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简称“返流”)指胃内奶或食物等反流入食管、咽部和口腔。原因很复杂,小孩子生理性多见,生后6个月内多发高达65%,表现为溢奶、反流、吞咽、呕吐等,尤其奶后明显,部分婴儿还可表现为夜睡不安、夜睡呛咳。返流小孩子不典型表现还有拒食(奶)、吞咽因难、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尤其有慢性咳嗽(呛咳)、夜咳、喘息、咽喉炎、中耳炎等呼吸系统表现需要注意是否有“返流”。1岁后“返流”发生不足5%。较大的孩子表现为反酸、嗳气、反胃、吞咽、夜睡不安、严重夜睡吞咽、呛咳导致坐起等,还有慢咳反复、喘憋等呼吸道症状为主的孩子需要确定是否有返流。部分孩子会伴有上腹部不适、灼热、胸痛或腹痛。严重的孩子会有“食管炎”,如发生糜烂或溃疡时,可出现呕血或黑便症状。 确定孩子有返流怎么办?对于家长而言调整好孩子起居饮食十分重要。首先孩子饮食的质和量至关重要:吃奶的孩子可以考虑少量多次喂养,奶后拍嗝、奶后竖抱、奶后不要蹦跳过度活动等,不要过度喂奶。大孩子适当增加饮食的稠度,尽量做到少量多餐,睡前1小时避免进食(尤其流食)。饮食要尽量低脂少油腻、低糖,避免有刺激性食物,不要吃过饱至关重要,返流的孩子需要保持大便通畅;其次注意孩子体位很关键,吃奶的孩子奶后拍嗝、竖抱,大孩子饭后不要大哭大笑、打闹或剧烈活动,座位或站位都好。孩子夜睡床铺抬高15-30度,建议左侧卧位、可减少反流的发生。胃食管返流没有特效治疗的药物。经过上述处理多半孩子会有缓解或好转。如果孩子反复返流不愈、影响生长发育、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等,需要及时带孩子看小儿消化内科。
用法用量:1、孩子腹泻或呕吐等有脱水或预防脱水时,最初4~6小时服用 ORS按75ml/kg喂服,或每次腹泻或呕吐后小于2岁孩子50-100ml,大于2岁孩子100-200ml少量多次喂服ORS 。 2、后续根据孩子具体情况调整喂服ORS,观察孩子的尿量及腹泻或呕吐程度。3、建议少量多次服用(喂服)ORS。注意事项:1、将一袋口服补液盐Ⅲ溶于250 m1温开水中。2、要求一次冲完,可分次服用;配置好ORSⅢ可室温放置24小时;凉了可隔水加热,如用温奶器等加热,不可兑水。3、用温白开水冲兑,不能加入果汁、奶或粥中,不能加糖。
用法用量:小于1岁孩子:每日1袋,分3次 口服,1-2岁孩子:每日1~2袋,分3次 口服,2岁以上孩子:每日2-3袋,分3次 口服,学龄期孩子:每次1袋,每日2~3次 口服。注意事项:每袋倒入30-50毫升温开水中,混匀服用。少数人可能产生轻度便秘。尽量空腹服用,建议与饭或奶等间隔30分钟服用。
1.先锋头胎儿经过产道娩出时因头部受压引起 头颅软组织内血液循环受阻而致的变形。 因为胎头大于产道,在产道扩张过程中胎 头受软组织的压迫,静脉回流受阻,水分 外渗造成头皮软组织水肿——即先锋头或 称产瘤。初产妇由于产道较紧,故第一胎 头位娩出的新生儿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先锋 头。头顶较长带橄榄形,指压有凹陷痕, 水肿可随侧睡方向而改变。一般生后2~3 天就被吸收,个别要6~7天才消退,用不 到治疗。2.胎脂妊娠5个月左右的胎儿皮脂腺能分泌 脂性物质——胎脂,以保护皮肤免受羊水 浸软。一般在早产的体表最多,足月儿次 之,过期产儿最少。出生后胎脂有保护皮 肤免受感染和保暖作用,但当皱褶处的胎 脂酸时可刺激皮肤引起褶烂。故对液下、 腹股沟、颈下等皱褶处积聚较多的乳白色 粘稠胎脂要用消毒纱布蘸油或撒粉揩去, 部分胎脂能被皮肤吸收。3.胎记这是皮肤深层有色素细胞积聚所致。 多数位于骶尾部呈不规则形的浅青色,压 之不褪色,边缘清晰。一般在学龄期前即 自行消退毋须处理。4.胎粪胎儿在母体羊膜囊中有吞咽羊水动 作。由消化道内的羊水内容物包括角化上 皮细胞、胎毛、胎脂等,和羊腺分泌物、 胆汁等混合成墨绿色的胎粪,此粪便质粘 稠、无臭味,一般在出生后1~3天排空, 个别可长达1周以上。随着吃奶逐渐增加 和胎粪的排空,大便的颜色即由墨绿色转 为棕,然后再逐步转为黄色。5.拥抱反射这是一种原始反射。医生检查时用于 托住新生儿后头部稍向上抬高后、突然落 下头部,新生儿双手张开、上肢外展及前 臂出屈曲伴哭叫。胎龄28周时双上肢伸直 外展有哭叫,37周时有前臂屈曲。生后6 个月前该反射应消失。6.过敏红斑多数发生在洗澡之后,部分新生儿对 光线、空气或肥皂、毛巾、温度等刺激都 会出现红斑,多者可融合成片。面部和躯 干四肢都可以有,其中以躯干部较为多 见,2~3小时侯自然消失。但亦有此起彼 伏,约一周左右自愈,毋需特殊治疗。7.粟粒疹这也是较常见的皮肤疹象。粟粒疹最 多见于新生儿的鼻尖,其他像面部和躯干 上偶尔也会看到,但往往比鼻尖上的大。 粟粒疹主要是皮脂腺分泌不畅,形成黄白 色针尖大到粟米大的小点,可以高于皮 肤,但周围无红晕(假使是小脓疱,周围 有红晕)。毋需治疗,以后会自然消失。8."马牙"和彭氏珠我国民间所称的"马牙"或称"板牙"是 新生儿牙龈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所致 的上皮珠,它呈浅黄白色的丘状隆起,大 小如芝麻。人们常认为这是新生儿不爱吃 奶的原因而错误的去用针挑,一旦细菌进 入便可引起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而危及 生命。实际上该上皮珠迟早会自行脱落, 不影响吃奶,用不到治疗。大部分新生 儿的上腭中线上亦有黄白色的小颗粒,这 是粘液腺分泌物盖积之故,不必处理。9.脱屑鳞形上皮的最外表为角化层,胎儿在 宫内即有角化细胞脱落在羊水中。出生后 从浸在羊水中的湿润环境转变为干燥环 境,新陈代谢旺盛的新生儿,其表皮角化 层也不例外而成为皮屑脱落。由于新生儿 表皮与真皮之间的组织不够紧密,腕关 节、踝关节等皱褶部以及躯干部在出生 2~3天后还可出现脱皮现象。这在胎盘功 能不全的过期产儿更为明显。若出生时即 有鱼鳞状脱皮就非生理现象。10.鼻分泌物阻塞新生儿鼻塞最常见的原因是分泌物阻 塞而不是感冒所引起。尽量用湿揩湿拖做 好周围环境清洁,以减少灰尘吸收,鼻腔 内积污导致阻塞的机会也就相应减少。 当发现有鼻分泌物阻塞时,可先用冷 开水滴人,带积污的硬块软化松动后,会 随着打喷嚏而出来。用火柴棍或牙签之内 硬挖,容易损伤粘膜,引起出血或感染, 应该避免。假使松动的污物已在鼻口,可 在鼻孔外上方略加挤压。再用手帕揩,如 还揩不出来的话,那就可用消毒的或清洁 的干棉花签轻轻把鼻污物卷出。11.油耳朵正常新生儿的耳道可以分泌一种黄色 透明无臭的非脓性分泌物耵聍,俗称"油 耳朵",不必处理会自然减少。12.眼分泌由于新生儿的鼻泪管狭窄,粘膜血管 丰富,容易阻塞。因此睑腺分泌物不易从 鼻泪管经鼻道排出,可继续出现眼分泌。 这与结膜炎泪囊炎不同,后者的炎性分泌 呈脓性,并伴有红、肿、痛、热外。13.溢奶与吐奶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喷门括约肌相 对较幽门松,饱餐后搬动体位容易发生溢 奶。护理时要注意喂奶前先换尿布,喂时 避免空气咽人,喂后竖抱拍背数分钟,使 气嗝出再放平向右侧睡,必要时可抬高上 半身。 吐奶与溢奶不同,可以是一般性呕 吐,或喷射性呕吐,甚至从鼻孔中喷出, 量较多。呕吐时间不一定都发生在吃饱之 后,问题比较复杂。主要应根据呕吐方 式、吐出物颜色、量、发生呕吐的时间、 腹部体征以及大便的情况综合分析来加以 区别。14.乳房肿胀不论男女新生儿都可有乳房肿胀,无 红、痛、热、大小不一,有的可以大似胡 桃,有的甚至还会有少许乳汁分泌。这主 要是受母体内分泌的影响所致,以后会自 然消退,毋需治疗。切勿手挤,以免细菌 进入引起发炎。15.舌系带它是舌的游离部分与口底相联的组 织,对舌的前后、左右、上卷活动起到牵 制和灵活变动的作用。个别新生儿舌系带 长得太近舌尖,影响了舌的外伸与上卷, 则需就医。16.黄疸几乎90%的新生儿在生后第2~5体那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轻者2~3天消 退,重者10~14天消退,未成熟儿可更 长。这种黄疸不伴任何不适或病理症状, 大都不用治疗即会自行消退。胎儿期需要 较多红细胞才能携带足够的氧来维持生 命,而生后开始呼吸,由肺进行气体交换 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红细胞。这样,过剩的 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大量胆红素,在超过 肝细胞的结合能力时,过多的未结合胆红 素停留在血液中,渗出到皮肤、呈现黄 疸。17.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脱离了浸泡在羊水中的湿环境 后,皮肤上的水分逐渐挥发,加上呼吸时 的水分损失和胎粪、小便的排出,而且早 期吃进去的奶又较少,所以体重非但不增 加,反而还要减轻些。如果有呕吐、减轻 的还要多些。这种生理体重下降在生后 3~4天最明显,但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 10%,5天左右又恢复到出生体重。低体 重的早产儿生理体重下降持续时间较长, 恢复到出生体重往往要2~3星期或更长。 在恢复出生体重后,就应该一天天长大, 假使再有体重下降,就不是生理性的了。18.胎儿姿势的延续胎儿在宫内呈卷曲状,加上胎儿的屈 肌发育比伸肌早,所以出生后的新生儿在 裸体时,四肢卷曲的时间多,伸直的时间 少。两只小手有时可旋向外后方,小腿背 可弯至大腿。腿直臀位儿出生后,两下肢 仍爱直腿向上翻起。有的新生儿一侧或两 侧足底略向内翻或外翻、肘外翻、头后 仰、面不对称等等,如果活动正常、或纠 正姿势后关节能回复到正常姿势者,多属 胎儿姿势的延续,过一段时间后会回复正 常。对于用强力也难以回复到正常位置、 或3个月后还未恢复正常者,应去就医。19.啼哭新生儿由于不会讲话,啼哭则是他们 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这是正常现象,有 利于肺的扩张。例如饿了会啼哭,尿布湿 了也会哭,但这种啼哭有回声,一半并不 剧烈。然而,异乎寻常的单声哭叫、尖 叫、剧哭、持续啼哭、哭不出声等情况就 不是正常的了。20.新生儿粪便吃母奶的新生儿正常粪便颜色呈金黄 色,质软而均匀,略带酸气味,次数较 多,一天可有4~6次。吃牛奶或奶粉、奶 糕的新生儿粪便呈淡黄色,质较干,次数 较少,甚至每天1次或隔1~2天次。在气 候和环境温湿度变化较大时新生儿肠蠕动 增加,排便次数可有所增多,粪质较稀, 并带翠绿色或不消化的奶块。21.尿酸结晶新生儿的小便中有时会带有橘黄色的 粉末状物,吸附在尿布上或遗留在尿道口 包皮上,这种粉末是因尿中含有较多的尿 酸盐所致。多数出现于生后的早期,用不 着特殊处理,几天后即消失。22.阴道流血与白带部分女性新生儿受母体内分泌雌激素 的影响,引导里可有少量月经样的血性或 白色液分泌物流出。用不着治疗,几天后 会自行消失。23.红色尿部分新生儿在生后2-5天可于排尿时 啼哭,并见尿液染红尿布,持续数天后消 失。这主要与小儿体内尿酸盐排泄增加以 及尿量少有关。24.Hayleguin色变正常新生儿在改变体位时可出现体位 上下的肤色变化,交界明显,如婴儿左侧 卧时,右侧上层肤色呈少血的苍白色,左 侧下层的肤色则呈多血的鲜红色。当向相 反方向侧卧时,肤色又交换过来,这在医 学上称为Hayleguin色变,是由于新生儿 暂时性血管舒缩失调,受重力影响所致这 种情况一般在3周之内可逐渐消失。25.生理性脱发一些新生儿在生后数周可出现脱发现 象,多数婴儿为隐袭性脱发,头发绵细色 浅,少数表现为突然出现明显头发脱落。 这均属于生理性脱发。多数小儿脱发数月 后可复原,有时可持续数年,但最终均能 长出正常的头发,其原因未明。26."螳螂子"新生儿口腔能两侧颊粘膜的隆起物民 间称为"螳螂子",以为吃奶不好与此有关 而用针挑刀割导致感染。实质上这两块隆 起物是脂肪组织,当新生儿吸奶时,该脂 肪垫可以促使口腔负压增加,有利于吸吮 。这是正常现象,不能随便挑割。
一、关于乳糖不耐受症的一些基本知识 1、什么是乳糖不耐受症 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乳糖酶缺乏,导致摄入的乳品或乳制品中的部分乳糖不能在小肠消化和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产生大量酸和气体,从而出现的一系列腹胀,腹泻等症状。当人体内乳糖酶缺乏时, 我们都知道,乳糖是一种双糖,人的肠道是不能直接吸收双糖的。当食物中的乳糖进入人体,其在小肠内由乳糖酶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从而被正常吸收;而当人体内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时,乳品或乳制品中的乳糖就不能在小肠进行消化吸收转而直接进入大肠,在大肠菌丛的作用下发酵、水解,而引起腹胀,肠鸣,腹泻,胀气等一系列症状。这个现象我们统称为“乳糖不耐受”。 0~1岁是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高发期。因为这样发生机制,解决乳糖不耐受要么减少乳糖摄入,要么增加体内乳糖酶。 2、乳糖对小儿生长发育很重要吗? 乳糖是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的一种双糖,母乳中乳糖含量为 7. 2 g /100 ml,牛乳 中乳糖含量为 4. 7 g /100 ml。由于酸奶中乳酸菌、双歧杆菌等活菌能产生乳糖酶(β-半乳糖苷酶),牛奶中 25% ~ 50% 的乳糖在发酵过程中被乳酸菌分解,使酸奶的乳糖含量降低,容易被乳糖不耐受者消化吸收。 乳制品是哺乳期婴儿主要的能量来源,乳糖的摄入量很高, 是小儿能量来源的重要部分。乳糖为新生儿提供约 20% 的能量。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乳糖不仅在能量供给方面起重要作用,亦参与大脑的发育进程。乳糖亦可作为合成半乳糖苷的原料,组成脑苷脂成分,与婴儿出生后脑的迅速生长密切相关。 3、乳糖酶的生理作用 那么婴儿为什么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呢?这是由乳糖酶的特点决定的,乳糖酶位于小肠粘膜绒毛最顶端,在小肠黏膜双糖酶中成熟最晚,含量最低,最易受损,恢复也最慢。 乳糖酶又称 β-半乳糖苷酶,小肠含量较高,在空肠或近段回肠达高峰,末段回肠乳糖酶水平较低。乳糖主要在空肠及回肠吸收,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所分泌的乳糖酶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通过细胞的主动转运而吸收。 如果乳糖吸收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将会导致肠腔内乳糖浓度异常升高,导致乳糖消化不良。这些异常增高的乳糖进入大肠后,肠道内菌群可将乳糖分解为乳酸、短链脂肪酸等酸性物质,同时释放氢气和甲烷,引起腹胀,刺激肠道蠕动造成含气性腹泻。 二、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当小肠中乳糖的量超过了乳糖酶的消化能力时 就可以出现乳糖不耐受。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出生时乳糖酶活性低下或缺乏 ,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种原因较少见。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患儿多在吃奶后发病,常不能适应母乳喂养 ,摄食后出现明显的呕吐 、水样腹泻,粪便酸性增加,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等症状,停止母乳喂养后,上述症状很快消失,若不改用免乳糖配方奶,患儿有生命危险。 2、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是乳糖不耐受的最常见原因,也称作成人型低乳糖酶症。此型患儿出生时大多数乳糖表达正常,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成年时小肠上皮乳糖酶活性约降至出生时的5% ~ 10%。 此型可在新生儿期发病 ,乳糖酶在所有双糖酶中成熟最晚,含量最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 肠黏膜发育不成熟,乳糖酶活性偏低,对乳糖的消化 吸收能力较差,因此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可以发生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约占世界人口的 70% ,是乳糖不耐受及乳糖吸收不良的最常见原因。 不同人种发病率差异极大:亚洲人中最高,接近100% ; 犹太人、南非人、黑色人种发病率次之,为 50%~80%;白种人发生率最低,在2%~15%之间。 但并非所有原发性乳糖酶缺乏都会出现临床症状,因成年人饮食不以富含乳糖的食物为主,平日乳糖摄入量少不至引起临床症状。 3、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在新生儿、婴幼儿比较常见,是由于感染性腹泻、营养不良、肠黏膜慢性炎症、全身感染 、缺氧 、胃肠手、分泌乳糖酶的上皮细胞减少和丢失,以及乳糖酶分泌减少造成。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轮状病毒感染时常损伤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使小肠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出现渗透性腹泻。疾病恢复时随着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的恢复,乳糖酶活性也可得到改善。 三、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类型 1、生理性腹泻型 国内将生后不久出现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但不伴呕吐、 食欲好、 体质量增加不受影响、 到添加辅食后大便自然恢复正常称为生理性腹泻。 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研究发现有不少符合生理性腹泻标准的婴儿粪便乳糖阳性, 采 用去乳糖饮食后, 腹泻在 2 ~ 3 d天内迅速控制。 2、 肠炎后腹泻型 表现大多以急性感染性腹泻起病, 但肠道感染控制 (热退、 大便中脓细胞、 红细胞消失或细菌培养转阴)后, 腹泻仍持续。以往误认为这是对抗生素耐药所致,但更换抗生素后,腹泻仍不见好转。近年来开展粪糖检测后, 发现其中约有 1/3 ~ 1/2 粪糖阳性, 凡粪糖阳性者改用去乳糖饮食后, 腹泻很快停止。 3、迁延性、 慢性腹泻型 此型患儿体质较弱, 常伴有佝偻病、 营养不良, 受凉或饮食不当后出现腹泻, 常规粪便检查未找到致泻病原。 粪糖检测阳性者给用去乳糖饮食后,腹泻逐步减轻,但不像生理性腹泻和肠炎后腹泻二型见效迅速。 4、肠道外感染继发乳糖不耐受 以消化道外症状起病如肺炎、败血症、 脑膜炎等。 病初 大便正常,在病程中出现腹泻,粪便常规阴性,粪糖阳性。 部分患儿在原发病好转后腹泻亦逐步减轻,若用去乳糖饮食,或补充乳糖酶则腹泻控制较快。 四、乳糖不耐受症的常见症状 婴儿期乳糖不耐受症的主要症状为腹泻,典型的粪便为黄色稀便, 带泡沫及酸臭味, 粪便常规、 培养均阴性。 四大常见症状:酸、气、泻、痛。 酸:主要指大便酸臭、蛋花样;口气酸臭;吐奶酸臭;吐奶里有奶瓣。 气:指肠胀气。泡沫便、屁多屁臭、腹胀、打嗝、嗳气。 泻:腹泻,乳糖不耐受最常见的症状,占婴儿腹泻的46%~70%。 痛:指肠绞痛,约40%的肠绞痛是因乳糖酶缺乏引起的。 如果宝宝1、身体无其他疾病;2、喂奶后发作;3腹泻腹胀、无法安抚的哭闹,我们说,如果宝宝出现上述某些症状时,对0-6个月的宝宝,基本就能判定为乳糖不耐受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这个阶段的宝宝,唯一的食物来源,也就是影响因子,就只有乳品了。因乳品引起的消化道不适,基本就是乳糖不耐受了。 五、如何诊断乳糖不耐受症 仅凭临床表现难以确诊, 确诊乳糖不耐受症必须有乳糖吸收不良的指标。: 1、乳糖-呼气氢试验 正常情况下人体不产生氢气, 但是在乳糖酶缺乏时,未分解的乳糖在结肠被细菌 分解可产生氢气,吸收入血后通过呼吸排出,测定呼 出氢气的水平可以间接反映乳糖的消化吸收状况。 口服乳糖 1 ~ 2 g/kg, 测空腹及之后呼气中的氢含量。 口服乳糖后呼气中氢的峰值比基础氢量升高 20 × 10-6 以上者可诊断为乳糖吸收不良。 本方法操作简便、无创伤、无痛苦,特异性及灵敏性均较高, 由于小婴儿哭闹、过度换气、禁食不充分、肠道细菌分解乳糖能力弱等特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临床上很少应用,但在国外有做氢呼气试验的研究报告 2. 大便还原糖及pH值测定: 肠道未分解的乳 糖随粪便排出,大便因含有酸性代谢产物呈酸性,通过大便还原糖测定可判断乳糖分解情况。常用于大便还原糖测定的方法有醋酸铅加氢氧化铵法和改良班氏试剂法,还原糖( + + ) 为阳性。 大便pH测定用广泛试纸测定。乳糖不耐受时,未被小肠吸收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细菌酵解产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故粪便常呈酸性, pH ≤ 5.5(提示乳糖酶缺乏), 可作为乳糖不耐受的参考指标。当PH>7.0时,一般为细菌感染等。 优点为无创、简单、便宜,婴幼儿接受度好,可用于婴幼儿。缺点是需要新鲜便标本,标本留取困难,受肠道细菌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且判读结果时可能因标本颜色出现误差。 3. 乳糖耐量试验: 先测空腹血糖,然后服用一定量乳糖(成人50 g,儿童1 ~1.5 g/kg)作为负荷量,半小时后测定葡萄糖浓度,如果血糖上升低于 20 mg/dl,并出现临床症状提示有乳糖吸收不良。本法可受到 胃排空、肠蠕动、营养状况和葡萄糖代谢情况的影响,但因其假阴性、 假阳性率较高, 且需多次采血检查, 近年来已较少应用。 4. 尿半乳糖测定: 原理:乳糖在小肠中经乳糖酶分解产生的半乳糖大部分被肝脏转化为葡萄糖,极少部分可由红细胞代谢或随尿排出,尿中半乳糖经半乳糖氧化酶作用生成半乳糖己二醛糖和过氧化氢。当乳糖酶活性降低时,患者尿中半乳糖水平明显降低。 此方法只能间接说明体内是否分泌了乳糖酶,再转而说明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无法测定乳糖酶的含量或活性水平,且尿中半乳糖的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通过尿半乳糖检测来诊断乳糖不耐受,不具有参考意义! 5、双糖酶检测: 本法是直接测定乳糖酶的方法,须做小肠黏膜活检,为创伤性检查,操作时有一定难度,双糖酶测定方法又比较繁琐,要求条件比较高,故必须酌情掌握指征,不推荐作常规检查。不适合用于婴幼儿。 6、去乳糖饮食试验 如果没有条件作上述任何一项乳糖吸收不良测定方法时, 可观察限制乳糖后的反应进行治疗性诊断。 用去乳糖饮食后腹泻停止, 加用乳糖后症状复现, 重复2次,结果一致也可诊断为乳糖不耐受症。 7、基因检测:多用于遗传学研究,未在临床广泛推广。 六. 乳糖不耐受的治疗 1、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性治疗 疑似症状:结合病史,如婴幼儿有酸、气、腹泻或肠绞痛的症状时,怀疑为乳糖不耐受。 乳糖酶治疗:喂养时在奶液中补充乳糖酶滴剂或去乳糖饮食后,上述症状缓解或消失。 验证:停用乳糖酶滴剂或饮食中添加乳糖后症状恢复。 诊断:即可初步诊断为乳糖不耐受,继续使用乳糖酶滴剂进行治疗即可。 2、 饮食治疗: 饮食回避既是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手段,也是乳糖不耐受的主要治疗方法。 (1)去/低乳糖奶粉:可以根据临床症状轻重选择去乳糖配方或低乳糖配方奶粉,去乳糖配方奶粉常用麦芽糊精或玉米粉替代乳糖,保留原有的营养成分,但应用疗程一般不宜超过两周,因其热量偏低。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患儿的临床症状与进食乳糖的量密切相关,对重症乳糖不耐受应首选去乳糖配方,症状多在 1 ~ 2 天后缓解。之后选低乳糖配方,可以少量多次的摄入乳制品以增强肠道对乳糖的耐受性,对乳糖耐受性增强后再逐渐恢复成母乳或普通配方奶。 (2)酸奶: 用双岐杆菌或乳酸杆菌做成的酸奶, 奶中的乳糖约有50%可被细菌酵解。 (3)奶酪: 经细菌发酵而成的半固体。 除其中部分乳糖可被细菌发酵外, 因其系半固体,在胃内排空及肠内转运的时间均较慢, 因而可减轻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4)豆浆: 不含乳糖, 蛋白质含量较高, 价格低廉, 但含豆腥味,部分患儿不愿饮服。 (5)米、 面制品: 不含乳糖并容易消化, 但若单独应用, 易产生蛋白质营养不良。 据文献报道, 乳糖酶缺乏人群,多数能耐受 6.5 ~ 12.5g乳糖, 相当于125 ~ 250 ml 牛奶。 乳糖不耐受症状不太严重患儿可将奶制品少量分次应用。 2、补充乳糖酶 乳糖不耐受是因乳糖酶缺乏引起,最佳选择是补充乳糖酶。少量的乳糖摄入可以诱导乳糖酶的分泌,增强肠道对乳糖的耐受性。 纠正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推荐方案: 美国儿科学会(AAP)指出:回避乳糖会影响骨矿物质的吸收和沉淀,不建议婴儿和儿童回避含有乳糖类的食物(母乳和奶制品),可以补充乳糖酶或者喂养经过乳糖酶处理的奶液来应对乳糖不耐受。当回避乳糖时则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临床推荐方案指出,因乳糖不耐受是因乳糖酶缺乏引起的,因此最佳的选择是补充乳糖酶;而又因婴儿出现的乳糖酶缺乏多属于阶段性的,因此,在补充乳糖酶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少量的乳糖摄入,来诱导婴幼儿自身乳糖酶的分泌,增强肠道对乳糖的耐受性,从而从根本上纠正阶段性乳糖酶缺乏。 3、辅助药物治疗 (1)补充益生菌制剂: 双岐杆菌、乳酸杆菌能酵解、 利用乳糖,而且这些细菌在酵解乳糖时只产酸,不产气,因而不会产生腹胀、肠鸣等不良反应。 建议使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酪酸梭菌等菌种。 (2)补充钙及维生素 D制剂:乳糖能促进钙吸收,采用无乳糖饮食时, 钙的吸收量明显减少,因而必须补充钙及维生素 D。 (3)中药 健脾止泻中药,可获良效。 4、对症治疗:及时纠正水、 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养。 5、病因治疗 如系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必须去除病因, 如有细菌性肠炎应用抗生素;如有佝偻病或营养不良应给予支持疗法。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应终身禁食乳糖。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乳糖酶活力恢复所需的时间,个体差异很大,急性乳糖不耐受症多数在 1-4 周内恢复,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多数有肠黏膜损害,乳糖酶修复较慢,通常需数周至数月。
1.建议晨起空腹服用,每日一次。 2.用量:7-18岁儿童 每次15毫升, 1-6岁儿童 每次7.5-10毫升 , 婴儿 每次3.5-5-7.5毫升 。 3.用药5-7天后,孩子大便好转酌情逐渐慢慢减量。 4.如2-3天后仍未有明显效果,可考虑加量。 5.反复不愈,就医。
腹痛(abdominal pain)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胸骨下、脐的两旁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者,均统称腹痛。 一、小儿腹痛随年龄大小而有不同的表现。 1. 新生儿机体反应差,虽有严重的腹内脏器病变,但往往不表现腹痛,而仅出现顽固性腹胀和频繁的呕吐。 2. 婴幼儿多无自述腹痛能力,更不能确切陈述腹痛的性质、部位及其演变过程,仅以其表现可被家长及医生理解为腹痛,如阵发性或持续性的哭吵,两下肢蜷曲,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汗,拒食甚或精神萎靡。 3. 年长儿腹痛时常哭闹或转辗不安,双下肢向腹部屈曲,并以手护腹部,而对腹痛性质、经过常常描述不确切,定位能力差。 二、腹痛的病因有哪些呢? 1、从年龄看腹痛 不同年龄的小儿的腹痛,其好发疾病亦各异。对于3岁以下尤其小婴儿而言,其语言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所以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仅用哭吵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了,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好向医生介绍便于诊断。这一阶段多见肠套叠、小婴儿肠绞痛、嵌顿性疝以及肠道感染。 1)肠套叠 对于婴幼儿尤其2岁以下的阵发性的哭闹,不容易安慰,可伴呕吐以及排暗红色或者果酱色大便,可能是肠套叠。 2)婴儿肠绞痛 表现为健康婴儿难以安抚的烦躁或哭闹行为,每天出现3小时以上,每天持续≥3天,并持续3周以上,通常于2周龄发作,6-7周为发作高峰,3-4月龄自行消失,原因不清楚。 3)嵌顿疝 在婴幼儿中也能见到,一般这样的小儿有疝气的病史,一定要告诉医生,家长还当注意疝皮肤的颜色改变。 4)婴儿肠胀气 表现为婴儿突然大声啼哭,腹部膨胀,两拳紧捏,两腿间及腹部蜷曲。多见于一岁内的小婴儿,因过食奶类、糖类或吞入了大量气体产生腹胀而导致腹痛。这一阶段的孩子在护理上,尽量少让婴儿空吸奶嘴,不要在配方奶粉中加糖,对莫名的婴儿哭吵应当去医院。此外小儿夜啼,一到夜晚就不睡觉而哭吵,反复发作,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内脏神经发育未成熟有关的。 2、从疼痛特点看腹痛: 1)急性腹痛—不能耐受伴有其他症状如呕吐,便血,面色苍白,意识改变,可能是急腹症如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过敏性紫癜、胃肠的扭转、胰腺炎等。这时候就不要轻易使用镇痛药,而且加重病情使之恶化。也不要热敷和揉腹部了,应当立即禁食禁水。 2)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多呈隐痛能忍受,可伴随植物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多见于再发性腹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铅中毒、镰状细胞性贫血、腹型偏头痛、腹型癫痫、肠激惹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对于功能性病变如肠激惹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这样的儿童应当养成按时排便和规律进食的习惯。但要注意有时慢性腹痛和急性腹痛的病因可以相同,这是因为疾病在不同阶段其性质发生变化所致,如溃疡病原属慢性腹痛,在合并穿孔时即为急腹症。所以对那些原来有慢性腹痛的孩子,如果腹痛转为持续性或突然剧痛的话,应注意急腹症的可能。 3) 再发性腹痛—疼痛是痉挛性或绞痛性的,多在脐周,也可在腹部其它部位;可每日、每周、每月发作,或数月发作一次,可自行缓解;常于空腹或进餐时突然加重。再发性腹痛90%是功能性的,与生长过快导致的钙缺乏、植物神经失调,内脏感觉高度敏感,胃肠动力功能失调,心理因素如突然受打击、焦虑、忧郁症、学校恐怖症等有关。 3、其他可能导致腹痛的原因: 1)如果腹痛是在食用牛奶、蛋类、鱼虾等食物后发生,一般为过敏性腹痛,只要停止给小儿食用这类食物,腹痛就会好转。避免暴饮暴食,或者过食冷饮,也可减少小儿腹痛。 2)有一种腹型癫痫引起的腹痛,会突然发作,突然自愈。腹痛消失后,小儿精神及体力上均无异常。这种类型的腹痛,需要到医院做脑电图才能确诊。 3)对于新换种类或者刚开始喝的奶制品,有可能发生过敏,常表现腹痛后发生腹泻。这样的话,家长就应当换回原来牌子的奶制品,或者用少过敏的奶制品。一般而言孩子不要时常更换奶制品的品牌,一来孩子可能会因为口味不适应而导致不喝奶,二来有可能发生过敏。 总之,小儿腹痛可能会有多种病因导致,对小儿健康威胁很大,如处理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凡小儿腹痛明显且不能缓解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家长经常问道:怎么留孩子的大便做化验?时间?多少?那么这几条建议对你有帮助。在采取大便标本时,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取尿不湿上的标本 因为尿不湿的吸水性比较强,会影响检验人员对于大便性状的判定; 并且,尿不湿上常常混有宝宝的尿液,这会使粪便中红细胞、脓细胞和病原菌破坏,造成结果假阴性,导致检验报告不准确;2、挑取带黏液脓血的部分 选取粪便时,尽量挑取带有黏液脓血的部分送检,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阳性检出率;3、保存恰当并及时送检 留取的粪便应放置于清洁、干燥、不吸水带盖的容器内,并最好在1小时内送检。
孩子便秘、或排便延迟、或排便困难等,经过常规疗无好转或反复不愈,根据病史我们建议有些孩子做“下消化道造影”,为了进一步确定诊断。下图是下消化道造影片子,提示“乙状结肠冗长”,简单而言就是结肠发育过长、使得粪便在结肠通过时间长、导致异常排便问题。需要根据不同个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