血脂有点高,没有什么关系。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和中风都有关系。全球进行了许多有关降低胆固醇防治冠心病的研究,结果明确表明,血浆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降低2%。近些年,高胆固醇与缺血性脑中风的关系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表明,随着LDL-C水平的降低,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也可减少。 误区四:不了解食品中的成分 为了防止膳食胆固醇过多引起的不良影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的膳食胆固醇不宜超过300mg。如果是高血脂者,则应严格限制,每日摄入量应不超过200mg。 误区五:高血脂只有胖人才会得。 实际上,高血脂并不是胖人的专利,很多体型苗条的人也会得。膳食中的脂质对体内脂蛋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在摄入大量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人群中,其血胆固醇水平比摄入量较低者高出10%~25%。 误区六:只有血脂高的人,才需要服用降胆固醇的药。 有些人即使血脂不高,也需要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比如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中风)或某些糖尿病患者。 误区七:有高脂血症的人,如果血脂正常了,就不需要服药了。 降脂药也需要坚持服用,一旦停药,血脂又会回升,影响治疗效果。在血脂达标后,大部分病人仍需用原来的剂量持续服用,没有冠心病或中风等疾病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小服用剂量,找到最低有效剂量后长期服用,可以减少副作用。 误区八:鱼油可以用来降血脂。 鱼油几乎没有降胆固醇的作用,也没有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证据。而最近二十多年的医学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是抑制胆固醇合成最强的药物,他汀类药物能够阻断胆固醇合成,可以使LDL-C降低25%~55%。大显著降低冠心病或中风的风险。 误区九:他汀类药物最大的副作用是肝脏损伤。 他汀可安全用于绝大多数患者。他汀很少导致肝脏疾病。在部分患者中,他汀可导致转氨酶水平轻度增高,这并非肝毒性表现,一般停药后就可恢复。罕见情况下,他汀可致肌肉组织损伤,其特征为肌酸激酶升高。 在服用他汀的患者中,有些患者主诉肌肉疼痛、无力或其他相关症状,此时需换用其他治疗手段,包括最大限度改善生活方式或服用其他降脂药物。
请带: 1、 证件:身份证或医疗保险卡。本地患者请带医保卡。没有医保卡的本地患者、外地患者请带身份证或户口本。 2、 所有医疗材料:我院或外院记录过患者病情的门诊手册、住院病历复印件、心电图、胸片、B超、CT、核磁等片子及文字材料。最好新、老材料都带上。可带可不带的最好带上。 3、 目前用药的名称、剂量。若不能记住,请带药瓶、盒。 穿衣:宽松、易脱为好,不带饰物。 吃喝:上午来看病,除非预先知道不检查,否则最好不吃喝。心血管病、高血压患者少喝几口水吃药影响不大。 其它准备:来前最好能将自己的症状、不适、用药情况、想问的问题较详细地写在纸上,以便看病时提醒自己向医生叙述、提问。 仔细认真、准备充分一些,能让大夫更好地把握您的病情,节约您宝贵的时间!多谢! 说一千道一万,看病是个学问,如果不想绕弯路,可以找一个年资高点的医生让其给你一些指点!!
人的病分为身病和心病两大类,身病又分为传染性疾病、功能障碍性疾病和心因性疾病。心因性疾病主要表现有如下特点: 一、症状的多样性。如慢性病、皮肤病等。 二、发作的反复性:在事件平息前,患者的症状可反复发作,如同演员表演;几次的表现完全一样。 三、主诉与体检的矛盾性。 四、发作的暗示性:在同伴、家人的言语或动作、表情示意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事件“触景生情”,可以诱发症状。 五、症状发作的短暂性:大多数病人发作后的持续时间较短,在数小时或2~3天消失。由于具有发作的反复性,偶尔也有维持时间较长者。
防控抗生素滥用,先学三个“不等于” “抗菌≠抗炎” 除了细菌外,炎症还可以由病毒、炎症因子等引起; “发热≠感染” 发热的原因很多,如免疫、肿瘤等; “感染≠细菌感染” 感染的范畴更宽泛,包括寄生虫感染等。 运用抗生素还要避免“两个极端”: 一起病就用和久拖不敢用。 老百姓遇到用抗生素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不要盲目滥用。
1、确认您所购买的电子血压计生产厂商是否取得认证 首先,中国国家医疗器械的认证是必须拥有的;其次,国际认证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医疗器械方面世界有两大主流 认证,一是欧盟的 Medical CE认证,它不同于一般电子产品的CE认证,它的要求更为严格,取得认证的公司会获得一个认证号; 另一个是美国的 FDA 510(k)认证,获得认证的制造商会取得一个k号。 2、确认电子血压计加压时噪音的大小 自然,我们应首选加压时噪音小的电子血压计,因为电子血压计加压噪音的大小直接反应了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准。 即便是第一代与第二代电子血压计(MWD技术),加压时噪音大的也不好。而且至少要做智能加压(即血压计能根据被测者的 血压进行一次粗判,从而决定最终需要加至的压力值),而不是固定加压到190mmHg或200mmHg。 至于第三代电子血压计(MWI技术),噪音大的气泵,根本没办法使用。 3、确认脉搏数的测量是否准确 脉搏数的测量是示波法电子血压计进行血压测量的基础,如果脉搏数的测量不准确,一般也测不准血压。 具体检测方法: 在心情保持平静时用血压计连续测量5次左右,观察测出的脉搏数是否一致,正常误差应该在 +/-2 个脉搏数以内 (但心律不齐者除外)。 4、确认电子血压计在测量过程中是否出现多次加压 质量好的电子血压计,通常一次加压即能测出结果。只有极个别的情况(如外界干扰因素过多),会出现二次加压。 具体检测方法: 在心情保持平静时用血压计连续测量5次左右,若没有出现二次加压,则可以判断这台血压计在测量上没有问题。 若经常出现二次加压(排除以上列举的特殊情况),基本上可以判断这台血压计在测量上存在问题。 5、 确认电子血压计测量结果的稳定性 质量好的电子血压计,多次测量的稳定性要好。 具体检测方法: 在心情保持平静时用血压计连续测量5次左右并记录结果,对结果的大致判断建议如下: 相差5mmHg以内:非常准确 相差6~10mmHg:基本准确 相差11~15mmHg:不准确 相差大于15mmHg:很不准确 建议:测量前休息15分钟,每次测量之间时间间隔应为30~60秒。
室上速大多是先天带来的由于房室结双径路或者房室旁路引起的心动过速,有些病人在幼小时发病,有些可能在中青年发病,有些要到年龄很大时才发病。发病的症状突然发生,突然终止,可以持续几分钟,或者几十个小时不等。 许多病人在心动过速时,摒住气,抠嗓子,诱发恶心呕吐,等方式可以自行终止心动过速。病人要是年纪比较小,或者症状轻微,发病次数少,持续时间短,不影响工作生活,无晕厥,黑蒙等不适,则可以观察。否则可以做射频消融术治疗。这是个微创的手术,效果好,恢复快,做完手术第二天就可以回家。
早期复极综合征又称“提早复极综合征”(earlyrepolarizationsyndrome,ERS),是心电复极异常的一种,为生理性心电图变异,多数情况下早期复极综合征为良性临床过程,但由于其心电图改变的机制与病理性Brugadar综合征、特发性心室颤动及急性心肌缺血有相似之处,故对其良性的一面有新的认识。同时其临床表现呈非特异性改变,极易误诊为其他器质心脏疾病,故其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心电图表现:J点抬高,ST段斜型抬高,T波高耸,胸前导联,基本节律,心电图改变 近些年,随着心电图的广泛应用ERS的检出率不断提高,认为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强有关,这种改变应属于正常变异。 发生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心肌 心电复极的变异有人认为ERS系因部分心肌在整个心室除极尚未结束,提早复极的结果,多见于前壁心外膜下心肌故ST段移位以V2~V4为显著因而称之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2.交感神经兴奋性 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ERS多见于健康青壮年运动员,绝大多数有心动过缓,睡眠时ST段升高更为明显。但用阿托品并不能使ERS的特征性心电图消失而运动或体力应激时随心率增快ST段可降至正常甚至全部ERS的特征消失,故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迷走神经的影响减弱有关。 3.先天性因素 国内有报道一家兄弟7人均有家族性早期复极综合征故,不排除ERS有先天性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