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6-8月大做常规保健时,社区保健门诊有一次免费血常规提供,重点是检查血常规中血红蛋白的含量,目的是为了筛查婴儿缺铁性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须原料。因为母乳中含铁量低,不能满足宝宝的身体需要。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添加含铁辅食前,宝宝需要的铁都来源于:出生前3个月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贮存于宝宝体内。足月出生的宝宝从母体获得的铁足够其生后4-6个月所需。所以,如果宝宝4-6月龄,未能及时摄取含铁辅食,很可能因体内贮存铁不足而出现贫血,即缺铁性贫血。早产的宝宝在母体待的时间不足,所获得的铁少,易发生缺铁,因此早产宝宝需要常规补铁。缺铁性贫血的危害有:皮肤口唇苍白,食欲减退,易疲乏,心脏负担增加等。目前市面上的配方奶均会强化铁的含量,因此相对于混合喂养或配方奶喂养的宝宝,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更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或铁缺乏。下图是6月大的宝宝在社区做的血常规结果,这位宝宝出生后一直纯母乳喂养,6天前添加了含铁米糊,但宝宝吃的量少。根据2021年国家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儿童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WS/T779-2021,这位宝宝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都在正常范围。报告单中的参考值不合适。当天这位宝宝同时做了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铁蛋白可以敏感地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当缺铁时,肝脏和骨髓中的铁蛋白与含铁血黄素含量减少;而后,血清铁蛋白减少;最后,出现缺铁性贫血。从这2份报告可以得出结论:这位宝宝的血清铁蛋白减低,但血红蛋白及相关指标正常。提示:宝宝体内的贮存铁不足,若宝宝饮食摄取铁继续不足,则会出现贮存铁耗竭,进而出现缺铁性贫血。和家长沟通后,根据宝宝的饮食情况,张医生建议宝宝可以服用生理量的铁剂,每日口服铁9mg,共补充22天。家长逐渐增加了宝宝的红肉类辅食,每日牛肉或猪肉20g。因为广州疫情等原因,补铁22天后未复查,间隔25天后再次复查,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较之前明显升高。给宝宝补铁、增加红肉类辅食后,铁储备已基本补足,无需口服补铁,继续摄入红肉类食物即可。6月大的宝宝,体内铁贮存耗竭是正常生理现象,医生根据宝宝的饮食情况、血常规、血清铁蛋白检查情况,综合分析后给出建议。
骨龄,即骨骼年龄,需要通过拍摄人左手手腕部的X射线片,读取左手掌指骨、腕骨及桡尺骨下端的骨化中心的发育程度,从而判读出骨骼年龄。长骨干骺端次级骨化中心是生后长骨增长的重要部位,随年龄增长按一定顺序和解剖部位有规律出现。骨的成熟与生长有直接关系,骨龄反映儿童体格发育成熟度较实际年龄更为准确。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可判定为骨龄等于、落后或超前于实际年龄。目前骨龄可用于预测成年身高,方法有多种,但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精确预测成年身高。尤其单次骨龄检测只能反映该检测时间节点的发育情况,单次骨龄对身高的预测意义非常有限!《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中指出:目前骨龄预测身高现象普遍,预测结果良莠不齐,一个原因就是夸大了单次骨龄对身高预测的作用。乔治,男孩,首次就诊因肥胖行骨龄检查,当时10岁6月大骨龄比实际年龄大2岁,当时的接诊医生告诉乔治妈妈,孩子可能成年身高只有165cm,这让乔治妈妈非常紧张。乔治妈妈154cm,爸爸180cm,怕孩子遗传了自己的矮身材。11岁4月大时再次就诊复查骨龄。12岁0月大时来张医生的身高门诊就诊,经过问诊和体格检查,可以判断:乔治处于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与第二性征的发育相符合。但乔治妈妈非常担心,要求再次骨龄检查。张医生仔细核对了这3次骨龄检查X线平片发现:10岁6月至11岁4月,经过10个月的时间,骨龄大概增长了0.5年,乔治的实际身高增长了6.5cm。11岁4月至12岁0月,经过8个月的时间,骨龄几乎无变化,乔治的实际身高却增长了6.5cm!按照骨龄以及第二性征的成熟程度,乔治还有2年的快速生长期,男孩子的青春期快速增长期间,生长速度约8-11cm/年,所以乔治的成年身高很可能超过176cm。这一结果让乔治和妈妈非常开心!骨骼发育受遗传因素、内分泌激素、炎症、营养状态、某些药物、应力作用等多因素影响。骨龄的进展呈现连续性、非匀速性、个体性的特点,因此根据单次骨龄预测成年身高不科学。尤其在具体评估青少年青春期的生长或成熟的平衡时应考虑:性别、父母身高及发育年龄、性发育的成熟度及进展速度、历年的生长速度、骨龄、体格发育动态变化等综合分析。在儿童体格发育评估时,获取个体连续性的生长监测数据颇为重要。对怀疑体格发育异常儿童,应至少动态追踪观察6个月以上,以便于医生评判其真实生长状况。
儿童的生长情况如何,除了和好友的孩子比较、和班上的同学比较,还应该将身高数据绘入生长曲线,生长曲线是根据我国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大数据研究制定,可了解儿童在全国同年龄儿童中的身高排位。文末有我国通用生长曲线图。比如成年男性,身高174cm,位于0SD~+1SD,在全国从矮到高排序第50%~75%位。比如成年女性,身高158cm,位于-1SD~0SD,在全国从矮到高排序第25%~50%位。男孩:(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女孩:(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男孩,突破遗传身高: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男孩,根据遗传身高得100分: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男孩,根据遗传身高得80分: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男孩,根据遗传身高得60分: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男孩,根据遗传身高得不及格: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女孩,突破遗传身高: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女孩,根据遗传身高得100分: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女孩,根据遗传身高得80分: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女孩,根据遗传身高得60分: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女孩,根据遗传身高得不及格: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关注微信公众号,张医生将逐一讲解身高的秘密:突破遗传身高的孩子都具备哪些条件,如何让成年身高达到遗传身高80分以上,等等。附:生长曲线,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根据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研究制定。
1.炎症分为很多种,细菌感染只是其中一部分,有很大一部分是病毒感染引起的2.医生口中的“消炎药”一般特指抗细菌药物,即狭义的“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3.所以,很多炎症不需要用消炎药“孩子有炎症,要用消炎药”,这句话是不是耳熟能详呢?相信不少家长自己小时候就听过这句话吧,而如今也有部分医生依旧在传递这一观点。 炎症的概念:内源性或外源性损伤因子可以引起各种组织细胞的损伤,同时也会激发机体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效应,炎症就是其中一种抗损伤反应,其目的是要消灭或局限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因损伤造成的坏死组织细胞。因此,一般意义上炎症是一种对机体有利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然而,炎症反应本身也会引起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某些炎症反应结束后会产生一些对机体不利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形象地说,如果把暴徒比作损伤因子(如细菌或病毒),把阿sir比作正常人体的免疫细胞,那么就是损伤因子暴徒到处破坏引起人体损伤,免疫细胞阿sir对其进行制服,这个过程就是炎症反应,但是如果两者干得太厉害了,就可能误伤群众及破坏周围设施。炎症,可分为感染性炎症及非感染性炎症。感染性炎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等感染,这是引起炎症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如感冒、感染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感染性胃肠炎等。非感染性炎症则包括理化因子损伤、过敏及其他自身免疫反应等。如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在儿童中,绝大部分炎症都是感染引起的,而感染性炎症中,又以病毒性感染多见,如疱疹性咽峡炎、轮状病毒及诺如病毒胃肠炎、病毒性肺炎及大部分的普通感冒等(划重点,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感染)。消炎药,顾名思义,就是消除炎症的药物,然而医学教科书上并没有“消炎药”的概念与定义,从广义上讲,“消炎药”应该包括以下几类:1、抗生素:指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细菌药(亦简称抗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因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同时具有抑制细菌和支原体、衣原体的作用,为方便叙述,以下均将抗支原体、衣原体的药物统称在抗细菌药中)。由于最初发现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对细菌有杀灭作用,所以抗生素也一度被称为抗菌素,而我国目前实际临床工作中似乎也依旧沿用这一概念,所以医生所说的“抗生素”常指抗细菌药,有时会带上抗真菌药,基本不把抗病毒药包括在内。抗生素的名称通常带有“西林”、“头孢”、“培南”、“霉素”、“沙星”、“环素”等字样。2、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类抗炎药):即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具有抗炎(非抗感染)、抗过敏、抗休克、退热等多种作用,但必须注意,急性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所以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可导致感染扩散,所以激素在感染性炎症中的使用需要慎重,一般不将其作为退热药。3、非甾体类抗炎药(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西布等,发挥解热作用、镇痛作用和抗炎作用,抗炎主要是指减轻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儿童中称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症状。对乙酰氨基酚亦归于此类,但其抗炎作用极弱,主要用于解热镇痛。(某些专家认为对乙酰氨基酚不应归于此类) 此外,从广义上讲,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素、生物制剂(如某些单抗)等也应该归属于消炎药范畴。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医务工作者所说的消炎药指的是狭义的消炎药,也就是抗生素,更狭义点讲,应该是特指抗细菌的药物。因此,非细菌性炎症不用消炎药!病毒性炎症不用消炎药!之所以出现“消炎药”这样的词汇,除了抗细菌药物确实能消灭细菌从而减轻细菌性炎症以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跟患方解释方便,“有炎症,要用消炎药”,患方也相当容易理解与接受(笔者在高峰期看诊时有时为了速度也偶尔这么说,抱歉了,以后必须避免)。如果再追本溯源的话,应该是我国发展初期医疗条件还不够发达,无法较为准确地鉴别各种病原体感染,所以一有炎症就上抗生素(消炎药),是的,早期抗生素确实是相当滥用的,时至今日,部分医生也依旧过度使用(最常见的就是肺炎不管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都用抗细菌药,以及疱疹性咽峡炎随意加用抗细菌药,过度使用抗生素的原因以后有机会再逐一分析)。然而,在目前相对发达的医疗环境中“消炎药”的称谓已不再适用,反而是容易产生误导与沟通障碍。从笔者的看诊经历来看,目前部分患儿家属已经对此问题有一定认识,会问“医生,这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也会用”抗生素“这个词;然而,依旧有很大部分家属仍停留在“发炎就要用消炎药”的认知水平,对“消炎药“接受度极高甚至主动要求用”消炎药“,笔者也看到不少医院的处方存在过度使用抗生素的嫌疑,说明中国广大地区仍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众多患儿接受了过度治疗。希望大家以后都能用规范用语,“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抗生素”,“抗细菌药”。 最后,以百度百科“消炎药”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在中国,把抗生素称为消炎药,一定程度加剧了抗生素的滥用。” 1.王连唐.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颜光美.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如何补充维生素D2、为什么要补充维生素D3、钙剂中都含有维生素D,吃了钙剂是不是就不需要单独补充维生素D了呢?4、如何知道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5、补充维生素D会不会补过量6、宝宝应该补充维生素D还是维生素AD7、特殊人群补充维生素D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包括:仅靠日晒获得维生素D,无需额外补充的情况:春、夏和秋季11:00-15:00将面部和双上臂暴露于阳光5~30min(取决于多因素),每周3次。做不到以上日晒的人群:维生素D应活到老补到老!重点需要摄入的人群:日晒少、频繁使用防晒霜等防晒措施、肥胖等。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若未给予婴儿补充维生素D,乳母需要补充4000-6000IU/天。这种方式不可取。维生素D可空腹、可与食物同服。可以一次性补足一周的量,选一个容易记住的合适时间。若有忘服,可在想起时补服。例如:8岁的儿童本应该每日补充600IU维生素D,平时上学容易漏服,可以选择每周六,一次性补充4200IU,其它时间就无需补充。补充维生素D2、维生素D3均可,二者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别。维生素D单位换算:IU是国际单位,μg是微克,1μg=40IU。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激素。通过增加肠道吸收钙、对骨骼及肾脏的调节来维持体内的钙稳态。维生素D是唯一的可以促进肠道吸收钙的因子。人体缺乏维生素D的时候,通过消化道吸收的钙为15%左右,而维生素D充足的时候,吸收率为30-40%。维生素D缺乏在我国人群中普遍存在,人群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远高于单纯缺钙。如佝偻病中低钙性佝偻病由钙缺乏所致,钙缺乏通常是因为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代谢障碍。为了让饮食和钙剂中的钙更高效地吸收,一定要补充维生素D!市面上的钙剂,如钙奇、迪巧、朗迪,每粒或每包含钙300-600mg不等,含有维生素D60-200IU。对于大部分人,每日服用一粒或一包钙补充剂,钙补充已够量,维生素D补充却远不够。因此,钙剂里面的维生素D可以忽略不计。除了某品牌:Swiss斯诗,含钙333.3mg,含有维生素D333IU,哺乳期每日2-3粒,无需额外补充维生素D。很多医院都开展了血维生素D检测,下表是血维生素D浓度的参考值,有ng/ml和nmol/L两种单位。因为生活习惯及人体对维生素D的吸收效率不同,抽血查维生素D的水平可以个体化、更精准地调整维生素D的服用量。否则就按照推荐摄入量服用。25(OH)D是肝脏处理维生素D2和D3后的中间产物,因为其在体内含量高且半衰期长,25(OH)D是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有些报告单会分别列出维生素D2、维生素D3的数值,不论是哪种维生素D,均需要在肝脏及肾脏加工后,才能成为有活性的激素而发挥作用。因此看维生素D2+维生素D3的总值即可。化学发光法分析血25(OH)D2不够敏感,只能检出标本中50%的25(OH)D2,因此使用维生素D2补充剂的个体,化学发光法分析检测出来的25(OH)D结果,往往比实际水平低。维生素D安全性好,一般人群对维生素D的耐受剂量很大。维生素D中毒剂量的个体差异大。一般儿童每日服用2万~5万IU,或者每日2000IU/kg,连续数周或数月即可发生中毒。敏感儿童每日4000IU,连续1~3个月即可中毒。典型的维生素D中毒通常表现为高血钙及其相关症状,例如烦渴、多尿、呕吐、食欲下降、肾结石等。通常可通过检测血清25(OH)D浓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维生素D中毒。过量补充维生素D可能导致尿钙升高,尿钙持续超过10mmol/d(400mg/d)可能增加肾结石和肾脏钙盐沉着的风险。然而,由于普通维生素D的安全剂量范围很广,使用常规剂量普通维生素D一般不需要监测血钙和尿钙。参见这篇文章:实用!宝宝应该补充维生素AD?还是维生素D?一看便知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维生素D抵抗型佝偻病、肾性骨营养不良、肾功能衰竭、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等特殊人群,需要遵医嘱补充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等。服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期间,需要密切复查甲状旁腺激素,血钙、磷水平。因血维生素D浓度是检测25(OH)D——活性维生素D的前体,因此不能检测血维生素D水平来评估药物疗效。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共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8,34(3)。维生素D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夏维波,邵洁。
很多带孩子来保健门诊就诊的家长,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最全面的体检,最充足的各类营养物质。会咨询医生:宝宝是补充维生素AD?还是维生素D?孩子是否缺钙?缺锌?关于各种营养物质的问题,其实是一类问题,笔者对此判断的思路类似:1、询问就诊者的饮食结构、食量、生活习惯等。比如:想了解钙的情况,会问奶制品的摄入量等。2、询问就诊者的症状。比如:想了解锌的情况,会问平时是否多汗、腹泻等。3、根据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脂肪含量,结合以上两点,综合判断饮食摄入量能否满足生理需要量与日常消耗量,从而初步推断是否需要额外补充。4、必要时完善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得出结论。一、建议补钙情况举例二、无需补钙情况举例三、钙的推荐摄入量四、常见富含钙的食物举例五、是否需要补钙六、如何补钙,如何选择钙剂七、钙的作用及缺乏的表现八、关于补钙的高频问题奶制品是钙的最佳来源。部分青菜含钙量高,但青菜中含有草酸,致青菜中的钙不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坚果中含钙量高,但日常摄入不多,例如7岁儿童每天吃30g坚果,也仅摄入75mg的钙,占每日需要钙的7.5%。豆腐含钙量高,例如5岁的儿童每天吃150g(3两),也仅摄入157mg的钙,占每日需要钙的20%。鲫鱼含钙量也不错,例如5岁的儿童每天吃150g(3两),也仅摄入112mg的钙,占每日需要钙的14%。虽然这些食物单拎出来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但加在一起,钙量还是很可观的,因此其它食物中的钙仅可作为奶制品的补充,日常饮食中如果无奶制品,很难保证足量钙的摄入。这些饮食量的计算基于以下数据:食物中的含钙量(可食部分)。一段、二段、三段配方奶、纯牛奶单位是:mg/100ml。配方奶的奶量均按照冲泡好之后的奶量。其它单位是:mg/100g,100g即2两。需要注意:虾皮的钙含量高,但含钠量更高,不宜多食。除了严重缺钙,目前没有检查手段可以准确提示人体是否缺钙。对于健康人群自测,是否需要补钙是个加减法问题:日常饮食摄入量比如:奶制品、豆制品、青菜、鱼虾,加起来远不足<推荐摄入量>时,就需要通过吃钙剂补充了。儿童会出现类似缺钙症状,比如睡眠多汗、摇头、睡不安稳,排除其它因素,计算日常摄入量未超过<推荐摄入量>时可以补钙,补推荐摄入量的1/3就很安全,用2-4周后评估再做决定。对于成人:喝咖啡、浓茶、碳酸饮料、喝酒、抽烟、口味偏咸、少运动、尤其是负重类运动,均影响钙的吸收、加重钙的流失,为钙消耗行为。有这些行为,钙的<推荐摄入量>需要相应提高。实操一下:比如孕后期/哺乳期每日需要钙量1000mg。如果每天喝3瓶纯牛奶(共750ml),就有1207.5=900mg的钙,其他食物随便吃就够了。或者,1瓶纯牛奶1202.5=300mg,加上一片钙尔奇,含钙600mg。共900mg的钙,其他食物随便吃就够了。含钙量:1瓶纯牛奶=6两豆腐=6两小白菜实操一下:1.5岁的宝宝,每日需要钙量600mg。如果喝三段奶粉每天500ml,含钙量为1195=595,其他食物随便吃,这种情况就完全不需要额外补钙。总之,奶制品是钙的优质来源,不想算各种各样的食物,对于其它食物食量正常的儿童,奶制品钙摄入量可占<推荐摄入量>的60%-80%,小年龄的儿童因食量有限,从奶制品中摄入钙的比例应越多,食量接近成人的儿童,奶制品钙摄入量占<推荐摄入量>的60%即可。钙剂有很多种类每种含钙量不一样,选购的时候注意看含钙量!不是碳酸钙、乳酸钙量。●大多数人→碳酸钙性价比高,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钙剂。●容易便秘人群、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老年人→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钙、乳钙乳酸钙单包、乳钙单粒钙含量低,一般为50-70mg,婴儿、幼儿补充起来比较方便。葡萄糖酸钙价格便宜,味道甜。●牛奶蛋白过敏人群→不含奶的钙如乳钙来源于牛乳,因此不合适牛奶蛋白过敏的人群。很多钙片辅料含有奶粉。购买前注意看配料表。●肾结石高风险人群→柠檬酸钙柠檬酸钙有抑制肾结石产生的效果。重点:服用钙剂要注意这几点①喝一段、二段奶粉的宝宝,可以将钙剂加入配方奶中,与奶同服。②6岁以内儿童,补钙剂可以和牛奶间隔2-3小时。否则影响钙的吸收。③7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吃钙剂,需要和牛奶间隔4小时,补钙剂的最佳服用时间是饭后1~1.5小时。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之一,人体内99%以上的钙分布于骨中,分布于骨骼、牙齿以外的钙总量少,却对人体的正常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体缺钙时首先释放骨骼中的钙入血以维持血钙正常。因此抽血查血钙,是检测血浆中的钙,这部分钙占人体总钙量的0.1%,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准确反映人体缺钙情况。缺钙的表现有:易激惹、哭闹多、多汗、摇头、枕秃、鸡胸、肌张力低、下肢骨骼畸形如O型腿、X型腿等。不能单靠这些症状诊断为缺钙,还需要按照文章开头的判读思路。骨密度低是缺钙吗?骨密度测定的方法有多种:(1)超声波骨密度测定,(2)定量CT立体骨密度测定(QCT),(3)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DXA)。其中,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骨密度测量是WHO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目前主要用于科学研究,未大规模用于临床。大部分医院用的都是超声测定法,敏感度很低,而且没有标准的参考值,结果只能对比参照用。并且,儿童的骨骼在不断增粗伸长,钙质不断沉积,测出骨密度低是正常生理现象,不能作为缺钙的诊断依据。宝宝囟门偏大,是否缺钙,需要补钙?不能根据囟门的大小和闭合来判断是否缺钙,因为:①囟门的大小及闭合时间,有个体差异,如果3岁以内闭合,都算正常范围。②囟门大、闭合延迟,首先要排除脑积水、颅内占位等异常,如果影像学检查无异常,且神经、智力、发育评估无落后,即可排除以上疾病因素。你还在因为孩子18月大时前囟未闭合而奔走求医吗?但这个情况的出现考虑为缺钙,甚至佝偻病:囟门的边较软,压之有乒乓球样感觉,从头顶看头有四个角像方型头颅。宝宝肋骨外翻,是否缺钙,需要补钙?大部分肋骨外翻是生理现象或者遗传。不能作为缺钙的诊断依据。宝宝X型腿、O型腿,是否缺钙,需要补钙?缺钙会导致骨骼软化,不够坚硬,不能承受自身的重量,在儿童中是出现下肢弯曲,X型腿、O型腿;在老人中是脆性增加易骨折。这些是缺钙的重要信号,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补钙。营养元素缺乏的判断需要基于多个因素综合考虑,补充剂量需要根据年龄、饮食量及症状判断,补充的疗程需要根据严重程度及治疗后反应多因素综合考虑,因此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补充。
孩子要不要补充维生素A,一看便知。我国指南怎么说?保健医生怎么看? 很多带孩子来保健门诊就诊的家长,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最全面的体检,最充足的各类营养物质。会咨询医生:宝宝是补充维生素AD?还是维生素D?孩子是否缺钙?缺锌?关于各种营养物质的问题,其实是一类问题,笔者对此判断的思路类似: 1、询问就诊者的饮食结构、食量、生活习惯等。比如:想了解维生素A的情况,会问动物内脏的摄入量等。 2、询问就诊者的症状。比如:想了解锌的情况,会问平时是否多汗、腹泻等。 3、根据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脂肪含量,结合以上两点,综合判断饮食摄入量能否满足生理需要量与日常消耗量,从而初步推断是否需要额外补充。 4、必要时完善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聊一下维生素A:目录一、常见的维生素A制剂 二、以下情况建议补充维生素A 三、无需补充维生素A,仅补充维生素D的情况举例 四、维生素A的推荐摄入量 五、常见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举例 六、我国指南怎么说,如果不清楚饮食量,应该补维生素AD还是D? 七、长期吃维生素A会不会对身体有害? 八、维生素A的作用及缺乏的表现 九、3岁以上的孩子,是不是就不用补充维生素A了? 一、常见的维生素A制剂市面上少有单独的维生素A口服制剂。绝大多数为维生素AD口服制剂,即维生素A+维生素D: 1岁以内的维生素AD含有:维生素A 1500IU,维生素D 500IU 1岁以上的维生素AD含有:维生素A 2000IU,维生素D 700IU 因此,本文中提及的补充维生素A,均指维生素AD。 二、以下情况建议补充维生素A:早产儿、双胎儿、低出生体重儿。 孕期患有营养不良,慢性腹泻,肝肾疾病的母亲诞下的婴儿。 奶量不足500ml的婴儿。 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食量一般、少食动物肝脏、胡萝卜、菠菜等深色蔬菜。 1-3岁的儿童:食量少,少食动物肝脏(1周一次,一次30-50g)、胡萝卜、菠菜等深色蔬菜。 患有疾病:慢性腹泻,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干眼症。 贫血,尤其是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三、无需补充维生素A,仅补充维生素D的情况举例: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平素体健,每日奶量800ml以上。 母乳喂养的婴儿:平素体健,每日奶量800ml以上,母亲饮食均衡,其中每日深绿叶蔬菜或胡萝卜250g(半斤)以上。 母乳喂养的婴儿:平素体健,每日奶量800ml以上,母亲饮食均衡,其中每周200g(4两)猪肝。 1-3岁大的儿童:平素体健,饮食均衡,每日深绿叶蔬菜或胡萝卜50g(1两)以上。 1-3岁大的儿童:平素体健,饮食均衡,每周一次猪肝50g(1两)以上。 这些饮食量的计算基于以下数据: 四、维生素A的推荐摄入量:单位换算:1ug = 3.3IU 五、常见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举例:六、我国指南怎么说,如果不清楚饮食量,应该补维生素AD还是D?根据我国指南: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专家组2020年讨论并制定的《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提倡出生后应及时补充维生素A 1500-2000IU/d、维生素D 400-800IU/d,持续补充至3周岁。 共识明确了维生素A缺乏的判定指标和判定标准,强调血清视黄醇浓度≥1.05μmol/L(≥0.3 mg/L)为正常。无论是维生素A缺乏(VAD,血清维生素A浓度<0.7μmol/L),还是维生素A边缘型缺乏(MVAD,血清维生素A浓度0.7-1.05μmol/L)都属于应重点关注并采取预防干预措施的范畴,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成为我国儿童最主要的缺乏形式。 因此,如果你不想精确计算每日的饮食量,直接给孩子每日补充1滴维生素AD至孩子食量好、生长发育良好。 七、长期吃维生素A会不会对身体有害?根据UpToDate: 成人单次摄入>660,000IU(>200,000μg)的维生素A时,会发生急性毒性反应,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眩晕和视力模糊。当使用剂量非常大时,出现上述初期症状后可能还会出现嗜睡、不适和反复呕吐。 对于6月龄以下的婴儿,短期(如不超过1个月)给予低至20,000IU(6000μg,即每日10滴维生素AD)就可能产生毒性作用。 根据专家共识: 预防性补充干预推荐的剂量,采取预防性补充措施不会引起维生素A、维生素D中毒的发生。 因此,每日补充1滴维生素AD,不会有健康影响。 八、维生素A的作用及缺乏的表现:维生素A在人体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功能,对于皮肤黏膜的形态和功能、视网膜暗视觉、身体免疫功能、铁的利用、红细胞的生成、生殖功能等有重要作用。维生素A缺乏会出现:生长减慢、反复感染、夜盲、干眼症、缺铁样贫血等症状。 九、3岁以上的孩子,是不是就不用补充维生素A了?为什么维生素A的推荐摄入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专家共识却只建议补充至3周岁? 专家共识的决策制定是解决国家级公共卫生问题,基于全国儿童这个群体,比如3岁后孩子进入幼儿园,饮食、户外活动逐渐规律,基础量得以保证。 但每个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特点,笔者对此的评估不会拘泥于专家共识,而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出建议。不负前来就诊家长的希望,给孩子最好的营养支持。 无论是对于维生素A、维生素D、钙、还是其它营养元素,按照文章开头的判断思路,就可以得出结论。 关注张医生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内容!
0~6岁是儿童饮食行为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健康的饮食行为可让孩子受益一生。在儿童年龄较小时,其饮食行为受外界尤其是家长的影响较大。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一、制定合理的进餐时间表包括进餐次数和进餐时间2个方面。(1)进餐次数:通常,0~2月龄婴儿,按需喂养,一天可以喂8~10次;2~6月龄婴儿,规律喂养,3月龄后逐渐减少夜奶次数,一天可以喂5~7次;6月龄后开始添加辅食,规律喂养,逐步停夜间喂哺,一天可以喂5~6次;1岁以后,进餐模式和成人一样,3个正餐,中间添加2~3次小点心。规律喂养后,家长要协助孩子建立用餐与不用餐的区别,至少1~2小时内不应提供任何点心、零食等食物。(2)每餐持续时间:以25分钟左右为宜。避免强迫喂养。二、提供适宜的食物0~6月龄,仅需要提供母乳、配方奶、温开水。6月龄后,按辅食添加原则,逐步添加辅食。详见可查阅辅食添加,宝爸宝妈们真做对了吗?。食物质地逐渐粗糙,这样可以让孩子逐步学习吞咽、咀嚼食物,有效减少孩子今后出现食物长时间含有口中、吞咽困难、进餐慢等问题。1岁后,选择易消化的家常食物,可少量添加盐与油,进餐规律与家人一致。1岁以内不提供蜂蜜,2岁以内不建议提供低脂或脱脂牛奶。1岁以后,可以给孩子喝新鲜牛奶。但提供的新鲜牛奶,蛋白质含量应≥3.0克,不提供乳饮料或乳饮品。3岁以内,不提供花生、开心果等坚果,以免孩子呛咳。不建议喝果汁,最好提供新鲜水果。给孩子提供的加餐小点心,以新鲜牛奶、新鲜水果为宜。三、提供适宜的进餐环境与用具提供安静舒适的进餐环境,避免边吃边看视频或边吃边玩或边吃边睡。6月龄添加辅食,用勺子喂食。当孩子可以独坐时,可以让孩子坐高椅上与成人共同进餐,食物质地逐渐转成碎末状、手指状,可以让孩子抓食。9月龄后,可以让孩子练习用勺自己喂食,允许其进食时掉落。12月龄开始学习吸管杯喝水;15月龄停用奶瓶,用杯子饮奶、喝水。
一、喂养建议1.奶量摄入:母乳搭配其他固体食物是婴儿最好的营养配搭,有条件的母亲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一天的奶量为700~900ml,每24小时喂奶4次。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需要注意多喝水,尤其是在炎热的季节,但以不明显影响奶量摄入为准。2.固体食物添加:各大类食物的种类应该较6~8月龄时更丰富。3.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①无论采用何种喂养方式,婴儿每天仍需补充400IU维生素D,无需补充钙剂。②铁:宝宝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应注意补充富含铁的固体食物如瘦肉、牛肉、动物肝脏、血等。二、进食行为建议1.学习自我进食:不要求正确使用餐具,允许宝宝主动抓握食物自我喂食,这有助于更快掌握独立进食技能,培养自信。帮助婴儿开始用杯子,12月龄婴儿可以用吸管杯喝水。2.学习吞咽、咀嚼:不同质地的食物(包括碎末状、颗粒状、块状等)可帮助婴儿逐步学习吞咽、咀嚼食物,有效减少幼儿阶段常见的进食问题(如食物长时间含于口中、进餐慢等)。因此,家长在添加辅食时一定要注意逐渐将食物制作粗糙些,有助于帮助婴儿学习咀嚼不同质地食物。3.进餐安排:大多数9月龄的婴儿可以与家人的进餐时间相一致,即早、中、晚三顿主餐(以乳类为主),然后加2~3顿辅餐(主要以固体食物为主)。三、常见问题与处理1.固体食物添加与乳牙萌出关系:这一阶段添加辅食,尤其是固体食物质地的转换不应以出牙作为食物质地转换的依据。6~8月龄阶段应该逐渐从糊状食物过渡到颗粒状食物,8月龄后大部分婴儿可以用手指自己抓起固体食物送入口中,可以喂块状食物或指状食物(用手指可以拿起的食物)。12月龄左右应该逐步接近成人食物的质地了。2.患病婴儿的喂养:当婴儿患病时,喂养过程应注意适当增加液体摄入,给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疾病恢复后应给予比平时更多的食物,以帮助补充因疾病过多消耗的能量。3.100%果汁与果汁类饮料区别:尽量给孩子片状或块状的水果,不建议给婴幼儿果汁类饮料、含乳类或益生菌成分的含糖饮料。4.食物质地与消化问题:经常有家长告诉我说,之所以一直给宝宝吃质地很烂的食物是觉得质地粗糙的食物不容易消化,担心宝宝消化不好。请注意,随着宝宝年龄增长,食物质地逐步粗糙,一方面是需要锻炼宝宝进食技能,另外宝宝消化功能已具备消化质地粗糙的食物了,家长无需担心。此外,食物质地粗糙可以保障宝宝摄入的食物营养和能量需要,质地精细反而不能满足宝宝此需求。
如何从验单上区分真正的过敏原检查与食物不耐受检查。首先看检查项目名称,如果有“不耐受”字样,一般指的就是食物不耐受检查。其次,过敏原查的是IgE,食物不耐受查的是IgG,一般检查单中都会有“IgE”或“IgG”字样。另一个辨别点是二者的正常参考范围不同,IgE的正常范围是0-0.35,IgG的正常范围是0-50,所以很多时候过敏原IgE查出来的某种食物的数值都是个位数或者是零点几,而食物不耐受IgG显示的都是几十甚至上百的数值。门诊经常见到家长拿着所谓的“食物不耐受IgG检测报告单”给我们看,有些是医生怀疑过敏给做的,有些则是常规体检做的,经常可以看到检测结果提示多种食物IgG升高。那么,这样的检测结果能不能说明过敏或者不耐受呢?首先,看看2022年《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对于食物不耐受的定义:“指对摄入的食物或食物添加剂的异常生理反应,属于非免疫反应所致,包括代谢性、毒性、药理学和不明机制。常与食物过敏混淆。” 从这一定义看,食物不耐受跟IgG检测就没有关系,因为IgG属于免疫系统,而定义强调食物不耐受属于“非免疫反应所致”。接下来看看近年来国内各个指南与共识是怎么建议的。特异性IgG和特异性IgG4检测是否可以诊断食物过敏?推荐意见:目前的证据不支持特异性IgG和特异性IgG4检测作为食物过敏的诊断依据(1D)。推荐依据:有研究对年幼儿童、青少年及成人进行的Ig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IgG4放射性过敏吸附试验(RAST)显示,样本中均发现了针对不同食物的IgG和IgG4的阳性结果,且与IgE检测试验阳性结果并不一致;在所有受试者中,摄入IgG4阳性结果的食物后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故食物的IgG4检测呈阳性并不表明存在食物过敏,但可能反映机体长期暴露于该食物成分。缺乏有力证据支持IgG和IgG4可诱导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也缺乏关于IgG和IgG4检测对食物过敏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故目前尚未获得食物特异性IgG和IgG4在食物过敏中起效应作用的确凿依据。如基于食物特异性IgG和IgG4结果进行饮食干预,将会导致大规模的过度饮食限制。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过程中产生的IgG4不仅可抑制IgE介导的促抗原呈递,起到免疫阻断作用,且与调节性T细胞活性相关,故IgG和IgG4不应被视为诱导超敏过敏反应的因素,而可能是免疫耐受的指标。有些机构将检测食物特异性IgG和IgG4检测标注为食物不耐受检测,也不可取,因为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系统无关,不能靠检测免疫球蛋白来诊断。不建议以特异性IgG和IgG4水平来诊断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未提及食物不耐受IgG检测。特异性IgG检测:不能单纯基于抗原特异性IgG和IgG4抗体滴度检测诊断过敏性疾病,也不能作为进行食物规避或药物治疗的依据。未提及食物不耐受IgG检测。由于食物蛋白进入人体后都会诱导机体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故临床上不能以食物特异性IgG检测作为筛查和诊断食物过敏的方法。以上便是各个过敏指南与共识对于食物不耐受IgG检测的意见,都是不建议进行检测。简单来说就是,很多健康的儿童也可以检测到某种食物或多种食物的IgG升高,而这些儿童吃了这些食物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当怀疑儿童过敏或者食物不耐受时,查食物IgG,没有意义。笔者所在的单位近年也已取消该项检查。临床上会有这么一种情况,宝宝便血、体重增长欠佳怀疑过敏,查过敏原提示各种食物IgE都正常,食物不耐受检测提示牛奶IgG升高,于是回避牛奶,母亲忌口母乳喂养或改深度水解/氨基酸配方喂养,宝宝症状缓解。这种情况看上去似乎“牛奶IgG升高”很有意义,其实是巧合。实际上很多健康的宝宝也可以出现牛奶IgG升高,其次,对于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的过敏,很多是“非IgE”介导的,而目前过敏原检测存在局限性,因为只能检测特异性食物IgE,所以会出现“各种食物IgE都正常”的情况。(实际上“非IgE”介导的过敏也有相应的检测方法-斑贴试验,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临床很少开展。过敏原检测的话题后续会再详细写)