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常有因颈部、枕部、耳前、耳后发现包块就诊的小儿,这多是正常或增生肿大的淋巴结。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有过滤、增殖和免疫作用,是防御疾病的重要屏障。正常小儿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cm以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黏连,亦无压痛。当小儿头颈部、口腔受到致病因素侵袭后,淋巴细胞为有效地杀伤致病因子,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就会反应性增生,使淋巴结肿大,外观明显。小儿因头面下颌部感染、湿疹、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龋齿等常见,易刺激淋巴结增生肿大,这种淋巴结肿大早期可有压痛,直径多小于1cm,表面光滑,活动度好,与皮肤无粘连,多不融合成片,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观察随诊,常随原发疾病痊愈症状减轻。少部分可引起淋巴结化脓,局部疼痛、红肿明显,需要小儿外科就诊抗炎治疗,必要时切开引流。家长特别担心的问题是肿大淋巴结是否为恶性淋巴血液病、结核性及其它少见病,这些情况临床中相对少见,多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消瘦、肝脾肿大等。肿大淋巴结多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直径常大于1cm,质地硬,融合成片,与皮肤粘连,活动差,临床确诊需行病理活检。结核性淋巴结炎常伴发肺结核,有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淋巴结质地不均匀,后期可破溃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EB病毒感染多伴有发热、肝脾肿大、食欲减退、皮疹等症状。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除淋巴结肿大疼痛,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最高体温可达39~40℃,发热通常持续1~2周,个别患者可持续高热1~2个月甚至更长,同时可伴有肝脾肿大、胸腹背部红色风团样小水疱皮疹。总之,小儿头面颈部淋巴结以增生肿大最为常见,家长不必过于担心,随诊观察即可,如肿大淋巴结有明显异常改变,及时就诊。异常的淋巴结表现:结核表现的淋巴结: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欠规整,常有融合集群分布,淋巴结门结构消失,内部回声强弱不等,血流信号弱。纵横比小于2。大小大于1.3cm左右。转移性癌表现的淋巴结:圆形或不规则形,多个连续分布,成群分布,内部回声低,淋巴结门结构消失,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血流阻力增加纵横比小于2。大小大于1.3cm左右。
小儿天性活泼好动,生长过程中难免出现磕磕碰碰,宝宝伤后,家长都非常着急,但作为宝宝的“守护神”,应沉着细心、冷静面对。宝宝相对成人,头部占身体比例较大;另外,自我保护控制能力差,易于伤及。 如有伤口出血,首先用干净毛巾或纱布压迫止血;伤后宝宝多有哭闹,家长应拥抱,尽量平静安抚,缓解宝宝紧张,避免急躁情绪传递、影响宝宝,加重宝宝哭闹及心理恐惧,待宝宝安静后: (1)查看伤口,如伤口较深、大,应包扎后医院就诊清创处理,必要时伤口缝合;如无伤口出血,仅有肿胀,可用冷毛巾或冰块外敷止痛减轻肿胀,24-48小时后可热敷理疗、活血散淤,一般肿胀多在5-7天左右明显减轻。 (2)可用手轻轻活动宝宝四肢、按压肩部,按摩抚触宝宝腹部,宝宝如无用力推开、拒绝按压、哭闹,多无异常情况。如四肢有明显肿胀、淤血、畸形,多考虑骨折可能;肩部压痛常提示锁骨骨折。需要就诊行X线拍片。 (3)头外伤后家长关心的重点,孩子会不会伤到大脑、影响智力? ①先看颅骨外形有无明显凹陷,凹陷提示颅骨骨折,小的凹陷不需要处理,随生长像乒乓球一样恢复正常;凹陷明显,超过5mm,压迫脑组织多需要手术治疗。 ②注意观察随诊72小时,此期间,宝宝如精神食欲好,活动正常,无频繁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压力较高,伤后哭闹引起的呕吐于此不同),多损伤轻微,不需特殊处理;如出现精神不振、嗜睡、抽搐、频繁恶心呕吐,应及时就诊,必要时行颅脑CT检查。CT检查一次,辐射剂量小,家长不必过于纠结担心。 另外,宝宝恢复能力快,即使有脑震荡、单纯的头颅表面骨折、少量的硬膜下、硬膜外出血,多愈后良好,少见后遗症,不会影响智力。
术前: 1.应无感冒、发热、咳嗽、腹泻、便秘等症状。 2.术前一晚给孩子温水洗澡、清洁干净,注意休息好。 3.术前6小时禁食,家长应谨遵医嘱,勿因心疼宝宝哭闹而隐瞒医生摄入食物、乳饮料。禁食的目的是降低麻醉时出现返流和误吸的风险,避免窒息危及生命。 4.小儿全麻安全吗?会影响智力吗?这也是家长经常反复追问的问题。幼儿麻醉易出现气道梗阻或呼吸抑制,而喉罩全麻可保持气道通畅,控制呼吸,因而相对于其它麻醉方式反而是安全的;目前大量的临床医学研究也证明麻醉对宝宝智力、行为认知发育无负面影响。 术后: 1.保持切口干洁,如有尿液沾染,及时碘伏清理消毒;切口如有红肿、渗液、疼痛等情况,及时门诊复查。出院后1周可以淋浴洗澡。 2.切口常无需拆线,出院后第4天门诊换药1次即可。 3.腹内压增高是疝的诱发因素,因此:①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咳嗽,及时正规治疗。 ②合理饮食结构,适当减少刺激性及肉类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预防大便干结。③日常活动均可,1月内应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哭闹。 4.疝或鞘膜积液较大男孩子,术后阴囊常有肿胀,需5-7天左右消退,期间注意观察睾丸位置及阴囊情况,如有阴囊皮肤色红、疼痛等异常,及时复诊。
儿童遗尿症是指到了5岁以上的孩子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有夜间尿床现象甚至白天尿湿裤子的情况。遗尿症有家族遗传性,大部分孩子属于器官未发育成熟导致的遗尿,多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小部分可能存在器质性的病变,如不经治疗,遗尿会持续到成年后。诊断标准须符合以下3项:①5岁或5岁以上(或智龄4岁以上)反复有不自主排尿(日间或夜间);②遗尿严重程度:5~6岁儿童,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有1次遗尿:③不是由于神经系统损害、癫痫、躯体疾病或药物所引起遗尿。 3岁以内小儿夜间无意识尿床,属正常生理、心理现象。 阶梯治疗方案: 第一步:增强信心,纠正误区 一定能改善-治愈 情绪乐观 独睡一床,正视问题,做好记录(遗尿,自起) 各司其职,反对包办 家长、孩子、医生联手合作 看到进步,激发动机 记录-奖励制度建立 第二步:调整饮水结构 对所有遗尿孩子有益,但需坚持 起床-中午12点 5-7岁 700-1000ml 8岁以上 1500-2000ml以上 下午 自由调节 由孩子意愿喝水 下午5点后,不喝水 汤 牛奶 水果 坚持一个月 检查遗尿记录 多数有减少 第三步:尿保留控制训练 可与第二步同时做 憋尿 10-30分钟/次,逐渐加时 静止状态,脑中用意更佳 中药辅助 训练至少一个月 最大膀胱容量大于7ml/kg,或250ml以上则进入第四步。 第四步:夜间渴感训练 上午大量喝水,排尿,下午4-5点不喝水,目的产生口渴感。 坚持口渴感,10-20天可消失。 抗利尿激素分泌朝有利节律发展。 坚持至少一个月。 遗尿记录继续减少。 第五步:西药合适时机导入 前四步50%以上可治愈。 遗尿未完全消失,导入西药(时机合适)。 弥凝 100ug,医生指导下服用。 坚持至少三个月。 遗尿记录继续减少为0。 逐渐减量停药。 第六步:报警器建立条件反射 极少数前五步遗尿仍每周2次以上。 西药停药复发。 报警器条件反射训练。 需医生指导。 可长期训练。 夜间排尿觉醒功能改善-完全成熟。 遗尿症针对性治疗 1)小膀胱 诊断标准: 孩子的排尿量不足10ml/kg,甚至不足50ml。 正常儿童的排尿量应该是:5-7岁 700-1000ml 8岁以上1500-2000ml以上,并且能够憋尿 10-30分钟/次。 治疗方法: 1.需要保证白天充足饮水量 2.静止状态,脑中用意更佳 3.中药辅助训练至少一个月 夜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怎么办? 诊断标准: 日夜尿比重差值小于0.015 治疗方法: 1.夜间渴感训练 2.分步做 5点后少喝 白天多喝 3.第一个月,口渴用10ml缓解 4.第二个月,严格坚持,渴-自然不渴 5.必要时用DDAVP 弥凝 2)夜间排尿觉醒不足 多数人存在这样的情况,家长不能提前叫醒孩子去尿床,这样不利于病情恢复。 治疗方法: 1.责任训练: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使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3.记录孩子每一次遗尿和成功克服遗尿的经过,一旦成功要对孩子进行鼓励,适当嘉奖 4.促进脑发育:母乳喂养及补充含亚麻酸的食物 5.必要时使用报警器,通过报警器训练,建立条件反射 6.尿湿后,父母与患儿一同更换床单,建立患儿的责任意识 7.治疗和训练,都需循序渐进 8.膀胱训练:记录儿童每次喝水及小便的量;有尿意时憋尿30分钟。 3)残余尿多 诊断标准: 残余尿为零最好,大于20ml为较多,懒惰性膀胱,反映与尿道协调不足 治疗方法: 1.尿流出阻断训练:尿3秒,停3秒…… 2.括约肌训练 早、晚各100次 3.至少1个月 4.可用调节逼尿肌的中药辅助治疗 家长要牢记: 1、多吃蔬果,确保不会便秘 2、确保儿童白天多喝水 3、夜间尽量少喝水和其他饮料 4、儿童睡前,一定要上厕所排尿 5、听从医生建议,进行行为训练 下面的四字口诀家长要牢记在心: 科学对待,避免打骂 家族顽症,共同克服 宽容有度,交给责任 各司其职,不必代办 做好记录,医生沟通 增强信心,并非绝症 家长误区: 1. 给孩子一直包尿布 这样只会让孩子对尿布产生依赖,认为反正有尿布垫着,就无所顾忌,依旧尿床。 2. 提前把孩子叫醒 有些家长为了图省心,免得第二天洗床单,晚上提前将孩子叫醒,不仅影响孩子和父母的休息,而且对孩子的恢复没有任何好处。 3. 不管不问 会让孩子产生自责甚至自卑的心理。 4. 白天不让孩子喝水 既不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而且白天进行膀胱训练,需要孩子喝大量水进行憋尿训练。 5. 惩罚打骂 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对其身心发育极其不利。 6.重视药物,轻视训练 药物只是作为辅助治疗,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膀胱,因此膀胱训练才是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7.错误的训练方法:如把尿 让孩子学着自己上厕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8.非针对性、顺序紊乱的训练 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9.求速战速决:碰巧和运气 儿童遗尿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家长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地帮助孩子度过这段困难的时间。 治疗 ①唤醒治疗使用尿湿报警器或闹钟,将湿度感应器 放在患儿内裤上,一排尿则报警唤醒患儿,以训练患儿对膀胱膨胀的敏感性并及时苏醒。此法安全、有效、无副作用,但短期内不能见效,须长期坚持使用,治愈率达70% ,复发率低。 ②药物治疗 去氨加压素(DDAVP) AVP分泌不足是临床应用DDAVP的理论依据。临床观察发现,DDAVP除了有抗利尿作用外,还有改善睡眠障碍,促进觉醒的作用。口服用药0.1~0.2mg,每晚1次,3个月1个疗程,有效率70~90%,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用药时须限水以防水中毒等副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小剂量长疗程(6~12个月)远期疗效较好。 ③尿多灵为抗胆碱能药物 抗痉挛作用,可解除膀胱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对有尿频尿急症状的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有明显疗效,可与DDAVP联合应用。 ④氯酯醒(遗尿丁) 中枢兴奋剂,可兴奋大脑有利 于唤醒,近年的研究认为有促进脑代谢,改善记忆的作用。 用法:0.1g,每天2~3次。 ⑤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一些顽固性遗尿患者,中药遗尿合剂加DDAVP,疗效优于单用DDAVP治疗。 ⑥确诊有尿道梗阻,如后尿道瓣膜等须经外科手术矫治。 遗尿治疗的准备: 1孩子一人独睡一床 2家长负责清理、记录,孩子一起参与清理、记录 3除去尿布 4准备床单数条,防水床垫 5孩子自己起床排尿:记录、鼓励、奖励 6鼓励孩子不“过分”害怕遗尿 7了解遗尿恢复过程:尿后不醒→尿后才醒→尿一点就醒→还没尿就醒 8支持、鼓励、增强信心、共同克服 9抓住一次战胜困难的经历来鼓励孩子继续进步
小儿“脱臼”即桡骨小头半脱位,多发生于家长给宝宝穿衣服时,有牵拉宝宝上肢的动作;或宝宝刚开始会走路、上楼梯,家长有提拉宝宝单侧上肢动作;或宝宝上肢有压迫扭曲的情况时,宝宝出现患侧上肢不愿活动,上抬手臂哭闹加剧。此时家长应想到桡骨小头半脱位可能,尽早就诊行手法复位,复位后宝宝多能停止哭闹,立即活动。
小儿哭闹较常见,多为正常现象,但因孩子小,无法明确表达自我不适,家长应注意观察,提高防范意识,想到小儿肠套叠可能,避免耽误孩子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小儿原发性肠套叠是常见小儿外科急症,多发生在春夏、秋冬交界季节,目前具体病因不清,多与肠道病毒感染、添加辅食不当、腹泻等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有关,年龄6个月-3岁间多见,发病突然,临床多表现为健康宝宝突然出现哭闹(腹痛表现,大龄儿童可能会表达),呈阵发性,持续3-5分钟,哭闹时可伴有据食,弓背收腹,面色苍白,流汗等,难以用平时的方法安慰,间歇期正常,间歇1-2小时反复发作;另外,宝宝多伴有呕吐,较频繁,为呕吐物可含有黄绿色胆汁,无大便,随病情发展,后期可出现果酱样血便、腹胀等。宝宝如有以上表现,家长应提高警惕,及时带宝宝就诊,行腹部超声检查,防止延误诊断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本文系杨元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婴儿应每日一次大便为宜。但有的孩子喝水少,消化吸收好,排便量就少,孩子无呕吐、腹胀,精神状态好,食欲强,偶有3-7天排便一次的。如大便不太干燥 ,无明显排便困难亦无大碍。建议:平时多喂水。另可用软肥皂条塞肛(用软肥皂捏成条,用水稍泡至软,并先用皂水涂肛润滑后塞肛)刺激排便,以促进排便。
婴幼儿斜疝、鞘膜积液(女孩称Nück囊肿)均因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引起。鞘膜积液因鞘状突管径细小,2岁前尚有自行消退机会(部分可因鞘状突管径扩大形成斜疝),而斜疝少有自愈可能,应手术治疗。 目前治疗斜疝手术及麻醉均相当安全,可不受年龄限制,因其为择期手术,家长出于多种顾虑,婴幼儿常要求随访观察,医生应详细告知随访注意事项: 1)一般事项:腹内压增高是疝的诱发因素,应尽量减少小儿剧烈哭闹、长期阵咳、便秘和排尿困难。 2)斜疝嵌顿:尤其需要警惕!!!小儿常哭闹不安,查体腹股沟或阴囊出现疼痛性包块,质地较硬,推动度小,触压小儿哭闹加剧,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因嵌顿可导致肠管、睾丸或卵巢缺血、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患有斜疝的孩子莫名哭闹,家长须细心查看,及时就诊手法复位或急诊手术。反复发生的嵌顿疝可导致疝内容物缺血损伤,引起睾丸或卵巢萎缩,应及早手术治疗。 3)女孩疝发病率低于男孩,但女孩滑动性疝(子宫及附件成为疝囊壁)多见,嵌顿发生率高,嵌顿物常为卵巢或输卵管,疼痛感不明显,不宜察觉,容易导致卵巢缺血坏死。 4)新生儿疼痛反应轻,哭闹常为非特异性表现,嵌顿不易及时发现,无法估计发病时间,易导致精索长时间受压,并发睾丸缺血性坏死。 5)鞘膜积液体积较大,张力较高,可能会影响睾丸血供而产生睾丸萎缩、发育不良,需定期门诊随访。单纯穿刺抽液及注射硬化粘连药物不能解决鞘状突未闭合根本问题,应杜绝使用。 关于疝气带:仅适合患有严重疾病,如先心病、营养不良及传染病后虚弱暂时无法手术而反复出现嵌顿的孩子。疝气带缺点1)只是临时压迫疝凸出内口,不能解决病因-鞘状突未闭合,压迫固定不确切。2)同时会压迫精索,可能造成睾丸缺血损伤。3)长时间压迫导致局部组织及精索、输精管疤痕粘连,增加手术难度及精索输精管损伤发生率。笔者不推荐使用疝气带,建议早期手术。
胡岩 河北省儿童医院儿童尿频是排尿功能不良最常见的症状,小儿泌尿外科门诊每天都会有数个,甚至十几个来看尿频的孩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孩子精神状态良好,镇定自如,来医院如同到游乐场一样轻松,可家长却心急如焚,甚至几个家长陪孩子来医院检查。 家长们描述的症状就像教科书一般准确:我家宝宝突然出现白天尿急、尿频,每10—20分钟就要排尿一次,甚至5分钟一次,有时来不及还会尿湿裤子,可是每次尿的很少,或者尿不出来,玩起来的时候好像又没事了,突然想起来又要频繁去厕所。有的孩子睡觉前总要去好几次厕所才肯躺下,孩子的这些表现折腾得家长不知所措,还以为得了什么大病,甚至半夜还要到医院挂急诊,医生可能要求做尿常规和泌尿系超声等检查,结果往往都是正常的,弄得家长一头雾水,孩子症状这么明显,又查不出是什么病,愈发加重家长的心理负担。 那么,家有尿频儿女要怎么办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个只是症状而不是“疾病”的疾病---儿童白天尿频综合征。 儿童白天尿频综合征又称儿童特异性日间尿频、儿童精神性日间尿频、单纯性日间尿频,疾病名称看起来复杂,但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日间”,顾名思义症状只出现在白天,夜间入睡后症状消失。多见于3—8岁的孩子,春季和入冬的季节多发,一般病程数天至数月,平均3个月会突然自愈,与突然发病相似,“来去匆匆”是这个症状显著的特点。 家长可以放心的是儿童白天尿频综合征没有器质性病变,多是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首要的诱发因素就和家长可能密切相关了,有些家长担心宝宝尿裤子,自幼每10—20分钟要求宝宝排尿一次,此外也可能和孩子入托、入学后上课时不敢请假上厕所、学习压力大、担心尿湿裤子后被家长或老师责备、突然离开父母,性格内向等精神因素有关。 理论上儿童白天尿频综合征可以采用一些药物治疗,如普鲁本辛或奥昔布宁,但是这些药物可能会有明显的副作用,可以导致视物模糊或出现幻觉,只能作为严重患儿的药物治疗;此外膀胱功能训练有作为临床治疗儿童白天尿频综合征的方法,但是需要留置导尿管并监测膀胱压力,操作有一定的创伤和不适,患儿往往又不能很好地配合,孩子及家长的治疗依从性差,就很难坚持治疗了。 因此治疗儿童白天尿频综合征还需要家长的配合,首选纠正行为的排尿训练。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宝宝3岁之前不要强迫定时排尿;当孩子已出现尿频症状时,不要因为尿湿裤子或被褥过多的责备,孩子排完一次成泡小便后,又频繁要求排尿时,可以转移或分散其注意力来缓解症状,告诉孩子排完成泡尿后,暂时就没有尿了,不用总去厕所,并指导孩子逐渐延长去厕所的时间,酌情减少排尿次数,症状会逐渐好转、自愈的。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果白天或夜间都有尿频、湿裤湿褥现象,并有排尿疼痛、发热的症状,就需要做进一步专业的检查,除外泌尿系感染、神经源性膀胱、输尿管开口异位等其他可以引起尿频的疾病,而这些可以引起儿童尿频的疾病是需要临床治疗的,不能一味地等待,以免延误孩子的病情和治疗。 (转自河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胡岩教授文章。)
隐睾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是指阴囊内无睾丸,包括睾丸缺如、异位及睾丸未降或下降不全。新生儿发现阴囊内无睾丸,需要随访,生后6个月,如仍未下降,则自行下降机会极少,多需要治疗。 隐睾随诊应注意 1.因常伴有鞘状突未闭合,可能发生嵌顿疝,易引起肠坏死,也可能压迫精索,引起睾丸萎缩。 2.睾丸扭转,颇似腹股沟斜疝嵌顿症状,腹股沟区疼痛肿块,多无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3.睾丸损伤,因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固定表浅,无阴囊保护。 4.恶变,腹腔内隐睾恶变发生率较正常睾丸高数十倍。 故随访过程,孩子有异常表现,家长不可盲目等待,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诊治。 隐睾手术治疗可以在1岁左右,完成,手术治疗的目的使孩子明显可见的外观缺陷得到改善,可能改善生育能力,避免患儿精神及心理压力及可及时发现睾丸恶变倾向。 本文系杨元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