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患病? 共患病(comorbidity)亦称共病、同病或合病,系指同一个体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且相互难分主次、缺乏必然因果关联关系的疾病。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患者同时患有非因果关联的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分别达到各自疾病的诊断标准;②如果共患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提示两种疾病可能存在共同的病因病理机制。
走进“足踝脊柱康复”门诊:足脊康复需对症施策,家长重视不可或缺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停下脚步驻足?是否观察过路上行人的步伐?因为脚踝变形而走路蹒跚,因为膝踝疼痛而步态异常,因为脊柱侧弯影响形体美观。假期来临,临沂市交通医院儿童康复科又热闹起来了。不少孩子因各种足踝脊柱问题前来就诊,有的是走路时足踝酸痛,有的则是脊柱侧弯引发腰痛。 来自河南的高中生小璐,两个月前因腰疼在当地确诊为脊柱侧弯。趁着暑假随父母来临沂,慕名来到了临沂市交通医院儿童康复科。“脊柱侧弯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儿童康复科主任蒋锐问道。小璐答道:“学校曾经组织过脊柱健康筛查,但是没有筛查出来,两个月之前因为腰疼去医院检查才查出来的。”蒋锐主任指着孩子的脊柱影像片说:“你这种情况就像小树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弯曲,需要通过专业的矫正体操来改善脊柱问题,我们科开设了脊柱侧弯暑假训练营,可以跟着滕医生一起练习脊柱矫正体操。” 经过一个周的八段锦气功、物理治疗、龙脊归元操、德国施罗斯疗法等综合康复训练后。小璐脊柱的柔韧性、稳定性、活动范围和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小璐,你看你现在做八段锦体操时动作是不是跟以前不一样了?”儿童康复科副主任滕凤友问道。“是的!谢谢滕老师,这个体操好神奇呀,我以前腰疼的厉害不敢活动,才一个星期,现在就敢活动了,之前腰一碰就疼现在碰都不疼了。”小璐高兴地说道。滕凤友回应:“我看你做体操时做的很卖力,也很用心,动作也很标准,这都是你自己积极努力的结果。平时在家多练习一下我教的那些动作,平时多进行一些户外慢跑,脊柱拉伸等运动,有助于脊柱的健康发育。” 这天,交通医院外科徐主任电话咨询到儿童康复科副主任滕凤友:“滕医生,我这边有个孩子膝关节疼痛,没有外伤和特殊遗传家族史,我看足弓发育不是特别好,麻烦你给看看是不是足弓原因引起的?”来到外科门诊,滕主任见到了孩子家长,并听家长说到,“我家孩子今年13岁了,平时运动不多,最近孩子老是喊腿疼,我带孩子去县医院找骨科专家给看了,医生给开了钙片,让尽量少活动。你说吃钙片我可以接受,孩子到这个年龄段正是长身体爱运动的阶段,不让运动也不可能呀,我感觉没解决我孩子的问题,所以我就来临沂找专家看看。”滕凤友看着膝盖贴着止疼膏的孩子,并为孩子做了足踝体姿步态评估检查后说:“这个孩子是一个下肢关节松弛的孩子,膝关节反张,扁平足,足外翻,跟骨外翻。走路呈现减痛步态,生物力线偏移,副舟骨突出。需要通过穿配定制鞋垫填充足弓,把偏移的生物力线调正后疼痛就可以改善。”“医生,孩子腿疼不用给开点药或者打针治疗吗?”家长疑惑地问道。“是的,这是力线问题引起的肌肉骨骼韧带偏移导致的疼痛,调整到正常的位置疼痛就可以改善。”“真有这么管用吗?那赶紧给孩子定做一双吧,我都快让愁死了,一走路就喊腿疼脚累,你说这也没摔着磕着,怎么就不能走路呢?”家长焦急地说道。穿上适配矫正鞋垫后,孩子走路步态得到了改善。“小勇,穿上鞋垫感觉怎么样,腿还疼吧?”家长焦急地问道,“爸,腿不疼了,脚还有点感觉,但感觉跟以前不一样了,就是走路时脚舒服多了。”孩子疑惑地回复道。“太不可思议了,真没看出来一双不起眼的鞋垫竟然这么神奇,不吃药不打针就把脚疼腿疼治好了!”家长惊喜地说道。其实现在像上边这两种情况的孩子不在少数,脊柱侧弯已成为青少年继近视、肥胖之后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第三大疾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踝关节和脊柱是我们扛起民族脊梁的重要支撑!又有多少孩子因为足踝疼痛变形等问题影响着日常生活学习?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孩子身心健康的体魄同样值得关注。在此,我们呼吁家长们在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务必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要告诫孩子在努力学习之余,不忘进行必要的户外有氧运动。及时发现孩子身体的异常,如身体疼痛、姿势异常等,并及时就医。青少年如同成长中的小树苗,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曲折。只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及时干预和扶正,孩子们定能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然而,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许多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重视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为了更好地干预并服务更多足踝脊柱问题的儿童,临沂市交通医院儿童康复科自2018年开始开展足踝脊柱康复领域,专注儿童足脊(扁平足,内/外八字步态,足内/外翻,X/O型腿,脊柱侧弯,长短腿等)体态步态康复,助力孩子挺拔行远,为孩子们脚踏实地,固本强脊,助力护航。
3个月之前,孩子因幼儿园老师反应有内八字步态来我院儿童康复科就诊,经儿童康复科运动步态评估:双侧胫骨扭转,内八字步态,由于双下肢肌力差,控制能力差,导致髋内旋,膝外翻,膝反张,胫骨内旋,跖骨内收,O型腿,足内侧偏等髋膝踝系列问题,从而引起姿势步态体态的相关问题。经过测量生物力线相关数据,给予适配鞋垫。经过3个月的穿配矫正,今天来院复诊,家长反应在不穿配矫正鞋垫行走跑跳时较前步态有明显改善,对矫正效果满意。#内八字步态#临沂市交通医院#临沂市交通医院儿童康复科#步态矫正#体姿体态矫正视频为在医院走廊里未穿配鞋垫时拍摄和调整完角度之后拍摄。
孩子因步行姿势异常来诊,初诊经儿童康复运动专科检查:髋内旋,膝外翻,O型腿,胫骨内旋,内八字步态。经过生物力学干预,适配矫形鞋垫,以上情况得到改善。9个月之后(因疫情封控在家穿鞋子的时间不多)来院复诊,从赤足和穿鞋行走跑跳情况下来看,内八字步态,膝外翻,O型腿等情况较前得到明显改善,家长很满意。嘱孩子继续穿配鞋垫并配合一些康复治疗手技,半年以后复诊调试。
山东省临沂市交通医院儿童康复科是临沂市残联定点康复治疗机构,齐鲁儿童医疗集团儿童康复联盟成员单位,半岛儿童康复联盟成员单位,临沂市妇幼医联体儿童康复专业联盟单位,爱在路上儿童康复平台成员单位。科室现有医护康教工作人员共31人,主要收治脑瘫、孤独症、言语障碍、智力低下、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学习困难、发育迟缓、运动姿势异常(扁平足、内外八字、长短腿)、脊柱侧弯等病种的患儿,并开展PT、OT、ST、辩证针灸推拿,感觉统合、结构化教学、沟通认知、注意力训练、沙盘、理疗、个训、音乐疗法、评估筛查、早期干预等系统化诊疗项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以说明足的重要性。 足就像我们高楼的地基,地基不稳,墙倒屋塌,所以说一定要打好地基,这样我们的躯干身体才能在正常的范围内自由活动。 当我们的足由于先天、结构或者功能性的原因导致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年龄,身高,体重的增加,以及姿势与生物力线的偏移等因素的原因加速了疼痛与变形。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第一次接触到这句名言是在下载微医APP软件的时候,登陆界面首页就是这句话。 去查找出处,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医生的墓志铭,这名医生名叫特鲁多。 特鲁多(E.L.Trudeau)早年学医,但当他还是个医学院学生时,就被确诊为患了肺结核。那时候,肺结核与今天的癌症相比,有过之无不及,绝对是个不治之症。1837年,无奈的他,24岁只身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静静地等待死亡……。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他沉醉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偶尔也出去爬山打猎,过着悠闲的日子。渐渐地,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发现自己的体力在恢复,不久居然能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但令人奇怪的是每当他在城里住上一段时间,结核病就会复发;而一旦回到撒拉纳克湖地区,又会恢复体力和心情。1876年,特鲁多迁居到了荒野之地撒拉纳克湖畔。后来,创建了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村舍疗养院”。特鲁多还成了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并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他倡导的对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许多照料方法沿用至今。 1915年,特鲁多医生最终还是死于结核病,但是,显而易见的,他比当时罹患该病的大多数人的生存时间要长得多。他被埋葬在撒拉纳克湖畔。让他名声远扬的,并不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而是他墓碑上刻着的话,他一辈子行医生涯的概括与总结:“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深有感触。一句话概括出了医生工作的内容。我们在做什么?少部分疾病是可以治愈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根治;但更多时候,限于现有的知识与技术,我们只能控制疾病、延缓疾病的进展,当我们总是想着去治愈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有时候甚至带来更多的不好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去学习、去适应与疾病共处,去控制疾病,尽量减少疾病带来的影响,这时候,我们需要时时去帮助患者,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疾病、正确对待疾病、正确治疗疾病;还有些时候,我们对疾病束手无策,病人已时日无多,这种时候,我们更需要尊重病人、安慰病人,保证患者应有的尊严。 因此,我用“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作为我的开篇之作,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可能我并不能保证完全治好你的疾病,但我会尽力去治好你的疾病,希望所有的病人都能感受到,我们就在你身边。
婴儿足内翻又称马蹄足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在孩子一出生时就能发现。马蹄足可以发生在单足或双足。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足的肌腱和韧带(后侧和深部的)发育出现故障,未能与足部其他的肌腱韧带的发育保持同步,其后果是这些肌腱和韧带将足的后内侧牵拉向下,导致足向下向内扭转。足部的各块骨头因此处于异常的位置上。足部内翻,僵硬,并且不能回到正常的位置。 治疗方法 本治疗方法对于9个月以内就开始治疗(最好是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的孩子效果最理想。对于9到28个月之间的孩子,本治疗方法仍然有效,可以矫正全部或大部分的畸形。28个月以后,潘塞缇方法仍然有效,但大多数的孩子同时将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概要 1、手法治疗—经过数周的手法治疗,将足的各块骨头整复回接近正常的位置,足的畸形逐步地被矫正。 2、打石膏—每次手法治疗之后,足和小腿被打上石膏,保留5—7天,以保持足的位置。 3、 重复步骤1和2直到足被矫正到正确的位置。 4、为了完全将足部矫形,医生通常会切断跟腱。这个小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仅需10分钟。 5、支具—当最后一次石膏被除去之后,将马上为你的孩子安上一个可以穿戴的支具: a. 坚持穿戴3个月,每天穿戴23个小时。 b. 之后的2到4年中,每次睡眠时穿戴。 支具是治疗中一个关键部分。即使你的孩子的脚看上去已经恢复正常,但如果他们不是每次睡眠时间都穿戴的话,他们的脚也会有可能再转回去,即使是在矫形超过两年半以后仍然如此 临床症状 1、出生后即出现单侧或双侧足部程度不等之畸形,足部呈踝关节跖屈位,内翻、内收畸形。 2、患儿学行走时,用前足或足外侧缘着地行走,随着年龄渐大,畸形渐加重,严重者足背着地行走,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 3、X线摄片,患足正侧位:出生后,X线片上可以看到距骨、跟骨、骰骨的骨化中心,有时可见到第三楔骨,所有的跖骨和趾骨均已出现,而跗舟状骨要到3岁才出现骨化中心。 4、根据三条线估计畸形: (1)在正位片上测定跟距角,若小于30°,表明足部无内翻; (2)测量第一跖骨纵轴和距骨纵轴所交叉的角,正常为0°—20°;(3)X线侧位片测量距骨纵轴和跟骨跖面所形成的角,正常35°—55°,如果小于30°,则表明足下垂。如果距跟角小于15°,第一跖骨与距骨纵轴交叉所成的角大于15°,表明距舟关节半脱位(Simon15°定律)。 诊断依据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跖屈内翻畸形。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内翻跖屈,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 3、站立行走时跖外缘负重,严重时足背外缘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炎和胼胝。 4、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 5、X线摄片:距骨与第一跖骨纵轴线交叉成角大于15°,跟骨跖面和距骨纵轴线夹角小于30°。 治疗程序 1、从出生后即开始,愈早治疗,效果愈好。治疗方法根据年龄和畸形程度而不同。 2、手法矫正法:一般适宜6个月以内或较轻型者。从出生后即开始,愈早愈好。由医师教会母亲或带领患儿,先矫正足前部内收,再矫正距骨下关节内翻,然后矫正踝关节的跖屈。手法应轻柔,以免损伤骨骺。每种矫正位置保持10秒钟,每次10—15分钟。每日运算元次,一般主张喂奶前进行。 3、石膏管形外固定矫正:适应于3月—1岁每2—3月更换一次。 4、手术治疗,适用于6个月以上,手法无法矫正者。术式按年龄而异。 (1)足内后侧软组织松解术,适用于6个月至6岁患儿。 (2)足外侧柱缩短术,适应于畸形严重3岁以上患儿,在足内侧、后侧软组织松解术同时,行跟骰关节骰骨或跟骨楔形切除,或行跟骨外侧楔形截骨术。 (3)三关节融合术,适应于12岁以上畸形严重之患者。 用药原则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无特殊药物治疗,如手术治疗患儿,术后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 辅助检查 1、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诊断不难,X线摄片是必备之检查专案; 2、如果住院手术治疗,血常规等三项常规检查是必要的,视病儿情况可酌情考虑B项检查。 疗效评价 1、治愈:足部畸形基本纠正,功能基本恢复,手术后伤口愈合。 2、好转:经手法治疗或手术,畸形大部分纠正。 3、未愈:畸形无改善。 专家提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足部常见畸形。出生后即可发现,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发现此病,应从出生日开始治疗,愈早愈好。早期以手法按摩矫正为主,3个月后需行长腿屈膝石膏管形矫形术,1岁以后(现有主张6个月后)需手术治疗。术后需加用矫形支具,定期门诊检查,直至14岁以后,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