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典型报告术语:偏强/减低回声,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内呈网格状。良性疾病,无需惶恐。小的没有症状的肝血管瘤只要定期观察就可以了,不会威胁身体健康,无需手术治疗。如果肝血管瘤长大了,就会压迫到周围的组织器官。有可能出血。这种可能性极少。这种血管瘤多见于低回声的血管池为主的血管瘤。肝血管肉瘤肉瘤!注意肉字,都是是恶性肿瘤,而且进展的很快。世界医学至今都没有找到这种疾病的发病原
目前,甲状腺疾病已属临床常见病,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更是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可以使甲状腺癌达到临床治愈水平,因此,我们在健康体检中运用彩超检查手段筛查、诊断甲状腺疾病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可提高甲状腺肿瘤的早期检出率,提高甲状腺癌的早诊率。 我们常常看到甲状腺彩超报告上显示TI-RADS分级,今天就带领大家进行简要解读: TI-RADS是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最初由Horvath等于2009年首先提出,这种分类系统建立在美国放射协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的基础上。它将甲状腺结节特有超声表现重新组合,并根据恶性程度分为TI-RADS 0-6类。 0级:临床疑似病例超声无异常所见,需要追加其他检查; 1级:阴性,超声显示腺体大小、回声可正常,无结节、亦无囊肿或钙化; 2级:检查所见为良性,恶性肿瘤风险为0%,需要临床随访; 3级:可能良性,恶性肿瘤风险<2%,可能需要穿刺活检; 4级:恶性的可能比例为5-50%,需要结合临床诊断; 5级:提示癌的可能性最大,<95%; 6级:细胞学检出癌症,确诊为癌。 目前超声医生常用TI-RADS分类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for ultrasonography,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下结论及处理方式 TI-RADS分为6类。 0类:临床疑似病例超声无异常所见,需要追加其它检查。 1类:阴性,超声显示腺体大小、回声可正常,无结节、亦无囊肿或钙化。 2类:检查所见为良性,恶性肿瘤风险为0%,通常囊性结节及囊性为主的囊实性结节归于此类,不需要处理,每年复查超声即可。 3类:可能良性,恶性肿瘤风险为
B超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能说明什么? 腹痛是儿科门诊的常见症状之一,多位于脐周或接近脐周,因此,腹部 B 超是儿科医生常用的辅助检查。 当 B 超结果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肠系膜淋巴结炎就成了最常用的诊断,经过抗感染治疗(大多是抗菌药物)后大部分患儿症状缓解(少部分患儿会因腹痛未缓解再次就诊)。 看似合理的诊治经历其实却暗藏很多问题,下面这 4 个问题不可不知。 1. 仅凭腹部 B 超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并不可靠 单凭腹部 B 超报告结果,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会存在过度诊断与一定程度的误诊。大部分情况下,虽然存在过度诊断的可能,但患儿经过口服抗菌药物治疗会好转,为什么呢? 因为大部分腹痛可能都不是器质性疾病引起,具有自限性。淋巴结肿大原因部分是生理性的,部分是反应性的。也就是说,腹痛好转与口服抗菌药物可能并没有因果关系,而是伴随关系。 但这种依据B超诊断的情况却给临床医生造成一种假象:治疗有效,诊断正确。然而,过度诊断有带来误诊风险的可能,临床上阑尾炎、肠套叠、淋巴瘤、肠结核等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例时有发生 。 2.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 B 超影像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鉴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依据腹部 B 超结果诊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呢?实际上,目前关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 B 超影像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 有医生认为淋巴结长轴 ≥ 10 mm 为淋巴结肿大;有医生认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 3 个以上淋巴结短轴 ≥ 5 mm 可诊断淋巴结肿大;也有医生认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 3 个以上淋巴结短轴 ≥ 8 mm 考虑淋巴结肿大。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 ,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显示 2 个以上淋巴结,最大淋巴结长径>10 mm,短径>5 mm,长径/短径>2 可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实际上,目前临床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标准似乎也并不统一,不同医院、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医院的不同医生判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也可能不尽相同,由此导致诊断混乱的情况并不少见。 3.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常见病因 临床医生必须要知道的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肠系膜淋巴结炎不是同一概念,实际工作中不能混用。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见于: 淋巴系统增殖高峰期,如学龄儿童; 外界刺激如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以及内分泌因素; 肠道淋巴系统对外来微生物及毒素等物质的反应性增生 ; 也可见于肠道及肠道外疾病,如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炎症性肠病、阑尾炎、肠套叠、过敏性紫癜、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肠道肿瘤、肠道外临近器官的感染、炎症等等 。 因此,B 超诊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必须要结合患儿临床资料作出正确解读才有临床意义,部分患儿可能是生理性或反应性增生,只有少数是病理性。 4. 诊断要 B 超影像结合临床,注意鉴别诊断 腹部 B 超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需符合以下几点 患儿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前驱病史,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有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症状(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腹痛以脐周与右下腹为主,部位不固定,无固定压痛; 腹部 B 超检查符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标准; 尽量排除其他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疾病。
1、 妊娠龄: 妊娠龄(天)=妊娠囊平均内径(mm)+30(适用于孕7周内) 妊娠龄(天)=胚长(mm)+42(适用于孕7周—12周) 妊娠龄(周)=CRL(cm)+6.5(适用于孕7周—12周) 2、 孕囊增长速度:1.2—1.5mm/d 3、 3mm 4.4cm不再有。 16、胎位与胎儿方位: 头先露:脊柱右→前为左 脊柱左→前为右 臀先露:脊柱右→前为右 脊柱左→前为左 17、侧脑室各部、颅后窝、透明隔腔(第五脑室)宽均15mm: 脑积水。 20、LVW(脑中线至侧脑室外侧壁距离)/HW (脑中线至颅骨内缘距离)
一、成人M型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主动脉内径:男 33-36mm;女 28-32mm; 左心房内径:男 28-32mm;女 19-33mm;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男 45-55mm,女 35-50mm; 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男 25-37mm;女 20-35mm; 右心室内径:10-20mm; 肺动脉内径:18-22mm; 二尖瓣E峰-室间隔距离(EPSS):2-7mm; 室间隔厚度:6-11mm; 左室后壁厚度:7-11mm; 右室前壁厚度:3-5mm; 主动脉搏幅:8-12mm; 室间隔搏幅:3-8mm; 左室后壁:8-12mm; 肺动脉a波深度:1.2-3; 二尖瓣口开放直径:16-20mm; 主动脉口开放直径:16-26mm; 二尖瓣斜率:80-200mm/s; 主动脉瓣上升速度:(369±83.6)mm/s; 左室后壁上升速度:(40±8)mm/s; 左室后壁下降速度:(66±14)mm/s; 二、成人二维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1.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主动脉瓣环内径:14-26mm; 窦上升主动脉内径:21-34mm; 左房内径:最大前后径,25-35mm;最大上下径,31-55mm; 左房面积:9.0-19.3cm^2; 2. 胸骨旁心底短轴切面: 右室流出道:19-22mm; 肺动脉瓣环内径:11-22mm; 主肺动脉内径:24-30mm; 左肺动脉内径:10-14mm; 右肺动脉内径:8-16mm; 主动脉瓣口面积:>3.0cm^2; 3. 心尖四腔心切面: 左房内径上下径:31-51mm; 左房内径左右径:25-44mm; 二尖瓣环左右径:19-31mm; 右心房内径(均为收缩末期径):上下径 34-49mm; 右心房面积:11.3-16.7cm^2; 右心房左右径:32-45mm; 三尖瓣环左右径:17-28mm; 左室内径(均为舒张期) 左室舒张期长径:70-84mm; 左室舒张期横径:37-54mm; 左室舒张面积:21.2-40.2cm^2; 右室内径(均为舒张期) 右室舒张长径:55-78mm; 右室舒张横径:33-43mm; 右室舒张面积:5.4-14.6cm^2; 4. 心尖左室二腔切面测量: 左室舒张期长径:68-94mm; 左室舒张期横径:38-61mm; 左室舒张期面积:19.4-48cm^2; 5. 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测量: 主动脉内径:22-27mm; 右肺动脉内径:18-24mm; 6. 剑突下切面测量: 下腔静脉内径(呼气末)近心端内径:12-23mm; 远心端内径:11-25mm; 7. 胸骨旁左室短轴切面二尖瓣水平切面: 二尖瓣口面积:4-6cm^2; 三、频谱多普勒测量正常值 二尖瓣口血流:成人:60-130cm/s;儿童:80-140cm/s; 三尖瓣口血流:成人:30-70cm/s;儿童:50-80cm/s; 主动脉瓣口血流:成人:100-170cm/s;儿童:120-180cm/s; 肺动脉口血流:成人:60-90cm;儿童:70-110cm/s; 正常腔静脉血流速度:28-80cm/s; 肺静脉血流速度:40-60cm/s。 另外,提供常用的一些其他数据给大家: 1.瓣膜关闭不全轻微、轻度、中度、重度的划分标准: 划分标准有几种,这里介绍最常用的面积法,一般认为, 对于二尖瓣和三尖瓣返流: 对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返流: 2.超声心动图对于二尖瓣狭窄程度的评估: 3.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瓣狭窄程度的评估: 4.超声心动图对三尖瓣狭窄程度的评估: 5.右房压(RAP)的评估: 6、肺动脉高压程度评价: 正常: 15-30mmHg 轻度: 30-50mmHg 中度: 50-70mmHg 重度: >70mmHg (江西超声网提示:肺动脉压超声无法直接测量,可以根据三尖瓣返流计算瞬间压差+右房压估测获得,心腔内存在分流的患者,可以根据分流压差计算) 7、肺动脉瓣狭窄程度评估: 根据肺动脉瓣口流速计算跨瓣压差评估 轻度:30-50 mmHg 中度:50-80 mmHg 重度:>80 mmHg 提示:本文参考值仅供方便大家日常工作参考备忘,不可作为法律及医学询证依据。
国外母胎医学已经成熟,国内仅仅处于星星之火的状况,胎儿的问题属于母胎医学的范畴,可是我们绝大部分都是由产科医生来解读。常见的明明正常却总被当成异常的情况有以下: 侧脑室宽度 10mm以内正常,平均值6-8mm,10-15mm增宽,15mm以上重度积水,现实情况是很多医院7、8mm就报增加,这本是正常的一个信号,应该信心满满的恭喜孕妇怀了一个正常的宝宝才是,临床上却经常被解读为异常,不管多少孕周都开系统B超检查,这跟国内糟糕的医疗环境和医生未经过相应资质的培训都脱不了干系,实际上12mm以内绝大部分都会是正常的,随访就可以了。还有个就是吸收的问题,其实这纯粹是孕妇们臆想出来的,因为根本不需要吸收,适量的水是正常发育的结果,好比口水,难道一滴口水都没有是正常的? 后颅窝池增宽 10mm以内正常,10mm以上增宽,跟侧脑室类似,稍微宽一点通常是不会考虑异常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其他脑袋里结构的异常。还有一点就是孕周的问题,胎儿畸形的筛查重点在中孕期,国内指南建议的孕周为20-24周,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建议的孕周为18-22周,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建议的孕周为18-23周,通便这些孕周范围内未提示异常,绝大部分都会是正常的,仅仅很少一部分会在晚孕期出现状况,比如肝脏肿瘤,胸水,腹水等,而后颅窝池与侧脑室增宽通常不会发生在晚孕期,实际上绝大部分专家是不建议在晚孕期测量后颅窝池的,因为孕周大了测量会有失精准,而且稍微增宽并无多少临床意义。 股骨短 这个同样跟孕周有很大关系,早孕期和中孕早期发现股骨短可能提示胎儿骨骼系统的异常,但若是晚孕期可能就是正常的。胎儿的正常发育就是头大身体小的,B超测量头大四肢短是很正常的一种情况,怀疑肢体短首先要核对孕周,然后看看胎儿整体的大小,而不是直接跟孕周比,甚至跟头比大小,通常小2-3周都是正常的,甚至比孕周小4-5周也不会有什么异常。 肾盂增宽 这个宽度跟孕周有关,中孕期小于5mm,晚孕期小于7mm为正常。同侧脑室相似,肾盂增宽跟肾积水也是不一样的,肾盂增宽就只是肾盂增宽,出生后可自行缓解,而肾积水往往是因为某个部位的梗阻造成的,出生后可能会需要处理! 心包积液 少量的心包积液同样是正常的,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通常为2mm,而有时候由于测量技术的问题,会出现3-4mm的心包积液,这个时候重点要看有没有心脏的问题,或者其他部位的积水,比如胸水,腹水,如果都没有,应该被视为正常!
肥胖者由于肥胖者皮下脂肪组织脂肪分解,可使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增多,大量的脂肪酸不断地被运往肝脏,易造成脂肪沉积在肝脏中。 嗜酒者酒精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可导致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因此,饮酒越多,肝内脂肪酸越容易堆积,越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 年长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新陈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运动量也随之减少,脂肪沉着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喜荤者食用过多的高脂肪食物,会使肝脏对脂肪的摄取、合成增加,或转运、利用减少,就会导致肝内脂肪堆积。 少动者长期不运动会导致体内过剩的养分转化为脂肪,这些脂肪沉积于皮下时,表现为肥胖;积存于肝脏时,则表现为脂肪肝。 饥饿者经常饥饿的人,由于血糖降低,肝组织中的脂肪酸被调动进入血液,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升高,可致肝脏脂肪堆积。 营养不良者由于蛋白质缺乏,而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这样造成肝脏转运甘油三酯发生障碍,使脂肪在肝内堆积。 肝炎者患肝炎后出现脂肪肝是由于摄食过多、运动减少,加上肝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极易造成脂肪在肝内存积。
脂肪肝很危险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数据推算,我国目前有脂肪肝病人群至少两亿人,其中约有10%会发展为肝硬化,其中12.8%3年后会发展为肝癌。脂肪肝,不只是肝脏“发福”那么简单核心原因: 喝酒多,不良饮食,运动少等 高发年龄: 35~60岁 危害大: 肝细胞里肥油多了,会使肝脏变得很敏感,身体易疲劳、感冒、发烧、腹泻。哪怕是小小的一点刺激,都可能使已经脆弱敏感的“脂肪肝”受到重创,发生肝功能损害。 可以说,脂肪肝距离脂肪性肝炎只有一步之遥。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脂肪肝病情发展的四部曲。即脂肪覆盖在肝脏上,肝脏好像穿上了厚厚的“棉衣”,逐渐不能呼吸,接着发炎,形成硬化,直到恶化为肝癌。 并发症: 脂肪肝还会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狼狈为奸”,导致肝硬化,引起冠心病、中风等。如果查出了脂肪肝,别忘了同时查下糖耐量。有脂肪肝的人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的后备军。
生化妊娠,是指受精卵已经形成,但是没有着床,即没有在子宫里生长过,仅血β-HCG提示妊娠,没有临床妊娠,现在医学上称其为"亚临床流产"。而自然流产是指受精卵已经着床,但是因为各种因素又掉了,没能继续生长。生化妊娠的特点1、ZZY(试纸)能测到弱阳,很难达到阳性,更不可能达到强阳; 2、超声看不到宫内有孕囊; 3、血HCG值很低,只能说明是怀孕了,但不能说明是否着床成功生化妊娠的原因1、一般认为,生化妊娠的原因多为胚胎本身质量不好,或者受精卵存在偶然的染色体变异,或者是自然的优胜劣汰。建议检查双方染色体,排除遗传方面的因素。 2、卵巢黄体功能不全,孕酮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异常,影响受精卵的着床。建议黄体中期抽血查黄体功能。 3、子宫因素:子宫发育不良、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结核等影响受精卵着床。建议宫腔镜检查。 4、免疫因素超声检查的作用主要是复查防止宫外孕误以为是生化妊娠1.检测宫腔有无妊娠像2.检测宫外有无可疑宫外孕的包块3.检测宫腔内膜的变化4.检测盆腔积液情况
1提问:什么是甲状腺结节? 答:甲状腺结节是相当普遍的疾病,约百分之四人口罹患此种疾病,所幸大多数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只有极少数是恶性--即甲状癌。会造成甲状腺结节肿原因大致有因碘缺乏、家族遗传,自体免疫性疾病,饮水中或食物中有致甲状腺肿物质或童年、青春期时头颈部有接受过低剂量治疗性放射线照射也会诱发甲状腺肿。 自食盐加碘后,因碘缺乏导致甲状腺肿目前已很少发生于年轻患者身上。食物引致甲状腺肿需经大量服用才会产生,主要因食物中含硫氰化物的一种天然致肿物质,常见于树薯、萝卜、大白菜或香烟中。饮用污染水质也会造成甲状腺肿,可能与水中含腐土酸有关。自体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常见于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葛瑞夫兹氏病)或桥本氏甲状腺炎;其它如亚急性甲状腺炎与病毒感染有关,或偶见与细菌感染有关的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也会发生甲状腺肿大。 要如何区别良性与恶性甲状腺结节? 主要可从临床病史,甲状腺之触诊、核子医学影像学扫描,抽血及利用细针细胞穿吸来加以鉴别诊断良性或恶性结节;譬如老年人发生快速成长的甲状腺肿瘤或生长单一坚硬或固定的结节极可能是恶性迹象。常常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生甲状腺变硬、肿痛难忍,甚而痛到下巴、耳后,可能伴随暂时性甲状腺机能异常,此乃良性亚急性甲状腺炎,吃药治疗即可,大部份可自愈,腺体随时间会变软。恶性结节一般较硬、不平滑,可能与颈部组织发生粘连,有时会合并颈部淋巴腺肿大。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对甲状腺行核医造影,若显示功能性结节则此结节是癌症的机会极低~约只占二%机会;若是非功能性结节则可能为恶性肿瘤,尤其单一冷性(非功能)结节约有二十%的机会是甲状腺癌;癌症往往是冷性结节,但大部份的冷性结节还是良性,因此欲于术前准确诊断结节的良恶与否,核医扫描已被细针细胞穿吸术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