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轻型腹泻主要是大便次数增多,3-5次/天,大便稀,有时有少量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少量黏液。少量呕吐或溢乳,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偶有低热。临床脱水症状不明显,精神尚好,无其他全身症状。重型腹泻可由轻型加重而成,每日大便十多次甚至几十次。患儿精神差,食欲低下,常伴呕吐严重。多有不规则低热,少数高热达39℃~40℃。体重下降,如不及时补液,脱水逐渐加重,迅速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如何判断脱水:患儿精神差,口渴明显,唇舌干燥,尿量减少,前囟和眼窝下陷,皮肤弹性差。重要的是补液,预防脱水,常用口服补液盐,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或呕吐不重者。普通药房都能买到“口服补液盐I”,实用的口服方法是:1、如何泡?把两小包一起放到250ml容器中,用凉开水充分溶解。2、如何喝?举个例子,5Kg宝宝:从泡好的补液盐中取2.5ml出来再加2.5ml的开水,总量是5ml(正好是温水),给宝宝喝下去。10Kg的宝宝口服用量:从泡好的补液盐中取5ml出来再加5ml的开水,总量是10ml。15Kg宝宝:从泡好的补液盐中取7.5ml出来再加7.5ml的开水,总量是15ml。随体重不同按比例喝,20Kg以上的大宝最多总量不超20ml。3、有没有时间限制?宝宝口渴的厉害时,10分钟喝一次;不太渴时,30分钟喝一次;不愿意喝时可以不喝。4、宝宝口渴的太厉害时,10ml不够喝能不能多喝?或者间隔时间小于10分钟再喝?或者再喝点白开水?答案:至少10分钟喝一次,(10Kg体重)最多喝10ml。不喝一点白开水。原因:一次喝的太多或间隔时间过短,喝下去的盐水不但身体不吸收,还会加重胃肠负担,又从大便排出去了。按照第2条标准喝,身体才能吸收,起到补水作用。白开水不含任何电解质,起不到不水作用,还会加重病情。5、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喝口服补液盐,正常喝水?一般宝宝病情好转,无口渴,尿量正常,就可以不喝口服补液盐了。腹泻已停止,再过3-5天就可以正常喝水。重症腹泻要到医院就诊,进一步检查治疗。本文系陆培凯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血常规检查一般包括几大方面: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还有其他一些指标协助诊断疾病。其中血小板计数最易出现实验室偏差,也就是说最易不准确,一般如果一次化验出现减少,可以再次抽血复查,两次结果差别不大,才可靠。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单纯血小板减少而无其他原因,一般50~100为轻度减少,不会自发性出血,但会轻微的外伤后出血,20~50为中度减少,会出现自发性出血,主要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20以下为重度减少,会出现广泛的、严重的出血。您的孩子血小板65,如果化验可靠的话,一般不至于出现出血的危险,但需要查明减少的原因,一般需要骨髓检查。您孩子的具体化验和临床表现不清楚,只能做以上简单分析。
发表者:王亚亭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儿童慢性咳嗽 定义:咳嗽症状持续超过4周称为慢性咳嗽。以下1、2、3是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 1.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许多病原微生物如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特别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慢性咳嗽常见的原因,多见于<5岁的学龄前儿童。< p=""> 急性呼吸道感染,咳嗽症状持续超过4周可考虑感染后咳嗽。其机制可能是感染引致气道上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和(或)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的鳞状化和(或)持续的气道炎症伴有暂时的气道高反应性。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有:(1)近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史;(2)咳嗽呈刺激性干咳或伴少量白色黏痰;(3)胸x线片检查无异常; (4)肺通气功能正常;(5)咳嗽通常具有自限性;(6)除外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原因。如果咳嗽时间超过8周,应考虑其他诊断。 2.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为过敏性咳嗽,是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原因之一,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有:(1)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2)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3)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6)个人或一、二级亲属有湿疹、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特应性疾病史,或过敏原检测阳性。 以上1~4 项为诊断基本条件。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各种鼻炎(过敏性及非过敏性)、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上气道疾病可引起慢性咳嗽,既往诊断为鼻后滴漏(流)综合征,是指鼻腔分泌物通过鼻后孔向咽部倒流引起的咳嗽。目前通常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这一名称取代“鼻后滴漏综合征”。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断线索有:(1)慢性咳嗽伴或不伴咳痰,咳嗽以清晨或体位改变时为甚,常伴有鼻塞、流涕、咽干并有异物感、反复清咽、有咽后壁黏液附着感,少数患儿诉有头痛,头晕、低热等;(2)检查鼻窦区可有压痛,鼻窦开口处可有黄白色分泌物流出,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呈鹅卵石样,有时可见咽后壁黏液样物附着;(3)针对性治疗如抗组胺药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鼻用糖皮质激素等有效;(4)鼻窦炎所致者,鼻窦x线平片或CT片可见相应改变。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胃食管反流在婴幼儿期是一种生理现象。健康婴儿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40%~65%,1~4个月达高峰,1岁时多自然缓解。当引起症状和(或)伴有胃食管功能紊乱时就成为疾病即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在儿童患病率约15%。 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有:(1)阵发性咳嗽,有时剧咳,多发生于夜间;(2)症状大多出现在饮食后,喂养困难。部分患儿伴有上腹部或剑突下不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咽痛等;(3)婴儿除引起咳嗽外,还可致窒息、心动过缓和背部呈弓形;(4)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停滞或延迟。5.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于1989年由Gibso首先报告,最近一项前瞻性研究揭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在成人慢性咳嗽病人中占13.5%。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被认为是成人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儿童中的发病情况尚不明确[E/B]。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有:(1)慢性刺激性咳嗽;(2)胸X线片正常;(3)肺通气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4)痰液中嗜酸粒细胞相对百分数>3%;(5)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6.先天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见于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包括有先天性气管食管瘘、先天性血管畸形压迫气道、喉气管支气管软化和(或)狭窄、支气管肺囊肿、纤毛运动障碍、纵隔肿瘤等。Gormley研究报道:75%的气管软化儿童(仅次于先天性血管畸形)表现为持续性咳嗽,其机制可能与气管软化阻碍分泌物的排出和末梢支气管炎性损伤等有关。本症常被误诊为哮喘。7.心因性咳嗽:儿童心因性咳嗽只能在除外抽动性疾病,并且经过行为干预或心理治疗后咳嗽得到改善才能诊断;咳嗽特征对心因性咳嗽只有提示作用,不具有诊断作用。 心因性咳嗽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有:(1)年长儿多见;(2)日问咳嗽为主,专注于某件事情或夜间休息时咳嗽消失;(3)常伴有焦虑症状;(4)不伴有器质性疾病,并除外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原因。 8.其他病因:(1)异物吸入:咳嗽是气道异物吸人后最常见的症状,异物吸入是儿童尤其是1-3岁儿童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有70%的气道异物吸人患者表现为咳嗽,其他症状尚有呼吸音降低、喘息、窒息史等。咳嗽通常表现为阵发性剧烈呛咳,也可仅表现为慢性咳嗽伴阻塞性肺气肿或肺不张,异物一旦进入小支气管以下部位,可以无咳嗽,即所谓进入“沉默区”。 (2)药物诱发性咳嗽:儿童较少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些肾性高血压的儿童在使用该类药物如卡托普利后会诱发咳嗽。其机制可能与缓激肽、前列腺素、P物质分泌等有关。其引起咳嗽通常表现为慢性持续性干咳,夜间或卧位时加重,停药3~7 d可使咳嗽明显减轻乃至消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如心得安等可以引起支气管的高反应性,故也可能导致药物性咳嗽。(3)耳源性咳嗽:2%-4%的人群具有迷走神经耳支(arnold神经)。这部分人群,当中耳发生病变时,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就会引起慢性咳嗽。耳源性咳嗽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一个少见原因。
发表者:王亚亭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疲、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周。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I)]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l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符合第l~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5岁以下儿童喘息的特点 1.5岁以下儿童喘息的临床表型和自然病程:喘息在学龄前儿童是非常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会发生反复喘息。可将5岁以下儿童喘息分成3种临床表型: (1)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和父母吸烟者,喘息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导致肺的发育延迟所致,年龄的增长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 (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本人无特应症表现,也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部分患儿在12岁时仍然有症状。小于2岁的儿童,喘息发作的原因通常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有关,2岁以上的儿童,往往与鼻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有关。 (3)迟发性喘息/哮喘:这些儿童有典型的特应症背景,往往伴有湿疹,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 但是应该注意,第1、2种类型的儿童喘息只能通过回顾性分析才能做出鉴别。儿童喘息的早期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因此不宜在对患者进行初始治疗时即进行如此分类。 2.5岁以下儿童喘息的评估:80%以上的哮喘起始于3岁前,具有肺功能损害的持续性哮喘患者,其肺功能损害往往开始于学龄前期,因此从喘息的学龄前儿童中把可能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患儿识别出来进行有效早期干预是必要的。但是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和指标,可用于对学龄前喘息儿童作出哮喘的确定诊断。 喘息儿童如具有以下临床症状特点时高度提示哮喘的诊断:(1)多于每月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2)活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3)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4)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以后。 哮喘预测指数:能有效地用于预测3岁内喘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性。 哮喘预测指数:在过去1年喘息≥4次,具有1项主要危险因素或2项次要危险因素,为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建议按哮喘规范治疗。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1)父母有哮喘病史;(2)经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3)有吸入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次要危险因素包括:(1)有食物变应原致敏的依据;(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4%;(3)与感冒无关的喘息。 必须强调,学龄前喘息儿童大部分预后良好,其哮喘样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自然缓解。因此,对这些患儿必须定期(3~6个月)重新评估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抗哮喘治疗。 三、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原因之一,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诊断依据:(1)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问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2)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3)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6)个人或一、二级亲属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 以上1~4项为诊断基本条件。 ——摘自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8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发表者:王亚亭 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可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两大类。哮喘控制药物通过抗炎作用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需要每日用药并长期使用,主要包括吸入和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缓释茶碱及抗IgE抗体等。缓解药物按需使用,用于快速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症状,常用的药物有短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及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等。 儿童对许多哮喘药物(如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的代谢快于成人,年幼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快于年长儿。吸入治疗时进人肺内的药物量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吸入的药量越少。 一、用药方法 哮喘的治疗药物可通过吸入、口服或肠道外(静脉、皮下、肌肉注射、透皮)给药,其中吸入给药是哮喘治疗最重要的方法。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作用强,而全身不良反应少。几乎所有儿童均可以通过教育正确使用吸入治疗。儿童哮喘吸入治疗时要注意吸入装置的选择。 二、长期控制药物 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ICS是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药物,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改善生命质量、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减少哮喘发作、降低哮喘死亡率。但目前认为ICS并不能根治哮喘。ICS对间歇性、病毒诱发性喘息的疗效仍有争论。ICS通常需要长期、规范使用才能起预防作用,一般在用药l~2周后症状和肺功能有所改善。主要药物有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和丙酸氟替卡松,表4列出了不同吸入激素的儿童估计等效每日量。每日吸入100~200μg布地奈德或其他等效ICS可使大多数患儿的哮喘得到控制。少数患儿可能需每日400μg或更高剂量布地奈德或其他等效ICS才能完全控制哮喘。但大多数5岁以下患儿每日吸入400μg布地奈德或其他等效ICS已接近最大治疗效'能。ICS的局部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口腔念珠菌感染。可通过吸药后清水漱口、加用储雾罐或选用干粉吸入剂等方法减少其发生率。长期研究未显示低剂量吸入激素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骨质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白三烯调节剂:白三烯调节剂可分为白三烯受体阻滞剂(LTRA,如孟鲁司特、扎鲁司特)和白三烯合成酶(5-脂氧化酶)抑制剂。白三烯调节剂是一类新的非激素类抗炎药,能抑制气道平滑肌中的白三烯活性,并预防和抑制白三烯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支气管痉挛。目前应用于儿童临床的主要为LTRA,可单独应用于轻度持续哮喘的治疗,尤其适用于无法应用或不愿使用ICS、或伴过敏性鼻炎的患儿。但单独应用的疗效不如ICS。LTRA可部分预防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与ICS联合治疗中重度持续哮喘患儿,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并提高ICS的疗效。此外,有证据表明LTRA可减少2~5岁间歇性哮喘患儿的病毒诱发性喘息发作。该药耐受性好,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目前临床常用的制剂为孟鲁司特片:≥15岁,10mg,每日1次;6~14岁,5 mg,每日1次;2~5岁,4 mg,每日1次。盂鲁司特颗粒剂(4 mg)可用于1岁以上儿童。 表4儿童常用ICS的估汁等效每日剂量药物种类低剂量(μg)中剂量(μg)高剂量(μg)>5岁≤5岁>5岁≤5岁>5岁≤5岁丙酸倍氯米松200~500100~200~1000~400>1000>400布地奈德200~600100~200~1000~400>1000>400丙酸氟替卡松100~250100~200~500~500>500>500布地奈德悬液250~500~1000>1000 3.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包括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LABA目前主要用于经中等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仍无法完全控制的≥5岁儿童哮喘的联合治疗。由于福莫特罗起效迅速,可以按需用于急性哮喘发作的治疗。ICS与LABA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炎和平喘作用,可获得相当于(或优于)加倍ICS剂量时的疗效,并可增加患儿的依从性、减少较大剂量ICS的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中重度哮喘息儿的长期治疗。鉴于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不应单独使用LABA。目前有限的资料显示了5岁以下儿童使用LABA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4.茶碱:茶碱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于中重度哮喘的长期控制,有助于哮喘控制、减少激素剂量,尤其适用于预防夜间哮喘发作和夜间咳嗽。控制治疗时茶碱的有效血药浓度在28~55μmol/L(5~10 mg/L)。最好用缓释(或控释)茶碱,以维持昼夜的稳定血液浓度。但茶碱的疗效不如低剂量ICS,而且副作用较多,如厌食、恶心、呕吐、头痛及轻度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血管反应(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也可出现发热、肝病、心力衰竭。过量时可引起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合并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索、甲氰咪胍及喹诺酮药时会增加其不良反应,与酮替芬合用时可以增加清除率,缩短其半衰期,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或调整用量。 5.长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包括沙丁胺醇控释片、特布他林控释片、盐酸丙卡特罗、班布特罗等。可明显减轻哮喘的夜间症状。但由于其潜在的心血管、神经肌肉系统等不良反应,一般不主张长期使用。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对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几乎无预防作用。盐酸丙卡特罗:口服15~30 min起效,维持8~10 h,还具有一定抗过敏作用。≤6岁:1.25μg/kg,每日l~2次;>6岁:25μg或5 ml,每12小时用1次。班布特罗是特布他林的前体药物,口服吸收后经血浆胆碱酯酶水解、氧化,逐步代谢为活性物质特布他林,口服作用持久,半衰期约13 h,有片剂及糖浆,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2~5岁:5 mg或5 ml;>5岁:10 mg或10 m1,每日1次,睡前服用。 6.全身用糖皮质激素: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仅适用于重症未控制的哮喘患者,尤其是糖皮质激素依赖型哮喘。为减少其不良反应,可采用隔日清晨顿服。但因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大,尤其是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应选择最低有效剂量,并尽量避免长期使用。 7.抗IgE抗体(Omalizumab):对IgE介导的过敏性哮喘具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价格昂贵,仅适用于血清IgE明显升高、吸入糖皮质激素无法控制的12岁以上重度持续性过敏性哮喘患儿。 8.抗过敏药物: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等对哮喘的治疗作用有限,但对具有明显特应症体质者,如伴变应性鼻炎和湿疹等患儿的过敏症状的控制,可以有助于哮喘的控制。 9.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SIT可以预防对其他变应原的致敏。对于已证明对变应原致敏的哮喘患者,在无法避免接触变应原和药物治疗症状控制不良时,可以考虑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如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尘螨变应原提取物,治疗尘螨过敏性哮喘。一般不主张多种变应原同时脱敏治疗。皮下注射的临床疗效在停止特异性免疫治疗后可持续6~12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是5岁以下儿童SIT的有效性尚未确立。应在良好环境控制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才考虑对确定变应原致敏的哮喘儿童进行SIT。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急性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和哮喘严重发作。 三、缓解药物 (一)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 SABA是目前最有效、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速效支气管舒张剂,尤其是吸入型β2受体激动剂广泛用于哮喘急性症状的缓解治疗,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其主要通过兴奋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表面的β2受体,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阻止炎症介质释放,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上皮细胞纤毛功能,缓解喘息症状。常用的SABA有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可吸入给药或口服、静脉或透皮给药。 1.吸入给药:最常使用,包括气雾剂、干粉剂和雾化溶液,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平喘作用快,通常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4~6 h,是缓解哮喘急性症状的首选药物,适用于所有儿童哮喘。也可作为运动性哮喘的预防药物,后者作用持续0.5~2 h。全身不良反应(如心悸、骨骼肌震颤、心律紊乱、低血钾)较轻。SABA应按需使用,沙丁胺醇每次吸入100~200μg;特布他林每次吸入250~500μg。不宜长期单一使用,若l d用量超过4次或每月用量≥1支气雾剂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或调整治疗方案。严重哮喘发作时可以在第1小时内每20分钟1次吸入SABA溶液或第l小时连续雾化吸入,然后根据病情每1~4小时吸入1次。 2.口服或静脉给药:常用的口服剂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片等,常在口服15~30 min后起效,维持4~6 h,一般用于轻、中度持续发作的患儿,尤其是无法吸入的年幼儿童,每日3~4次,心悸和骨骼肌震颤现象较吸入多见。对持续雾化吸入无效或无法雾化吸入的严重哮喘发作者可考虑静脉注射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15μg/kg缓慢静脉注射持续10 min以上,危重者可静脉维持滴注1~2μg/(kg·min)[(≤5μg /(kg·min)]。应特别注意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如心动过速、QT间隔延长、心律紊乱、高血压或低血压及低血钾等。 长期应用SABA(包括吸入和口服)可造成β2受体功能下调,药物疗效下降,停药一段时间后可以恢复。 (二)全身型糖皮质激素 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较重,吸入高剂量激素疗效不佳或近期有口服激素病史的患儿早期加用口服或静脉糖皮质激素可以防止病情恶化、减少住院、降低病死率。短期口服泼尼松1~7 d,每日1~2 mg/kg(总量不超过40 mg),分2~3次。对严重哮喘发作应及早静脉给药,常用药物有甲泼尼松龙1~2 mg/kg,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10 mg/kg,可每4~8 h使用1次,一般短期应用,2~5 d内停药。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如连续使用10 d以上者,不宜骤然停药,应减量维持,以免复发。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少。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并不能提高临床有效性,但可增加与激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故不推荐在哮喘治疗中使用激素冲击疗法。地塞米松为长效糖皮质激素,对内源性皮质醇分泌的抑制作用较强,而且药物进入体内需经肝脏代谢成活性产物才能产生临床效应,起效时间慢,不宜作为首选药物。 (三)吸入抗胆碱能药物 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溴托铵,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其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使用不易产生耐药,不良反应少,可引起口腔干燥与苦味。常与β2受体激动剂合用,使支气管舒张作用增强并持久,某些哮喘患儿应用较大剂量β2受体激动剂不良反应明显,可换用此药,尤其适用于夜间哮喘及痰多患儿。剂量为每次250~500μg,用药间隔同β2受体激动剂。 (四)茶碱 具有舒张气道平滑肌、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可作为哮喘缓解药物。但由于“治疗窗”较窄,毒性反应相对较大,一般不作为首选用药,适用于对最大剂量支气管扩张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反应的重度哮喘。一般先给负荷量4~6 mg/kg(≤250 mg),加30~50 m1液体,于20~30min缓慢静脉滴人,继续用维持量0 7~1.0 mg/(kg·min)输液泵维持;或每6~8小时以4~6mg/kg静脉滴注。若24 h内用过氨茶碱者,首剂剂量减半。用氨茶碱负荷量后30~60 min测血药浓度,茶碱平喘的有效血药浓度为55~110μmol/L(10~20 mg/L),若<55μmol/L,应追加1次氨茶碱,剂量根据1 mg/kg提高血药浓度20μmol/L计算。若血药浓度>110μmoL/L,应暂时停用氨茶碱,4~6 h后复查血药浓度。使用时特别注意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在ECG监测下使用。 ——摘自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8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原作者:王亚亭美国儿科学会营养委员会推荐的小儿骨骼健康指南显示,促进儿童骨骼健康最好方式仍然是饮食。指南更新反应了美国儿科学会认可美国医学研究所于2011年指出的维生素D和钙的建议,该报道替代了2006年美国儿科学会钙摄入量临床报道和2008年维生素D缺乏报道。该报道提供了从出生至青春期的小儿骨骼健康临床指导,包括负重锻炼、饮食、补充剂、筛选和干预的讨论。该指南在线发表在9月29日的儿科学期刊上。作者说,起初母乳和婴儿配方是钙的主要来源,从出生至6个月推荐钙的摄摄入量是每天200mg,6至12个月增加至260mg。虽然人工喂养宝宝钙含量要高于母乳喂养宝宝,但是并没有数据显示钙含量高有额外的好处。从开始学步至3岁,婴儿每天需要700mg钙,4~8岁每天要增加至1000mg,9~18岁要增加至1300mg。作者指出,牛奶和其他乳制品通常提供饮食中70%~80%的钙,一杯8蛊司牛奶提供300mg钙,正如一杯酸奶和1.5蛊司奶酪。绿色蔬菜、豆类、坚果类、果汁和一些早餐粥也含有钙,尽管一般而言蔬菜中钙的生物利用度要高,但同时又含有一种草酸的化学物质,和钙结合在一起就很难吸收,所以仍然需要大量的蔬菜才能满足每日的钙需求量,其中包括菠菜、芥蓝、和豆类,这将减少钙的生物利用度。另外,低蛋白饮食会降低钙的贮存。青少年饮用牛奶量下降也是一个问题。在2011年,只有14.9%的高中生喝3或者更多8蛊司牛奶,而且仅仅有9.3%的女生喝很多牛奶,牛奶饮用量的下降与碳酸饮料饮用量增加有关。青春期女生平均每天仅仅摄入876mg钙,这仅仅相当于日推荐量的67%,仅不到15%的青春期女生钙量符合要求。很多女生认为牛奶能够使人发胖。但作者指出,8蛊司的脱脂牛奶不含脂肪,而且仅含有大约80千卡热量,这些热量仅与一个苹果的热量相当。相反,一罐碳酸饮料含有140千卡热量。此外,除钙之外牛奶还能够提供蛋白质和很多重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D、磷、镁。这些对于骨骼健康都是很重要的。作者说,尽管牛奶有替代品:豆奶粉和杏仁饮料,但这些都不如牛奶,即使加入钙强化,还都减少了可利用钙含量。最近一项荟萃分析通过观察儿童骨密度钙补充剂发现,钙补充剂并不能改善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对上肢骨密度的影响也很小。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对公众健康而言,健康儿童补钙不太可能在临床上显著减少骨折风险。维生素D对于钙吸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维生素D的话,那么只有10%~15%的膳食钙被吸收。在201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提高了维生素D的推荐日摄入量。从出生至12个月,婴幼儿每天需要400IU(国际单位)维生素D,从1岁至青少年,增加到600IU。尽管维生素D可以通过阳光合成,但防晒霜的使用和户外时间减少已经减少了接触阳光时间,另外,33维度以北的人员(大约是路易斯安那州以北区域)在冬天是没有足够的阳光,即使他们是在户外。如果母亲每天没有服用6000IU的维生素D,那么母乳喂养的儿童也应该补充维生素D。母乳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儿童每天都应该补充400IU维生素D,在出生一些天后开始补充,直至断奶和喝至少1 L/d维生素D加强型婴儿配方奶粉或者牛乳。一岁以上婴儿如果肥胖或者接受抗惊厥药、糖皮质激素和抗真菌药,或者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等等可能每天需要超过600IU,甚至2~4倍日常需要量的维生素D。
患儿,男,一周零八个月,以“发热,纳少两天”入院,体温最高达39摄氏度,无四肢抽搐,无咳嗽、流涕,无呕吐及腹泻。查体:T38.5摄氏度,神清,精神欠佳,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口唇红,咽充血明显,左侧咽峡部可见两枚溃疡点。颈软,双肺及心听诊未闻及异常。腹平软,肠鸣音正常,手足未见疱疹。辅检:血常规WBC正常(L:0.72,N:0.27),大、小便常规正常。入院考虑:疱疹性咽峡炎。予以利巴韦林,退热药等及对症处理。入院后第二天早上查房体温正常,见患儿头面部出现少许红色斑丘疹,未做特殊处理,晚上患儿颜面及躯干出现大量玫瑰色皮疹,少许融合成片,双下肢未见皮疹.此时患儿家属认为是药物过敏,病情不仅没好转,反而加重,情绪非常激动。值班医生解释为考虑病毒疹,过敏的可能小,但患儿家属显然对这个解释不满意。此时我过来向家属仔细分析了皮疹的各种可能,如:麻疹,婴幼儿急疹,风疹都是由病毒引起.临床现在许多麻疹临床表现不典型,但一般出疹时有高热,一般三天前驱期,三天出疹三天消退.婴幼儿急疹一般是热退疹出。风疹一般一天就出齐,消退后无色素沉着。药物过敏一般是全身性的,一般是"铜钱"状皮疹。故目前仍然考虑为婴幼儿急疹,嘱家属再观察一个晚上,就这样在深入的解释下,患儿家属的情绪才逐渐稳定下来。入院后第三天早上查房,患儿体温正常,双下肢出现少量皮疹,颜面及躯干皮疹减少.进一步证实婴幼儿急疹的诊断,再次向家属交代病情,家属对医生的感激之情溢于颜表。由此可见在现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环境下,对患者病情的交代非常重要,有时病情的解释不能泛泛而谈,而要深入浅出,当然关键的还是要有好的医学基础。治病成功的一半在于医患的沟通,特别是儿科这个特别的科室,更需要在医患沟通上下功夫,合理的解释是成功的一半。
暑期期间,很多矮小及早熟的患儿前来就诊。在这中间,发现了6例患儿,2男孩4女孩,实际年龄只有10-12周岁,这个年龄也就是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是在我们印象中应该长个子长身体的时候,但这几个孩子却偏偏身高近一年左右没有任何变化,男孩出现了变声,女孩已经来了例假。后来,给这几个孩子拍了骨龄片,结果骨龄都已经基本闭合。当告知家长这个结果的时候,家长常问这是为什么呢,还有什么办法吗?一般这样的孩子已经发育进入后期,生长停止是发生在突然身高猛长后。我只有无奈的告诉他们,现在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方法,骨骺闭合,生长停止,如果早点发现是可以有方法的。家长和孩子很痛苦,很难面对这个现实,在此写一些关于骨龄片的知识,希望个子矮小及有早发育迹象的家长能够定期半年带孩子复查骨龄片,及早预防,关注身高、警惕早熟,避免更多的家庭留下遗憾。骨龄即骨骼年龄,在人的生长发育期内,从婴幼儿到成年,骨骼的形态、大小都会有所变化。而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左手正位X片来观察即拍骨龄片。骨龄的相关数据是根据同年龄段、同种族儿童的平均数据综合而成。各年龄阶段的身高和成年后的身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根据当前的骨龄,就可以预测出还可能长多高。结合儿童目前的身高及骨龄可以了解其生长发育情况,预测成年终身高。下面就通过图片识别每到一个年龄段,骨龄片应有的指征。家长可以把你孩子的骨龄片指征与下图骨龄片进行比照,对号入座,即可大致了解孩子骨龄所处的位置。正常的骨龄应该是与孩子的实际周岁相差±1是正常的,例如男孩12周岁,骨龄在11-13周岁区间是正常,骨龄大于或小于实际周岁2年以上,就要警惕生长激素问题或性早熟。特别注意:一般男孩骨龄达到16岁,女孩骨龄达到14岁,骨骺就接近闭合,生长停止。骨龄的指征有哪些?①骨龄片各个骨的位置及名称,如下图②男孩3岁与女孩3岁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红色虚线为这个时期重点出现的指征③男孩4岁与女孩4岁2月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④男孩5岁与女孩5岁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⑤男孩6岁与女孩5岁9月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⑥男孩7岁与女孩6岁9月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⑦男孩8岁与女孩7岁10月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⑧男孩9岁与女孩8岁10月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⑨男孩10岁与女孩10岁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⑩男孩11岁与女孩11岁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11.男孩12岁6月与女孩12岁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12.男孩13岁与女孩13岁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13.男孩13岁6月与女孩13岁6月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14.男孩14岁与女孩14岁的骨龄片(男孩上图,女孩下图)15.男孩15岁与男孩16岁的骨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