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总让家长焦急如焚,发热真的会烧坏脑子吗?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发热了 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一般当体温超过37.3摄氏度,提示有发热,发热可以分为轻度的发热、中度发热以及高热、超高热。 轻度发热也就是低热,一般是体温在37.3摄氏度到38摄氏度,中热38.1摄氏度到39摄氏度,超过39摄氏度就是高热,如果超过了41摄氏度就是超高热。这指的一般是腋下温度! 其实,发热并不会烧坏脑子,也不会破坏人体任何组织。 发热即发烧,是一种疾病的表症,如果打比方则是草的绿叶。引起发热的疾病才是根源,如同草的根茎。大家都知道斩草要除根,解决问题应该从疾病根本处理,这样自然不会再发热。 而人体发热分为被动发热和主动发热两种,其中被动发热是某些直接原因导致的,如中暑。 主动发热,临床常见于细菌、真菌、病毒引起的各器官感染所导致发热,这类统称病原体,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自身机体免疫力通过升高体温消灭病原体,是人体的自我保护。 单纯发热本身并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37-41℃不会直接使人体组织蛋白变性损坏。 孩子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以说每次感染本身就是免疫系统的“练兵”,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外界和病原体的对抗中逐渐强大起来,逐渐完善,直至达到成人免疫系统的成熟度。 那为什么有些家长总觉得发热会烧坏脑子呢? 因为有些发热是“脑炎”引起的,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影响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和认知能力,就是俗称的“变傻了”,“烧坏脑子了”,但实际根本还是疾病本身,即诸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导致的“脑炎”。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分清楚了自然不会有这样的误区了。 这么说以后小朋友发热了可以不用管了? 并非如此,要观察患儿的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如果发热持续时间不长,温度并非过高(一般未超38.5℃,高热惊厥患儿例外),可以不必过度紧张,尽量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帮助降温。 如果孩子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皮肤花斑纹甚至抽搐,则需要及时至医院就诊,过程中尽可能帮助孩子散热。 其中帮助孩子最安全,最简易的降温方法就是物理降温啦,其中列举以下方法: 1.毛巾擦拭:可以用毛巾擦拭患儿的额头,颈部,腋窝,手心,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的部位。 2.冰敷:使用冰袋置于额头、腋窝、腹股沟、腘窝处,每次10分钟左右。 3.适当减少衣物,有助于散热。 4.打开门窗保持室内对流通风,有助于散热。 注意:不要用酒精给孩子擦浴,一是酒精会刺激孩子皮肤;二是酒精可被孩子皮肤吸收,会造成未知的伤害(酒精过敏)。
天气转冷 这种传染病又开始出来作祟 一夜之间,我的孩子就变成了“猪头”,好气人哦!! 没错了,它就是流行性腮腺炎,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这种疾病,一起共同保卫孩子的健康吧! 它到底是何方妖孽? 流行性腮腺炎,又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 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特征性表现。中医名称为“痄腮”,民间取之谐音还称为“炸腮”,“猪头皮”。 值得注意的是,腮腺炎病毒除可侵犯腮腺外,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其他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和心肌炎等。 它喜欢对哪种人下手? 虽然大人有时候也会中招,但它明显更喜欢小小鲜肉——学龄及学龄前儿童往往是疾病多发人群,其中5-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它喜欢什么时候,哪种地方出现? 腮腺炎暴发主要发生于人群密集区,如学生宿舍、军营、运动队等。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2~5月)发病率最高。 它是怎么传播起来的? 主要攻击途径有3种: 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它能通过飞沫传播,例如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等,就能发起攻击。 它的攻击手段不止于此,还能通过接触传播,譬如摸了被感染者污染的衣服、玩具等都能传播。 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妊娠早期,腮腺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到胚胎,引起胎儿发育畸形 它袭击后孩子会出现哪些不适? 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有8~30天,平均为18天。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前驱期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肌肉酸痛、头痛、食欲缺乏、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等症状。1~2 天后出现腮腺肿痛,体温达38~40℃。病程1~3天肿胀达到高峰,4~5天后逐渐消退。症状的轻重个体差异较大,一般成人症状比儿童重。 腮腺肿大一般从一侧开始,1~4天后波及另一侧,以耳垂为中心逐渐向前、向后、向下发展,呈现梨形肿胀。 肿大的腮腺边缘不清楚,质韧且有弹性,有明显胀痛,局部灼热但不红。 因唾液腺管阻塞,吃酸性食物时唾液分泌会增加,但唾液的排出受阻,导致唾液潴留,从而使腮腺胀痛加剧。孩子出现头痛、持续发热、呕吐、精神差等表现,需警惕脑膜脑炎。 出现腹胀、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需警惕胰腺炎。 男孩子出现睾丸疼痛,肿胀,需警惕睾丸炎。 女孩子出现下腹痛,需要警惕卵巢炎。 预防措施有哪些呢?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 自2020年6月1日起,我省适龄儿童实施2剂次麻腮风疫苗免疫策略,即8月龄和18月龄分别接种1剂麻腮风疫苗。 其他只接种了1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人群,建议可根据防病需要,依据《广东省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方案》,自愿自费接种第2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 减少聚集 幼儿园、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等儿童密集的场所,定期对教室开窗通风。出现病例的学校不举办集体活动。 注意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擤鼻涕)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 那怎么治疗它呢? 病原治疗:利巴韦林抗病毒。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物理或者药物降温。头痛或腮腺肿痛明显时可以使用镇痛剂。 中医治疗: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此外发病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并做好隔离措施。建议采用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尽量避免进食酸性食物。 口诀:流腮热痛肿,利巴对乙攻!(注:利巴韦林抗病毒,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 当然,伴随各器官损害请及时至医院感染科或者儿科就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