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小张老是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天天去医院。 小张:“医生,我最近一年来心脏总是怦怦地跳,慌得很,你看是不是得了啥子重病哦?” 心内科医生:“我看了你的心电图和彩超,检查结果没有什么问题。” 小张:“医生,最近半年我老是觉得腹胀、腹痛,还经常便秘,是不是肠胃有问题哦?” 消化科医生:“你的胃镜和肠镜都做了,都没有问题。” 小张:“医生,我这一个月总是觉得腰酸背痛,肌肉这里痛一下,那里痛一下,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哦?” 骨科医生:“看了你的检查结果都没有什么问题,我建议你去精神科看一下。” 小张:“医生,我最近这一年总是觉得哪里都不舒服,去检查医生都说没有问题,有医生推荐我来看你们科,但是我心理正常得很,是不是挂错号了哦?” 精神科医生:“没挂错,你就是大脑的调节功能出现了异常,你患的是躯体症状障碍。” 您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反复腹痛腹胀;时常觉得心慌、胸闷气短;总是感觉怕冷怕热、腰酸背痛、肌肉僵硬,感觉哪儿都别扭;明明感觉身体确实不舒服,去医院反复检查却查不出任何问题;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比医生还了解各大医院的位置,在希望与绝望之间,被病痛折磨得相当痛苦。 有人会疑惑:他们是不是在装病? 不是,他们其实是患了一种疾病——躯体症状障碍。 躯体症状障碍 如何判断是关键 躯体症状障碍,是患者存在一种或者多种身体不适,并对自身不适或者健康过分担心,造成明显身心痛苦的疾病,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各大医院的科室都能见到患此类疾病患者的身影。如果患有躯体症状障碍的话,会有哪些表现呢?它以复杂多变的身体不适为主,包括: 1.消化系统:腹痛腹胀、便秘腹泻、恶心呕吐、反复打嗝等; 2.心血管系统:心慌、心悸、胸闷、胸痛、血压不稳等; 3.呼吸系统:咽喉异物感、烧灼感、梗阻感、气促等; 4.全身多处疼痛:头痛、肩颈部疼痛、腰背部疼痛、四肢麻木、肌肉跳痛僵硬等;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口干口苦、忽冷忽热、潮热多汗、尿频等。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躯体症状障碍呢?这类疾病的患者通常有以下特点: 1.描述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和身体不适,但是检查结果却只有轻度的异常甚至没有异常。 2.反复去医院找医生做全身检查,但对专业医生的解释和检查结果始终不相信。 3.过度关心自身的健康问题和身体微小的变化,往往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患病原因多 积极预防不可少 小张为何会得躯体症状障碍呢?有没有什么预防措施能让我们避免呢?目前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机制尚不明确。但通常与以下原因相关: 1.大量的负面生活事件:包括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情感事业不顺、家庭不和、缺乏关爱等。 2.具有一定的焦虑特质:这类患者通常个性急躁,追求完美,反复犹豫,斤斤计较。 3.无法表达不良情绪:这类患者找不到情绪的发泄口,没有办法正常地通过语言、表情、行为、动作等方式将负面情绪发泄,便以身体为载体,通过心慌、气促、腹痛腹胀、肌肉疼痛紧张等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发泄出来。 患者通常不会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存在问题,或者知道也不愿意表达。在通过心理治疗和进一步的探讨后,便会发现患者身边存在大量的负面生活事件及社会心理因素。 治疗方式多 综合治疗效果好 如果有躯体症状障碍具体该怎么治疗?针对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一般提倡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患者自身的调节四大部分。 1.药物治疗:主要以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请注意,此类药物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一定要谨遵医嘱。千万不要自行增减药物,这样的行为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病情加重。 2.心理治疗:包括个体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通过个体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症状,了解自己的生活状态;团体心理治疗通过与病友相互交流、鼓励,可以帮助患者学习合理发泄情绪和放松自身的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放松肌肉以及神经。 4.自身的调节:患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患的疾病,可以识别、察觉自己的情绪,并调节情绪。患者可以通过向家人朋友倾诉、运动、唱歌、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减少对自己身体症状的关注。 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类疾病越来越常见,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希望患者能引起重视,到专业医院就诊,针对疾病进行精准的治疗。直面疾病,积极治疗,发现生活的美好。 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
去年,本公众号制作了一系列精神疾病科普动画,其中一期“躯体形式障碍”介绍了一位“总是不舒服” 但又“总是查无此病”的刘阿姨的故事。这个视频得到了广泛关注,有许多读者留言反映,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貌似找到了答案,并希望多了解一些这个疾病。因此,今天我们再来谈谈这个疾病,增进了解。 01 躯体形式障碍是什么? 躯体形式障碍,其实是一组疾病的名称,这类疾病均表现有难以解释的躯体不适症状,患者往往因为躯体不适症状感到焦虑,非常关注身体,对阴性的化验检查结果以及医生反复做出的“无病”解释不能接受,甚至会因“查不出病因”“看不好病”而埋怨医生,往往频繁换医生、换医院,反复要求检查。 因身体不适长期得不到缓解,患者本人非常痛苦,生活工作等很容易受到影响,又因频繁就医检查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有一部分患者通过检查确实发现了一些身体的“小问题”,但经过专业医生判断这些“小问题”不能解释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饱受各种躯体不适的困扰,最初总是到综合医院的相关科室就诊,是综合医院最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往往是在“束手无策”的内外科医生的建议下来到精神科,而之前他们多已饱受疾病折磨数年。 02 躯体形式障碍有哪些表现? 躯体形式障碍这组疾病具体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几种疾病,他们各自又有一些不同特点。 之前视频中的刘阿姨属于“躯体化障碍”,这个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多种躯体不适,常见的有各种疼痛及胃肠道不适,如头痛、背痛、口干、恶心、腹胀、腹泻、便秘等,还可以有心慌、头晕、皮肤麻木、烧灼以及一些性方面的不适等;这些症状持续、易变化,往往“按下葫芦起来瓢”。患者同样难以接受多名医生给出的“症状没有躯体疾病的解释”的忠告与保证。这个病往往在成年早期就出现了,女性更为常见,持续数年,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 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躯体不适的主诉相对少一些,疾病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功能的损害也较小。 疑病障碍患者的躯体不适通常仅集中在身体的一个或者两个器官,比如以消化道或者心血管系统为主;此外,患者确信自己患有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某种疾病,不能接受医生的生物医学解释,会通过反复检查试图证实他的信念。 03 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是什么? 关于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提示跟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如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心理冲突、情绪表达方式不良等,但患者可能会弱化这方面的原因或者不愿加以探讨。 我们可以尝试从情绪表达的模型来理解这个病:通常,情绪可以通过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来表达,心理层面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语言、表情、行为、动作等方式将情绪表达出来;生理表达是以身体感受为主,比如心慌、肌肉紧张、呼吸急促、疼痛、头晕、发冷发热等。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往往难以识别情绪或者长期过分的压抑负性情绪,心理表达不足,身体表达代偿性的增加,身体成了患者情绪表达的主要载体,由此出现各种身体不适。 部分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基础躯体疾病,但躯体疾病往往难以完全解释患者泛化和严重的不适感。因此,针对性的躯体检查也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排除躯体病因,避免漏诊误诊造成病情延误,但应避免过度的不必要的检查。 04 躯体形式障碍该如何治疗? 躯体形式障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我们的治疗目标是减少躯体不适,减少不必要的就医、检查及治疗,减少对生活、工作等的影响。心理治疗推荐认知行为治疗,简称CBT,CBT聚焦于患者的歪曲认知、不现实的信念等,帮助减少患者躯体症状、降低躯体不适的频率,改善社会功能。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部分研究发现抗抑郁药可能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有益;一些药物也会用于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合并的精神障碍,如最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往往会采用抗抑郁药物来治疗;部分精神症状如失眠也会采用一些对症药物。 05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如何自我调节? 除了积极接受上述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外,在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学会通过心理层面来表达情绪,比如学会识别、体察及描述自己的情绪,及时向自己、家人及朋友倾诉,学会在生活环境中通过行为表达情绪,比如运动、唱歌、哭泣等,或者通过书法、绘画、写日记、手工制作等文学艺术方式表达。此外,患者要学会丰富生活,寻找兴趣爱好,主动创造积极情绪,获取生活乐趣,减轻对身体的关注。 最后,还想跟患者家人叮嘱几句,虽然查不出躯体疾病,但患者的不适感是真实的,甚至比躯体疾病患者的不适感更强烈和持久,这种感受是非常痛苦的,并不是“装病”“矫情”等。因此,家属要理解及肯定患者的不适感,多倾听,少争辩,少说教。家人的支持是患者获取康复的重要力量!
情绪背后的健康真相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假如被迫顶着压力发言,身体的过敏症状会在接下来的两天中加重一倍;而这时如果能大哭一场,压力造成的荷尔蒙则会随着眼泪立刻被排出体外。那么,人的喜怒哀乐究竟是如何影响身体健康的呢? 1 假如你对着另一半直抒爱意 告诉爱人你有多爱他,这能够有效降低你的胆固醇指数。有报告指出,如果每周花20分钟写一些跟自己的爱人有关的东西,你的胆固醇指数便会在5周内有所下降。 2 假如你与人发生激烈的争执 如果你的身体已有所不适,但还和爱人吵上了30分钟,那么身体要比原来再多花上一天才能完全恢复。而如果你的脾气历来火爆,一直很容易和人起争执,你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可能要比其他人慢上整整一倍。 3 假如你压力过大 短暂的压力可连续数周提高免疫力并催生抗癌分子,但如果长时间压力过大,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会记忆力衰退,思维不严密,免疫力下降,生殖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压力还会激化过敏反应。紧张状态下,患者的过敏症状会加剧2至4倍。 4 假如你把事情闷在心里 女性在和丈夫发生冲突后忍气吞声,她们死于心脏病、中风和癌症的概率高出其他人一倍。可如果一生气就放任自己大喊大叫同样会造成很多问题,哪怕只是几分钟的爆发也会让血压和心跳急速上升,使得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提高19%。 但即使你找到一种稍微温和的方式表达你的愤怒,比如不耐烦或者发牢骚,与愤怒相伴的压力和低落同样于健康无益,免疫系统在遭到损害后也就更容易患上传染病。 5 假如你正在恋爱中 爱情可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类似于荷尔蒙的物质,能够帮助神经系统再生并通过促进脑细胞发育而提高记忆力。同时,由于恋爱中的人们时刻享受着被爱的满足感,所以身心状态都变得相对稳定。 6 假如你情绪低落 抑郁、悲观和消极对身体会产生多种伤害。血清素和多巴胺是大脑里两种跟快乐有关的神经递质,心情好时,它们的含量就高一些。 除此之外,血清素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降低痛感,这应该能够解释为什么有45%的抑郁症患者同时会伴有各种生理上的疼痛。 7 假如你忍不住笑出声来 每当人体多分泌27%能够令人心情振奋的β-内啡肽,帮助睡眠和细胞修复的人体生长激素含量会随之提高87%。而这一切,只要看一部搞笑电影就能做到。 而且,哪怕只是想笑而没笑出声来也能够抑制与情绪低落相关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人在大笑的同时会压抑住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心脏病发病率也因此降低。 8 假如你失声痛哭 真心流下的眼泪中含有大量与压力有关的激素和神经递质。 由此可以认为,眼泪是身体在压力下清除有害化学物质的途径,忍住不哭也就让身体无法自然排毒,最终会导致免疫力、记忆力和消化能力都将受到影响。 9 假如你感到嫉妒 嫉妒是人类情绪中最激烈也最痛苦的一种,偏偏也是最难控制的。女性常常因为感情上可能遭到的背叛而产生嫉妒之情,男性的嫉妒则往往来自于对自己性能力的质疑。 嫉妒混合了恐惧、压力和愤怒,它会激发人体的‘紧急应急机制’,且一般程度相当剧烈。所以,当一个人嫉妒攻心的时候,血压、脉搏、肾上腺素和免疫系统都会受到威胁,同时感到非常焦虑。 10 假如争吵过后你久久不能释怀 除了发怒的当下会导致血压升高,在怒火攻心之后的一整个星期里,只要争吵的情景回到脑海中,人体压力指数就会再次回升。 也就是说,假如你最近刚跟人起过争执,最好尽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要再纠结其中。 11 假如你在和别人拥抱 催产素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起源,恋人们之所以会渴望拥抱亲吻正是由于催产素在起作用。而当人体内催产素含量上升时,会随之释放出大量DHEA激素。DHEA不仅能够延缓衰老、缓解压力,更能够促进细胞重生。 12 假如你细数生活中的幸福点滴 爱、感恩、满足感都会刺激催产素的生成。当心情开朗或有强烈归属感时,心脏会分泌催产素,在它的作用下,神经系统渐渐放松,压力也得到舒缓。同时,体内组织的供氧量大幅增加,复原速度进一步提高。此外,人在感恩时脑电活动与心电活动都趋于和谐,在这种状态下,大脑与心脏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无明显情绪改变的焦虑和抑郁症患者,往往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早期识别并诊断精神障碍的躯体化症状至关重要。 某些焦虑和抑郁症患者并无明显的情绪改变,而常以头痛、失眠、心悸、乏力、纳差和出汗等躯体不适至综合医院内科就诊,由于非精神科门诊对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认识不足,往往使患者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早期识别、早期诊断精神障碍的躯体化症状在临床诊疗中至关重要。 自主神经与人的情绪 人体有两大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这两大系统相互帮忙、相互制约。 自主神经是生理上用来保存能量、平衡内环境的神经系统,它遍及全身,控制体内的大小器官的,当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时,人体各器官的功能自然跟着稳定。 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若以一天为单位,则白天属于交感神经的舞台,夜晚属于副交感神经舞台。所以,在白天,呼吸、心脏机能活跃,体温、血压略高,晚上则刚好相反。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身体内,一个负责“加油门”,一个负责“踩刹车”,比如运动时,交感神经会被激发,导致心跳加速、呼吸节奏变快,流汗量增加。运动停止后,副交感神经开始发挥作用,让心跳减慢、呼吸节奏逐渐减慢,同时减少流汗量,健康的身体是两者相互协调,达到稳定和平衡。 而自主神经与人的情绪也存在真很多的联系如下图: 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为: 过份焦虑:焦躁,经常、无缘无故感到心烦;紧张不安,经常感到心情紧张、不能松弛。 过份担心:总是感到心神不宁,过度担心一些小事。 在医院中常见的焦虑表现形式为:现实焦虑(境遇性焦虑),手术前焦虑等(严重时转化为病理性焦虑),躯体疾病所致(伴发)焦虑,脑卒中-焦虑状态-器质性焦虑障碍,抑郁伴发的焦虑,惊恐发作(心血管门诊多见),广泛焦虑GAD(心理门诊多见)。 出现焦虑症的主要原因有:对健康的过分关注;疑病、疑医;慢性病程;对死亡或残疾的担忧;器质性原因;内分泌异常;社会压力 - 病耻感、污名化,比如性病、精神障碍;经济负担;人格因素。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或情感障碍。抑郁症是一种系统性疾病: 它的情绪变化可以体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无助感,自尊心缺乏,记忆受损,注意减退,焦虑,愤怒/易激惹。 它的躯体症状为:头痛 ,疲乏,睡眠障碍,头晕,躯体疼痛,胃肠道症状,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共同症状为:睡眠障碍,精神运动性激越,注意困难,易激惹,疲乏。 抑郁障碍的内在(心)体验是抑郁障碍的核心表现,它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与环境不相称,患者有强烈的压抑、沮丧及烦恼的感受,压抑不仅仅是伤心,同时使患者觉得难以振奋,很容易为一些小事儿持续的忧伤。 抑郁障碍外在表现为:兴趣下降,三无症状(无欲望、无助及无希望的体验),三自症状(自责、自罪、自杀),行为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力和记忆力障碍。 抑郁障碍的症状在生物学上还可以体现为:食欲及进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进食减少,偶有暴饮暴食者;还可以有性欲改变,导致性欲下降、丧失,偶有性欲增强或亢进;又或者是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合并焦虑者有入睡困难。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为: 神经系统:全身肌肉乏力、发僵、持续的疼痛、头痛、头晕;头昏、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持续的疲劳、乏力。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食后上腹不适、消化不良;无饥饿感,口干、口苦、口中异味或口臭;恶心、腹痛、便秘。 心血管系统:心慌、心动过速,胸痛、背痛或心前区痛;胸部的压迫感或紧缩感;血压波动。 呼吸系统:胸闷、憋气、气短、喜长吸气或叹气;可有气管、喉头或胸部的压迫感。 内分泌系统:怕冷,体重减轻或肥胖; 生殖系统:性欲减退、性快感丧失、阳萎或闭经、“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外阴瘙痒、月经不调等; 肌肉关节:肩膀酸痛、四肢乏力、发冷、感觉异常等; 皮肤、汗腺:皮肤干躁、毛发改变或脱发,手心和脚底多汗。 五官科:眼睛:疲劳、睁不开、流泪、视物模糊等;耳朵:耳鸣、耳塞、听力下降等;口部:口干、口腔痛、味觉异常等;喉咙:喉咙发痒、吞咽困难、异物感等; 全身方面:全身倦怠、容易疲劳、漂浮感、发热等; 精神方面: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等。 总之,早期识别、早期诊断精神障碍的躯体化症状在临床诊疗中至关重要,如果临床各学科医生掌握一定的心理治疗方法和处理抑郁或焦虑的经验,将能大大减少医院设施和药品的过度消耗。业内应该更多精力用于研究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焦虑和抑郁患者的躯体化症状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
气得胃疼?是真的!“罪魁祸首”竟是情绪2022-11-2908:01 观看:11914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杨云龙追剧时,被反派角色“气得胃疼”;辅导娃功课,刚教完第一道题就“气饱了”;有人生气或紧张,会出现打嗝、胃痉挛或腹痛、拉肚子……负面情绪和肠胃不适之间的联系是巧合还是必然?为什么压力大、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情绪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近日,在长沙举行的西部精神医学协会消化心身专委会湖南培训班暨2022湖南消化心身疾病学术大会上,专家们给出了答案。漫画/何朝霞 事例一生气就胃疼,原来是消化心身疾病47岁的林先生从10多年前开始,反复间断出现上腹部不适,经常腹胀、胃部隐痛。他四处奔波就医,多次做胃镜和腹部CT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他疑心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症。近日,他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诊的廖克军主任医师仔细询问:“胃疼、腹胀跟吃饭有没有关系?是饭后疼,还是饿的时候疼或夜间疼?疼痛部位固定吗?”林先生摇头,廖克军话锋一拐:“你平时睡觉和情绪怎么样?”林先生愣了,明明是来看胃病的,怎么问起情绪和疼痛了?他如实告诉廖克军,自己脾气急,有时候遇上家庭琐事容易动气,情绪一焦躁难免睡不着、睡不好。最后,林先生被诊断为消化心身疾病,看似是“胃病”,病根却不在胃,导致他上腹部不适的“罪魁祸首”是情绪。55岁的陈先生从2年前开始反复间断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尤其是餐后更为明显,无发酸及恶心呕吐症状,不发热,体重也没有下降,食纳及大小便正常,睡眠好。他多处就医,胃镜、肠镜及腹部CT检查均无明显异常。经问诊检查,他也被诊断为消化心身疾病。长沙市民王女士是一家企业高管,有个小毛病令她十分头痛——爱打嗝,用她自己的话说“胸中一直有一口气上不来”。王女士多次去医院检查,每次检查结果都显示胃功能一切正常。她来到廖克军门诊的时候,已经把自己归为“得了怪病”。在问诊环节中,王女士讲述了自己患抑郁症的病史,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她曾经一度想跳楼。原来,导致她打嗝的原因正是她的负面情绪,因此各种检查都查不出器质性问题。“我们消化内科医生接诊的很多疑难杂症,其实到最后都是心身疾病,占专科门诊的50%以上。也就是说,消化内科有50%以上患者的病和情绪相关。”廖克军在此次消化心身疾病学术大会上分享门诊病例时如是说。 分析为什么焦虑等情绪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生活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体验:考试紧张焦虑容易胃疼或拉肚子;吵架生气后,可能会胃疼;悲伤忧虑的时候,常常没有胃口、消化不良……为什么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在此次消化心身疾病学术大会上,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曹建新教授等专家们的讲授,让大家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胃肠道受到多个层次的神经支配,尤其与大脑中枢神经关系密切。大脑与胃肠道就像接通了“电话线”,通过这根“电话线”,大脑与胃肠道“无话不说”,形成了神经内分泌网络,这就是“脑-肠轴”。正因为如此,胃肠是最容易受情绪影响的器官,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当愤怒、生气、紧张、焦虑、恐惧、厌恶、抑郁等不良情绪传输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脑-肠轴”将信息传输到胃肠,影响胃肠蠕动、分泌功能,使胃肠发生痉挛或动力不足、胃酸分泌增多或减少,甚至使胃肠供血不足,从而发生胃胀、胃疼、嗳气、恶心呕吐、吃不下饭、反酸、腹呜、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发生胃食管反流、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如果胃肠长时间接收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变得极其敏感,稍有刺激就会发生明显不适,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会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等。而胃肠的种种不适也可以通过胃肠神经系统影响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感知、情绪,进而影响人体的行为,诱发或加重人的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建议消化心身疾病重在综合治疗消化心身疾病跟情绪相关,这种病是不是焦虑症、抑郁症,甚至精神病?如何防治?山西省中医院原副院长冯五金教授表示,消化心身疾病并不是焦虑症、抑郁症,也不是精神病。消化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引起,症状却体现在消化系统,还常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等。仅以消化疾病来治疗效果不太好,加上治疗焦虑、抑郁的方法就会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消化心身疾病重在综合治疗,从“身”和“心”两个角度关注患者、着手治疗,不应局限于疾病本身,而忽略“人”这一复杂的个体;患者不宜讳疾忌医,而要充分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消化心身疾病?西部精神医学协会消化心身专委会主委、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陈玉龙教授等专家们纷纷表示,主要是避开应激因素,正确对待遗传因素,加强心理沟通,知足常乐、调整好心态。比如,大家尽量调节自己的工作生活节奏,保证安稳充足的睡眠和舒畅愉悦的心情,保持稳定、淡定的心态。学会拒绝不良情绪。如果处在发怒的边缘,不妨试试平心静气三法则: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挺直。降低声音、放慢语速可以给大脑时间,让情绪缓和;胸部挺直不仅可以淡化紧张的气氛,拉大和别人的距离,肺部也会吸入更多的氧气帮助大脑工作。基于同样的原理,愤怒时尝试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也会有不错的效果。适当的运动能帮助肠胃更好消化和吸收,慢跑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要注意三餐按时,细嚼慢咽,切勿暴饮暴食,少食辛辣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分享至 0举报长沙晚报社版权声明来源:长沙晚报作者:杨云龙编辑:易隽
如果您尚未出现任何症状,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适当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稳定化始终是自我心理调整第一要务。记住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态是抵御疾病的最重要武器! 向积极方向调整自己的思维,如果关注疾病相关资讯请尽量关注事实和数据,这是真实客观的,相对冷静的头脑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事情的真相,不被谣言引发恐慌,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时期,也不要忽略在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保持对个人和集体应对危机的信心,看到积极团结和温暖支持的力量。 处理负性情绪,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时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求助,自我调节包括进行呼吸调整和正念冥想或做瑜伽练习得到稳定和平静,也可以转移注意力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来,让情绪暂时停下,也可以告诉自己情绪只是自己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的自己,情绪可以通过倾诉、哭泣、呐喊、歌唱、书写、绘画、音乐、运动等表达和抒发出去;情绪也可以适当打包,可以变成气球从心里升腾出去,暂时不用打扰我们;或者也可以向身边的人或亲友求助,进行诉说和寻求安慰,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情绪的流动会让我们的心态更加稳定平和,更好地应对疾病和危机。 保持合理的运动和积极行动,适当进行户内运动,运动的好处在于帮你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心血管机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句耳熟能详充满诗意的话也折射出人们将“心”、“身”二元化的惯常思维。就如胸痛,患者想到的可能是到内科、心内科就诊,而不会考虑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精神心理科和心身医学科。就诊时,通常也只是向医生描述身体的种种症状。如果查来查去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患者便有可能走向换医生、换科室、换检查、换药物或换医院的“逛医”路…… 痛:久治不愈求医无门 将“身”痛与“心”病联系起来,江西38岁的江女士用了整整3年时间!这3年,别的女人逛街,江女士忙着“逛医”。胸痛、胸闷,呼吸困难,运动后加重……从当地医院到省级医院再奔向北京、上海等知名医院,怀揣成摞病历本、检查单,江女士辗转于各医院各科室,看了一位位专家,花了近10万元的结果是症状越来越重,最后倒在床上一病不起。 受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吴爱勤教授全国百家综合三甲医院科主任心身健康巡讲内容启发,当地专家向吴爱勤教授转诊江女士疑难杂症病例。会诊下来,确诊为与心理应激、急性焦虑明确相关的新型应激性心肌病。原来,江女士发病前经历过女儿被诊断为白血病、丈夫车祸身亡的双重打击。心理生理应激,促发急性可逆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左心室血管造影类似于章鱼样心脏形态改变特征。由悲生痛,“心”在“诉苦”出现了躯体化症状,但在求诊中江女士并未主动诉说过这些心理压力和情绪症状。转至苏大附一院心理咨询专家门诊,经过4周心理咨询治疗、减压放松和抗焦虑抑郁药物综合治疗,“章鱼心”变回正常的“爱心圆”。8周后达临床痊愈,江女士心身障碍完全康复。 据吴爱勤教授介绍,已证实许多疾病与心理社会有关,也即许多的病虽是痛在身上,根子却在心里。但习惯心身分离的人们通常不这样想,患者的心理因素被隐藏在这些躯体化症状中,高达80%的心身障碍患者首先在躯体疾病专科就诊。尽管所有生物检测均不能发现异常,医生告之没有大事,病人却坚信自己有病,反复“逛医”。病人很痛苦,家人也苦恼,临床医生也很困惑,都认为得了什么“疑难杂症”。有时即便医生建议服用抗焦虑药或转入心理科就诊,不少患者也表现抗拒。“糊说八道,我只是身体不适,咋扯到‘精神病’?”有患者甚至愤怒地认为这是无能医生的辩解,是推诿责任,从而引发医患矛盾。 痛:狭路相逢不相识 “我国心身疾病的就诊与治疗情况较严峻。”据统计,高达80%的心身障碍患者首先在躯体疾病专科就诊。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成为心身疾病诊治主战场,而非心理咨询门诊、精神心理科和心身医学科。 吴爱勤教授指出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忽略了社会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生更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器官、细胞和基因等,忽略了患者情绪问题及心理症状,综合科室医师或基层医务工作者对心身障碍的识别较低。狭路相逢不相识,躯体疾病专科医生无法从专业角度解释心身疾病患者发病原因,当然治疗效果不佳。“在我国非精神科医生漏诊率60%;综合医院就诊者中,接受合理治疗者仅20%。”吴爱勤教授介绍道。 治:心身合一是良药 “普及心身健康知识,推广心身医学,提高医务工作者早期识别心身疾病及有效沟通能力刻不容缓。”据悉,上周六苏州市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委员会汇聚神经内科、消化科和心内科等心身疾病患者常就诊的学科专家,为临床非精神心理医生搭建心身问题理论和技术交流平台,以增进临床各学科医生对心身疾病的认识,提高对这类疾病的的识别率。 随着社会竞争、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日益增多。“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医其病。”吴爱勤教授呼吁广大医务工作者,秉持“心身合一,以人为本”的整合医学理念,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全面了解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既要重视疾病更要重视生病的人;既要重视药物和手术的治疗作用,又要重视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 “逛医”是医界三难的黑推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邀请吴爱勤教授等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委立足本学科谈医改。吴爱勤教授说,患者“逛医”是导致就医难、就医贵和医患矛盾增加的原因之一。由于综合科室医师或基层医务工作者对心身障碍的识别较低,相当数量的心理障碍病人求医无门,或患者长期处于反复求医的“患病”状态中。这除了增加患者的痛苦外,还存在另外两大危害。一是患者往往成为医疗资源的高度使用者,反复到医院各科就诊,重复做大量昂贵的检查、治疗,浪费大量医疗资源;另外,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医患双方对诊疗活动不满意,导致医患矛盾增多、关系紧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心身疾病面面观 在临床实践中,各专科至少有一种疾病是心身障碍性疾病。如:循环系统的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情绪性心率失常、白大衣性高血压,消化系统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激惹综合征,运动系统的不宁腿综合征,妇产科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前综合征、心因性不孕症……以下这些大家熟悉的疾病都和心理、社会因素相关。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神经性厌食、肥胖病、神经性呕吐、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性心绞痛、低血压病、心脏神经症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功能性胸痛等; 皮肤: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瘙痒症、湿疹、斑秃、银屑病、多汗症等; 内分泌代谢:甲状腺功能亢进、突眼性甲状腺、糖尿病、肥胖症等; 神经系统:肌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抽搐、书写痉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泌尿及骨骼肌肉系统:遗尿、阳痿、月经紊乱、经前紧张症、类风湿关节炎、肌痛、颈臂综合征、腰背部肌肉疼等。
各位病友: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凶猛,在较短的时间波及全国,请大家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这次疫情的流行,初步断定病毒源自野生动物。所以,希望大家从今以后不要接触、宰杀野生动物! 疫情虽可怕,但也不要恐慌。这次流行肺炎传播速度很快,任何人都可被感染(所以大家都不要有侥幸心理),但致死率很低。如果你出现了流涕、低烧、咳嗽、打喷嚏等症状,也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感冒,多喝水,在家好好休息,不要动不动就往医院跑。医院急诊科人多,反倒容易引起相互之间的交叉感染。 感染病毒后的潜伏期大约14天,也就是说,如果感染了病毒,一般在14天内就会发病。所以,号召大家在近期不要串门,不要相互走动、拜年,好好关起门来喝喝茶,看看电视,利用这难得的时间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天。只要全中国人都能做到不串门、不走动,把自己关在家里2~3周,那么,传染途径就被阻断,凶猛的疫情就会迅速得到控制。待到春来花开时,大家一起放声高歌,举杯同庆吧!
我在门诊经常见到这样一类患者,身体经常不舒服,哪里难受了就去医院查一查,非常怕生病,整天老想着身体健康问题他们往往都反反复复去医院就诊内科,有的看完了病能消除疑虑,时间长了有了别的不舒服又再次去医院看,或是看完了病也不能打消疑虑,总怕医生漏诊这种过度关注躯体健康的问题在医学上称为躯体化障碍,指的是身体各种不舒服,检查无明显异常,或者轻度异常而解释不了症状,但是患者非常关注这些不适,担忧健康在美国最新的诊断标准DSM-5中这种病改称为躯体症状障碍,属于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需要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 对于躯体化障碍的患者,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情绪的问题转化为躯体不适,所以叫做躯体化他们不像抑郁症焦虑症患者有显著的抑郁焦虑情绪,而是表现上以各种躯体不适为主,对躯体不适存在担忧焦虑 躯体的不适往往随着压力加大加重,情绪不良时加重承受力弱,不独立,依赖性强,不会排解情绪,孤独的人容易得这种病不良情绪越积攒越多,不会去调节,情绪没有出口,就变成了躯体的不舒服所以,学会排解不良情绪,处理压力,就会帮助缓解躯体症状 躯体化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如头痛头晕,心悸胸闷,胃部腹部不适疼痛,反复腹泻,呕吐,周身不适,周身疼痛等等他们往往多次就诊于内科外科,反复检查查不出病 躯体化障碍患者往往想着“万一”,万一我得了癌症怎么办?万一检查结果不准怎么办?万一医生疏忽漏诊了怎么办? 万一生病了怎么办呢?他们觉得万一生了病,将来就什么也做不了了,什么也实现不了了可恰恰相反,他们整天想着自己的健康,真的什么也做不了所谓万一,是万分之一通常是我们可以完全忽略掉的几率,统计学上百分之五以下的事件叫小概率事件,可以当它不会发生,何况万分之一啊因为万分之一的几率,我们牺牲掉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去想自己能不能有病...能不能有病,最后可能的结果是,他活到了一百二十岁,没得病,而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想自己有没有病,什么也没做成,什么也没有实现想这万分之一的人,忘记了剩下的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这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可能性就是自己不会得病而且现在不停的担忧正在荒废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说为了这万分之一,去荒废自己的人生!但这样的患者,人生往往缺乏意义,缺乏方向,他们通过对疾病的关注来填满自己的空虚,或是在通过对疾病的焦虑来转移对其他问题的焦虑,或是通过自己的“病”下意识地在寻求他人的关注关爱 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往往觉得躯体的不适耽误了自己的生活其实,他们不需要确定自己健康了才去实现自己,而是相反,只有去实现自己,才能不再想健康了!我常常对患者说如果一个杯子不装满水,就一定装满空气这个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生意义的问题,不去做有意义的事,不去实现自己,眼高手低,潜意识告诉自己我有病,我不是不努力代价就是进入这种无意义的思虑的循环可以读读《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对于人生方向上会有帮助 得这种病的人,一定要学会找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所在,去处理症状背后的不良情绪或者压力,往往可以改善躯体症状,无忧无虑的人不会得这种病,得这种病的人总是内心存在冲突,不安,矛盾的人充实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有计划有意义,运动也很重要:每天进行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慢跑快走或是游泳这些对于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转载自「心身医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