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对抑郁症有绝对的免疫力。”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 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跃至全球第二大疾病,自杀是其最可怕的症状。 如何摆脱抑郁,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 什么是抑郁症? 有不少人把抑郁症归结于性格或心理上出现了问题,以为只有性格内向的人才会患上抑郁症。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开朗的人也会得抑郁症。它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有关,导致大脑总是会传递到一些不愉快的信息,不良事件只不过是诱因。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也不相同。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类综合症,它不仅包含沮丧悲伤,还有丧失兴趣、疲倦、焦虑、厌食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等因素。 抑郁症是现代都市人的常见病,在老年人、处于更年期的妇女、青春期少年、面临激烈工作竞争和失业压力的中年人中,都很普遍,被称为精神疾病中的“普通感冒”。 抑郁症“肆虐”全球 我国9成抑郁症患者没有治疗 抑郁症绝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群体、某个国家,而是覆盖全球——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尽管与遗传有关,抑郁症也称得上是一种“时代病”,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密切相关。 不少人认为精神疾病是意志力薄弱的体现,抑郁症也因此蒙上“耻辱”之名。事实上,抑郁症并非罪过,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抑郁症是不是真的治不好? 当然不是。 对待抑郁症,应该像对待感冒或其他疾病一样,坦然、主动地寻求医生的帮助。只要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调整,绝大多数患者就能走出抑郁的阴影。 自测你是否有抑郁倾向 以下是美国权威抑郁自评量表,选择符合自己的程度――偶尔、少有、常有和持续。需注意,自评量表用于评价一下自己的心情,提醒自己注意心理健康是可以的。抑郁症的诊断应当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亲自与病人进行交谈后得出。 防治抑郁症的12个处方: 1.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最好的防治抑郁症的手段。跟朋友一起走走路、散散步、游游泳、打打球,都很好。 2.保持平衡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保持平衡很重要。凡事别太较真。 3.要感恩 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有一颗感恩的心。 4.别逼自己 不要急于在短时间内做出重大决定,别太逼自己。 5.不要负能量 及时调整和管理自己的压力,负能量的压力可能会导致或加重抑郁症。 6.少吃垃圾食物 饮食健康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垃圾食物会带来垃圾心情。比如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 7.吃点粗粮 医生建议有轻度抑郁的人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像粗粮、鱼等。食疗大概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方法了。 8.远离“三毒” 少喝酒(如果已经患抑郁症了,坚决戒酒),不吸烟,不吸毒。 9.睡好觉 充足的睡眠是保持好心情的重要武器。 10.多倾诉 多跟家人、朋友联系、聊天,别把事情都憋在心里,要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11.多参与 参加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和组织,远离孤独;如果曾经封闭和孤独,一定要重新和亲友及社团恢复联系。 12.药物治疗 如果已确诊抑郁症,要听医生的话,该吃药吃药,一鼓作气治愈为止。有些中重度的抑郁症,仅靠调节情绪是无法痊愈的。 切记,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得了这种病,不要歧视他,鼓励他去看医生,以便得到科学的建议和及时的治疗。
你能作茧自缚,必能破茧成蝶。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症状只是一个人防御内外痛苦的一种方式而已。种子没有破土之前,请耐心等待。每一个想真正认识自己的人,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一、症状并不重要 症状只是一个人防御内外痛苦的一种方式而已。(弗洛伊德) 症状是一个标签,是医院用来开药的凭证,给你定一个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之类的,好对症用药,方便医生的手段。 人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症状的描述完全无法概括一个人。症状本身只是人内在痛苦和潜意识冲突的外显表现,对于心理咨询来讲,症状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主要是要探讨症状背后的原因,你的问题是怎么来的,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心理创伤,你的原生家庭0-6岁对你的影响是什么,你为何用这种防御方式来保护自己,如何修复内在深层的创伤,形成新的人格和模式来面对人生,这些才是最基本的心理咨询需要探讨的范畴,而不是用抑郁症的标签来探讨抑郁症,那是对来访者的精神暴力和枷锁,所以心理咨询第一步往往是去标签化:你没有病,你不是抑郁症,我们一起合作来看看问题背后隐藏了什么,你为何需要这种状态,并且让你如此痛苦。 心理咨询行业里有个笑话:“癔症(歇斯底里)是个坑,什么都可以往里扔;神经衰弱是个坑,什么都可以往里扔;抑郁症是个坑,什么都可以往里扔;边缘性人格是个坑,什么都可以往里扔。”根据破窗理论,症状就像一个垃圾桶,大众将各种不能接受的投射都往里面加,导致症状性的概念越来越复杂。 这篇文章,需要一个词语来表达,就用“抑郁症”来表达意思,但不是强调抑郁症,此抑郁症,非抑郁症,名抑郁症而已。 二、抑郁症并不可怕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将心理问题恐怖化,抑郁症妖魔化,一听到抑郁症三个字,就好像得了绝症一样,这个人就会自杀,就会去死,马上避之不及,完全是扯淡! 抑郁症所谓的研究自杀概率其实比飞机失事的概率还低,但是却被夸大到每个人都会自杀一样,很多时候这种宣传和言语本身就会产生暗示和诱导作用。当然也与社会新闻媒体宣传有关。新闻媒体追求关注度,什么明星得了抑郁症自杀,将个案当成新闻报道,将抑郁症和自杀夸大性的催眠联接,导致大众误解。 这种影响使得不知情的人对抑郁症三个字谈虎色变,对所谓的抑郁症者战战兢兢,生怕自己一句话说错了,对方会抑郁自杀一样,有时这样的反应,其实是对对方的一种附加心灵伤害。 “抑郁症”并不可怕,只是一种潜意识心理创伤状态的外显,从根本层面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有些人隐藏的好,有些人没意识到,有些人压抑的好,有些人毫不自知,有些人表现出来了而已,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有问题,我们都有一段血淋淋的创伤史。所以“抑郁症”并不可怕,它只是心理问题呈现的一种方式,也是心理成长的一个机会。不要恐惧“抑郁症”,不要对“抑郁症”谈虎色变,不要把“抑郁症”当成大不了的事情,因为“抑郁症”没什么好怕的,因为它是人真正成长的最好机会,是危机,是危险中的机会。 三、抑郁症三段过程 一 :反思内省引发的作茧自缚,“往外看的人是在做梦,往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荣格。用荣格的话来说,“抑郁症”是内倾思考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清醒的状态伴随着痛苦。扩张和收缩是人类心灵的两种基本状态。扩张往外延伸,上进积极是扩张的表现;收缩往内深展,抑郁是收缩的具体表现,抑郁可以说是人生一种自省的最高形式之一,可以这样说,人类中某部分人的体会和感受能力是很强的,当很多人麻木、浑浑噩噩的时候,这部分人已经深切感受到痛苦和压抑,他们的内省能力让自己开始思考,发现自己有问题、关系有问题、社会有问题、世界有问题,所以内在开始痛苦,开始难受,开始收缩,开始挣扎,开始找寻,开始求索,开始领悟和理解内在的涵义。只有真正智慧和清醒的人才有机会去体会抑郁。那些整天活在梦中、从来不思考、不往内看自己的人是不会体会到抑郁的意义的。“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如是说。当你发现自己活在梦里时,很容易出现绝望抑郁的状态的。抑郁的状态可以说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过,大家仔细回想下自己的生活轨迹和经历。当你思考人生的意义时,当你对现实生活不满时,当你对自己不满时,当你开始看内在的自己时,当你无法应付外在的环境时,当你感觉无能为力时,当你非常恐惧时,当你发现人际关系都很虚假和虚伪时,当你发现所谓的亲情友情都不那么可靠时,当你发现自己不管怎么挣扎最后都是以死亡告终时,当你发现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时,当你因为你发现了很多真相,所以你就会陷入一种痛苦的抑郁状态,让你不自觉的去思考,去追求,去发现现实生活的无意义,人生的无意义,生活状态的无意义,追求的无意义,越来越失望,对自己的失望,对人生的失望,对生活的失望,从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人生的信心,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觉得任何事物都没有什么意义,没有必要去做,现实生活的世界很假,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所以采取一种收缩与放弃的状态,放弃自我,放弃生活,把自己紧紧的包裹起来,成为一个“茧”!将灵魂紧紧包裹,孕育着新的生命。 四:抑郁症过程二:黑暗中的沉思(茧中孕育) 当一切的意义都无法确定,生命和死亡一体,如果事实和真相是这样的,那我该如何面对我的人生呢?这就是人在茧里煎熬挣扎思考的问题。古语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致之亡地然后存。” 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答案。 只有将“原来的我”(面具和伪装)看清,将原来所追求的假大空虚错误的东西认清,直面原来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都会死亡,没有人是世界的中心,才有可能慢慢的卸下沉重的负担和包袱,坚实的前行。因为你的心理很累很紧,已经透不气来了,需要呼吸真实的新鲜的空气,需要透气,因为你曾经对内在的灵魂压迫得太厉害,你的内心智慧告诉你,这样下去不行,原来的生活方式是有问题的,这样下去会真正毁了自己,所以采取了一种智慧的方式来保护和成长你自己,可以这样说,抑郁是内心智慧的安排,最好的安排之一。 人类历史的智者、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绝大部分都曾经抑郁过,不是他们要追求时尚,流行抑郁,是因为抑郁与沉思是促使人内在思考、回归内心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必经阶段,“只有痛苦才能唤醒灵魂”。只有经历“成蛹”(茧)的状态并升华“化蝶”,人才能真正的成长,与内在潜意识建立真正的联结,认清楚我为什么是这样,从而找寻到属于个体的生命意义,成为完整的自己。 五、抑郁症过程三:破茧成蝶 在茧中不断的思考挣扎,每个最终从无意义中思考出意义的人,慢慢的就会建立自己坚实的人生基点,最终破茧成蝶。 从"成蛹"到"化蝶"的过程往往是很痛苦的,你所面对的是整个世界的苦难,是时代与社会的苦难,也是家庭的苦难,也是个体处境和内在的苦难,所以抑郁的人是敏锐的、坚强的、勇敢的、智慧的,同时也是挣扎的、矛盾的、脆弱、纠结的,我很尊重抑郁的人,也很佩服抑郁的人。 我自己曾经走过这样的岁月,当年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我是谁”“人生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活着”,看了大量的哲学书和心理学书都没有找到答案,一直挣扎纠结不能自拔,最后发现一切都没有意义,因为不管你做了什么,人都是会死的,万物皆空,我陷入深深的绝望和痛苦中,那个时候天都是黑的,阴暗的,绝望的,因为没有意义,总会死的,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没有什么两样,几次徘徊在江边想了结生命。在痛苦的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学习求知思考领悟,后来领悟了“活着”两字,才从里面走出来,这段时光对我来说很重要,如同重生一样。我能深深感受那其中的痛苦与挣扎,也体会到那灵魂挣脱绳索的反抗,那渴望飞翔的渴望自由的灵魂的奋斗。当冲破那层障碍和束缚时,天地之大,世界之宽,心灵之美,尽在眼前。 对于曾经走过这段岁月的阿苏来讲,一切确实没有意义,人生在于自己的选择,不去追求意义,而是创造自己存在这个世上的意义。深刻的体会到萨特说的存在先于本质,我的人生(存在)是自己创造的,我的本质是我的人生自我创造出来的,不是命运的决定,我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要负责。 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荣格说:种子没有破土之前,请耐心等待。 每一个想真正认识自己的人,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药物是解决不了心理问题的,更解决不了内在意义问题,也解决不了关系问题,心理问题需要从心理层面入手。 现在对待抑郁症的方法大多运用药物治疗,很少帮助其内心真正的成长,心药需要心药医,心理的问题需要使用心理的方法来解决,灵魂的呐喊需要灵魂的共鸣,不能理解抑郁的意义的人,是很难帮助“抑郁症”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有时只是一个“提灯人”,照亮心灵深处的道路,前路茫茫,路途遥远,陪伴着这些勇者和智者,一起走过人生的沼泽与黑暗,迎接内心的重生与涅槃,重新完成新的整合,面对不一样的天地。虽然这段时间可能会很艰难,可能会很曲折,可能会有很多变故和意外,让我们携手一起往前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经过浴火重生,才能凤凰涅槃。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慢慢来,在茧里需要时间,去思考体会感受,挣扎煎熬打磨,在痛苦中沉淀,在煎熬中觉知,不断深入的了解自己,明了内在潜意识的提示,面对自己的因果去忏悔,在茧里生长发育,直到破茧成蝶的那一天——这就是抑郁症的意义。 (关于“抑郁症”与潜意识、原生家庭的关系不在此文中阐述,此文更多是从一种高度和过程来描述,不是探讨症状的潜意识核心原理。)
3,合理的归因,让孩子远离自我攻击 16岁的小C是从急诊科转来科室住院的,见到她时,小C已经在病区睡了一晚了,睡眼惺忪的她看起来温柔而平静,只是手臂上厚厚的纱布告诉我,她在前一夜发生了严重的自残行为,用美工刀在手臂、手腕划了很多刀。与小C的平静相比,妈妈和爸爸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会有这样过激的行为。“听话”、“懂事”、“自觉”,这几个词是我在了解情况时听到最多的词语。在妈妈眼里,女儿从来没有在学习上让自己操过心,每天下班回家,女儿一定是自觉的在自己房间写作业、复习功课。在爸爸眼里,女儿的生活规划的井井有条,几点钟学习、几点钟娱乐、几点钟睡觉,早晨从来不会赖床,闹钟一响就自觉起床了,倒是有时候自己会晚起。在老师眼里,小C是学习踏实的好学生,是可以信赖的好班干部,学校组织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班级里没有人愿意先报名,都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C毅然带头报名,并组织班级排练、比赛。在同学眼里,小C时神一般的存在,没有她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她不能攻克的难题,“有问题,找小C”,是他们班级的口号。当我把这些溢美之词告诉小C的时候,她没有开心的笑,也没有像其他女孩子一般的一脸娇羞,反而是紧缩了双眉。她告诉我,每天的生活就像打仗一样,因为稍不留神就会出现纰漏,任何一点点的失误,在小C看来都是无法原谅的,因为她更加渴望自己是一个人人夸赞的好孩子。她敏感、追求完美,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察言观色,小的时候自己洗手不小心把水洒在了洗手间地板上,妈妈打扫时只是皱了皱眉头,就能让小C几个晚上睡不好觉,她觉得自己错了、自己不应该给妈妈添麻烦;同学之间有时开玩笑,会说别的同学一些闲话,她马上就会借故躲得远远的,因为她觉得说闲话是非常不好的事情,自己绝对不能做。小C一天天长大,烦恼也似乎一天天增多了。从初二开始,几个男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超过了自己;自己的班长职务虽然没有变,可是很多同学更愿意和副班长一起聊天说话;班级里满脸青春痘的女生都收到了男孩子偷偷传的纸条,自己却从来没有男孩子和自己搭讪……用小C自己的话说,她从来没有发现自己有哪里是比任何人强的,反而时时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更可怕的是,缺点似乎越来越多了,多的自己都来不及改正,多的让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自己,终于在一次月考没有考出理想成绩的夜晚,她拿起美工刀挥向自己的手臂。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归因的系统,同样是考试失利,有的孩子会外归因为题目出的太难、老师没有提前说要考试等,有的孩子就会内归因为自己疏忽大意了、自己没有认真复习和巩固。合理的归因会提高一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和能动性,但是如果内归因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就会演变成无休止的自我攻击。我送给小C一本书,书名叫《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她答应我会认真的阅读,尽量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尽量不再对自己进行攻击。出院的日子到了,小C特意为我展示了她已经拆线康复的手臂。她告诉我,如果在原先,她会把伤疤隐藏的严严实实,因为那会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不完美,但是现在她不会了,我问她为什么,她告诉我伤疤是她人生的里程碑,她需要换个活法继续下去了。本文系康麒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失去人生的支点,快乐注定是奢侈的和小A的出场不太一样,小B的出现多少带有一些戏剧色彩,在一个门诊日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在走廊看到了僵在那里的父子俩,父亲拉扯着小B的袖管,明显是已经筋疲力尽,而小B则像一尊雕塑一般伫立在那,表情严肃,紧咬牙关。小B说他自己非常迷茫,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如同过山车一般,有的时候开心的不要不要的。但有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好像无依无靠的苦孩子。说到这里,父亲突然间就发起了脾气:“无依无靠的苦孩子?哪个15岁的苦孩子到现在还要父母亲把早饭端到床边吃?哪个15岁的苦孩子到现在还不会自己系鞋带?又有哪一个苦孩子到现在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小B默不作声,垂头丧气的蜷缩在咨询室的角落,看起来那么的痛苦,那么的无助。父亲的话匣子一旦打开,就有了说不完的话。夫妻两人都是普通工人,收入有限,但是为了孩子,他们借钱贷款买了学区房,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小B也很争气,顺利考进了高中重点班。看见自己的儿子挺争气,小B父母打心眼里开心,默默盘算着儿子将来顺利考上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再也不用像自己一样在车间累死累活。可是事与愿违,自从上了高中,小B的情绪就真的坐了过山车,今天回来活蹦乱跳,开开心心的,明天回来可能就闷闷不乐,动不动就发脾气。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小B不开心的频率越来越高,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终于在两天前,小B死活也不肯去学校学习了,任凭父母劝说、打骂,就是不愿改变决定。小B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我的人生除了学习,没有别的任何事情,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我爸妈生我出来就是为了学习的”。在一个人整个人生的轨迹当中,学习绝对是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事情,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本应还需要学习很多方面的技能,比如生活技能、比如交往的技能,这些领域的技能就像一根根柱子,支撑着孩子的整个人生,他们在每一件事的成功完成后享受自己的生活,而我们的家长如果拆掉了孩子其他的那些人生的柱子,无形中剥夺了他们的其他成长机会,也剥夺了孩子们寻求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小B在咨询两个月以后,突然有一天发给我一个图片,那是一盘一半已经有些焦糊的煎蛋,我问他好吃吗?他回我:“糊了,就吃了一小口”,隔了很久他又发来一条信息:“但是,挺开心的”。本文系康麒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让人快乐的过程,其中的辛酸和汗水,每个人恐怕都深有体会。在我们家长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太多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注意,“学海无涯苦作舟”,即便是这样,也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失去快乐的理由。1,客观地评价自己,是寻找快乐的基础小A是和妈妈手拉手进入到咨询室的,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妈妈难掩对自己女儿的宠爱。小A上的是重点高中,又因为成绩不错被调进了年级的重点班,在班级担任学习委员,她乐观开朗,体育成绩也挺好,与人友善,很多老师都很喜欢她,只是在重点班,因为人才济济,她的考试成绩一直在班级中游徘徊,在妈妈眼里,女儿一直是令他骄傲的好孩子。可是自从进了重点班,小A的笑容就越来越少了,总是觉得不开心,原先的田径社团也不想再参加了,甚至学习委员的职务也让她自己辞去了,和妈妈的关系原先一直是亲如姐妹,现在也开始出现了问题,小A动不动就会冲妈妈发火。说到伤心处,妈妈也是眼泪婆娑,自己多年来都是对孩子没有特别的要求,她自己也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自认为是一个开明的妈妈,每次孩子考试欠佳回来,都会报以鼓励和夸赞。就拿最近的一次月考,小A考了班级中下,自己垂头丧气的回来了,妈妈也觉得考的不太理想,但是又觉得不能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从旁劝慰:“我们女儿聪明又伶俐,一直都是好学生,妈妈相信你下次能够考好的。”本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孩子却有了强烈反应,小A马上开始烦躁起来,抱怨妈妈不理解自己、不支持自己,摔门而出,很晚才回家来。客观的评价,是寻找快乐的基础,小A的妈妈恰恰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时,容易走极端:一方面是有的家长对孩子管的太紧、太全面,另一方面是有的家长更愿意完全相信孩子的自主能力。这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看看人家孩子”型和“我们相信你”型。相对于低年级的循循善诱,高年级孩子开始养成各自独立的学习方法,家长应当教会孩子客观的评价自我,而不是盲目的自我否定或者自我肯定。小A的怒气就是源于母亲对于自己学习成绩下降的反映,在妈妈来看,多鼓励多表扬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的调整情绪迎接后面的学习;而在孩子看来,无论自己考试好或者坏,妈妈都会鼓励和安慰自己,那说明妈妈没有真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因此她会觉得不被理解,会觉得失望和无助。小A告诉我,她更想听到的是妈妈能客观的评价她的考试情况。本文系康麒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患上多动症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协调动作缺陷等特点。即使他们知道上课要专心听,却控制不住自己,很难自觉、持久地集中注意力。而我们之所以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是因为大脑的神经细胞之间有足够的神经介质传递信息,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大脑细胞间这种神经介质的则浓度不够,使得信息不易传达,因此出现上面这些问题。和自闭症一样,不了解的常人往往会把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当成没有教养的熊孩子,而实际上,多动症是一种有神经生理基础并且遗传度高达76%的综合症。据国际统计数字显示,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7%。以此推算,在中国大约有2000万这样的孩子,在自闭症孩子中,也存在不少同时合并多动症的情况。[ 听医生的话 ]如果自闭症合并多动症,如何正确处理?Q&AQ:国内目前儿童多动症的普遍性如何?A:我认为国际上公认的5%左右的数据在国内也是适用的,估计中国有2000万这样的孩子,但是实际到门诊来寻求帮助的并不多,一个是因为家长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也许觉得就是长大了就好了,不愿意去治疗,又或者是症状比较轻微,没有意识到这是种病,觉得只是孩子调皮。Q:多动症是用什么方式来诊断的?A:虽然多动症是有神经生理基础并且遗传度高达76%(遗传度是指疾病与遗传因素的相关性)的一种综合症,但是其中导致障碍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依然复杂,现在的医学器材还无法通过客观测量数据来诊断多动症。所以仍然是要通过对临床症状的主观评测来诊断,但是这也并不是说自己填一张量表那么简单,还是要通过专业人士的综合评量。Q:如果被诊断为多动症,会建议进行哪些治疗?A: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多动症治疗指南的原则应该是一致的,都是建议综合治疗方案,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还要运用行为矫正的一些方法、给予社会心理支持、包括家长老师对孩子的管教方法和态度都要有所调整。如果孩子症状比较轻,年龄比较小,比方说幼儿园阶段,可以通过一些奖励方法作行为治疗,但是如果症状比较严重,那么结合药物治疗也是有必要的。Q:对于自闭症合并多动症的情况呢,该如何治疗?A:如果asd(自闭症谱系障碍))合并有多动或注意缺陷,达到了adhd诊断标准,也可以同时诊断asd和adhd。治疗adhd的方案同样适用asd共患adhd,除了用专注达和择思达治疗外,也可以用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治疗asd合并的破坏性行为和多动行为,但其副作用比前二者要大。除药物治疗必要外,家长老师接纳理解和包容孩子同样重要,家长和老师的态度对于adhd会否共患其他心理障碍非常重要。Q:对于“孩子长大就好了”的说法,您怎么看?A:并没有那么乐观,现在的观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是持续一生的一种慢性病,70-80%会持续到青春期,30-50%甚至会持续到成年,但是在成年时期和儿童时期的症状是不一样的,不一定表现为多动冲动,注意缺陷持续可能表现为做事没有条例,没有组织,感觉这个人很难静下心,日常生活丢三落四,容易健忘。另外大概70%的多动症儿童成长后会合并一些其他的心理障碍,比如说共患对立违抗障碍,焦虑,强迫,抑郁等等,所以必须加强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课外了解几个重要特征分辨多动症一般来说,分辨孩子是否为多动症(ADD/ADHD)有以下几个特征:1.专注力弱容易分心难于听从指令和难以集中精神时常不能自发地完成工作不留意细节,常犯不小心的错误未能留心别人的说话常常遗失书本、文具及其他物件2.过分活跃总停不下来难以安静地坐着或玩耍说话过多3.运动在游戏或其他活动时不能安静地轮候做事不经思考经常打断别人说话或活动这些症状在很多场合多有出现,不光是在学校或家里。如果孩子只是在家中有表现,我们更应该考虑孩子是否有抑郁,或是孩子与家长相处的问题。另一点,症状在7岁前明显表现出来,由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学方面的紊乱,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个体应该是出生是就带有此种紊乱,甚至有报告称在胎儿期就显示出胎动较多。该量表仅供大人参考,是否确诊ADHD必须经过专业人士评估诊断。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总是拖到不能再拖了才开始写,不盯着就不做,边写边玩,粗心大意,丢三落四,没有耐心……这哪里是“别家的多动症儿童”,分明就是自己家孩子么。一些描述儿童多动症的宣传文章,总是以这些现象来形容小患者的症状,于是一大批焦虑的妈妈们频频中招,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患上了多动症。的确,正如北京大学妇儿医院小儿神经内科韩颖的介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英文缩写为ADHD)患儿比例不算低,在我国学龄儿童中目前为4.31%-5.83%,即全国约有1500万患儿。但是,好动不等于多动。如何区分二者呢,不妨看看以下几点。首先,有无场合性和时间性:ADHD孩子的多动和冲动是不分场合的,比如大家非常安静地在教室里上课,他会突然发出怪声。而天性好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就会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其次,有无目的性:ADHD孩子的多动是无目的的、杂乱的,他们往往意志力薄弱,做事有始无终,常常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去换另一件事情。而好动儿童具有较强的意志力,他们的活动常具有一定的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第三,有无真正的兴趣爱好:ADHD孩子没有真正的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好动儿童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能全神贯注,并且还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第四,是否可被理解:ADHD孩子的多动和冲动往往没有原因,常常使人难以理解。而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他的好动也往往事出有因。第五,与伙伴的关系:ADHD的孩子往往伙伴关系不好,常常说“他们不和我玩”。而好动儿童的伙伴关系一般较好。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难以安坐,经常插话,难以听从命令,别人和他讲话时,经常心不在焉,经常出现冒险行动而不顾后果,老师、家长就应警惕是否是ADHD。韩颖特别强调,ADHD症状是由些过度活动、行为冲动、维持注意困难三个根本问题组成的,而这常常又会引发学习问题、对抗和品行问题、情感不稳等一系列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相关问题。尤其小学“三年级”,是ADHD儿童最常“触礁”的时间,因为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独立完成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ADHD儿童会逐渐至完全不适应。所以常常主动违抗大人的要求、易激怒、发脾气、破坏学校纪律、家规和小伙伴交往的规则,甚至升级为攻击行为。据统计,约20%的ADHD儿童可能出现更为严重激烈的情感发作,冲动不顾后果,爆发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目前国内外的专家指南均将药物治疗作为ADHD的治疗首选,最快且最有效的。对大多数ADHD患儿来讲,单纯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的效果不及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直接针对病因,使脑内重要化学物质恢复正常水平,直接控制疾病症状。韩颖的一个小患者彬彬在服药后多动症状明显减轻,注意时间延长,能够专心听课,主动做作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出错率降低。自尊心提高了,也不再跟同学打闹了,能和小伙伴友好相处,听从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一次,他还对妈妈说——“我感觉好像现在自己能管得住自己了!”有些家长担心药物对孩子的副作用,不积极治疗,韩颖提醒,如果不经治疗,学龄期多动症儿童70%症状将持续到青春期。尽管大多数孩子的多动水平会降低,但可能出现学习困难、和家长老师对抗、违纪、攻击、逃学或被停课,约有35%的人开始酗酒,甚至吸毒。而且,30%的多动症儿童症状将一直延续到成年。他们常有不良的工作记录和低靡的工作状态,在工作上显得力不从心,无法独立工作,不能守时并按时完成任务,不能持续、高效地工作,无法与同事友好相处。因此频繁更换工作,社会经济地位常常低于其他人,出现反社会行为、药物成瘾、违法犯罪的危险性也是一般人的5-10倍。所以,家长不但不应排斥药物治疗,还应在孩子服药期间,积极配合,严格遵循大夫提示——监督服药,加强药物保管,不让患儿自己取用,以免发生意外,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变化——比如,注意力方面,做作业是否比以前专心,抗干扰情况,主动性,作业完成情况,完成时间,正确率;是否注意听别人讲话,生活的秩序性,物品的保管与携带;活动量方面,小动作、大动作、精力、语量、语调;反应性方面,有无抢话、插话、突然的行为,耐心;其它方面,如心情、伙伴关系、亲子关系是否越来越好;副反应方面,饮食、睡眠等有没有其他的不适症状。最不能忽视的是,还要与老师更频繁地交流患儿在学校的表现,提醒、协
有许多成功人士这么解读他们成功的动力:“小时候爷爷就说我聪明,将来一定能读大学,我就真的读了大学。”“有一次上课,老师夸我作文写得好,将来一定能成作家,我就这样成了作家。”这些现象其中暗藏一个心理学法则,那就是“罗森塔尔效应”——期待产生奇迹。一个才能卓越的人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注意和期待,就可能会被埋没,平庸一生,而一个才能平庸的人如果被周围的人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那么他有可能就会脱胎换骨,从而超越自己,创造奇迹。适当的期望和关注,对孩子而言,无疑是人生路上披荆斩棘的无穷力量,但是过高的期待和关注,对孩子那就是乌云压顶,会成为前进的阻力,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产生许多的问题。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竞争,让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子女教育的焦虑水平普遍较高,我们担心我们孩子的生长发育、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担心孩子的安全,还有一个平时嘴上不说,但是心底较劲的担心就是孩子的未来,纷纭杂乱的担心就会让我们产生与孩子当前状况不符的期待。此外,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多少有自己自我认同的理想部分的投射,说白了,就是把自己一些愿望在不知不觉中架在孩子的肩头。让我们来看看对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期待有哪些。1期望过高摧毁孩子的自信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有所成就,为此,父母常常想尽各种方法来培养孩子,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替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好的班级。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适应这种家长选择的好学校好班级,他们在这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竞争环境里常常失败。一开始他们也会选择努力奋斗,只是他们与对手的实力相差悬殊,失败在所难免。经历一次次失败,体验不到任何成功的愉悦,使他们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这种习得性无助感会摧毁孩子的自信,让他们认为自己怎么努力也做不好。孩子会变得孤独、无助、沮丧、自卑、消沉,从此选择逃避,一蹶不振,最后连尝试的勇气都消失殆尽,甘愿自暴自弃。这就是厌学、逃学的根源。而往往期望值太高的父母都是不容孩子失败,不满孩子的作为,通常是用批评、打骂、唠叨、施压等行为来回应孩子的失败,从而使孩子变得更加无助、悲伤、抑郁,体验着长久的消极情绪,难以自拔,产生心理障碍。2期望过高引发孩子的焦虑情绪有焦虑情绪的孩子常常担心自己不能超越他人或被别人超越,因而情绪经常处于紧张不安、不愉快的状态。这样的孩子通常以过超越别人获取成就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安全和快乐。然而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旦没达到内设的对比标准,对成绩的自我良好感觉就差,对自我的评价也就低,就不满意自己,无法原谅自己,从而引发焦虑情绪: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烦躁易怒,甚至引起生理上的疲劳、失眠、做恶梦等。而家长加给孩子的过高期望,对引发孩子的焦虑情绪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由于这类孩子总把自己放在与同学竞争的状态,对立的环境,如果没有超越过别人,就会对别人产生嫉妒,甚至会产生不希望别人好的仇视心理。3无法满足父母的愿望产生内疚与自责有一类孩子听话懂事、温顺乖巧,习惯于服从成人的命令,会把父母(外在)的期望和要求内化为自己(内在)的期望和要求,把父母设定的标准自觉地当作自己行动的准则,按父母的标准来行事,希望成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这本来也是好事,但是如果孩子能力有限,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严,期望过高,处处不容出错,追求完美,那就会导致孩子过于苛求自己,太过严格要求自己,自我设置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向自己施压,一旦孩子努力了也达不到自己定的目标时,就会产生因为成不了大人心中的好孩子的内疚感和自责心理,甚至形成强迫型人格障碍。因此,父母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是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但并不是说父母要对孩子完全没有期待,而是根据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给预恰当的期望。很多事实都证明,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对自己的期待。由于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心理能量较弱,受暗示性较强,容易被大人的期待所左右。孩子很容易相信和接受别人的判断,外来的期待就内化成为自己对自己的预期和判断。而当一个人相信了自己是怎样的人,就很可能成为这样的人。这可以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例如,孩子们凑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议论:某科老师喜欢我,某科老师讨厌我……在这些孩子身上,很可能出现偏科的现象。通常,老师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会使学生加倍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好成绩,反之亦然;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好,因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也高,反之亦然。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价值同样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天才”,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待,孩子愿意全力以赴地去改变自己。相反,如果父母天天挑剔孩子,总把缺点拿出来说,很容易在孩子心中产生一种感觉:我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好不了了……即便当孩子长大以后,仍未完全走出以往他人的期待所内化而成的对自己的期待,即使那并无多少事实依据。于是,曾被期许为前途远大的孩子,有较多机会真的成为发展良好的成年人,并且也对自己周围的人有较多正向的期许;而曾被视为不上进也不可能上进的孩子,则容易在他人的失望中学会对自己的放弃,在他人“我早就知道他不行”的摇头鄙夷中,较可能郁郁不得志,并且会用同样挑剔、不满、沮丧的眼光看待后来人。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中,便有了“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的无力和牢骚,有了振翅欲飞却难以相信自己会飞的迷茫,因为早期听到过太多的“这不可能”一类的预见。寻找到被负向期待、被否定的经历来源,也并不一定能解决今日的不甘和困惑,因为那负面期待早已融入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因为相信已久,而难以去除。因此,父母恰当的期望与关注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要让我国在这个信息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的儿童青少年,必然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更好地掌握互联网技术,并发展网络技术。此外,网络还能帮助儿童青少年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事,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我国目前青少年对于网络的使用现状如何呢?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我国网民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青少年网民已达到1.75亿,网民最大群体仍是学生,占总人数的31.7%。目前,这一人群在总网民中占有比例约为51.8%。2013年中旬,我国“网络使用过度者”标准制定负责人、北京军区总院网络使用过度者治疗中心主任陶然强调:网络使用过度者就是精神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对网络渴求、戒断后有强烈反应、非工作原因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儿童青少年的网络过度使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对儿童青少年的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功能和社会功能造成了危害,对他们的发展极为不利。那么儿童青少年的网络过度使用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儿童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儿童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浓,喜欢追求感官刺激,精力旺盛活泼好强,这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青少年一个很突出的规律和特点。正因为如此,他们便容易受到网络的吸引。加上青少年心理上不成熟,对社会生活了解不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控制力相对薄弱,容易对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游戏等抱着好奇心的态度去看看,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沉溺于其中。其次,当前教育体制的问题。当前的教育体制侧重于学业成绩,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文化教育的内容陈旧枯燥。儿童青少年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较大,校园心理环境单调压抑,竞争激烈,不能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交流空间,但旺盛的求知欲,潜在的成就感,以及强烈的成人感,使得他们无法承受单调乏味的现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上网无疑是一条既简单又便捷的途径。最后,家庭情感沟通的缺乏。儿童青少年由于社会化的要求和强烈的成人感,强烈地想与人交往,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我国目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家庭交流沟通的对象较之以前少了很多。另外,留守孩子增多,大多是父母双亲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照顾,“隔代带养”现象普遍,也是家庭情感沟通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和沟通时间的连续性以及沟通内容的广博性、随意性,则及时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因而使他们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那么,网络过度使用对儿童青少年造成了哪些危害呢?一、身体健康的影响网上新事物层出不穷,信息海量以及它所具有的交互性、隐蔽性、宣泄性都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奋力“冲浪”。尤其是情节有趣、新鲜刺激、能够互动的网络游戏更是吸引了为数众多的青少年学生。网络游戏为玩家设置了一个逼真的虚拟社会环境,使玩家从中既可以寻求乐趣,又可以寻找美好的情感,或释放现实生活中无法释放的不良情绪。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同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症状。最新科学研究发现,长期沉迷于电脑游戏,不仅会抑制儿童左前脑的正常发育,而且特别影响儿童的早、中期智力开发。而算术则刺激了大脑额叶左半球和右牛球的活动,这部分大脑主要负责学习、记忆和情感。我国医务工作者对部分7—18岁青少年学生进行的脑像图检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过度的网络依赖或网络成瘾,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各种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病、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二、心理健康的影响国外研究表明,抑郁与网络过度使用、网络成瘾存在相关。与抑郁相关的人格特征,如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可能会促成网络过度使用、网络成瘾。。在互联网中缺乏面对面沟通的交流,可以让抑郁水平高的使用者借助匿名或虚构角色的方式和他人进行交谈,这样可以有效克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交往时的困难,减少负向事件,并且避免触发抑郁感。抑郁者可能在真实生活的社交活动中常有失败感,再加上在网络中交发所形成的成功经验,使得抑郁者对虚拟的友谊更加依赖,同时也在真实世界的社交中逐渐退缩,而形成更严重的抑郁。此外,还会导致孤独感、恐惧感、悲伤、低自尊、无助感、负向认知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三、道德品质的影响暴力互动游戏会引发青少年的冲动,游戏时的一些小争执有时会演变成现实中的大冲突。“攻击、战斗、竞争”是网络游戏中不可缺少的成分,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虽然满足了青少年学生情感发泄的需要,但是同时也让这些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使他们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可行的,因而形成了暴力观。这种错误观点一旦形成,他们就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把这种“攻击他人是合理”的认识带到现实社会中来,如果再缺乏起码的控制力,欺诈、偷盗、对他人施暴的事,就不但会在网上而且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因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抢劫、伤害等恶性案件和校园暴力正逐渐在增多,这些犯罪都与网络和电子游戏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四、社会功能的影响在网上交流是面对面交流,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可以给人一种“传统方式”难以提供的亲密感,其精神交流在深度上往往超过了“面谈”方式,可以使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很快就成为知己,期间缺乏情境觉察的需要,所以儿童青少年在网络上交往的过程中,会丧失人即将网的技巧和微妙的自我省查能力,从而在社交过程中出现许多的问题。由于社交的挫折,会使青少年会出现社交退缩、社交焦虑等。国外研究表明,社交焦虑和网络虚拟关系成正相关。那些存在社交焦虑的人更愿意在网络中寻找朋友,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在现实生活中与人面对面交流时出现的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在人际关系和所处社会环境的交往不良又会反过来促进网络过度使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综上所述,可见网络的过度使用对儿童青少年造成了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那么,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消极影响?1.营造绿色网络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过来。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2.建立学校绿色网站。校方可以凭借熟悉学生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的优势,建成有吸引力的贴近学生的网站,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学校在校园网里开辟“校园聚焦”、师生对话“、“我爱我校”等栏目。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青少年工作的实际,坚持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上活动。3.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针对青少年在上网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实行“3W”(即为什么上网(why)、如何利用网络(how)、什么时候上网(when))引导,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各层面的综合引导作用,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强大合力。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建立广泛的CA认证制度,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形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客观条件。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强化网络道德的软性惩罚机制。有人认为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但会"玩物丧志"。如果视上网玩游戏为洪水猛兽,一味阻止子女去玩游戏,是偏激的做法。当然,学生若是过分沉迷,没日没夜地玩个不停,结果只会导致成绩下降,玩物丧志。有人认为网络要远离网络,警惕信息时代的电子鸦片,如一些青少年学生在网吧一呆就是几个昼夜,玩在网吧、吃在网吧、睡在网吧。甚至一些女学生由于迷恋上网聊天,而放弃学业和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网友见面,结果是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像这样的事情已是屡见不鲜,惨案频频发生。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然对立又统一的一面,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这就告诉我们,对待青少年学生上网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我们应该看到青少年学生上网的利,肯定网络给他们带来巨大帮助。网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跨地域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他所要的信息。这大大方便了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因此,就出现了远程教育,我们可以在网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感受遨游学海的乐趣。而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青少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更需要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占据有利地位。可见,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他们而言,虽然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不得不承认,网上仍然有着太多的诱惑与隐患,时常从报纸上读到关于某大学生沉溺网络爱情,到头来发现是骗局的报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总之,网络对于儿童青少年有利有弊,但是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使用环境,那么利远大于弊,应当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力量营造良好的青少年网络氛围才是最佳途径。本文系康麒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何疗愈逃避的内在小孩 2016-05-15?心镜无尘 ? “现代许多人都在学习静坐,我们静坐,其实是为了逃离受苦,我们就像是兔子一样跳回到地上的洞里,好让自己感觉受到保护。我们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受了太多苦了,我们想要至少能够休息一下、至少能够逃避一下。然而这并不是静坐冥想真正的意义,我们必须要用智慧和专注去找回真知,转化受苦的内在。没有这些苦痛、没有对于这些苦痛的了悟,真实的快乐无法实现。” 痛苦来自我们逃避的内在小孩 愤怒、悲伤、嫉妒、恐惧,甚至开怀、兴奋等等我们时常感受到的这些多变情绪,其实都是内在小孩在发声、提醒你他的存在。然而我们常常以为那些情绪就是自己、与各种情绪产生了认同,因而无法认出内在小孩的声音。 受伤的内在小孩请求关爱,但我们却做着相违背的事情。因害怕面对痛苦,我们选择逃避。我们无法面对内在纠结的痛苦和悲伤,即使有时间,我们也不愿返回自己的内在。我们让自己持续接触外在的刺激:看电视或电影、参加社交活动、喝酒或吸毒——因为我们不想再次感受以前的痛苦。 找到他并用正念的力量疗愈他 受伤的小孩存在于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内。我们不需要追忆从前寻找这个小孩,只要深入观察自己,就能接触到他。受伤小孩的痛苦当下就在我们之内。 然而,正如痛苦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觉醒、理解与幸福的种子同样存在,我们需要运用它们。我们内在有一盏灯——正念的灯,我们随时可以点亮它。我们的呼吸、我们的脚步及我们平静的微笑,就是点亮这盏灯所需要的油。我们必须点亮正念的灯,让灯的光明驱散和终止黑暗。我们的修习就是要点亮这盏灯。 当我们开始察觉自己遗忘了内在受伤的小孩,我们会对这位小孩充满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正念步行、正念静坐和正念呼吸的修习是我们的基础。通过正念呼吸和正念的步伐,我们能够滋养正念的能量,并回到存在于身体细胞内的觉醒智慧。正念的能量将拥抱和疗癒我们,并疗癒我们内在的受伤的小孩。 选自:一行禅师 《和好:疗愈你的内在小孩》 平台内容包括原创、编辑整理和转载。我们尊重原创。如转载内容未标明来源,均转自网络,欢迎原作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 回复文章序号 查阅往期文章 01—— 情绪引发疾病 呈现身、心状态 02—— 十大负向心境的解析与调适 03—— 决定你寿命长短的不是饮食运动,竟然是.... 04—— 克里希那穆提的智慧真言 05—— 人际边界不清的十七种表现 06—— 一个奇妙的催眠个案实录 07—— 身心健康从释放身体储存的情感开始! 08—— 这些思维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 09—— 和自己的关系决定关系的品质 10—— 爱孩子的关键是什么? 11—— 人体精神层级与身体疾病的关系 12—— 海灵格的洞见:伴侣关系中的思维陷阱 13—— 哈佛大学15张幸福逻辑图 影响10亿人 14—— 性格特征与人体生病有重大关系! 15—— 心理咨询教给我的那些事 16—— 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17—— 要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对你的负面影响? 18—— 关系痛苦的主要成因——缺乏界限感 19—— 为何我们知道却做不到? 20—— 当你不断成长,整个宇宙都会帮助你 21——?怎样与潜意识沟通 添加公众号后,回复01~20就可查看相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